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博山民风民俗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 1、山东淄博结婚风俗 欢欢喜喜男婚女嫁
- 2、北博山镇的民俗民风
- 3、博山都有哪些风俗?
- 4、北博山镇的民俗民风
一、山东淄博结婚风俗 欢欢喜喜男婚女嫁
山东淄博结婚风俗:聘 媒
旧时男婚女嫁皆由家长包办,通媒结亲,即所谓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一些穷苦人家因生活所迫,有的将女儿卖给人家当童养媳,亦有的实行换亲,即互易其女为儿媳。婚龄一般男大女小,男的到十五、六岁,甚至十二、三岁即有父母央人求亲,更有甚者 指腹为婚 ,订 娃娃亲 。也有女方托媒说婆家的,叫 倒提媒 。媒人受托后,往返男女两家串通撮合,双方家庭为慎重起见,暗中打听情况,并请算命先生 合八字 ,如无相克和不中意处,即可订亲。也有通过串门子、走亲戚等方式相亲的。淄川的情况稍有不同,待媒人把亲事说定后,须再请一媒成为双数后,才送柬订婚。
建国后,男女结婚多为自由恋爱,亦有靠人从中牵线的,叫 介绍人 或 红娘 ,双方经过了解后商定婚事。
山东淄博结婚风俗:订 亲
旧时又称 送柬 或 换帖 ,是双方初步落实婚姻意图的一种书面形式。男家请人用红纸将求亲之意写成小帖,封面再写上吉祥的祝词,以及 敬求金诺 、 恭侯金诺 之类表示求亲的字样,由媒人连同男家准备的衣料、首饰、化妆品、聘金等 彩礼 ,用一对大红包袱包裹,送往女家。女家收到柬帖后即回帖,加 谨遵台命 、 仰遵玉言 等表示同意结亲的字样,并附回礼,由媒人带回男家。多以鞋帽、文房四宝等作回礼,淄川则回以香、艾(意为相爱)、盐(意为有缘)、麦(意有福),每样用红纸包成两包。临淄则以糕若干(按新娘年龄,每岁1对)、茶碗1对、10双高粱莛、9双筷子作回礼,取意 十停九稳 。然后男家备席答谢媒人。
订亲这一习俗至今仍然沿用,一般男女双方同意后,再由双方家长出面走动,以示承认,并向女方赠送聘礼,即算订婚。近年来,在部分人中要彩礼之风大盛。
山东淄博结婚风俗:择 吉
即男方选定举行婚礼的日期。一般男家须托媒人到女家 要媳妇 ,女方将嫁女的生辰八字用大红纸写好(博山叫 年命帖 )交媒人带回男家,男方据此请卜人选定 行嫁月 、 吉日良辰 和喜神所在的方向,叫 查日子 。同时还要算出迎亲、送亲之人在属相上的忌讳,用大红纸一式两份写好,叫 年命帖 ,由媒人送往女家,叫 送日子 ,而且还要向女方送聘礼。博山多习惯送钱一宗,叫 盒子钞 ,女家用其中一部分置办嫁妆,留一部分给嫁女压柜子,叫 子孙钱 。桓台县则惯以鸡、鱼、肉、菜、面、枣、栗子等,随 年命帖 用食盒抬送女家,上贴 禧 字,俗称送 上头盒 。 送日子 之后男女双方即准备婚嫁物品,男家所缝制的被子多在四角放少许棉籽,取 辈辈有子 之意;女家亦请儿女双全的妇女帮助 棉被子 ,多在四角放些红枣、花生、制钱、栗子等物,取意 早生贵子 。
如今,在一些比较封建保守的家庭里,尤其是几世同堂的大家庭,儿孙结婚仍沿用 查日子 、 送日子 这一习俗,许多禁忌也沿袭至今。部分青年人多选在 五一 、 十一 、元旦等节假日结婚。
山东淄博结婚风俗:送严房
