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固有习俗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一、满族的传统节日
受汉族影响,形成为满族的传统节日。古称十二月为“除月”,十二月的最后一天称“除日”,其晚称“除夕”或“除夜”。一月称“元月”或“正月”。元月的第一天称“元旦”、“元日”或“正旦”、“正朝”、“新正”等。除夕为前一年的最后一夜,元旦为新一年的最初一天,送旧迎新,俗称“过年”。“年”是满族人最重视的盛大节日。普天同庆,举家欢乐。
腊八”之后杀,故民谚云:“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为祝贺吉祥,年前家家要贴春联、窗花、挂旗和“福”字。春联由上联、下联和横披组成,字数多少无定,要求对偶工整、平仄协调,内容吉祥,多贴在门上。上联居右,下联居左、横披在上。
为供佛、祭祖,家家在年前要制好糕饵、米儿酒等供品。在腊月三十下午,请下香碟,拈香礼佛、祭祖,元旦清晨再祭。礼佛、祭祖是过年的大事。
除夕,在礼佛祭祖之后,幼辈要给长辈叩头辞岁,长辈受而不答。受拜之后,要给幼辈“压岁”荷包。平辈辞岁则同叩。之后,接“财神”,大放鞭炮。在院内撒满芝麻秸,人们来回走踩,俗称“踩岁”。取“步步登高”之意。半夜子时,家家吃饺子。包饺子时要把一枚铜钱暗放在饺子中,满族认为谁吃到了,就会“终年顺利”。除夕夜,家家院内竖灯笼杆,上扎松枝,高悬红灯,由除夕至初六,夜夜不息。
元旦之日要起早拜年,叩头、互道吉祥,又称“贺岁”。贺岁最迟不能过午,否则被视为不恭。黑龙江地区的满族在元旦有“添财”之俗:“元旦担水抱柴,扣门户。问之,答曰:‘送财!’(送柴)则人之,而置其水、其柴釜灶中,大喊曰:‘添财!添财!’”满族人民希望通过吉祥的语言和仪式,预祝新的一年中财源滚滚。
满族上元节俗称“元宵节”,满族的传统节日。欢庆元宵节要大放彩灯,故俗又称为“灯节”。同汉族一样,满族也有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
节日当天晚上,满族家家户户悬灯,人人以观灯为乐。上元节除了张灯、舞灯、赏灯等主要的活动外,还演出各种民间歌舞、百戏技艺等等,更增添了节日的欢乐气氛。
满族走百病满族的传统节日。正月十六日,满族妇女有“走百病”的习俗。
《奉天通志·礼俗二》载:“十六日,妇女于日暮结伴至空地,步行一周,或至邻家小坐而回,名曰‘走百病’。”有的地方妇女“走百病”是在冰上打滚,俗称“枯辘冰”。边滚边念诵:“枯辘转辘冰,不腰痛、不腿痛,枯辘枯辘冰,身上轻一轻。”
满族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日”,是满族的传统节日。这一天,满族人家有“引龙”之俗。即晨起以灶灰撒院中,左右作大圆圈,复由堂门撒至大门,再延至井边,灰道弯曲如龙,故俗称“引龙”。然后在院子里举行祭祀,以求风调雨顺。二月二所吃的应节食品,饼称“龙鳞饼”,面条称“龙须面”。此日,满族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
满族清明节满族受汉族风俗影响,也于清明节上坟祭祖,因此也属于满族的传统节日。不过,祭祀方法与汉族风俗不同。汉族的风俗是焚烧纸钱后在坟顶上压纸,而满族则是“插佛托”。插“佛托”即插柳枝。在满族所信仰的萨满教的传说中,柳是人类的始祖,人是柳的子孙。清明节在坟上插柳为祭,表示后人不忘先祖。
满族中元节满族的节日,满族以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也视为超度亡灵的“鬼节”。节日里,白天各寺院要设盂兰会,燃灯念经,并扎糊法穿,临池焚化。晚上点燃河灯,沿河漂荡,寓意为“慈航普渡”。儿童成群结队,各持莲花灯而舞。
满族中秋节八月十五日是满族的传统节日中秋节,秋月圆满,满族跟汉族一样把月圆当作是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中秋节为“团圆节”。
满族人家过中秋节,要吃“团圆饭”。晚上在月亮初升之际,还要供月:在院内西侧向东摆一架木屏风,在屏风上挂鸡冠花、毛豆枝、鲜藕之类,为供月兔之用。屏风前摆一张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饼。祭祀时,焚香、叩头。因为月亮属阴,所以拜月由满族妇女先拜,男人后拜。祭祀完毕,将月饼切开每人分吃一块,称之为“团圆饼”。
