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书

诞生于2010年,专业的公墓陵园管理系统、网络祭祀系统。

异族习俗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异族习俗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一、你还知道哪些民族他们有什么风俗习惯选择其中两个民族说说

       1、藏族

       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其余在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地。藏族人多信喇嘛教。

       敬献“哈达”是藏族对客人最普遍、最隆重的礼节,献的哈达越长越宽,表示的礼节也越隆重。对尊者、长辈,献哈达的时候要双手举过头,身体略向前倾,把哈达捧到座前。

       对平辈,只要把哈达送到对方手里或手腕上就行;对晚辈或下属,就系在他们脖子上。如果不鞠躬或用单手送,都是不礼貌的。接受哈达的人最好做和献哈达的人一样的姿势,并表示谢意。

       当西藏人见面打招呼时,他们点点头,表示亲切的问候。接受者应该微笑和点头。一个客人来拜访,西藏人在账户外等着欢迎客人。

       当西藏人看到老人或受人尊敬的客人时,他们必须脱下帽子,45度脱帽。帽子放在靠近地面的地方。看到平代,头略低。帽子放在胸前以示礼貌。男人和女人坐在一起,习惯了男人坐在左边,女人坐在右边。

       藏族人有礼貌地向客人提供奶茶、黄油茶和大麦酒。客人到了藏族人家的客人,主人要喝三杯大麦酒,客人若不喝,就要用无名指蘸。

       如果客人不喝酒或不玩耍,主持人会立即拿起酒,唱歌、跳去劝酒。如果客人的酒量小,你可以喝一小口,然后把酒加进去。喝了两杯后,主人把杯子装满,客人们喝了起来。

       这样,客人们喝得不多,主人也很满意。根据西藏的习俗,主人提供的是酥茶。客人不能拒绝。至少有三碗是醉的。你喝得越多,你就会变得越受欢迎。

       黄油茶的礼仪是:客人坐在西藏桌旁,女主人在客人面前放一个有银边的小木碗,然后带一壶或热水瓶给客人倒一碗黄油茶。主人和客人开始聊天;

       当女主人再次举起壶时,客人可以拿起碗,轻轻吹一圈,再喝一口,然后说些赞美茶的好话;当女主人第三次举起壶时,客人又喝了一口酒;客人们准备走了,可以再喝几口,但不能喝干,碗的底部必须留下一些酥脆的底部。

       藏人最忌讳的是人们用手触摸佛像、经、珠、护身符等圣物。他们认为自己违反了禁令,对人类和动物都不利。

       2、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人主要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信奉伊斯兰教。维吾尔人非常重视礼貌,接待见面,习惯把手按在胸部中央,把身体前倾30度或握手,并连声说:“您好”。

       客人席地而坐,不要双腿直伸,脚底朝人;院落的大门禁忌朝西开,忌讳睡觉时头朝东脚朝西,所以在给他们分配房间、安放卧具和枕头时,特别要注意。忌随便走近灶台、水缸等。

       注意卫生,经常在水龙头下洗手和洗脸。对于维吾尔族家庭的客人,进门前和饭前,女主人必须用水壶洗手,一般要洗手3次。习惯为一人专用茶杯,住宿期间不更换。当第一次到茶杯时,在我面前,用之前给茶杯消毒。

       当你坐在房子里,你必须坐在你的膝盖上,避免伸展你的腿和面对别人。当老人吃完后被引导做“杜瓦”时,避免环顾四周或站起来。

       在饮食方面,喜欢喝奶茶和吃馕。我喜欢吃拉面和馒头,还有“炖羊”、“羊肉”、“羊肉串”、“牛羊锅贴”。烧烤是全国最有名的小吃。禁忌吃猪肉、狗肉和桑肉。

       衣服短,上衣一般在膝盖以上,裤子到脚,多数避免户外穿短裤。肉节、海鸥节是一个传统的盛大节日,无论男女老幼都喜欢戴四石小花。他们最喜欢的运动技巧是在高空走长绳。

       3、蒙古族

       蒙古族,主要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信仰喇嘛教,牧民爱穿滚边长袍,头上戴帽或缠布,腰带上挂着鼻烟壶,脚穿皮靴,多住蒙古包。蒙古族传统礼节,主要有献哈达、递鼻烟壶、装烟和请安等,当然还有鞠躬礼和握手礼。

