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东北民俗小说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一、谁知道作品集《年关六赋》的目录?
目录 总序 文化北国的精神与生存 与魂北行 蘑菇气 风流慷慨过流年 逸事消遣 年关六赋 人间俗话 文艺世家 天堂雅话(二题) 东北人,东北人 一夕困话 良娼 鱼风 小镇走笔(二题) 往事三咏 田傻子 老国兵 盐碱滩 蟒珠河 小酒馆 驿站人 金脊梁 放河灯 马兹阔夫生平 纸美人 上校古巴列夫 休息(代后记) 本书前言 特色及评论 文章节选 阿成的小说有着异常浓烈的北国气息,其笔下散发着浓烈草气的大草甸子、浩浩荡荡的乌苏里江和松花江、荒放苦寒的莽莽雪原与苍苍森林对我这个居留江南的人来说无疑是极有魅力的“地方色彩”和“异域情调”;但是,阿成的笔触虽然涉及于此而又并不仅止于此,他在展现东北特有的自然景观的同时更加重视自然环境中人的生活方式,也更重视自然对于人的铸造力量。这样,阿成的小说便表现出较为深厚的文化意蕴,也使他的小说成为了相当典型的东北文化小说。 说到文化,尤其是说到地域文化小说,我们自然会考虑到其中的风俗文化,不错,阿成在某种意义上是以风俗文化小说驰名文坛的,其成名作《年关六赋》便淋漓尽致地书写了哈尔滨地区的年节风俗。另外,他在《蘑菇气》、《小酒馆》、《往事三咏》中所表现的东北人的家居与吃食,他的《文艺世家》中关于崩子戏和《放河灯》、《纸美人》中关于东北民间祭奠风俗的描写,特别是《蟒珠河》等小说中有关东北鄂伦春人、赫哲人以及萨满的狩猎、颂祷和信仰的写照都表现了阿成相当杰出的“风俗画”绘写才能。比如《蘑菇气》里的一干人等对于狗肉的贪馋以及其中“二哥”的杀狗场面、老邱的饕餮之相就有相当浓烈的东北味道,虽然是“口之于味,有同嗜焉”,但是不同地域的人们在吃食方面仍然是各有禁忌也各有所好的,这也构成了地域文化之中吃食文化的基本差异,像东北人的好吃狗肉,即于我辈,也是有所不解的,其它如烤蛤蟆、烤蚂蚱等等,更是令人诧异了。 从阿成的创作来看,将其视为中国当代最为杰出的风俗画小说作家之一应该是不会有错的,然而阿成的文学身份显然又不止于此,他似乎并不满足于对于东北民风的“奇观性”描绘,而是将笔力穿透风俗的表象着力刻写文化北国的民众灵魂,“文学是人学”,不管理论批评界对此时风时雨地推崇还是贬斥,反正阿成的小说写作是恪守此道的。对于阿成的坚持,我在内心里充满敬意,因为无论怎么说,地域文化(包括东北文化)的内在精髓还是要由这一地域的民众精神及民间生存才能得以体现,也正因如此,我们才会在阿成的小说中结识了命运各异的芸芸众生。 差不多是世居东北、近乎“土著”的东北人是阿成刻画最多的人物形象,他们也最为突出地体现了东北人的人格特征,其中尤以生活在荒寒峻酷的自然环境中的山民、渔民和猎人形象表现得更加明显。从人与自然之同的关系来看,人在一方面自然能在某种程度上按照自己的意志来改造自然,但在另一方面,自然又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来铸造人格与人性,东北人的独异民性自然也导因于东北特有的自然环境,阿成的《盐碱滩》、《小酒馆》、《蟒珠河》、《天堂雅话》、《放河灯》、《蘑菇气》、《鱼风》和《胡天胡地胡骚》便很突出地表现了这一点。东北自古出豪杰,从传说之中的关东响马、绿林好汉,到抗日英雄杨靖宇、赵尚志和赵一曼,莫不表现出令人钦敬的豪强刚烈与慷慨侠义。东北人的这一民性表现在另一方面,便是令人惊心动魄的残忍和野蛮,这也就是东北出英雄,但也出土匪的道理。像《胡天胡地胡骚》中的**和《蘑菇气》中的杀狗读来真是让人心惊肉跳:“土匪之一走过来,端起利亚维奇的下巴,仔细看,说真,是蓝颜色儿的眼珠哩,剜一只玩玩。‘嗖’,抽出匕首,利落地‘圈’下一只。” 阿成 男,原名王阿成,生于1949年,山东博平人。曾当过司机、工厂干部、编辑。