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书

诞生于2010年,专业的公墓陵园管理系统、网络祭祀系统。

泰国僧王火化显圣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泰国僧王火化显圣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一、请问舍利子是怎么回事?

       所谓 舍利子 为个人修行成就之结晶,原来 舍利子 称为 舍利 ,后来才称为 (舍利子) .舍利 原是印度语译为(设立罗)....等各种不一之名称,其意义为(遗留物)或(灵骨) 舍利子不完全经由火化而得,也有经由 颂经 刻经 及 礼佛或 金刚不坏全身舍利 与天地灵气之结合而成.舍 利 子 的 种 类关于 舍利子 之种类可分为两种:1: 非人之舍利子金刚舍利子龙宫舍利子 1: 金刚舍利子 产自 泰国 / 缅甸 边区之 龙宫洞 ,传说经由过去一群苦行修行高憎在此山洞,由座化高憎全身金刚法体舍利之气 与 天地灵气 自发结合而生成,唯有生命且具灵气之灵石,将它平置于掌心将身心放松,排除一切杂念即能感觉气之传导熏热麻麻之磁感,形状不定,小如笔尖大如苹果,其坚硬无比任人无法理解.2: 龙宫舍利子 龙宫舍利 是与 金刚舍利 相互间之黏壁生成,俱玉质之温润与剔透性,具有相当大的灵气与磁场,一般龙宫舍利其核心可剥掉其外表之壳其舍利本体呈粉红或白色半透明小珠状,其体积并不大.3: 佛眼舍利 为 黑金刚舍利之母体 ,外围粉红或白色中间包含黑色舍利子,状如佛主之眼成长速度极为缓慢极为难得,然而其体积亦不大.2: 成就者之人的舍利子1: 全身舍利子 修行成就高憎圆寂后,遗体未经火化而以座缸方式处理,经数年后开缸保存之肉身舍利法体.2: 法身舍利 修道高憎或在家居士成就圆寂后,经火化而得之舍利子,其种类计有: 肉身舍利子 / 骨舍利子 / 牙舍利子 / 七彩舍利子 / 发舍利子 / 舍利花.......等.舍利子的增生 / 成长 / 颜*正在增生的舍利子 舍利子 会分生增长现象,目前还很难已找到科学依据之客观解释,神秘色彩很浓,虔诚佛教信众自是深信不疑,神奇之处实为无法分析予以解释.舍利子之各俱形状一般皆为圆型,当舍利子之表面遭受破损伤时其本体具有再行增生补合之能力唯时间之长短不一定,而舍利子其颜色有 白 / 红 / 淡红 / 象牙白 / 碧绿 / 蓝 / 黄 / 橘黄 / 七彩 / 透明晶体 / 灰咖啡色......等之各种颜色,最常见就是 白色 / 米白色 居多.舍利子颜色代表之意义 依据藏传佛教 法王 / 仁波切 表示,蓝色 是修大悲心而令大圆境智开显而得之; 黄色 是修大悲心而令平等兴致开显而得; 绿色是修大舍心而令智开显而得之; 白色 是修大智慧而令法界体性开显而得之; 琉璃透明晶体 更是修德三智圆满的微妙结晶.舍利子 所具各种颜色代表之意义并非绝对,仅供参考而修行者终其一生修习,圆寂后能得 舍利子 或 舍利花 这是修行者一生成就之结晶遗留物并非人人皆有,实为难能可贵其所下功夫之深当不难体会.供养舍利子是殊胜法缘,切勿执着一旦流于执着就离了佛法本意,而舍本逐末无益修行.舍利子之金刚不坏 舍利子 并非诚如传说之金刚不坏, 金刚法身(全身)舍利 再开缸后亦须注意其空气湿度调节与空气之流通,使其肉身所含之水份自然完全脱干,否则亦会腐败火扭曲变形之虞,干燥之后经处理再附以金箔于其外表,否则不易保存.根据有关记载 所谓 人之舍利子 与 非人舍利子 有分为两大类:1: 不易破碎舍利子 .2: 较易破碎舍利子 两种,其中人之不易破碎舍利子又分为七大种类. 非人舍利子 之 金刚舍利子 则几乎就不会破碎其磁场极强,而龙宫舍利子 则均能在适当的重力下破损,舍利子本身会一层一层生长亦会一层一层剥落,而剥落之碎片片片各俱磁场不像磁铁有两极之分,研成粉末吞服据说有气聚丹田循身体气穴,环身循气之感.神圣的舍利子之其神奇之处至今仍无法以科学角度去分析解释只能以其修行者之一生成就之结晶遗留物,诚信者与佛接近心存善念恭敬心虔诚去供养相信自有相互感应扶助之作用. 舍利,梵语中意为“尸骨”,指死者火化后的残余骨烬。通常指佛祖释迦牟尼火化后留下的固体物,如佛发、佛牙、佛指舍利等。 佛教经典中把舍利分为两类:一为法身舍利,即佛祖所说的佛教经典,二为生身舍利,即佛祖火化后留下的固体物。后者又可分三类,一是骨舍利,白色;二是肉舍利,红色;三是发舍利,黑色,均圆明皎洁,坚固不碎,迥非世界珠宝可比。菩萨、罗汉也有舍利,佛教认为,只有虔诚奉佛,悟道得法的人才会自然结晶舍利,非常人可得。相传佛陀入灭后,弟子们焚化佛祖遗体,于灰烬中得4颗牙齿以及指骨、头盖骨、毛发等物。弟子们将佛祖真身舍利起塔供养,顶礼膜拜。后来,阿育王取出全部舍利,分成八万四千份,分别盛入宝函,在世界各地建塔供养,其中有许多传入中国。 1987年法门寺地宫发掘即出土了佛教世界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佛祖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系佛祖的一节中指骨。