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书

诞生于2010年,专业的公墓陵园管理系统、网络祭祀系统。

缅怀屈原(缅怀屈原的演讲稿)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缅怀屈原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一、端午节为什么要纪念屈原?

        因为屈原不忍舍弃自己的,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身亡,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乐章。我们纪念屈原,也是在纪念所有的爱国先驱,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又逢五月初五端午节。如果说,端午节这个形成于2000多年前的节日,与其他传统节日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节日的主题,不是团圆、相聚和庆贺,更多的是纪念和缅怀。 端午节缅怀屈原,妇孺皆知。公元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后,屈原不忍目睹祖国被侵略,五月初五,写下了绝笔之作《怀沙》,抱石投汨罗江而死,以生命谱写了一曲悲壮的爱国主义乐章。 自此以后,端午节成为纪念和缅怀屈原的节日,挂艾蒿、吃粽子、喝雄黄、赛龙舟、驱五毒,这些节日习俗与屈原无不相关。相传,屈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船只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其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捞救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之后,为了寄托哀思,五月初五人们荡舟江河之上,逐渐发展成为后来的龙舟竞赛。 虽然据考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端午节就初具雏形,吴越划龙舟划了3000多年,中原挂艾蒿也有3000年了,都比 屈原要早上1000年。那么,为什么人们要在端午节纪念屈原呢?因为是屈原的爱国心。面对着、民族的灾难,他保持着一种清白,保持着一种民族气节,粉身碎骨魂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屈原是端午节留给每个中国人的一份精神文化遗产。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用他的诗歌,用他的生命,实践了自己崇高的人生抱负和人格理想。屈原是一个儒家信念的信奉者,他的价值信念首先在于个体的道德人格与情操的完善。而这种道德人格的完美理想又与历史形态中的和民族的价值联系在一起。屈原的形象是爱国忧民的形象,屈原的情怀是爱国忧民的情怀,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可能有人并没有读过屈原的《离骚》,但这并不影响对屈原身上那种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学习,并不影响对他的家国情怀的理解和认同。爱国主义似乎是无形的,但同时爱国主义又是最充满力量的,这种力量可以贯穿华夏历史。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绵延不息,抗争延续,原动力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爱国,是端午节的灵魂――即使几千年后的今天,这种意义仍然高居无可比拟的绝对地位。一个民族的文化和精神,是这个民族的生命。爱国主义作为我们民族的根基,在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中,应该有更加淋漓尽致的展现。因此,我们要在端午节纪念屈原,弘扬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让这种精神,成为端午之魂。 我们纪念屈原,也是在纪念所有的爱国先驱。这些勇敢的志士身上凝聚着爱国忧民的思想境界和传统美德。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追溯到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我们纪念和传承的就是中华民族不屈的爱国情怀。它激励着无数后人奋发图强,卧薪尝胆,始终怀抱振兴和民族的决心。 今天,我们过端午节,不只是吃粽子、赛龙舟,更重要的是传承蕴藏在节日文化中的爱国精神。

二、端午节缅怀屈原的诗歌

        屈原走远了,抱着一颗忠心走进了历史的江水,让中国所有的龙舟打捞千年万载。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缅怀屈原的讲话稿,供大家阅读。

端午节缅怀屈原讲话稿1:

        穿过岁月的河流,还有什么痕迹不被淹没?还有什么东西能够沉淀?不同时间,已经没了相同的河流;同一河流,已不见了往日的宁静。

        自从那个载着一腔悲愤的诗人投入狂涛巨浪中,汨罗江就开始以咆哮代替忿怒,以呜咽代替不平,两千年,屈原的孤影就在这浮浮沉沉的江水里/飘荡,游走。

        屈原不仅是三峡的第一才子,还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诗人,更是一位满腔忠诚的爱国先驱,当美政思想悬在高崖, 举贤授能 倡导不复存在,大统一理想成为梦幻,心中的君王也不再信忠兴邦,一个高洁的灵魂在充斥妒忌和诋毁的混浊中越来越孤清寂寞,他知道,他的失落是一个朝代的失败,是一个国家的悲哀,一部《天问》怎抵那顽固的铜墙铁壁?