满族颁金节颁金节是满族人的节日,满语即“颁金扎兰”。“颁金”满语意为“诞生”,“扎兰”意为“喜庆之日”。1635年农历十月十三日,后金汗王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废除女真的旧称,将族名定为满族,并且正式宣布从此,满族人民要为这一天举行隆重的庆祝仪式。新疆满族在十月十三日这一天,满族人纷纷聚集在一起,载歌载舞庆祝自己民族的节日,许多满族同胞穿起旗袍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跳起民间传统舞蹈,唱起民间歌曲,开展各种庆祝活动。同时,还准备奶茶、萨琪玛、打糕、金丝糕等民族食品,供大家品尝。许多满族作家、画家、书法家、艺术家等为大家写诗作画,表演精湛的技艺,使庆祝活动十分热烈而有趣。
满族世居祖国东北白山黑水广袤地区的满族,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有着悠久的历史与古老的文明。满族的祖先,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肃慎。汉、晋时期,中原王朝称肃慎为挹娄。北朝至隋、唐时期,挹娄的后裔称为勿吉、靺鞨。金以后,居住在中原地区的女真人(满族前身)逐渐融合于汉族之中。留居在黑龙江、松花江流域的女真人,经元至明,都归中央**统辖。15世纪后,女真人不断南迁,又重新崛起。17世纪初,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于公元1616年建立了后金。1636年改国号为清。公元1636满洲入关,继而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了统一的、封建的中央**。直至辛亥革命清帝逊位,立国近三百年。清代满族,与金代、元代、明代的女真族不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女真族为主体,融合部分汉族、蒙古族及其他一些民族的成员而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这个新的民族,在同一的地域内,有着共同的经济生活,有着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的心理素质,形成了稳定的民族意识。并以严密的八旗组织,生气勃勃的进取精神,和其他兄弟民族一起,共同创造了亚洲东部最大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满族散居全国各地,以居住在辽宁省的为最多,其他满族散居在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古、新疆、甘肃、山东等省区和北京、天津、成都、西安、广州、银川等大、中城市。形成大分散之中有小聚居的特点。现在的主要满族聚居区已建立帕岩、凤城、新宾、青龙、丰宁等满族自治县,还有若干个满族乡。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满族人口数为10 682 263人。
因在经济、文化、生活上交往密切,满族人民逐渐习用汉语。现在,只有黑龙江某些边远的满族聚居村屯,还有少数老年人会说满语,其他地方绝大多数满族人民已通用汉语。
清代以来的300多年间,满、汉长期杂居共处,关内的满族已在语言、服饰、习俗等方面与汉族无差异;居于关外各地的满族人民,只是在满族聚居的地区,仍有一部分满族居民使用满语,保持满族的一些固有习俗。同时,从汉族习俗(包括汉语词汇)中也可找出一些满族习俗的成份。满族是一个既善于学习又善于创造的民族,为发扬祖国文化作出了贡献。
满族服饰满族的服饰、发式直接承袭了女真人喜尚皮裘、适于射猎、编发为辫的基本习俗,同时又融会了汉族、蒙古族等服饰的某些形式。其服饰、发式新颖多彩,尤其是袍、褂、鞋、帽、发辫更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旗袍:袍是满族无论男女老幼、贫富贵贱都穿的服装。满语称“衣介”。因为它是满族旗人的常服,所以后世称其为“旗袍”。袍的基本款式是圆口领、窄袖、左枉,衣摆四面开叉,有扣拌、束腰带。男子穿的袍,长至脚面,下摆肥大。袍袖窄、四面开叉,下摆肥大,便于骑射,所以又成为“箭衣”。袍的狭窄袖口上,往往还要加一个半圆形的袖头,盖在手背上。冬天可以御寒保护手背,利于射箭,故称“箭袖”。又以其形似马蹄,因而称为“马蹄袖”。箭袖平时向上翻起,行礼时要放下。清代后期,箭袖失去了它原来的实际作用,只作为满族上层人物“掸袖”行礼而用。
褂:满族民间服饰,套在袍外的短衣称为“褂”,也叫“外褂”。褂有补褂、常服褂、行褂等几种形式。
