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风物习俗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 1、焦作名胜古迹 风物特产 民俗风情
- 2、洛阳有哪些习俗?
- 3、风物是什么
- 4、洛阳有哪些习俗?
一、焦作名胜古迹 风物特产 民俗风情
焦作是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城市。焦作古称山阳、怀州,明清时设置“怀庆府”。远在8000年前的氏族公社时期已有人类在此居住,是我国较早出现人类活动的中心地区之一,有盘古开天地、华夏祖先伏羲、女娲成婚、女娲补天等美丽的神话传说。焦作旅游风景·名胜古迹·名人名胜古迹是历史发展的实物见证。焦作市地处黄河流域,太行山南麓,八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在这块土地上耕耘、收获、生活和斗争,许多革命先烈在这块土地上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里物宝天华,人杰地灵,历代劳动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名胜古迹遍布焦作整个地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49处,其中革命遗址、遗迹、纪念地9处,古代建筑2处,古文化遗址10处,古瓷窑遗址6处,古代碑2幢,古墓20处。现将主要古迹名胜介绍如下:(一)汉代山阳城古城遗址。位于焦作市东南郊2公里处。城墙遗址大部分高出地平,清晰可见。基本呈不规则的长方形,缺东城南角。北城墙长1850米,破坏较重。东城墙长1350米,西城墙1000米,保存基本完好。南城墙大部分已无痕迹。城墙周长约5公里,有九门(北城五门,西城二门。东城一门,南城一门)的痕迹。城墙宽14-16米,残高4-6米,为夯筑而成。城内原有清明寺、藏梅寺(又称千佛寺)等名寺古刹,现已荡然无存。寺内的千佛石刻造像碑等有关文物已迁至市博物馆内保存。据史料记载:蔡文王子蔡叔监殷食于河内,山阳有蔡城或曰蔡叔邑。秦时长信候又居此。三国时魏曹丕废汉献帝封山阳公于此。城东北有汉献帝冢,相传坟上有汉献帝庙,高不盈丈,四周砌以砖石,中供汉献帝像。坟十余丈,有大土冢三个,为汉代忠臣之墓。河南省人民政府于1963年6月20 日将山阳城古城遗址公布为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二)*城寨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焦作市东北大约二十公里处的馈城寨村。北依太行山脚下的冯营矿,西面靠陆真山(又称九里山),南面与大陆村矿毗邻,东面一公里许有修武县通往方庄煤矿的公路穿过。遗址基本呈长方形,南北长400余米,东西宽250余米,总面积10万平方米。从遗址的断层上看,灰土层厚约2-3米,一般为灰色,有的呈深灰色,包含物较丰富。从出土的石器、陶器(片)可以看出,它们的主要特征是 开始出现扁平磨光石斧,红陶和褐陶较第二段大为减少,而灰陶明显增加,并出现了近似龙山文化的厚胎或薄胎光亮黑陶,其中彩陶已有所减少,但图案仍盛行弧线纹,并有白衣彩陶出现 。据以上特征,*城寨遗址大致属仰韶文化晚期。