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农村习俗吊灯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 1、客家吊灯什么意思
- 2、湛江过年风俗有哪些?
- 3、生男孩挂灯步骤
- 4、湛江过年风俗有哪些?
一、客家吊灯什么意思
家里顶上吊的灯。吊灯习俗是河源市连平县东南部忠信、油溪、高莞等6个乡镇的客家人元宵期间以祭祖、添丁为内容的传统赏灯习俗,相传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二、湛江过年风俗有哪些?
两个意思:一、眼皮(一般是上眼皮)伤口留下的疤痕,影响美观。二、潮汕旧俗,现在个别农村地区还存在:哪个家庭本年度家里添了丁(潮汕话丁、灯同音,添丁一般指男丁,也有包括娶老婆的),次年元宵节的时候,就在神台或宗庙里挂上一个灯笼,此谓“吊灯”,并摆酒席宴请宗亲朋友,花费很大,穷苦人家往往顶不顺,故有“卖阿大、吊阿细”之说(生了个小的,没钱摆酒席请客,只好把大的卖掉换钱来摆酒席)。
三、生男孩挂灯步骤
生男孩挂灯步骤
生男孩挂灯步骤,农历正月初二到十六的时间,在玉林的年俗中,是挂灯节,而挂灯节是一个比较隆重的节日,上年生有男孩的人家要到社头、祠堂和自家厅堂挂灯。以下分享生男孩挂灯步骤?
生男孩挂灯步骤1浅谈家族添丁、添口的区别,家族添丁仪式的挂灯步骤!
在古代,家中生男子,就被称为“添丁”;家中生女子,就被称为“添口”。
在古代,封建社会气息弥漫,社会主要的生产方式是男耕女织,男子肩负着农耕的任务,是家中的顶梁柱,这也奠定了男性在家族的地位。女性在农业生产中主要是负责纺织、烧饭、家务,无法胜任繁重的农业耕种,因为无法耕作农务,却要多一张嘴吃饭。所以地位比男性地位要低。并且家族生了男孩以后,还会有一个添丁的隆重仪式。
“丁”在《辞海》中的解释是:人口。在客家人的口音里,灯与丁谐音。于是花灯在客家人庆贺添丁的仪式中被赋予了更深层的含义。一、代表光明的发扬;二、灯火蕴含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之意;三、灯成为了人丁的象征物。
在客家社会里,凡是男孩出生都要举行上灯仪式。就是上丁、上灯,祭祀祖先并报告祖先族中又添新丁,并祈求列祖列宗保佑孩子健康成长。他们认为灯为五谷丰登之象,以灯为丁,寓意火旺而丁发。希望家族兴旺发达。
上灯仪式,一般在元宵前后举行,不同的家族祠堂挂灯时间也不一致,一般都是先按照先大房再小房的顺序进行并按照家族上年度上灯仪式后所生男孩数,在祠堂厅堂梁上吊挂相同数量的花灯。挂灯仪式有挂灯、饮灯酒、在祠堂前燃放烟花炮竹等步骤。
每到家族挂灯节日时,家族都会选出有名望者出任理事主持挂灯仪式,一般是由族长年长者推举,要求自身有能力,且正直不贪。挂灯仪式结束后还要把挂灯仪式所进行的收支明细张贴在祠堂外供族人监督。
正月十三是灯头日,当天族人要到祠堂斟茶、拜神、挂灯。灯为竹扎纸糊八角大花灯,八角代表八卦,取阴阳和谐,人丁兴旺之意,挂灯当天由值事购买。族中理事边祭拜祖先,边挂灯。同时还要在祠堂门口燃放鞭炮。
斟茶挂灯完毕之后,就要把挂灯的家族新丁写入家谱之中,从今后都会享有族中男子同样的权利。并且全祠堂男丁共饮灯酒,饮灯酒时八人为一桌,以普通菜肴为主,饮完灯酒后还会在晚间燃放烟花,结束后分生鸭蛋,表示“诞生”的寓意。
上灯习俗和春节一样,都是对血缘意识的一种固化,是对家族生生不息血脉延续的庆祝。是对生命的感恩,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锦秋文谱,专注中华家谱文化研究,中华姓氏起源研究,关注我,做个既懂谱又知姓的人!
生男孩挂灯步骤2“家中若添丁,今日必上灯”,今天是地日,为啥要上灯?如何上灯
今日是农历的正月初十,是民间传统的“地日”,也是“石头日”,同时还是“上灯节”,到底什么是“上灯”呢?俗话说:“家中若添丁,今日必上灯”,是啥意思?
地日有啥寓意?
数字从一到十,九为阳数之极,十为阴数之尾,阳为天,阴为地,所以正月初九为“天日”,正月初十为“地日”。地日也就是土地的生日,也是石头的生日。古人认为,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就是木火土金水,其中春木夏火,秋金冬水就是四季的特征。
而土居于四季之中,居于方位之中,对应天之黄龙,故而土生万物,又是万物之库。因此每个季节的最后一个月都属土,也就是“辰戌丑未”四个月。所以土生木火金水,土为太极,同样“木火金水”合而为一就是土,也就是四象归一就是土。
因此土中可以产出金属,可以流出水源,也可以长出树木,树木可以生火,同时木腐朽之后就是土,金锈尽之后也是土,火燃尽之后还是土,水遇土而入。所以五行都是在土中循环往复的。当然人也是由五行组成,故而要入土才能为安,入土才能循环。
所以“土”就是万物的出生之地,而“地日”也就是“土日”,也是“石头日”。于是地日“认石头”就成了一种习俗,所谓“认石父”,也就是让孩子认石头为父亲,因为石头坚硬无比,可以保护孩子健康成长,寓意着孩子像石头一样结实而长久。
什么是“上灯”?