补褂是清朝满族官服褂。衣长过膝,袖长过肘,对襟施扣。常褂是平常所穿的褂子,形制与补褂大体相同,无补子。行褂是外出时穿的褂子。长仅及腰,袖长及肘,袖口平齐宽大。短衣短袖便于骑马,所以又叫“马褂”。
马甲:是一种无袖短衣,又称“坎肩”。是一种满族便服。
鹰膀:是乾隆时期满族八旗子弟穿的一种外褂。
领衣:满族早期的旗袍,都是圆领口无衣领。穿袍时需要另加一硬领,这种硬领称为“领衣”。
端罩:满洲贵族及皇帝的近臣、侍卫,喜尚穿着一种翻毛在外的皮裘,叫做“端罩”。端罩比袍略短,对襟、圆领口、平袖,形式与满族官员的补服相似。
套裤:满族人通常穿长裤、宽档、肥脚裤。裤腰高阔,要在档之上抿一个大褶之后系以裤带。裤脚也肥阔,同样也要抿褶扎以腿带。
此外,还有很多有民族特色的满族服装。如:冠帽、佩挂等。
满族妇女的服饰,大体上与男子相同。也有官服、便服之分。官服分袍、褂、衬等,一般多是窄而瘦长。
历史上满族的发式与发饰承袭金代以来女真人之俗。男子半剃半留,编发作辫。即:剃去周围头发,只留颅后发,编成一条大辫子,垂于脑后,以彩丝系结,饰以金银珠玉等。女子发式变化较多。幼年时发式与男孩相同,到成年待嫁时,开始蓄发、缩髻。成年妇女的发式,清代初期最流行的是“两把头”,又称“架子头”、“叉子头”。
满族食俗历史上满族的饮食,取其先世女真人的传统习俗与汉族等其他民族的烹饪技术融汇在一起。
主食:满族以杂粮为主食,常食的谷物有稗、粟、小麦、大麦、林、黍、极、高粱、荞麦等等。
满族主食特点,喜欢面食、赫食,味尚甜、酸。
满族菜肴以肉为主,尤其喜食猪肉,这是从其先世肃慎、挹娄就世世代代相沿的习俗。
此外,羊肉及各种禽兽之肉也都为其喜食。菜肴烹饪方法很多,但平民满族人家主要是煮、炖、熬、烧、烤等等。其菜肴的种类及食用方法,在许多方面都还保留着古老的习俗。
满族建筑东北民谚称满族的房舍是“口袋房、万字炕、烟囱立在地面上”,极其生动形象地概括了满族房屋样式的特点。
满族每个家庭的居室一般是三间或五间,坐北朝南,三间大多是在最东面一间的南侧开门,五间多是在东起第二间开门,形如口袋,故满族俗称“口袋房”。三间或五间若在居中一间开门,则俗称“对面屋”。开门一间称“外屋”,为厨房;西侧(口袋房)或左、右两侧(对面屋)的房间称“里屋”,为卧室。三间的口袋房,外屋一般是南、北二个锅灶,灶火通里屋炕。里屋南北对面炕,西间靠山墙有一连接南北两炕的窄炕,南、西、北三炕成“仁”形,俗称“万字炕”,满语称“土瓦”。炕一般宽六尺,高一尺五寸,长两丈五、六尺,因是两间房的炕连在一起,故俗称“连二炕”。
满族居舍的室内陈设,尤具满族本民族特色。
外屋西侧,南、北两面为锅台,锅台后放餐具。锅台上方的西墙上,供奉灶王爷,配有对联。上联云:“上天言好事”;下联云:“下界保平安”;横披云:“一家之主”。在偏西北的地中间,常安石磨一盘,可随时磨面、碎豆。
里屋的西墙上,供奉祖宗板子,板上有两个匣子,一个收存家谱,一个收藏祭祖用的帐子。其下的西炕最尊,不准坐人。南炕次尊,为家主所居。炕中放置炕桌一张,左右铺条褥,用以待客。炕的两端箱柜,内装衣物。
满族信仰满族及其先世,皆有信奉萨满教的风俗。
萨满教是一种最古老的多神崇拜的原始宗教。以万物有灵为思想基础,在内容上包括自然祟拜、图腾祟拜和祖先崇拜,并且具有一定的祭仪。“萨满”,原本是通古斯语,其意是激动不安和疯狂舞动的人。因巫师做法时的舞蹈姿态十分奔放,所以称巫师为“萨满”。中国古代北方的许多民族,如匈奴、乌桓、鲜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都曾信奉过萨满教,他们既有独自的传承,又有互相间的影响。满族信奉萨满教的风俗,即是因袭于此而又不断发展的。
满族禁忌在满族的信仰习俗中,为了避凶,对某些认为有违神灵的话或事禁说禁做,称为禁忌。
满族喜庆婚嫁禁忌:年、节、喜庆日子,逢人必须说吉利话,俗称“讨吉祥”忌讳说丧气话、倒霉话。
满族人结婚、生孩子要请“全科人”照料,就是所谓的夫妻双全、子女双全的女人。这样的人被认为命好、福大,也会施泽于新婚夫妇和新生的婴儿。
满族丧事禁忌:丧事中讳言“死”字。年长的人死去称“老了”,或雅称“仙逝”。死人穿的衣服称“寿衣”。
满族祭祀禁忌:满洲人家无论贵贱皆于室内供神。凡室南向、北向以西室为正,东向、西向以南室为正。正室正墙供的祖宗板、祖宗匣、香碟等禁忌随意娜动,尤其忌讳他人偷看。正室的西炕为神炕,禁忌坐卧,也禁忌在西炕堆放东西。
院内神杆最为神圣,忌讳摸、动。甚至日照的杆影也不准踏。
豢养牲畜的满族人家,不得让猪进人祭室院内。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禁忌,不一一列举。
满族节日二、开会或欢呼时拍掌是外来习俗还是中国固有习俗?