*城寨遗址已由河南省人民政府于1963年6 月20日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三)张弓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焦作赵张弓村西南角50米处,当地群众称作 西岗地 的台地上。遗址内涵丰富,采集到的标本有陶器、石器、骨器和蚌器。从陶器特征上看,属于龙山时代。另外还发现有白灰面残块,似已被破坏的房子。1982年焦作市人民政府将该遗址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府城商周古城遗址。位于焦作府城村西北约200米处。古城基本呈正方形,北城墙长295米,大部分存留,仅中间有一段约30米长的残口,似与城门有关。南城墙277米,绝大部分平为耕地。东西城墙各277米,残缺不全。城墙断面为下宽上窄的梯形。古城内部地面到处散布着商代、周代、战国、汉代及以后的陶片,钻探可知城内堆积厚度在一米左右。根据各层陶片分析,该城最早筑于商末或周初,后经战国一度培修使用。据史料推断,此城为周代的雍城。1982年焦作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许衡墓。许衡(公元1209-1281年)字仲平,号鲁斋,谥文正,封魏国公,十三世纪金元时代人,家住怀州河内(今焦作市李封村)。是元初著名学者,写有《鲁斋遗书十二卷》。先后任过京兆提学、议事中书省、国子祭酒、中书左丞、集贤大学士等官职。晚年主领太史院,与郭守敬等制订 授时历 。在天文历法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许天官 美称一直流传至今。许衡墓位于其祖居李封村南偏东的许氏墓群中,共占地600亩。墓冢高9米,前有石碑,题 元儒许文正公之墓 。再向南有高大的碑楼两座,内有乾隆御祭碑,欧阳元撰文的神道碑,神道两旁有人、马、羊、老虎等石刻6对,形象栩栩如生。十年**时被破坏一空,地面建筑已荡然无存,但其墓仍埋在地下安然无恙。1982年许衡墓被焦作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六)朱载★纪念馆。朱载★纪念馆位于焦作沁阳市老城区内,依据原郑王府旧房改造而成。朱载★(1536-1611年),字伯勤,号句曲山人,九峰山人,又号狂生,山阳酒狂仙客,卒谥端清,怀庆府(今沁阳市)人。他是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孙,郑藩第六代世子。政治上、生活上一生坎坷,磨砺出他不屈的意志和毅力,无视富丽的王宫和权力,七次上疏请求让位,经神宗皇帝准奏,隐居在怀庆府城北30多华里的九峰山之阳,继续从事他热爱的学术事业。 由于他的天才和勤奋,终使他成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创造 十二平均率 是音乐史上最早用等比级数平均划分音律,也是世界上第一次对十二平均律的系统说明,比德国人弗克麦斯特早100多年,属世界首创。他是著名的乐律学家、音乐家、乐器制造家、舞学家、物理学家。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说,朱载★著作中的这个顶峰,使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平均律数学的创建人。(七)武陟县嘉应观。位于武陟县东南13公里的二铺营,南距黄河4公里,始建于清雍正二年(1723年),占地14000平方米,规模宏大,奇伟壮丽,为清代大型宫式建筑,有 黄河第一大龙王庙 之称。此观的建筑依南北中心轴线修建,东西殿宇对称。