根据史料和碑文的记载,雷峰塔地宫中供奉的佛螺髻发,即为佛祖释迦牟尼的头发遗物,即发舍利。舍利是梵文的音译,本意为尸体或身骨,后来则特指德行较高的和尚死后烧剩的骨头。据说舍利有三种颜色;白色骨舍利,黑色发舍利,赤色肉舍利。又因为这种骨灰或色白如球状,或成其它颜色成结晶体,故又称 舍利珠(子) 。公元前486年,释迦牟尼涅 ,享年80岁。(关于佛涅 的年代,东南亚佛教徒一般认为是公元前545年)。佛逝世后,遗体进行火化。古天竺诸国的国王都想取行释迦舍利分为八份,各在他们的本土上建塔安奉。此后供奉舍利的风气逐渐盛行。中国北京西山灵光寺内有一座佛牙舍利塔。据赵朴初记的《护送佛牙赴缅记》考据?quot;在佛教典籍记载,释迦牟尼火化后,留下四颗牙齿,其中一颗传入中国。 1955年,缅旬联邦佛教代表团来中国迎取这颗佛牙赴缅供奉,历时八个月又送回中国,1959年,中国佛教协会为长期固定安放这件佛教遗物,在北京灵光寺北院内新建了这件佛牙舍利塔,为中国佛教增添了新的光彩。1981年11月,北京房山县云居寺文物保管工作人员在清理石经山藏经洞雷音洞时,发现了存放在汉白玉石函内的佛舍利两粒,距今已有1370多年的历史了。经考证确认为是释迦牟尼遗骨佛舍利。这是中国首次发现的佛祖舍利。1987年5月5日(农历四月初八是释迦牟尼的诞生日),北京佛教界人士隆重举行浴佛节法令,将两粒佛舍利迎奉至北京广济寺安放。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说,佛舍利的发现在世界宗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待发现佛舍利的云居寺修复后,佛舍利将重新安放在云居寺,供人瞻仰。 佛家舍利佛家的高僧经长期修持于圆寂火化后往往在其骨灰中发现“舍利”。这些舍利被视为高僧大德修行有成就的表现。据说释迦牟尼佛示寂后火化得八斜舍利。近时圆寂的五台山净如法师茶毗后得各色舍利五千余颗。据《广东佛教》1991年第5期载,释又琼比丘尼1991年8月25日在双峰寺圆寂,于27日在潮阳灵山寺举行茶毗。次日徒众捡寻骨灰,发现有多处骨灰闪闪发光,黑色、浅玉色,如绿豆大的有20多颗,菜籽大的为数更多,都是晶晶发亮,未免令人赞叹不已。据《新民晚报》1993年4月7日载:上海玉佛寺监院师法本和尚在最近圆寂火化后,人们捡出其大小舍利十余颗。该文作者得其中三颗,一颗酷似佛珠,中有一孔,一颗从骨上长出,很小,仿若枯木之灵芝。另一是片断,并不圆,然质地与另两颗相仿,表面全呈斑驳的青绿色。舍利于在阳光下明显区别于骨头,骨头色泽无华,舍利却有润泽之光。又据《法音》杂志1993年8月号报道,沈阳实胜寺藏传佛教高僧79岁的召乌吉大喇嘛于1993年5月7日无疾圆寂,火化后遗骨中有珠状物,呈多种颜色,并有红、绿、白等色的结晶体数十枚,大的如黄豆粒般,小的则如米粒大小。经专家鉴定,属五彩舍利,系多年不见之物,堪称国宝。除此之外,还有若干大小不一、形色如珊瑚的舍利花。 从以上3则报道看,所谓舍利,有以下特性:①都是高僧才有;②都在圆寂火化后于骨灰中发现;③颜色大小不一;④形状多样,以圆为主;⑤数量不一,少则几颗十几颗,也有多到几十几百颗甚至更多的;⑥质地坚硬,能闪闪发光。从现代医学的观点看,笔者以为这些高僧活着时,体内不管任何部位都不可能长有这么多黄豆、绿豆般大小质地坚硬的舍利。如果有,我看不但没有丝毫好处,相反的一定会酿成病痛,非进行手术治疗不可。例如胆结石或肾结石,只要有一颗。就要使患者疼痛不已,要是有几颗十几颗,那就不堪设想,更不用说几十几百颗了。但这些高僧活着时并没有发生病痛而去医院进行x光透视或cT扫描,不然就完全可以诊断他们体内这时有没有舍利。既然从现代医学的观点看,高僧们活着时体内是不可能有这么多舍利,为什么他们圆寂火化后却能从骨灰中找到这种舍利呢?笔者想,他们活着时经长期修炼,达到“人天合一”的高境界,能自然而然地吸收宇宙中高能量的物质以增强体质。这些高能量物质渗透到身体的各种组织中,特别是骨质中去。他们修持的时间越长,越“得道”,这些宇宙中高能量的物质在他们体内蕴含得就越多。在他们圆寂火化后,经高温而熔化,在冷却过程中与骨灰凝结在一起,成为大小数量不一而以圆形为主的舍利,要是有可能,只要拿一颗舍利去化验,就可以知道由哪些元素组成,而使舍利闪闪发光的又是什么物质。从另一方面想,假如这些高僧圆寂后不火化而士葬,在他们只剩下骨骼、牙齿、头发后,笔者猜想,这时不可能在他们的棺木里找到舍利了。据说有不少高僧圆寂火化后才得舍利的。至于如善男信女念佛念经,口中得到舍*,*僧洗澡时徒弟为其擦背出现金利,禅师剃头发变成一串舍利,还有燃灯供佛在灯花上得到舍利等等,这些奇妙现象,笔者无法理解,不想论及。不能从单一的物质去看待 《文汇报》曾发表过题为《佛门舍利子本是钙化结石》的文章:“对佛教徒来说,舍利子是圣物,多作镇寺之宝。那么,舍利子究竟系何物?科学研究发现,所谓舍利子,其实是人体内的结石,尤以肾结石及胆结石为多。舍利子多出于僧人,是因为僧人起居以坐为主要姿态,而吃进体内的又多是植物纤维;纤维不易消化,加之长期取坐式,体内纤维堆积过多,久之,钙化成结石。火化之后,反成一粒粒光彩润泽、分别有6种颜色的珠。”