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江西民俗抬箕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一、安福民风民俗6个
安福南乡的民间风俗独具特色,文明礼仪繁杂而隆重,如从一个人的出世、三朝,满月、周岁、发蒙、结婚(找媒人,吃饭,给见面礼,看人家,定日子,过担,结婚、回门这些程序),做寿到丧葬,又如建房子的捡(挑)日子动土、挖基、缮架到(过窝)乔迁新居,又如“吃新”过年、三礼五节等仪式风俗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据有关记载:“吃新”又叫“尝新”,“吃新节”,是安福县南乡片的一个民间传统节日,也是当地一年当中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日,在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中,“吃新节”是唯一没有确定日期的节日,其时间大约在农历“小暑”到“大暑”之间,以早稻成熟为标志。因各村水土、气候条件不一致,早稻成熟往往会相差一天或几天,所以,各村的“吃新”也有先有后。现在“吃新”的具体时间基本上由当地乡政府来确定。同时由于地域和风俗的不同,各地吃新仪式稍有不同,但供奉新谷、祭拜神灵、祭祀祖先、按长幼辈分依次入席尝新的仪式程序几近雷同,更重要的是各地都很重视“吃新节”。节日当天,各村外出务工经商村民纷纷赶回家过节,村民们精心摘取颗粒饱满的稻穗,捆扎成稻束,供奉神灵,祭拜当地谷神和祖先,并在随后按长幼辈分,依次入座就餐,餐席以新米饭、米粉蒸肉为主,还有鲜嫩的茄子、辣椒、黄瓜、南瓜、豆荚等时令蔬菜以及鸡、崖、鱼、肉等。“吃新”,不仅仅能表明农民劳作之后,对即将收获的无比喜悦之情,更重要的是一种增进亲朋好友、左邻右舍间和睦团结的传统风俗、是该县不可多得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研究该县民间古风古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吃新”是指早稻收割时吃头回新米的意思。节日时间为一天,按照南乡惯例由洲湖镇政府决定并张榜公布,大约在每年的公历7月上、中旬,南乡各乡镇统一过“吃新”节。在安福南乡,“吃新”节与春节一样重要而隆重,俗称“吃新过年,不说假的”。在中秋节还有烧塔的习俗,每到中秋节年轻人和学生就会到处去捡许多残瓦片搭成一座一人多高的塔,由几个小孩敲打着村里的铜锣去家家户户捐稻草,大人还会用稻草圈起来放在塔顶上烧,说是烧元鞑子,这样的活动会持续烧3个晚上。家家户户在月亮出来时都会放鞭炮,把家里的月饼,广橘(柚子)等等圆的食物摆在桌上供月亮公公。在过春节初一那天小孩都要穿新衣服,在这一天父母交代小孩不许讲脏话,不许骂人,同村的人都要到村里人家去拜年贺喜,初二那天才可以出门走亲戚。春节初七八开始舞龙灯(在以前还会有舞狮灯),第一天舞龙灯先要去村口的小河边给龙上水,也就是拜河神的意思,然后才可以去家家户户舞龙灯贺春,在春节十三那天舞龙灯结束,在那天晚上要熄了灯悄悄地把龙灯抬到初时给龙上水的河边,脱掉龙身上的纸片再一把火烧了,就这样舞龙灯就结束了。吃完元宵春节就过完了。文化风气安福县南乡地区文化底蕴深厚。宋元以来,文风蔚然,人才辈出,乃人杰地灵之域、物华天宝之地。历代名人学子、忠臣义士不乏其人:唐禅宗七祖行思、文学家刘弇、诗人王庭珪、宰相彭时、理学名家邹守益、文武女豪刘淑英、 七君子 之一王造时、爱国诗人王礼锡等均出生于此。功勋卓著的安福南乡籍老红军有,王元和、廖明、毛少先3位授衔将军,为南乡历史谱写了新的篇章。安福南乡内古代民俗文化村落很多,较大型、有价值的当数洲湖镇的塘边村、甘洛乡三舍村、金田乡柘溪村、洋门乡槎江村和高州村等。明清建筑群上百座,造型别致、雕工精美、文化底蕴深厚,是旅游观光和历史研究的好去处。塘边古村,是江西省安福县的一个自然村,离县城约30公里,交通方便。1996年在京九铁路沿线旅游资源普查中被发现。这些年来,对外有了一些宣传介绍,来古村参观、考察、游览者络绎不绝。2003年8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列为省首批“历史文化古村”。2014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筨箕晒谷,教崽读书”是南乡人祖祖辈辈传下来的重文敬士、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南乡人在勤于务农、经商之余,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在南乡有历史悠久的安福县洲湖中学,学校前身为著名理学家邹守益于明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倡立的复真书院,为当时著名的讲会式书院之一。