正月初十也是上灯节,这是一个古老的习俗,早在汉朝时期就有了,一般“上灯节”为五天,共分为三个步骤,分别为上灯,暖灯和落灯。从正月初十的'零时开始“上灯”,也叫“开灯”,而这种上灯是专门为孩子祈求平安的。
在《岑溪县志》中记载说:“每年正月初十,添了户且为当年正月初十前出生,已满月的人家,都要在这一天悬灯庆祝”。“上”也就是“悬挂”的意思,而“灯”通“丁”,所以家中生了男孩就被称为“添丁”,与“添灯”谐音。
意思就是前一年家里生了男孩,并且是在正月初十之前已经满月的孩子,到了正月初十这一天就要“上灯”,也就是“添灯”。如果没有满月,则上灯的时间就到了下一年的正月初十。
在上灯时,一般是孩子的父亲带着鞭炮,从自己家门开始一直放到村中的社根,然后将花灯悬挂在灯棚中,花灯上写有男孩的名字。“社”指的是村中土地爷居住的地方。
之后村中负责写族谱的长辈见到花灯后,就会把灯上面男孩的名字写进族谱。在“上灯”这一天,最先祭拜祖先,也就是告诉祖先,家里“添丁”了。并且要摆酒席招待村中人,俗称“请灯酒”。
上灯之后还要“暖灯”,也就是从正月十一之后,长辈要早晚到灯前观看,并且要往灯中添油和祭拜,以确保花灯日夜不灭,代表香火不断。到了正月十六日,将花灯取下来悬挂于祠堂或者客厅中,谓之“落灯”。
这种习俗就是希望孩子能得到祖先和土地爷的保护,可以健康成长。之所以在“地日”这一天上灯,就是因为土地是万物之母,是万物的出生之地。所以说“家中若添丁,地日必上灯”,是人们对孩子的一种期望。
生男孩挂灯步骤3湛江的吊灯习俗你见过吗?
湛江人对春节时间的界定,一般从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至次年的正月十六日,统称为春节期间或过年。故节前有“年晚”、“挨年”的叫法;节后有“年初几”、“年十几”的称谓。
吊灯,是湛江人过年的一种风俗,在造甲村吊灯选日子选在正月十二(有的地方是初十、十一)。旧时吊灯也叫“周知族人”,现在有的地方也叫“绑贵”。
吊灯,“灯”与“丁”谐音,是有人家在旧年里生育了男丁(男孩)必须举行的仪式。这一天,主人家里备好酒菜和两盏(有的地方一盏)花灯,早上先将灯点亮吊在自家中厅,鸣炮庆贺。接着“出灯”,把灯送到祠堂或家庙里;然后“吊灯”,把灯吊挂在祠堂的灯梁上,回家宴请亲朋好友,俗称“做灯酒”;主人把一直挂到正月十六,叫完灯。,称为“燃丁”。
花灯是用竹篾制架,色纸贴糊,有动有静,花样繁多,色彩斑斓,很多人集中吊在一起异常美观。
旧时的湛人对吊灯非常重视而且仪式隆重,还请道士“作法”,吊灯不仅是湛江人对人丁不断祈祷,而且是一个家族人丁兴旺的标志!现在湛江人对吊灯的仪式虽有简化,但一些地方依然隆重。
那么湛江的朋友都知道这个习俗吗?你们都是怎么过得呢?欢迎大家在评论下方留言。
四、湛江过年风俗有哪些?
湛江过年风俗有:
1、趁圩
趁圩,在北方又称作“赶市集”。在湛江农村,每个镇都有属于自己镇的“圩日”,每逢“圩日”,附近的农民、村民就会聚集到“圩市”里,进行商贸交易。年近晚,家家户户都会到“圩市”去“趁趁热闹”,购买自家需要的商品、年货,吃的、喝的、玩的、用的,还有理理发什么的。
2、洗邋遢
民间有言:“年廿八,洗邋遢。”腊月下旬起至年二十八,家家户户都大搞清洁卫生。在这期间,人们会清洗洗家具、窗户窗帘、碗碟、床铺。个人也会趁着这段时间,洗头理发。把一切打扫的干干净净,以全新的面貌去迎接新年。
3、行大运
正月初一是新年,港城里四处张灯结彩,喜气洋洋,清早醒来,人们会穿得漂漂亮亮的出门,去行大运,人们多会去茶楼“饮早茶”,与家人、友人互拜年,吃饱了便去逛街、游公园、看舞狮,这一天,遇见相熟或不认识的人都会道“新年好”、“恭喜发财”等祝福的话语。
4、吊灯
湛江农村盛行“吊灯”的习俗,凡是去年家里添了男丁,都要在春节期间会到本村的祠堂、庙宇、土地神前搭灯棚,吊挂各种花灯,故称“吊灯。传统上意为向老祖宗禀报,氏族里增了一员,通俗一点就是“报户口”,日后上族谱。“吊灯”一般会选在正月初十至十二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吊灯”时,人们还会请来亲戚朋友,摆上几座,饮宴庆贺。
5、分“社肉”
在雷州和湛江的一些农村,元宵节还盛行一种入社分猪肉活动。即村里会买回生猪,把宰成的“刀肉”以及猪头、猪脚、猪下水,全部放入大锅煮熟,捞起后抬到庙中拜祭后,然后按份数分“社肉”,村民连同“社饭”带回家中,不可复火,全家齐食,家中的畜类也要喂一些。相传,吃了“社饭”、“社肉”,便能人畜兴旺。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农村习俗吊灯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农村习俗吊灯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