这在外人来说,好像不无道理。不错,舍利是物质。然而,并不是文章上所断言的那种物质。试想,竹斋法师体内有28粒肾结石、胆结石,还不开刀、吃药整治那些结石么?罗桑殿达大活佛全身都是肾结石、胆结石能忍受得了么?这两位高僧均在90岁以上。若说体内纤维堆积过多,久之钙化成结石。更是难以说服人!何以故?要知藏传佛教、上座部佛教僧侣喇嘛不茹素。包括罗桑殿达喇嘛、叭旦达僧王。若说僧人取坐姿而产生舍利,这个定义也值得商榷。何以见得?圣培法师系有名的武僧,以动为主;即是高龄,仍操武强身。为实现能海上师修复彭县龙兴舍利塔,终日听侯清定上师差遣,奔波于彭县、成都之间。圣培法师有许多舍利,是靠什么产生的?舍利是物质,但不是肾结石或者胆结石。舍利虽然是物质,但它不是一般的物质,不能以单一的物质去看待。舍利有四性:(一)坚固性,金刚不坏身。(二)光明性,视之光泽。奉之,心力感应故,则放大光明。如四川新都宝光寺舍利塔、四川彭县龙兴舍利塔、四川德阳孝感舍利塔。三塔皆有记载的佛身舍利塔,都曾大放光明。 缅甸仰光大金塔、缅甸莆甘瑞西贡塔、缅甸吉桃镇的吉谛瑜塔同是释迦牟尼的舍利塔,至今仍然大放光明。(三)有生发性,如缅甸玛桑老媪所奉之舍利,能海上师的头发亦生发舍利。(四)福德性,建塔供奉、围绕、礼拜、燃灯、献花、焚香、修缮、贴金、装饰均获无量福德。舍利有三种:1、全身舍利:广东韶关慧能六祖大师、安徽九华山肉身殿所奉之金地藏和尚;四川成都石经寺之石经祖师等。2、碎身舍利:释迦牟尼佛火化后之舍利、罗桑殿达活佛、竹斋法师……均为碎身舍利。 3、法身舍利:一切上座部、大众部、藏传、汉传佛教的一切经典,皆属法身舍利

二、《三国演义》中,那个人被称为(全面夤d_page_type=1

        圣地一:法门寺 (法门寺因供奉“释迦如来佛指舍利”,故排名佛教圣地) 法门寺位于陕西扶风县城北十公里的法门镇。始建于东汉末年,发迹于北魏,起兴于隋,鼎盛于唐,被誉为“皇家寺庙”,因安置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为举国仰望的佛教圣地。法门寺,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原名阿育王寺,隋改称“成实道场”,唐初改名法门寺。北魏和唐初都曾拓展寺院,唐高宗显庆年间修成瑰琳宫二十四院,建筑极为壮观。原塔俗名“圣冢”。唐贞观年间改建成四级木塔,明隆庆三年(1569)木塔崩塌,万厉七年至三十七年建起十三级八面砖塔,高四十七米。清顺治十一年(1654)因地震塔体倾斜裂缝,民国二十八年底(1939 )朱子桥将军捐资补修宝塔,一九八一年八月二十四日因阴雨连绵宝塔崩塌。据史载:元魏二年(555);隋仁寿二年(602);唐贞观五年(631);三次开塔就地瞻礼舍利。唐高宗显庆年;武则天长安四年;肃宗上元元年;德宗贞元六年;宪宗元和十四年;懿宗咸通十四年,均以极其隆重的仪式迎请至宫内供养。宋代法门寺也曾恢复到最大规模。明、清两代法门寺虽有所衰,地方官民信众仍尽力整修。新中国成立后,法门寺香火渐盛,道场兴隆。一九八四年人民政府落实宗教政策将法门寺交由佛教界管理。一九八七年政府决定重修宝塔,清理塔基时发现了自唐懿宗咸通十五年封闭的唐代地宫,适逢四月初八佛诞日,喜获释如来真身舍利及上千件法物宝器,法喜遍满,普天同庆,从此法们寺揭开佛元新页。一九八八年法门寺成功举办了国际性的“释迦如来真身舍利瞻礼法”,并正式对外开放。十余年来在党和政府宗教政策的指引下,在澄观、净一法师的带领下,在佛教四众的努力下,先后修建了大雄宝殿、长廊角亭、钟鼓楼、禅房、寮房等仿唐工程。一九九八年对宝塔地宫进行装饰,使其庄严再现,体现无上法门,体现无尽法界,结合历史,宗教信仰,社科艺术等内容为一体而又是供养佛指舍利的大曼荼罗坛场,再现唐密曼荼罗之精华,使法门寺成为中国佛教首区。圣地二:灵光寺 (灵光寺因供奉释迦牟尼佛牙舍利,故排名佛教圣地)灵光寺位于北京西山余脉翠微山东麓,中外佛教徒朝拜的中心之一。1983年被***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现由中国佛教协会派僧人管理。灵光寺创建于唐代大历年间(766-779年) 初名“龙泉寺”。金世宗大定二年(1162年)重修,改称“觉山寺”。辽道宗咸雍七年(l071年),丞相耶律仁先之母郑氏为供奉佛牙舍利建造了“招仙塔”。塔为八角形,以雕砖砌成,规模宏大。据《日下旧闻考》载:“寺后有塔十层八楼,俗称画像千佛塔,绕塔基有铁钉龛十六座。塔西有井泉,深广约五尺余。“明英宗正统年间(1436-1449年),征调全国各地木材扩建该寺后,始改今名。几百年来,灵光寺殿堂巍峨,风景秀美,一直是北京著名的游览胜地和佛教活动场所。目前的灵光寺依山而建,登上二十米高的石阶,就是大雄宝殿,内供1989年泰国已故僧王赠送的释迦牟尼佛铜像。穿过大雄宝殿就是佛牙舍利塔。院内古树叁天,花木扶疏,宝垮高耸,殿宇庄严。并有莲花水池,飞泉瀑市。昔人作歌云:“翠微八大刹,灵光居第一。”而灵光寺又以佛牙舍利最为有名。佛祖释迦牟尼圆寂火化后留下两颗佛牙舍利,一颗传到锡兰(今斯里兰卡),一颗传到当时的乌苌国(今巴基斯坦境内),后由该国传到于阗(今我国新疆和阗县)。