       献哈达的礼节和藏族一样。蒙古族牧民十分热情好客、讲究礼仪。请客人进入蒙古包时,总是立在门外西侧,右手放在胸部微微躬身,左手指门,请客人先走。客人跪坐后,主人按浅茶满酒的礼俗热情敬献上奶茶和美酒,并把哈达托着献给客人。

       当接过主人的奶酒,最得体的是按照蒙古人敬酒的方式,左手捧杯,用右手的无名指蘸一滴酒弹向头上方,表示先祭天,第二滴弹向地,表示祭地,第三滴酒弹向前方,表示祭祖先,随后把酒一饮而尽。如果客人不会喝酒,只要把酒杯恭敬的放在桌上就可以了。

       招待来客的佳宴有手抓羊肉和全羊席。如果你是贵客,主人会设全羊席来款待你,表示主人对你的尊敬。蒙古人忌讳吃狗肉,不吃鱼虾等海味以及鸡鸭的内脏和肥肉。送客的时候,主人送客人到蒙包外面或本地边界。

       路过蒙古包的时候,要轻骑慢行,以免惊动畜群。进蒙古包前,要把马鞭子放在门外,否则,会被视为对主人的不敬。进门要从左边进,入包后在主人陪同下坐在右边;离包的时候要走原来的路线。

       出蒙古包后,不要立即上马上车,要走一段路,等主人回去后,再上马上车。如果蒙古包前左侧缚着一条绳子,绳子的一头埋在地下,说明蒙古包里有病人,主人不能待客。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七、八月份举办,是蒙古族人民一年一度群众性的盛大集会。大年和小年是蒙古族比较重要的节日(大年就是春节,小年在腊月二十三)。

       4、回族

       回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回族约有1/3人口聚居在宁夏回族自治区 。他们信奉伊斯兰教。回族人尊敬长者,禁止居室里面放猪皮、猪鬃等制品。回族非常注意并尊重别人的自尊感,顾全别人面子,不喊外号。

       “阿訇”是清真寺教务主持,非常受穆斯林和回族人的尊敬。在接待工作中,如果他们在祈祷,不能被打扰。忌用左手递送物品。

       禁止一切供人饮用的井、泉、牲畜用水,不准任何人在附近洗脸、洗衣服。喝水前先洗手。容器里的水不能倒回井里。回族人的日常饮食很卫生。在有条件的地方,他们必须在饭前和饭后用流水洗手。

       在饮食方面,禁食猪、狗、驴、骡子、马、猫,以及所有被非穆斯林屠杀的猛兽、死畜、牲畜,禁止吸烟和饮酒,并禁止用食物开玩笑。你不能用禁忌作为比喻(例如,你不能说某物像血一样红),等等。即使在谈话中,你也不能使用“猪”或谐音;

       在信仰方面,禁止崇拜偶像;在社会行为等方面,禁止在背后诽谤他人、议论他人的缺点、放高利贷、**等。异族通婚一般在家庭内实行,但与兄弟姐妹的婚姻有限。茶和红糖是回族的节日产品。

       5、壮族

       壮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及云南、广东,贵州三省。壮族信仰多神教,崇拜巨石、老树、高山、土地。祖先崇拜占有主要地位。每家正屋都供奉着“天地亲师”的神位。有的还信奉佛教。

       壮歌久负盛名,定期举办对歌赛歌的“歌圩”盛会;壮族刺绣、竹芒编以及“干栏”建筑艺术等名扬远近。

       如果有客人来访,他们都会热情招待。由主人出面让座递烟,双手奉上茶。有客人在家,不可以大声讲话,进出要从客人身后绕行。和客人共餐,要两腿落地,和肩同宽,不能跷二郎腿。

       饮食以大米、玉米、薯类等为主食。认为狗肉、野味是美味佳肴、珍品。用餐时须等最年长的老人入席后才能开饭;长辈未动的菜,晚辈不得先吃;