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改名为“复真学堂”。民国初年(1911年)改为“复真学校”。洲湖中学是江西省乃至全国连续办学史最长的学校之一。悠久的***史形成了“崇真求实,开拓进取”的优良校风,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各类人才。恢复高考以来,为高校输送优秀新生500多人,培养出处级以上干部40人,博士27人,教授17人,以及一大批副教授、硕士、企业家活跃在祖国建设各条战线上的骨干人员。教师公开*表*文达130余篇。在县级以上的各类教学竞赛中,先后共有316多人次获奖。南乡妇女有事没事还会凑到一起喝“表嫂茶”。喝茶的名义很多妇女怀孕吃好事茶,小孩出生后吃三朝茶、满月茶、周岁茶,开始上学读书吃发蒙茶,考取大中专学校吃升学茶,女子出嫁前吃妹妹茶,娶了媳妇吃新人茶,做六十、七十、八十、九十大寿则更要吃祝寿茶,建房要吃挖基,缮架,过窝茶,老人过世后要吃“倒七”茶、“烧衣”茶,连请木工做寿棺也要吃“合千年屋”茶,吃这些茶,都是不请自到,顺手带点小意思,或四五个鸡蛋,或几斤花生,捧个南瓜,冬瓜,一篮子芋艿都可以。过完春节还有开春茶,农忙茶,小生产队里也要一起吃表嫂茶,隔壁邻舍空暇也凑一起,你家吃完我家吃,家家户户吃遍了也就开始农忙了。
二、江西民风民俗的、、急呀10分钟
箕意思是簸箕;簸箕形的指纹;二十八宿之一;姓。
箕(拼音:jī)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箕的古字写作“其”,“其”的古字形如同一只簸箕,后来借用作虚词,因而在“其”字之上加“竹”头造“箕”字。“箕”本义与“其”相同,指扬米去糠的竹制器具,即簸箕。“箕”又用作星宿名,是二十八宿之一。
箕的造句
1、这使我想起巫师扶箕——往往在面前铺上一层细沙,然后让人闭眼在上面随意画上些东西。
2、扶乩,是我国道教的一种占卜方法,又称扶箕、抬箕、扶鸾、挥鸾、降笔、请仙、卜紫姑、架乩等等,扶指扶架子;乩,谓卜以问疑。
3、梁氏早期在香港的传道事业依附药行而生,沿用“药签”和“灵签”使病人得到***箕示的“仙方”,既可以扶箕又可以问事。
4、他醉心且沉溺其中的是道教修炼内丹、外丹的长生之术以及醮祀、扶箕一类的求仙活动,走的是偏峰,学的是邪门。
5、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然后用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6、姜锦柱平时喜欢扶箕占卦、装神弄鬼。
三、抬筲箕姑姑是真的灵吗?
所谓的筲箕姑姑其实就是一种迷信说法而已,这只是山野乡村里故有的迷信之事,筲箕为什么会动,那完全就是村民的手在操纵着它在动而已。毕竟山村乡民普遍思想狭隘或闭关,所以不必当回事。因为人间只有科学,并没有妖魔鬼怪或者神人仙灵之类的事情。
四、江西民风民俗的、、急呀10分钟
一..藏 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生活习惯,藏族是一个古老而热情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生活习惯和生活中的禁忌。1、两个久别重逢的朋友互相打招呼或聊天时,你的手不能搭在对方的肩膀上。2、不能跨过或踩在别人的衣服上,也不能把自己的衣物放在别人的衣服上,更不能从人身上跨过去。3、妇女晾衣服,尤其裤子,内裤不能晾在人人经过的地方。4、不能在屋里吹口哨或大声哭叫。5、家里人出远门,客人刚走,中午和太阳落山后及藏历大年初一不能扫地或倒垃圾。6、外人不能当着已故人的亲属的面提已故人的名字。7、今年该完成的活不能留在明年干,如捻毛线、织毛衣、地毯等。8、黄昏时,不能随便到人家里走,尤其人家将有分娩的孕妇及刚生产的产妇或重病人时,陌生人更不能去。9、过了中午以后,不能把家里的任何财产拿出去。10、一个陌生人到你从来没有到过的大山及悬崖峡谷,不能大声喧哗。11、不能跨或踩吃饭的用具、锅碗、瓢盆等。12、家里有两个人同时出门,并且朝相反方向走,不能同时出家门,必须前后出门而且出门时间要隔开。13、妇女到晚上不能梳头和洗头,也不能披着头发出门。14、在使用扫把和簸箕时,不能直接用手传递,必须先放在地上,然后另一个人从地上捡起来。15、每当亲朋好友到你家串门或看望你时,会拿些酥油茶或青稞酒等物品作为礼物送你,客人临走时把东西腾出来,不能全部腾空,必须留一点在里面或换一点自家的东西装上。16、有缺口或有裂缝的碗不能用来吃饭,也不能给客人倒茶。二..彝 族彝族火把节,也就是彝族年。彝族人的眼里,火象征光明、正义、兴盛,象征着能够摧毁一切邪恶的强大力量。火把节是彝族人民欢乐、爱情和幸福的节日。三.香港年俗农历新年是我国传统上一个盛大的节日,相信无一个个中国人不识。然而,在香港过农历年,在习俗上和气氛上却和传统的截然不同。 