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苗族祭祀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一、苗族葬礼都有那些程序你知道吗
报丧
苗族死人实行上葬。成年人死亡,用衫树棺木碱尸,未成年小孩夭折,用木匣掩埋。正常去世老人,落气时要烧“落气钱”,同时要放三炮火,俗叫“启程炮”。用桃树叶或水菖蒲烧水洗澡,穿寿衣上柳床,然度入棺。
守灵
棺木放在堂屋正中央,全家举哀,戴孝帕,大门贴上“当大事”字样,晚上请道士“打绕棺”、念经,停柩三至七日,上山安葬。
择日
有的要择“吉日”,看哪无忌讳才扶柩入土。灵柩上山要由死者娘舅家找一个年纪大的人,身缠 二、三丈白布提着稻草把在前面引路,孝子孝孙也要头戴孝帕,手执香纸,撇纸钱,抬丧不走弯路,逢山翻山,遇水涉水,甚至践踏庄稼也不计较。
下葬
到坟地棺木入穴后,由孝子亲手持锄连挖三锄,连呼死者三声,然后众人才动手埋葬。送葬人一律耍回孝家,孝家门外放有一碗水泡饭,每人千拈儿粒,放在嘴边吹散,才能进屋。对非正常死亡的人,不论老幼,不能停尸屋内,多数不择日子,随死随埋,丧事草率。
苗族葬礼上的打戛仪式
纳雍苗族凡有老人寿终过世都必定要以牛、羊、猪、鸡交牲祭祀。这种习俗源于古代传说和历史遗俗。据任防《述异记》卷上载,苗族先民著名的部落首领蚩尤被古代民间描述成牛的模样,“俗云 ( 蚩尤 ) 人身牛蹄……秦汉间说:蚩尤耳鬓如剑戟,头上有角。”这证明牛和苗族先民有特殊关系。《路史·后记四·蚩尤传》又说,蚩尤死后,“祭蚩尤不用牛头”,证明历史上都有以牛祭祀的习俗。普遍的说法是,一是古礼古俗,代代遗传;二是人在生之时,以牛耕作,饲养有家禽家畜,过世之后是到另一世界 ( 阴间 ) ,要备齐他在“阴间”需要的物品,才好一起去。打戛,即打牛 ( 杀牛祭祀 ) ,是苗族丧葬习俗中最浓烈、隆重的仪式。
筹办丧事组建丧葬管事班子
首先由死者的家属、家族长辈和寨老商议“做戛”的具体事项,确定管事班子成员,设总管事 1 人,副管事 1 ~ 2 人,服务人员若干人,分内管事和外管事两组。内管事主要负责丧事期间财物的备办、钱粮的收支、伙食的安排等;外管事主要负责外客的通知、接待、用餐吃饭的部署、餐具的筹措、归还等,还通知亲友奔丧。
凡死者的亲戚,尤其作为主客的娘舅或姑妈 ( 即男死,姑妈是主客;女死,娘舅是主客 ) 和女婿。通知“主客”有一套特定的礼规,如姑妈过世,去舅家报丧的人要带上一壶 (1 斤 ) 酒。快到家时,要在路旁插上一根树枝 ( 象征死者亡灵 ) 并交待在此等候。到舅家门口,经舅家以醋坛 ( 以烧红的炭置于水中 ) 净身后方能入屋。此时请舅坐好,去者以跪拜礼把酒递上后说:“××家××老人已去世,叫我来报信,请于×日前往奔丧。”听完报丧后,舅家要杀一只鸡接待。鸡肉熟后,舀好饭、肉,请报丧者先入席。来者就到门外的一张小凳子上摆上饭、肉,并找来一个棒槌 ( 捶草棒 ) 立于小凳边,象征死者亡灵。然后口念供词,先供奉舅家去世的祖辈,再供奉死者亡灵。供毕即回屋内共餐。后返回孝家,并将原插路旁的树枝拔掉,表示死者亡灵已随返其家。
备办做戛必须的法器
