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书

诞生于2010年,专业的公墓陵园管理系统、网络祭祀系统。

古代祭祀用品(古代祭祀用品一般刻什么字)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古代祭祀用品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一、东汉蔡伦发明纸之前,纸钱还没有出现,那么古人用什么祭拜祖先呢?

       有人提了一个问题,就是东汉蔡伦发明纸之前,人们肯定不会烧纸,那是如何祭拜祖先的呢?首先我觉得这位朋友可能搞错了一件事情,蔡伦不是发明了纸,而是提升了造纸技术,使得它的产量比以前高了许多,而且也更耐用。

       事实上当人们通过历史记载无法确定的时候,考古才是最佳的印证者。这个蔡伦史书对他记载其实非常吝啬,只言片语,而且他领导了皇宫造纸技术的革新,但是完全说是他发明,还是有点牵强。

       因为在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的一个汉墓里,出土了一张纸。这张纸又薄又软,纸面平整光滑,上面有墨绘的山、川、路等。

       据考证,这是西汉早期用麻做的纸,也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 。2010年7月出版的《中国考古学·秦汉卷》,根据20世纪以来的考古发现指出,早在蔡伦之前的西汉时期,中国已创造出了麻质植物纤维纸。

       随着西北丝绸之路沿线考古工作的不断进展,在陕西、甘肃、新疆等地许多西汉遗址和墓葬中发现西汉不同时期制造的古纸,从而引起了造纸起源问题的大讨论。

       这是不是可以证明一点,纸在过去都是有的,但是是否用纸化作烧祭先人的冥品,这还需要仔细研究。

       慎终追远是古代中国,不烧纸的时代,不比烧纸的时代短,而且更加复杂。

       作为一个吃货民族,虽然“民以食为天”在太史公司马迁的年代就被记录到《史记·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中所谓:“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显然它起源的说法会更早,因为这段记载的是秦朝末年,有个书生叫郦食其很有学问。他曾献计帮助刘邦智取陈留,被封为广野君。

       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争霸。刘邦联合各地反项羽力量,据守荥阳、成皋。荥阳西北有座敖山,山上有座小城,是秦时建立的,因为城内有许多专门储存粮食的仓库,所以称为敖仓,它是当时关东最大的一个粮仓。

       在项羽猛烈的攻击下,刘邦计划后撤,把成皋以东让给项羽。刘邦想听听郦食其的想法。郦食其说:“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楚军不知道守护粮仓而东去,这是上天帮助汉朝成功的好机会啊!如果我们放弃成皋,退守巩、洛,把这样重要的粮仓拱手让给敌人,这对当前的局面是非常不利的啊!希望你迅速组织兵力,固守敖仓,一定会改变目前不利的局势。”刘邦依计而行,终于取得了胜利。

       现在看来他说的应该是一句俗语可能追溯更早,也就是说早期的先人们祭祀他们的祖先,不玩虚的,五谷杂粮,牛羊猪鸡鸭鹅什么的,都会进行供奉,不管是皇家还是普通草根,总是要用可以吃的东西贡献,叫牺牲,就是祭祀或祭拜用品。供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供盟誓、宴享用的牲畜。

       关于蔡伦的哥哥造出不经用的草纸,然后编了一个阴曹地府喜欢草纸如同人家钱币那纯粹是后人瞎扯淡的杜撰,不过是民间故事罢了。而且古人祭祀到了后来寒食的时候是禁止烟火的。虽然没有成文,但是寒食跟清明以前有点混淆。老百姓祭祀祖先都是带吃的去,摆设一番后,就一家人开始野炊和郊游一样,还有点嗨。载歌载舞地大快朵颐。

       据说唐朝高宗皇帝,对这个事情有点看不下去,心里想,祭祀祖先是严肃的事情,你们这些草民搞得跟蹦迪似的怎可以。于是下令禁止,但是民间还是我行我素,到了玄宗的时候觉得实在没有办法,而且这种跟亲人新丧不一样,年年祭祀祖先,祖先难道喜欢听后人哭哭啼啼的吗?不也希望他们过得好吗,于是就遵循了这个自然形成的民俗。