5世纪中,南朝高僧法显西游于阗,把这颗佛牙舍利带回南齐首都建康(即现在的南京)。隋朝建立后,佛牙被送到长安。五代时期,中原战乱,佛牙舍利又辗转传到了当时北辽都城燕京(即今北京)。咸雍七年(1071年)八月,招仙塔建成后,这颗佛牙舍利便供奉在塔内。二十年来灵光寺佛光普照,法雨广施,信徒猛增,弟子达十万之众。来此朝拜的有缅甸、英国、法国、日本、朝鲜、韩国、东南亚各国及港澳台地区信众,也有慕名而来的政府首脑。灵光寺已逐步发展成为国内外闻名的佛教道场。圣地三:大昭寺、小昭寺(大昭寺、小昭寺因供有释迦牟尼在世时塑造的12岁、8岁等身像,排名佛教圣地)大昭寺坐落在拉萨市旧城中心八角街,始建于公元647年。传说,在建寺之前,文成公主运用阴阳、五行,推测出西藏的地形似一仰卧的魔女,拉萨卧塘湖恰为魔女的心脏,在此填湖建寺才能驱魔。于是,松赞干布按文成公主的心愿,为公主入藏而修建了这座大昭寺。大昭寺,藏语称“觉康”,意即释迎牟尼佛寺。后经历代修七葺扩建,才形成今日庞大建筑群。大昭寺占地2万平方米,有20多个殿堂。主殿居中,高四层,上覆金顶。经堂、佛殿、传召机构绕殿而筑,大昭寺内珍藏有大量的珍贵文物,最著名的是文成公主带入西藏的释迎牟尼金佛。小昭寺位于大昭寺北面约500米处,为西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拉萨名胜之一。通常与大昭寺连称“拉萨二昭”而驰名于世。小昭寺始建于唐代,与大昭寺同期建成,7世纪中叶由文成公主督饬藏汉族工匠建造。寺内供奉的释迦牟尼佛为佛陀12岁时之等身像,是文成公主由长安携带进藏,成为西藏最珍贵的历史文物,后移至大昭寺,又将公主携带的另一个尊佛移至小昭寺。 小昭寺又名上密院,藏语叫“居堆巴扎仓”,属藏传佛教格鲁派密宗最高学府之一。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世时反对偶像崇拜,不立寺供像。在他临终前只同意以自己三个不同年龄即八岁,十二岁及十六岁的模样塑像,并亲自为塑像绘图,塑成后亲自开光。其中,8岁等身像由原尼泊尔的尺尊公主由尼泊尔带入西藏,原供于大昭寺内。12岁等身佛像从古印度流入中国,又经唐代文成公主带入西藏,原供于小昭寺内。16岁等身像原在印度,后因战争沉入印度洋。大昭寺原是为供奉佛祖8岁等身像而建,小昭寺是为文成公主带来的12岁等身佛像而建,后两尊佛像对调了寺庙,12岁等身佛就到了大昭寺内。圣地四、五台山(五台山因是文殊菩萨道场,又被称中国佛教第一圣地,故排名佛教圣地)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忻州市五台县和繁峙县之间,西南距省会太原市240公里。与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四川峨嵋山、共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与尼泊尔蓝毗尼花园、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尸那迦并称为世界五大佛教圣地,或者世界五大佛教名山 。五台山所在的山西处于黄土高原,地旱树稀,视野里整整一个是土黄色的世界,可以称为金色世界;五台海拔很高,山顶积雪,可谓银色世界;东方琉璃世界系药师佛的净土,药师佛即药师琉璃光如来佛的简称。五台山方圆五百余里,海拔三千米,由五座山峰环抱而成,五峰高耸,峰顶平坦宽阔,如垒土之台,故称五台。汉唐以来,五台山一直是中国的佛教中心,此后历朝不衰,屡经修建,鼎盛时期寺院达300余座,规模之大可见一斑。目前,大部分寺院都已无存,仅剩下台内寺庙39座,台外寺庙8座。现在五台山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旅游区之一。寺院经过不断修整,更加富丽堂皇,雄伟庄严,文化遗产极为丰富,举世称绝,其中最著名的五大禅寺有显通寺、塔院寺、文殊寺、殊像寺、罗睺寺。圣地五、普陀山(普陀山因是观世音菩萨道场,又被称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故排名佛教圣地)普陀山是著名的海岛风景旅游胜地。如此美丽,又有如此众多文物古迹的小岛,在中国可以说是绝无仅有。普陀山位于杭州湾以东约100海里,是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全岛面积约12.5平方公里。普陀山的风景名胜、游览点很多,主要有:普济、法雨、慧济三大寺,这是现今保存的二十多所寺庵中最大的三座寺庙。普济禅寺始建于宋,为山中供奉观音的主刹,建筑总面积约11000多平方米。法雨禅寺始建于明,依山凭险,层层叠建,周围古木参天,极为幽静。慧济禅寺建于佛顶山上,又名佛顶山寺。普陀山有众多奇岩怪石,著名的有盘陀石、二龟听法石、海天佛国石等二十余处。在山海相接之处有许多石洞胜景,最著名的是潮音洞和梵音洞。圣地六、九华山(九华山因是地藏菩萨道场,又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故排名佛教圣地)九华山位于安徽省青阳县城西南20公里处,距长江南岸贵池市约60公里。