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民风民俗的意思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 1、民风民俗是什么意思?两者有何区别
- 2、民风民俗是什么意思?
- 3、民风民俗什么意思
- 4、民风民俗是什么意思?
一、民风民俗是什么意思?两者有何区别
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民俗传统的国家,在中国境内土生土长的各民族中,都有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各类民俗文化,代代传承。这些民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还增加了民族凝聚力。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各个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人民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
1,香港年俗
答:农历新年是我国传统上一个盛大的节日,相信无一个中国人不识。然而,在香港过农历年,习俗上和气氛上却和传统的截然不同。
近年来,已经很少香港人在农历新年时按传统在家里贴春联、年画的了,取而代之的则在一些商店或家中贴上“生意兴隆”、“出入平安”等的挥春。虽然如此,但贴挥春的原意和贴春联和年画一样,取其吉利之意,希望来年事事顺利,平平安安。
此外,舞狮、舞龙灯等也会在一些新乡村、围村中出现,在新年的市区街头上也很难看到的大型的舞狮、舞龙灯的表演了。至于放炮仗、鞭炮等在香港是一律禁止的,不过自一九八二年开始每年农历年初二的晚上,在维多利亚港上都会举行盛大的烟花表演,这已成为这十多年来迎春的一个节目了。
二、民风民俗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民俗? 转 这个问题看似很简单,其实不然。最初人们认为民俗就是古老的、落后的生活习俗,渐渐地发现这个内涵不足以涵盖民俗的全部内容,民俗这个概念才有了不断的发展。 民俗问题,对在座的各位可能比较陌生。通常我们认为民俗就是一种传统的民间风俗,比如怎么过年、怎么做年糕等。其实这仅仅是民俗的一小部分,从学科性质和现代角度讲民俗,其内容要广泛得多,而且同生活的关系更为密切。 在年轻人看来,民俗就是过去的东西,这是种误解。民俗包括过去、现在,也包括将来。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么认识民俗呢,我准备从三个问题着手来跟大家介绍。 中国较为流行的民俗观念首先是民间风俗,比如四时八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重阳、中秋等,还有婚丧嫁娶等;另外一种观念是把民俗看成民间文艺、民间文学,比如传说故事、神话、歌谣之类;还有一类把民俗看成古代文化在今天的残留物,比如祭祖等。而国际上普遍认为民俗是一个学科,是指有关民众或人民的一种文化智慧。所以我们今天讲民俗是站在哪个立场上来讲要区分开。我今天是站在民俗学的角度来讲民俗,与平时的理念不同。 民俗不是古老的 一谈起民俗,很多人觉得是农村里才有的,其实不是,城里人同样有民俗,大学生也有民俗,比如拿压岁钱就是民俗。所以民俗是一般人都会有的。 我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北京刚学民俗学的时候,费孝通教授给我们上课。费老师是英国著名学者马林诺斯基的学生,专门研究人类学民俗学。他给我们上课的时候拿了一大堆的英文辞典进教室对我们说:“民俗(folklore)究竟是什么意思呢?folk就是土里土气的乡下人。”那个时候中国对民俗的理解就是停留在传统的想法上——民俗是过去。中国从20世纪初引进西方民俗学以后一直到80年代对民俗的理解都比较传统,其实与国际上的认同相距很远。国际上的民俗早就有很大发展。 发展主要有三个方向: 1、乡民、楼民向人民发展 2、文化的残留物向划时代发展。 3、历史学、现代史学向未来学发展 民间有句俗话叫:“大俗大雅也。”民俗蕴含着许多“大雅”的东西,不仅是过去的、现在的学科,更是未来的学科。 我们今天用的“民俗”两字好像是中华民族创造的汉字,后来出口了,然后又返销回来了,这两个字其实是日本字。我们的“民俗学”三个字是翻译英文的“folklore”,其实这三个字是日本人翻译的。 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个现实:20世纪转型期间,现在用的很多文字都是经过日本加工过再回来用的,比如说“文艺理论”、“干部”、“化学”、“物理”等。所以我们“民俗”的内涵已经经过两次翻译,先是英文翻成日文,再从日文转译成中文。