棺木灵柩停于堂屋后,用一把弩挂在堂屋左边或右边壁头上 ( 男左女右 ) ,砍数根 ( 男八女六 ) 长约 3 尺、大指头般粗的茨竹 ( 有的用竹子 ) 放在大门背后 ( 男左女右 ) ,另砍一根薛刀把粗长约 4 尺左右的木棒,在顶部套上一把尖刀后,放在棺木后边 ( 这些**、刀棍是给死者护身防兽的象征物,要在抬丧出门至戛房前,全部由孝家或亲朋年轻人拿着转戛直到出丧至戛房途中才将竹棍丢掉,刀弩则带入戛房。要扎纸马一匹、纸伞一把。要用一只开卦鸡,一只盖钵鸡。开卦鸡作制作卦等法器用,盖钵鸡作整个丧葬时期供奉之用。
法器的制作程序是:预先砍来一根茨竹或竹子,断做三半节,根部一节长约 2 尺,作制做指路法器;中间一节约长 2 寸,作制做供奉法器——卦;巅上一节约长 3 尺,作随灵柩法器,插于坟上。首先是制卦,把做卦的茨竹破为两片,一端削成尖面斜口,祭师手拿一只小雌鸡捏死 ( 口念祭语 ) 并斟酒奠于地下后,卦即做成。其次是指路法器的制作,把茨竹从中间划破 ( 半节 ) 成两半,在破开处卡上一只火麻丝和一个骨头,祭师右手握竹根未破的一节,左手把一只公鸡捏 ( 颈 ) 死,口念专用指路词,随后把竹子从鸡的屁股 ( 肛门 ) 穿入,直达鸡嘴穿出即可。三是随灵法器,仍然把竹子从中间划成两片,留一半不划,用数绺火麻丝 ( 男九女七 ) 剪成 3 寸长许,卡在划破处后放在棺木边,待安葬完后,插在坟头上。还有作供奉用的盖钵鸡和饭的制作。由祭师用手捏死一只公鸡,除毛去肚后,把整*和*肝煮熟,放于木钵里,还要做一锅手捏九把米做的饭放于钵底,鸡和饭都摆放在灵柩边的桌子上,由祭师每次供奉亡灵之用。
请鼓和接鼓
做戛非吊大鼓不成。大鼓,有转寨鼓和守家鼓两种。转寨鼓。就是谁家办丧事鼓就存放他家,别户遇丧才去接鼓;守家鼓则由一户专门存放,谁家办丧事用过后都要送回原处。请鼓接鼓都有一套固有的仪式。谁家办丧,就派去 3 人 ( 有 1 人吹芦笙 ) 提 1 斤酒到存鼓人家,对主人说明来意,主人把酒奠鼓并交待一番,才放下挂着的鼓交请鼓人 ( 鼓绝对不能着地 ) ,请鼓人把衣服盖在鼓上后才背鼓上路。一路上,鼓声、笙声相随不断,背入孝家,吊挂在堂屋中柱上。
吊鼓、正戛
大鼓吊挂好后,进入正戛仪式,开始了正式的祭祀活动。祭祀活动从始至终都由族中的祭师 ( 一般称作鬼师 ) 主持。各宗族的鬼师是一代一代地言传身教的。他不仅熟悉本宗族丧葬程序和礼份,对其他不同宗族的规矩也略知一二。还要了解本宗族 5 代以上人员的分布、生卒龙脉及过世祖辈的名字。这样,在祭祀每位寿终的人时才好指名供奉和交待。
苗族葬礼接客和指路
接客
正戛那天,众亲友陆续前来。特别是娘舅 ( 或姑妈 ) 前来祭奠时,孝家要在路口边铺上一个竹垫,上呈三角形,放上三个草团,草团中间放上三个熄灭的柴火,旁边摆三杯酒,还有一副竹卦,并请一能说会道的管事恭候。娘舅 ( 或姑妈 ) 家也请人领队代言。当客人一行来到竹垫边,管事先斟酒给每个客人喝,然后主客家请来的代言人用比喻的方式唱问竹卦是否准备好。管事也用同样方式一一作了回答。代言人拿起竹卦,唱着朝后奠三杯酒给死者及其三代祖宗后,向三个方向踢掉柴堆,客人哭进灵堂。孝家跪在堂前迎接并扶客人一同入堂。外管事则预先安排了一户人家供孝家主客住宿。如有死者的女婿牵有牛或猪、羊来祭奠,则自己找管事并要一一讲清楚方可收下,参加祭奠仪式也要请示管事同意,有的甚至亲生女儿、女婿的哭诉,也要得到同意。但阳长、百兴、乐治等一带没有此规矩,要是岳父母任何一人过世,作为女婿家,一定要拉牛来做戛,至少也要背猪、抱鸡来祭奠,其哭诉之真诚、留念令人泪下。
指路
