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书

诞生于2010年,专业的公墓陵园管理系统、网络祭祀系统。

梁启超墓碑(梁启超墓碑碑文的意思)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梁启超墓碑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一、北京闹市葬着一位18岁少年,高铁经过也要绕道而行,他有何特别?

       神农氏曾经尝遍百草,为的是解救天下众多受病痛折磨的苍生,所谓医者父母心;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为国舍家这是英雄作风;秦始皇统一六国和文字,是早就中华五千年文化瑰宝开始的英雄。英雄很多,只不过是每个时代给英雄的定义不一样罢了。

       近代也有很多著名的英雄,中国革命先烈为国捐躯不可不谓之为英雄也!也有很多如同雷锋等服务于人民的好同志,在后人看来亦是英雄。今天要讲述的这位少年英雄,正是为了广大群众之性命而舍我的精神,他是孟凡章,他的英雄事迹被刻在了石碑上。

       少年英雄孟凡章

       位于北京市丰台区云岗街道,镇岗塔途经中国航天三院,也就是30年前是部队驻地。在其街心公园的历史坟墓和纪念碑上,刻着“深切缅怀孟凡章烈士”的字样迎风抖动。众所周知,地比黄金还贵的北京,在闹市区却安静地躺着一个烈士的坟墓和纪念碑,这个烈士显然不简单。

       石碑上面是对于这位英雄的介绍,以及其英雄事迹,墓碑建于1984年4月,相关部门在今年修葺过,目的很明显,那便是让人们铭记昔日的英雄,且永远不忘其贡献。出生于河南省,在1968年入伍,在1969年1月15日应为凭一己之力抢救火车,保护国家财产及人民生命安全而壮烈牺牲,年仅18岁。之后被授予革命烈士称号,并追记一等功,铁路线再次改轨绕行。

       他的故事被传唱

       他从小就把雷锋当成榜样,并且努力学习其为国家为百姓服务的精神。日常他乐于帮助别人,不管谁家有困难,他总是第一时间赶到。乐于助人又年纪稚嫩,这让邻里街坊都非常喜欢他,稍微年长一些,他便加入共青团员。

       在其他孩子还在玩耍打闹的时候,他却对自己的未来做出明确规划,他想要成为一名军人。于是在初中毕业之后,便依然选择了参军。而成为一名军人,是想更好地服务祖国和人民群众,到了部队,他投身于军队医疗工作当中。为了能够更好地学到更多医学上的知识来帮助战友们,他更是每天起早贪黑,有时为了弄懂一个问题,会不惜大费周章地跑很远的路程去医院向医务人员请教。

       奋不顾身救下列车

       他最为流传的,是他总是拿自己做试验,有时身上总会有针灸过的淤青,也还熬出了黑眼圈。一开始大家都总爱打趣他的“傻气”,但后来大家都被他的诚恳认真所震撼。他总是自己吃着苦,却中笑着帮助他人,很多人都欣赏他十年如一日的热情和为人处世。每天充实的学习之后,孟凡章还会尽自己所能去帮助有需要的人,得到过很多表扬却从未松懈,工作依然一丝不苟兢兢业业。

       例行检查铁轨也是他的工作之一,那一天他正准备回去休息之际,却发现铁轨上卧着一块巨大的石头,他第一时间便觉得事出蹊跷,很快意识到是阶级敌人想要趁机破坏。想到此,他赶紧冲上铁轨试图将石头搬开,但巨石不管是其大小还是重量都是一个人难以轻易撼动,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一点点地推移着。

       有心搞破坏的人,计划中无疑是摸清了火车的经过时间,也果然没过多长时间便能够远远地听到火车的气鸣声,孟凡章没有犹豫没有退怯,仍然咬牙坚持推动巨石,面对火车的声音越来越近,他拼尽全力将终于将石头推开,但他也没来得及避开。

       勇往直前

       实际上,火车在不远处已经看到了前方铁轨上的一幕,但由于疾驰中的火车刹车距离需要很长,因此哪怕司机已经做了刹车反应,但不幸仍是发生。推开石头之际,他也被卷入铁轨之下。

       更加冷人感到泪目的是,孟凡章伤重不治的弥留之际,还担忧着火车的担忧。而在他听到列车上的人员和国家财产都安然无虞时,他安然地闭上了双眼,从此与人世长别,他的生命被永远地定格于辉煌的18岁。

       永垂不朽

       《沁园春·雪》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孟凡章为了人民群众为了国家财产而舍身奉献的精神将永垂不朽,受后人敬仰。在他牺牲之后不久便被追封为革命烈士,并且以中国最高荣誉的个人一等功追加身后荣誉。

       同时,当时年纪尚小的他还处于共青团员,相关部门将其升为正式国家党员,并且在他撞车牺牲的地方,专门修建了墓碑。在后来随着城市建设发展,他的墓碑之处成为闹市中心,国家重新规划建设道路,火车路线建设也必须避开了孟凡章这块神圣的墓碑。

