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王小二的墓地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 1、王二小墓地现状,葬在牺牲之地,儿时玩伴年老仍为他守墓,大家还记得吗?
- 2、王二小墓地现状:葬于牺牲处,儿时玩伴义务守墓59年,你怎么看?
- 3、王二小墓地现状:葬于牺牲处,儿时玩伴义务守墓59年
- 4、王二小墓地现状:葬于牺牲处,儿时玩伴义务守墓59年,你怎么看?
一、王二小墓地现状,葬在牺牲之地,儿时玩伴年老仍为他守墓,大家还记得吗?
战争与和平是人类世界永恒不变的话题,中国拥有五千多年历史,也是饱经风霜,现在回味也是令人感叹不已。近代时期,随着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开始大量残害我国无辜百姓。到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战争开始,接着就持续了长达八年的抗战。那个时候中国无论在经济、军事还是经济等方面起步均比其他国家晚,而一直支撑我们顺利打完这场仗的不是先进的设备,而是无数中国人民英雄的血与肉铸成的铜墙铁壁,是无数中华儿女努力的结果。
这些英雄应该被人们所牢记,没有上一代人的负重前行,就没有现在中国的繁荣昌盛,正是这些英雄事迹给中国这片大地增添了奇光异彩。比如英雄王二小,想必大家对他很熟悉,那么英雄逝世之后其墓地现状如何了呢?王二小原名王朴,1929年1月22日生,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人本应该拥有一个普通的人生,却英年早逝,岁月在他13岁那一年永远按上了暂停键。那是在1942年10月25那一天,那个时候抗日战争打得异常激烈,王二小所在的村子也没能逃过日军的魔爪。
那天日军再一次扫荡王二小所在的村子,那个时候王二小和伙伴们正在山坡上放牛,遇势不对的王二小让伙伴回去报信,自己留下与日军周旋,果然没过多久日军就发现了放牛的王二小,并要挟带路。王二小同意将其带进村子,于是就带着日军左拐右拐为后方群众撤离争取了大量的时间,谁曾想这个13岁的少年面对着那些凶狠的日军,表面却如此镇定丝毫不怕,最后还将日军带进了我军的包围圈,敌人最后才明白情况不对,当场就**了王二小,从此他就再也没有醒过来。
去世之后,乡亲们没有忘记王二小所做的一切,将其厚葬在牺牲之地,也是他守卫一辈子的土地之下。他的英雄事迹也被后人们传颂,一首《歌唱二小放牛郎》唱出了他的人生,他鲜红的血液必将一直滋润着这片土地,他的精神也会永垂不朽。
王二小的墓碑前永远都是干净整洁的,因为乡亲们和他的挚友们会经常来看他,其中最放不下他的就是他的发小史林山。当年日军袭击村子时,和王二小一起放牛的其中有个小伙伴就是史林山,而那天所发生的一切也深深烙印在史林山的心中,这辈子都忘不了。两人一直都是玩伴,据史林山回忆,那天就是王二小让他回去通风报信,出于信任史林山没有丝毫犹豫,也是为乡亲们的撤离做了贡献,但也正是出于信任史林山从此失去了自己的二哥。
如今已几十年过去了,儿时玩伴史林山也不再是少年,虽已年老却一直守护着王二小的墓地,这一守护就是几十年。王二小不仅仅是他的二哥,也是他心中的英雄,一想到当年王二小弱小的身躯却为乡亲们挡下了那么多的子弹,这也成了史林山一辈子的痛。王二小是史林山的骄傲,他会将王二小的故事一代一代讲下去,王二小这种无私的保家卫国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敬佩。
二、王二小墓地现状:葬于牺牲处,儿时玩伴义务守墓59年,你怎么看?