近年来,已很少香港人在农历新年时按传统在家里贴春联、年画的了,取而代之的则在一些商店或家中贴上“生意兴隆”、“出入平安”等的挥春。虽然如此,但贴挥春的原意和贴春联和年画一样,取其吉利之意,希望来年事事顺利,平平安安。 此外,舞狮、舞龙灯等也会在一些新界乡村、围村中出现,在新年的市区街头上也很难看到的大型的舞狮、舞龙灯的表演了。至于放炮仗、鞭炮等在香港是一律禁止的,不过自一九八二年开始每年农历年初二的晚上,在维多利亚港上都会举行盛大的烟花表演,这已成为这十多年来迎春的一个节目了。 香港被称为“美食天堂”,春节有关吃的习俗也不少,而大部分家庭也会在春节期间吃“团年饭”,一般是在家里设宴,于除夕全家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聚在一起,享受晚饭。而饭后的一大节目,首选相信是逛花市了,农历新年期间,港九多处都设有年宵市场,其中以******的花市最大、最热闹。香港市民习惯于晚饭后一家大小逛花市,除夕夜时更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大家一起欢度佳节。 在香港过农历新年,最开心的莫过于收“利是”的小孩子了,在春节拜年时,到处可以听到“讨”利是的欢笑声。“利是”原为“利事”,取大吉大利宽好意头,同时也成为了春节时与亲人不可缺少的习俗。四.澳门年俗澳门年俗,别有风情。 谢灶 是澳门保存下来最传统的中国年俗之一。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门人谓之 谢灶 。澳门人给灶神按中国传统也用灶糖,说是用糖糊灶神之嘴,免得其到玉帝面前说坏话。我在澳门花街的一澳门人家的灶头见过一张圣诞老人像,奇怪的是,圣诞老人像边贴着 上天言好事,回宅降吉祥 的联儿。 澳门人过年是从腊月二十八开始的,腊月二十八日在粤语中谐言 易发 ,商家老板大都在这岁晚之时请员工吃 团年饭 以示财运亨通,吉祥如意。澳门的年味,从腊月二十八这天便能真切的感受到的。 五.台湾春节习俗拾趣春节,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最为隆重的民间传统佳节。在与福建省一水之隔的台湾,其历史文化、风士人情、生活习俗、亲缘血统等等均与祖国大陆,尤其是福建闽南地区一脉相承,因而岛内民众的春节习俗自然与祖国大陆民间大同小异。 由于宝岛居民的祖先(多为闽南和客家人)去台开发,距今年代久远且屡经沧桑,那里的春节习俗也逐渐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模式和色彩。 六.有趣的江苏春节习俗春节的江苏民间,除了贴春联、挂年画、守岁、舞狮子、大拜年等和全国一样的习俗外,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现辑录数则以飨读者。 苏州人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 掘元宝 ,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 元宝茶 ,恭喜发财。 武进人年初一早晨,将先祖画像悬挂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礼,谓之 拜神影子。 他们扫地不许从家里往外扫,惟恐把 财气 、 如意 扫了出去,只能从外往里扫。 江宁人有春节 打神鼓 之习俗,由大旗开路,锣鼓手浑身使劲地擂鼓助兴,初三 打夜鼓 、初七 上七鼓 ,十三至十五打 赤膊鼓 ,气氛热烈。 南通人有在家门口或堂前插芝麻秆、冬青、柏枝的习俗,取意生活开花节节高,长年青翠。 淮阴人还有初六给孩子 烤头风 之习俗。是夜带孩子到田头空地点燃火把,为孩子驱除病邪,边烤边唱: 烤烤头,醒醒脑,烤烤脚,步子矫,烤烤肚皮不拉稀,满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见。 无锡渔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庙之习,祈求水神保佑,祭鳌赕佛,谓之 上 ,禹王庙拆除后,此俗渐渐淡漠。 春节期间,江苏地区的旧习俗中还有许多禁忌,诸如年初一不动剪刀,免得口舌之争;不动菜刀,以免杀身之祸;不吃稀饭,怕出门遇雨;不扫地,怕把财运扫光等等。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有很多不科学的习俗也逐渐被人淡忘;健康有益的娱乐休闲活动,却一直延续下来。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江西民俗抬箕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江西民俗抬箕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