       给长辈和客人端茶、盛饭,必须双手捧给,而且不能从客人面前递,也不能从背后递给长辈;先吃完的要逐个对长辈、客人说“慢吃”再离席;晚辈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后吃饭。

       普遍喜欢喝酒。招待客人的餐桌上有酒才显得隆重。敬酒的习俗为“喝交杯”,其实并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汤匙。

       龙州等地的妇女还有嚼槟榔的习俗,有些地方槟榔仍是待客的必需品。不爱吃胡萝卜、西红柿、芹菜等。

       尊老爱幼是壮族的传统美德。路遇老人要主动打招呼、让路,在老人面前不跷二郎腿,不说污言秽语,不从老人面前跨来跨去。杀鸡时,鸡头、鸡翘必须敬给老人。

       壮族人忌讳农历正月初一这天杀牲;有的地区的青年妇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妇女生孩子的头三天(有的是头七天)忌讳外人入内;忌讳生孩子尚未满月的妇女到家里串门。登上壮族人家的竹楼,一般都要脱鞋。

       壮族人禁止带著水桶和锄头或其他农具进入自己的家。火塘和炉塘是壮族最神圣的地方。禁止踩在火塘上的三脚架和炉台上。壮青年结婚,禁忌孕妇参加,孕妇尤其不能见新娘。孕妇不能进入产院。

       如果你有母亲,在门上挂上袖子或插刀以示禁忌。不小心进入母体的人,必须给婴儿起名字,送婴儿一套衣服、一只鸡或相应的礼物,做孩子的教父和教母。

       壮族是水稻农业民族,非常喜爱青蛙。在一些地方,壮族有一种特殊的“青蛙乐器”。因此,在壮族地区,禁止杀蛙和不吃蛙肉。

       6、满族

       满族人大部分聚居在东北三省,以辽宁省最多。

       满族非常重礼节。平时见面都要行请安礼;如果遇到长辈,要请安后才能说话,以示尊敬。最隆重的礼节是抱见礼,也就是抱腰接面礼。一般亲友相见,不分男女都行这个礼,表示亲昵。

       家里一般都有“万字炕”(即一房西、南、北三面都是土炕),西炕最尊贵,用来供奉祖宗,不能随意去坐。挂旗也是满族盛行的一种风俗。旗也叫门笺、窗笺。春节时每家都要在门楣上、窗户上贴上挂旗,有的还贴上对联,增加节日气氛。

       它们以米粉为主食。肉以猪肉为主,常以白色烹调,如满清名菜“白肉血肠”。在寒冷的冬天,没有新鲜蔬菜,酸菜(即酸菜)往往是主要的蔬菜。用酸菜煮白肉,粉是满族人冬天后常吃的一道菜。

       在节日期间,吃“艾吉哥贝”(饺子),而在农历新年前夕,则吃手工采摘的肉。他们还保留着少数民族的食物,如面包、汤和萨奇马。

       满族人接待客人,不回避内部事务。家庭中的女性成员可以参加为客人准备的祝酒词和其他活动。成对地招待客人被认为是不礼貌的。客人一旦接受了女人的祝酒词,就必须把它喝干。曼氏人最显著的禁忌是不允许杀狗,禁止吃狗肉,禁止戴有狗皮的帽子。

       满族信仰萨满教。祭天,祭神,祭祖先时,以猪和猪头为祭品。宰杀前要往猪耳朵内注酒,如猪的耳朵抖动,则认为神以接受,就可以宰杀了,俗称“领牲”。

       7、朝鲜族

       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多聚居于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他们在服饰妆扮、生活起居、文体活动等方面都独具特色。

       朝鲜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节假日和喜庆日,朝鲜族群众就会载歌载舞,欢腾雀跃。不论男女老少,不仅都能唱会跳,而且还都十分酷爱传统体育活动。

       老年人在家庭和社会中处处受到尊重。孙辈和孙辈都以照顾祖父母为荣。年青一代不能在长者面前饮酒或吸烟;吸烟时,年青人不得向长者借火,也不能接火,否则被视为不敬行为;和老人一起旅行时,年轻人必须跟在老人后面。