       结语

       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里曾说过这么一句话:“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强则国强。”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建设,离不开当代青少年的培育,后续并不是每一个人最后国之栋梁才是国家的兴旺,而是每一个青少年都能够茁壮成长,成为对社会积极的一份子。

       这也是中国哪怕是最穷困的年代,却已经推出9年义务教育,再穷不能穷教育。就如在最穷困的年代,总有一个又一个像孟凡章这样的少年英雄,热爱国家也甘愿牺牲,这些“红色革命”精神,也是中国特殊年代最为宝贵的财产,是新中国崛起的一砖一瓦一梁一柱,是后代永远铭记的风险先烈,那些英雄的名字将永垂历史而不朽。

二、梁启超墓的结构布局

       1925年,关外的一颗流弹飞过,就此结束了一代才子林长民的一生。噩耗传来,京城一片哗然。

       林徽因,作为林长民的女儿,当时还远在美国,并不知道父亲惨死,最后还是从她未来的公爹梁启超发来的急电中得到了讯息。那时的她,不过20岁的年纪,一个不经世事的女孩。

       (1920年林徽因在伦敦老照片)

       听到父亲惨死的消息,林徽因几乎哭晕过去。

       因为对她而言,父亲是她的泰山,给她带去了温暖如风的关怀和呵护。当然,对林长民来说,林徽因也是他的“贴心小棉袄”,对于这个女儿,林长民还曾自豪地跟朋友夸耀:

       “做一个有天才的女儿的父亲,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伦的辈分,先求做到友谊的了解。”

       少年的林徽因

       父女两人,常常以文笔书信,其亲切关系远非一般父女关系能比。

       消息传开之后,亲朋好友都担心林徽因经受不住这样的打击,自寻短见。对此,梁启超还特意给儿子写了一封长信,让儿子多关照林徽因:

       第一,你要自己十分镇定,不可因刺激太剧,致伤自己的身体……令万里外的老父为着你寝食不宁,这是第一层。徽音遭此惨痛,唯一的伴侣,唯一的安慰,就只靠你。你要自己镇静着,才能安慰他(她),这是第二层。

       徐志摩也曾担心写道:“隔着这万里途程,她那弱小的心灵如何载得起这奇重的哀惨!这终天的缺陷,叫她问谁补去?”

       的确,原本她只是一个令无数女人羡慕的对象,一个不问世故的大家闺秀,突然之间,变成了失怙孤女,这其中的打击有多大不言而喻。

       父亲离世,自此再也没有那么亲近的人,也没有了学费的保障。她不得不挣钱,为此想到了打工。而作为林徽因未来的公公的梁启超,一向重视学术知识,得知情况后,阻止了她,并给其筹集了2000美元,用以支付她的留学开支,希望她那能以学业为主,继续修读。梁启超曾在给儿子梁思成的信中写道:

       “你可以将我的话告诉她:我和林叔的关系,她是知道的,林叔的女儿,就是我的女儿,何况以你们两个的关系。我从今以后,把她和思庄一样看待,在无可慰藉之中,我愿意她领受我这种十二分的同情,度过她目前的苦境。”

       “学费不成问题,只算我多一个女儿在外国留学便了,你们不必因此着急。”

       面对梁家的这份相助,林徽因除了以身相许,似乎也别无他计。

       不过,虽然这笔费用让她内心宽慰了不少,但是求学期间,她并没有索要过这笔钱。而梁启超则将这笔钱

       父亲的离世,不仅让林徽因伤痛欲绝,更是使其全家陷入了困境。林徽因除了需要面对自己生活的困境,还想到了家中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母亲。原本,其母就曾因为林长民对二娘宠爱有加而备受打击,怒气不已。

       林徽因的母亲何雪媛来自于浙江嘉兴的一个小镇,虽生于长于江南水乡,却没有江南水乡女子的温柔和典雅。家境虽然也还算殷实,父亲是个小作坊主,但是何雪媛却从没念过书,更不会琴棋书画,甚至连基本的女红也不会。只因她是家中唯一的小女儿,从小被娇养惯了。

       嫁给了林觉民之后,因为不是知书达理,也不擅长料理家务,又没有温柔可人的脾气,更没有育得半个儿子(尽管生过1儿两女,只有1个女儿活了回来)。何雪媛的所有条件,几乎都和那个封建时期对女性的要求背道而驰,可想而知,她既没有讨得婆婆尤氏的欢心,也没有得到公公的满意。

       在过去,“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被视为重要的祖训,何氏生子无望,林长民二度娶了另一个女人程桂林进门。

       和何雪媛相比,程桂林更显温婉乖巧,且更重要的是,能接二连三地生了几个儿子,这让林家倍感有面子,颇为满意。为此,其地位相比于第一个过门的何雪媛来说,自然要高许多,备受独宠。

