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中日习俗差异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一、中日饮食习俗有何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
一、相似方面:1、中日两国的主食都以大米为主,大米在中日两国饮食文化中均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中日两国均认为大米是理想的主食。中国是农业大国,南北方人都喜欢吃大米,特别是南方人,以大米为主食,而且这一习俗历史悠久。北方人由于自然条件所限制,虽以小麦、小米、大豆等杂粮为主,但如有大米也很爱吃。而日本自古以来有得天独厚的水资源,加之气候土壤适宜稻米生长,所以整个大和民族一直食用大米,并把大米品种改良得好吃、好存,使日本民族以大米为主食,并钟情日本大米。2、对于面食,中国人是最早种植小麦的地方,而各种面食又源于小麦,小麦种植传入日本后,日本人对面食也是由衷的热爱,特别是面条,中日两国人都很爱吃,但由于日本的水质好,有丰富的海鲜,使得面条特别好吃。如果说面条源于中国却盛于日本,是一点也不过分的(最常见的速食产品-方便面就是日本人发明的),提到面食,不得不提饺子,对于中国北方人,特别是逢年过节,是必备之选,日本人也很喜欢吃饺子。二、差异方面。1、中国人饭菜量大,日本适度。中国人在家吃饭或请客吃饭,只要有客人,不管在什么地方,都要讲究要有剩余,不能依照主客双方实际饭量准备,家庭也是如此,这一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不无关系。与日本饭菜相比,日本则适度。当然这指一般在家庭用餐或在餐馆被请去吃饭,特别是定食(或份饭),对一般食欲好的人恰好,对饭量大的人,少一点,对食欲差点的,偏多一点,即使剩一些,也浪费不多,这种适度的饭菜有利于健康。2、中国人喜吃热菜,日本人喜欢冷餐。这与两国的风土也有很大关系,中国的不少食品原材料是晒干保存的,待食用时浸水复原,易失鲜味,需要过油加工,油性食物吃方有味道,且容易消化。日本与中国比较日本的冻食量远比中国多,因为日本食物中海鲜多,不经加工或减少加工,可更多保持鲜度,且不损伤维生素。海产品本身含盐分有一定滋味,而且盐有消毒功效,生吃无妨(生鱼片在日本就很流行)。加之日本的水质好,温差变化小,寒冷地区不多,适于食用冻食。3、中国饭菜偏咸,日本饭菜偏甜。咸味菜肴适合大陆性气候的中国风土。而日本气候温和,四周环海,降水量大,空气湿润,除酷暑外,不会大量出汗,所以甜食适于日本人的胃口。4、中国人重视“吃”,日本人重视“看”。世人经过长期实践和体验,总结出一些“名言”,也充分证明了中国人重视“吃”,日本人则重视“看”。如:中国认是用舌头吃饭——品其味,日本人是用眼镜吃饭——观其行。
二、中日传统文化的差异
日本与中国风俗习惯礼节的不同有很多,涉及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比如:日本人爱喝酒,常常也同中国一样 无酒不成席 。但日本人的敬酒方式却同中国人不一样。中国人是相互碰杯,而且敬酒的一方要先干为敬。日本人则不同,敬酒的一方手持酒瓶,不断地为对方斟满酒,他却不喝。而且为了表示诚意,往往要跪在被敬者面前,低头鞠躬表示敬意,直到对方被他灌醉。日本人见面多以鞠躬为礼。一般人们相互之间是行3O度和45度的鞠躬礼,鞠躬弯腰的深浅不同,表示的含义也不同,弯腰最低、也最有礼貌的鞠躬称为“最敬礼”。男性鞠躬时,两手自然下垂放在衣裤两侧;对对方表示恭敬时,多以左手搭在右手上,放在身前行鞠躬礼,女性尤其如此。在国际交往中,日本人也习惯握手礼,尤其是年轻人或和欧美人接触较多的人,也开始有见面握手的习惯。名片交换是以地位低或者年轻的一方先给对方,这种做法被认为是一种礼节。递交名片时,要将名片正对着对方。名片在日语中写为“名刺”,女性大多使用比男性名片要小的名片。在社交活动中,日本人爱用自谦语言,如“请多关照”、“粗茶淡饭、照顾不周”等,谈话时也常使用谦语。在与日本人交谈时,不要边说边指手划脚,别人讲话时切忌插话打断。在交谈中,不要打听日本人的年龄、婚姻状况、工资收入等私事。对年事高的男子和妇女不要用“年迈”、“老人”等字样,年事越高的人越忌讳。日本人姓名一般是三至六个汉字,姓在前,名在后。通常对人只称姓,不呼名。日本人在节庆日和某些重要场合爱穿传统服装——和服,配以木屐。日本人给老人祝寿,是选一些有特定意义的年岁。如61岁为“还历”,意思是过了6O为1岁,返老还童;7O岁为“古稀”;77岁为“喜寿”;88岁为“米寿”,因汉字“米”拆开可变成八十八;99岁为“白寿”,因为“白”字上面加一横为“百”。日本人大多数信奉神道和佛教,他们不喜欢紫色,认为紫色是悲伤的色调;最忌讳绿色,认为绿色是不祥之色。还忌讳3人一起“合影”,他们认为中间被左右两人夹着,这是不幸的预兆。
三、日本有哪些与中国相反的习俗或是习惯?
