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唐诗宋词中的民俗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一、从唐诗宋词中能看出古人过除夕的哪些风俗?
大年三十,就像一场盛大的演出终于到了大幕拉开的时刻。此时的人们不再忙碌,而是放慢节奏、放松心情,从容恭敬地完成最后的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除夕”作为节日发展至唐宋,已成为年终大节,受到人们的重视。唐宋时期,除夕节庆场面隆重盛大,气氛热烈,节俗活动形式多样,是一个全民参与、充满享乐的重大节日。文人们在这场重大节日中也从自身角度出发,通过自己的诗词展现了当时人们丰富的除夕民俗。
一、唐代除夕诗词与民俗中国人在除夕夜里,最重要的事莫不过守岁,守岁最早在西晋就有所记载,到了隋唐,这一习俗逐渐兴盛起来。唐人通常在黄昏之后便开始燃烛守岁,达旦不寝以迎新年。唐诗中有多首直接以除夕守岁命题诗歌,在宫廷内,“季冬除夜接新年,帝子王孙捧御筵”;在民间中,“取酒虾蟆陵下,家家守岁传卮”。由此可见,在唐朝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在除夕夜全民守岁的盛况。
除了守岁,在唐代的除夕夜还有更重要的仪式。唐人通常会在除夕夜点燃用木柴、黍秆、松枝等垒成的柴塔以迎接新年,燃烧的旺火既有驱邪避害之意,同时也象征着新年人丁兴旺,五谷丰登。这样的仪式被称为“筳燎”,也叫“点旺火”。在民间,人们通常“阖门守初夜,燎火到清晨。”在宫廷内则极尽奢华,隋炀帝时期的除夕夜要设几十处“筳燎”的火山,所用木材皆是名贵的沉香和檀木,焚烧木材的香气一直可以延绵几十里。唐贞观年间,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在宫廷内虽也设大量的“筳燎”,但所使用的都为柴木。这既彰显了宫廷内筳燎活动的隆重,也并无骄奢淫逸之感。
逐出疫鬼的“驱傩”是唐代除夕夜里最热闹、最具群众性的活动。古人将季冬的寒气视为疫鬼,遂举行驱傩仪式,尽力驱除,以助万物的新生。在皇宫内,这是一场“殿上灯人争烈火,宫中侲子乱驱妖”的盛大祭祀活动。这样的活动主要挑选十二岁以上,十六岁以下的少年列队在宫城和皇城各门进行驱鬼和祭祀活动。每人分工各不相同,有穿着红衣、红帽,手执麻鞭的执事;有带着面具,披着熊皮的方相氏;还有手持木棒的唱帅。
这种声势浩大的驱傩活动具有很强的表演性,其功能在逐出疫鬼的同时,也兼有娱乐成分。那时,皇帝往往会率王妃、公主及大臣们一同观看由千余人表演的傩戏。除夕之夜,长安及州、县各地也会举行驱傩活动,民间的驱傩活动虽没有宫廷千人送疫的声势浩大,但同样隆重、热闹,且更具娱乐性。民间的驱傩仪式更像是一场大型的假面表演,人们带着狰狞的面具扮作各种鬼神状,在激昂热烈的锣鼓伴奏下,跳着表现驱疫赶鬼的舞蹈,跳笑欢叫,一片沸腾。这样热闹的活动自然吸引了大量市民驻足观赏,以至于“引傩绥旆乱毵毵,戏罢人归思不堪。”
传统节日中,饮食习俗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这一天,全家欢聚一堂,叙旧话新,一起吃胶牙饧、五辛盘,喝椒酒、柏酒,饮桃汤、进蓝尾。这些既是唐人在元日中典型的节日饮食,同时也是除夕守岁的饮食必备。由于除夕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度过这一天意味着年岁的增长,因而人们更喜欢把除夕之也饮的酒称为“岁酒”或“寿酒”,以表达来年身体健康的期许和祝愿。
二、宋代除夕诗词与民俗宋人在守岁这一习俗中享有更加丰富的娱乐活动来消磨慢慢长夜,其中最受人欢迎的就是呼卢。这是当时的一种**游戏,共有五子,五子全黑的叫“卢”,即得头彩。掷子时会高声喊叫,希望得全黑,所以叫“呼卢”。人们一方面通过这样的**形式**,另一方面更把这一游戏的结果当做来年运气的征兆,因此人们争相参与。人们对呼卢的热情,有词这样描述“厮捱著、没人肯睡。呼卢直到五更头,便铺了妆台梳洗。”
