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晋国墓地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一、北赵晋侯墓地是怎样的?
据司马迁的《史记·晋世家》记载,叔虞是周武王的儿子,成王的弟弟,年幼时经常与成王在一起玩耍。有一次,成王把一片桐叶削成玉圭的形状对叔虞说:“以此封若”。不久。史官就请成王选择吉日举行分封叔虞的仪式。成王说:“吾与之戏耳。”史官说:“天子无戏言。”于是。成王便封叔虞于唐国故墟。到叔虞的儿子燮时,因其境内有一条著名的河流晋水,便改国号为“晋”。
是否因一句戏言,成王封弟于唐,已无从考证。但分封是事实,而且在西周初年的大分封中,晋国确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封国。然而,叔虞始封地——唐,究竟在何处?司马迁在《史记》中只记载“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虽然汉代以后的学者都认为唐在今山西省境内,但关于其具体地点,说法颇多,莫衷一是。可见,有些问题仅依靠文献是无法解决的,这就需要借助考古学的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寻找晋文化的考古工作在晋南展开。1962年考古工作者在晋南发现天马一曲村遗址。位于山西曲沃和翼城两县的交界处,遗址面积近11平方公里,包括各类居址、作坊区、墓葬区。1963年首次发掘,1979年起连续发掘至今。研究者多认为天马一曲村遗址就是西周初年叔虞所封之唐。在位于北赵村的多座大墓连续被盗的情况下,北京大学考古学系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在1992—1994年,对该墓葬区先后进行了5次大规模的抢救性发掘,清理了8组17座大墓,出土的青铜器铭文证明它们是晋侯及其夫人墓。2000—2001年。又清理了1组2座晋侯及其夫人墓。总的算来,目前清理的晋侯及其夫人墓共9组19座,按坑位可分作南北三排。北排自东向西依次是13号、9号、6号、7号、33号、32号、93号、102号墓;南排自东向西依次是1号、2号、8号、31号、64号、62号、63号墓;在南北两排中间偏西处夹有91号、92号墓,在偏东处夹有114号、113号墓。除64号、62号、63号墓为3座墓东西并列成为1组外,其余均为2座墓东西并列成为1组,为夫妇并穴合葬墓。
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有1条或2条墓道。个别墓无墓道。葬具为木质的棺椁,为一重椁一重棺,或一重椁二重棺。棺椁周围多填塞青膏泥、积石、积炭以防潮。有些墓殉葬有车、狗等。值得一提的是,114号墓北侧二层台下发现1个坑,坑内有人骨1具,为一个殉葬的年轻女性。墓中有殉葬人在晋侯墓地仅见此一例。
随葬品有金、铜、玉、石、牙、骨、陶器等。其中铜器最多,有容器、乐器、兵器、车马器等,以容器和乐器最重要。很多铜器上都有重要铭文,内容涉及晋侯的活动,多有晋侯之名。8号墓出土的晋侯苏钟具有重要意义。这套编钟共两堵16件,其中14件被盗而流散境外,后由上海博物馆购回。钟上有长篇铭文,详细记载了王33年,晋侯苏率兵随周王巡省疆土,并受命伐夙夷立功受赏之事。铭文对西周铜器断代、西周历法及方国史的研究都具有极高的价值。64号墓出土的8件一套编钟,铭文内容与楚公逆有关。史载晋、楚两国交往的最早时间不超过春秋早、中期之际,然而楚公逆所处的时代相当于西周晚期宣王之世,在晋侯墓中出土楚公逆的编钟,至少将晋、楚交往的历史提早至西周晚期。