亦有叫送圆房、送缘方的。一般是在结婚前一日,女家派人把嫁妆送至男家,叫送严房,桓台俗称 下妆奁 。临淄多是在吉日前最后一个双日送嫁妆。博山居民多是由男方派人到女家搬取嫁妆,叫 搬严房 。淄川居民在此之前还有 催妆 的习惯,即在结婚前两三日内男方送食盆一架给女家,内装酒、肉、栗、枣等物,皆为双数,此后女家才派人 送严房 。从前的嫁妆,一般人家多是两铺两盖、桌椅、箱柜、座钟、脸盆等,贫穷者从简,只送茶具等桌上用品。无论贫富, 长命灯 一对是必不可少的,就是现在有了电灯,也作为摆设照送不误。嫁女妆奁内多贮枣、栗,谓之 早立子 (亦说取 夙兴 、 慎栗 之义)。送取严房所用的工具皆饰以浓厚的吉庆色彩,所用的绳子要染一段红色,用的车辆、扁担、盒、柜等要贴上写有 喜 字的红纸帖,底面用红纸铺垫,桌、椅、床、柜等陪嫁木器上要挂以角形红布等。这一日亲朋邻里多持礼品往贺,称 贺喜 (旧时称 添饭 ),向待嫁的女子家里送喜礼叫 填箱 。礼品过去多以馒头等食品相送,现多送现金、喜幛等。喜礼要一笔不漏地记入帐簿,俗称 喜簿 ,以备将来还礼。无论何种形式的喜礼,都要讲吉利,不送谐音不雅的物品,如钟(终)、梨(离)、缎子(断子)等。一般也不送单数。男家要备宴酬谢宾客(多在宴前先下请帖,后再派专人敬请),博山叫作 待行人 。这天一般都要请亲朋邻居共同帮忙,主持操办喜事的头目叫 大总 ,由他按照主家的意图来安排各项事宜, 大总 一般由懂这套礼仪的长者担任。
搬送嫁妆、贺喜、宴请宾客这些习俗相沿至今。
山东淄博结婚风俗:娶 亲
旧时娶亲一般有 大娶 、 小娶 之分,但其含义各地又稍有不同。 大娶 ,男家备官轿、花轿两乘,吹鼓手、彩旗前引迎娶。新郎换上新装,多是身穿长袍马褂,头戴瓜皮帽或大礼帽,胸佩大红花,乘官轿在先。另一乘花轿为新娘备用,去时由幼童或新郎之弟或妹乘坐,名曰 压轿 ,轿门上要贴写有 吉星高照 的红符。 大娶 一般白天进行,只有少数阔少结婚采用。 小娶 ,男家只发花轿一乘和灯笼火把到女家迎亲,多为平民百姓结婚采用。淄川的 小娶 多在夜间进行,博山则均在夜间进行。关于夜间娶亲,有这样一个传说:旧时,博山有一个恶霸翟三胡,是一个**,不论谁家娶亲,他都享受初夜权,百姓为逃脱这一厄运,便在夜间偷偷将新娘娶回家。相沿成俗,直至今日。不论大娶、小娶,男方到女家迎亲必须带皮袄、红毡,否则女家不发人。至女家,行 求婚礼 ,新娘头蒙红纱,由父辈或兄长抱入轿内,亦有用椅抬入轿内,意思是脚不沾娘家的土。并有兄弟或近亲的两人相送,名曰 送客 。临淄还有 押轿 的习惯,有小辈二人提水壶扶轿杆跟在两旁。旧时,博山一带新娘上轿有被 抢 上轿的传说。结婚那天,新郎带车或轿,跟着一帮人到女家去 抢亲 ,新娘的兄弟背着她跑,伴娘在后面卫护,新郎则带人追赶,经过一阵象征性地争夺后,才把新娘请上轿子。上轿前,新娘手中多要拿些东西,桓台多是手抱书和如意钩(用红纸包装),博山的新娘多要带些手帕,以备应付闹房的人。起轿后,一路不能落轿,路遇坟墓、庙宇、奇石、怪树等,均以红毡遮蔽。桓台县居民还有沿途送 过街面 的习俗,进村燃火把迎之。轿至男家门前,花轿面对喜神所在的方位落定,有的地方这时故意将大门关闭,让花轿在门前停一会儿,谓之 顿性子 ,目的是使新娘的性格绵软,进门后服婆家的管教。