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一、运用文化多样性的知识谈谈你对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所载内容的理解?
80多年前,北大、清华、南开师生在抗日炮火中同赴国难,举迁昆明,合组西南联大,云集三校英才,成为全国的文教重镇和民主堡垒。
1937年至1946年,西南联大在国难当头的时刻写出中国教育史上绚烂的一页,联大8年招收的8000余名学生中,培育出一大批杰出的人才。
西南联大纪念碑碑座为圆拱形,高约5米,宽约2.7米,碑身嵌在其中。碑后刻录了834位联大参军同学的名字。碑文由西南联大教授冯友兰撰文、闻一多篆刻、罗庸手书,享有“三绝碑”的美誉。1178字的碑文,通篇诉说联大建校始末及历史意义,洋溢着强烈的爱国热情。
回顾当年悲壮而又辉煌的历史,是为了今天传承“刚毅坚卓”的西南联大校训,让联大精神在新的时代发扬光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全部的力量。
二、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原文
东方出版社就南怀瑾著述出版情况答记者问因“重续中华文化断层”之愿,历经七十年言传身教,南怀瑾先生及其著述为海内外亿万读者所熟知。时值南怀瑾先生逝世三周年之际,人民出版社、东方出版社与南先生著述的著作权人及著述整理团队,于9月21日在人民出版社隆重举“南怀瑾先生著述出版发布会暨数字版首发仪式”。借此良机,记者选取了部分读者最关心的问题,对南先生著述的著作权人及著述整理团队进行了专访。正本清源传承文化——东方出版社就南怀瑾先生著述出版情况答记者问问:据我们所知,大陆地区最早出版南怀瑾先生著述的是复旦大学出版社,何以后来又全部转移到东方出版社?南先生本人最终选择东方出版社作为他所有著作的出版方,是出于什么考虑?答:大陆地区最早出版的南先生著述,是《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由海南三环出版社引进。此后,复旦大学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世界语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等,陆续推出先生的著述。2008年,经过多方了解,并在与黄书元社长和孙涵主任等详细沟通后,南先生选定由拥有优秀编辑队伍的人民出版社为出版方,以东方出版社的名义出版发行其著述。九十高龄的南先生亲自签署合同,还专门安排了见证人,令大家非常感动。此后的每一份出版合同,都是由南先生亲笔签署。南先生过世后,基于相互信任,基于传承和推广先生教化的共同心愿,先生的法定继承人继续授权,并发表声明:南怀瑾先生著述简体字版权在大陆地区的专有出版权归人民东方出版传媒有限公司(东方出版社)所有。问:请问与其他出版社相比,东方出版社有什么优势?或者说,东方出版社在南先生著作出版过程中都做了哪些工作?答:“恭敬与尊重”,是我们对南先生及其著述所坚守的底线。东方出版社的编辑出版工作,是和由刘雨虹老师带领的著述整理团队紧密配合完成的。在编校过程中,随时沟通,每一部书稿付印前的清样,出版社编辑都会将所有修改过的地方一一标识出来,哪怕是一个标点的改动。在南先生生前,是报由先生确认;南先生过世后,经与刘雨虹老师的整理团队商讨确认,然后付梓印刷。从内文版式到封面,从设计到用纸等细节,都经过南先生或南先生著作权人的首肯。比如字体要稍大,纸张要微黄,这些都是先生生前特别提出的要求,出于对阅读者视力的保护。为保证勘校质量,东方出版社专门组建了一支高水平的编辑队伍,成员们均为具有文史专业背景的硕士及硕士以上学历,具备较丰富的编辑经验和人生阅历。成员们深知,南先生绝大多数著述都是“讲”出来的,经人记录整理成文,行文口语化、通俗易懂是最显著的特色,在编辑时以纠正硬伤错误为原则,而保持讲述语原有的生动。出版南先生著述的简体版“种子书全集”,是我们的目标。基于读者反映,我们经过比对和了解,注意到南先生早期的简体字版著述是出现了不少因删减、增添、改动而反致错误的情况。举复旦大学版《老子他说》为例,将底本正确的改错了:如,“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此为书名全称,编辑却删除了“到”字,错成“秘书省续编《四库阙书目》”。又如,底本说刘陶“推三家《尚书》及古文,……名曰《中文尚书》”,被错改为“古文尚书”。实际上,此书名中的“中”,意思是“参用今文古文之中”。再如,复旦大学版《原本大学微言》中,将底本“但自汉末到两晋时期,由印度传入的佛家,它的修行实证的方法,是以“戒、定、慧”三学中的小乘禅观和“四禅八定”的定学为中心”,改为“……是以“戒、定、慧”三学中的定学和“四禅八定”的小乘禅观为中心”。在我们重新整理、校勘和修订简体字版“种子书”全集的同时,刘雨虹老师带领的整理团队,也在为台湾南怀瑾文化公司的繁体字版“种子书”全集而努力。他们以义工角色,做着专职勘校的工作。出于共同的目标,整理团队和出版社编辑一起,参校大量古籍,力争把明显的硬伤和错误改正过来。