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桂林民俗文化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 1、桂林地区民俗
- 2、桂林有什么生活习俗?
- 3、桂林、风俗人情
- 4、桂林有什么生活习俗?
一、桂林地区民俗
龙舟节 又叫端阳节。时在农历五月初五日。我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节日。这天,家家门前要挂菖蒲和艾叶,传说菖蒲如剑,可以驱邪,艾叶如旗,可招屈原之魂。也有将艾叶编成老虎形状的,据说虎能够威镇百虫,驱邪避疫效果更佳。屋前屋后撒石灰、点雄黄,还要喝点雄黄酒,目的都为除虫害、保平安。赛龙舟是节日主要活动。相传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趣的。时代邝露所著《赤雅》记载:“桂林竞渡舟,长十余丈……十年一大会,五年一小会。”现在,桂林龙舟赛几乎年年举行,且规模宏大。端午这天,漓江上龙舟排列如雁阵,参赛单位和观光宾客,已不限于本市。号声起处,江面鼓声铿锵,桨影飞扬,一只只龙舟你追我赶,场面十分壮观。市内万人空巷,江岸人山人海。桂林还有传统的龙舟歌,分序歌、发兵歌、游船歌、贺歌、转艄歌、收兵歌、哭雨公、得胜歌等。大部分没有固上歌词,现编现唱,节奏快慢,也由赛情决定。桂林乡间,端午这天还有串龙亲的习俗,村与村之间,划着龙舟互访,对方要在码头迎接,对唱贺歌,然后请客人进村聚餐,畅叙友情,切磋龙舟竞赛技艺。端午的传统食物是粽子,有三角粽,枕头棕等主要原材料是糯米,板粟,豇豆,猪肉,竹叶等,还要把粽子抛进江河,,以示对屈原的祭奠和纪念。地方艺术 *广西大鼓*鼓曲类鼓词分类曲种,原名桂林大鼓,形成于1962年。讲究架子功,表演潇洒利落,刚柔有致。长于演唱“武段子”。 *广西文场*广西文场简称“文场”,又叫“文玩子”、“小曲”等。流行于广西桂北官话地区,尤其是桂林、柳州、荔浦等地最为盛行。是广西最有代表性和最具影响的曲艺形式。清代道光年间,江苏、浙江一带的时调小曲传入广西,在流传中逐渐与桂林方言融合,并受当地民歌、戏曲的影响,至清末逐渐形成了以桂林方言演唱的、具有桂北地方特色的广西文场。它以唱为主,间有说白。演唱形式为数人坐唱,有生、旦、净、丑等行当之分,根据唱本中的人物来决定演唱人数,每人承担一个角色。每个演唱者还要兼操一件伴奏乐器,主奏乐器为扬琴,另有琵琶、三弦、二胡、笛子、云板、碟子等。也有化妆、穿戏装演唱的,叫“文场挂衣”。五六十年代以后,随着文场进入剧场走上舞台,表演形式出现了站唱,即演唱者一人手执云板或碟子击节演唱和配以小乐队伴奏和有歌唱和舞蹈相结合的“走唱”。广西文场的音乐唱腔分大调和小调两类。大调有[越调]、[丝弦]、[南词]、[滩簧],俗称“四大调”;小调有[叠断桥]、[剪剪花]、[寄生草]等近50首。所唱曲目内容多取自明清的传奇小说。如《玉簪记》、《白蛇传》、《西厢记》等。近年来创作了一些歌颂桂林山水风光的抒情小段,如《画中游》、《仙境怎比我桂林》、《七星夜游》等。 *桂林民歌*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与劳动相联系的笛篙歌(渔歌)、山歌等; 与民族相联系的龙船歌、贺郎歌、伴郎歌、婚礼歌、哭嫁歌、孝歌等; 与娱神祭祀相联系的跳神歌曲; 与宗教相联系的回族歌曲; 有一定娱乐、欣赏价值的民间小调和一些乞讨、行业叫卖性歌谣等。最普及、最有地方特色的是山歌和龙船歌。山歌曲调简单、朴实,节奏自由,在农村广为流行。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曲调。多为上山砍柴或 田野劳动时,即兴编唱、有独唱,也有对唱。龙船歌流行于桂林江河沿岸,漓江一带流行套曲8首,即集人歌、出船歌、游船歌、扒船歌、连船歌、赢船歌、湾船歌、扯船歌; 而桃花江沿岸一带则有套曲13首,即拉 船、装龙头、开船、游江、二江、转艄、上滩、招旗、催艄、饮酒、喊兵、得胜、收兵。龙船歌曲调热列奔放,节奏感强,一般一人领唱,伴以铿锵鼓声。唱词多与悼念屈原、颂扬龙王、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有关。 *桂林渔鼓*鼓曲类道情分类曲种。又名广西渔鼓。是广西代表性民间说唱艺术形式之一。由道情演变而来。受湖南渔鼓影响颇深。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说唱艺术是在本世纪50年代初,以艺人王仁和自编自唱 的现代曲目《王老头子学文化》为代表作。传统渔鼓演唱形式简单,一人“打单筒”,自敲自唱。现在则较 灵活多样,有二人或多人的“走唱”,以唱为主,表演为辅。