        在放逐江南的黑暗日子里,他依然没有放弃令人无限悲伤的楚国土地,而当秦兵攻破楚都,他的寄托已不能代替那份透彻心扉的绝望。报国无门,千悲万叹,于是,公元前二二七年五月初五,他从容地走向汨罗江,没有什么可以阻止他执着而坚定的脚步,就这样,他一步步走向汹涌的大江,让滔滔江水洗去所有的烦恼和污浊,让灵魂在激荡中升腾。那是怎样的心痛和悲壮!也许他知道,汨罗江才是他永远的港湾和归途。咆哮的江水和奔涌的热血一同汇入他的血管,从此,他的血脉奔涌不息,汨罗江水更加清澈而有灵性。

        汨罗江收容了一个忠贞而高尚的灵魂,它相信,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会忠于自己的'惊爆和息宁,会美奂江上所有的风景。于是,两千年来,汨罗江努力平息巨浪,让那个孤魂慢慢靠岸

        屈原走了,在他的故乡秭归,留下了永远的遗憾,在那个 石头城 墙上,刻下了永久的伤痕,而这块曾经写满悲愤和苍凉的土地,却因这位伟大诗人而成为一方热土,从此,长江的北岸不再孤寂和茫然。

        端午节因屈原而诞生,屈原因寄托了无限怀念和深思的端午节而常存。在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包粽子,赛龙舟,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抚慰着一个忠魂。

        穿越岁月的河流,多少仁人志士呼唤良知和责任,挽留忠贞和圣洁。智者用深邃的眼睛审视历史,用沉重的笔墨审阅历史,把一部残破的书写得理性而厚重。

        屈原在岁月河流漂走了,而《离骚》、《九歌》等光辉诗篇,以及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却永远留在中华灿烂的史册上。

        归来吧,痛失的记忆;归来吧,舞动的灵魂 。

端午节缅怀屈原讲话稿2:

        老师、同学们:

        本周六是我们流行了几千年的端午节了,说起端午它的历史可悠久流长了,它是纪念我国著名的诗人、爱国主义者屈原的节日。现在成为我们国家法定的节假日,这一天全国人民都放假,划龙舟,吃粽子,共同缅怀这位为国献躯的伟大爱国诗人、政治家。

        屈原是距今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楚国人。他所在的时代是一个战乱频繁、弱肉强食的时代。当时的楚国在列强环视的状况下,却不能及时的发现自己的错误,依旧墨守陈规,没有改革的锐志,在国力方面远远地被倡导地主阶级政治改革的国家抛在了后面。面对连年的战争失败,割地求和,统治阶级采取的办法是偏安一隅,置国家存亡不顾,依旧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

        屈原就生活在这样的时代环境里,他对当前的形势有着清醒的认识,于是在国内倡导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由此得罪了旧贵族遭到了诋毁攻击。

        面对压力,屈原秉持宁折不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思想,在与保守势力的斗争中显示了自己的高尚节操,赤诚的爱国之心。

        这一片冰心,穿透了两千年的时空,依然光耀在中华大地。

        两千年之后的今天,我们谈论屈原的爱国主义,倡导的是什么呢?我们倡导的是屈原热爱自由,和平的精神,是面对危机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度的责任感,是面对强权宁折不弯的精神,要体会到屈原对于国家人民的深厚感情,体会到屈原对于这片土地,也就是我们脚下这片广袤大地的深厚感情。

        和屈原不同,我们身处的时代是盛世的中国。国家富强,民众和谐。在这一个富足自信的新时代,我们更应该学会爱国,知道自己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学会珍惜我们看似应得的宽敞明亮的教室,我们的学习的机会,甚至我们的衣食。这都是我们的父辈甚至我们的祖辈怀持爱国的理念,对幸福和平生活的向往,扫净了自鸦片战争之后弥漫在中国人民头上的阴霾,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拼搏来的。

        最后用一句屈原的话送给所有的同学: 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黄而不毁其节。 ,希望我们珍惜今天的生活,彼此勉励,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做一个奋发图强,能为祖国建设贡献心智的人,能为自己的将来铺垫繁花似锦的人,能回报呵护自己的父母师长,无愧于炎黄子孙的人。