13岁。
1942年10月25日,在村庄里扫荡的敌人迷路之后,找到王二小带路。王二小为了保护其他村民的安全,佯装听话的将敌人带进埋伏圈后,被气急败坏的敌人摔在石头上,并用**刺死,牺牲时年仅13岁。
王二小的墓地,位于其家乡河北省涞源县刘家庄村的一山坡上,而当初被他鲜血染红的石头,至今依然躺在他牺牲的那个沟里,被称之为“血色石”,静静诉说着少年英雄王二小的故事。
王二小的事迹意义
77年前,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时刻,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屠刀,为着掩护群众撤离到安全地带,13岁的放牛娃王二小放弃自己逃生的机会,机智沉着地应对日本鬼子,将他们带入游击队的伏击圈,自己却被鬼子用**挑起摔死在山谷大石头上,以自己年轻的生命换来伏击战的胜利。
正是成千成万的孩子们像王二小一样不怕牺牲,在祖国各地英勇抗日,才有抗战的最后胜利,才有新中国的诞生。
现在十三四岁的孩子们,生在和平年代,过着幸福生活,快乐读书学习,他们在课本中读到了小英雄雨来,也应该知道王二小英勇抗敌的故事,知道王二小和他的小伙伴石矛、精豆儿为抗战胜利献出生命的事迹。
在放牛娃王二小身上,集中体现了外敌面前不屈服、不低头、不退却、以身殉国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对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最好纪念。
三、王二小墓地现状:葬于牺牲处,儿时玩伴义务守墓59年
在抗战 历史 上,有许多英勇的烈士值得我们铭记。与此同时,我们不能忘记的,许多渺小却伟大的普通民众,正是他们在侵略者面前毫不放弃,用鲜血换来了我们今日的和平。
其中,也有许多少年在此期间涌现出来,其英雄气概丝毫不输给大人半分,而最在人们之间广为流传的,则是一名叫做“王二小”的少年英雄。
可是,“王二小”是真有其人,还只是一个传说中的英雄形象呢?其实,这背后隐藏着很多动人的故事。
许多人对王二小的第一印象,是一首叫做《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歌曲。这首歌所讲述的是一个少年英雄的故事。
一个13岁的少年,叫做王二小,于1941年9月16日,发现日军在山沟中四处扫荡。而当时,他正在放牛。
山沟里有着当时根据地的机要所在,也掩护了几千个乡亲。正在扫荡的日军发现了放牛的王二小,将他抓住,让他带路去根据地。
但是王二小为了保护其他人,选择了将日军带入了我军早就埋伏好的圈层内。于是日军被我军偷袭。得知上当受骗的日军,便将王二小当场**。
最后日军被根据地的我军所歼灭,王二小的生命却永远停滞在了13岁。
之后在小学课文上,出现了有关于王二小的 文章 ,这使得王二小的事迹在许多孩子心目中,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许多人对他的生平十分感兴趣。
也正是如此,有许多史学工作者便开始着手研究和实地考察,有关于王二小的事迹和生平。他们发现在河北滚龙沟的南滚龙沟村,有一个村史馆。
该村史馆于1960年建成,是为了纪念小英雄闫富华。
闫富华的故事和王二小的故事极其相似,从他的经历来看,他极有可能就是“王二小”。且该村有一个当时的见证人史林山。
史林山是闫富华的儿时玩伴,他亲眼看到闫富华被日军所**。
当时他和闫富华都是儿童团的成员,闫富华更是儿童团的团长。新华电台(中央广播电视台前身)、《晋察冀日报》(《人民日报》前身)以及部分的根据地的后方武装力量,都在滚龙沟附近驻扎。
为了让这些根据地后方不被暴露, 闫富华和史林山接到任务:在山上边放牛为掩护,查看路过的人的“路条”。当时他们在三道壕处放哨。
这时,他们发现了不对劲。
闫富华便让史林山去送信,自己则去引开那些扫荡的日军。史林山匆忙送完信后,不放心闫富华,偷偷跑去查看情况。