       如果有紧急情况必须提前,他们必须恭敬地向老人解释原因;在路上,当老人们面对面时,年轻人应该恭敬地站在路边要求和让步;年轻一代要对长辈讲敬语,第一次见面时也要用敬语。

       喜欢吃米饭,擅长做米饭,水、火都很讲究。以米面制作的各种糕点、散饼、发饼、蛋糕、凉面等也是朝鲜人民的日常主食。香菜是不可或缺的日常菜肴。朝鲜泡菜做工精细,享有很高的声誉。一种自酿的米酒,叫做“麦格力”,常用来招待客人。

       在桌子上,汤匙和米汤有固定的位置。例如,汤匙应放在食客的右侧,米饭在餐桌左侧,汤碗在右侧,汤菜在左侧,菜肴在第二位,香料在中心等。

二、土家族的风俗习惯和节日

        一、回族 回族在我国人口较多、分布较广,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主,在甘肃、陕西、贵州、青海、云南、北京、天津等省、市、自治区也有大小不等的回族聚居区。回族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于公元7世纪中叶,由阿拉伯和波斯的穆斯林商人传人我国,在西北地区的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乌孜别克族等十多个少数民族中广泛流传,信徒很多,回族各方面习俗均受伊斯兰教的影响,从结婚、婴儿出生、死亡均由阿訇主持。阿訇是波斯文的音译,是对伊斯兰教的学者或教师的尊称,在中国是伊斯兰教宗教职业者的统称。 开斋节,是穆斯林的两大节日之一.时间是回历(即希古拉历)的9月29日或10月1日,在我国新疆地区又称肉孜节。按伊斯兰教规定,回历9月为斋月,穆斯林要斋戒一个月,到斋月结束时要寻看新月,见到后次日开斋,如未见到,则开斋顺延,但一般不会超过三日。开斋节前,穆斯林要按本人家中人口向穷人发放开斋捐(相当于一人一天的生活费).钱物均可,并做开斋节的拜功等。节日上午,穆斯林要淋浴、刷牙.穿最好的衣服。去清真寺举行“合礼”仪式等庆祝活动,尔后互祝节日幸福快乐。一般的家庭都备有各种佳肴.宴请宾朋,互相赠送礼物。开斋节一般为期三天。 回族人一日三餐,饮食习惯与汉族差别较大。回族日常饮食因聚居各地区的主要农产品不同而略有变化,以面粉、大米为主,辅以玉米、豌豆等杂粮。回族人喜欢吃牛、羊、鸡、鸭肉和带鳞的鱼类,爱吃蔬菜。但不吃马、驴、骡、狗的肉,尤其忌食猪肉。不食动物的血液,不食自死的禽畜和非穆斯林宰杀的牲畜和牛羊肉罐头.也不吃非清真店制作的食品。 回族人热情好客,总以好茶好饭款待客人,还以给客人加菜加饭为敬。回族一般不嗜烟和酒,喜欢喝茶。回族给客人倒茶、端茶等都使用右手,客人要双手相接,否则视为无礼。 二、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占新疆总人口的3/5.大部分聚居在天山以南.伊犁等北疆各地也有散居。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家庭、婚姻、饮食等诸方面均受到宗教的影响。因此。