晋侯墓还出土了一批造型奇特的青铜器,其中很多为青铜器中首见。如8号墓出土的3件兔尊,以兔为尊,在青铜器中尚属首例。63号墓出土的简形器。盖上有立鸟为纽,盖和口沿各有一对贯耳,下有方座。四面各有一**人形足,方座内挂两只小铃。这种铜器造型前所未见,其功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晋侯墓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器,包括璧、璜、琮、圭、戈、环、块、玉人、组玉佩、缀玉覆面等。比较重要的是组玉佩和缀玉覆面。63号墓出土的一组玉佩饰,由玉璜、玉珩、玉管、料珠、玛瑙管组成,共204件,其中最大的璜,长达15.8厘米。纹样多用双勾技法雕刻,工艺精湛。组玉佩下端有两件玉雁,形象活泼。缀玉覆面是盖在墓主脸部的,其中62号墓所出的缀玉覆面为晋侯墓地最精彩的一组,由48件形状多样的玉片缝缀在布帛上组成人面形。眉、眼以碧玉制作。玉片多雕刻有纹饰,制作精细。最具特色的是。在63号墓出土的一件铜盒内装满了各类玉质小件器物,有玉人、熊、牛、马、鹰、龟等多种造型,其中大部分是商代的典型玉器。这些玉器墓主是如何得来的,仍是个谜。可以肯定的是,这些玉器被单独放在一处并用来随葬,它们应是墓主生前钟爱之物。
晋侯墓中出土陶器不多,也没有玉器和铜器精美,但对考古学断定年代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陶鬲,使用时间长,形式变化多样,是周**古断代的标准器。其中7号墓出土的一件陶鬲,卷沿,深腹。连裆较高,三足呈锥形,鬲身加有三个小扉棱,是西周中期较为典型的连裆鬲。对晋侯墓出土陶鬲进行早晚顺序的排定,为一些没有纪年材料出土的墓葬的断代提供了重要参考。
据《史记·晋世家》记载,晋自叔虞始封于“唐”至文侯共历十一侯,文侯以后,晋国迁都新田,又在新都附近另辟公族墓地。晋侯墓地起止年代大体是从西周早中期之际至春秋初年。研究者多认为墓主为唐叔虞或晋侯燮、武侯、成侯、厉侯、靖侯、厘侯、献侯、穆侯、文侯这9代晋侯及其夫人。
晋侯墓地无疑是20世纪西周考古最重要的发现之一,为研究晋国考古乃至整个周**古提供了重要的实物材料,具有重大意义。晋国迁都新田以前的都邑所在一直是学术界广为关注的问题,这次晋侯墓地的发掘,以确凿的实物资料证明,晋国始封地——唐,应在晋侯墓地附近。新的发掘解决了一些问题,但提出了更多的问题。为什么出土铜器铭文中的晋侯之名多数与文献所记晋侯之名不符?晋国早期都城的城墙、宫殿在哪?这些谜底的揭穿,还要靠进一步的考古发掘和深入的研究来逐步解决,这种探索永无止境。这就是考古的魅力,也是科学的魅力。
二、晋朝皇帝的墓在哪里
是异穴并列带南北墓道的中字型土圹竖穴大墓,方向北略偏西。墓室近方,南北长6.7、东西宽6.5—6.7米,北墓道长15.1、南墓道长26.5米,全墓总长约48.3米,北墓道为台阶状,南墓道是斜坡状,墓道入墓室处略高于椁室盖板面,即现在的二层台面。墓室平面近方,壁较直,墓口墓底大小相差不大。墓底是积石积炭,用以加固椁室和隔离潮湿,推测营造过程具体步骤是,在做成墓室坑后先在墓底用石头堆砌3道石梁,石梁和石梁间以木炭填实,然后在石梁上搭建木椁室,在木椁室搭建完工后在其南北当头再堆砌石垛加固,然后再在椁室四周空间填塞木炭,在加盖椁盖板后,其上填厚层的木炭用以隔潮。M2的墓葬形制及营造方法与M1大体相同,只是规模略小一些,总长39.9米。这组墓葬是目前山西发现的两周时期最大的墓葬。