过去,除鼓与板,没有别的乐器,现逐渐发展成包括中阮或琵琶在内的民乐伴奏模式。 *桂剧* 桂剧是广西主要的地方剧种。它有比较悠久的历史,约在明代中叶便开始发端。明末清初广西已有昆腔,后高腔和弋阳腔又相继传入,相互融合而形成以弹腔(即皮黄)为主的高、昆、吹、杂等五种声腔艺术的桂剧。桂剧剧目相当丰富,有“大小本杂八百出”之说。由于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徽剧、汉剧、湘剧、祁剧都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所以它的剧目多与皮黄系统的兄弟剧种相似。桂剧声腔以“弹腔”为主,兼有“高腔”、“昆腔”、“吹腔”以及杂腔小调。其“弹腔”则分“南路”(二黄)、“北路”(西皮)两大类。它们的反调形式“阴皮”和“背弓”,又都自成体系。伴奏乐队亦与其他皮黄系统的剧种一样分为文场、武场。前者使用二弦(似京胡)、月琴、三弦、胡琴以及曲笛、梆笛、唢呐、唧呐(即海笛)等,兼配部分中、低音乐器;后者使用脆鼓(板鼓)、战鼓、大、小堂鼓、板(扎板)、大锣、大钹、小锣、小钹、云锣、星子、碰铃等等。桂剧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生行又分生、末、外、小、武;旦行中又分旦、占、贴、夫;净行则分为净、副、末净;丑得只分丑和小丑。桂剧表演侧重做工,注重以细腻而富于生活气息的表演手法塑造人物。即使是武戏,也多是文做。 *傩戏*傩舞是古代祭仪式中的一种舞蹈,傩戏是在到傩舞的基础之上发展形成的戏剧形式,傩祭源源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到商代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用以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周代叫做傩.傩舞的发展对中国的地方戏曲有影响,再某些地区,傩舞本身已发展成傩戏 ,傩吸表演的主要特点是角色都戴不制假面 ,傩舞和傩戏生动.具体地反映了中国表演艺术由歌舞向戏剧形式发展进程中各个阶段的不同面貌.傩舞是中国古代大傩祭奠中的仪式舞蹈,后世逐渐发展成娱乐性的民间舞蹈.广泛流行于江西.湖南,湖北,贵州,安徽,山东,河北等地.的地区有不同的名称,鬼物,跳傩,傩戏等.也有名之为跳神的.傩舞的特征是:一般都木制假面,扮做鬼神歌舞,表表现神的身世事迹.从中国有文字记载开始,就有关于大傩的记录.殷墟甲骨文卜辞有 1998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武安市着实地热闹、风光了一番——武安傩戏国际学术研讨观摩会在这里举行。傩戏在武安县固义村已流传了几百年。它以捉黄鬼为主,配合演出的还有队戏(包括脸戏即面具戏)、赛戏 、花车、旱船、高跷、竹马、霸王鞭、龙舞、武术等民间艺术节目,参演者达 600人。演出的目的是祈盼新的一年风调雨顺,灾害不生,五谷丰登,世道安宁。为主的节目捉黄鬼,是一个劝戒人尊老爱幼的节目。丁德玉先生凭他深厚的文化底蕴,觉得这是一项传统文化遗产,不能失传,便和村里丁石泉、李起来、李增旺、李正年等人张罗,恢复了演出。丁德玉先生原是中学校长,在村里享有很高威望。为恢复本村传统文化遗产,他费尽了辛劳。为了排练和准备恢复元宵节演出,他忙着制作面具,筹借戏装,排练剧目,几夜不睡觉,竟成为家常便饭。 1995年元宵节,30多位国内外专家和联会国教科文组织驻北京办事处项目专员,到固义村观看滩戏演出。专家们指出,固义村的演出是典型的北方帷戏,具有黄河流域傩文化的鲜明特色,有很重要的保护和研究价值,很有必要采取近期和长期保护措施,并希望召开一次国际性学术研讨和观摩会议。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给了丁德玉和他的同事们极大的鼓舞。随后他便开始大力奔走和呼吁,力争促成国际学术会议。此间,他和他的同事们奔武安,上省城,找有关领导汇报固义傩戏情况,以求得领导的关注。 经过多方面的努力, 1998年的元宵霄节国际会议终于有了眉目。1997年10月底,省里来人做会议筹备工作时,病中的丁先生得知 1998年元宵节武安傩戏国际会议已经确定,兴奋的心情溢于言表。他说,村里已经有了充分的准备,又增加了一些道具,恢复了几个节目,到时候可以确保国内外专家学者能观摩到丰富多彩的节目…… *零零落* 杂曲类曲种。广西代表性曲艺形式之一。流行于桂北官话地区。因帮腔衬词为“零零落”得名。起源于宋、元期间穷苦人唱的乞食词“莲花落”,至清道光年间臻于成熟。有7种唱腔。多由两人演唱, 一人领唱,一人承包尾末字接唱帮腔。多演唱民间故事如《祝英台》、《孟姜女》等,和一些抒情或讽刺性 小段。长的可唱两三月,短的只需三、五分钟。