因为日文中有很多汉字,所以我们直接把它们拿来当成中文读了。因此概念上有很大的混淆,内容有很大的变化。 民俗是一种生活相 民俗是什么?民俗是一种“生活相”。什么是“相”,这是佛家的用语,佛家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判断。比如说,什么是火,火是一种焰相,水是一种流相;什么是民俗,民俗是一种生活相,一种传承性的生活的样子。没有文字或人规定我们这么做,但我们会不自觉的进行这样一种生活方式。 大家熟悉的传统民俗譬如春节,春节怎么过,除夕怎么过等。前几天我在中央台做节目,有人问我:“为什么我们现在过年的年味很少,而外国人的圣诞节、情人节却很热闹?”我说其实我们的年味原来是很浓的。上世纪50年代,我七八岁跟着外婆在过年前半个月就开始忙碌了,一直到正月十五才能歇下来,前后差不多一个月整天都有事情干。从传统的习俗讲,前后有近60项事情要做:大扫除、祭灶、祭祖等,比如大年初一不能扫地,不能把垃圾丢掉(暗示不能把钱丢到外面去),都有很严格的规定。特别是祭祖,把妹妹们全都赶出去,只有我和外婆两个人呆在屋里祭祖。没有任何文字规定我们一定要怎么做,而这就是一种程式化的风行的规范。 民俗不光集中在过节上,风行的不成文的生活样式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就拿住来说,我们在城市里感觉不出来,但假如去了农村,房子就会有一种特殊的样式:比如江南有厢房式的——左厢房、右厢房,还有过去的有钱人家,家境比较好,房子结构形式更复杂,一层层有很大变化——三进、五进、七进,周庄的沈厅就是七进的,上海郊区一般都是三进的。一进,方位都朝南,左右各一个厢房,为什么要这样?我经过研究后发现,其中的道理就是我们说的风水,“左青龙,右白虎”,中间就是最适合我们居住的地方。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或者要避免房门朝北开?这就是一种风水,是一种生活相。我们生活在北半球,冬天寒风从西北过来,就被“白虎”给挡住了;春天东南风一刮,雨水多了,那么“青龙”也可以挡住。那么中间这个地方利用了天然的防寒防雨的空间,就是我们的房间。这就是最早的风水的理念,没有那么多的迷信,就看风怎么走水怎么走,人怎么在中间选一个好地方居住。这并非人们胡思乱想得出的。古代没有空调,如何防寒,如何来保持适宜的温度呢?当然是要靠具体环境的选择。 有人认为风水是迷信,当然风水在发展中确实增加了许多迷信的说法,但是我们把这点作为主流而把核心的部分丢掉了,就造成了很大的灾难。比如上海这几年天气越来越热,客观原因来讲地球变暖是一个原因。仔细一想,恐怕与我们现在盖这么多大厦有关。 有一年,我陪外国学者从我们华师大到虹桥机场。那个时候刚改革开放,经过虹桥开发区,看到很多玻璃幕墙的房子,有一个老外就跟我讲:“你们为什么要盖这种房子。”我说我们要现代化呀。他又说:“现代化不是从房子的外形就可以体现出来的。”后来我了解,这种玻璃幕墙的建筑模式来自北欧,因为北欧寒冷,需要采光。而我们处在亚热带,我们需要的应该是散热。 进入21世纪,我们的很多观念都要修正了。过去上山下乡,父母从信中知道我们在东北吃玉米馇子、高粱都要掉眼泪,认为那是喂猪的杂粮。现在观念变了,要吃玉米、高粱这种绿色植物,超市里*得*面粉还贵呢! 民俗、生活相还包括生活的技艺,各种技艺也是民俗。有个材料说考古学家发掘出秦剑,上面涂了一层铬,专家注意到这种涂铬的方式在西方也是20世纪70年代才出现的,究竟秦人是如何涂上去的,不得而知。越王勾践的宝剑,在地底下埋了两千多年,挖掘开始时发现这把剑已经弯了,但是考古人员一打开,又神奇般地直了。我们现在能模仿这把剑的样式,却达不到那时的工艺。 中国古代灿烂文明的发展就是依靠大量的生活的技艺--民俗来创造。可惜的是这些技艺我们没有从学科上加以整理。我们古人也没有重视这个问题,认为雕虫小技,壮夫不为也。尤其是文人,所以又把这些东西随意地扔掉了。这样一来,对我们国家的确是很大的损失。我们今天要重新认识民俗,千万不能停留在民俗就是风俗习惯这个狭隘的观念上。以上是第一点,从生活层面看民俗。 民俗的文化层面 第二个方面,从文化层面来讲,民俗是一种文化的模式。这种模式往往是无形的、口头的、和非物质的。但确确实实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对于这种无形的、非物质的民俗文化现象要给予更多的重视。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是大家熟悉的优美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最近几年,《梁祝》正在争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其实这个问题两年前就开始了。但一开始就有很多问题。