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最高祭祀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一、泰山封禅始于哪个皇帝呢?
小的时候,在我们读书的课本里,但凡出现与山有关的知识点,老师都会捎带提到“三山五岳”这个成语。那何为“三山五岳”呢?
“三山”是指:黄山、庐山、雁荡山
“五岳”是指: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
“三山五岳”除了是华夏祖先最早定居的地方,同时也是世界道教圣地。它们遍布在华夏的大地上,有的是绵延千里、有的是高耸平原盆地之上,显得格外的险峻。而“五岳”作为中华文化的兴盛之地,不仅有对远古山神的崇拜,还衍生出五行观念与帝王封禅相结合的产物。至于“泰山封禅”始于哪个皇帝?
有的人说是始于远古帝王,因为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就明确列出的有十二位上古帝王曾经在泰山封禅,分别是:无怀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周成王。
而有的人则表示“泰山封禅”始于秦始皇,因为秦始皇一统了六国,且在齐鲁儒生的推动之下“刻石颂秦德”,然后再去“泰山封禅”。
一、作为“五岳”之首的泰山,既不是最高的山,也不是最美的山,为什么会成为皇帝“君权神授”的场地了呢?“君权神授”的由来在古代,由于科技水平和认知水平的局限性,导致大多数人对生活中出现的一些自然现象无法进行合理的解读。也正是这些自然现象的存在超出了个人认知范围之后,古人便开始对大自然产生敬畏和崇拜之心。
其实,底层人民拥有对自然的敬畏之心,这对于一个封建皇帝制国家来说,恰恰能够让皇帝有很好的理由去管理他的子民。
像中国在奴隶社会的周王朝时期,武王就曾被赋予过“受命于天”的权力,与此同时还自称为“周天子”。
据考古团队从殷周的金文、甲骨文的大量卜辞中可以看到,当时统治阶级利用劳动人民对自然力量的信仰和崇拜,把自己的意志假托为上天的命令,称之为“天命”。
后来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君主独揽大权且君权至高无上的思想逐渐被大众所接纳,以至于底层人民一致认为君主就是代表天神在人间行使管理人民的权利的。
既然皇帝拥有了上天赋予的合法化权力之后,那么“祭祀”便成为了皇帝眼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而皇帝之所以会这么做,无非是想在自己的权力上要添加一些神权色彩,这样就会对让人们对皇帝产生天然的敬畏感。
“泰山封禅”——我国古代极其重要且古老的一种最高祭祀仪式对于祭祀,像每年的清明,端午,中元,重阳等传统的节日,人人都能够祭祀神明和祖先。但是你知道最高的祭祀仪式“封禅”为什么会选择在泰山吗?
(1)、孔子对“泰山”的推崇,使泰山具备了丰富的文化底蕴
我们都知道孔子对周礼是极其的推崇,再加上史书曾经记载过周成王有祭拜过泰山的经历。而孔子老家曲阜离泰山又很近,所以孔子通过极力维护周天子的权威,使得泰山在中国的地位就如同孔子的地位一样重要了起来。
(2)、泰山作为中原版图的最东边,有着美好的寓意
除了孔子的推崇之外,“泰山”处于中原版图的最东边,在地理位置上也占据了很大的优势。因为古人一向对风水很讲究,所以“泰山”作为太阳升起的位置,不仅象征着光明,还具有国泰民安,万物生长等美好寓意。
(3)、“泰山封禅”是一个帝王的最高荣誉,远古十二位帝王就在此封禅
据《史记》记载,上古贤王无怀氏、伏羲氏、神农氏等12位帝王都曾在泰山进行封禅,而中国古代素有尊古法祖的传统。所以对于后世来说,“祭拜泰山”就成为了后世帝王彰显自己权力受命于天的一个重要体现。
【小结】:对于“泰山封禅”,在国家角度上:皇帝除了可以宣扬“君权神授”的合法性,以及表明自己是合法的统治者之外,其实还可以通过“封禅”来宣扬自己过去所积累的功德。但是在皇帝个人角度上:“封禅泰山”也成为了历代皇帝追求长生不老的一种祭祀手段。
二、“泰山封禅”都有哪些要求?“泰山封禅”的要求:封禅帝王要真正开创了大一统;帝王在位期间要做到政绩卓著、国泰民安;要有祥瑞的出现;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皇帝制国家里,诞生了近500名的皇帝。然而最后去“泰山封禅”的皇帝却只有6位,分别是: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
正是因为“泰山封禅”是象征帝王的最高荣誉,如果后世的帝王在泰山封禅,那么也就意味着自己与“远古十二位帝王”并齐。
像秦始皇兼并了天下,建立了统一的大秦帝国,而汉武帝则是攻打匈奴,结束了汉朝建立以来70年的边患,再者就是唐玄宗的开元盛世以及宋真宗的咸平之治了。
因此,关于满足“泰山封禅”的要求,其实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就算是开创了大明二百七十多年江山的朱元璋,最后也无法去“泰山封禅”。
综上所述,“泰山封禅”最开始是从对自然山岳崇拜,慢慢演变为国家祭祀的对象。后来又在一些仙士的鼓吹下,使得“泰山”成为国家至高无上的“封禅大典”。因此,“泰山封禅”已渐渐成为皇帝协调天、地、神、人之间的关系的纽带,甚至还想达到精神意志与外在行为的和谐统一。
二、想知道大祭司是什么职位?