山门外有铁狮一对,东西各有旗杆和牌坊,山门上有长方形石匾额,其上横刻 敕建嘉应观 ,为清雍正皇帝亲书。山门内侧为重檐歇山式钟鼓楼。观内还有御碑亭、天王殿、大王殿和禹王殿。天王殿和大王殿两侧,还有配殿四座,造型雄巨,壮观夺目。观中的雍正御碑为全国仅存的两大铜碑之一。 (八)陈氏太极拳发祥地--温县陈家沟。明初,陈氏始祖陈卜由山西洪洞县迁至河南温县,定居青风岭上常阳村。陈卜长于拳械,带领子孙舞刀弄枪,练拳习武,保护村寨。由于陈氏人丁兴旺,在当地威信日高。于是改村名为陈家沟。至陈氏第九世时,传人陈王庭继承习武家风,根据《河图》、《洛书》、《易经》、《太极图说》等书中关于军事、力学的理论,结合吐呐之术、经络之学,创立了以内功为主,刚柔相济,风格独特的一至五路太极拳、108式长拳、炮捶、双人推手以及刀、枪、剑、棍、锏、鞭、双人粘枪等器械武功,尤以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为前人练武方法所未有。陈氏太极拳武功既成,全村老幼妇孺皆练,有 喝口陈沟水,都会翘翘腿 之说。自此,陈氏太极拳世代相传,名手辈出。名声显赫的如十世陈所乐、十二世陈敬柏、十四世陈长兴、十五世陈清平、陈耕耘、十六世陈鑫、十七世陈发科、十八世陈照丕、十九世陈小旺等。陈氏太极拳最先传之外姓的是杨露蝉。杨不仅在发扬光大太极拳中不遗余力,功勋卓著,而且创立了流传极广的 杨氏太极拳 。三百多年来,太极拳名扬天下。除杨氏太极拳外,还逐步形成了吴氏、武氏、孙氏等太极拳流派,且派中衍派,流内分流,但在风格上都保持了陈氏太极拳的风貌。近年来,日本、美国、加拿大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拳术爱好者先后来到温县拜师学艺,太极拳已走向世界。(九) 许河事变 旧址。位于焦作市龙洞乡许河村东约里许的石河沟里。这里四面环山,南岑北岑隔河相望,地势非常险要。1938年12月4 日,这里发生了震惊全国的**事件-- 许河事变 。1938年2月,日寇的铁蹄沿道清铁路伸到焦作一带,国民党军队和地方政府望风而逃,我党则组织抗日武装--道清游击队,开展抗日斗争,成立了修武县政府,程**任县长。为了保存革命力量,避免同国民党军队发生磨擦,根据上级决定,修武抗日武装改编为一二九师赵(基梅)谭(甫仁)支队第二大队,开赴山西陵川地区整训。这支一千余人的抗日武装在队长汪家道、政委程**、政治部副主任刘聚奎的带领下,于1938年12月3 日开始西行,第二天清晨在许河村 葫芦峪 陷入国民党三个团兵力的包围,经过三个小时浴血奋战,终于冲出重围,损失500人。 许河事变 是国共合作抗日后国民党蓄意制造的第一起较大规模的磨擦。事变发生后,八路军总部发表谈话,强烈抗议国民党**派的倒行逆施,八路军副总指挥***发表《摩擦从何而来》的文章,严厉痛斥国民党**派破坏国共合作的罪恶行径。(十)焦作烈士陵园。位于焦作市区烈士街中段。初建于1945年秋,原为太行第八*分*烈士陵园,是原太行**和河南省较早建立的烈士陵园之一。共占地50亩,除烈士墓区外,还有假山、凉亭、水池和20米高的纪念碑等。1946年国民党占领焦作后遭到严重破坏。1948年9 月焦作第二次解放后重新恢复了原貌。1964年9月和1973 年政府两次进行了整修。目前,烈士陵园共安葬烈士320名。风景介绍:(一)云台山风景区云台山位于焦作市东北40公里的修武县境内。景区面积约35平方公里,北邻山西,东接辉县。区内层峦叠嶂,泉瀑争流,峭壁悬崖,翠柏奇石,有大小名峰36座,天然溶洞数十个,潭瀑泉池不计其数。原始次生林覆盖了整个山巅,为景区增添了无尽的秀色。