方圆120平方公里,主峰十王峰1342米,为黄山支脉,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九华山共有99座山峰,以天台、十王、莲华、天柱等9峰最雄伟,群山众壑、溪流飞瀑、怪石古洞、苍松翠竹、奇丽清幽,相映成趣。名胜古迹,错落其间。圣地七、峨嵋山(峨眉山因是普贤菩萨道场,又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故排名佛教圣地)峨眉山位于中国四川省峨嵋山市境内,景区面积154平方公里,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和佛教名山;是一个集自然风光与佛教文化为一体的中国国家级山岳型风景名胜。1996年12月6日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相传佛教于公元1世纪即传入峨嵋山。近2000年的佛教发展历程,给峨眉山留下了丰富的佛教文化遗产,造就了许多高僧大德,使峨眉山逐步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影响甚深的佛教圣地。目前,全山共有僧尼约300人,寺庙近30座,其中著名的有报国寺、伏虎寺、清音阁、洪椿坪、仙峰寺、洗象池、金顶华藏寺、万年寺等。 圣地八:少林寺(少林寺因是佛教禅宗祖庭和世界著名佛教寺院,故排名佛教圣地)少林寺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是北魏孝文帝为印度僧人跋陀而建,因寺院建于少室山密林深处,遂命名为“少林寺”。跋陀是第一个来到少林寺的高僧,他在少林寺专心翻译佛经,收徒子数百人。后来达摩一苇渡江来到嵩山,在少林寺后山五乳峰山洞内面壁九年,创立了佛教禅宗,被后人尊为禅宗初祖,少林寺也被称为禅宗祖庭。少林寺不仅是禅宗的发祥地,还是中国功夫的发祥地,有“禅宗祖庭,功夫圣地”之称。圣地九:白马寺(白马寺因是佛教传入中国的第一座寺院,故排名中国佛教圣地)白马寺,位于洛阳市老城东约几公里邙山南麓洛河北岸之间,是佛教传入我国内地兴建的第一座寺院。初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十一年(68年),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相传,汉明帝刘庄,“夜梦金人,身有日光,飞行殿前,欣然悦之。明日,传问群臣,此为何神?”有臣答曰,此神即“佛”。明帝即派遣大臣蔡愔、秦景出使天竺(今印度)寻佛取经。蔡情、秦景取回了佛经佛像,并与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东回洛阳,藏经于鸿胪寺,并进行翻译工作。次年建寺,名白马寺。寺址在汉魏洛阳故城雍门西1.5公里处。白马寺,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尊为“释源”和“祖庭”。白马寺原建筑规模极为雄伟,历代又曾多次重修,但因屡经战乱,数度兴衰,古建筑所剩不多,人民政府为保存这一著名文化古迹,曾进行过多次修葺。现有五重大殿和四个大院以及东西厢房。前为山门,山门是并排三座拱门。山门外,一对石狮和一对石马,分立左右,山门内东西两侧有摄摩腾和竺法兰二僧墓。五重大殿由南向北依次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毗卢殿。每座大殿都有造像,多为元、明、清时期的作品。毗卢殿在清凉台上,清凉台为摄摩腾、竺法兰翻译佛经之处。东西厢房左右对称。整个建筑宏伟肃穆,布局严整。此外,还有碑刻40多方,对研究寺院的历史有重要价值。白马寺山门东走约30多米,有一座十三层的齐云塔,直插云霄。齐云塔始建于五代时期,原为木塔,北宋末年金兵入侵时烧毁。金朝大定年间重建此塔,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 1961年***将白马寺定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7年又成立了白马寺文物保管所。现在,白马寺有僧众数十人,已正式开放,供国内外游人参观游览。圣地十:布达拉宫(布达拉宫梵语为“佛教圣地”,俗称观世音菩萨的第二普陀山,故排名佛教圣地)布达拉宫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中心的红山上,是中国著名的宫堡式建筑群,藏族古建筑艺术的精华。布达拉宫为土、木、石结构,始建于唐代,现在的规模为17世纪陆续扩建完成,集宫殿、城堡、寺院藏汉建筑风格于一体,是西藏地区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宫堡式建筑群,也是西藏闻名于世的标志性建筑群、艺术精品和珍贵文物的宝库。

三、关于舍利的知识?