日本与中国不同的生活习惯还是有很多的,比如在日本,饺子不能算作是主食,日本人也比较喜欢AA制等等。日本和中国地理位置比较近,两个国家也难免会有一些交融的地方,但是在一些琐碎的生活习惯上,还是有着很多相反的地方的。有的习惯在我们中国人眼中看起来非常的正常,但是在日本人眼中看起来就违背了他们的习惯,这是由于不同的地域文化导致的。
在饮食方面,日本和中国对于主食的认知还是有着细微的差别的。在中国,饺子就是和米饭一样,是主食之一,一顿饭吃了饺子就不会再吃米饭了,但是在日本人眼中,饺子只是一个配菜,不能只吃饺子不吃米饭,而且在日本人的饭桌上,米饭才是主食。这样的细微差别是由中日两个国家的饮食文化决定的,也是比较有意思的。
还有一个区别就是在请客吃饭的问题上,日本人比较习惯AA制,中国人则不是这样。中国一直有着热情好客的传统,如果是自己做东请朋友出去吃饭的话,肯定不会让朋友付钱的。在日本却不是这样,即便是关系再好的朋友,两个人无论是谁请客吃饭,最后都是AA制,这样会显得比较的公平他们也同样认为好朋友之间也应该保持公平和适当的距离。这样的差异也是和人们的思维方式有关的。
除了在主食还有请客吃饭这两个方面的差异之外,还有很多生活中的小细节可以看出中日两国的差异。在这些各种各样的小差别的背后,反映出的是中国和日本这两个国家的文化差别。每一个国家的发展历程都是不同的,文化的起源也是不同的,这就注定了每一个国家的生活习惯,历史文化习俗也是不同的。我们应该尊重别国的文化,尊重别国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习俗。
四、中日传统文化的差异
推荐于 一、 中日习俗文化比较1、中日两国都被誉为“礼仪之邦”。在中国是特别是男士,很多场合下是通过握手来表达问候。与人初次见面,熟人久别重逢,告辞或送行均以握手表示自己的善意,因为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见面礼、告别礼。有时在一些特殊场合,如向人表示祝贺、感谢或慰问时;双方交谈中出现了令人满意的共同点时;或双方原先的矛盾出现了某种良好的转机或彻底和解时习惯上都是以握手为礼。这样既可以表现出人们的基本礼仪,同时也可以通过这种礼仪来化解一些矛盾,使大家可以和平相处。 而在日本,鞠躬是最基本的礼节。鞠躬也有很深的学问,地位低的人首先鞠躬,而且鞠得最深。鞠躬鞠得愈深,鞠得愈久,所表示的尊敬、感谢、诚恳、敬意、谦恭、悔悟等等的程度就愈强烈。日本人初次见面对互换名片极为重视。初次见面不带名片,不仅失礼而且对方会认为你不好交往。互赠名片时,要先行鞠躬礼,并双手递接名片。通常是地位、年龄低的人先递名片。到日本人家里作客或到公司拜访客人,要预先约定时间,还有日本人有赠送礼物的习惯,拜访亲朋好友、出席宴会、旅游带回来的お土产(土特产),通常是一些很便宜的东西,礼不在厚,礼物的包装就很花心思,为的是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向对方表示自己的心意。 中国人送礼成双,喜欢2、6、8、9等数字。日本人送礼一般是奇数,通常用1、3、5、7等,并且日本人很忌讳“9”和“4”。按日本习俗,向个人赠礼须在私下进行,不宜当众送出。日本人禁忌绿色,礼物忌送手帕、梳子、荷花等;探病的时候不能送带根的植物。 中国人也注重礼仪规范,在正式场合也要正装,要求并不太严格,而日本人非常注重礼仪和服装。不同的场合要求不同的服装,特别是男性,必须穿一套正规的西装。在日本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参加婚礼和葬礼的时候,男性都是穿一套的黑西装。怎样分辨才知道是参加婚礼还是葬礼呢?要从男士所佩戴的领带来区分。参加葬礼的都必须系黑色的领带;参加的婚礼的就会系一个蝴蝶结领带,或其他颜色的领带。2、在对神灵的信奉方面,大和民族是一个信奉自然的民族,自然为神。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就像我们中华民族将龙喻为民族魂一样。他们信奉这样的 神 ,还有 灵 ,他们认为他们的这种信仰很虔诚。全国各地的神社,寺庙不计其数,尤以京都地区为甚.很多游客把京都作为日本的寺庙/神社的胜地来进行游览.以下小做汇集。