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清朝的墓碑等级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一、古代坟墓分为几个级别,分别是什么
人墓地的大小:公侯100方步、一品90 方步、二品80方步、三品70方步、四品60方步、五品50方步、六品20方步、七品以下20方步、庶人20方步。
坟高也尊卑有别:公侯20尺、一品18尺、二品16尺、三品14尺、四品12尺、五品9尺、六品7尺、七品以下6尺、庶人4尺。
平民一般按照活人宅院设计的,有主室、后室、两间耳室。墓主的棺椁就停在主室正中央。贵族则庞大的多,地宫的墓室分为前中后三部分,门口吊着千斤闸,从闸门进去,首先为一间“明殿”(冥殿),按墓主生前家中堂屋的布置,有各种家具摆设,这些器物为“明器”(冥器)。
再往里,中间的墓室,称为“寝殿”,摆放棺椁的地方。其后为“配殿”,是专门用来放陪葬品的地方。壁画在唐宋年间,王侯墓中多数都有壁画,用来记述墓主生平的。
扩展资料
从西汉末年开始,有人把石制的碑立在墓前,既不埋于墓中,也不在下葬后撤除,而且在石碑上刻下墓主的官爵姓名,这就成了墓碑。早期的墓碑上部仍有穿,顶端或作方尖形,称圭首,或作圆弧形,刻上云气图案,称晕首。
东汉时墓前立碑蔚成风气,许多墓碑除刻有墓主官爵姓名外,还刻上介绍墓主家世生平事迹并加以颂扬的长篇文字,碑阴则详列立碑人的姓名。
晋代由于墓碑既私褒美、兴长虚伪、伤财害人,一度曾予禁止。
唐宋时准许一定级别的官员墓前立碑。碑首称碑额,刻有螭(chī,无角的龙)、虎、龙、雀等图样,碑身下还有碑座,称为趺。当时规定五品以上墓碑为螭首龟趺,高度不得超过九尺,七品以上墓碑为圭首方趺,高四尺。
明清时更把墓碑的形制作为体现墓主身份的标志,规定更为细致:一品为螭首龟趺,二品为麒麟首龟趺,三品为天禄、辟邪(传说中的两种神兽)首龟趺,四至七品为圆首方趺,圆首的碑为碣。
碑身、碑首的高度、宽度以及趺座的高度也都有等差,最高等级的墓碑通高达一丈六尺。原则上庶人墓前不许立碑碣,但这种禁令并未严格执行,所以一般人死后墓前大多立有石碑,只是体小制陋,又无趺座而已。
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来源:
二、清朝一品到九品下葬制度
我在较多的清代古墓的墓碑上见到很多都是写的“一甲”、“五甲”、“七甲”等意思,其中一甲、三甲、六甲居多,五甲和七甲较少。一二三四五六七甲等均见过,未见八甲和九甲。细读碑文,墓主人并非科举中的一二三甲之人。另一武举的墓志铭上写的是“七甲”。查阅诸多资料未果,请知道的人告知一下,我上传了一张图片,可以看一下图片。谢谢此墓志铭上的一甲、三甲、四甲、五甲、六甲、七甲,绝非科举考试的名次 。此墓碑为背面,中间的字为:长乐乡一甲 地名圆顶子山下。另一个七甲的墓志铭为:长乐乡七甲地名圆顶子山下。
三、清朝的墓葬是如何分等级的
在清朝之前的中国历代封建社会,传统的墓葬等级观念只有“陵”与“墓”两种等级的区别。皇帝的墓葬被称为“陵”(包括“陵寝”“园寝”“陵园”),除此之外,即使是诸侯王乃至太子的墓葬,除非朝廷特殊的恩礼,也都只能称为“墓”。“陵”(包括“陵寝”“园寝”“园陵”)作为一个特殊的词语,只能特指帝王的埋葬地,普通的百姓墓甚至高级贵族墓葬都是不能随便称为“陵”的。擅自称陵意味着僭越,是封建等级制度绝对不允许的。 “陵”与“墓”的区别,是封建等级制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清朝入关以后,“园寝”从“陵寝”中分离出来,在“陵”与“墓”之间,加了一个“园寝”的等级,把皇帝与皇后的墓葬称作“陵”或“陵寝”,而将包括皇帝的妃嫔和皇子、公主以及皇族中其他所有封授爵位的宗室贵族墓葬统称为“园寝”,在“陵”与“墓”之间建立起一种与以往历朝不同的特殊的丧葬等级,这是与以往的历代封建王朝都有所不同的。事实上清王朝将宗室有爵位的人的墓葬称为“园寝”,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名称的更改。种在丧葬上特殊等级的确定,首先与清朝特殊的社会政治形态有着密切的联系。清王朝是一个由满族上层贵族建立起来的少数民族**。清室人关后,从顺治元年(1644)开始,先后三次圈占京郊五百里以内土地,以安置满洲贵族、勋臣和八旗兵丁。按照满族的计量土地方法,以“绳”为单位,每绳四十二亩,所以当时把丈量土地称为“绳圈”,民间老百姓把这种强行霸占土地的方式称为“圈占”。