具有信奉伊斯兰教民族所共有的饮食禁忌,禁食猪肉、驴肉、骡肉、狗肉、动物血及自死的牲畜。维吾尔族人讲究卫生,尤其注意饮水清洁。吃饭时,不能随便拨弄盘中食物.也不能随便到灶台前面。盛饭或与人交谈时禁忌吐痰,吃剩的残骨要放在自己面前的桌布上.不可乱扔。 维吾尔族饮食很有特色,一种用白面或玉米面在特别的火坑中烤制而成。形似面饼被称为“馕”的食品是维吾尔族家常主食之一。在维族村镇上,家家户户都修有馕坑.维族人吃馕是有讲究的,都是用手掰开后再食用,不允许拿着整个馕咬食。烤羊肉串是维吾尔族的传统食品,烤出的肉味鲜、香辣,很有特色。抓饭、拉面也是维族人喜爱的食品。副食品有牛、羊、鸡肉和各种蔬菜,但不吃素菜.做菜必须加肉。 维吾尔族同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一样,特别重视三大宗教节日.尤其视“古尔邦节”为大年,庆祝活动极为隆重,沐浴礼拜,宰牛杀羊馈赠亲友.接待客人。节日的筵席上,主要有手抓饭、馓子、手抓羊肉、各式糕点、瓜果等。维族人喜食水果,这与新疆盛产葡萄、哈密瓜、杏、苹果等果品有关,可以说瓜果是维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 三、藏族 藏族主要分布在辽阔的青藏高原,聚居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地的藏族自治州、藏族自治县。藏族信喇嘛教,喇嘛教对藏族的文化和风俗有深远的影响。在饮食上.藏族人忌食奇蹄五爪类、禽兽类,如马、驴、骡、鸡、鸭、鹅等。大部分地区的藏族也不食海味及鱼类。藏族可以食用的是偶蹄动物的肉,如牧养的牛、羊、野生的鹿等,蹄都是双瓣的,即偶蹄,其肉才是可以食用的。 藏族牧民的饮食多为一日四餐,早7点第一餐。多食糌粑,喝酥油茶,10点吃第二餐,午后2点食第三餐,亦称午餐,以食用肉食为主.晚8点吃第四餐,食品以粥为主。总体上牧民们以牛、羊肉和奶茶为主要食物,奶制品有酥油、酸奶、奶酪等。农区藏民的饮食以粮为主,蔬菜为副。糌粑是藏族的日常食品,它是由青稞或豌豆经炒熟磨粉而成,再经数道加工调配工序制成粑食。粑食营养丰富,香酥甘美,不仅藏族终生食用,居住在藏区的其他民族也喜欢。 藏族日常生活不能没有茶,酥油茶是藏族人时刻不可缺少的饮料佳品。青稞酒是藏民过节必备的饮料。习惯上,青稞酒多指青稞啤酒,此酒黄绿清淡、酒香甘酸。在西藏,除僧人依教规忌酒外,藏族男女老幼几乎都喝青稞酒。 四、蒙古族 蒙古族,半数以上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东三省、新疆、甘肃、青海等地。各地蒙古族由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生产发展状况的差异,在饮食习惯上也不尽相同。在牧区,蒙古族以牛羊肉、乳食为主食,史书以“游牧民族四季出行,惟逐水草,所食惟肉酪”来形容游牧生活形成的饮食习惯。烤肉、烧肉、肉干、手抓肉均为蒙古族家常食品,其中手抓肉最有名,四季都可以食用。而吃全羊则是宴请远方宾客的最佳食品。