一般是在正戛的当天下午即举行开路 ( 指路 ) 仪式,有的地方则是在办完丧事,起山前才开路。指路一般都由专门的人念词主持。有专门的指路词语,一般是从死者火边指向东方。指路师一手拿着指路法器,一手捏着一只指路公鸡,口中念道:“……巅巅做你的穿处 ( 指穿鸡处 ) ,中间供你杵手,下边做你的路标……”,每念一段,就用竹竿敲一下棺木,念完后把鸡捏死,将指路的法器穿鸡 ( 指路鸡在出丧时丢在山上,孝家不能吃,但别的人家可吃 ) 。
二、苗族的祭祖节日是什么?
一、居住在融水苗族自治县境内的苗族同胞,自古以来就有祖先崇拜的习俗。每年清明,苗族同胞都要聚族膜拜祖先,以求风调雨顺、人丁兴旺、吉祥如意。 苗族先祖蚩尤,与炎、黄祖先齐寿,虽因部落战争被炎黄部落联合打败,被迫举族南迁,但蚩尤部落繁荣时期盛行的以牛祭祖习俗,沿袭迄今,并逐步演化成为苗族今天的清明祭祀习俗。 苗族清明节,既是对祖先的集中祭祀,也是对先辈的共同祭念,更是对缔造民族历史和创造民族文化先驱们一种特殊的缅怀活动。 按照苗族人民的传统理念,苗年团聚欢庆,表达的是对健在长辈的孝敬之情;而清明聚族祭祀,表达的是对已逝先人的缅怀之情。因此,苗族人民认为,苗年不回家,是对在世老人的不敬不孝;而清明不扫墓,那是对自己祖先的不敬不忠。 二、苗族清明祭祀活动,分为五个步骤有序进行。 首先,选择吉日。作为传统的祭祀祖先的节日,苗族一般选择仲春与暮春之交的吉日来做清明,多数定在冬至后的106天。解放以后,苗族按照公历规定的时间,统一扫墓时间。但是,部分居住比较偏远的苗族村寨,为了充分体现“慎终追远、敦亲睦族”的扫墓目的,往往将清明时间定在冬至后100天,比正常清明节时间提早四到五天。 其次,确定祭祀等级。苗族清明祭祀活动分为三个等级,即牛祭、羊祭和猪祭。牛祭属于举族大祭,一般遭遇自然灾害和战争**之后,失散多年的族人为了增强民族凝聚力,共同重建美好家园,于是用牛祭的方式,将全族人聚集起来,这种大型祭祀活动的结果,是区域“依直”的确立。羊祭属于宗姓祭祀,大凡逄十,苗族宗姓都要举办一次祭祀活动,祭祀共同的祖公,以增强宗族团结。猪祭属于家庭祭祀,在正常年景,苗族家庭每年清明节都要用腊猪头祭祀自己的先辈,表达缅怀之情。 再次,邀请亲朋好友。按照苗族习俗,牛祭要邀请兄弟民族的领袖和代表参加,羊祭要邀请同村其它宗姓长老和亲戚参加,猪祭要邀请舅爷和其它同族兄弟参加。 第四,明确聚会地点。苗族牛祭由于人多势众,时间较长(3天)程序复杂,必须在公共祠堂和宽阔平地上举行;苗族羊祭由于人数相对较少,时间较短(2天),一般选择在同族兄弟中堂屋比较宽敞的家庭举办;猪祭由于仅限于家庭势力范围,比较简单,人数又少,因此都在自己家庭进行。 最后,落实祭祀活动的主持人。苗族清明祭祀活动,根据不同情况确定不同的主持人。举办大型牛祭活动,必须请苗族寨老主持;举办中型羊祭活动,一般邀请宗族领袖主持;家庭猪祭活动,由家庭主男自己主持。 三、苗族清明祭祀活动,分为内祭祀和外祭祀两个不同的环节。 苗族外祭祀活动是在墓地进行的。在选定的日子里,参加祭祀活动的亲朋好友早早就来到墓地,主动地参与清理杂草、培土、疏通排水沟、修筑墓场等劳动,良辰一到,主持人朗诵祭词,歌颂祖先的丰功伟绩和大恩大德,说明祭祀活动的目的和意义,诵毕,男同胞们在墓旁宰杀事先准备好的牲畜(牛、羊、猪、鸡、鸭),并将血倒入酒壶,制作血酒,每人手持一杯,在主持人的带动下,高喊“哎-呀”,表示对先祖的感恩戴德,表达在场人的同心同德。