待男家大门顶压一对红砖、两双筷子,门框贴 青龙 、 赤虎 ,红毡铺地后,时辰已到,鞭炮齐鸣,新娘由两 架女 相扶下轿,新郎在前引导,路过门坎时门坎放一红纸裱糊的马鞍子,新娘由嫁女搀扶迈过,叫 过门 ,意在 前进平安 。在新娘向院内走时,一路有人向其身撒五谷杂粮、彩色纸屑,目的在于驱邪。院内摆放香案,夫妻拜天地,抛 长命火烧 。此后,新郎要用一条红绸牵着新娘走向洞房,到洞房门口,新郎给新娘挑去 蒙头红 。桓台居民还惯以把蒙头红抛到房上去,然后才入洞房。新娘进入洞房后,朝喜神所在的方位坐下,谓之 坐时辰 ,同时吃随身饭 从娘家带来的面条 在开水锅里一烫即捞出,不能煮熟,此时有人会问 生不生? ,新娘只能说 生 字,取生养孩子之意。傍晚,新郎新娘喝合卺酒,俗称 交心酒 、 合婚酒 ,亲朋开始闹房。
与此同时,新郎家须设宴招待女方的送客,并约定新娘归家的日期,后返回(淄川境内送客返回时还要将新娘之套脚红袜带回)。有的地方是次日女家携礼来探望,议回门期,名曰 圆饭 。周村的居民女方来 圆饭 的人所带的礼物必须有一对鲜鱼,男家回礼亦必须有一条鲜鱼,叫 两头子有鱼 。
新婚第二天,新郎新娘上坟祭祖,博山、桓台多在第三天祭祖,谓之 上喜坟 。三日这天,博山的新娘还要送婆婆一条新裤,有 待要富,三日给婆婆做条裤 的谚语。
建国后,迎亲习俗逐步有了一些改革。不再用轿迎娶。50年代境内农村多用马车,城区多用自行车, 送客 亦随车陪行,新娘亦不再蒙红头巾。还有以彩旗鼓乐为先导,秧歌队迎娶的。 ***** 时期,曾一度实行 革命 结婚,农村多以锄、镰、锨、镢为嫁妆;城区则以赠 红宝书 为时髦,且多半步行至婆家。近年来用面包车、小轿车迎娶的渐多。但一些禁忌、讲究,如夜间娶亲、持红毡迎亲、 顿性子 、闹洞房、上喜坟等习俗仍沿袭至今。
夫妇 拜天地 之俗在农村一些地区仍保留。现在绝大多数地区结婚典礼多是向主婚人致敬、向父母致敬、互相敬礼,主婚人、来宾、新人讲话即大礼告成。进入80年代,又提倡举行集体婚礼,新郎新娘们欢聚一堂,由单位领导当主婚人表示祝贺,分发喜糖、喜烟,此外还有 旅行结婚 等形式。
山东淄博结婚风俗:住日子
一般是新婚第3天,新娘返回娘家,多由女家接送,男家须备席招待。当天返回的叫 回门 ,亦有在娘家住6日或8日的,叫 住日子 。返回婆家时,女家备礼多在一早返回,意在吉利。至此,大礼告成。这种 回门 、 住日子 的习俗依旧流传。
以上就是山东淄博传统婚嫁习俗,现在某写习俗已经简化,不过传统的婚嫁习俗还是很有意思的吧。
二、北博山镇的民俗民风
山东一带的婚嫁,大体上分为这样几个步骤:议婚、订婚、送日子、铺房、迎娶、拜堂合卺。 在这几个步骤中,迎娶最为热闹,也最为有特色。婚礼日早晨,吹鼓手最先来到主家大门口鼓吹一通,然后进洞房再吹。稍事休息后,迎亲的花轿就要起程。一般迎亲的花轿有两乘,新郎坐的叫“官轿 ,给新娘准备的叫“花轿”。 去迎亲的时候花轿不能空着, 一般要找一个父母双全的小男孩坐在里面,执事的大扇上也要写上“小登科”字样。一切就绪,三声炮响“三吹三打”后,新郎才能进入女家门内。新郎先要拜女方的祖先和家长。新娘梳妆打扮完毕,吹鼓手高奏喜乐。新娘由其兄弟用椅抬出闺房,送入轿中,意为脚不沾娘家的土。博山一带,新娘是“抱”上轿的。 结婚那天,新娘的兄弟背着新娘跑,伴娘在后护卫,新郎则带人追赶,经过一阵象征性争夺后,才把新娘请上轿子。