相比于前代,宋代除夕燃放爆竹之风大为盛行,宋人往往在爆竹声中告别旧岁,迎接新年。陆游曾在诗中描述“前村后村僚火明,东家西家爆竹声”,家家户户爆竹声此起彼伏,形成火光缭绕的热闹喜庆场面。爆竹在有些地方也被称为火爆,即把截断的竹筒放到柴火中燃烧,竹节在火中慢慢被烧透,最终形成一阵噼里啪啦雷霆般的声音,以达到驱鬼祈福的目的。随着火药技术的发展,在南宋时开始出现升级换代的爆竹,出现使用硫础、稍石为材料的火药式爆仗。
此外,宋代的除夕还要悬挂桃符。桃符起源很早,上古先民认为桃能驱鬼。用桃木制成器具来驱邪辟祟,在桃符上写吉祥字句的习俗则源自五代时后蜀。到了宋代,文人对于题写桃符有着浓厚的热情,他们在桃符上书写吉祥诗句,每年岁末之时更换,如陆游就曾有过“灯前小草写桃符”的经历。由此可见,桃符在除夕夜不仅扮演着驱鬼避邪、保家护宅的传统角色,更成为展现文人才华禀赋与精神情感的重要载体。
与唐人相同,宋代文人在除夜守岁聚饮时有饮椒柏酒和屠苏酒的习俗。在古人心中,“椒”是一种香草,具有性温、多子、气香的特点,具有食用价值,可制成椒酒供新春祝颂;“柏”也是长青树,经冬霜而后调,常被作为长寿之象征。因此,除夜饮椒柏酒不仅能为节日助兴,更具有延年益寿之美好寓意。
屠苏本是一间草庵的名字,只因传说中这间草庵曾住着一位名医,每逢除夕,他便分送给附近居民每家一包草药,嘱咐他们放在布袋里缝好,投入井中,至元日汲取井水,和着酒杯里的酒,全家齐饮,一年中便不会生病得瘟疫。之后人们便以草庵的名字来命名这种酒,以求养生保健的效用。文人们在全家团聚,和乐融融的夜晚,一边喝着美酒,一边享受着美好的天伦之乐,在一片欢庆的氛围中寄托美好的祈望,因此吟诵出了“寿亲惟此尔,一笑柏椒边”;“爆竹声中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这样的诗句。
三、文史君说当下我们距唐宋时代已有千年,有些习俗已悄然发生了改变。原来悬挂的桃符变成了张贴的对联,原来丰富多样的五辛盘变成了年夜饭上必不可少的饺子。但我们依然会在除夕夜里守岁,以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我们依旧会虔诚地祭拜祖先,以求祖先保佑家族在新的一年能够繁荣兴旺。这不变的是中华儿女对除夕节、对年节的重视和情感寄托。
二、有哪些包含民俗的唐诗宋词
1、重阳习俗:登高,插戴茱萸。 如: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元宵节习俗:放焰火。 如: 唐代苏道味《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3、人日习俗: 有戴“人胜”的习俗, 人日,传说女蜗初期创造世界时,先在初一造成鸡.初二造成狗.初三造成猪.初四造成羊.初五造成牛.初六造成马.初七才创造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农历正月初七就被称为人日。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此外还有登高赋诗的习俗。 唐代高适在人日曾写下《人日寄杜二拾遗》的诗:“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4、端午习俗: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插艾蒲. 唐代诗人张建封的《竞渡歌》云:“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红啼晓莺。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戴复古的《端阳》诗:“榴花角黍斗时新,今日谁家酒不樽。堪笑江湖阻风客,却随蒿叶上朱门。” 高启《端阳十咏〈粽子〉》:“香茭裹秫炊,投祭楚江湄。颇恨馋蛟横,君忠竟不知”!