       于是玄宗就下诏书说:“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世相传,今以为俗。士庶有不合庙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用拜扫礼于茔南门奠祭。撤馔讫,泣辞,食余于他所,不得作乐。仍编入礼典,永为常式。”

       本来从礼法上来说,没有你们这样做的,但是既然已经形成那么就这办吧,但是你们祭祀完了,把贡品带走换个地方吃去,不要在自己祖宗坟前吃喝玩乐,还是不成体统,这个就慢慢变化了。

       关于纸钱的传说我们先不管,也是跟唐朝有关,古代在下葬时,会在墓穴中埋入钱币。这个钱币当然是现实流通的货币。所以我们今天发掘古代墓葬时,往往能在其中发现大量的钱币,这就是“瘗钱”。

       但是在坟地里埋**,这个事情不招贼吗?于是后来这样就不行了。而且别说穷人,普通老百姓也用不起,就算是皇家也是有很大压力。所以从南北朝时开始,就有人开始尝试用纸做成钱的样子来代替**了。

       据说最早想到这个主意的是齐东昏侯就是南朝齐朝的废帝萧宝卷,那么这个方式显然比用真金白银要实惠的多,民间也就上行下效流传开来了。

       到唐朝时,有个叫王玙的,在国家祭祀上首次使用了纸钱,从此之后,烧纸钱正式用于了祭祀。再到后来,有了纸钱后,大家上坟似乎连饭都不拿了,只用纸钱了。

       总之,清明节扫墓大约是唐朝开始的,扫墓烧纸钱也大约始于南北朝的,后来大量使用应该也是从唐朝开始的。

       当然用了纸钱,经过时代变迁,人们发觉比贡品要实际的多,贡品比较花费太大,而且大家心知肚明,祖先恐怕也吃不到,你说鸡鸭鱼肉都给先人烧去那也太浪费了,既然纸钱可以替代,那么其他祭祀也可以用纸扎来代劳了。于是这个行业就是流行起来,最终还成为民俗的一部分。

       据说2019年法国巴黎这个时尚之都,看到我们国人避忌的纸扎用品精美绝伦,还搞了展出当初艺术品来给大家参观,可能也只有外国人想得出来,我想国人断不会搞这种活动的。

       其实今天提倡移风易俗,有些东西还是可以更改,当然也尊重一些民俗,不去刻意禁止。沽酒客个人觉得真正的祭祀祖先是传承家族的好家风,厚德载物,这才是家族不断的根本。

二、关于古代祭祀用品的名称

       在古代,“牺牲”一词还可以分得更细。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因为当时祭祀用品一般包括牛、羊、猪,因此又称“三牲”,《尚书·微子》:“今殷民乃攘窃神祗之牺牷牲”。孔安国传注说:“牛、羊、豕曰牲。” 孔颖达疏:“经传多言三牲,知牲是牛、羊、豕也。” 在古代,牺牲还被称作“太牢”和“少牢”。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古代祭祀所用的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以牛、羊、豕作为祭品,对于一般的家庭来说,自然不免有力不从心之虞。故而,后世的民间祭祀,也有以鸡、鱼、猪等充充作三牲来用的。我记得鲁迅在小说《祝福》中也曾经描述女佣们准备祝福祭神的牲醴时说:“杀鸡,宰鹅,头猪肉,用心细细的洗。”这里鸡、鹅等一些其他小动物也用上了。

三、在商周时期,祭祀所用祭品的最高规格是太牢还是酒?

       在商周时期,祭祀所用祭品的有人祭、太牢、少牢、农作物酿造的酒等。在商朝人祭较多,通常人祭是拿奴隶和战俘祭祀。到了周朝,人祭逐渐被废除。而太牢是除人祭外最高规格的祭品,包含牛、羊、豕(shǐ,猪) 三种牲畜;少牢只有羊和猪,没有牛。

       原始时代,人们认为人的灵魂可以脱离躯体而存在,因此衍生出了祭祀。其始于旧石器时代,成熟于夏商周。最初祭祀的对象并不固定,祭祀的用品多少也不固定,场所也不固定,后来各朝代逐渐固定了对象、祭品数量及场所。祭祀成了国家礼制的重中之重。祭品成了人和神沟通的媒介。