“鼓掌”古称“拊掌”,今谓之“拍手”,是表示高兴的肌体语言,是内心激动、兴奋情绪的外部表现,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鼓掌起源于何时何地,今已无从考证。在我国,对鼓掌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先秦法家代表人物韩非的《韩非子·功名》一文,文曰:“人主之患在莫之应,故曰:一手独拍,虽疾无声。”言下之意,两手相拍,才会有声音。当然它的本意与后来人们常说的“一个巴掌拍不响”的意思已相去甚远。这说明公元前230年左右已经有了鼓掌之说。 鼓掌的英文是Applause,来源于拉丁文Applaudere。公元前200年的古罗马剧作家Plautus在他的剧本结尾处总爱写上Plaudite,告诉观众别忘了拍手或者击打物体发出声音,以表示感谢。戏剧是鼓掌在西方的最早来源。西方人喜欢看戏剧听音乐,鼓掌渐渐变成剧场里的一个礼仪。然而,音乐是一个复杂的东西,不少人听不懂,更不知道在何时何处鼓掌。这时,职业“鼓掌人”应运而生。他们坐在前排,率先拍手,以此诱导后排的观众效仿。在19世纪中叶的意大利,一个职业“鼓掌人”每拍掌一轮,能挣到10个里拉。难怪英语中有“The Hired Hand”(雇佣来的手)之说。
三、满族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满族习俗(转) 15:20习俗 满族人孝敬长辈,注重礼节,在路上遇见长辈,要侧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长辈走过再行;不但晚辈见了长辈要施礼,在同辈人中年轻的见了年长的也要施礼问候。亲友相见,除握手互敬问候外,有的还行抱腰接面礼。过春节时要拜两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叫迎新春。 满族传统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大门朝南开,西间称西上屋,中间称堂屋,东间称东下屋。西上屋设南、西、北三面炕,西炕为贵,北炕为大,南炕为小,来客住西炕,长辈多住北炕,晚辈住南炕。 满族许多节日均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 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1635年农历10月13日,皇太极发布谕旨,正式改族名“女真”为“满洲”,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的形成。1989年10月,在丹东“首届满族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各地满族同胞在农历十月十三日满族命名日自发地举行纪念活动,以示纪念满族的诞生。但活动时使用的名称则不尽相同,或称“命名日”, 或称“诞生日”,或称“纪念日”等。 上元节:即正月十五日,俗称“元宵节”。同汉族一样,满族也有元宵挂彩灯和吃元宵的习俗。 走百病:满族妇女的节日。一般在正月十六日。当晚,妇女们三五成群,结伴远洲,或走沙滚冰,或嬉戏欢闹,叫做“走百病”。 添仓节:每年正月二十五,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棍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这个节至今在东北农村保留着。 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日”。当日晨,满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弯曲如龙,故称“引龙”。然后在院中举行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全家人还要吃“龙须面”和“龙鳞饼”。妇女们这天不能做针线活。 虫王节:六月天,易闹虫灾。居住在辽宁省岫岩、凤城一带的满族过去在六月初六这天,一户出一人到虫王庙朝拜,杀猪祭祀,求虫王爷免灾,保证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虫王节祭祀扫活动,但家家要在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虫蛀。 中元节:满族以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也视为超度亡灵的“鬼节”。届时,各处寺院设立道场,燃灯念经,要举行各种超度仪式。院内西侧向东摆一架木屏风,屏风上挂有鸡冠花、毛豆枝、鲜藕等,为供月兔之用。屏风前摆一张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饼。祭时,焚香磕头,妇女先拜,男人后拜。 开山节:满族人民在每年秋季中秋以后,或农历9月中旬(具体时间不定)为采集草药获得丰收而进行的祝福活动。