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书

诞生于2010年,专业的公墓陵园管理系统、网络祭祀系统。

古代祭祀图片(古代祭祀活动图片)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古代祭祀图片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一、人在祭祀时为什么要烧香,有什么作用?

       人们通过祭拜取其香气或清雅而燃香,“烧”通“稍”,“香”通“信”,烧香就是稍信,就是给死去的人保持信息畅通。另外,人们认为魂魄会像烟一样缭绕,烧香的烟会向上飘去,象征升天人的魂魄能够收到。

       还有,祭拜时烧香,说明祖脉的后人还在,骨血还在,子孙还在,香火还在继续未断。但仅这样理解,还是不够,烧香是中国民俗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它的涵义远远不止这些。烧香还有以下几方面作用。

01、供养天地诸神

       烧香时必会香云旋绕、腾空而上、香气袭人,目的是供养上界云府高真、中界岳渎威灵,下界水府仙官等三界的诸位神灵。

       而人们通过供养诸神,更阐述了一个道理,人要懂得感恩,要怀着感恩的心,学会供养世界上与我们有恩和无恩的人。比如我们的父母、老师、亲戚、朋友等,但凡帮助过我们、有恩于我们的人,我们都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去报答他们。

       所以,这一点与“爱的供养”类似,有种净化心灵、崇高灵魂的意味。

02、以香传信,求神赐福

       这一点上面也提过,“香”是人与神明沟通的通讯物,我们通过烧香、香烟袅袅,把我们内心的祈愿传达给神明,从而祈求神明保佑。

       道经说过“宝香焚在金炉内,香烟旋绕达上苍”,也是这个道理。“以香传信,求神赐福”就成为了人们烧香的最大驱动力。

03、心借香传,寸诚感神

       这点是从第2点分解的。道经《祝香咒》:“道由心学 心假香传 香热铜炉 心存帝前 真灵下盼 仙旆临轩 令臣公告 迳达九天“,道家《祝香咒》同样适用于烧香!句中“假”是借的意思。

       意思是:焚香的学问由心而生,然后借助香火传达,当香在玉炉中焕然时,真心就交给佛祖,希望天上的佛祖能看到人间,然后驾临寺庙,听到祈祷,让祈祷传达到九天之上。

       这就是“心假香传,雨诚感神”的精髓所在。

04、修持“三香”,扫除“三业”

       “香”的一层意思是指香本身“香而不臭”、“香远益清”,我们向神明敬香,就是要保持“香”的本质,做人要修持“三香”:心香、身香和口香。

       ”香“的另一层含义是引申出的人品德之”香“,“心香”包括心存善念、不生邪念等;“身香”包括人品端正、不做恶事亏心事等;”口香“包括不出口伤人、不口出狂言、要聚集口德等。

05、消灭细菌,净化空气

       这是指香支本身的实质功能作用,香支点燃以后,香烟弥漫中空气中,能起到消灭空气中细菌、净化空气的作用,以维护身体康健。比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会焚香、点香之类,以净化空气、驱逐蚊虫、安神静谧等等作用。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则删)

二、明清时期皇帝每年什么时候去天坛祭祀?

       鸮的意思就是猫头鹰,所以这个 鸮卣 的形状就与猫头鹰有关;而卣是一种古代的盛酒器。古文献和铜器铭文常有 秬鬯一卣 的话, 秬鬯是古代祭祀时用的一种香酒,而卣是专门盛这种香酒的酒器。是盛酒器中重要的一类,考古发现的数量很多。《周礼 鬯人》: 庙用修 ,郑玄注: 修读卣,卣,中尊,谓献象之属。 鸮 和 卣 组合到一起便是一种长得像猫头鹰的盛酒器。

        鸮卣 高19.7厘米,口长径12厘米,短径8.6厘米。宽13.4厘米。1956年山西省石楼县二郎坡村出土,现藏于山西博物馆。此物形如两鸮相背而立,盖为首,器为身,圜眼勾喙,凛然威武。不仅是实用器,更是商代晚期精美的艺术品。

       2011年4月,山西博物馆放出了鸮卣的图片,因其形状过于可爱、过于萌,在新浪微博上迅速走红,网友们戏称 鸮卣 为网络游戏中的 愤怒的小鸟 。并且此物的走红也把古文物带到了年轻人的日常生活中,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年轻人对古文物的兴趣。