端午节缅怀屈原讲话稿3:

        端午是夏季里最重要的一个节日。 端 的意思和 初 相同,称 端五 也就如称 初五 端五的 五 字又与中午的 午 字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 午 月。又因午时为 阳辰 ,所以端五也叫 端阳 。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又称重五。

        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

        但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楚国政治家,我国的大诗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初辅佐楚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所作《离骚》,《九章》等篇,反复陈述他的政治主张,揭露**贵族昏庸腐朽、排除贤能的种种恶行。他在吸收民间文学艺术的基础上,创造出骚体这一新形式,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富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汉书 艺文志》著录《屈原赋》二十五篇,其书久佚,后代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刘向所辑的《楚辞》。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怀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的反对,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

        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襄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襄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汨罗江。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此风俗日后演变成赛龙舟);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祭祀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粽子因此成为端午节代表性的传统食品。粽子又叫 角黍 、 筒粽 ,前者是由于形状有棱角、内裹粘米而得名,后者顾名思义是用竹筒盛米煮成。粽子还是一种节日往来的礼品。到了唐宋时期,粽子已极为普及,市场上常有粽子卖。

        现在,我们过端午节仍然免不了要吃几个粽子。粽子有不少花样。南方常用红枣、花生、咸肉等混在糯米中制成;北方多以枣、果脯等作为粽子的馅心。有些地区甚至巧取 粽 与 中 谐音,参加会考或高考的学生多喜食粽子,以表成为 考中之子 的美好期待。小小的粽子,已经成了中国传统的象征,在人们心中占据着一定的位置。

        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留存着华夏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每过一次传统节日,就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强和洗礼。让我们怀着敬爱之心和珍爱之情来看待中华的每一个传统佳节吧!

三、缅怀、歌颂屈原的诗词

       1、《离骚》

       陆龟蒙(唐)

       天问复招魂,无因彻帝阍。

       岂知千丽句,不敌一谗言。

       译文:屈原写出《天问》《招魂》这样脍炙人口的佳作,却仍无法将他的心意传达至君王面前。哪里知道再奇丽的诗句,终究抵不过那小人的一句恶意重伤啊。

       2、《端午》

       文秀(唐)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译文:传统节日有一个是端午节,这是谁规定的,自古以来就有传言说是为了凭吊屈原。我站在楚江上俯瞰着空茫茫的大海,却为屈原被冤枉而感到惋惜。

       扩展资料:

       屈原作品,在楚人建立汉王朝定都关中后,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楚辞”的不断传习、发展,北方的文学逐渐楚化。新兴的五、七言诗都和楚骚有关。

       汉代的赋作家无不受“楚辞”影响,汉以后“绍骚”之作,历代都有,作者往往用屈原的诗句抒发自己胸中的块垒,甚至用屈原的遭遇自喻,这是屈原文学的直接发展。

       此外,以屈原生平事迹为题材的诗、歌、词、曲、戏剧、琴辞、大曲、话本等,绘画艺术中如屈原像、《九歌图》、《天问图》等,也难以数计。

       所以鲁迅称屈原作品“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 乃甚或在《三百篇》(《诗经》)以上”(《汉文学史纲要》)。著名诗人郭沫若曾为其编剧《雷电颂》,以纪念其事迹。

       屈原作品想象最为丰富,词采十分瑰丽。《离骚》中大量运用神话传说,把日月风云,都调集到诗篇中来,使辞采非常绚灿,他还突出地描写了三次求女的故事,以表达自己执兼比兴”。

       他善于用美人、香草,以喻君子;恶木秽草,以喻小人,通过比兴手法把君王信谗、奸佞当道、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情景,写得淋漓尽致。

       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风调激楚,是屈原楚辞风格。

       屈原由于受霄小的排挤陷害,使曾经对他十分信任并依靠他变法图强的楚怀王,对他产生怀疑以至疏远放逐;楚襄王当政后,更为昏庸,朝政日益腐败,楚国面临亡国的危机,而对屈原这样的爱国志士迫害有加。屈原正直的性格,高洁的人格,爱国的行动,反倒都成了罪过。