著有长篇小说《马尸的冬雨》、《扭捏》、《咀嚼罪恶》等,中短篇小说集《年关六赋》、《胡天胡地胡骚》等,随笔集《哈尔滨人》、《春风自在扬花》、《胡地风流》等,英文版小说集《良娼》,法文版小说集《空坟》等。其中《年关六赋》获1987—198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良娼》获1991年东北三省优秀作品奖,《东北人,东北人》获1992年黑龙江政府文艺大奖。创作以短篇为主,还有《精神》、《运气》、《赵一曼女士》、《风流慷慨过流年》等多篇小说。现在哈尔滨《小说林》编辑部任职,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二、女人的故事长篇东北民俗小说怎么样
很小的时候不知道从哪里找到的一本书,很乡土,很纯真的感觉,讲的一些打猎啊、赶集啊什么的。。但是后来搬家,找不到这本书了,也不知道作者是谁,不知道书名,希望有缘人可以找到这本书,谢谢了可能是在 91年前后吧
三、找几本有浓重东北味的小说 要完本的字数最好在200W以上
舞马长枪的《天灵地宝》,东北为背景,长白山什么的,都是些民俗探险,很有意思。还有他的《大清龙棺》和《东北谜踪》也都是以东北为背景的,超赞!
四、女人的故事长篇东北民俗小说怎么样
常言道,人生百态。女人作为构成人类世界的另一大群体,背负的故事实在太多了。中国从母系社会过渡到父系社会只是一个很简短的过程,男子在那个器械落后,生活条件恶劣的时代以其力量的优势迅速登上了统治地位,我们的社会从此变默认了这样的规则——女子成为男子的附属品。从中国五千年的残存的史书记载中我们不难发现,难以计数的文字多为男性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服务了,女子的事迹隐约出现于大男子的背景铺垫或烘托中。因此,纵然女子是故事性极强的群体,我们了解的却不多。 慢慢地,文字创作者发现了女人的可写性,他们的故事无须真实,容貌,家境,爱情,婚姻,四个主体因素齐全就可塑造出一段令人唏嘘的个人史。纵观《女人DE故事》,作者又何曾不是复制了这般手段,可我不得不说,他成功了。 在这部时间跨度很大的民俗小说里,呼兰河畔的兰家女人浓缩了那个时代所有女人的故事。兰家三姐妹的母亲顺媳妇充当新旧社会女人的转折点,将呼兰河边女人的命运线看似衔接却又撕裂开来。母亲以及祖母恪守妇道,饮誉久已,顺媳妇在深刻的“守贞”氛围中潜移默化,但是又不如愿,以寡妇的身份被逼嫁给了兰家六少爷。程朱理学遗留下来的 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流毒散播的范围丝毫不会为东北偏远的地域所影响。我们可以看出顺媳妇活着的时代的腐朽,妇女改嫁永远是不合规矩的。族人和兰家人设下的两难困境,使顺媳妇进退不得:嫁,千夫所指,遗臭万年;不嫁,族人相逼,生活无望。被强掳后,两相权宜,终于和兰家老太达成协议,留守五年,为老六生儿育女,届时重获自由。从两个表面上是婆媳关系的人的协议,我们感受最深的是传统女人的贞操观。然而,事情总是出人意表的,一开始就掌握战争主动权的兰老太着实给顺媳妇上了一堂课——女人也可以是当权者,有着震慑人心的威力。兰老太就是顺媳妇的偶像,其头上的金簪为这个老太太的威严又抹上了浓烈的神秘色彩。以至于当顺媳妇发现兰老太违背六年前的协议,自己守节的梦破灭时,不惜鱼死网破杀了兰老太,不忘夺下金簪留给姐妹三个。这一点,隐约告诉读者,顺媳妇渴望脱离被束缚的命运,她的思想在进步,然而垂死的她只能将希望寄托在后代身上。不过,一根金簪的迷信崇拜,也反映这类旧社会女人的悲哀。 兰家的衰败预示着兰家姐妹要重蹈母亲的覆辙,家境颓败,父亲无能,三姐妹无法获得学习的机会。知识改变命运,作为我们奉为经典的话,其真实性可信度在兰家姐妹的婚姻生活中印证了。 兰大姐是三姐妹中唯一享受过辉煌家族带来教育福利的人,她念过几年书。仅此而已,也锐化其思想了,对新事物新观念的接受能力远超于两个妹妹。