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子承父妻的习俗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 1、在古代,有一些部落存在着“父妻子继”的习俗,难道在当时不违反伦理吗?
- 2、古时候的一些部落,为啥会有父妻子继这样的习俗?
- 3、古代一些部落“父妻子继”的习俗难道不违背伦理吗,为何却无人反对?
- 4、古时候的一些部落,为啥会有父妻子继这样的习俗?
一、在古代,有一些部落存在着“父妻子继”的习俗,难道在当时不违反伦理吗?
父妻子继,这是中国古代众多部落都会有的现象。其实在中国古代的众多部落中,女人被视为是一个家庭的财产。因此,作为有继承权的儿子,除了要继承整个部落的王权,还要继承先王留下来的所有财产。这些财产里,自然就包括他们父辈的妻子。
首先来说,少数民族部落本来人口就少,再加上重男轻女严重,很多人对于女孩儿基本是不怎么养活的。因此,女子在部落里的稀少也是只有王族才能够多娶的。这种习俗被称为“收继婚”,或者“转房婚”,是游牧民族长期存在的习俗。
《史记·匈奴列传 》中简单介绍了这种习俗:“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尽取其妻妻之”。意思是父亲去世后,儿子可以迎娶后妈,兄弟去世后,可以迎娶对方的妻子。甚至侄子、外甥也可以。
当然,这种习俗是违背伦理的,而且会带来无法避免的尴尬。比如儿子娶了后妈,那应该称呼后妈的孩子为兄弟还是儿子?后妈的身份也很尴尬,之前还是长辈,现在却成了夫妻,要在一个被窝里睡觉,改起口来还真不容易。不过即便伦理上有些尴尬,在古代时期,这种习俗却有它存在的土壤,不然不会存在这么长时间。
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为了保护家庭财产
父妻子继可以保证财产,不会有财产流失的现象,从而能够让家庭财产得到有效的保证!
二、防止财产流失
肥水不流外人田,嫁给家族中的男子,就成了最好的选择。另外,在很多匈奴人眼中,女人都是属于家族的财产,外嫁本身就是财产的流失。
三、权贵阶层为了美色和利益
此类婚俗虽然有违伦理,但并没有人敢反对。比如隋炀帝在隋文帝去世的当天便收继了其庶母宣华夫人,唐太宗也收继了弟弟李元吉的妃子杨氏,唐高宗则收继了父亲唐太宗的才人武则天。
四、贫困人家的无奈之举。
从古至今,贫困人家娶妻生子都比较困难,因此贫困人家便普遍存在此类现象等情况,这一方面解决了娶妻难这一问题!
二、古时候的一些部落,为啥会有父妻子继这样的习俗?
原因很简单,因为,比人伦更重要的是生存。
许多人十分喜欢的末世小说中,就往往有这样的情节:末世发生,秩序完全消失之后,许多人本性中最恶劣的一面展现出来,他们烧杀掳掠,无恶不作,甚至为了一口饭可以**父母妻子。对于游牧民族而言,虽然情况没有这么严重,但他们的生活环境,却比之已经发展出灿烂文明且更为稳定的农耕民族来说,恶劣太多了。
游牧民族
游牧民族,从字面上也可以看出,他们主要以在草原中放牧为生,他们的所有生存物资来源,都是所放的动物如牛、羊、马匹等等。而初中的生物告诉我们,植物种类越单一的地区,它的生态稳定性越差。而草原,恰恰是这样的一种脆弱的生态环境。
因此,姑且不论草原地区的严寒和酷热等恶劣的气候,单单脆弱无比的生态环境,就意味着,游牧民族时时刻刻要遭受灾难,由于单一的生存物资来源和恶劣的生活环境,游牧民族几乎毫无抵御灾难的能力。而草原中游牧民族闻之色变的白灾和黑灾,更能轻易使得一个一支游牧部落彻底消失。
古代游牧民族
与此同时,始终没有一个定居之地的游牧民族逐草而居,他们也很难发展出完善的医疗体系和文化体系,因此,游牧民族一旦在迁徙之中生病,完全只能听天由命,游牧民族的成年人存活率都要远小于农耕文明,他们的婴儿夭折率,更大到夸张的地步。
因此,摆在游牧民族面前的其实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生存。所以,游牧民族几乎没有时间,也没有足够的条件去考虑人伦的问题,如同马斯洛的人类五种需求,游牧民族连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都尚未解决,又何谈精神等更高一层次的需求呢。
游牧民族的战争
如同大自然界的所有生物一样,除了自身生存下去,人类的本性就是繁衍后代。而对于游牧民族而言,面临朝不保夕的生活,生理条件更为脆弱的妇女生存的概率显然更低。因此,妇女、能够尤其是能生育后代的成年妇女,成为他们的稀缺资源。
而由于战争、灾难、疾病等诸多原因,成年的男子,也很容易失去生命。而他留下的妻妾,一方面,凭本身的能力难以在游牧民族生存下去,另一方面,大部分人也处于适于生育的年龄,在游牧民族看来,这就是闲置,就是最大的资源浪费。
因此,经过成千上万年的演变,游牧民族形成了“父死子继”的传统。这其中继承的,也包括父亲的妻妾。姑且不说人伦的问题,至于许多人很担心的,由于血缘太近孩子畸形的问题,对于游牧民族而言其实根本不是问题。
