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中国古代祭祀礼仪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一、传统的祭祀礼仪都有哪些?从何时开始延续的?
祭祀分成祭拜祖先和祭拜各种鬼神二类。祭祀乃起源于商朝,商人认为鬼神有很大的权威,能够决定人们的命运,所以他们十分崇敬鬼神。他们把鬼神分为天神、地祇、人鬼三类,且以人鬼-祖先为祭拜的主要对象。他们认为祖先虽然死了,灵魂仍然存在,可以降祸、赐福与子孙,因此他们每天都排定日程,虔诚祭祀。这种崇拜祖先的观念一直延续到现今,形成我国文化的特色。
再者,东汉时的丁兰(二十四孝之一)以砍柴为生,常因母亲未能按时送饭,而怨怒再三。一日因见乌鸦反哺恩情受感,见母前来便迎向前去,母不解其举,于惊慌之余,竟投河自尽。丁兰救援不及,只得一木,于是以之为母日夜祭拜,此一孝举流传民间,亦形成日后人们祭祖之习俗的由来。
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节日。据史书记载,秦汉时期,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汉书.严延年传》记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随着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越来越强固,远古时代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了“五礼”中,之后朝廷的推崇也使墓祭活动更为盛行。
特点
祭祖的意义是慎终追远,更表现源远流长,有望于后裔的繁昌,所以行事之时,严肃、隆重、恭敬、诚挚,全发自中国传统的伦理思想。在我国历史上,黄帝时代是中华文明开始大创造的时代,黄帝被后人尊为人文初祖。“黄帝崩,葬桥山”,就是今天陕西省黄陵县桥山黄帝陵。每年清明时都在这里进行黄帝陵祭祀。
重视祭祀祖先,是中国古代礼仪的显著特点。这是因为古人认为祭祀祖先具有良好的社会教化功能,有助于培养社会成员的品德,加强社会成员之间的团结,维护宗法社会的稳定。
二、中国古代的祭祀礼仪
古人祭祀过程:一、祭祀典礼开始 鼓初严(一声钟结束) 鼓再严(二声钟结束) 鼓三严(三声钟结束)二、执事者各司其事(鼓声)(鼓声响起后执事入场) *、*祭官就位 请陪祭官就位 (唱 至就位停)四、献官就位 请初献官、亚献官、终献官就位 五、主祭官就位 请主祭官诣盥洗所 盥洗、进巾 请主祭官就位 六、启扉(排位上黄布揭开)七、鸣炮(鸣炮声) (击三通鼓)(三声钟结束) 八、迎祖(主祭官、献官面向神位即背对孔像) 乐奏咸和之曲 全体肃立,相对班(去时) (回来时)一鞠躬 二鞠躬 三鞠躬(全体) 乐止 大众请复位 九、进馔(供品前推一点,盖子打开,酒盖打开) 乐奏咸和之曲 乐止十、上香 乐奏宁和之曲 请主祭官行上香礼,诣神位前 上香(面向神位,香案右侧点香递与主祭官,主祭官举与眉齐,递与左侧,左侧需与眉齐,插于香炉) 一鞠躬 二鞠躬 三鞠躬(主祭官 陪祭官) 请主祭官复位 乐止 (击初献鼓)(一声钟响结束) 十一、行初献礼 乐奏宁和之曲 请初献官诣酒樽所 酒樽生注酒 酒罇生 请初献官行初献礼,诣神位前 奠帛,献爵,(皆从右侧递至左侧) 献食、献果 一鞠躬 再鞠躬 三鞠躬(初献官 陪祭官) 请初献官复位 乐止 恭读祝文 全体肃立 读祝生恭读祝文 (读祝毕)一鞠躬 再鞠躬 三鞠躬 (全体) (击亚献鼓)(二声钟响结束) 十二、行亚献礼 乐奏安和之曲 请亚献官诣酒樽所 酒罇生注酒 请亚献官行亚献礼诣神位前 献爵 (面向神位,从右侧递至左侧) 献食、献果 一鞠躬 再鞠躬 三鞠躬(亚献官 陪祭官) 请亚献官复位 乐止 (击终献鼓)(三声钟响结束)十三、行终献礼 乐奏景和之曲 请终献官诣酒樽所 酒罇生注酒 请终献官行终献礼诣神位前 献爵(面向神位,从右侧递至左侧) 献食、献果 一鞠躬 再鞠躬 三鞠躬 (终献官 陪祭官) 请终献官复位 乐止 十四、饮福受胙 请主祭官行饮福受胙礼,诣香案前 饮福酒(喝掉),受福胙(糕点高举过顶) (面向神位,从右侧献官递主祭官后递左侧献官,放于供桌上) 一鞠躬 再鞠躬 三鞠躬(主祭官 陪祭官) 请主祭官复位 十五、撤馔(供品下移一点,盖上布或盖子,酒盖合上) 乐奏咸和之曲 乐止 (击三通鼓)(三声钟响结束) 十六、送祖 乐奏咸和之曲 全体请肃立,请相对班(主祭官、献官追随神位转身) (送时)一鞠躬 再鞠躬 三鞠躬 乐止 大众请复位 十七、捧祝帛诣燎所 乐奏咸和之曲 大众请相对班 望燎 请主祭官 初献官诣燎所 望燎 复位 请主祭官 初献官复位 乐止 十八、合扉(神位盖上黄布)十九、撤班(鼓乐) 二十、礼成 祭祀是华夏礼典的一部分,是儒教礼仪中主要部分,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是以事神致福。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天神称祀,地祇称祭,宗庙称享。祭祀观则记载儒教《周礼》《礼记》与《礼记正义》《大学衍义补》等书解释。古代中国“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祭祀有严格等级。天神地祇由天子祭。诸侯大夫祭山川。士庶只能祭己祖先和灶神。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是祭祖日。
三、古代民间祭祀主要祭什么?祭祀流程是怎么样的?