云台山的主要景观有云台大瀑布、茱萸峰、百家岩、温峪、老潭沟等五处。 云台大瀑布从云台山巅直泻而下,出口宽6米,流速每秒30米,落差310米,目前为国内最高瀑布。每年夏秋降水丰沛之时,大瀑布飞流直下,雄姿显现,被誉为 华夏第一瀑 。巨瀑上吻蓝天,下接石坪,犹如天上银河倒泻,玉珠飞溅百米之外,吼声远播数里之遥,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吸引了国内外大量游客前来观赏。现在 云台大瀑布 已名动海内外。茱萸峰俗名小北顶。为云台山主峰,海拔1304米。旧时人们于九月九日重阳节多登高于此。至极顶,远望黄河如带,群山皆小。峰腰有药王洞,相传为唐代药王孙思邈采药炼丹之地,洞口有一株红豆杉,大两围,已有数百年历史,为国家珍稀树种。在茱萸峰下的石柱旁,有一石柱,婷婷玉立,高约20米,酷似一位少女,又似一株大灵芝,取名 三秀石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来此地考察,在悬崖峭壁间,发现了一种稀有的草本植物,命名为 太行花 。百家岩 位于天门山下,为竹林七贤隐居之地。魏晋之间,文人集团代表嵇康、阮藉、刘伶、向秀、山涛、王戎、阮咸等七人,相与友善,游于竹林,世谓 竹林七贤 。他们先后在这里活动约20年,并结识了隐者孙登、王烈等人。百家岩自然风光秀丽,东有白鹿山,西有履釜山,中间若门,世?quot;天门 。下有 天门谷 ,一色红石,参差嵯峨,蔚为壮观。天门谷下为百家岩,有天门瀑从岩顶流下,瀑高一百多米,百家岩现仍有嵇康淬剑池、刘伶醒酒台等遗迹。 温峪 俗名温盘峪,为一天然峡谷。宽约几米到几十米,长约一公里,峪内冬暖夏凉,上有黑龙潭,下有白龙潭,流水急湍,瀑声若雷,两岸峭壁间多有小泉流入。上端有一瀑,高约五六十米,名马鞍瀑布,因在马鞍石水库下而得名。马鞍石水库是建国后修建的蓄水工程,形似一湖泊,印在纸坊沟中,遂以 纸坊湖 名之。湖面1500亩,是高山泛舟的良好处所。老潭沟景区主要有老潭沟、小寨沟等六条山沟。每个沟内都有无数山泉,以老潭沟和小寨沟最盛。区内层峦叠嶂,壁立千仞,奇峰异石参差嵯峨,壁间和沟底多有泉水涌出。三步一泉,五步一瀑,十步一潭。水帘洞是这个景区的常见景观。小寨沟尽端的两处水帘,悬泉高低不知其数,参差飞洒,若白蛇出洞,如凤尾串珠。崖下泉水汇成一湖泊,俗称刘武周饮马池,日光照射,色彩斑烂。 老潭沟有上下两条游线,上线如云梯,从峭壁间开凿出来,高近千米。下线从沟底通过,中有许多大石矗立,如碉堡,如小岛,溪水环绕其间,恬静幽雅。水面阔处,可以泛舟。 (二)青天河风景区位于博爱县北山中,距焦作市40公里,上承丹河水,常年约两个多流量。至青天河,有三姑泉汇入,增至六七个流量。该处就是《水经注校》中所说之 天井 。青天河两岸自然风光秀丽,有老石人、玉女峰、群驼峰、大姑窟、二姑洞、三姑泉、蚂蚁洞、百鸟巢、梳妆台等胜景,素有 小桂林山水 之称。乘船可游7公里,饱览两岸景色,还可以看到跨度80米的亚洲第一大石拱铁路桥。(三)月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博爱县境内,距焦作市21公里,紧靠月山火车站,因山似一弯新月而得名。月山踞太行之阳,丹水之上,四山环抱,翠柏森森,澄波回澜绕于前,层峦叠嶂峙于后。原有八大景和八小景。 八大景为:凤凰台、连环井、苍公洞、清风殿、大士阁、课蜜泉、将军柏、望景台。八小景为金鸡叫、玉碑亭、七星塔、藏经楼、迎风壁、水龙头、小浅井、钟鼓楼。近百年来,由于战火不断,年久失修,八大景仅存 苍公洞 ,八小景仅存 金鸡叫 和 玉碑亭 。另有完好的百余通碑碣,11座保存完好的佛塔组成的塔林。