在过去东北满族村落中每年开山节都要面对长白山,进行祝福祷告,感谢山神给予采药人的丰富恩赐,再这一时期采到的人参则要供奉在自家的神龛中。 腊八节:满族人家腊月初八要泡“腊八醋”和煮“腊八肉”。除全家人吃外还要分送亲友。 小年:满族过小年的习俗与汉族相同。腊月二十三日为“小年”。届时家家户户要祭祀灶神,俗称“送灶王爷”。 满族:挂旗过年 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每个旗的人都分别在门上挂上自己的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编辑本段]满族文化 在文化方面,满族对中华民族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清圣祖玄烨主持编纂的《音韵阐微》、《数理精蕴》、《历象考成》、《皇舆全览图》等书,均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早期满文著作,除《满文老档》、《满洲实录》和图理琛的《异域录》等,还有大量学习满文必备之书,如《清文启蒙》、《清文典要》以至《清文鉴》等等。《清文鉴》经多次增订,编纂成5种不同民族文字的满文辞书——《御制五体清文鉴》,对满、汉、蒙、藏、维吾尔等各民族相互间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是一种重要参考资料。译书也很普遍,主要汉文名著,大多有满文译本。除官书不计外,民间说部如《三国演义》、《西厢记》、《***》、《聊斋志异》等都有满文译本。其中以扎克丹译的《聊斋志异》译文最好,文字水平很高。同时,涌现出一批满族文学家。早期著名的词家纳兰性德著的《侧帽集》和《饮水集》,清新婉约,生动自然,足与当时词坛上负有盛名的汉人朱彝尊和陈维崧媲美合称“三大家”。乾隆中期,曹雪芹著的《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艺术推到空前高峰,成为世界文学名著之一。满族人,老舍先生不仅是一位著名的小说家、戏剧家,还是杰出的曲艺家。他的作品众多,而且脍炙人口。不愧为当代的“人民艺术家”。 满族崇尚理学,满族大儒曾将《大学》《中庸》《论语》《孝经》等书译成满文,以教旗人,其书圆艺术也达到相当高的境地。从皇帝、王公到一般满族文人有大批人寄情于绘事,出现了许多著名画家。镇国悫厚公高塞,自号“敬一道人”,工诗画。《池北偶谈》评他的小景“笔墨淡遗,摆脱畦经,虽士大夫无以蹄也”。慎郡王允禧,他“所作山水花卉,能合石谷、南田为一手,本朝宗藩第一”。另外,象瑶华道人、唐岱、布颜图、麟庆的夫人等都是当时著名的画家。铁保、永理是满族著名的书法家,与翁方纲、刘镛齐名,并称四大家。康熙、雍正、乾隆皇帝的书法,至今为书家称道。当代的书法大家启功也是满族。全国人大常委溥杰的书法也别具风格。 满族文化非常发达。大量的神话、传说内容丰富,风格独特,是萨满教的精神核心及概括性展示。既有口耳相传的,又有经文记载的。按内容,满族神话可分为:①起源神话。包括人类起源、万物起源、文化事物起源等。②宇宙关系神话。在萨满族神话中,宇宙是一个喧嚣的多层的立体世界,即所谓“登天云,九九层,层层都住几铺神”,每层天中都有人和动、植物、有恶魔和善神,各层间互通。③灵魂神话。满族神话的特点,是动、植物神话、祖先神话,自然神话共融一处,并有图腾崇拜的遗迹。 《满文老档》:中国清代皇太极时期以满文撰写的官修史书(档册)它是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一部文学巨著,共180卷。主要记述努尔哈赤、皇太极两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民族关系、宫廷生活、习俗、天文、地理等等。《满文老档》史料原始,记事广泛,内容丰富,对《清实录》等书的校订补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研究清史、满族史、东北地方史和满族语言文字演进史提供了较系统而翔实的资料。 《八旗通志》:由鄂尔泰等奉旨撰写。雍正五年(1727年),鄂尔泰等奉命修《八旗通志》初集,250卷。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铁保等奉赦续修。至嘉庆四年(1799年),历时12年完成。该书分八志、八表、八列记叙清太祖努尔哈赤至清世宗时八旗沿革、社会及军事组织、人物传略等项。对研究八旗制度十分有价值。 《御制五体清文鉴》:清代官修满、藏、蒙古、汉、维吾尔五种文字对照辞书。成书于乾隆末年。内容丰富,是中国少数民族辞书中的巨著。 《尼山萨满》:史诗《尼山萨满》也叫《音姜珊蛮》。满族著名史诗。流传于黑龙江流域。讲的是一个女萨满为从阴间救一少年的魂,经历重重难关的故事。有多种手抄本流传。 满族剪纸:十二生肖剪纸:满族喜欢贴窗花。用各种彩纸剪成各种鸟兽花卉,古今人物,贴在窗户上,栩栩如生,充满活力。还有另外一种剪纸艺术,就是挂笺,或称挂钱。