第一次从顺治元年十二月初五开始,第二、第三次分别在顺治四年(1647)和康熙八年(1669),共圈占土地约十七万顷。满洲贵族在圈占过程中趁机强占大量民地、良田,设置皇庄、王庄及八旗官兵田庄,并强迫失去土地的汉族农民在其庄园劳动。汉族农民沦落为满人的奴隶,可以被随意处死,毫无人身自由可言。广大汉族农民不甘心被奴役,纷纷逃亡。清廷为了防止农民的逃亡,又制定极为严厉的“逃人法”,用来维护落后的农奴制度。这样一来,不仅旗人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教育等方面与普通的汉人形成了巨大的社会等级差别,满族上层贵族尤其是皇室成员,更成了这个封建王朝的特权代表。清代园寝制度的建立,正是这种特殊的等级制度在丧葬方面的反映。满清统治者把宗室王公及其子孙的墓葬称为“园寝”,以显示宗室贵族与普通民众的等级区别,就是为了让人们在思想意识领域内建立起这种特殊的等级观念,强化和突出皇族贵族的特殊身份和地位,借以加强其政治统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清代园寝制度的建立,实际上是清王朝入主中原后,对封建等级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四、清朝一品到九品下葬制度
很复杂,很详细。。。以下是清史稿的原文,除了品官也包括公侯伯的。品官丧礼定制,有疾迁正寝,疾革书遗言,三品以上官具遗疏,既终乃哭。立丧主、主妇。护丧诸执事人治棺,民公采板,侯、伯、一品官以下朱棺。讣告。设尸床、帷堂,陈沐具。乃含。三品以上用小珠玉,七品以上用金木屑五。袭衣,常服一称,朝衣冠带各以其等。明日小敛,陈敛床堂东,加敛衣,三品以上五称,衤复三、襌二;五品以上三称,衤复二、襌一;六品以下二称,衤复、襌各一:皆以缯。衤复衾一。又明日大敛盖棺,设灵床柩东,柩前设灵座,陈奠几,丧主及诸子居苫次,族人各服其服。 朝夕奠肴馔,午饼饵。遇朔望,则朝奠具殷奠,肴核加盛。初祭,陈馔筵羊酒,具楮币。公筵十五席,羊七,楮四万;侯筵十二,楮三万六千;伯筵十二,楮三万二千:羊俱六。一品官筵十,羊五,楮二万八千;二品筵八,羊四,楮二万四千;三品筵六,楮二万;四品筵五,楮万六千:羊俱三。五品筵四,楮万二千;六、七品筵三,楮万:羊俱二。 族人齐集,丧主以下再拜,哭奠如礼。卒奠,大功者易素服,大祭同。初祭,期服者易素服,百日致奠薙发,三月而葬。 一品茔地九十步,封丈有六尺,递杀至二十步封二尺止。缭以垣。公、侯、伯周四十丈,守茔四户;二品以上周三十五丈,二户;五品以上周三十丈,一户;六品以下周十二丈,止二人守之。公至二品,用石人、望柱暨虎、羊、马各二,三品无石人,四品无石羊,五品无石虎。其墓门勒碑,公、侯、伯螭首高三尺二寸,碑身高九尺,广三尺六寸,龟趺高三尺八寸。一品螭首,二品麒麟首,三品天禄辟邪首。四至七品圆首方趺,首视公、侯、伯递杀二尺至尺八寸止,碑身递杀五寸至五尺五寸止,广递杀二寸至二尺二寸止,趺递杀二寸至二尺四寸止。刻圹志用石二片,一为盖,书某官之墓,一为底,书姓名、乡里、三代、生年、卒葬月日及子孙葬地。妇人则随夫与子孙封赠。二石相乡,铁束,埋墓中。 制柩轝,上用竹格,结以采,旁施帷幔,四角垂流苏,缯荒、缯帏并青蓝色。公、侯、伯织五采,一、二品用销金,五品以上画云气,六、七品素缯无饰。承以槓,五品以上魨朱,六、七品饰红垩,障柩画翣,五品以上四,六、七品二。引布二,功布一,灵车一,明器则从俗。 诹日发引,前夕祖奠,翌日遣奠,会葬者毕集。公鞍马八,递杀至二数。仪从前导,引以丹旐、铭旌,满用丹旐,汉用铭旌。至墓所,乃窆。祀后土,题主,奉安,升车,反哭,乃虞。羊、酒、楮帛各视其等。祭毕,柔日再虞,刚日三虞。百日卒哭,次日祔家庙。期年小祥,再期大祥,迁主入庙。祝读告辞,主人俯伏五拜。讫,改题神主,诣庙设东室,奉祧主藏夹室。乃彻灵座。后一月禫。丧至此计二十有七月。丧主诣庙祗荐禫事。 其在外闻丧者,讣至,易服,哭,奔丧。至家凭殡哭,翌日成服。丧期自闻讣日始。馀同。期以下闻丧,易服为位而哭,奔丧,则至家成服。官在职,非本生父母丧,虽期,犹从政,不奔丧。闻讣,易服为位而哭,私居持服,入公门治事仍常服。期丧者,期年不与朝、祭。服满,则于私居为位哭,除之。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清朝的墓碑等级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清朝的墓碑等级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