       我们来看看官方对 鸮卣 的描述:椭圆形,大腹,有四足,带盖。盖上有钮,盖、体子母扣接。整体为一鸮鸟形状,配以花纹,栩栩如生。盖有鸮嘴、突起的眼睛和雷纹填地的夔纹。足饰夔纹、垂鳞纹,均以细腻的雷纹填地。通体纹饰十分精美,融线雕、平雕、凸雕于一身。因为这种酒器主要盛行于商代和西周, 鸮卣 又有着商代晚期作风,所以推测它为商代晚期时的文物。 鸮卣 是不可多得的一件商代青铜器珍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三、古代祭祀的作用意义目的

       在中国古代,祭祀是有重要意义,并贯穿于整个社会生活的大事。《左传》明确指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春秋乃至战国,战争频仍,时有小国被兼并,在重重危机之下,整顿武力,保卫边防,理所当然。所以“戎”被视为国之大事,关系到国家的兴衰与存亡。但是,祭祀也被作为国家头等大事,位列在戎之前面,可见祭祀天地神灵是国家的头等大事。

       打开腾讯新闻,查看更多图片

       古代的祭祀这活动,曾作为国家的典章制度贯穿于历朝历代,历代史书方志,莫不以专门篇幅记录祭祀盛典和有关事项,无不有祭祀的风俗和灵验记录在案,无不有祭祀的规矩传承于世,祭祀活动伴随着中华民俗过了漫长的历史,其漫长的程度几乎囊括了史前时代和整个人类的文明。

       中国文化创造出难以计数、无处不在的神灵,同时也创造出与之相沟通的仪式和规矩。祭祀首先考虑它们的位置,即确定祭祀对象所在的方位。古代按照直观,把神灵的所在分成天上、地下、天地之间三个大方位。天帝和天上的自然神在天上,土地神灵在地下,这是确定祭祀方式的先决条件。天高高在上,重物难以上达。按照古代直接享受祭品的习惯,祭祀天上诸神是最难办的事情。但天上的神灵偏又很多,和人类关系又大,阴晴寒暑、风雨雷电,关系到人类生存和毁灭,因而自然崇拜之中自然少不了对天空神灵的崇拜,幷创造出相应的祭祀形式。

       从夏、商时代开始,历代帝王都将祭天、祭地、祭五谷、祭祖先作为隆重的祭祀。随着物质文明的不断进步,祭天、祭地、祭五谷、祭祖先的仪式也经历了不断的变化,这里仅简单的介绍一下明朝初年因建都南京,在钟山之南建国丘,在冬至日祭天,并同时祭祀风云雷雨的变迁。自明朝迁都北京之后即在南郊建祭天之坛,也就是今日北京的天坛。永乐十八年落成,总面积为273公顷,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穹宇、圜丘,平面均为圆形,以象征天。祈年殿的四根大柱象征四季,外围两排12根柱象征12月和12个时辰。真正意义的天坛是二层汉白玉栏杆围上的圜丘。因祭天主要实用意义在于祈求风调雨顺,农作物丰收。

       中国古代尊师重道,习惯上把师同天地祖先君王相提并论,称为天地君亲师,无论哪行哪业,欺师灭祖都是最严重的罪名。供奉祖师按时祭祀,也是中国古代百行百业共同奉行的规矩。

       中国自古重文教,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供子弟读书,是天下父母的心愿,从汉武帝采纳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儒学的正统地位被确立,儒学大师孔子便成为最有影响的先师。历代皇帝对孔子追赠各种封号,汉代称“公”。唐代称“圣人”,封为文宣王,元代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明代加封“大成至圣先师”,清代不仅称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孔子,而且追封孔子先世五代为王。祭祀孔子,是汉唐以来共守的大典。与天地祭祀不同的是,祭祀孔子是朝野共守的礼节。孔庙遍及各州府县,连最简陋的乡村私塾,也要有孔子画像牌位,入学童稚要拜孔子。至于朝廷的祭祀,则随着孔子地位的提高,祭祀仪式越来越隆重。清朝将祭孔作为第一等的重典,由皇帝亲自主祭。

       清初在北京国子监修建文庙,孔子的享殿被称为大成殿。春秋两季皇上派官员去祭祀。孔庙中的主建筑大成殿比故宫太和殿矮三砖,汉白玉栏杆环绕,10根龙柱精美超过北京皇宫的龙柱。每当皇帝来曲阜孔庙,10根龙柱都用黄绸包起来,免得引起皇帝的妒忌。自古有汉高祖、唐玄宗、宋仁宗、康熙、乾隆等11位皇帝,19次来曲阜孔庙祭祀孔子,并且亲自跪拜叩首。

       由于篇幅的关系,我仅仅举出祭天和祭孔二个例子,在所有的仪式和规矩中,唯独不能出现就是红色,这是否值得我们三思?