过春节时,家家户户用五色彩纸,剪成长约40厘米,宽约25厘米不等的纸块,中间髅刻云纹字画,如丰、寿、福字,下端剪成犬牙穗头,悬挂于门窗横额、室内大梁等处,五彩缤纷,喜气洋洋。最早挂笺是祭祖场所的装饰品,一般都是单数。传闻自家宗族祖先是从长白山几道沟来的就挂几张。黑龙江宁安、海伦等地的剪纸艺术在全国艺坛上享有盛誉。 满族补绣:满族民间工艺。或称“钉线”,主要流行于东北地区农村。以家织布和棉线为原料剪缝而成,黑白色为主调,间用他色。纹饰以榴开百子、吉庆有余、葫芦盘长、福寿长春、八宝等吉祥图案为主,多配以较粗重的黑色边饰,常绣于枕顶、荷包、幔帐、坐垫之上。[编辑本段]舞蹈 满族人能歌善舞。其先世株褐人的舞蹈具有战斗风格。女真人的习俗,“以女年及笄,行歌于途。其歌也,乃自叙家世、妇工、容色,以伸求侣之意”。(《大金国志》卷39)明代女真人乘兴起舞,并有琵琶伴奏,大家拍手而歌,特别是在节庆宴会上,主客男女轮番起舞,节奏和谐,一人领唱,众人皆呼:“空齐”相和。进入辽、沈后,更多地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歌舞形式。久居东北的满族人,经常举行群众性的歌舞活动。曾盛于北京,流传到东北的“子弟书”始创于八旗子弟,为满族人所喜爱的文艺形式。晚清以来,涌现出了许多满族曲艺表演艺术家。驰名艺坛的有赵星垣、双厚坪、金万昌、谢芮芝、品正三、常澍田、程树棠、荣剑尘、常宝馥、连阔如、侯宝林、关学增等。这些曲艺表演家,其表演艺术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对后世有重大影响。 隆兴舞和九折十八式是本民族的传统舞蹈。舞蹈的特点,多由狩猎、战斗的动作演变而来。如隆兴舞,要选一些身体强壮的人,穿豹皮唱满族歌,伴以箫鼓。舞者一半人扮在虎、豹等兽,一半人骑假马追射,称作“隆庆舞”,逢喜庆宴会,主、客男女轮番起舞,举一袖于额,后一袖为背,盘旋进退,一人唱歌,大家呼“空齐”相合。九折十八式,姿势复杂繁多,有打渔的姿势,穿针、织网的资势,欢庆的资势,单奔马,打猎姿势;双奔马、出征的姿势;大小盘龙、龙戏水的姿势,怪蟒出洞,龙蠕动的姿势。十八式,即十八个舞蹈动作。 满族秧歌秧歌舞:又称“鞑子秧歌”。多于上元夜表演。舞者十数人或数十人不等。表演者各持尺把长两圆木,边 击边对舞。常由三四人扮妇女,三四人扮参军及扮持伞灯者,饰卖膏药者为前导。以锣鼓伴奏,“舞毕乃歌,歌毕乃舞”。是化妆的歌舞表演。有徒步、高跷之分。若两秧歌队于路相遇,即行抗肩礼互敬。 莽式舞:中国清代宫中宴会上表演的满族舞蹈。莽式分男莽式和女莽式。跳莽式必有歌唱和,一人领唱,众人以“空齐”之声相和,加强节奏,故也有人称之为莽式空齐舞。舞蹈粗犷有力,动作幅度较大,多是骑士步,这与满族先民尚武有关。 腰铃舞:满族民间舞蹈。由数名腰系铜铃男子表演。表演时打着响板,扭动腰铃,使板声、铃声相和。源于满族早期骑射生活。 庆隆舞:庆隆舞是在丰收年景和庆祝大典中进行的一种场面性舞蹈,是清朝宫廷舞蹈中最具满族特点的舞蹈,留有民间舞蹈的深刻痕迹。庆隆舞喜起舞和扬烈舞,源于莽势舞。乾隆年间命此名。用于宫廷内元旦、万寿节、除夕及皇帝大婚等所举行的盛大筵宴上,多由王公大臣与司舞者共同表演。舞蹈规模颇大,包括乐器伴奏多达百人。 大五魁舞:又称“五魁舞”,是满族民间一种庆贺舞蹈。源于满族早期的狩猎生活,多于丰收、狩猎归来时表演。该舞蹈由五人分别头戴虎、豹、熊、鹿、狍的面具做拟兽的跑跳动作,欢快有趣。 单鼓腰铃:单鼓腰铃系艺人们口头的称呼,亦称“打单鼓子 ”或“耍腰铃”。是一种腰缠许多小铃,手持“单鼓”(或“抓鼓”)而舞的祭祀舞蹈。满族信仰萨满教并尊奉“鹰神”、“蟒神”、“乌鸦神”等。逢年过节,祭祖之日先将“佛头妈妈”请上神位,后由“查玛”开始起舞,他们头戴帽,身扎腰铃,手持抓鼓边跳神舞边唱神歌。他们先在屋里跳,然后到院外跳。祭祖内容一是悼念祖先功德,二是保佑天下太平,三是祝愿风调雨顺,四是祈祷病除灾消。[编辑本段]满族乐器 八角鼓:八角鼓形为八边形,蒙蟒皮,七个边每边有铜环,另一个边下拴一长穗,可弹、搓、摇,作为唱曲的伴奏乐器。 满戏:满族戏曲剧种。又名“八角鼓戏”。由满族曲艺八角鼓发展而来。满族先民在骑射渔猎之暇围在篝火旁,边说边唱边舞,并扣击自制八角鼓相和,娱其情志,逐步形成说、唱、舞相结合的艺术形式。清兵入关后,八角鼓和洋琴、琵琶、四弦、锣鼓等配合,吸收诸宫调、杂剧及各地民歌、小曲,形成牌子曲剧。多演唱历史和民间故事。 二弦:满族弹拨乐器。木制,琴头饰有龙首,弦轴左右各一,音箱为长方形,底有孔,音箱上安覆手,框绘龙纹。清朝宫廷用于演奏宴乐。 三弦:满族弹拨乐器。檀木质,方槽,琴头雕大顶花,其尾端雕刻花纹,琴杆正面为指板,尾端护弦揭兽皮为之。左手持琴,右手拇指、食指戴骨指甲拨弦,有弹、挑、分、扫、砸、搓儿等技巧。清宫廷中用于演奏宴乐,民间用于伴奏鼓书、单弦等。[编辑本段]满族民歌 满族民歌内容丰富,较之汉族民歌,多了一些渔、猎、牧劳动和八旗兵出征及思念亲人内容歌曲。其歌词语言通俗、活泼,其旋律质朴、简明。农村中的满族民歌这一特征更为明显。满族日常生活中离不开歌唱,活泼动情的小唱几乎涉及到满族整个人生礼俗,唱出了他们的愿望和心声。