       最后,“失宠”的何雪媛被安排到了后院生活,而林长民则很少到后院里走动。两人的感情更是冷淡,平日里除了争吵,很少看到温情。

       备受冷漠、孤立的何雪媛,脾气变得越发阴郁、沉寂。林长民在战乱中身亡后,林徽因想到,母亲和二娘等人的家庭纠纷矛盾更是无休止了,毕竟,父亲还在的时候,还能从中劝慰几句。

       想着母亲老了,有无亲近的人照顾,孤独与幽怨更是增多,让其和二娘同住福建,终究不是长远之计,毕业、挣钱、养母成了迫在眉睫之事。伤逝与磨难,让她开始独立去承受生活。

       1935年,30岁的林徽因在回忆过往的青春时,写下了那么一段话:

       “听到一段当我还是个小姑娘时在横渡印度洋回家的船上所熟悉的乐曲——好像那月光、舞蹈表演、热带星空和海风又都涌进了我的心灵……半是悲凉,半是光彩,却只是使我茫然。”

       年仅30岁的她,写下如此感慨,足于看出当年的那份怆痛,对她的打击和影响有多大。不过,那时的她,得幸还有梁启超等亲朋好友扶一把,不至于举目无亲,独自悲痛地承受一切。

       林徽因一生只活了51年,在父亲去世后的近31年,也是她余生的近31年时间里,她的人生随之而来的是家庭与责任,是孤独与病魔的折磨。

       不过,虽然如此,她依旧活得豁达、乐观、坦荡、充满阳光。

       她是一个识大体、懂得感恩,心存善良的女人,懂得生活,不苛责自己,不苛责别人,善待周边的人和事。比如:

       她虽然和朋友倾诉自己的苦恼,但是却不影响着他对弟弟继续好,不影响着和母亲的关系。纵使她降生在一个不和谐美满的家庭,充满了纠纷斗争,她依旧选择了宽容人和事。

       或许,这就是为什么她备受别人追捧和喜爱的原因,这也是她为什么一直能够被世人记住的原因。

       图片源自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读书文史。

三、梁启超墓的墓碑文化

       在墓园的前方不远处,砖砌甬路左右各立一座造型优美、挺拨凝重的清康熙年间的皇族墓碑。这本是梁家从没落的皇族墓地买来的废碑,准备磨掉旧碑文重刻新字,后也是因财力枯竭无力镌刻碑文而弃置于墓园内了。后植物园将石碑立起。梁墓于1978年2月24日由其后人梁思庄、梁思达、梁思懿、梁思宁、梁思礼全部无偿交给北京植物园。移交的内容包括:土地1.8公顷、各种树木965棵、水井1眼、亭子一座、未竖起的碑石及碑座两套、围墙380米。植物园接收后,按规划对梁墓进行了整理建设、绿化美化,使这座荒凉的墓园,恢复了昔日的幽静肃穆,供人们凭吊瞻仰。

四、梁启超墓的结构布局

       墓园内北墙正中平台上是梁启超及其夫人李惠仙的合葬墓。墓呈长方形,高1.08米,宽2.75米,长4.52米。墓前立着“凸”字形墓碑,碑高2.8米,宽2.18米,厚0.71米。阳面镌刻“先考任公府君暨先妣李太夫人墓”14个大字。碑阴刻“中华民国二十年(1931)十月,男梁思成、思永、思忠、思达、思礼,女适周、思顺、思庄、思懿、思宁,媳林徽因、李福曼,孙女任孙敬立”。碑前有75厘米高的供台,两侧各有一段带雕饰的直角形衬墙。墓碑、墓顶及供台衬墙,均为土黄色花岗岩雕筑而成,前后连接,浑然一体。墓碑没有碑文,也没有任何表明墓主生平事迹的文字,这是梁启超生前遗愿。梁启超曾嘱咐他的子女,将来行葬礼时,可立一小碑于墓前,题新会某某,夫人某某之墓,碑阴记我籍贯及汝母生卒,子女及婿、妇名氏、孙及外孙名,其余浮词不用。合葬墓东略靠后的一块卧碑显然为新制。此碑的题目为“母亲树”,这就是碑后那株松树的题名。镌刻在石碑正面的文字说明了植树的缘起:为纪念梁启超第二夫人王桂荃女士,梁氏后人今在此植白皮松一株。平台下的柏林中,甬路东侧为其弟梁启雄之墓,甬路西侧为其子,炮兵上校梁思忠墓,女梁思庄墓。梁思庄为中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其墓碑的碑座为八册巨书石雕,设计颇具匠心,寓意深刻。甬路再西侧有一精美小巧白色的八角石亭,四周辟有洞门,周围建有平台,穹顶雕花瓣图案,亭内空无一物。原设计亭里立一尊梁启超纪念铜像,后因财力不足未果。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梁启超墓碑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梁启超墓碑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 Copyright By 生命之书.Some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生命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