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服饰民俗与旅游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一、服饰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有哪些
1.独特性原则。 旅游资源开发中要突出民族特色、地方特色。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旅游者往往感兴趣的是反映当地民族风格、地方特色浓郁的东西,在开发中尽量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突出个性原则并不是单一地开发,应把突出个性与丰富多彩相结合。 2.参与性原则。 旅游者不仅观光,且直接参与体验。开发参与性活动,主要靠发掘当地的历史和社会风情的民族文化内涵,要力求真实自然,强化乡土气息,避免矫揉造作和为表演而表演的作法,淡化商业经营的气氛。要把真实性、艺术性、科学性和参与性相结合,才能真正成为吸引广大游客的活动。 3.文化性原则。 旅游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灵魂,民俗旅游更应突出高层次的文化特点,坚持高品味开发。开发具有进步意义的社会民俗文化现象,防止开发中的低品味和“庸俗化”倾向。对一些伤害人们身心健康、毒化思想的愚昧迷信和低级趣味的陋俗应加以革除。 4.宜土不宜洋原则。 民俗风情应展现当地的历史和现状特色.其本身具有的区域性,传统性,古朴性应予保留。在开发时以“土”为主.不要“洋化”,也不要模仿他人,呈现原汁原味,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古朴的特色。 5.审美情感性原则。 民俗提供许多具有审美价值的形式和内容,如赛龙舟、放风筝、吃年糕、走亲戚等,透出人民智慧的灵光和心灵的美好,形成的意象妙趣横生引人人胜,折射出各民族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和平友好,健康向上的民族心理和性格.为旅游者提供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 6.多渠道开发原则。 在国家开发民俗旅游资源的同时,有条件的乡、镇、村可办民俗旅游项目,如集体筹资建设民俗文化村、民俗博物室。此外,要注意发挥个体的力量,如民间老艺人的绝招亮相等。 7.保护为先原则。 传统民俗不能再创造,如果盲目开发,不善加保护,一旦被破坏,损失往往是难以弥补的,所以,务必珍惜民俗文化,妥善保护民俗文化。 8.经济效益原则。 开发的主要目的是获取经济效益。开发必须做到投资省,见效快,效益高。 9.重视民俗文化学人才的培养。
二、贵州服饰民俗对旅游业的影响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资源的开发也逐日匮乏,旅游资源不同于旅游产品,旅游资源具有强烈的区域独特性,而旅游产品则是旅游资源的具体化,它的价值体现在对游客的吸引和体验。每个区域的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和体验都不相同,无论是自然风光、名胜古迹还是城市风光或是区域文化都能带给游客不一样的生活体验。旅游的需求是一种高级的需求,它是建立在基础需求满足以后才产生出来的社会行为,是人们精神需求为主导的范畴。而在旅游资源匮乏的形势下,旅游项目少,旅游目的单一是目前旅游业存在的最大问题,应加强旅游产品多样性开发和组合,丰富旅游内容,满足旅游者各自不同的需求。因此在旅游项目开发的过程中,不仅应深入研究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而且更应采取一定的措施,使蕴涵于景观的文化内涵充分地展现给旅游者,使其由单纯的表面旅游演化为内涵旅游,从而增加旅游资源的吸引力。
三、宗教信仰民俗与旅游的关系
民俗,即民间的风俗,自古有之。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正所谓“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各民族各地区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鲜明特色的民俗。我国56个民族在居住、服饰、生产、交通、婚姻、节日、礼仪、饮食等各方面的风俗都各不相同。这些各具特色的风俗习惯从多方面反映了中华民俗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世代传承,引人入胜,形成了具有鲜明特征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在世界民俗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的一席。