新娘上轿后,许多地方都有泼水的风俗,谓之“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待新郎、新娘在轿中坐稳后,轿头便喊号起轿,两顶轿子同时抬起,姑娘便随着娶亲的队伍出嫁了。 我们知道,在婚嫁礼俗中,婚礼一般是在白天举行的,但在泰安、曲阜、博山等地,举行婚礼的时间却是在子夜,这就是所谓的“夜婚” 在泰安,青年男女结婚时,男家要在结婚这天上午去女家抬嫁妆,而且只能用人抬,不能用车拉。到了下午,男家将吹鼓手请到家中,开始吹吹打打,然后新郎由两名男青年陪同,并有4人或者6人打着灯笼,在吹鼓手吹奏的乐曲伴奏下,挨门挨户送谢帖(实际上是古代成人仪式的残留,用这种方式表明已经长大成人,可以娶妻生子了),拱揖。送完谢帖后,吹鼓手到新房吹奏喜庆乐曲,招引群众说笑热闹,谓之“闹房”。闹完房后,才去女家迎亲。迎亲时男家抬两乘轿前往,一乘轿内抬着新郎,另一乘轿内则抬着一只公鸡。而此时新娘则在娘家按风俗进行“上头”、“开脸”、“哭嫁”等一系列仪式,直到夫家迎娶者来到时“上轿”。 在博山,新娘是被“抢”上车或轿的:新郎带着一帮人赶到女家后,新娘的兄弟背着新娘跑,伴娘在后面护卫,新郎则带人追赶。这种抢婚制,在历史上是从伙婚制和母权制向偶婚制和父权制过渡阶段产生的,在当时是要真夺真抢的,但历史发展到今天,已演变成一种象征性的抢夺。“抢夺”一番之后,便把新娘请上轿子,女家还有送嫁的跟着去送呢。轿子抬回男家,拜堂、进洞房、新娘坐帐如仪;男家设筵招待女家送嫁人等。散席后,女家送嫁人员告别,少不得对公婆说些新娘“不懂事,也没学出针线活,请多操心教育”之类的客气话,然后连夜返回。婚礼至此宣告结束。 关于夜婚习俗的由来,向来众说不一。一种说法是附会出一些故事,无非是当地有一恶霸,肆意横行,胡作非为,凡有百姓娶妻嫁女,被他知道,必要强抢而去,享受“初夜权”,人们为了躲过他的毒手,便将白天娶亲改在夜间之类。此说基本不为专家认可。有专家认为,夜婚是掠夺婚的遗风。掠夺婚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抢婚。抢婚制通行于氏族部落时期,那时一个氏族的男子往往在另一个氏族中抢劫一个女子强迫成婚,这就需要动用武力,有时要付出流血牺牲甚至引起氏族部落间的战争。而去别的部落抢亲并不是单枪匹马就能完成的工作,因此需要纠合一定数量的族人一同去抢。由于女人是大家一起去抢来的,她被视为氏族的共同财富,在她未在这个氏族里举行结婚仪式之前,凡是参与了抢亲的人员都有恣意戏弄乃至与其发生性关系的权利——而这就是闹房习俗的由来。更多的专家学者则根据古代学者论述推断:夜婚习俗初始于远古社会,当时尚处于伙婚(亦称杂婚,性关系不受任何限制,一切男子属于一切女子,一切女子属于一切男子,不分辈份,不论血统)制阶段,那时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男女交媾是一种羞涩行为,不应像低等动物那样随时随地进行,因而逐渐对交媾时辰有了选择。白天不方便,深夜又太困倦,因此选在黄昏时分。当伙婚制和母权制向偶婚制和父权制演进时,出现了男娶女嫁现象,婚嫁时辰自然而然沿袭先民男女交媾的习惯,定在黄昏时候。后来逐渐发展到以具体的时辰为“吉时”,所以时间并不十分确定,但大都不超过子夜时分。
三、博山都有哪些风俗?