这组墓向东15米处是一座大型的陪葬车马坑,为东西向的长方形,东西长23.3、南北宽11.5米,面积略小于目前正在发掘的北赵晋侯墓地M8组晋侯墓的陪葬车马坑K1面积,K1是北赵晋侯墓地10个陪葬车马坑中最大的一个。在M1和M2的墓室南部和南墓道上,有大规模的祭祀遗迹,已经发现和清理了227座祭祀坑,坑深数十厘米到2米不等,祭祀坑之间多打破关系且十分复杂,可以认为是多次祭祀的结果。据对牺牲所做的种属、齿龄鉴定,可以辨认的牺牲有人、牛、马、羊、狗等,其中人牲10个,其余以马牲为多。2座墓葬均被盗扰,地层的证据表明盗扰的时间不晚于汉代;盗坑是采用大开挖的形式,上部面积占到墓室的一半还多,但没有破坏墓壁,而不是通常见到的小洞,盗坑内回填的土除含有大量的木炭外,比较床淮 椁室内的情况比较复杂,M1椁室内的棺材毁坏,墓主人的头骨弃置在椁室的西南角,墓主人上身的玉组佩被盗扰,下半身的玉组佩还保存完好,被盗扰的大玉戈、玉璜、组佩和覆面零碎构件等被毁坏后随意抛洒在棺椁间,在棺椁间还残存有石磬、陶鬲等,几乎没有见到铜礼器的残渣。M2椁室内的棺或椁板材被移位弃置,整体被翻腾多次,只在盗扰的土中见到一些零星玉件。根据这些迹象进一步推测盗掘时间或许是发生在下葬后的不久。M1的情况表明,盗掘发生时椁室还没塌陷,棺的板材结构可能还好,墓中随葬的铜礼器可能还保存完好,盗掘者将棺椁间的青铜礼器尽数搬走,但对玉器兴趣不大,毁坏后随意弃置。 根据以上种种现象,推测这种盗掘活动不是普通的盗掘,可能是一种有意识的毁墓行为,也许与复仇有关。2座墓葬均是一椁两棺,椁室内已严重盗扰。从M1棺内残留的墓主人下身看,头向北,采用仰身直肢葬式。下身残存玉器还有璜组佩、大玉戈、大玉璧、扳指、踏玉、金腰带饰件等。玉器制作精美、大气,其中有数件时代可早到商或更早。M2全部被扰乱,仅在椁室内扰乱的土中见到数件小玉器。青铜礼器一件没留下,没有能够进一步说明墓主人身份的遗存。在发掘大墓的同时,考古队还发掘了部分中小型墓葬。在M1和M2的南部和西南侧清理了15座陪葬墓,这些陪葬墓大小不等,M4椁室内西、北、东面散落有大量的铜鱼、陶珠,这些东西应该是镶嵌在椁室内壁或棺饰上面。大部分的陪葬墓都有陶鬲、铜礼器、玉覆面、小型的玉组佩或玉串饰,铜礼器多是明器,这可能与时代特征有关。在南部中小型墓区,考古队从被盗墓中抢救发掘了其中的一组中型墓葬,编号为M11和M12,出土有铜鼎和玉石器,该组墓还配有车马坑,墓葬时代为春秋早期。另外,在墓地西南边缘的高速公路的取土场还抢救性地发掘了4座小型墓葬,出土有陶鬲,时代与上述墓葬相同。通过对墓葬形制、出土物品的认识,判定墓地的时代约为西周晚期到春秋时期。将M1和M2与北赵晋侯墓地进行对比和初步分析,结合大型的车马坑和大量的祭祀遗迹,可以确定这里是一处两周时期的晋国国君墓地,是一代晋侯和夫人的异穴并列合葬墓,时代约在两周之际或稍晚,墓主人可能是晋国历史上著名的晋文侯。晋文侯在周平王东迁的过程中曾与秦等国家挟辅王室,他死后晋国内战迭起,最终庶系代嫡,其墓的被毁也许与这段历史有关。
三、如何看待山西发掘一晋国晚期高等级大墓这件事情?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日前发布一晋国晚期高等级大墓的考古成果。考古专家表示,此墓葬为截至目前山西发掘的规模最大的东周墓葬,推测其为晋国晚期一位国君的夫人墓。
晋国是周朝的一个诸侯国,国号初为唐,后由首任国君唐叔虞的儿子燮父改为晋。