当世界各国将自然风光旅游推向人文生态旅游的高层次旅游经济趋势时,我国则应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民俗文化资源,结合丰富而广阔的自然生态资源,进行全面的系统规划,形成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民俗旅游经济,并注重人文生态旅游的整体开发,使我国的民俗旅游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成为国民经济在未来经济发展中新的增长极。下面我们就以民俗服饰为例来介绍一下民俗和旅游的关系。1、各种特色民俗是推动旅游发展的重要动力。哈萨克族主要分布于新疆北部,是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其生活习俗具有鲜明的草原游牧文化特征。传统服饰,尤其是男子服饰的原料多取自羊、马、骆驼等牲畜的皮毛,在式样、类别和功用上,也都表现也便于骑乘游牧的特点。不随便摘帽哈萨克人的帽子、头巾颇为讲究,种类、式样很多。按照哈萨克族的传统习俗,妇女的帽子、头巾和披巾,在婆婆家和不熟识的异性面前绝不能随便摘掉。无论冬夏,男女也必须戴帽,这与其宗教信仰密切相关。哈萨克族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对哈萨克族的生活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传统宗教禁忌脱帽露顶,自然也表现在哈萨克族的服饰习俗上。男女老幼皆穿皮靴哈萨克族男女老幼都喜欢穿皮靴,外套套鞋。皮靴有两种,一种是长统皮靴,靴套长至膝盖以上,后跟较高,靴内一般套毛袜;另一种是男子狩猎时穿的靴子,有包头,靴后跟很低,柔软轻便。夏天的靴子靴底薄,穿起来凉爽舒适。套鞋是用软皮制作的平底鞋,外面多用蓝色或其他颜色的布缝制成各种美丽图案。图案着色各有意义哈萨克妇女关于刺绣,刺绣方法有挑花、贴花、补花、钩花、刺花等。衣领、袖口、衣服的前襟、下摆和帽子、套鞋、靴子及挂毯、窗帘等日常生活用品,多饰以花草纹、羊角纹、人字纹等组成的图案。图案的着色富有像征性,他们认为,蓝色表示蓝天,红色像征太阳和太阳的光辉,白色像征真理、快乐和幸福,黄色像征智慧和苦闷,黑色像征大地和哀伤,绿色像征春天和青春。据考证,哈萨克族的刺绣艺术历史悠久,与古代中亚游牧民族的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是古代乌孙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哈萨克人多姿可爱的服饰吸引了大批旅游爱好者的到来,极大的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使其经济水平不断进步,生活水平也极大的提高。2、民俗充实了旅游内容,丰富了旅游者的文化知识,使旅游者得到精神享受。傣族妇女的穿着打扮,是全世界最美丽的,它就像孔雀开屏一样,五彩缤纷,美不胜收,令人叹为观止。只要了解情况的人,都觉得这话一点也不算夸张。傣族妇女一般都长得身材苗条,面目清纯娇美,看上去婷婷玉立,仪态万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称。她们不仅长得美,而且还善于打扮,用独具特色的服饰把自己装扮得一个个如花似玉。傣族妇女一般喜欢穿窄袖短衣和统裙,把她们那修长苗条的身材充分展示出来。上面穿一件白色或绯色内衣,外面是紧身短上衣,园领窄袖,有大襟,也有对襟,有水红、淡黄、浅绿、雪白、天蓝等多种色彩.现在多是用乔其纱、丝绸、的确良等料子缝制.窄袖短衫紧紧地套着胳膊,几乎没有一点空隙,有不少人还喜欢用肉色衣料缝制,若不仔细看,还看不出袖管,前后衣襟刚好齐腰,紧紧裹住身子,再用一根银腰带系着短袖衫和统裙口,下着长至脚踝的统裙,腰身纤巧细小,下摆宽大。傣族妇女的这种装束,充分展示了女性的胸、腰、臀“三围”之美,加上所采用的布料经柔,色彩鲜艳明快,无论走路或做事,都给人一种婀娜多姿、潇洒飘逸的感觉。 傣族男子一般都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衫,下穿长管裤,用白布、青布或绯布包头,有的戴呢礼帽,显得潇洒大方。 傣族无论男女,出门总喜欢在肩上挎一个用织绵做成的挎包(筒帕)。挎包色调鲜艳,风格淳朴,具有浓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图案有珍禽异兽,树木花卉或几何图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每一种图案都含有具体的内容,如:红、绿色是为了纪念祖先;孔雀图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图案象征着五谷丰登,生活美好;充分表现了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民俗;同一民族的不同区域,民俗也有差异。