吃全羊有两种做法:一是煮食,即把全羊分解为数段煮熟,在大木盘中按全羊形摆放好,就可食用。二是烧全羊,把收拾干净的整羊入炉微火熏烤,最后刀解上席,蘸板盐食用。炒米也是蒙古族特别喜爱的一种食品,可干嚼可泡奶,是牧民外出放牧的极好食物。 乳食是蒙古族居民一天中不可缺少的食品。奶食、奶茶、奶油、奶糕等均为蒙古族根据季节变化经常食用和饮用的食品。此外,夏季里人们还喜食酸奶,或拌饭或清饮,以清暑解热。蒙古族牧区夏天还喜欢饮马奶酒。 在农区、半农半牧区,蒙古族因与汉族杂居.所以饮食习惯已逐渐与汉族大体相同。农区的蒙古族主食以玉米面、小米为主,杂以大米、白面、黄米、荞面、高梁米。随着温室、塑料大棚的普及,农区蒙古族食用蔬菜的品种不断增加。在菜肴烹制上,农区以炖、炒为主.也加以烧烤,吃些牧区食品如手抓肉、奶制品等。蒙古族农民多保留了牧区的好客习俗,来了客人要先敬茶,无茶或不沏新茶皆为不恭,而且以“满杯酒、满杯茶”为敬,不同于“满杯酒、多半杯茶”的汉族习俗。 蒙古族豪放、粗犷、开朗热情.待人诚恳、实在,处处显现出塞外草原博大的胸怀。 五、朝鲜族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黑龙江省牡丹江地区、辽宁省丹东地区。朝鲜族比较讲究卫生,讲究礼貌,特别是敬老美德受到各民族人民的称赞。 朝鲜族聚居区盛产大米,主食以米饭为主,其次是冷面和米糕。米糕的品种多,有打糕、切糕、发糕等。朝鲜族口味以咸辣为主,咸菜品种丰富,式样美观,非常可口。辣椒是每个朝鲜族家庭必备的调味品,朝鲜族嗜辣,决不比四川、湖南人逊色。 朝鲜族的饮食特点之一是每餐必喝汤,最讲究的是汤浓味重的浓白汤。常用于吊汤的原料有牛肉、鸡肉、狗肉、兔肉等。 朝鲜族的烹调方法以煎、煮、炒、氽、烤等为主,菜肴多清淡、软烂、爽脆。朝鲜族对猪肉的消费量相对较少。朝鲜族不喜欢吃羊肉、河鱼,也不喜欢吃馒头。朝鲜族喜欢吃狗肉、牛肉、鸡、蛋品、海味、大酱和泡菜等。常以狗肉招待客人,狗肉的食法极有特色,将煮好的狗肉撕成丝,配以葱丝、姜末、蒜末、香菜、精盐、熟芝麻,食之不腥,香辣爽口。 六、傣族 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和德宏地区,在临沧、大理和丽江等地也有分布。傣族聚居地盛产水稻,傣族人以大米为主食.最喜欢吃糯米,而且能用糯米加工食品,如把糯米装入香竹中烤制成竹筒饭,用芦叶把糯米、花生包成粽子,用米浆蒸成卷粉。用油炸成糯米油果、糯米卷等。 傣族人口味喜欢酸、辛辣和香味。其烹调方法主要有蒸、烤、煮、腌等。其中烤鱼很有特色,做法是先去除内脏,把葱、蒜、姜、辣椒剁成泥,放在鱼腹内,然后用香茅草包扎好,放在暗火上慢慢烤至焦黄。酥香而嫩。傣族人以酸竹煮鸡、煮鱼等视为待客的最佳菜肴。 傣族的“南米”(即酱)风味独特,在用番茄酱及花生、青菜、鱼、竹笋等为主料制成的各种酱中螃蟹酱最为名贵。“南米’’的吃法多种,有的用糯米饭蘸着吃,有的则同时做几种酱,然后备各种青菜或煮熟的南瓜等,不同的菜蘸食不同的酱吃。傣族人爱饮酒和茶,会自己酿酒。吃饭时不喝酒,而是在饭后或空闲时饮用。 七、羌族 羌族,主要分布在四川省的西北山区。羌族居住地山高坡陡.石头多土地薄.