此次发掘的墓葬位于山西省闻喜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郭城址和邱家庄墓群”内的邱家庄墓地。2018年8月至2019年6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组织人员对此墓地进行考古勘探,发现邱家庄墓地至少存在五组大型墓葬。随后,考古工作者对其中一座被盗墓分子现场指认的大型墓葬进行了全面发掘。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工作人员陈海波介绍,墓葬口大底小,墓底距现地表约18.8米,无墓道。墓口南北长14.3米、东西宽13.5米。墓葬上方有夯土建筑基址及由板瓦和筒瓦组成的散水类护坡,墓上夯土建筑基址南北长26.6米、东西宽21.6米。“墓葬上方原来有建筑,建筑基址上散水类护坡是为了防止雨水从屋檐下落对建筑基址造成破坏。”陈海波说。
据介绍,该墓葬发掘出土的文物共计1700余件,由于墓葬多次遭受盗掘,不见青铜礼器,出土器物全部为小件器物,器类有陶、铜、铁、金、玉、石、贝、骨、料器等。出土器物的造型、纹饰均带有明显的晚期晋文化风格。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田建文介绍,此墓葬是截至目前山西发掘的规模最大的东周墓葬,根据墓葬形制、出土器物,判断该墓葬的年代为战国早期。再加上一组三座墓葬的排列形式呈现中间大两侧小的特点,推测这座墓葬应为晋国晚期一位国君的夫人墓。
田建文说,上郭城址和邱家庄墓群地处晋国“古曲沃”核心区域中,是东周时期晋国宗庙所在地,目前已勘探发现的邱家庄墓地五组大型墓葬均有可能是晋国国君及夫人墓葬,这对推进晋文化和晋国历史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四、晋朝皇帝的墓在哪里
西晋皇陵位于洛阳城东20公里处偃师市首阳山镇、城关镇。西晋皇陵分东西两区,东区在偃师市城关镇潘屯、杜楼两村以北的枕头山下,西区在首阳山镇南蔡庄北的鏊子山下,两区相距数里。晋武帝作为西晋的开国皇帝,在墓地选择上看来是费了一番心机。鏊子山两端分别向南伸出一道较为平缓的山梁,对墓地形成三面环抱之势,就如一把罗圈椅,可以安安稳稳地坐享太平,是修建帝王陵墓的很理想的风水宝地。其中潘屯、杜楼两村北枕头山西晋墓地一号墓,为晋文帝崇阳陵。墓道长46米,宽11米,墓室长4.5米,宽3.7米,高2.5米。南蔡庄村北西晋墓地一号墓,位于最东端,规模最大。墓道长36米,宽10.5米,墓室长5.5米,宽3米,高2米,为晋武帝峻阳陵。-------------------------------------------------------------------------------东晋皇陵有三个陵区,全在南京周围。由于陵墓规制草创,大多是不起坟堆的,葬埋十分简约。加上岁月流逝,人世沧桑,长期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据《建康实录》等文献记载,除废帝司马奕葬于吴县吴陵之外,其余10帝均葬建康附近,分布于3个陵区。其中元帝建平陵、明帝武平陵、成帝兴平陵、哀帝安平陵葬鸡笼山之阳,康帝崇平陵、简文帝高平陵、孝武帝隆平陵、安帝休平陵、恭帝冲平陵葬钟山之阳,惟穆帝永平陵葬幕府山之阳。根据考古发掘,钟山之阳在今被明代南京城墙阻隔的钟山余脉富贵山一带。鸡笼山之阳大约指今鸡鸣寺山及北极阁以西的鼓楼岗一带。幕府山之阳大约指今中央门外郭家山及其东西一线。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晋国墓地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晋国墓地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