其中一大问题是各地都说《梁祝》是自己的,比如宁波人认为梁山伯是鄞县(今奉化县)县令;上虞人说祝英台故里就在绍兴的上虞;杭州人也据理力争,万松书院主人公读书的地方呀……其实《梁祝》是哪里的并不重要,关键是《梁祝》反映了中国人某一阶段的婚姻模式。远古的时候,越地的女性都比较刚烈,魏晋南北朝时北方的文化向南方转移以后才有了《梁祝》,从刚烈走向柔和,向儒学发展。所以《梁祝》文化实际上反映的是一种社会转型期之间的新的婚姻文化模式,和人们对两性祈求的心理,表达了对爱情的忠贞和生死不渝的情感,这是典型的中国男女两性之间的无形的口头的关系。 无形的口头模式其实相当多,不仅在中国,在国外也是。我有一个学生在澳大利亚学习,请当地老师来家里吃饭。其中有一道汤,老师喝完觉得很鲜。问他是什么,他说是野鸭子。老师大吃一惊,马上说澳大利亚抓野鸭子是犯法的。学生恍然大悟,说下次一定注意。可没料到过了三天,一张罚款单来了,动物保险委员会罚他5000澳元,把他一年半勤工俭学的钱全罚走了。在中国看来这个老师有问题,鸭子也吃了,还告状?但在澳大利亚,这样做是很正常的,老师不告发反而有问题。这也是一种文化模式,我们现在更要关注这种文化模式。 譬如日本也有它独特的文化模式,像樱花情结:在日本一到樱花要开的时候,整个国民都会很兴奋。2000年我在日本民国大学当教授,刚好遇上樱花节,天很冷,但是樱花开的时候,樱花树下挤满了日本人。当地气象预报还会每天报道樱花的开放凋谢情况。外国人对樱花的感觉是不太艳丽,但是日本人就感觉到樱花和自己的生命差不多,不求生命的长短,而是求生命的灿烂。日本的武士道、谈情说爱都和这个有联系。渡边淳一的《失乐园》,情节很简单:中年男子外遇一个少妇,两家的家庭条件都很好,但两人想结合在一起。开始双方家庭都不同意,后来终于离成了,两个人可以自由自在地住在一起了,结果却在**过程中自杀了。这就是日本典型的生命文化,在他们看来,生命、爱情不在于长短,而在于能不能达到最高点。他们感到把各种困难都排除的时候,他们的爱情是最辉煌的,如果再相守下去,两人感情温度肯定会下降,所以还不如在爱情至高点死去,最美好的就成了永恒。所以他们把樱花当作生命的象征。 民俗在历史上 利用民俗这种文化模式对国家进行管理,这在中国古代就有了。汉代史学家曾说:“为政之要,辨风正俗,最其上也。”要正确处理风俗,驾驭它以为统治服务。各个朝代都有相应的措施,效果和对现代影响比较大的就是清朝满族的措施——满汉一体化的政策:第一是提倡孝道。原来满族人孝道的概念比较薄弱。清前期的历史总好像是隐隐讳讳的,特别是关于顺治帝的母亲。实际上历史的真实恐怕不会像现在的文人所写的那么曲折缠绵。习俗上他的母亲应该是嫁给了他的小叔子。满族不仅在婚姻观念与汉族有较多的不同,其它文化习俗方面与汉族有更大的差别。 过去,我们的历史教材上没有关注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后来清**是怎么稳定下来的?根据国外的研究来看,当时的满族就是利用满、汉族的文化模式来整合对待汉人的。他们把两个文化模式交融。比如说,当时是乱世,不能提倡忠,只能提倡孝。清前期的皇帝无一例外地提倡“孝”。假如你们熟悉中国历史和文学史的话,应该知道李密的《陈情表》,就是拿着“孝”来作挡箭牌,不愿出去做官。所以“孝”文化模式,往往成为中国乱世时期,统治者治理国家的一块牌子。 第二,清统治者采取了同汉族人的婚姻文化模式。就是不能强抢,要明媒正娶。不仅如此,满人娶汉女还要向上级报告。相反,汉人娶满族的女孩,不用打报告,只要按照汉人的六礼娶回来就可以了。所以事实是,当时满族人只有三十多万,而汉族人有近一亿。后来满族还是统一了整个中国,这就是历史事实。当然,清统治者在某些方面也坚持了他们自己的文化模式,比如发式方面。因为满族人认为头发是天和人相互沟通的载体,所以一定要坚持满族人的习惯,出现了“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惨烈的文化整合。由此,这种综合了满汉两族文化模式统治了中国至少三百年。 民俗是民众群体反复积淀构成的,是一个民族共同文化的共同感,是无意识和有意识、理性和非理*的*织,是国家思想和文化的原型和起点。民俗行为规范背后的思考原型,对人类的思想和民族的发展影响很大。我们过去对自己民族民俗上的研究不够,应该从民族心理因素上考虑,真正地把它内在的东西挖掘出来。民俗说到底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的生命。一个人的生命有两种,一个是生物生命DNA,另一个是文化的DNA。我们研究民俗一定要研究到深层的层面,考虑到他们的差异性,特别是我们在改革开放、走向国际的阶段。我们也要了解人家是怎样的文化模式、文化心理,这样我们才能进一步了解民俗,了解民族,了解我们自己,也可以更好地走向世界。 (以上内容根据陈勤建教授在上海图书馆讲座中心的演讲整理而成)
三、民风民俗什么意思