日本人对神灵的虔诚是很强烈的,虽然虔诚,但也敬畏着。相比较下,中国的神灵就比较 友善 ,因为神话也是有其政治思想基础的。在我国,神灵的塑造和西方基督教比较类似,所有的神灵都趋向于教人 **坚* 。日本人也同样很坚忍,但是这还是有不同的。前面说了,中国的神灵趋向基督教的价值观念,强调众生平等,神灵的形象也被塑造得很高大完美。但说开去,这又和西方宗教、神话的神灵那样性格棱角分明不同。因此,中国的神灵是很具特色的。二、 中日饮食文化比较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中日两国作为两个在地理与文化上紧密联系的国家,在饮食这个关键问题上是有一些共同语言的。当然,到底是两个不同的国家,因此在饮食上还是有一些区别的。中国饮食与日本饮食,同属东方文明的产物,具有含蓄,优雅的特点。在日本文化中,很大一部分承袭自中华文明,饮食也不例外。然而,大和民族是一个富有创造思维的民族,特定的地缘环境,有限的自然资源,促使他们不断创新,进而独树一帜,这都源于大和民族对自然,对人的独特领悟。以下是中日两国在饮食方面的一些比较,通过这些,我们可以了解两国文化的观念,传统在饮食方面的体现。 日本料理尊重的是发挥材料本身的味道,根据情况生吃就是最好的选择。中国人却不善生食,原料往往要经煎煮炒炸卤炖烤烧烩等多道工序的制作方能起锅、装盘、上桌。在不同火候的烹调下,原料被定型,原味得以提升,口感也更丰富。所形成著名的八大菜系,其中万般滋味,千秋典故,身为中国人,也只能感受其博大,难细言其精妙。有人说,中国料理是火功文化,日本料理是刀功文化。很多国家认为火是人类文明开化的起源,生食则过于野蛮。这就产生了很大的差异。 日本人把外国料理的好的部分积极地引进,根据自己的味觉重新改进。日本人对各种各样的味道的好奇心很强,只要觉得好吃,即使是外国的东西也积极地引进并加以改良。他们往往以缜密的心思,精细的做工和与众不同的思维出奇制胜。现在日本制作的面包有些比西方的面包还要好吃;苹果是从美国进口的,经过品种改良以后制作了日本的新品种“富士”,获得了世界的好评。但是关于中国料理,从现状来看,他们还不能做出令中国人感叹的东西。不过在拉面领域,日本倒是技高一筹。日本料理还妙在渗透进了对季节的感觉。日本人很喜欢品尝“季节”。比如,春天到了,就品尝一种山菜天妇罗,喜欢让五脏六腑都充满春天的气息。另外,把季节的花儿点缀在盆子边上,日本人也津津乐道于这些细节。中国人则讲究饮食适时,适温而食,实质上大同小异。国人善于养生,饮食与中药学联系则形成了独一无二的“食疗”,寓保健于日常饮食,便哉妙哉。 日本料理还有一个特长就是对器具的讲究很深。日本人不仅用嘴,还用眼睛吃东西。同样是气韵宜人的陶器,瓷器,中国人更愿意拿在手中把玩,对于食具却欠缺考究。在日本,有句话这样说道:“菜肴是盆子的装饰,美丽的盆子里盛放的菜肴就是那样被提炼出了美味。”这样说似乎有些本末倒置的味道,但我也觉得有一半是真的。所谓品尝,的确是需要视觉和味觉的协调合作。而眼睛所见的,决不仅仅是菜肴本身,还有食具。在这方面,我们还需要向日本饮食学习。朴素,自然的味道与洗炼的文化的结合——这就是日本料理的真髓。而中国料理中包含着哲学,这在世界范围看是很稀有的。经常说中国有4000年历史,中国的饮食文化,确实可以令人感受到这种重厚的背景。可以说,中国饮食在表如万花筒般层出不穷,在里则如浩瀚海般博大深邃。进入21世纪,各国文化将在世界大舞台上同台竞技,历史积淀是优势,创造革新也是优势。我们应该去粗取精,吸取其他文化的精华,挖掘传统饮食的深度和潜力,把中华饮食发扬光大。通过这两大方面的比较,我们可以再研究中日两国文化之间异同的同时,也对日本这个国家或多或少有了一些了解。作为中国人既要了解本国的文化,也要深入地了解外国的文化,这样才可以跟外国人有更深的交流,才能更好的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贡献。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日习俗差异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中日习俗差异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