反映现实生活的新创曲目如《新官上任记》、《车站轶闻》 、《红棉似火》、《腊梅花与点子多》等,曾在广西或全国曲艺大赛中,获得奖励和好评。 *桂林弹词*鼓曲类弹词分类曲种。又名“广西说唱”、“广西说书”。形成于本世纪50年代初。艺术风格、样式受影响于长沙弹词。创始人为已故著名艺人王仁和。其自弹自唱的实验性曲目《根深叶茂》首开桂林弹词纪录。其后《黄继光》、《董存瑞》、《英雄花》、《要学青松迎太阳》等曲目相继问世。近20年来,又创作、移植和演唱了《赔茶壶》、《剥画皮》、《爆破英雄》等。桂林弹词声腔,是熔桂北民歌、曲艺、戏曲旋律音调与长沙弹词[平板]、[散板]于一炉的出新产物。曲调简朴流畅、跌宕自如,依靠板式、节奏的灵巧变化完成说唱任务。伴奏乐器是大三弦,演员自弹自唱,极为灵活轻便。壮族风情 壮族与古“百越”人有密切的渊源关系。本世纪初创制了壮文。壮族以农业为主 ,擅长种植水稻。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人口约1550万人 ,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文山等地,广东连山、贵州从江、湖南江华等地也有分布。 壮族在宋代史籍中称为“撞” 、“僮”。解放后称“僮”。1965年改族名为“壮族”。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分南北两大方言。1955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 。1957年《壮文方案》被***批准,结束了壮族人民没有自己合法文字的历史。在集中本民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技艺的基础上,壮族人民创造了自己的戏----壮戏。铜鼓是壮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间乐器。壮族以农业为主,驰名中外的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壮族地区素负盛名的特产,甘蔗产量居全国首位。侗族风情 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黎平、从江、榕江、天柱、锦屏,湖南的新晃、靖县、通道和广西的三江、龙胜等县。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多信仰神,崇拜自然物。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木。以生产鱼粳稻为主,善种稻田养鱼。林业以产杉木著称。侗族有自已的语言,多通汉语。原无文字,1958年设计了以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有自已的民间戏曲——侗戏。侗族的箫与笛是中国传统的乐器之一。侗族还以建筑艺术见长。每个寨子都有造型别致的木楼。这种不用一钉一铆的木结构建筑吸收了中国古代亭台、楼阁建筑的部分精髓。苗族风情 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1956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手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瑶族风情 瑶族共有200万人,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和江西等省区。瑶族先民历史上居住于长江流域,远在秦汉时期,瑶族是长沙武陵蛮(又称五溪蛮)的一部分。南迁后,有的又向西南山区移动,于是形成了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局面。瑶族居住地区多为亚热带,海拔一般多在1000至2000米之间,村寨坐落周围,竹木叠翠,风景秀丽。因其生产方式、居住和服饰等方面的不同特点而有多种自称和他称。如:盘瑶、茶山瑶、山子瑶、坳瑶、花篮瑶、白裤瑶、红头瑶等,多达20多个支系。新中国成立后,瑶族成了他们的统称。瑶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由于长期与汉、壮、苗等族接触,各地瑶族一般又兼通汉语,部分兼通壮语和苗语。受居住地域限制,多数瑶族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狩猎、捕鱼和农耕文化,以及精美的瑶锦、瑶服,古老的传说,动听的瑶歌,优美的舞蹈,独特婚俗和宗教信仰。
二、桂林有什么生活习俗?