民间祭祀是指民间通过一定仪式,将荤素食品、禾稼果品等物品敬献给种灵、祖灵等崇拜对象,以求保佑赐福。仪式或由巫师、祭司、家族长主持,或由本人进行。有关祭祀的最早记载,见于股商时期的甲骨文。殷墟卜辞记载当时 出人日,岁三牛 ,说明祭日时以三头牛作祭品,记载求雨祭祀有 亲,(有人认为是暴晒或焚烧巫现等)、 舞 (或 奏舞 等)。古时蔡祀对象包括所有神灵:天地祖宗、 社樱山川之神 、 前哲令德之人 、 天之三辰 、 地之五行 。(见《国语》)近现代仍保留祭祀祖灵、土地、山神、水神、财神、喜神等。祭品多用猪、牛、羊、鸡、菜蔬、食物、果品。人们认为神灵或鬼魂也有自己生活的世界,也有同人一样的欲望,故加以祭献。但又认为他们只吸取祭品的精灵部分,故祭品祭后又可作人的食品。祭祀除了上祭品以外,还有供像、进香、祈祷等仪式。
四、中国古代的祭祀礼仪
推荐于 祭祀共分九个仪程,即迎神、奠玉帛、进组、初献、亚献、终献、撤撰、送神、望瘗等。各仪程演奏不同的乐章(附录)。跳文、武“八佾”舞(由64人组成的古代天子专用的舞蹈)。清乾隆七年额定地坛设文、武、乐舞生480人,执事生90人。可见当时乐舞队伍之庞大。每进行一项仪程,皇帝都要分别向正位、各配位、各从位行三跪九叩礼,从迎神至送神要下跪70多次、叩头200多下,历时两小时之久。如此大的活动量对帝王来说是个很大的负担,所以皇帝到年迈体衰时,一般不亲诣致祭,而派遣亲王或皇子代为行礼。如清代康熙皇帝在位61年,前40年中亲诣地坛致祭26次,而后21年则全部由亲王、皇子代祭。祭祀前祭地现场的纪律要求极严。皇帝经常旨渝:陪把官员,必须虔诚整肃,不许迟到早退,不许咳嗽吐痰,不许走动喧哗,不许闲人偷觑,不许紊乱次序。否则,无论何人,一律严惩。据史料记载:清嘉庆二十四年五月廿四日,因恭修皇祗室内乾隆皇帝之神座,而派遣成亲王代行祭告礼。由于成亲王向列圣配位行“终献”礼时,亲王乱了先东后西之次序,事后被革职退居宅邱闭门思过,并罚扣半俸10年,照郡王食俸。此例可见君王对祭地礼仪之严肃认真。祭祀后祭祀结束后,按制度规定要向有关官员分赐食肉,叫“颁胙”。祭前,由太常寺负责登记造册,并发给胙单,(取肉证)至各衙门。,祭毕,各衙门持昨单各自到祭所领取。据记载:宗人府、内阁各10斤,六部、理藩院、都察院、通政使司、大理寺、乐部、京[]道各7斤,太常寺蛮仪卫、詹事府、顺天府、太仆寺、光禄寺、鸿胪寺、六科五城各5斤,翰林院、起居注、国子监、太医院、钦天监、中书科各4斤。 祭地对平民百姓并无好处,特别是大兴、宛平两县既要派驻坛户守坛,又要负担200多名厨差役夫,还要摊派祭祀所需的杂费银两。当然,对这两县的官员来说,倒是件有名有利的大好事。至圣先师为大,散斋叁日致斋二日。其馀小祀散斋二日致斋一日。若书院学堂开馆,拜师收徒结拜之礼,一日可也。礼,散斋在家,斋必变食,居必迁坐;致斋在斋宫。今不能别,但致斋日当更严格。1、不食荤腥,不吸烟(一时做不到也要注意口中不得有烟味),不饮用、食用、使用任何带刺激性气味的东西。2、不参与丧事。不去污秽的地方或做过度劳累的工作。3、可食鱼肉但不可超过素菜,且肉必须新鲜。4、可饮酒但不得稍醉,不得饮用口气大的烈性酒。5、克制食色之思。不聼音乐。6、叁日必洗头,五日必沐浴。7、确保饮食健康,不食用、饮用、使用来路不明之物。8、如有病且有损威仪(如感冒腹泻抽搐),行礼不参礼,可观礼,不得耽误治疗。9、若一时不能习惯(如烟瘾太大),可於散斋日递减,致斋日遵行,行礼前日必恪守。民间推荐献官、执事用玄端、深衣,舞乐生用深衣或襴衫,观礼者汉服。盖深衣,礼服之微者,行礼燕居,古今上下所通用也。明礼舞乐生虽用红衣(尚色也),但亦以深衣为正,则深衣行礼舞雩,未悖明制。玄端周制为亦燕居祭祀,上下通用,到明朝复兴,嘉靖年间为品官所用,明末则放任民间,成为儒服。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古代祭祀礼仪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中国古代祭祀礼仪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