农历节日 春 节 农历正月初一,俗称“过年”,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公职人员放假三天,民间欢乐持续半月。 严格地说,春节是从初一零点开始的,但在这之前的几天内,节日的欢乐气氛就已笼罩了千家万户。一般人家都忙着做馒头,蒸年糕,取意“年年高”;添置新碗筷,寓意增人口;清扫庭院,置办新衣,以示辞旧迎新;买鱼买肉,象征年年有余;农家多有磨浆做豆腐者,借谐音“都福”,希求合家幸福。但在旧时,穷苦百姓多在此时出走躲债,俗称“藏年”,有“过年如过关”之说。 此日凌晨即鸣放鞭炮,家家尽可能用三生菜(鸡鱼肉)祭天地神灵,迎接财神、喜神,以取“生财”之意。黎明前全家吃水饺,饺子多为素馅。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意在有余头。吃饺子时,水饺里多包上糖、花生、铜钱、红枣、栗子等物,寓意食者有福气。黎明后,晚辈开始向长辈拜年祝福,旧时要行跪拜礼,现在一般只问好,长辈备糖果相赠,并付给幼童“压岁钱”,望幼儿在新的一年里平安无恙。同时邻里之间还要相互串门拜年,主人皆以烟茶、糖果、瓜子、花生招待。近年来,机关团体开始盛行“团拜”。拜年活动经久不衰。 初一这天忌讳很多,一天不扫地,不打水,不动针线剪刀,饭食不烧、不烙,忌吃荤,意取吉利。 串亲是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都要带一些礼物,顺序一般是“初二丈母初三姑,初四初五看朋友”,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亲朋之间相互宴请,恭贺新喜。 五末日 正月初五,又叫“五马日”,此日一天不烧不烙,普遍是中午饭多为水饺。这天也叫“破五”,从这天起人们开始各项营生,商店多在这天开门营业,为开市大吉。 人 日 正月初七日。旧时境内居民此日吃各种野菜做的小豆腐。淄川在这天吃小豆腐时,一边吃一边用筷子或细楮棒�(捣)墙角旮旯,同时念道“楮棒�,楮棒�,十个老鼠九个瞎,脑子�成豆腐渣”。据说吃小豆腐象征吃老鼠脑,这一习俗反映了人们要求清除鼠害的强烈愿望。现在人们多已不过此节。 元宵节 正月十五,亦称“上元节”。元宵节的主要活动是观赏灯火,故又称“灯节”。一般从正月十四日至十六日,市、区主要街道张灯三个晚上。民间传说,元宵节的灯光是吉祥之光,能驱妖避邪、治百病,故人们往往端着灯相互照照脸庞,还要照一照屋内屋外的各个角落。灯节期间夜幕降临,满城灯火齐放异彩。届时顷城出动,观灯者人流如海。伴随观灯,还有形式各异的诸般杂耍:扭秧歌、舞龙灯、跑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扮芯子……,走街串巷,民间叫作“扮玩”,又叫“闹元宵”。近年来的元宵灯会盛况空前,除了展出传统的宫灯、纸灯外,扎制的各种机械化、自动化彩灯更是栩栩如生,引人注目,为昔日所不及。 元宵节这天,城乡人民有食“元宵”的习惯,即以糯米面为衣,以糖、青红丝等做馅制成,状若圆球,寓意全家团圆。 二月二 又叫“春龙节”,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谚语。旧时农村多有户户打“五谷囤”之俗,一般是于这一天的早晨,由当家人来打,即用草木灰在庭院内撒成一圆圈,名曰囤,中间再放少许五谷即成,以祈丰年。这天采煤工人不下井,相邀畅饮于山野。建国后,此俗已废,现在比较盛行的是炒蝎豆,据说吃了蝎豆,一年不被蝎子蜇。蝎豆一般用黄豆炒制,有的蝎豆还粘上糖面,有的在盐水中泡过,香脆可口。还有把面萁子和蝎豆一块炒。此外,现在又增加了瓜子、爆米花等,这是炒蝎豆风俗的一个新发展。 寒食、清明 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谓之寒食,春分后十五天为清明。寒食这天禁火、冷食。历史记载是为了纪念春秋时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绵山,晋文公下令修火禁。