九十年代以后,当地政府为发展旅游事业,多方筹资,对月山寺的 八大景 、 八小景 等进行了恢复和维修。该寺现在已是面目一新,每天都有大量游客来此观赏。(四)影寺风景区 影寺风景区,原名净影寺,位于焦作市北部山区的修武县西村乡境内,距市区40公里。北临山西晋城市,西起孤山水库,东至过风口,南抵平顶窟,呈平行四边形。整个景区丛林茂密,翠柏掩映,峰奇洞幽,为太行山游览区的皎皎者。内分影寺、后河、过风口三个小景区。景区周围环山,山外环水,群峰环立,呈奇献巧,河水萦带,练白波碧。黄花山踞其中,每年春季黄花满山,周围是肥沃良田。主要景观还有皇娘塔、说法台、蜡烛峰、龙盘峰、狮踞峰、龙角峰、透山水、五股泉、龙门瓮瀑布等。傍晚,有时可以看到 灯出山头 等胜景,山上有猕猴种群。 后河景区在影寺正南。此山多柏,唯有一棵数百年历史的大白皮松,周围4米,高约30米,蔚为壮观。在后河村北5 公里处,有一黄龙洞,深邃莫测,内有钟乳石和大水潭。在黄龙洞西下方,泉水从悬崖**入塘,塘水汇入后大河,滋润着一方沃土。过风口景区在西逑缍 保 诙嗪旆恪⒒畦拥仁髂尽O娜找黄 新蹋 绫滩ǖ囱 磺锾旌煲堵 剑 に苹ɑ堋?/p 孤山景区位于影寺西南10公里处。两山夹涧,上承后大河水,沿岸多有小泉汇入,涧中筑有拦水大坝,水面长5公里,可谓高峡平湖。两岸奇峰异石,层峦叠嶂,有小孤山、葫芦寺、展不开、婆婆泉、馒头山等胜景。(五)神农坛风景名胜区位于沁阳市西北20公里处,焦枝铁路附近。区内有悬谷山、沐涧山、临川山、云阳山等。奇峰林立,花木阴合,溪谷邃折,危崖垂覆。山腰常有青泉迸出。悬谷山海拔1028米,有石级可攀。主峰紫金顶,有紫金坛筑其上。紫金坛为一道观,今尚存有一天门、二天门、祖师殿、太极殿、王母殿、三清殿等古建筑及古松。三清殿后为绝壁,一石突兀拔地而起,石顶面积不足10平方米,有石道可攀,谓 舍身台 。东边山下有云阳寺、伏羲殿等古建筑以及清蜜泉、云阳山泉等胜景;西边沐涧山四周,有飞泉可沐,两山夹涧,长约5公里,幻化万状,每当新雨初霁,便有群鸟歌鸣,晋代著名女道人魏夫人曾修真于此。山下有规模宏大的魏夫人祠,俗称二仙庙。山门为龙抱石柱牌坊,雕刻精细。门前有石狮一对,院内?quot;飞来石 一块,周长约30米,后有大殿,称 三棚阁 。该祠建于南北朝时期,原壁间有宋仁宗敕和王安国赍御香祭告碑。在沐涧泉西面,有一大石龛,名 西石瓮 ,周围悬崖陡峭,下边多有飞泉涌出。奇花异草,遍布山谷。沐涧西南悬谷山,前有皎龙龛,形似皎龙脊背。过皎龙龛向西,崖畔有太平摩崖,始造于隋、唐,五代、宋、明、清都有续作。今存三窟六龛,东西延续100 多米,造像高的有2.2米,最低的只有7厘米。千佛洞内,刻有佛像2700余尊,为国内洞窟所罕见,是研究佛教的重要实物资料。 (六)黄河文化影视城位于焦作市北郊的凤凰山上,距市区一公里,占地面积2平方公里。该城是中央电视台与焦作市合作修建的大型影视拍摄制作基地。截至现在,已拍摄或正在拍摄的大型历史电视剧有《春秋》(30集)、《战国》(30集)、《秦始皇》、《光武帝刘秀》等。影视城的建筑风格集中体现了华夏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风貌。气势宏伟的建筑群共分六个部分。一是周王宫,它主要体现中原文化古朴、粗犷的底蕴。二是楚王宫,建筑风格亮丽,它展示了长江文化活泼、精深的历史氛围。三是街市,主要反映当时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主景区内多为作坊、铺面等,从各个角度展现当时人民的生息与劳动交往的场景,让人们领略古人朴实无华、勤劳进取的美德。