果然,闫富华被日本兵抓了起来,并且带着他们周旋于山中,最终带他们进了伏击圈,就在二道泉附近。最终闫富华被日本兵当场刺死。
当天晚上,史林山带着其他村民,将闫富华的尸体从山谷里抬了出来,埋在了一个树坑之中。
史林山回忆道,当时条件限制,没有棺材,只能给闫富华盖上一个木片,权当安葬。
闫富华的牺牲给了史林山很大的冲击。自此之后,史林山便以闫富华为榜样,做儿童团长,做团支书,村支书……
在史林山的推动下,闫富华得到了政府的资助,得以重新安葬。
自此之后的59年, 史林山便成了闫富华的守墓人,他一直没有离开过南滚龙沟村。
他表示,从他八岁和母亲逃难来到这里,南滚龙沟村已经相当于他第二个家,且这里还有闫富华,以及曾经牺牲的兄弟姐妹。
每隔十天半个月, 他 便去闫富华的墓前看看,每逢清明,都会去扫墓 。随着闫富华是王二小的消息传播,越来越多人都慕名来到南滚龙沟村。
作为事件的亲历者,史林山常给来村史馆的人做免费讲解,没有稿子,全都是史林山自己凭着记忆亲口讲述。
他说曾经在根据地的时候,有个叔叔过来找他,询问了有关闫富华牺牲的事情。之后,《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歌曲就开始在根据地传唱。
史林山从歌词中看到了闫富华的事情,猜测那个询问的叔叔可能就是词作者方冰。 而史林山提及闫富华可能 叫 “王二小”的原因,在于闫富华在家中排名老二,史林山都叫他二哥。
史林山表示,很高兴过了这么多年大家还记得二哥,以及“王二小”的精神。他 说, 他已经不记得跟多少人讲过闫富华的故事了。
为了能够让更多人知道闫富华的事迹,史林山还专门学习了普通话,由此他也成为了村子里,少数几个会普通话的老人之一。
多年来,他一直在全国各地进行红色宣讲,把闫富华的故事带给了更多人。
2015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战争胜利的第90周年纪念日。史林山作为抗战老兵的代表,参与到阅兵式的老兵方阵队中。
史林山对此觉得羞愧,他认为他是代替闫富华和其他牺牲在南滚龙沟村的兄弟姐妹们前来的。 但是他一直在岁月中,坚守着王二小和其他革命烈士的信念,这种精神也十分可贵。
随着史学工作者的进一步挖掘和深究,上世纪九十年代,他们发现被称作“王二小”的少年英雄,并不止闫富华一个,还尚存着三个有可能是王小二纪念碑。
河北顺平县野场村,曾发生过一起令人发指的屠杀事件,被称作“野场惨案”——日军屠杀了118个野场村民。
当时,日军想要得知我军藏匿**的位置,在野场村展开了屠杀。
其中有一个14岁的少年,叫做王璞。
在日军的威胁之下,王璞丝毫没有因为死亡而恐惧,他用洪亮的少年音大声道: “我死也不做汉奸!” 最终死于日军的 刀下。
之后,王璞被授予了“抗日小英雄”的称号。由于他姓王,是儿童团团长,所以很多人都认为他便是“王二小”。
第三个被当作“王二小”的少年英雄来自行唐县。
他从小听大人说游击队抗日的故事,于是当村里成立了儿童团的时候,他第一个报名参加成为了儿童团的组织委员。
当时,日本兵对村落进行突袭,张六子为了帮助村民转移,不幸落入日军手中,日军对其施以种种酷刑,其中包括吊打、火烧。
张六子打死也不说出干部们和村民们的藏身之处,最后英勇就义,时年14岁。
人们把他称作“行唐县的王二小”。
涞源县也有一个“王二小”,其生平和闫富华几乎一致,且其事迹也被涞源县青年救助会干部张士奎,上报给了边区青救会。
在涞源县还有一块“血石”,据传他牺牲时,鲜血染红了这块石头。
被主流所认为是王二小的便是这四个人。其中,闫富华和涞源县的王二小,有更多的史料和实际物品证明其存在:
除了史林山能证明闫富华存在,之外还有他曾经放牛的牛棚,以及旧居保存至今;而涞源县的王二小,也有其英雄碑和张士奎、徐光等人证。
除此之外,还有山东灵丘等县市也出现了名为“王二小”的少年英雄。这么多“王二小”,到底谁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那个王二小呢?