气温较低.羌族聚居地主要产玉米、洋芋(马铃薯)、小麦、青稞、荞麦和各种豆类,但产量都不高。蔬菜有白菜、萝卜、青菜等。羌族人平日吃两餐饭,多为“玉米蒸蒸”(玉米粗渣粒,先煮后焖而成),晚饭多为稀饭加馍馍,晚上还喜欢吃“砣砣肉”.喝白酒。“砣砣肉”用猪膘(腊肉)切成拳头大.与豆菜同煮,吃时每人一砣。 羌族的主食还有金裹银、荞面条、面疙瘩、酸汤面、玉米汤圆、炒面、馍馍等。副食品常见的有酸菜、砣砣肉、白豆腐、油炸洋芋片和腊肉等。羌族人吃马肉、狗肉和野兽肉。北川产的“羌活鱼”.形似四脚蛇,羌民也吃。还喜欢吃猪肚子骨头。猪肚子骨头的制作方法是:宰猪时,将猪骨头剔下剁短,装进猪肚里,放火坑上蕉制,再挂户外晾起来,吃时从中取出些骨头熬汤。 羌族著名的土特产有茂汶和北川的花椒及茶叶。羌族人饮料主要是酒和茶。用青稞、玉米等酿制的醉糟酒,饮用时用长竹管咂吸。城镇羌民清晨也有喝早茶的习惯。 八、白族 白族,大部分居住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散居于昆明、元江、丽江等地。大理自治州粮食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薯类、荞麦等,经济作物有甘蔗、烤烟和茶叶。河湖盛产鱼类,山区有丰富的植物和动物资源。白族人以稻米、小麦、玉米、荞麦和马铃薯为主食,蔬菜品种多。还善于腌制肉类和咸菜,还能自制蜜饯、苍山、雪炖甜梅等果品。节庆时,白族喜欢用糯米或小麦、大麦酿造白酒、水酒,平时嗜好酸、凉、辣味饮食。 大理州洱海以产鱼著称,尤以弓鱼最有名。人们喜食沙锅菜。沙锅鱼的做法是将火腿片、嫩鸡块、冬菇、腊肝片、玉兰片、豆腐等十几种原料按比例与鱼放人沙锅内.加上胡椒、八角、盐等调味品,置于火上用微火炖熟,此菜味道极鲜。 “乳扇”是大理州的名特产品。乳扇一般由羊乳制成,制作并不复杂,但要求精细。先将羊乳放在锅中,再点酸水(可用明矾等),当羊乳呈半固态时,用竹筷往上挑成扇状,放在簸箕内晒干,乳扇可以生食或煮食,以煎食最为普遍。 九、苗族 苗族半数以上居住在贵州,其余分布在湖南、云南、广西、四川等地。苗族人食物以大米为主,辅以包谷、小米、高粱、小麦和薯类等杂粮。苗族人最喜食糯米。副食品主要有瓜类、豆类、蔬菜以及作为佐料的辣椒、葱、蒜等。肉类有猪、牛、羊、鸡、鸭及鱼类。 苗族人口味以酸、辣为主,尤其喜食辣椒。日常菜肴主要是酸辣味汤菜。酸菜味鲜可口,制作方便,可生食,也可熟食。平时吃新鲜蔬菜或瓜豆,苗家也掺些酸菜或酸汤。令人增加食欲。此外,苗家的酸汤煮鱼是风味名菜,做法是将酸汤加水、食盐煮沸,取鲜活鱼去苦胆,入酸汤中煮制而成,此菜肉嫩汤鲜,清香可口,一年四季都可以做。 苗家能加工保存熏制腊肉、腌肉、腌鱼、鱼干、香肠等.其中腌鱼是苗族的传统佳肴。方法是将鲜鱼剖开,去内脏,抹上盐、辣椒粉,放火上方焙烤至半干,然后人坛密封.食时取出蒸熟。此鱼具有骨酥,咸辣适度,清香可口的特点。 苗族人还喜欢制作豆腐、豆豉,加工猪灌肠、血豆腐等。爱吃火锅。苗家男女都喜欢酒,大部分人家都能自己酿酒。他们自制酒籼,用土产的糯米、包谷、高粱等酿出芳香的甜酒、泡酒、烧酒、窖酒等。