扭秧歌、舞龙儿、抬铁枝、演神戏……农历虎年正月十三,福安市穆云乡桂林村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带着浓浓的年味儿为期4天的春节民俗传统文化之旅活动拉开了序幕。 民俗,是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民俗文化增强了民族的认同,强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桂林村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多样、热烈、隆重,充分显示了太平盛世下普天同乐之喜庆,这对于研究、探讨闽东民俗文化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精彩!更加丰富!
三、桂林、风俗人情
桂林市地处南岭山系的西南部,平均海拔150米,属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遍布全市的石灰岩经亿万年的风化浸蚀,形成了千峰环立、一水抱城、洞奇石美的独特景观,被世人美誉为“桂林山水甲天下”。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景点有:象鼻山、伏波山、南溪山、尧山、独秀峰、七星岩、芦笛岩、甑皮岩、冠岩、明代王城、榕湖、杉湖等。而我们所说的漓江山水最精彩的一段则在阳朔境内,桂林其他县区也有数不胜数的美景等着我们前去浏览,龙脊梯田、兴安灵渠、资江漂流都会为你带来更多的惊喜。 桂林是一座文化古城。两千多年的历史,使它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秦始皇统一思想国后,设置桂林郡,开凿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桂林从此便成为南通海域,北达中原的重镇。宋代以后,它一直是广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号称“西南会府”,直到新中国建立。在漫长的岁月里,桂林的奇山秀水吸引着无数的文人墨客,使他们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和文章,刻下了两千余件石刻和壁书,另外,历史还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古迹遗址。这些独特的人文景观,使桂林得到了“游山如读史,看山如观画”的赞美。抗日战争时期,桂林成为中国著名的文化城,众多的爱国作家、艺术家会集在这里,谱写出抗日文化的新篇章。悠久的历史,为这块古老而美丽的土地孕育了富饶的文化。 千百年来,桂林一直是人们旅游观光的宝地。现在,一个以桂林市为中心,包含周围12个县的风景区已经形成。这里有浩瀚苍翠的原始森林,雄奇险峻的峰峦幽谷,激流奔腾的溪泉瀑布,天下奇绝的高山梯田......在这一片神奇的土地上,生活着壮、瑶、苗、侗、仫佬、毛难等十多个少数民族。大桂林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历史文化、深深地吸引着中外游客以及国家元首纷至沓来,流连忘返。 最佳旅游时间 桂林的纬度比较低,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总体上来说,桂林的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气候条件十分优越。年平均气温为19.3℃,有“三冬少雪,四季常花”之说。到桂林旅游,最佳季节是在每年4-10月份,在这个期间会有“五一”和“十一”两个黄金周,也是旅游的高峰期,气候适宜的桂林会有很多的游客,房间的预订和交通也进入高潮,价格比平时有所上涨,所以最好避开这个时间,选择一个淡季出游,细细体味这天下美景。 特色餐饮 桂林的吃在全国可是有口皆碑的,地方风味独具特色,集酸辣的湘菜和清淡的粤菜风味于一体,桂林人的家常小炒受湘菜影响比较大,几乎餐餐离不开酸辣,餐馆自然也以适应桂林人的口味为首选。