       祭祀的对象根据阶层的不同分为三类:天、地和人。分别指代天神、地祇和人鬼。根据祭祀对象的不同会选用不同规格和数量的祭品,比如太牢通常都用在比较大型的、隆重的、天子祭祀五帝、日月的场合。祭品中必然有牛。而诸侯祭祀则多用少牢。少牢不包含牛,主要指猪和羊。在商朝晚期,祭祀场所逐渐固定,出现了宗庙。并且祭祀开始出现固定的仪式,祭祀朝着规范化、制度化发展。祭祀仪式慢慢被记录下来,后世传承。祭祀者企图通过祭品取悦于神,从而获得神的庇佑。商代通过祭祀制度,实现了对臣民的神授统治,增强了当时内部的凝聚力。有一定的正向作用。

       “祭祀”二字,祭指地祇,祀指天神。祭祀在古代,还有等级之分,古代只有天子能祭祀天地,与天神和地祇沟通。而宗庙称享。低于天子的诸侯大夫则最多只能祭祀山川,普通人如士人庶人则只能祭祀自己的祖先和灶神。祭祀越是在古代早期越是盛行,是生产力低下,科学技术有限,人们认知水平有限的产物。

四、关于古代祭祀用品的名称

        推荐于 在夏商周时期的国家中,国家祭祀逐渐形成以了天为至上神的三大神祇系统,并且祭祀礼仪成为国家礼典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不仅祭祀活动在国家事务中具有突出重要的位置,对现实生活也有着广泛的影响。四羊方尊 铜尊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时期,是一种饮酒用具。这件四羊方尊是我国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重达34公斤,加上它独一无二的造型,理当进入文物精品之宝库。 四羊方尊,商朝晚期偏早青铜器。属于礼器,祭祀用品。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器中最大的方尊,高58.3厘米,重近34.5公斤,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村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现藏于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 鬲 古代煮饭用的炊器。铜鬲最初是依照新石器时代已有的陶鬲制成的。其形状一般为侈口(口沿外倾),有三个中空的足,便于炊煮加热。 铜鬲流行于商代至春秋时期。商代前期的鬲多无耳,后期口沿上一般两个直耳。西周前期的鬲多为高领,短足,常有附耳。西周后期至春秋的鬲大多数为折沿折足弧裆,无耳;有的在腹部饰以觚棱。 西周时还有方鬲,体为长方形,下部有门可以开合,由门内放入木炭。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门前还表现出刖刑奴隶守门的形象。 商尊 容酒器。商代晚期铸品。清宫旧物,现藏故宫博物院。原器通高45.5厘米,宽38厘米。大敞口,宽折肩,高圈足。肩四隅有四立体有角象首,肩中部有四双角分叉龙首。颈饰蕉叶纹,肩及圈足饰鸟纹。腹部与圈足有曲折角型大兽面纹,圈足曲折角雕成龙形。器四隅及每壁中心线皆设有棱脊,上端侈出器口,形象庄严。 簠 fǔ 簠是古代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具,《周礼 舍人》: 凡祭祀共簠簋。 簠的基本形制为长方形器,盖和器身形状相同,大小一样,上下对称,合则一体,分则为两个器皿。簠出现于西周早期,主要盛行于西周末春秋初,战国晚期以后消失。 兽面纹扁足鼎 兽面纹扁足鼎是一件商朝青铜礼器。它通高31.1厘米,口径24.2厘米,重4850克。铸造于公元前14~前11世纪,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鼎是青铜礼器中的大类,在古代社会里曾被用来“明尊卑,别上下”,是统治阶级划分等级和权力的标志。