此时天气晴朗,风和日丽,是郊游的好日子,旧俗有踏青、放风筝、荡秋千,现已少见。新中国成立后,扫墓是清明这一节日的主要活动,民间多有上祖坟,给祖坟添土的风俗。机关、学校等团体多在这一天组织去烈士陵园扫墓,借以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清明这天人们有吃煮鸡蛋的习惯,据说清明吃鸡蛋眼睛亮。博山农家在清明这天还要煮上一锅小米干饭让牛饱餐一顿,以犒赏它一年的辛劳,谓之“饭牛”,有“打一千,骂一万,清明日一碗饭”之谚,这天所有的牛都不使役,也不准打骂。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日,为民间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日子。此日户户食粽子,门上插艾和桃枝,意在避邪。小儿手足配五色线,叫拴命线,颈挂长命锁,取意“长命”,手心、脚心、头顶心抹上雄黄,以避病患。妇女、儿童多胸带香荷包,系用花布缝制,内装多种中草药,带在身上,据说可以驱瘟避邪。此俗今已渐废,唯食粽子之风尚存。 雨 节 农历五月十三日,民间传说是关老爷磨刀的日子。博山、淄川有“五月十三,关老爷磨刀杀许三”的说法,磨刀要用水,所以要下雨。旧时这天一般举行祈雨仪式,现多已不过此节。 过半年 农历六月初一,农村多在当日用新麦磨面包饺子或擀“面萁”敬天祭祖,意在感谢苍天赐福取得夏季丰收。桓台居民此日祭祖则是意在让祖先看到后人的劳动成果和“尝鲜”。 天贶节 农历六月初六,又叫晒衣节。过去人们在这天要把衣服和书籍拿出来晾晒,谓之“晒龙袍”。据说这天晒过的东西不生虫。此日群众还有吃“炒面”之俗,即把新麦炒熟磨成面粉,用水和红糖调食,俗称“吃炒面”,传说吃了一夏天可以不拉肚子,去暑气。 夏 至 二十四节气之一,此日多吃凉面。 乞巧节 农历七月初七日,又称“七夕”,传说该日晚为牛郎织女相会之夜。旧时多有少女深夜设香案向织女乞巧之俗,现基本废除。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又叫“鬼节”。旧时当地有“请家前”之俗,多是傍晚在家中祭祖,同时拔五谷(高粱、谷子、大豆、芝麻、黍子)各一株系为一束放于堂前,祭毕将“家前”送走,置五谷于大门上,寓意祈求丰年。淄川则寓以五谷为马,好让祖先骑着马回去。现今“拔五谷”之风已废,但祭祖尚存。 天医节 农历八月初一日,祀黄帝、歧伯。旧时民间有收露水做眼明囊和天灸的风俗。有些老太太在黎明前到田野里采取草尖上的露水,中午时分用上等好墨研磨成汁,然后使筷子沾墨点儿童的心窝及四周,谓之“点百病”。民国26年续修的《博山县志》载:“八月朔昧出取花上露洗目,谓去风热、益清明。又,濡墨点小儿腹,谓可去腹疾”。现在此俗已废。 仲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此日家家都希望人月同圆,归宁的妇女必须回婆家过节,故又称“团圆节”,是民间普遍欢度的重大节日。节前亲友就相互赠送月饼、水果等礼品,是旧时“追节”(指自定婚后男方按节馈送礼物与女方)习俗的演变。民国《淄川县志》有“八月望日中秋节,……婚姻家馈瓜饼为应时物”的记载。现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亲朋之间所送的礼品日趋丰盛,品种增多。旧时,仲秋之夜,人们有拜月、赏月的习俗,在庭院中对月设香案,摆供品,称“祭月”,拜后分食,合家欢宴赏月,谓之“圆月”,以示全家团圆。现在家庭多备酒宴欢度。�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日,因古人视九为阳数,故叫重阳。旧时文人墨客多在此日登高饮酒或赏菊赋诗,民间多举办庙会,此日民间还有“追节”赠糕的习俗。民国《淄川县志》载“重阳日,登高饮酒,作枣糕相馈送”。近年来,野外登高、赶庙会渐兴。� 十月一 农历十月初一日,是人们上坟祭祖的传统日子,多供以秋季丰收之物,意在报告祖先全面收成完毕。这天上坟除了烧纸以外,还用彩纸剪做衣帽,焚于墓前,有“十月一,上坟烧寒衣”之说,意为祖先捎去过冬衣服。