当然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餐饮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淮扬菜、闽南菜、潮州菜、西北地方菜、广西少数民族风味菜等也在桂林形成了气候。时尚餐饮也在桂林悄然兴起,正宗的西餐、中式简餐,深受年轻人的喜爱。 桂林的街头小吃更是一绝,满街飘荡着糯米鸡散发出的荷叶香。桂林米粉不可不尝,有生菜粉、牛腩粉、三鲜粉、原汤粉、卤菜粉、酸辣粉、马肉米粉等,全市几百家米粉店,家家口味不尽相同,有的甚至通宵营业。它的骨头汤底是天不亮时就开始熬的,口味醇厚,师傅会为你切好卤肉,配上香喷喷的花生米和葱花,再淋上高汤,味道实在很好。 美食街 桂林有六处主要美食街:滨江路美食街(伏波山段至象鼻山)、解放西路美食街、普陀路美食街(朝阳路口)、桂林美食城(汽车站左侧200米处)、雉山路美食街(美食城对面)、最有名的桂林人旺角美食街(中心广场钟楼附近)。 购物 在 ,导游经常会带游客去买桂林的旅游纪念品。桂林市旅游局在珠宝发售处设有挂牌的国家鉴定处,如卖假货,可以投诉索赔。由于桂林出产宝石,所以像磨盘山码头等地方均有价廉物美的饰品出售。买这些旅游纪念品时,一定要还价,一般可以还至标价的50%甚至更低。 桂林有很多著名的土特产,沙田柚、夏橙、罗汉果、白果、荔浦芋等等,此外还有桂绣、梳篦、纸伞、手绘式屏风等可供选择。但无论如何,到了桂林,至少要买些“桂林三宝”中的一样带回去。 大理石制品 桂花茶 桂花酒 金橘 金银首饰 金属工艺品 辣椒酱 荔浦芋 罗汉果 马蹄 芒编工艺品 毛尖茶 南糖 三花酒 西瓜霜 阳朔板栗 阳朔画扇 银杏 玉石雕刻 圆枝腐竹 竹木雕刻艺术品 祖母绿 腐乳 沙田柚 柿花 五通甘蔗 瓷刻 特色活动 有着众多少数民族的桂林民间节庆活动也特别多,风情浓厚的风俗,已成当地旅游的一大风景线。各民族共同的民间传统节日,如元宵节、端午节等,这里都会大庆特庆,热闹非凡。但最为精彩的,无疑是各民族独特的喜庆节日。 桂林山水旅游节 10-12月 桂林市人民政府为提高桂林旅游知名度、增强桂林旅游、吸引游客、为了在每年旅游淡季(10月~12月分)举办年度性国际旅游节活动。1992年开始举办山水旅游节,旅游节不仅丰富了游客的旅游生活,也越来越受到中外游客的欢迎。 三月三 农历三月初三 三月三是壮族传统歌节,又叫“歌圩节”、“歌婆节”,分日歌圩和夜歌圩。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已将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定为壮族歌节,正逐渐发展成“三月三”文化艺术节。 苗年 苗年是苗族传统节日。节日当天早晨放鞭炮,连放3炮,以示吉庆。节日期间,人们走亲访友,互致祝贺。有些地方伴随举行盛大的斗牛、赛马活动。其中芦笙踩堂活动最为精彩,届时,小伙子芦笙嘹亮,悦耳动听,姑娘们身着节日盛装,头戴龙凤银角、银簪、银梳,踏着笙歌节拍,翩翩起舞。通过踩堂,男女青年可以自由选择情侣。苗年的时间各地不一样,基本都是在秋收结束以后。 花炮节 侗族的传统民俗节日,这一天要放花炮,第一炮表示人丁兴旺,第二炮是恭喜发财,第三炮是五谷丰登。花炮活动结束后,男女青年聚在一起奏芦笙、跳舞。入夜,点燃篝火,有唱侗戏的,有自由对歌的,一片欢声笑语。花炮节的日期在各个地方都不一样,从正月到十月都有,三江侗族自治县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林溪是十月二十六,是否能碰上,就要看你的运气了。 禁风节 农历正月二十日 桂林市临桂县庙坪瑶旋传统节日。传说远古时,风神发怒,村寨受灾。有神仙指点众人,正月二十日禁声禁风,祭祀风神,果然灵验,这一天便成了禁风节。节前,人们用稻草扎些十字架,压在田头屋角,挂上屋檐。节日期间,禁止一切声音,连晾衣服也只能铺在草地上,为了避免人来人往弄出声响,全寨人都离家到庙坪圩去过节。节日活动多姿多彩,敲锣打鼓,舞狮唱戏,夜幕降临时,对唱山歌。这个原是禁声禁风的日子,变成庙坪圩一次欢乐的盛会。 当地旅游注意事项 餐饮小贴士:桂林主要的食街有5处,分别是滨江路食街(伏波山段至象鼻山)、解放西路食街、普陀路食街(朝阳路口)、美食城(汽车站左侧200米处)、雉山路食街(美食城对面)。最有名的食街是中心广场钟楼附近。
四、桂林有什么生活习俗?