其实有关于谁才是真正的“王二小”这个问题,词作者方冰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给出了答案。他在1995年的时候写过一篇文章,名字叫作《歌唱二小放牛郎>故事歌的产生》。
在文章里,他表明王二小只是一个虚构人物: “王二小”所指代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
在日军扫荡的 历史 背景下,冀中的老百姓们为了躲避日军的追捕,同时也为了保护我军的战士们,就在山头上种上一颗小树,当树被放倒的时候,就代表日军要来了。
他们把这种树叫做“消息树”,而负责看护消息树的,就是当时村子里放牧的小孩。他们当中大多数都加入了儿童团,常帮助我军传递信息。
抗战时期,集结这些有着熊熊爱国之心的少年的团队,就是儿童团。
儿童团主要是在全国各地的党组织和青救会的指导下成立的,而在全国表现最出色、最活跃的儿童团,便是“王二小”们所待的晋察冀边区的儿童团。
在当时,“王二小”儿童团展开了“五不运动”: 不给敌人带路、不给敌人送信、不吃敌人的糖、不念敌人的书、不告诉敌人藏粮的地方。
孩子们在本该备受呵护的年纪,却用小小的肩膀承担起了和大人一样的重担。在这种反差的对比之下,他们身上的英雄色彩更为浓厚。所以,发生在他们身上的英雄故事,才会更让人感动。
方冰表示,当时他和李劫夫在根据地后方的时候,李劫夫提议写一个故事歌来歌颂那些在战争中牺牲的英雄。
方冰便联想到了根据地的儿童团,他听说过一些孩子们,为了保护根据地,保护村民,和日军周旋,最后死于日军刀下的英雄事迹。于是方冰想到了让儿童团成为故事的主角。
方冰将这些孩子的化身,取名为“王二小”,原因有二:
一是因为在当时的农村,“二小”一词特指的是第二个儿子,常是农村里小孩子的小名。二是,“王”姓是中国的大姓,更具普遍性。
方冰希望这个“王二小”的名字,能够让更多人民具有代入感。
方冰的想法,获得李劫夫的赞同,二人便着手开始了《歌唱二小放牛郎》的创作。二人对这首歌的热爱之情传递给了下一代。
方冰和李劫夫的后代,从小到大都是听着父辈创作的《歌唱二小放牛郎》长大的,他们在父辈的耳濡目染下,对《歌唱二小放牛郎》的创作理念都已经烂熟于心。
2015年,方冰之女方青卓回忆起父亲创作的“王二小”时,表示“王二小”并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而由很多人组成的集合体。
同时,李劫夫之女李丹丹也说: “歌中的王二小不过是那个年代千百个英雄的化身,是一个真实生活基础上的艺术典型”。
可以说,方冰和李劫夫对王二小的创作初衷,在之后的岁月里得以实现。许多人民在歌曲传唱之后, 更加打心眼里敬佩“王二小”这一个少年英雄。
因为“王二小”的形象深入人心,让群众们都对“王二小”的身世背景更加好奇。
在建国之后,许多读者纷纷写信给方冰和李劫夫,希望他们能够提供王二小的家庭住址,其中一部分人还不愿意相信王二小牺牲了,要求创作者提供王二小的生活情况。
可以看出,身为中国人民,对王二小这一形象的认同感十分之高。
在中国还有很多王二小们, 是抗日的年轻力量。
其实,除了王二小之外,还有一些 文艺作品都塑造了不为日军屈服的少年英雄形象。《小英雄雨来》中的雨来、《小兵张嘎》中的张嘎、《鸡毛信》中的海娃,都是家喻户晓的少年英雄。
这些小英雄,都是战争年代中为国为民的少年的缩影。正是这些儿童团的年轻力量,推动着抗日战争时期革命事业的发展。
四、王二小墓地现状:葬于牺牲处,儿时玩伴义务守墓59年,你怎么看?