桓台居民多是用“煎馅食”祭祖。淄川除了上坟祭祖以外,还于傍晚到野外路口,为没有后人的死者祭祀,添“御寒衣”。� 冬 至 二十四节气之一,此日群众多食水饺,有“冬至饺子夏至面”之说,据说吃饺子是怕冻掉耳朵,取“饺儿”谐音“胶耳”。� 腊八日 农历十二月初八日,是日民间多用米、豆、枣、花生煮“腊八粥”食,据说吃了能增福。近年来又兴腌“腊八蒜”,即把蒜浸于食醋中腌制,是春节吃水饺的佐料,此时蒜味稍酸,醋味微辣,十分可口。 辞 灶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民间俗称“过小年”,传为送灶君上天言事之日,故又称“辞灶”。农家多以谷草、大豆置于灶前,表示给灶君喂马,好让灶君骑马上天,一路顺风。灶君像前供杂面、糖瓜(糖瓜意在粘住灶王的嘴,不让他上天说坏话),并口中念叨“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少说是非话,多带五谷粮”。供罢即将灶君像撕下,与纸钱、谷草一起烧掉,意味着送灶君上天了。至春节方重新贴灶君像。淄川在辞灶之后还有卜灶的习俗,即悄悄外出听人说话以为休咎,此为古代镜听之遗,《聊斋志异》中有详细记载。现在此风已止,唯吃杂面、糖瓜之俗尚存,同时家家户户开始置备年货。外出者多在此日回家。� 除夕 农历十二月三十日,又称“岁除”,有除旧布新之意。旧时这一天有大门贴“门神”,中堂挂“财神”之俗,现多是家家贴春联,户户挂年画,剪贴红窗花。傍晚各家都举行祭祖仪式,请“家前”回家过年,而后送“家前”于门外焚香烧纸,返回时须将拦门棍置于门前,意防鬼魂返入作崇。入夜,户户布灯于院中,彻夜不眠,谓之“守岁”。现在多是挂电灯。全家一起包水饺,吃团圆饭,意味着来年一家人和和睦睦,欢欢乐乐。除夕零点,家家鸣放鞭炮,辞旧岁,迎新春。近年来,除夕之夜更是热闹非凡,鞭炮齐鸣,响彻天空,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文艺晚会给家家带来了欢歌笑语,全家团坐,倾壶欢饮,喜迎新春。
四、北博山镇的民俗民风
博山人杰地灵,文化兴盛,名人辈出。孝妇颜文姜的故事,千百年来世代相传,对当地民俗民风具有深远影响,同时,它又是一个文化资源和文化积淀相对丰厚的区域,特别是正月十五闹元宵为博山人民所钟爱,并在周边地区享有较高的声誉。为了使这一根植于民间的传统文化不断得以弘扬和光大,多年来,在区政府的引导和全社会的努力下,这一传统文化品牌在规模、档次、形式、内容上都有了提升和创新。 博山文化风貌厚重奇特,历史上,齐大化和鲁文化这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打造了博山特有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气质,形成了农、工、商、文并举的社会结构。作为博山,孝妇河源头成就了孝文化,山水林泉洞造就了自然景观文化,源于民间、传于民间的手工艺、饮食、习俗、传说铸就了形态各异的传统文化,为了突出特色文化,博山区先后举办了全区村歌创作歌咏大赛,先进文化进社区、十佳百户特色小康家庭评选等活动,成立了博山区民族乐团,挖掘培育了大石村、京剧村、桂花村、石刻镇、书画镇等区域性强,有一定艺术底蕴的特色文化镇村。近 年来,为塑造博山全新的人文精神,提高博山城市文化品位,架构一座崇尚道德、诚信文明的人文环境和招商环境平台。连续举办了声势浩大的一年一度的民俗文化旅游节暨文姜庙会,参与人数达十几万人,其规模之大,内容之多,效果之好,深得百姓百姓及社会好评。既发扬了“孝文化”,又促进了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成为博山的一大文化品牌。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博山民风民俗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博山民风民俗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