三、彝族有什么风俗

       彝族有彝族年,火把节等隆重的节日,同时彝族在婚恋丧葬上也有其特别的习俗。彝族年:彝族年是川、滇、黔彝族隆重的传统节日,彝语称库施。各地过年时间不一,一般在每年农历十月至十一月中、下旬选吉日过年。火把节:为彝族的传统节日,日期为每年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历时三天。节日期间,人们身着盛装,集中在村寨附近的平坝或缓坡上,唱歌、跳舞、赛马、斗牛、斗羊、摔跤、选美等,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热闹非凡。婚恋:彝族婚姻的特点是同族内婚、家支外婚、等级内婚、姑舅表优先婚和姨表禁婚。这一特点在凉山彝族地区表现得最为突出,新中国成立前若异族通婚,按习惯法要处死或逐出家族。丧葬:大部分地区彝族实行土葬,凉山彝族实行火葬,葬后,就地挖土、石盖严,或将骨灰装入袋,用马驮藏于岩穴。

四、土家族的风俗习惯和节日

        土家族有过“赶年”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腊月二十八、二十九日过年,现土家族聚居的部分村寨,一直保留了这一习俗。“四月八”是土家族送毛虫的节日,要自念谚语,祈望庄稼免遭虫害,五谷丰登。信仰 土家族崇拜祖先,认为祖先是最大的神,处处保佑子孙。普遍信奉“土王”,传说“土王”是土家族的祖先,每逢节日都要烧化钱纸,祭祀祖先和“土王”。土家族还信奉土地神,过年期间,凡是走亲访友经过土地庙时,都要烧香化纸,也还在不少土家族供奉“三王庙”的,庙内供有冉、杨、田三神位,祈祷三王神保佑人口平安、六畜兴旺。背景:湘、鄂、川、黔边界上家族的一些地方,每年要过三次年:腊月二十九(或二十八)“过赶年”;农历六月二十五过“六月年”;十月初一过“十月年”。汉族以及一些有关民族过大年(简称“过年”,即春节)都在腊月三十(或二十九)。土家族人提前一天赶着过年,故称“过赶年”。土家族人为什么要过赶年呢?在湘、鄂、川、黔边界民间流行着四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说为了抵御外国的侵略。传说明嘉靖年间倭寇(日本)入侵中国,永顺土司工彭翼南奉命出征,他率领士兵三千,提前一日过了年奔赴前线,大败倭寇,立了“东南战功相关问题全部土家族的风俗习惯1、见面要互相问候,家有来客,必盛情款待。若有是逢年节到土家人家里做客,主人还会拿出雪白的糍粑去烤,待烤得两面金黄开花时,吹拍干净,往里灌白糖或蜂蜜,双手捧给客人。有的地方给客人吃糍粑还有些讲究,即把烤好的糍粑给客人后,客人不得吹拍火灰,要接过就咬,这时主人会抢回去吹打拍净,蘸上糖再给客人。 2、土家族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包谷饭是以包谷面为主,适量地掺一些大米用鼎罐煮,或用木甑蒸而成。有时也吃豆饭,即将绿豆、豌豆等与大米合煮成饭食用,粑粑和团馓也是土家族季节性的。 3、土家族民间十分注重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年最为隆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杀年猪,染成红、绿色,晾干而成,做绿豆粉、煮米酒或咂酒等。猪肉合菜是土家族民间过年、过节必不可少的大菜。每年农历二月二日称为社日,届时要吃社饭。端阳节吃粽子。糯米粑粑是土家族民间最受欢迎的食品之一。重阳节打粑粑,女儿“坐月”送粑粑,修房上梁抛粑粑。 扩展资料: 土家族的节庆: 1、土家年是土家族最隆重的节日。土家族过年时年事活动持续时间久,内容丰富多彩。从腊月二十三开始作准备。过年之前置办年货、杀年猪、打粑粑、做团馓、杀年猪、推豆腐等。 2、牛王节,即农历四月八是传统节日,节日内容一般都是对牛的崇敬和感谢。这一天人们盛装来到牛王庙,供酒、肉、米把,并焚香祭祀牛王,同时放鞭炮、吹唢呐、跳摆手舞。摆筵席招待出嫁的姑娘和至亲好友。 3、大部分土家族称六月六为“晒龙袍”,相传这一天是土司王覃垕遇难之日,因此家家户户都要把新衣服、好衣服拿出来晒,以纪念土王,保子孙后代昌盛兴旺。有的地方则以六月六为“吃新节”,家家都用包谷煮酒行祭,杀牛敬神,还有一些地方在这天会杀两头猪,到神坛敬彭公爵主。 4、七月半即中元节,也称鬼节、亡人节,主要是祭祖。土家族人过七月半,和客家人不同,不是过七月十五,而是过七月十四,也有的姓氏或者地区过七月十三、十五均可。七月半是土家族较大的节日之一,这天在土家族地区路边随处可见烧纸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异族习俗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异族习俗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搜索
最近发表
随便看看
友情链接
© Copyright By 生命之书.Some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生命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