自降生听《悠摇车》,稍大一些学唱《小板凳》、《河河沿》,童年的《抓嘎拉哈歌》,少年的放牧山歌,青年的情歌、结婚的喜歌,出征的战歌,围猎的猎歌,以及丰收喜庆,岁时节日,祝福贺寿,凯旋庆功,悲欢离合都有歌,其音乐风格多彩多姿,但基调豪放,朗爽,即使表现哀婉情绪的音乐,也不失其刚健强劲的内质。 满族民歌有摇篮曲、儿歌、情歌、劳动歌、风俗歌、山歌、小调、喜歌、战歌、叙事歌等等,形式多样,内容几乎包括其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其音乐也各有特色。 摇篮曲,也称“悠悠调”。在满族中流传最广,几乎每个满族孩子都是在这种优扬、平稳的曲调中成长起来的。现在流传的《摇篮曲》有满语的,汉语的,最多还是满、汉语兼有的。 劳动歌,满族先民在渔猎时,常吹牛角或海螺为号,敲锣打鼓,声势浩大。猎毕,就在野外歌舞欢宴,富有节奏的劳动号子发展成旋律流畅的劳动歌,容纳了广阔的生活场景。 山歌,满族人用热烈奔放的山歌,抒发其对家乡和劳动的热爱,其中有一部分就是劳动歌。其中赞美富饶壮丽河山的山歌称为“夸山调”,满语民歌《巴音波罗》歌唱丰收,就属于这种山歌。另一类是对口喊唱的叫“爬山调”,多在放牧时赛唱。这类山歌,常是你一句我一句的对口喊唱,俗称“拉锯”、“抬扛”。歌词即兴而编,多是触景生情开口就唱,节奏自由强烈,曲调高昂开阔,情绪奔放,酣畅。《靠山调》、《爬山调》等曲调被八角鼓、单弦等曲艺广泛吸收。 满族风俗歌也很有特色。如迎亲路上的“官吹”,闹洞房时唱的喜歌“拉空齐”以及丧葬仪式中的哭丧调和大量的祭祀歌都很感人动听。满族民歌在大部是五声音阶,结构简明,旋律流畅,感情真挚。 在东北广大农村流传着丰富多彩的反映满族人民劳动、祭祀、游戏、出征和日常生活的民歌、儿歌。其中有渔民号子《跑南海》、山歌《开山调》、牧歌《溜响鞭》、《挖人参》、《蚕姑姑》等;反映民间生活的有《巴音波罗》、《轱辘冰》、《喜歌》等;反映爱情的有《伊勒哈穆克》、《红绒线》、《烟荷包》、《十二月》等;游戏歌有《抓嘎拉哈》、《拍手歌》;反映出征内容的有《出征歌》、《八角鼓咚咚》;反映妇女生活的《丹查拉米》、《酸枣颗棵》;儿歌有《干草垛插金刀》、《风来咯》等。[编辑本段]礼仪 满族进入辽、沈以前,具有精于骑射的特长。7岁左右的儿童即以木制弓箭练习射鹄,女子执鞭不亚于男子。满族的服饰,男子剃去周围头发,束辫和垂于脑后,穿马蹄袖袍褂,两侧开叉,腰中束带,便于骑射。女子在头顶盘髻,佩戴耳环,穿宽大的直统旗袍,足着高底花鞋。入关以后,满、汉服装逐渐趋于一致。曾有一个时期各地妇女穿旗袍甚为流行。满族的住房,过去一般院内有一影壁,立有供神用的“索罗杆”。住房一般有两间正房,门向南开,外屋有灶,里屋北、西、南3面有炕。 满族重视礼节。过去,平时见长辈行“打千”礼,男子曲右膝,右手沿膝下垂;妇女双手扶膝下蹲。平辈亲友相见,不分男女行抱腰接面大礼。满族以西为上,室内西炕不得随便坐人和堆放杂物。最主要的禁忌是不打狗、杀狗,不吃狗肉,不用狗皮制品;忌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据说主是因为狗在满族先人的长期渔猎生活中起到了帮手作用,人们不忍食其肉、用其皮,于是逐渐形成这个习俗。 清代以来的300多年间,满、汉长期杂居共处,关内的满族已在语言、服饰、习俗等方面与汉族无差异;居于关外各地的满族人民,只是在满族聚居的偏僻乡村中,仍有一部分满族居民使用满语,保持满族的一些固有习俗。同时,从汉族习俗(包括汉语词汇)中也可找出一些满族习俗的成份,但满族群众模仿汉俗,比汉族群众模仿满俗的更多。满族是一个既善于学习又善于创造的民族,为发扬祖国文化作出了贡献。[编辑本段]旅游景点 满族历史文化长廊抚顺是清王朝的发祥地。抚顺处处充满了神异的色彩,世界文化遗产、清朝关外三陵之首——永陵,依然伫立在兴京城神奇的启运山下。当年努尔哈赤登基称汗的后金第一都——赫图阿拉城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觉尔察城、御路古榆、启运神树无不向人昭示着那段神奇的历史,引起游人无尽的遐思。抚顺时时洋溢着浓郁的满乡风情,被誉为“中华满族第一乡”的新宾县内,中华满族风情园中那唯一的满族历史文化长廊、满族博物馆、满族老街、满族农庄,满族美食让您亲身感受风情万种的满族民俗,深刻了解满族文化和历史。 【清西陵列入文化遗产】 2000年清西陵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V)(V)(VI)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和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五百余年的世界观与权力观。 【承德避暑山庄和周围寺庙】(英文名称: The Mountain Resort and its Outlying Temples, Chengde),于1994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V)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编号: 200-011)。