桂林捕鱼习俗古时桂林地区大江大湖很少,山塘水库不多,除桂北几县盛养禾花鱼,山区少数民族用坑塘养鱼外,其余多为依靠小江、小溪白生的鱼类捕捞,以作食用。桂林地区江河虽少,但鱼类诸多,除主要捕捞的鲢、鳙、青、草、鲤、鲫、鳊鱼等外,河溪中还有泥鳅、黄鳝、湖鲇、班醴,光倒剌鲅针、桂花鱼、白甲鱼、白鳝、鳖鱼,山区深山溪中还有娃娃、扒石鱼等等。鱼的种类繁多,生活习性各异,人们为捕捞这些天然美食,便采取了五花八门的方式。就其捕捉工具就有:鱼刀、鱼叉、鱼箭、竹梁、竹筌、竹虾拔、罩网、鱼罾、钓竿、拦江网、鸬鹚、竹筏、鱼船等。捕鱼方式更是五花八门,最简单是放水捉鱼,翻泥巴捉鱼,用钓竿钓鱼,晚上用灯火照着,拿鱼刀砍鱼,用鱼叉叉鱼,撒网捕鱼,用罾搬鱼,用拦江网拦捕,放鸬鹚鸟追捕鱼等等。 最土俗、最简单而又最有趣的是捉黄鳝和泥鳅了。这两种鱼不光生活在水里,而且会钻洞。也是道高一尺,魔高就有一丈,乡村里就是有精通捉鱼绝技的人。相传从前有个捉泥鳅的渔翁,他进入水田,把手指在田水里一弹,就看出田里有多少条大泥鳅。他在水田里边走边看,见水冒出泥巴里藏有鱼的水泡,将一只手伸进泥里,用两个手指,就把泥里的鲜鱼夹出来,那鳅鱼在他的指头间,象条面片一般,一点也不动弹,直码码地吊在两指之间,乖乖地凭他丢进鱼篓里。这还不算功夫,更胜者是,下到大田角后,渔翁知道哪里是泥鳅的窝。他站在鱼窝中间,两手在泥里一摸,捉出一条大泥鳅,用嘴咬掉它的尾巴,又将它丢进田里,渔翁再重新捉鱼,把田里所有的鱼捉完了,最后,捉到那条咬了尾巴的鳅鱼,这渔翁才肯离开这块田,再到别的田里去。渔翁不能在动手捉鱼时与别人讲话,据说一旦讲话就砍了封彩,田里的鳅鱼就拿不完。所以用这种方法捉鱼的人,总是个人单独行动,很少有结伴、合伙捕泥鳅的。 老人说捉泥鳅的渔翁晓得软功,这话谁也难以断定是真是假,但渔翁捉黄鳝的硬功,就让人不得不佩服了。每年插上的早稻由转青到抽穗这段时间,是黄鳝在田埂边出入最频繁的时节,它钻的洞穴,很容易让人辩认出来。 这时,趁大白天黄鳝在自己筑造的泥窝里睡觉时,捉黄鳝的人沿着田埂一路察看,见到黄鳝钻的洞就捞衣卷袖,下到水里,伸出手指顺洞道推进,触摸到黄鳝时,就伸手紧紧地抓住不放,即可将黄鳝捉住。这种捉法,一动手黄鳝会迅速窜泥潜逃,难以抓住。凡有经验的老手,他不轻易下田,在田埂上走着时就注意观察黄鳝的行踪了。只要发现有黄鳝洞穴,他站在田埂上轻重适度地跺上一脚,那黄鳝受到突如奇来的震动,就会吓得从洞口逃出来。渔翁等它一窜出洞口,眼明手快地伸手一夹,就把黄鳝拦腰夹住。这种提法俗称“惊鱼捉鳝”。这种方法讲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讲技术,脚跺轻了黄鳝不出来;脚跺重了黄鳝受惊一窜就出洞,伸手慢了它满田乱窜,捕捉就会难上加难。 田埂宽的地方,土质较硬,跺脚惊动不了黄鳝窜的洞穴,用手抠泥也不便,就要用“赶鱼法了!”