待牲畜煮熟,亲朋好友来齐,这时,正式的祭祀活动开始了。只见墓台上摆放牲畜无数、酒饭无数、糖果无数,主持人面对墓碑,由古到今,把民族演变的历程、祖先贡献的内容、后代缅怀的情节、聚族祭祀的要求等,不紧不慢地朗诵完毕,随即大家围着墓地,前三拜、后三拜,然后举起酒杯,高喊“哎-呀”。祭祀仪式结束,随后,大家聚在一起,把所有宰杀的牲畜肉全部吃完,所带来的酒饭全部吃完。苗族举办牛祭和羊祭活动时,由于比较热闹,聚会往往要到下半夜才能结束,亲朋好友多半是醉着回家的。 苗族内祭活动是在家庭里举行的。不管举办哪种类型的祭祀活动,祭祀仪式结束后,主家趁天黑前挑着煮熟的牛头、羊头、猪头等食物回到家中,跨过家人事先准备在门口的一盆火-以防鬼怪随后进家,将所带食物逐一摆放在火灶边,主持人点香烧纸、给祖先敬酒敬肉,并朗诵祭词之后,在家亲朋好友逐一到火灶边进行祭祀,表述自己的缅怀之情。祭祀结束,主家摆上酒席,宴请亲朋好友喝酒吃饭。不论摆几桌酒席,舅爷们都坐在首席上,以此表示对舅权的尊重。 由于牛祭、羊祭都有兄弟民族和其它宗姓送来贺礼,因此,主家将在其后的日子,备好佳肴,热情地招待他们。通过这种礼尚往来,进一步增强了苗族与其它民族、苗族支系及各个宗姓之间的凝聚力,从而促进苗族社会的持续发展、确保苗族社会的和谐稳定。 四、苗族做清明、搞祭祀,有五个传统文化寓意。 首先,祈祷先祖保佑。苗族清明祭祀,请求主持人朗诵由今及古各代先祖的功德,以此表达对先祖的缅怀之情,并通过铭记先祖功德,求得先祖的保佑。一些富有的苗族家庭,还给先祖坟墓竖起墓碑,在碑文中详细记载先祖的丰功伟绩,碑底刻有贤子贤孙名字,这种将先祖与子孙名字在墓碑中一起列表的做法,真实反映了苗族人民祈祷先祖保佑的强烈心理。 其次,祈祷风调雨顺。苗族人民有一种自然的心态,那就是在祭祀活动中“送什么、得什么”。苗族是一个农耕民族,为了获得丰收,苗族人民在祭祀活动中总将风调雨顺的愿望放入祭词里,希望通过祭祀活动,在先祖保佑下,年年获得丰收、岁岁求得平安。因此,祭祀活动中,苗族人民总尽可能多地准备贡品,将墓台摆得满满的,以此表达虔诚、求得吉祥如意。 再次,祈祷人丁兴旺。苗族清明祭祀时现场宰杀的牲畜,或公牛、或公羊、或公鸡,在现场参与祭祀活动的也一律是男性公民。这种公牲(性)祭祀,象征着一种特有文化,即是人丁兴旺。自古以来,苗族举行祭祀活动,祭祀现场禁忌女性公民,这从苗族传统文化来理解,一方面表示了祭祀活动的纯洁性,另一方面表达了祭祀活动的目的性—兴丁才能兴族。 第四,祈祷家庭幸福。按照苗族传统文化的理解,金、木、水、火、土是构成大自然的五种要素,随著这五个要素的盛衰,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并影响人的命运。因此,家庭幸福必与五行相关。在清明祭祀活动中,应根据家庭成员五行构成特点,选择合适的六畜作贡品进行祭祀,可求得来年的平安。 第五,祈祷事业有成。在苗族人民看来,一个人能否成就一番事业,既与他的智慧、能力和努力有关,更与祖先保佑、族人拥戴、亲友支持有关。因此,一个人应该忠于孝道,尊敬长辈,珍惜友谊。那种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始终保持高尚情操,时时处处做好楷模,像珍惜自己生命一样,尊重先祖,爱惜长辈,珍惜情谊,才是苗族人民普遍称颂的值得信赖的男子汉!