四、明清时期皇帝每年什么时候去天坛祭祀?

        明清时期皇帝每年到天坛来“郊祀”共有三次:正月上辛日,皇帝要到祈年殿举行祈谷礼,祈祷皇天上帝保佑五谷丰登;四月吉日至圜丘举行雩礼,为百谷祈求膏雨;冬至,至圜丘举行告祀礼,禀告五谷丰登,感谢上天。在北京一共有四座古代的祭坛,分别为天坛,地坛,日坛和月坛。这四座祭坛的功能各不相同,其中,天坛为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的地方,为四座祭坛中最重要的一个。可是,解放后,在天坛的旁边却出现过一个大土山。当时的大土山是什么样子,后来,又是怎么被移走的呢?接下来,让小编来为您揭秘。(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我国古代,不管哪个朝代,祭祀都是连皇帝都不敢掉以轻心的大事。皇帝自称“天子”,就是上天之子,在祭祀“皇帝的老爸”——上天这件事上,就显得更加不敢疏忽了。据史料记载,最早的祭天活动,可以追溯到夏朝时期。此后数千年来,每朝每代都有严格的祭天仪式。北京的天坛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它以南京的天坛为蓝本,建筑布局严谨,结构奇特。因为祭天活动的重要性,天坛也就成了最大的古建筑,占地约273万平方米,比故宫的两倍还要大。在建筑结构上,天坛遵循天圆地方的理念,以一条南北贯通的甬道——丹陛桥为轴线,将代表地的圜丘坛,皇穹宇;以及代表天的祈年殿,皇乾殿串在了一起,形成一个完整而且以轴线对称的整体。其中,还有巧妙运用声学原理建造的回音壁,三音石,对话石等精巧的建筑,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建筑的高超技艺。随着时间的推移,风雨的侵蚀,天坛的文物,建筑,还有树木遭到过不同程度的破坏。1949年共和国成立后,有关部门对天坛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保护和修缮。可是,在60年代末,因为战备的需要,京城挖出大量的弃土。这些弃土,最后都堆积在了天坛附近的空地上。弃土越堆越多,渐渐地,已经形成了一座占地达6公顷,高度达30余米的大土山。平地起高山,这是人类改造大自然的杰作,不是很好吗?当然不好。首先,整个天坛景区内都是树木林立,处处绿荫,而这个弃土形成的土山,光秃秃的裸露着黄土,与周围建筑的风格格格不入。其次,大土山位于祈谷坛内西南,丹陛桥西侧,不仅在整体上分隔了天坛轴线,以及主体建筑的内在联系。而且,完全破坏了天坛的中心对称的整体建筑构思。总之,大土山的出现,从建筑学,从艺术学,从美学来讲,都已经不只是画蛇添足这么简单了。那怎么办呢?移走呗,能搬来,就能移走。1990年,京城有关部门决定,搬走土山,恢复天坛原有的历史风貌。可是,有关部门一预算,这绝对是一项大工程,耗资要达到千万元以上。这在当时,绝对是一笔“天文数字”。这时候,京城的市民体现出了极高的主人翁姿态。在“搬掉天坛土山,恢复古园神韵”的感召下,京城的各个部门,许多的群众,甚至是学生,纷纷利用休息时间献工出力。移山工程开始那天,正好是腊月三十,参战队伍连春节都没有休息,每天都有人不间断地过来,进行义务劳动。大家还积极献计献策,采取边移土,边整理,边栽植树木的方式,达到搬走一块,恢复一块的效果。就这样,仅用90天,就移走了80多万立方米的弃土,彻底把土山搬走,恢复了天坛的历史面貌。而工程结束后,经过统计,所花费用远低于当初的预算。今天,美丽的天坛敞开它宽阔的胸怀,正在迎接着来自天南地北,五湖四海的游客。那个被移走的大土山,也在时刻提醒着我们,保护那些仅存的古建筑,就是在保护我们传统的文化,就是在保护华夏五千年的古老文明。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代祭祀图片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古代祭祀图片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 Copyright By 生命之书.Some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生命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