即用手指在洞穴的进口处拨弄一下,黄鳝受惊,就会从出口处窜出来,照用“惊鱼捉鳝”招式,便可手到擒来。 若是两种方法都失去效果,那只有用“钓鱼法”了。这种方法在池塘、水库特别适用。只要找一根缝衣针,如姜太公钓鱼_般用直钩即可。依四时季节,在钓钩上穿上蚯蚓、菜虫、粪蛆、蜻蜓为饵,寻着黄鳝洞穴,或估计黄鳝出入之处,将钓放下,黄鳝就会上钩,且钓着的黄鳝都是大条的。 捕捉黄鳝除白天的惊、赶、钓之外,到了天高气爽或气候闷热的晚上,黄鳝出洞乘凉,可用灯笼烧起松光火或用电筒照明工具,走到田问、清水塘中或河边照鱼,只要一发现,可用鱼刀一砍,便十拿九稳,顺顺当当地把黄鳝、泥鳅捉入笼中。 捕捉黄鳝多用赤手擒拿,捉泥鳅一般无擒拿手艺的人,就多藉用捉鱼工具鱼筌,这鱼筌是用竹篾织成的,一头留有入口。织有倒签,鱼进去后就出不来。放筌捉泥鳅、黄鳝都是在插完田后进行。其方法是:先把螺丝、蚯蚓和韭菜加细糠锤溶成鱼铒,用小钵子装好备用。将近傍晚,把鱼筌提到田垌放进禾田的小槽里,将鱼饵放在鱼筌上面,并用泥巴覆盖好,然后将鱼筌放在小槽中。一切做好后,用一根小竹子插在旁边。有的人一晚安放数十个鱼筌。第二天清早,赶到田中,看到禾田中的小竹竿,就知道那里放有鱼筌,走过去把鱼筌拿起,就可得到鱼筌中的鳅鱼和黄鳝。这样捉拿到的鱼又无伤害,又鲜活,自己吃味道鲜美,变卖价好, 有的农民一夜间能捉几斤。故有鱼筌捉鱼,无本利足之说。 在龙胜的大河、小溪中有一种个小味美的扒石鱼,常生活在大河的沙卵石狭缝之中。侗家人为捕获这种爽口味美的佳肴,就用铜丝磨成尖形的利刃,做成能发射的鱼箭,再戴自制的防水眼镜,潜入一米多深的水里,见到扒石鱼就抠动扳机,把扒石鱼射中。如此一沉一浮,射鱼老手,一沉下水后,可得五六条扒石鱼。这种在工余时间的射鱼活动,不仅可解疲劳和烦恼,而且使自身完全融入山野捕鱼的情趣和侗家自我休闲的欢乐之中。 恭城的瑶乡风行闹鱼。他们不仅要选好藏鱼的河段,还要选择闹鱼的日子。更为有趣的是,凡去江中捞鱼的人,都要穿上自己最喜爱的服装,每个人还要带上午餐,到用餐时好多人围在一起,将各自带来的午餐摆在一起,不分你我,大家一起共同享用。这种闹鱼又热闹,又有趣味。 桂北地区的农户风兴养鱼、捕鱼,除鱼的口味甚佳,有“鱼仔送饭,鼎锅刮烂”的俗语外,再就是有一种传统习俗和吉祥的潜在意念。那就是“鱼”与“余”谐音,含有剩余、多余、用之不尽、食之不完的寓意。于是在逢年过节,办喜事设宴,都要有鱼上席。而且节的鱼不能吃完,故意要留下部分,以示餐餐有鱼(余),年年有鱼 (余)之意。办酒席鱼是最后一道压席菜,有“鱼到酒止”的传统礼俗。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桂林民俗文化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桂林民俗文化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