民俗文化的“新”、“奇”、“美”、“乐”吸引着旅游者离开自己的居住地到旅游地去旅游,旅游地的民俗成了旅游者十分重要的观赏内容之一。民俗既反映了旅游地的历史,又体现了旅游地的文化和社会生活。观赏考察旅游地的民俗,还是一次对旅游地的认知过程,它不仅可以帮助旅游者扩大视野,而且能增加旅游的兴趣和愉悦度。从傣族的民族服饰上,旅游者不仅能体会傣族特有的民族风情,也可以了解到关于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3、民俗能为旅游景点的开发提供第一手资料彝族支系繁多,各地服饰差异大,服饰区别近百种,琳琅满目,各具特色。妇女一般上身穿镶边或绣花的大襟右衽上衣,戴黑色包头、耳环,领口别有银排花。除小凉山的彝族穿裙子外,云南其他地区的彝妇女都穿长裤,许多支系的女子长裤脚上还绣有精致的花边,已婚妇女的衣襟袖口、领口也都绣有精美多采的花边,尤其是围腰上的刺绣更是光彩夺目。滇中,滇南的未婚女子多戴鲜艳的缀有红缨和珠料的鸡冠帽,鸡冠帽常用布壳剪成鸡冠形状,又以大小数十、数百乃至上千颗银泡镶绣而成。居住在山区的彝族,过去无论男女,都喜欢披一件“擦耳瓦 --羊皮披毡。它形似斗蓬,用羊毛织成,长至膝盖之下,下端缀有毛穗子,一般为深黑色。彝族少女15岁前,穿的是红白两色童裙,梳的是独辫,满15岁,有的地方就要举行一种叫“沙拉洛”的仪式,意即“换裙子、梳双辫、扯耳线”,标志着该少女已经长大成人,15岁以后,要穿中段是黑色的青年姑娘的拖地长裙,单辫梳成双辫,戴上绣满彩花的头帕,把童年时穿耳的旧线扯下换上银光闪闪的耳坠。 彝族男子多穿黑色窄袖且镶有花边的右开襟上衣,下着多褶宽脚长裤。头顶留有约三寸长的头发一绺,汉语称为“天菩萨”,彝语称为“子尔”。这是彝族男子显示神灵的方式,千万不能触摸。外面裹以长达丈余的青或蓝、黑色包头,右前方扎成姆指粗的长椎形的“子尔”--汉语称“英雄髻”。男子以无须为美,利用闲暇把胡须一一拔光,耳朵上戴有缀红丝线串起的黄或红色耳珠,珠下缀有红色丝线。通过各式各样的民族服饰,可以充分挖掘各式旅游资源,随着新世纪“文化旅游热”的到来,各个历史时期、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民间古老文化、传统民俗的形象再现,更能激发和满足生活在现代社会里的人的好奇心。因此,有必要加强民俗资料的发掘、研究,加大民俗开发的投入,加快民俗旅游的产品化,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四、贵州服饰民俗对旅游业的影响
关于贵州服饰民俗对旅游业的影响相关资料如下论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业发展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全省3931.12万人口中,少数民族占1452万人,占38.97%,其中苗、侗、布依、水、瑶、彝、士家、仡佬等世居的少数民族达17种之多。在贵州多民族的大家庭中,各种民族的民俗文化交相辉映,构成一个绚丽的民族文化艺术长廊。古朴淳厚、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与贵州优美的自然风光相映衬,多层面地呈现出当地世居民族原生态的民俗文化悠久深邃的神秘基因。“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就是多彩贵州民族风情的真实写照。贵州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发展旅游产业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如何加快贵州旅游业的发展,使其成为贵州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本文从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条件和旅游业对拉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来阐述发展民俗旅游产业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一、资源与市场是发展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旅游的基本条件1.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慨况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升常丰富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服饰民俗与旅游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服饰民俗与旅游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