       什么是舍利 舍利,梵语中意为“尸骨”,指死者火化后的残余骨烬。通常指佛祖释迦牟尼火化后留下的固体物,如佛发、佛牙、佛指舍利等。 佛教经典中把舍利分为两类:一为法身舍利,即佛祖所说的佛教经典,二为生身舍利,即佛祖火化后留下的固体物。后者又可分三类:一是骨舍利,白色;二是肉舍利,红色;三是发舍利,黑色,均圆明皎洁,坚固不碎,迥非世界珠宝可比。菩萨、罗汉也有舍利,佛教认为,只有虔诚奉佛,悟道得法的人才会自然结晶舍利,非常人可得。 相传佛陀入灭后,弟子们焚化佛祖遗体,于灰烬中得4颗牙齿以及指骨、头盖骨、毛发等物。弟子们将佛祖真身舍利起塔供养,顶礼膜拜。后来,阿育王取出全部舍利,分成八万四千份,分别盛入宝函,在世界各地建塔供养,其中有许多传入中国。 1987年法门寺地宫发掘即出土了佛教世界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佛祖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系佛祖的一节中指骨。 根据史料和碑文的记载,雷峰塔地宫中供奉的佛螺髻发,即为佛祖释迦牟尼的头发遗物,即发舍利。 历代迎奉 法门寺佛指舍利记略 法门寺佛舍利是世界上现存的惟一佛指舍利,是佛教圣物也是国宝,其迎奉自有记载以来已发生多次。 据记载,法门寺历史上第一次启奉佛指舍利发生于公元555年,即元魏二年。其时,北方战乱频繁,政局不稳,社会上崇佛之风日盛。 隋文帝杨坚因出生于尼寺,对佛教有特别的感情,龙袍加身后大兴佛教,并对法门寺及塔进行修缮。虽然其迎奉之事史书无载,但隋代崇佛之风已为唐代的佛教中兴准备了社会条件,而且时为隋朝重臣的唐高祖李渊为“成实寺”(即今“法门寺”)“赐名”。 唐太宗李世民在平叛的过程中也与法门寺发生了直接关系,使法门寺成为一时名寺,并于修缮宝塔时(公元631年)开启地宫发现了佛舍利,随后在法门寺内供奉,同时也有了“三十年一开,开则岁谷稔而兵戈息”的说法。 唐太宗之子唐高宗崇信佛教,不仅为玄奘法师建大雁塔以储佛经,并于公元659年开创了开启法门寺地宫迎佛骨舍利到东都洛阳的皇宫内供奉的先河。这是唐代第一次迎奉佛指舍利。 唐代第二次迎奉佛指舍利是从武周长安四年(公元704年)到中宗景龙二年(公元708年)。此时佛教的社会地位上升,遂掀起唐代第一个崇佛高潮。武则天命人到法门寺迎奉佛骨舍利。先迎舍利至西京长安崇福寺,后又迎至神都(今洛阳),置于明堂。后中宗派人造白石灵帐一铺入塔,供奉舍利。 唐代第三次迎奉佛指舍利在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唐肃宗皇帝敕人迎请佛骨入长安内道场(皇宫)。此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迎奉舍利有“兵革息”的祈愿。 唐代第四次迎奉舍利在唐德宗贞元六年(公元790年),这时唐王朝经安史之乱遭受打击,德宗皈依佛教并奉迎舍利于长安,先在内道场供奉,再置京都诸寺。 唐代第五次迎奉佛骨在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宪宗启塔,亲奉香灯。舍利在皇室供奉三日。其后又送长安各佛寺供奉。 唐代第六次迎奉佛指舍利在唐懿宗咸通十四年(公元873年)。这是一次声势浩大、供品最多、耗资空前的迎奉,也是唐代最后一次迎奉佛指舍利。当时从长安到法门寺100多公里车马昼夜不绝,长安城万人空巷,倾城参加。皇帝亲临安福门城楼顶礼迎拜,百官士庶沿街迎候。皇帝、皇后、王公贵族供奉了大量金银器、琉璃器、丝织品、法器。 随着公元874年法门寺地宫之门的封埋,自唐朝末年至公元1987年4月法门寺唐塔地宫被发现,时间过了1113年。 为促进中泰人民友谊,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法门寺佛指舍利于1994年11月29日赴泰国供奉,泰国广大佛门信徒瞻拜了85天。其时,泰国总理川·立派,副总理占隆·西蒙,空军司今西里蓬上将和专程到北京迎请佛指舍利的泰国外长他信·西那瓦,前空军司令、佛指合利迎请委员会主席恭·披曼蒂上将等各界代表上千人参加了迎请仪式。佛指舍利在泰国供奉期间,泰国国王和僧王都前往瞻拜。 2002年2月23日,法门寺佛指舍利由西安启程赴台湾地区供奉,先后赴台湾金光明寺、中台禅寺、佛光山等地供奉37天。 (据《北京科技报》)

四、《三国演义》中,那个人被称为(全面夤d_page_type=1