鼎有烹煮肉食,实牲祭祀和宴享等各种用途。 扁足鼎,传世和出土均很少。足有龙形和鸟形两种,而以龙形为多;器形大小各异,而以小型居多。兽面纹扁足鼎为较大者,立耳、方唇、浅腹、圜底,下置三个龙形的扁足。每一个扁足既薄又宽的两面都有繁密而遒劲的龙纹,除了重点显示龙的头部特点以外,在体躯中有鳞纹,象征着龙鳞,龙尾斜卷成落地的支撑点,使整个鼎有稳定感,从而增强了造型的气势。 兽面纹扁足鼎的纹饰极为精美,它腹部饰长鼻兽纹,兽目处于图案的中间,省略了头部的其它特征,前面有一个长卷鼻,后部的尾和长鼻一样,相应地向下卷曲。这种卷鼻和卷尾的对称形式,在兽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但从图案的结构来看,却又相当调和,反映了设计者对图案规律的熟谙。 此鼎立耳,耳框很细而中间孔隙较大,口沿外折而较薄。腹部的长鼻兽纹,主纹和地纹的分界不甚明确,这一些都是殷墟中期青铜器的特点。这件鼎从整体到局部的设计都很和谐,没有其它不必要的装饰堆砌,具有相当高超的工艺水平,是一件不可多得的青铜艺术珍品。 蟠龙饕餮纹铜罍 shou 制造年代: 商 材料: 青铜 规格: 高50厘米,口径17.4厘米 收藏地: 四川省博物馆 介绍 罍的用途同壶相近,都是盛酒或盛水的大型容器。罍的器型始见于商代晚期,流行至春秋中期。其数量并不多,基本形式仅有圆体和方体两类,前者多而后者较少。 此器盘口,束颈,圆肩,下腹内敛,高圈足外撇。盖为覆盆式,钮作蟠龙形,雷纹饰盖边一周,肩部双兽耳衔环二,又饰卷身夔龙纹二。两饕餮纹装饰于腹部,圈足上则有雷纹和夔纹。通体以细雷纹为地,整个装饰精致华美,又具有遒劲豪放的气魄。 罍的装饰方法大致分为两种,一是纹饰遍布器身,一是纹饰仅集中于几个重要部位,其余地方则为素面。过去,有花纹之器要比无纹之器昂贵许多,伪作者便在平素无纹的罍上錾刻伪纹。即使作伪者的手段高明,也无法弥补刻纹里没有锈迹的破绽。若有锈斑,可以用指甲抠挖或浇以开水,如果锈斑脱落,其必为赝品无疑。 斝(jia)是是青铜礼器的一种,盛行于商周时期,一般为盛酒行裸礼(古代酌酒灌地的祭礼)之器,兼可温酒。 凤柱斝 凤柱斝铸于商代晚期,原器通高41厘米,口径19.5厘米,重2.9公斤,1973年出土于陕西省歧山县贺家村,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同墓葬出土青铜器共35件,凤柱斝是其中最为精美的。该斝侈口,口沿立双柱,三个三棱锥足,器底略向外鼓,两柱项端各置一圆雕高冠的凤鸟。鸟作站立状,冠耸立,圆目鼓睛,正在举目远眺,那娇美健壮的身躯和姿态,寓意着生命的活力,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和艺术造型。腹部纹饰分上下两段,均为云雷纹组成的饕餮纹。这种分段式的斝,足的断面呈丁字形,与殷墟第二期同类器物相似,惟纹饰略有变化。 凤是鸟中之王,向来被人们当作祥瑞幸福的象征和爱情的比喻,早在三千多年前,已被人们理想化,并赋予种种神秘的色彩。 凤鸟作为青铜器纹饰很多,这些纹饰变化多样,神态各异,显示出凤鸟不凡的风姿。但这些纹饰多为线雕,而凤柱斝双柱上的凤鸟则是圆雕,在这类酒器中颇为罕见,反映了三千多年前商代青铜造型艺术的高深造诣。 饕餮是一种想象中的神秘怪兽。这种怪兽没有身体,只有一个大头和一个大嘴,十分贪吃,见到什么吃什么,由于吃的太多,最后被撑死。它是贪欲的象征。是东海龙王的第九个儿子。 饕餮纹 饕餮纹这种纹饰最早出现在距今五千年前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上。《吕氏春秋 先识》篇内云:“周鼎着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其及身。” 饕餮纹在二里头、夏文化中青铜器上已有了。以鼻梁为中线,两侧对称排列,通常的下唇。饕餮纹出现在青铜器上,尤其是鼎上。