还是拿《老子他说》举例,台湾老古公司版本误载清康熙十二岁登位(实际是八岁),误《列子》别称《冲虚经》为《清虚经》,误东方朔救汉武帝乳母事载于“刘向《说苑》”(应为刘义庆《世说新语》),误《让王》篇为“《庄子·外篇》”(应为《庄子·杂篇》)……东方出版社在新出版的《老子他说(初续合集)》中均已一一改正。文章千古事。所有这些查核勘误工作,虽然繁琐且进行缓慢,但都是为了力求维护南先生讲诉的原汁原味,引用典籍准确,为读者留下一套终生阅读的种子书。问:请再具体介绍一下东方出版社南先生著述的出版情况。答:东方出版社从2008年至今天,出版南先生著述是:平装32种41册(含英文版两种),精装28种35册,并有“南怀瑾著作选集”、“南怀瑾著作精选”(含东方出版社独家出版的13种19册南先生著作),以及近期全新推出的“南怀瑾四书精讲”(含《论语别裁》《原本大学微言》《孟子七讲》和《话说中庸》4种8册)套装。其中这本首次推出的简体版《话说中庸》,是由先生亲自撰写的。京东购买地址:问:除了这些书目以外,未来东方出版社还会推出南先生的哪些著作?答:正在进行中的还有十几种,若顺利,《禅话》在这个月底出版,10月到11月份计划出版的是:《简说》《中国文化泛言(修订版)》《历史的经验》《禅海蠡测》《金刚经说什么》《药师经的济世观》《楞伽大义今释》等,而《禅宗与道家》《楞严大义今释》《如何修证佛法》《定慧初修》《圆觉经略说》《学佛者的基本信念》《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等计划在年底前和读者见面。其中的《简说》也是首次发行。另外,还有不少南先生讲课的录音录像内容尚未整理面世,部分也在进行中。问:非常感谢您的详细介绍。最后,请谈一下南先生的著作对当代中国、当代中国人有何意义和价值?另外,当前市场上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著作有很多,您认为与之相比,南先生的书有什么特点?答:先生的著作宏富典重,气象万千,以“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来形容并不为过。这一点,相信熟悉南先生的读者都有同样的认识。我们但取一瓢饮,谈一下南先生本人及他的书中所传达的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中有一段话:“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唯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这种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变革精神,就是中华优秀思想中所具有的文化基因,它是一种文化自信,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衰而能起的原动力。南先生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中,始终秉持这种中国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坚定信念,虽历经烽火战乱,千辛万苦,不改其志,毕生致力于民族文化的振兴和社会人心的改善。可以说,这一思想上无比坚定的文化自信,以及行为上的文化自觉,遂发展衍生出一系列的传统文化传播行为和产品。这恰恰是当前很多中国人所缺乏的,也是最值得当代年轻人审视和反思的部分。我们认为,每一位致力于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者都值得人敬佩,每个人的际遇也不一样,各有所长,各有特点。而南先生一生行事低调,他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真正践行者,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行动派”。如果要说南先生本人和他的著作有什么特色的话,我们尝试概括几点:一是海纳百川,博采众长。南先生本人没有门户之见、派别之争,这是南先生对中华文化精神一种深切的理解和宏观的把握,从整体上来把握贯穿在社会各个层面之中的文化,并全面检讨其得失,不仅对读者更有吸引力,而且也有利于引导读者全面地认识中华文化。二是注重义理,重视践行。与经院学派大师们对传统典籍的考据、训诂和疏释不同,南先生更加注重义理的阐释和发挥,弘扬传统文化中最优秀最值得流传的部分,重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方方面面所起到的作用,尤其是在现代人际关系上的应用,无论是对政治、文化、教育,亦或是经济领域,都具有思想上和实际操作层面的指导性作用。三是引人入胜,贴近民众。南先生传播文化的主要方式为讲学,故著作中绝大部分即根据讲课内容整理而成。其讲述方法经史合参,出入百家,旁征博引,贯穿古今;语言表达通俗易懂,非常贴近生活,接地气,更兼具轻松诙谐,举重若轻,具有巨大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易于引起读者大众对传统文化的共鸣和学习兴趣。