三、苗族的砍马祭祖是指什么?
我是苗族人,砍马是送匹战马给死者,为什么是战马?苗族原故土本不是云贵湘西南地区,他们原故土是在东方平原一带,在古时候,由于种族部落战争,可追随到黄帝大战蚩尤,苗族人战败,导致苗族人迁徙至西南方向的大深山,后来苗族人去世都会杀牛砍马祭拜,牛主要用来耕田,马用来战争,在祭马前,都会给装马上装备,然后唱《战马经》史歌,马装备有马鞍、长剑、弩弓、弓箭、长矛、三叉矛、草鞋、食物、水、水壶……这些装备都与古代战争有关,马可带死者亡灵到东方故土与先祖团聚,在史诗《指路经》有提到,马可带亡灵踏上东方故土与祖先团聚。
四、苗族的祭祖节日是什么?
牯藏节是苗族一个比较盛大的祭祖活动,这个祭祖活动一般由牯脏的人带头组织,组织对象是一代关系比较好的几个部落。牯脏节又分为大牯脏节和小牯脏节。小牯脏节一般一年有一次,时间基本上分布在春天后或者秋收的季节。而大牯脏节一般是13年一次,之所以会是13,取有轮回的意思,轮到哪一个寨子哪个寨子就作为东道主。
一、苗族的创世歌关于牯脏节起源的记载并没有明确的文字,但是却存在于苗族的创世歌当中。因为早期的苗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于是唱歌便成为他们记载文化的最主要的方式。在苗族的创始歌当中,有这样一位蝴蝶妈妈,它孕育了12颗蛋,只是最后一颗蛋无论如何都孵化不出来。于是蝴蝶妈妈只能请风暴过来帮忙,结果蛋被风暴推到山崖上裂开了,然后有一头小牛从蛋壳里面孵化了出来。但是小牛觉得没有妈妈孵化自己出来,很生气,所以把蝴蝶妈妈气死了。
二、苗族的起源后来蝴蝶妈妈的其他孩子无论怎么种庄稼都没有好的丰收,后来有人告诉他们,是因为小牛把蝴蝶妈妈气死了,所以才不让牛去耕地,种出好庄稼。只有把小牛杀死,去祭拜蝴蝶妈妈,就会有好的丰收。在这之后人们把小牛杀死,果然获得的好庄稼。所以这就是牯脏节的起源,人们在这一天都要杀牛吃牛祭祀祖先。苗族的牯脏节节活动非常盛大,甚至会持续四天。第一天各个村寨带着各自的酒猪牛等礼品互相拜访。第二天围着牛吹箫跳舞。第三天牵着牛去河边转三圈。第四天宰杀牛并制作美食。
三、牯脏节的历史意义牯脏节是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一个传统节日,而且只在苗族地区存在,所以牯脏节存在其唯一性。牯脏节是苗族人民对农耕丰收的期望,同时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苗族祭祀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苗族祭祀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