三、唐诗宋词中的民俗文化有哪些?
宋词是我国民俗的重要文献之一。近年来,将宋词引入文化学、民俗学的视野,已日渐增多。黄杰同志的这本《宋词与民俗》,则是从民俗学的观点和角度,重新审视宋词价值的一部系统性著作。词由于其本身特点,较之诗文更能适应民俗、容纳民俗和善于表现民俗。二万多首宋词中,与当时民俗直接间接有关的,占有很大比重。然而过去不论研究宋词或研究民俗,对这一点都缺少应有的关注。两宋词中涉及南北社会的大量民俗现象,未能予以重点开发和广泛运用。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失。现在这方面的工作已有所开展,宋词在文化学、民俗学上的价值,将会得到更多的认同。民俗是约定俗成、世代积累、长久稳定的,往往超越历史阶段而存在。古老的民俗有些一直延续至今,与现代生活相融合而不失其历史光泽。宋词中所展现的两宋民俗,并不是深埋于岩层之下的化石。相反,在现实生活中几乎随处可以发现它们的遗存。民俗总是与人民生活形影相随,结伴而行。后代的人们对于前代的民俗,也总是怀有兴趣,感到亲切和易于理解的。问题是要对延续至今的这些古代民俗给予现代诠释,除了追本溯源,还要证明其历久不衰、与时变易的内在原因。黄杰此书就在这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努力。两宋历时三个多世纪。北宋定都开封,南宋定都杭州,地跨中国的南北疆域。民俗有举国的同一性,也有地域的差异性。以开封为代表的中州民俗,以杭州为代表的江南民俗,与前此以关中为代表的汉唐民俗,固有其世代相继的历史传承,但也呈现出随着社会文化变迁所带来的若干新的风貌。有的民俗逐渐褪色淡出,有些民俗则新近生成、日趋流行,这样的例子在汉唐至宋的民俗演变中并不少见。总的说来,在宋代,中州民俗和江南民俗上升至主流地位,而且从宫廷到民间,从都市到乡村,从北方到南方,都更为丰富多彩,闪现了前此少有的一些亮点,在社会生活中也愈益显要。且以时令节日为例。宋代有关时令节日的民俗来源甚古。但从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吴自牧《梦梁录》、周密《武林旧事》、陈元靓《岁时广记》等书的大量记载看,同样一个时令节日,较之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唐韩鄂《岁华纪丽》所记,就远为隆重繁盛,铺张扬厉,多姿多彩。宋词中的节序词,也多至数百首,成为宋词的一大宗,与两宋时令节日之盛正相呼应。宋人作节序词是一种独有的时代风气,为时令节日点缀应景所必需与必备。两宋名家,几乎没有不作节序词的。他们的名作在佳日良辰传唱遐迩,远播人口。要知道,词在宋代,不仅是置之案头的书面读物,更是应歌而作诉之口耳的一种音乐文艺。宋人词集有不少作为唱本传刻,就是适应时令节日、公私宴饮、征歌选舞的民俗需要。柳永的《乐章集》、张先的《子野词》,皆按宫调编排,周邦彦的《片玉集》,分春景、夏景、秋景、冬景、单题、杂赋几类编排。南宋最流行的坊间选本《草堂诗馀》,前集分春景、夏景、秋景、冬景四类,后集分节序、天文、地理、人物、人事、饮馔器用、花禽七类,每一类又分子目,凡六十六目。如节序类分元宵、立春、寒食、上巳、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除夕等十个子目,词集这样的分类分目编排,完全是便于人们按照不同时令和宴唱场合,选词以备唱。柳永、周邦彦多作节序词,在乐坛歌席、西楼南瓦传唱不绝,成为他们得盛名的原因之一。柳永的元夕词宫内应制,苏轼的中秋词遍行南北,都是宋代时令节日的胜事佳话。《水浒传》第三十回,说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应景的曲儿”,唱的就是“一只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据说苏轼的中秋词一出,而余词尽废,可以想象宋代的中秋月夜,中国南北上空飘荡着怎样的歌声。