       这个人叫普净在第三关“汜水关”时,正是由于镇国寺的僧人普净提醒,关羽才揭穿了卞喜的阴谋,并杀死了卞喜; 关公显圣玉泉山的传说: 湖北省当阳境内有一座山,名叫玉泉山。东汉建安末年,山上住着一个老和尚,法名普净,普净原来是沂水关镇国寺方丈,后因云游天下,来到此处,风这地方山明水秀,就于山中结草为庵,每天坐禅参道,身边只有一个小和尚,外出化一些斋饭,供养师父。 那天夜里,明月高照,清风凉爽,三更天后,普净还在庵中默坐。忽然听见有人大喊:“还 我头来!”普净抬头一看,只见空中一人,骑一匹赤兔马,提一口青龙刀,左边一位白脸皮的将军,右边一位长络腮胡子的大汉,紧紧跟随,一起按落云头,在玉泉山顶驰骋大叫。 普净认得那是关羽,于是拿了尘尾大叫:“云长你在哪里?” 无头关羽,听见普净叫他的名字,灵魂猛地惊醒,立即下马,乘风来到庵前,拱手问道:“老禅师是什么人?愿求法号。” 普净答道:“老僧法名普净,以前与将军在沂水关镇国寺中见过面,难道将军忘了?” 原来关羽千里走单骑,沂水关守将卞喜欲害他,幸亏普净相救,才逃脱性命。 关羽连忙施礼,小声答道:“承蒙相救,铭感不忘,关某今天遇祸而亡,请示师父慈悲开示,指点迷途。” 普净点头说:“昔是今非,一切休论。后果前因,彼此不爽,今天将军被吕蒙所杀,大喊‘还我头来’,然而将军生前,诛颜良,杀文丑,过五关,斩六将,那些人的头,又叫谁去还呢?” 关羽听了普净的话,恍然大悟,心悦诚服,于是扳依普净,从此之后,常常在玉泉山显圣护民,当地老百姓感激他的恩情,集资在玉泉山顶,修了一座显祠来纪念他。 后来,显圣祠搬到了山脚下,一位文人,为祠堂题了一副对联: 赤面秉丹心,骑赤兔追风,驰驱时无忘赤帝; 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 普净大师 以一个中国青年,远适异邦,在一个君主立宪王朝、南传佛教国家,披剃出家,修习梵行,数十年间,建寺十余所,造像百万尊,七次荣获王朝封赐,身居〔 华宗僧务委员会主席〕,御封〔华宗大尊长〕荣衔。德被异国,誉满世界,这是中国佛教的光荣,也是全体中国人的光荣。此人就是本文要介绍的普净大师。 普净大师,俗家姓黄,广东省揭阳县人,清光绪二十八年(一九零二)岁次壬寅的六月十六日生。他自幼丧父,由母亲抚养成人。母亲张太夫人,虔信佛教,长斋礼佛;丧夫之后,含辛茹苦,抚育孤儿。普净幼承庭训,八识田中早种下菩提种子。六岁启蒙,在学塾中受中国传统教育,读孔孟之书。成长之后,据说他曾经参加戎行,在军中谋发展,积功升至参谋。 民国十六年(一九二七),辞去军职,南游泰国。泰国是佛教之邦,素为广东潮州人侨居之地,故泰国人民具华裔血统者为数甚多。泰国是南传佛教国家,其传统习俗,青年人皆须出家(年满二十岁,须短期出家三个月)。受戒之比丘,日中一食,戒行精严,维持原始佛教生活,普受国人的尊敬。而华侨社会虽然亦有虔信大乘佛教者,唯以人才寥落,渐趋式微。以此,普师发下弘愿,终身为僧以复兴大乘佛教。一九二七年,乃於泰国北标府清水寺,依华僧隆源法师剃度出家,法名能持,字普净,别号持戒,时年二十六岁。 普师出家后,依师山居,潜修内典,如是数年。一九三一年,移锡泰京曼谷,在软桥地方设立〔湄江精舍〕,修习三藏,兼以弘化。是时普师仍是沙弥身分,因泰国华侨社会的大乘佛教从无设坛传成之举,乃决意回国受三坛大戒。一九三二年,师摒挡行装,由海路乘船抵上海,转赴南京句容宝华山,于慧居寺受三坛大戒,戒师为光悦和尚。圆戒后,留山二年,依光悦和尚学习三坛正范仪轨。一九三四年重回曼谷,创设〔立化僧舍〕,静修兼弘化,数年间,继续完成立化僧舍工程,塑昆卢遮那佛像八万四千尊,供於僧舍大佛殿。 一九四二年,普师二度回国,行脚参访,朝礼名山,最后至西康,礼诺那呼图克图为师,修习密藏,前后五年,得传金刚大灌顶,蒙授密宗大总持,并嗣为法统。一九四八年返回曼谷,开坛传戒及传授密乘,善信日众,德望日隆,缁衣求剃者亦日多。至此,师乃依显密仪轨,在北碧府兴建〔普仁寺〕。该寺落成,泰皇及僧皇颁赐奠石结界,依律行〔僧伽羯磨〕。泰国本是南传佛教国家,遵行佛陀住世时遗制,对北传大乘佛教颇为不屑,对大乘僧侣的形式戒律亦感不满。普仁寺获泰皇及僧皇重视,成为华裔的第一所合法寺院,实是普净大师戒行精严之所感。 一九四九年,普师三度返国,在上海接受律宗十八代法祖妙柔老和尚衣钵,为律宗第十九代承传人。是年大陆战局恶化,遍地烽烟,普师停留未久,重返泰京,广弘教化。翌年复塑造本师释迦牟尼佛、昆卢遮那佛各八万四千尊、宝箧印陀罗尼八万四千符,供於普仁寺大殿。一九五三年,在洛梗市建密藏普同大塔,并重建泰京火灾焚毁的甘露寺。后并继续扩建立化僧舍,在洛梗市创建〔僧伽学院〕一培育比丘人才。一九五五年,泰皇敕任普师为曼谷龙莲寺住持。 一九五九年,为〔泰国佛教纪年〕千五百年纪念,普师率领华裔僧侣,在龙莲寺设坛,祈求正法永住,法会连续七昼夜。