商周两代的饕餮纹类型很多,有的像龙、像虎、像牛、像羊、像鹿;还有的像鸟、像凤、像人。饕餮纹这种名称并不是古时就有的,而是金石学兴起时,由宋人起名的,最完美的饕餮纹面具高21.0公分,现藏于美国西雅图图书馆。西周时代,其神秘色彩逐渐减退。 觚(gu)是流行于商代至西周初的饮酒器。整个觚体分为三段,上部器口与细颈为容体,中间的腹部为实心,考古学上称之为 假 腹,下面为圈足。这样的造型设计符合力学原理,使重心降低,增强了器物的稳定性,显得精巧别致而又不失沉稳庄重。商代酒器最基本的组合是一爵一觚,用以斟饮;也有与斝成组合的。其形制为圆柱形,器体较高且细,多为喇叭形,通体呈X形。商周时觚非一般饮器,有一句成语为 不能操觚自为 ,即指觚的多寡与饮者的身份地位、人品、酒量相关,只有高品位的人方可用此器。 天觚 天觚是西周前期的饮酒器,原器通高26厘米,口径15厘米,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敞口,束颈,厚方唇,腹部不显,高圈足。颈饰仰叶纹,有鳞纹边饰。腹饰对称夔纹,圈足饰卷体钩鼻兽纹。全器自颈至圈足有四道三棱形棱脊,上饰人形几何纹。此觚纹饰奇丽,同类器形较为少见,属国家一级文物。 颈饰仰叶纹,有鳞纹边饰。腹饰对称夔纹,圈足饰卷体钩鼻兽纹。全器自颈至圈足有四道三棱形棱脊,上饰人形几何纹。此觚纹饰奇丽,同类器形较为少见,属国家一级文物。 酗亚方尊 容酒器。商代晚期铸品。清宫旧物,现藏故宫博物院。原器通高45.5厘米,宽38厘米。大敞口,宽折肩,高圈足。肩四隅有四立体有角象首,肩中部有四双角分叉龙首。颈饰蕉叶纹,肩及圈足饰鸟纹。腹部与圈足有曲折角型大兽面纹,圈足曲折角雕成龙形。器四隅及每壁中心线皆设有棱脊,上端侈出器口,形象庄严 折尊 又名旗尊。容酒器。西周早期铸品。1976年于陕西扶风庄白家村出土。现藏陕西周原博物馆。原器通高32.5厘米,口径25.9厘米。侈口,腹微鼓,圈足。颈和圈足饰顾首夔纹,花冠长垂,长颈利爪。口沿下饰鸟纹,昂首翘尾,相对而立。腹饰对称夔纹组成的大兽面纹。通体以精细云雷纹衬地,并设四条透雕棱脊,纹饰精丽 商器。原器一九五七年出土于安徽阜南县。器高五十点五厘米,口径四十四点九厘米,重约二十公斤,是一件具有喇叭形口沿,宽折肩、深腹、圈足,体形较高大的盛酒器。龙虎尊的肩部饰以三条蜿蜒向前的龙,龙头突出肩外。腹部纹饰为一个虎头两个虎身,虎口之下有一人形,人头衔于虎口之中。虎身下方以扉棱为界,饰两夔龙相对组成的兽面。圈足上部有弦纹,并开有十字形镂孔。 龙虎尊 龙虎尊纹饰的主题是 虎口衔人 。关于这一主题,有人认为:在这里, 人 应是那些奴隶, 虎口衔人 反映奴隶社会的残酷、恐怖。对于这种传统的解释,另外一些考古学家则提出质疑,他们认为这应该是在表现一种巫术主题。青铜器在当时是十分重要的礼器,这样的纹饰应是巫师作法的情景纪实。张开的虎口在古代是分割生死两界的象征,虎口下的人很可能就是巫师,巫师在祭祀中通过老虎的帮助而表现出一种能够通天地、感鬼神的能力。 虎口衔人 这一图案的含义究竟是什么,我们还不能做出精确的解释,但在当时一定是和某种神话和宗教信仰相联系的,在祭祀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尊是商代青铜器中与四羊方尊齐名的珍品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代祭祀用品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古代祭祀用品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 Copyright By 生命之书.Some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生命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