游牧民族
因为,在古代游牧民族中,畸形的孩子根本无法生存,自然也就不担心残疾的问题了。而事实上,由于游牧民族恶劣的生存条件和医疗条件,哪怕是没有血缘关系的夫妇,两个人的孩子生存率,也远低于因为血缘关系所产生的畸形儿概率。最终,由于残酷的环境所迫,古代游牧民族形成了这样“父妻子继”的习俗,并一直延续了下去。
这样“父妻子继”的情况,不绝于史书,无论从秦汉对峙的匈奴,还是明朝时期的鞑靼和瓦剌,都有这样的情况出现。例如,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嫡系后裔,曾统治大半个蒙古地区的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的妻子三娘子,在俺答汗去世之后,按照蒙古族的习俗,嫁给了俺答汗的儿子乞庆哈,乞庆哈死后,她再次嫁给了乞庆哈的长子扯力克。
三娘子
作为蒙古部落的首领,作为曾被明朝封为忠顺夫人的三娘子,依然按照蒙古族的习俗,先后先后嫁给了三代顺义王,从中也可见这种习俗的强大惯性。作为部落首领的三娘子尚且如此,更遑论哪些生活在最底层、朝不保夕的普通牧民呢。
三、古代一些部落“父妻子继”的习俗难道不违背伦理吗,为何却无人反对?
在上古黄帝部落时期,有着子继父妻的习俗,在我们看来是违反伦理的,但是在当时来说,由于道德伦理观念还没有形成,所以在当时来说并不算违背伦理。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现在仅存的把先祖文化保留下来的国家。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世界民族之林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星。对于传统文化,我们一贯的主张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在上古的黄帝时期,黄河流域是中国最主要的部分。这里的先民勤劳勇敢,用他们的智慧筑起了一道道流传千年的璀璨里程碑。耕作,畜牧,纺织,陶器都是中华流传的不可多得的宝贵非物质文化遗产。那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那样的纯洁,没有什么勾心斗角。不像现在拍的宫斗剧里人心叵测,步步是陷阱,人间最基本的一点美好也消失殆尽。
黄帝是三皇五帝之一。三皇有伏羲,神农,轩辕;五帝有黄帝,颛顼,尧,舜等。他们都是上古时期的领导人,是中国的功臣。炎帝和黄帝统治时期,部落内部和谐,人民生活稳定,是以人们后来都以炎黄子孙自居。但是部落内部也有不和谐的因素,在我们今天看来就是陋习,是违背伦理道德的。
上古时期,子继父妻是常有的事情。这在我们今天看来是**,是绝对不允许的。不知道上古时期的人怎么想的,我们今天是完全不能接受的。他们可能那时候还没有什么伦理道德的意识,所以这方面不太注重。但是我们学习传统文化一定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学这些违背伦理纲常的事情。
四、古时候的一些部落,为啥会有父妻子继这样的习俗?
古时候的部落之所以有这样的习俗,就是因为他们需要有足够的人口,而古时候还没有我们现在的礼仪和约法,使得他们并不觉得这样是一个很难为情的事情。
1. 人口稀少古时候的部落文化中,之所以会有父亲的妻子有儿子继承这样的习俗,就是因为古时候的部落人口比较少,因为当时的人类生产能力非常的差,所以使用的武器和生活的技能都很简陋,而且在当时野外的生物拥有着极其凶猛的进攻性,使得当时的人类的死亡率大大的升高,这也就导致部落的人口是很稀少的,古时候人口的数量可能都没有现在的1/100,所以说古时候就急迫的需要新的人口来补充。而且古代的医疗技术非常的差,甚至说可能没有,并且还有着非常简陋的生活条件,所以新生儿的存活几率很小,这个时候就需要有足够的生产力和人口来提高整个部落的生存水平。这也是为什么古代的部落女子可以有儿子继承。
2. 最大化利用因为对于人口的极其需要,所以说他们要对于女人进行更大程度的利用,在古代部落的时候,女性的地位实际上是比较低的,因为那个时候已经从母系社会过渡到了父系社会,不管是在母系社会和父系社会女性的存在,都是繁衍下一代的必要工具,所以说才会出现这样的习俗,虽然在我们现在看来这种习俗是不符合人伦常理的,但是却不能阻碍,简陋条件下人们生活下去的欲望,也不能够破灭他们壮大自己部落的想法,这也是为什么古代会出现这样的习俗,正是因为社会的必然困境和他们的人的需求导致了这样的情况的出现。综上所述,古时候出现这样的习俗就是因为人口太少,生活条件简陋。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子承父妻的习俗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子承父妻的习俗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