南滚龙沟村是少年英雄王二小的故乡。在这里记者见到了王二小儿时的玩伴史林山。如今已85岁高龄的史林山也是见证王二小遇害的唯一目击者。尽管王二小已经离开73年了,但对于史林山老人来说,二小永远活在他的心中。
史林山老人出生于1930年,王二小比他大一岁,1929年生人。按照当地习俗,告知年龄时,往往虚长一岁。
山间回荡起老人的歌声记者初次见到史林山老人时,他正坐在自家门口乘凉,手里夹着一支自卷的旱烟。削瘦的体格,深邃的眼神,脸上沟沟壑壑的皱纹是岁月流逝的见证,但老人的精神看起来依然矍铄。从上世纪60年代起,只要村里来客人,史林山就热情义务讲解村史,讲述王二小的英勇事迹,用他的话说,“这是自己的职责,希望二小精神传万代”。
老人的普通话很好,与外来人员可以顺畅交流。“自己也去过一些城市,再加上外面来的客人多了,就学习说普通话,要不别人听不懂平山当地话,也就听不懂自己讲述的史实。”
23日早上,史林山老人热情地陪同记者一行上山,寻访王二小的墓、旧居,追忆革命先烈的足迹,缅怀逝去的英魂。“高高太行万重山,沟沟岭岭紧相连,山清水秀风光好,青松翠柏风光好。南滚龙沟就在山下边,层层梯田披锦绣,披呀么披锦绣,千年的荒山变绿山,毛泽东思想武装了咱,敢叫穷山变富山,改天换地志气大,河北的大寨美名传……”伴随着史林山老人高亢嘹亮的歌声,采访小组走进山间。“这些山歌都是自己没事唱的,我没有上过学,不会谱也不会调,随心所欲,想到哪儿唱到哪儿。”老人爽朗地笑了起来。
老人拄着拐杖,腿脚利索,一路上也不需别人搀扶,甚至比年轻记者的体力还好。老人一边在前面带路,一边讲述有关滚龙沟村(后分为南滚龙沟村和北滚龙沟村)的历史和传说。“滚龙沟村得名于东汉时期王莽篡位赶刘秀的故事。王莽将刘秀赶到这里,刘秀不慎滚下了山沟,过去皇上叫真龙天子,因此说滚了龙了……”“山里的台阶都是我们村里人自己修的,就地取材。”伴随着史林山老人的讲解,记者对这里的感触也更深了,蜿蜒曲折的小路不知汇聚了多少汗水和艰辛,巍巍太行洒满了革命先烈的鲜血。“原来山上光秃秃的,啥也没有,经过几年的植树造林,绿了起来。”史林山老人指着眼前葱翠的山岭说。“我就是在山里长大的孩子,走山路难不倒我。”史林山老人说,尽管他现在左腿坐骨神经痛,但还能坚持走二三里的山路。
‘二哥’将生的机会留给了我”约走了半个小时的山路,我们到了王二小的墓前。随后,史林山老人含泪讲述了王二小遇害的经过。
1941年9月16日的早上,12岁的史林山和13岁的王二小像往常一样去铧子尖的山坡上放牛。“说起来是放牛,其实最重要的任务是站岗、放哨。”当时的史林山和王二小都是少年儿童团的团员,王二小因为聪明伶俐,平时在孩子中间说话有号召力,被选为团长,与史林山一起搭档放哨。这天早上,两人在放牛的时候,看见对面山顶上有信号发出,日军马上就要朝着这个方向过来了。
“五祥(史林山的原名),你快去晋察冀日报社和新华社电台报信。”王二小果断将任务派给了史林山。
“‘二哥’,那你怎么办?”史林山很担心王二小的安全。
“你不用管我,我留在这里继续侦查敌情。”王二小还嘱咐史林山,“记着,你要随报社一起转移。”
史林山接到任务,飞一般地跑去报信。等将信送到后,他很担心王二小的安全,就又跑回去,绕到最高的一个山头,查看王二小的情况。