俞平伯先生的《唐宋词选释》,对所选词的民俗背景,每有专门的诠释。从戴复古词只选了一首,别具见地:卖花担上,菊蕊金初破。说着重阳怎虚过。看画城簇簇,酒肆歌楼,奈没个巧处安排着我。家乡煞远哩,抵死思量,枉把眉头万千锁。一笑且开怀,小阁团栾,旋簇着几般蔬果。把三杯两盏记时光,问有甚曲儿,好唱一个?(《洞仙歌》)此词纯用当时口语,写九月九日的重阳节,在酒楼的小阁上大家围桌而坐,三杯两盏之余,请歌妓唱曲,唱的必须是重阳应景的时令曲子,以酬佳节。就是一幅真实的与宋词相关的节日民俗场景。再以茶词为例。宋时习俗,客来进茶,客去进汤。进茶时唱“茶词”,进汤时唱“汤词”,其作用与当时酒筵上歌妓劝酒常用的“酒词”相仿。“茶词”与“汤词”同为宋时“茶道”的内容之一。两宋饮茶之风极盛,有不少著名的茶品,喝茶时讲究饮茶的方法、器具和场合。欧阳修《归田录》卷一说:“腊茶出于福建,草茶盛于两浙。两浙之品,日注(亦作日铸,绍兴山名,其地产茶)为第一。自景祐已后,洪州双井白芽渐盛,近岁制作尤精,囊以红纱,不过一二两,以常茶数十斤养之,用辟暑湿之气,其品远出日注上,遂为草茶第一。”这种双井白芽,就是黄庭坚家乡特产的名茶。从黄庭坚《满庭芳》(北苑龙团)、《西江月》(龙焙头纲),《阮郎归》(烹茶留客,歌停檀板,摘山初制)、《品令》(凤舞团团饼)等茶词,可以了解宋时茶艺之精和以“茶词”待客的特有的饮茶风尚。宋人的酒词,前人已有汇辑。宋代独擅的“茶词”、“汤词”,至今还没有专门的汇集整理。时下各地招待贵宾经常举行茶道表演,但已不知道宋时客来进茶之际,伴有唱“茶词”这项礼仪与艺术表演;而且即使知道,也没有人手执拍板按照曲谱付之歌喉了。上述诸事,黄杰书中都有切实展开。我这里再提一笔,不过稍引其绪,略作申说。宋词中展示的两宋民俗,非常丰富。有关妇女生活、婚丧喜庆、饮食服饰、百工伎艺、音乐歌舞、各地物产、市井游乐、宫廷庆典、神怪灵异、社会交际、佛道宗教,乃至草木虫鱼、行话俗语、医卜星象,都有生动如实的记录。这些蕴藏丰富的民俗迹象,很少已被运用,有待今后加强研读和考索。
四、有哪些包含民俗的唐诗宋词
唐诗宋词中关于元宵节的诗词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在唐诗宋词中有,欧阳修的那首著名的《生查子·元夕词》: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唐诗宋词中关于清明节的诗词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唐诗宋词中关于端午节的诗词 端午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又称端阳节,重五节,时在农历五月初五,并有“小端阳”(五月初五)与“大端阳”(五月十五)之分。古代有很多描写端午节的诗词,唐代的文秀《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梅尧臣的《五月五日》“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後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宋代苏轼的《浣溪沙》“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唐诗宋词中关于七夕的诗词 七夕,这以中华民族古老而又美丽的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传说为题的浪漫节日。古代的人们望着日月星辰编织着天上人间的旖旎风情。失去仰望习惯的今人们,未必再有心境叹那“倬彼云汉,昭回于天”,于是多年以后,那遥远的故事和那遥远的爱情,读来竟有点恍若隔世。在我国传统的诗词、歌曲及民俗方面有着很多的反映。