***带领的革命风潮席卷到东北呼兰河边时,她马上响应了这一新组织。虽然,潜藏在其内心的真实想法是加入***以此接近队长丛东来,“小女人”的想法使其理想的高度贬低了,但是,兰大姐第一个冲出了母亲不敢追求真爱确切说无法感知真爱的桎梏。原始目的的错误支使她走向错误的路线,她拔高了丛东来在自己生命中的地位,太过感性地对待自己的事业。丛东来的始乱终弃,见异思迁,导致冲动的兰大姐怀恨嫁给了兰老六家的长工李拴住。李是个大丈夫主义根深蒂固的贫农,典型的吃软怕硬者,对外人唯唯诺诺,回家称王施暴。他以传统的方法调教老婆,容不得老婆有势有权。几十年的相处下来,兰大姐被圈养在呼兰河的小村庄,失去了接触外界新潮流的机会,变成了彻头彻尾的农妇。这段婚姻成为她一生的枷锁,丈夫暴力说教和乡村特有的保守氛围抹杀了兰大姐再次挑战命运的勇气。 兰二姐的命运最悲催,每每看到有他出现的章节,我总是要想到林黛玉。为什么呢?她的眼泪一生都要流,流不尽。三姐妹中,兰二姐对母亲遗留下来的“贞洁观“继承得最完整,可是也是最快越过雷池的人。从小说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得知她是这样一个性格的人,孝顺、谦和、保守、对大姐为爱离家的举动表示强烈反感。到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年龄,二姐依旧表现矜持,排斥男子的传情表意。直至在鬼节放河灯时,二姐被醉酒的家中的新工人张贵**了。反抗、顺从、回味、懊悔、寻死,兰二姐的经历跌宕起伏,她内心是渴望获得爱的,这一点可以证实,可是突然而至而且不道德的爱让该女子思想窒息。这段记忆苦涩夹杂着丝丝初经人事的甘甜,折磨了她一辈子。张贵几经周转娶到了心中的女神兰二姐,新婚之夜,却发现那个自己酒醉时**的女子竟是眼前的娘子,内心陷入无穷的矛盾。他认为兰二姐那一夜的顺从裸露其水性杨花的本质,这不是他心中毫无杂质的女神,然而那个毁了自己女人贞洁的凶手又是自己。从此,张贵癫狂了。又不肯说出真相,下了狠手实施家暴。无知的兰二姐单纯认为是自己的不贞愧对张贵,无时不想着弥补过失。张贵不回家,找女人,工作失误入监狱了,兰二姐还在坚守破败的家。她活着就是为了赎罪,我想这样的女人究其一生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可是,她的老实善良感化了许多人,像老王师傅,俄罗斯老太太,还有丈夫张贵。会有为患癌症不忍拖累自己而选择服药自杀的妻子长久长久伤心流泪的张贵,正是兰二姐短短一辈子的坚持换来的结果。兰二姐是不幸的,她苦了一辈子,但是她又是幸运的,唤醒了丈夫的爱。 比起两个姐姐,兰三姐生活一直很优裕,成功当了丛东来的太太。享有的地位跟自己的出身简直是无法匹配的,她挑到明就是一个毫无知识的村姑。幸而,丛东来一开始看重的只是她的美貌,大男人主义的思想驱使他禁止自己的妻子学习进步文化,害怕她有一天违背自己的家庭权威。兰三姐向”黑衣女人“顾玉琦学习的机会失之交臂,却也因祸得福,一副撒泼无能的模样躲过**浩劫。可我不认为这是一件幸事,官太太的一职把她庸俗化,心计化,挖空心思挽留丈夫日渐冷淡的心。反过来却被丛东来当成向上爬的政治工具,”槽糠之妻不下堂“,有这么一个身份特殊的妻子,丛东来爬得越来越高。兰二姐一生无儿无女,兰三姐六子绕膝,凄冷孤独与热闹形成强烈对比,个人还是比较认同兰二姐的,生孩子只是俗化了的从太太唯一的手段。 好多略去的细节,无法复制的感动,民俗小说还原的女人人生,需要人懂,体会。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东北民俗小说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东北民俗小说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