人民的风俗习惯。清朝薛福成《创开中国铁路议疏》:“民俗既变,然后招商承办可以渐推渐广,渐续渐远。”民众的生活、生产、风尚习俗等情况。《管子·正世》:“古之欲正世调天下者,必先观国政,料事务,察民俗,本治乱之所生,知得失之所在,然后从事。”民俗文化是流动的、发展的,它在社会的每个阶段都会产生变异,并在变异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当中国社会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刻,民众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必然表现在民俗文化的变化上,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寻找民俗文物,留下民众生活的历史,已成为一个严肃的课题。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大国,民俗文化不仅是历史的延续,而且还将会继续延续下去。正是这种民俗文化,在它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和人文性格,因此弘扬中国民俗文化传统,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四、民风民俗是什么意思?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它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劳动时有生产劳动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传统节日中有传统节日的民俗,社会组织有组社会组织民俗,人生成长的各个阶段也需要民俗进行规范——结婚人们需要有结婚典礼或仪式来求得社会认同,在人的精神意识领域也有民俗——许多生活中的禁忌就是如此:大年三十至初二,家中不许扫地,如果进行打扫就会破坏来年的财运…… 民俗现象虽然千差万别、种类繁多,但是它也并非无所不包。民俗,正如它的名字,它深植于集体,在时间上,人们一代代传承它,在空间上,它由一个地域向另一个地域扩布——压岁钱的风俗年年如此,而且各地盛行就是例证。当然,民俗也不是铁板一块,它在传承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版本,不然为什么过年时北方吃饺子南方却吃年糕呢?民俗学家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民俗的变异”。虽然民俗常常因为时过境迁而不断改变,却自有分明的类型或模式,您知道吗?南方的吊角楼与北方四合院就是两种不同类型民居建筑。 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我们置身其间却不为其所累,甘愿接受这种模式性规范的保护!人类失去民俗,世界将会怎样?把皮鞋当手套,把爷爷叫奶奶,天时不辩、春闲夏种、颗粒无收……失去民俗,人类将不能承受生命之轻!在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之前,有必要先解释和辨析几个概念,以加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理解。首先,什么是文化遗产。从词源的角度讲,遗产的英语对应词为“heritage”,它源于拉丁语,意思是“父亲留下来的财产”。有学者考证,对其含义的这种解释一直延续到20世纪下半期,之后才出现了很大的变化。20世纪下半叶后,它的含义则发展为“祖先留下来的财产”,外延也由一般的物质财富发展成为看得见的“有形文化遗产”和看不见的“无形文化遗产”及充满生命力的“自然遗产”。④法国历史学家皮埃尔诺拉对此有很好的解释:“在过去的大约20年间,‘遗产 的概念已经扩大,――抑或爆炸――到如此程度,致使概念都发生了变化。较老的词典把此词主要定义为父母传给子女的财产,而新近的词典还把该词定义为历史的证据……整体上被认为是当今社会的继承物。”⑤实际上,在美国、法国、英国、日本、韩国等经历了类似的变化,并出现了“物质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世界遗产”、“人类共同文化遗产”等概念。国内有的学者将文化遗产的特征概括为:历史性(即“它在帮助我们还原历史的过程中具有独特的认识价值”);艺术性;科学性;纪念性(“文化遗产所具有的纪念性价值”),这个概括基本上总结出了文化遗产的特征。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民风民俗的意思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民风民俗的意思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