三、冯友兰先生写的《西南联大纪念碑》是什么时间?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位于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内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上,建成于1946年5月4日,是为纪念西南联大的***史而建。碑文内容写的是1937年“七·七”卢沟桥一声炮响,拉开了抗日战争的序幕。
四、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原文
碑文原文: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九月九日,我国家受日本之降于南京,上距二十六年七月七日卢沟桥之变为时八年,再上距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沈阳之变为时十四年,再上距清甲午之役为时五十一年。
举凡五十年间,日本所鲸吞蚕食于我国家者,至是悉备图籍献还。全胜之局,秦汉以来所未有也。
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原设北平,私立南开大学原设天津。自沈阳之变,我国家之威权逐渐南移,惟以文化力量与日本争持于平津,此三校实为其中坚。
二十六年平津失守,三校奉命迁移湖南,合组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以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为常务委员主持校务,设法、理、工学院于长沙,文学院于南岳,于十一月一日开始上课。迨京沪失守,武汉震动,临时大学又奉命迁云南。
师生徒步经贵州,于二十七年四月二十六日抵昆明。旋奉命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设理、工学院于昆明,文、法学院于蒙自,于五月四日开始上课。一学期后,文、法学院亦迁昆明。二十七年,增设师范学校。
二十九年,设分校于四川叙永,一学年后并于本校。昆明本为后方名城,自日军入安南,陷缅甸,乃成后方重镇。联合大学支持其间,先后毕业学生二千余人,从军旅者八百余人。
河山既复,日月重光,联合大学之战时使命既成,奉命于三十五年五月四日结束。原有三校,即将返故居,复旧业。缅维八年支持之苦辛,与夫三校合作之协和,可纪念者,盖有四焉: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
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旷代之伟业,八年之抗战已开其规模、立其基础。
译文:
教授之所以为教授,在于他在学术上有所贡献,在他本行中是个权威,并不在于他在政治上有什么主张。譬如辜鸿铭,他的英文水平很高,他可以教英文,北大就请他教英文。这在蔡元培到校以前就是事实,蔡元培到校后不但没有改变这个事实,还又加聘了一个**人物,就是刘师培(申叔)。
刘师培出身于一个讲汉学的旧家,清朝末年他在日本留学,说是留学,实际上是在东京讲中国学问。袁世凯计划篡国称帝的时候,为了制造舆论,办了一个“筹安会”,宣传只有实行帝制才可以使中国转危为安。
筹安会有六个发起人,当时被讥讽地称为“六君子”,其中学术界有两个名人,一个是严复,一个是刘师培。
在袁世凯被推翻以后,这六个人都成了大**派。就是在这个时候,蔡元培聘请刘师培为中国文学教授,开的课是《中国中古文学史》。
我也去听过一次讲,当时觉得他的水平确实高,像个老教授的样子,虽然他当时还是中年。他上课既不带书,也不带卡片,随便谈起来,头头是道,援引资料,都是随口背诵,同学们都很佩服。
这就是所谓“兼容并包”。所谓“兼容并包”,在一个过渡时期,可能是为旧的东西保留地盘,也可能是为新的东西开辟道路。蔡元培的“兼容并包”在当时是为新的东西开辟道路的。
因为他的“兼容并包”,固然是为辜鸿铭、刘师培之类的**人物保留地盘,但更多的是为陈独秀、李大钊等革命人物开辟道路。
扩展资料:
碑文制作背景:
这座从云南昆明联大旧址复制的纪念碑,由三校校长许智宏、顾秉林和饶子和共同揭幕。三校均已在校园里树起西南联大纪念碑。
今年11月1日,是举世闻名的西南联合大学校庆70周年纪念日。70年前,北大、清华、南开师生在抗日炮火中同赴国难,举迁昆明,合组西南联大,云集三校英才,成为全国的文教重镇和民主堡垒。
1937年至1946年,西南联大在国难当头的时刻写出中国教育史上绚烂的一页,联大8年招收的8000余名学生中,培育出一大批杰出的人才。西南联大纪念碑碑座为圆拱形,高约5米,宽约2.7米,碑身嵌在其中。
碑文由西南联大教授冯友兰撰文、闻一多篆刻、罗庸手书,享有“三绝碑”的美誉。1178字的碑文,通篇诉说联大建校始末及历史意义,洋溢着强烈的爱国热情。碑后刻录了834位联大参军同学的名字。
参考资料来源: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