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承德避暑山庄,是清王朝的夏季行宫,位于河北省境内,修建于公元1703年到1792年。它是由众多的宫殿以及其它处理政务、举行仪式的建筑构成的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建筑风格各异的庙宇和皇家园林同周围的湖泊、牧场和森林巧妙地融为一体。避暑山庄不仅具有极高的美学研究价值,而且还保留着中国封建社会发展末期的罕见的历史遗迹。忌讳:室内西炕不得随意坐人和堆放杂物;忌打狗、杀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铺狗皮褥,忌 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婚俗 满族婚礼既带有本民族浓厚的特点,又融合了不少汉民族的风俗礼节,一般地讲要经过以下程序: 订婚:满族青年男女订婚有两种形式。一是男女青年的家长是熟人或朋友,相互了解,有意做亲,便 托媒人给子女许订终身,有的是男方向女方求婚,有的是女方向男方求婚。另一种是男女双方互不认识,托媒人为子女订婚,并由媒人转交双方的 门户贴 ,开具双方的旗佐、履历、姓氏、三代。此外,还要互相检验生辰八字。 放定:即递财礼。分放大定和放小定两种。放小定是未来的媳妇拜见姑母兄嫂等男方家至亲时,得到财物。放大定叫做“过大礼”,俗称“下大菜”,就是选择吉日,男方将聘礼送到女方家。 结婚前一日,送亲的要喝“迎风酒”。新娘则离家到男方借好的寓所住宿,俗称“打下发”。次日清晨,女方家用彩车送亲,由其哥哥护送。彩车到新郎家时,洞房门前的地上放有一火盆,让喜轿车抬着新娘从火盆上经过,俗称 过火避邪 。为赶走或杀死随轿而来的鬼怪,新郎要向轿门虚射三箭;也有实射的,但一般都是朝轿底射,以免伤着新娘。接着,新娘被人扶出轿来到天地前,同新郎一同向北三叩首,俗称“拜北斗”。拜完北斗后举世闻名行“撇盏”仪式。即头戴红盖头的新娘和新郎,面朝南跪在院中神桌前,桌上供猪肘一方、酒三 盅、尖刀一把,萨满单腿跪在桌前,一面用满语念经,一面用尖刀把肉割成片抛向空中,同时端酒盅齐把酒泼到地上。主要目的是乞求上苍保佑新婚夫妇,使他们子孙满堂,白头偕老。举行完以上这些仪式后,新娘由全科人(即父母子女俱全的人)搀进洞房。新娘过门坎时,在门坎上放有一副马鞍,新娘必须从上面跨过去。新房的床铺必须全科人铺设,洞房铺好后要在房内奏乐,称 “响房”。新娘入洞房时,一小女孩手拿两面铜镜,对新娘照一下,然后把铜镜挂在新娘的前胸后背。接着,另一小女孩递过两只锡壶,里面盛有米、钱等,新娘或抱在怀里,或夹在腋窝,俗称“抱宝瓶”,又叫“抱保媒壶”。当新娘在床上坐稳后,新郎用秤杆把罩在新娘头上的红布揭去,叫做 “揭盖头”。接下来便是夫妻喝交杯酒,吃合喜面、长寿面或子孙饽饽等。 食俗 满族民间农忙时日食三餐,农闲时日食二餐。主食多是小米和高梁米、粳米、干饭,喜在饭中加小豆或粑豆,如高梁米豆干饭。有的地区以玉米为主食,喜以玉米面发酵做成“酸汤子”。东北大部分地 区的满族还有吃水饭的习惯,即在做好高梁米饭或玉米馇子饭后用清水过一遍,再放入清水中泡,吃时捞出,盛入碗内,清凉可口。这种吃法多在夏季。 满族的饽饽历史悠久,清代即成为宫廷主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御膳“栗子面窝窝头”, 也称小窝头。满族点心萨其玛也成为全国著名糕点。较著名的还有清东陵糕点,也称清东陵大饽饽,北京小吃墩饽饽,河北承德小吃油酥饽饽,湖北荆州小吃猪油饽饽等。 北方冬天天气寒冷,没有新鲜蔬菜,满族民间常以秋冬之际腌渍的大白菜(即酸菜)为主要蔬菜。据传用腌渍的方法储存蔬菜,始于清顺治年间。用酸菜熬白肉、粉条是满族入冬以后常吃的菜肴。 满族人民爱吃猪肉,常用白煮的方法烹制。辽宁沈阳市的满族餐馆那家馆有100多年历史的,该店经营的白肉血肠,被誉为正宗的满族风味。 典型食品:满族居住分散,各地均有代表性的典型食品,主要有:①白肉血肠。②火锅。满族传统风味菜肴。③酸汤子。辽宁岫岩满族的典型食品。④清东陵糕点。也称清东陵大饽饽。
四、开会或欢呼时拍掌是外来习俗还是中国固有习俗?
肯定是外国习俗了~西风东渐的结果。华夏无此习俗,从稷下讲学开始,一直到清中晚期前。由于知识传播以及历史习俗原因,所谓的会议,只有两类:一是治政型的。二是学术型的。但都没拍掌的习俗。据说是古希腊城邦治时,由于政治家都需要取的民众(自由民以上阶级)的支持,需要演讲,讲的好的,民众就欢呼支持,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鼓掌最方便最有感染性最省力,于是就传承下来了。记得一个事,苏联斯大林时期一次开会,斯大林讲完话掌声长久不绝,最后终于有一个人先停下来了。于是会场的掌声也就跟着停了下来。后来查到这个人,被处绝了~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固有习俗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固有习俗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