       他将自己满腔愤激的情绪,发而为诗,形成了激楚的情调。这种激楚的情调,在《九章》中表现得十分强烈。

       参考资料来源:

四、端午节缅怀屈原的诗歌

        导语:端午节是中华传统节日,众所周知,端午节的形成,是为了纪念投江而死的三闾大夫屈原。下面是端午节缅怀屈原的诗歌,欢迎鉴赏。

篇一:端午节缅怀屈原的诗歌

        自从公元前278年的五月

        一部楚辞跳进汨罗江

        仓颉创造的文字

        便在竹简上挺直了脊梁

        自从一次豪放的天问

        震荡的皇权恐慌

        迂腐寒酸的文人

        具有了入木三分的力量

        自从一幕离骚的.剧终

        改变了峨冠博带的模样

        长夜一缕清新的香烛

        把诗人漫漫求索的路照亮

        自从一曲九章浑身沧桑

        那些于国于民的担当

        潆绕着南国的橘颂

        在长歌当哭中成为绝唱

        自从一场腥风血雨

        引燃了烽火台上的国殇

        历史一夜间恍然懂了

        笔墨比刀枪剑戟更加悲壮

        自从有了九死未悔的殉难者

        楚风传诵着不朽文章

        用绵延两千余年的释读

        把香草美人誉为国之形象

篇二:端午节缅怀屈原的诗歌

        一,天下第一才子

        滚滚长河,千古悠悠。

        多少英才,竞显风流。

        绝世篇章,争拔头筹。

        全心为民,勤劳奔走。

        忠诚卫国,誓死不休。

        首推屈子,傲立群首。

        世人膜拜,才士揖手。

        天下第一,美名永久。

        二,端午节

        清明纸花,犹未凋落。

        端午娇阳,明媚热火。

        扯束艾蒿,插于门格。

        妖魔鬼怪,见之避躲。

        屈子护佑,百姓安乐。

        粽子美酒,豪情高歌。

        时代美景,蓬莱仙阁。

        摩天高楼,天宫融合。

        三,龙舟赛

        龙舟竞渡,分秒争夺。

        犹见屈子,前方吆喝。

        齐心协力,注重把舵。

        惩治腐败,消除懒惰。

        以史为鉴,勿忘汨罗。

        科技兴邦,大宇协和。

        均富百姓,努力探索。

        泱泱神州,雄起中国。

篇三:端午节缅怀屈原的诗歌

        二千三百年前的农历五月初五

        楚天沉沉

        水声幽寒

        一个枯槁孤独的身影

        峨冠高耸

        身佩芷兰

        腰间挂着一把长剑

        时而低头深思

        时而仰天长叹

        在汩罗江畔的蓬草中

        迈着沉重的步履

        国已破

        家已亡

        心儿已碎

        吟完《怀沙》赋

        怀抱沙石

        没有谁能去阻挡他那坚强执着的脚步

        没有人能挽回那狂澜巨浪

        他一步步向江中走去

        自沉其中

        他走了

        伟大的诗人屈原游走了

        那一走便成为千古绝唱

        从此宁静的江水变的咆哮了

        变得呜咽了

        端午节因屈原而诞生

        屈原因端午节长存

        二千三百年后的五月初五

        我来到汩罗江畔

        看丹峰绝壁

        看闲云野鹤

        看蓝天枯枝

        一切都是哀伤的音符

        汩罗江水从我眼中溢出

        泪水放大了伟大的诗人

        气势汹汹奔腾不息的江面上写满了悲凉的残章断句

        江水不再寂寞

        有屈原为伴

        屈原不再孤单

        有江水为伴

        岸边开满朵朵幽兰

        那是永不凋零的花朵

        那是诗人伟大的灵魂

        历史与未来由汩罗江相接

        江水是永恒的

        屈原是永恒的

        我放飞思念的鸟群

        让它们去唤回一颗忠贞圣洁的心灵

        是祭奠

        是怀念

        归来吧

        等你在这里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缅怀屈原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缅怀屈原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 Copyright By 生命之书.Some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生命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