中国祭祀等级中,按照等级从高到低是:太牢、少牢、特牲(特牛)、特豕、特豚等等。其中,第一等级就是太牢,第二等级是少牢,自古未变。如下:(其中关于特牲稍有不同,后来取消了特牲,特牲就是特牛)《通典·礼典·第八十五》——诸侯少牢,上大夫特牲,下大夫、士特豚,皆有脯醢醴酒。《礼记内则第十二》原文——庶人特豚,士特豕,大夫少牢,国君世子大牢。皆谓长子。其非冢子,则皆降一等。谓冢子之弟,及众妾之子生也。天子诸侯少牢,大夫特豕,士特豚,庶人犹特豚也。太牢降级清朝时期,将“太牢”从第一等级降到第三等,把“少牢”从第二等级降到第四等,全是连降两级。本来清朝之前的“牢牲”只有太牢、少牢,清朝时期变成四个,从高等级到低等级分别是:犊、特、太牢、少牢。如下:《清史稿志五十七·礼一(吉礼一)》——牲牢四等:曰犊,曰特,曰太牢,曰少牢。具体做法是,增加:三牲、羊豕二牲,将三牲定名为太牢,将羊豕二牲定名为少牢。因此,太牢、少牢表面上连降两级,实际为新增,原来的“太牢”改名为“犊(牛)”,原来的“少牢”改名为“特”,并定“特”为一羊或一豕,实际祭祀时,还是一羊高于一豕,凡是此前的祭祀中应该使用一羊的祭祀种类,均不使用一豕。此前,特,原为“特牛(特牲)”,等级低于“少牢(羊)”,高于“特豕”,但是,在唐朝时期前后,取消了。于是,清朝时期,出现了某些“极个别”文人,极力宣扬,如下:清赵翼《陔馀丛考·太牢少牢》——《国语》‘乡举少牢’注:‘少牢,羊、豕也。’则羊与豕俱称少牢矣。其不兼用二牲而专用一羊或一豕者,则曰特羊、特豕。可知太牢不专言牛、少牢不专言羊也。”另外,还有,如王明著《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5年首版,再版为《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新编诸子集成》)中:1、[六十]太牢同乎藜藿「藜藿」敦煌作「荼蓼」。太牢,牛羊豕三牲之肉。藜藿,贱菜。——书中给《卷一畅玄》原文“而太牢同乎藜藿”的注释。2、[二四]太牢三牲 牛羊豕三牲具备谓之太牢,古时最隆之祭礼。——书中给《卷九·道意》原文“太牢三牲”的注释。清朝之前的太牢只用牛,确实是最高祭祀礼仪,算是最隆重的,但是清朝时期的“太牢”,在增加了羊、豕(猪)之后,已经降级两等了,不是“最隆之祭礼”。需要注意的是,牲在古代是畜,六牲就是六畜,但是并非祭祀专用词汇,因此会有“礼无三牲”的说法,六牲、五牲、三牲都是饲养、放牧方面的分类中,使用的词汇。例如:六牲之中的牲,从生从牛,含义是活物,《说文解字》曰:牛完全也。因此,牲,指的是活牛之类的,后来含义引申,包括了“牛”之外的动物,比如:活羊、活豕(猪)、活马之类,但是与:犊(仅指牛)、特(仅指牛,后同)、特牲、特豕、特豚、鱼、腊、豆等真正的祭祀礼仪中用词的“区别”非常大。另外,除了牲,还有以下词汇可以用来形容包括“牛”在内的各种牲畜:“牺(纯色牲)”“牷(纯色全牲,无残疾)”“牡(雄性牲)”“牝(雌性牲)”等等。古代名词中各种牲畜,也分等级,“五牲”指“六牲”中的第一等到第五等的五个牲畜、“三牲”指的是“六牲”中的前三个,“六牲”当中的第一等和第二等就是牛羊,不称为牲,而统称为“牢”或“牢牲”,即表示“太牢(牛)”和“少牢(羊)”,比如“牢礼”一词就是常用的名词,代表饮食、祭祀用品中的所用牲畜的等级。因此古代祭祀中根本没有“二牲”一词。清朝朝廷的这种做法,也是近现代出现有人说:太牢是“牛、羊、豕(猪)”的关键原因。虽然清朝把太牢、少牢,降级两等,但是,牛还是实际上的第一等级,不过就是换了个名字,称为“犊”,没有明确“五帝一级”的祭祀只用牛,而把最高等级、最低等级笼统并列,但是,在实际祭祀中,五帝等最高祭祀,仍然沿用《周礼》,并使用牛。
三、什么是中国最隆重最崇高的祭祀活动
祭天是中国最隆重最崇高的祭祀活动。祭天是中国最隆重的祭祀仪式,表达出人们对于至高的上天滋润哺育万物的感恩之情。祭天、祭地与祭农神,体现出人们敬畏天地、尊重自然的观念。
四、想知道大祭司是什么职位?
大祭司是专职祭祀的一个职业。大祭司,又叫做最高祭司,是古罗马Pontiff祭司团体的最高阶祭司,是古罗马宗教中最重要的职位,起初指允许罗马贵族担任。为古代专职祭祀的主持人称为大祭司,专职祭祀的一个职业。其职责是,由于法老自视为神,他们就被看成是法老的代表,负责维持埃及社会的良好秩序。
相关知识
大祭司是唯一能进入至圣所的人。古埃及的祭司阶级有着悠久深远的历史,根植于传统之中。不同于西方社会正统保守的神职人员,古埃及的祭司不是为预测占卜或者与某位神明保持和谐关系而存在,祭司的职位近似于一份日常的工作。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最高祭祀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最高祭祀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