日军很快逼近了铧子尖,王二小隐蔽在一块大石头下面,但还是被日军发现了。史林山清楚地看到王二小被抓,他心里干着急但也没办法,他知道日军是让王二小带着他们去找报社。
王二小走得慢,还时不时用枪托戳他。估摸着报社应该转移到安全的地方了,王二小将敌人带到了二道泉崖顶。他是想抱着一个日本鬼子跳崖,可是由于年龄小,根本敌不过日军,只能抱住一个鬼子的腿,与鬼子扭打在一起。这时,身后的一个日本兵见状,凶狠地举起**向王二小后背刺去,将王二小挑下山崖。
这一切,被躲在对面山头山洞里的史林山看得清清楚楚,也成了他这一辈子内心最痛的回忆。“‘二哥’让我去送信,是将生的机会留给了我啊。”王二小的父母得知儿子死讯,悲痛万分,母亲几度昏死过去。后来,乡亲们给二小的脸上蒙上一个破褂子,将他抬回离家约五六百米的地方下葬。
史林山说,王二小原名闫富华,长得虎背熊腰,很有正义感,是村里的孩子王,在家排行老二,哥哥得病死了,弟弟也被敌人**。父母接受不了王二小离世的打击,约一年后相继去世。“其实,歌唱二小那首歌应该是‘放牛的孩子王———二小’,口口相传,就以为二小姓王。”
老人与王二小亲如兄弟“‘二哥’走了,我就像失去了一个亲人,心里很是悲痛。”史林山老人的泪水多次夺眶而出,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记者。
史林山,原名路五祥,原为石家庄市灵寿县人,战争年代,父亲和哥哥相继死在战场上。1938年,年幼的他和母亲还有姐姐逃难到平山县滚龙沟村,养父史秀收留了他们。约一年左右的时间,母亲因病去世。
那时,王二小就非常关照小他一岁的史林山,并给小伙伴们下了命令,“谁也不许欺负五祥这个孤儿。”家里没有吃的了,王二小就经常从自家拿土豆给他吃。“那会儿,都填不饱肚子,‘二哥’还省下吃的给我。”渐渐地,史林山也将王二小当成了自己的依靠,亲切地称他“二哥”。“他真的就像我的哥哥一样。”
“‘二哥’也很调皮,经常上树掏鸟蛋,打弹弓。”回忆起儿时的趣事,史林山老人笑了。“晚上,我还经常到他家睡觉。”那时,晋察冀日报的一个小组驻扎在王二小家,俩人怀着好奇的心理,经常跑去看解放军印报纸。
王二小走了,史林山和他的小伙伴继续承担着少年儿童团的责任,誓把日军早日赶回东洋。“从心底里恨鬼子,他们**了‘二哥’。”史林山说,日军每次过来扫荡,抢东西,烧房子。几年下来,滚龙沟村被鬼子残害了47个人,占总人口的十分之一。
最初,王二小的墓就是一个土堆。随着时间的流逝,风吹日晒,雨水冲刷,史林山担心自己不在后,墓就没有了。于是,他就四处祈求好心人出资,为王二小修了一座墓。
史林山老人带记者一行还参观了王二小旧居、晋察冀日报社旧址,瞻仰了王二小牺牲处所建的雕像。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王小二的墓地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王小二的墓地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