同年,塑造弥勒菩萨行、住、坐、卧四大威仪像各八万四千尊,供於泰京佛统大塔内。普师以龙莲寺年久失修,乃重予修建,并为全寺佛菩萨圣像装金。此后数年,普师在化碧府创建〔普仁山庄〕,兴建万岁府〔仙佛寺〕,并建中国式七级宝塔一座,塑造古佛铜像十八尊及八万四千尊俱砥佛像,藏塔供养。 一九六一年,在曼谷吞玛哈密区,兴建〔普门报恩寺〕,施工五年,於一九六五年完成初期工程。初期建筑计有:祖师殿、观音殿、地藏殿、古佛殿、诸佛殿、立化菩萨殿、功德林、五观堂、僧寮、静室、办公室、会客室等,梵宇巍峨,宏伟庄严,为泰京华人佛寺之冠;同时塑成本师释伽牟尼佛、药师佛、弥勒菩萨各八万四千尊,供养於佛殿。六五年三月十二日,举行开山晋寺大典,泰皇敕赐奠界,嘉宾善信云集,盛况空前。 此后,又在报恩寺增建学法堂、中泰云水堂、南北云水堂等建筑。而最主要的建筑大雄宝殿,於一九六九年始告落成。翌年,塑造巨大无比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像安立於大雄宝殿,也塑造小型释迦像八万四千尊,供奉於殿内四壁。同时塑制五百装金罗汉像,供奉於罗汉堂。 自一九五一年起,普师屡受泰皇蒲美蓬及泰国僧王的敕封。五一年,泰皇敕封为〔华宗左僧长〕,僧王敕任为〔普仁寺开山住持〕、〔华宗第一任传戒大阿闍黎〕;五二年晋封为〔华宗右宗长〕,五五年泰皇敕任为〔龙莲寺住持〕、〔华宗僧务委员会主席〕;五六年泰皇敕封为〔华宗大尊长〕,僧王颁赐〔大尊长之印〕、〔大阿闍黎法印〕。一九六五年,泰皇敕封为〔柏康那庄真达摩三昧智越·佛陀波黎萨真尼多〕法爵,六八年再颁赠封号为〔殊胜大总持、华裔佛教宗师·达摩禅定三昧智越·广智弘度·绍隆圣教·威德殊勋·辅翼皇化·华宗大尊长〕。 一九七一年,普净大师年届七十,报恩寺大雄宝殿举行落成典礼,泰皇蒲美蓬亲临主持升宝盖礼,泰国僧王率领九位僧务大臣,在典礼中诵《吉祥经》,泰皇更敕颁封号,晋封大师为〔殊胜大总持·伟大华裔佛教宗师·达摩禅定三昧智越·行持庄严·佛道明众法王·广度大上座〕。 是年九月,普净大师率领〔泰国华僧弘法访问团〕一行二十人访问香港、台湾、日本、韩国,行程二十余日,然后返回泰京。大师於访问台湾期间,在台停留十二天,於九月二十二日,晋见当时的副总统严家淦先生。严副总统对大师在泰国弘法的成就备加赞扬。翌年春节,为报恩寺大雄宝殿铸造的释迦牟尼佛五尊圣像完成,举行开光典礼,泰国僧王颂录拍讪卡勒亲临主持,并颁赠奖章、佛宝、法扇,表彰大师弘法利生之功绩。 普净大师於七十二岁之年,以多年来弘法辛劳,遵医嘱作短期休养,乃於七三年冬赴星马各地云游。在星马期间,皈依座下者一千六百余人,七四年六月返回曼谷,泰国宗教厅长、侨界领袖及佛门善信迎之於机场者七千余人。七十四岁以后,先后於春武里府拉差县创建〔普德寺〕,在曼谷报恩寺附近兴建〔华宗长老宾馆〕,作为华裔老年比丘退休后的安居养老之所,并重修〔永福寺〕。 普德寺也是一座宏伟壮观的大寺院,主要工程有大雄宝殿、祖师殿、观晋殿、两序禅房、东西寮房、斋堂、厨房等。而比丘退休后安居的长老宾馆,更建筑水阁凉亭、假山花树、小桥流水,是年老比丘静修安养的福地。 总计大师一生所兴建的寺院,有立化僧舍、普仁寺、普门报恩寺、甘露寺、仙佛寺、龙华寺、普德寺、永福寺等,以及多处佛塔;所设置的僧教育机构,有僧伽学苑、巴博学法堂;所培育出的僧才,如仁照、仁和、仁化、仁意、仁得、仁晁、仁章等,分别接长他所创办的寺院。而仁照、仁章、仁闻、仁和、仁竹、仁知、仁得、仁意、仁晁、仁愿、仁勉、仁崇等,都获得泰皇或僧王的封爵。在大师的主持下,历时八年,编纂完成《汉梵英泰佛学辞典》,并以中、英、泰三国文字,大量刊印佛教经论,弘扬正法。 大师在泰国弘化六十年,建寺十余所,造像百万尊,於南传佛教国家中,建立北传大乘佛教的法脉,提高了中国僧侣的地位,一新中国比丘不重戒律的形象,其个人戒行精严,德高望隆,受泰皇及僧王七次封爵,赢得朝野普遍的尊敬,这实是中国佛教的光荣,全体中国人的光荣。 普净大师於一九八六年(民国七十五年)九月示寂,世寿八十五岁,僧腊六十载,戒腊五十五年。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泰国僧王火化显圣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泰国僧王火化显圣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 Copyright By 生命之书.Some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生命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