白居易的“七月七日长生殿, 夜半无人私语时” 宋代的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柳永的《二郎神》中的 “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 “愿天上人间,占得欢娱,年年今夜。” 唐诗宋词中关于中秋节的诗词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 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都是千古绝唱。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唐诗宋词中关于重阳节的诗词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重阳”又称“重九”。每逢重阳节,民间有上山登高插茱萸、赏菊、饮菊花酒等活动。这种习俗,在唐诗中有所反映。唐代诗人刘兼的《重阳感怀》诗中,有“戴花乘酒上高山,四望秋空八极宽”之句。唐代诗人杜荀鹤《重阳日有作》诗,开头两句是:“一为重阳上高台,乱时谁见菊花开?”,结尾两句是:“大家拍手高声唱,日未沉山且莫回。”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共四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身处异乡的人,每逢佳节,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是人之常情。 唐诗宋词中关于冬至的诗词 唐诗中有关冬至的诗不少,其内容也多限于天文律历,已看不出 进履袜 、作赤豆粥等这些民俗。如白居易《冬至夜》诗: 老去襟怀常落,病来发鬃转苍浪。心灰不及炉中火,鬓雪多于砌下霜。三峡南宾城最远,一年冬至夜最长。今朝始觉房栊冷,坐索寒衣说孟光。 是一首叹老思友的诗;韩偓的《冬至夜作》诗:冲宵忽见动葭灰,料得南枝有早梅。四海便应枯草绿,九重先觉冻云开。阴氛莫向河源塞,阳气今从地底回。不道惨舒无定分,却忧蚊响又成雷。 也几乎不牵扯节庆的气氛。 唐诗宋词中关于除夕的诗词 除夕在十二月之末,是一年最后的一个节庆。一年将尽,明日即是元旦,故称 除 。 除 也有除旧布新的意思,辞去旧岁,迎来新的一年。《东京梦华录》记北宋汴京民俗:《是夜禁申爆竹山呼,声闻于外。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 守岁 之风唐宋皆同。除夕之夜的夜半时分,敲钟108下,意在消除人世间的108种烦恼。唐朝诗人张继在《枫桥夜泊》一诗中对此进行了生动的描述: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到了宋代,除夕守岁更是盛行。王安石《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唐诗宋词中民俗词的特* 唐诗宋词中关于民俗的诗词总体上来说,主题内容是佳节思乡,思念亲人;或欢度佳节时的愉悦心情;人生易老、壮志难酬,功名未就时的伤心悲苦,凄怆忧愁。丰富细腻的情感,歌咏情挚意真、深厚缠绵的爱情,寄寓身世的悲慨。 情感基调是合家欢聚,共庆天伦之乐;漂泊异乡愁苦潦倒时的凄凉思乡之情;叹年华易失时光不在及时行乐。但思想感情都是愁思哀情,深挚动人,发自内心的。 语言清新明丽,或平淡朴实,不追求奇字奇句,平易的语言表现出情景交融的诗境,表现出诗境的无穷韵味。 艺术手法虚实互衬,构思巧妙,情景交融,臻于妙境;运用拟人、移情的手法,借物抒情;因景生情、以情观景,在景物的真实描写中融入情思,创造出情景交融的完美诗境;抒情方式或直抒胸臆或借物抒情。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诗宋词中的民俗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唐诗宋词中的民俗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