四是灵台,建在凤凰山最高处,主体三重,按照天圆地方及周易八卦等无穷变化的思想,表现天人感应,繁衍造化的文化内涵。灵台是祭天的场所,几千年来,一直流传至今。五是琵琶湖,湖面面积15000平方米,湖深平均4米,一条造型优美的长桥横跨湖面,直通楚王宫大门,把碧波荡漾的琵琶湖和楚王宫连成一体。六是宾馆,造型别致,古朴幽雅。 影视城内还建有一个建筑面积近8000平方米的摄影棚,雄居亚洲之冠,可满足各类题材影视片的拍摄。 详情请进:焦作旅游景点一览焦作地方名品特产·传统工艺推荐闻名中外的四大怀药 焦作市行政区域处沁河下游,南濒黄河,北依太行,土壤肥沃,四季温差明显,很早就有种植地黄、牛膝、山药、菊花四种中药材的传统习惯。 怀地黄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取根块入药。鲜地黄直接焙干,称生地,有很高的清热凉血医效。《神农本草经》说它:“久服轻身不老,生者优良。”近代有关资料记载,怀地黄还有与肾上腺皮质激素相似的功效。经加工后的熟地黄,生精血,补肝肾,填骨髓,长肌肉, 是很好的补益药。 怀牛膝以其茎部有节似牛膝而得名,药用根部。牛膝药效甚高,主利腰肾、通经络、破淤活血、消积导滞、清利二便。《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称“久服轻身耐老”。明代著名药学家李时珍说:“本经又名百倍,隐语也,言其药效如牛之力。”近代医药学认为,怀牛膝对子宫、肠管有一定的加强收缩及止痛作用。对心血管系统有降压效果。对外围血管扩张也有一定的作用。 鲜怀山药,根块圆而细长,可供食用。汁少粉多,煎煮不败,甘甜可口,其营养成份居蔬菜之冠。逢年过节,请客设宴,作拔丝山药、糖山药等招待宾客,是一种理想的佳肴。干山药作药用,有健脾补虚、滋精固肾、治诸虚百损和五劳七伤的功能。近代科学认为,怀山 药含有丰富的淀粉、糖蛋白、胆硷、维生素丙等多种营养成份,是滋补强身、疗食相兼的佳品。山药蛋和根块有同等功效。 怀菊花,花、叶、茎皆可入药。古代医学认为,怀菊花得天地之清气,含金水之精英,饱经露霜、备受四气、善清上焦邪热、疏风解毒,清肝明目,安肠胃,调四肢,解渴消毒。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益寿。近代临床报道:用开水冲泡作茶饮,对高血压、头痛、 失眠等症状有明显疗效。 “四大怀药”通过东南亚国际市场行销世界各地,久负盛名,国外称之为“怀参”,和“人参”等相提并论,可见其被珍视程度。特别是怀山药,日本、欧美各国称为“华”药,以高级滋补品和馈赠品誉满全球。博爱竹器 博爱竹器(也叫清化竹器),以“清化竹器”而驰名。博爱竹器,包括许良、上庄、磨头3 个乡30多个村庄的所有竹器产品约有200 余种。 博爱竹器有悠久的历史、制作工艺较高,早在封建王朝时,博爱的竹器有些已列为“贡品”,供宫廷使用。民国三年(1914年),博爱竹器还参加了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万国商品赛会,当时展出的产品有:嵌花藤心竹大拉床、竹帘子、嵌花漆面竹园桌、嵌花竹面花几、嵌花折卸带拉盖西式书桌、嵌花活腿藤心六角凳、嵌花漆面六角凳、竹藤心太师椅、竹藤心连椅、竹藤心摇椅、竹镜柜等10余种。这些产品,手工精巧,形式美观,在国外享有较高的声誉。海蟾宫松花蛋 修武县五里源乡有一个“马坊泉”,泉水自石下渗出,汇为巨池南流,传说为五代刘海蟾洗丹处。泉水中产一种石壳虫,长半寸许,中有虫负壳出半身游行水中,触之即伏。鸭食石壳虫后,所产鸭蛋个大、质好、味鲜,还常产双黄,经过加工制作成松花蛋,奇香异味。 元末以后,历代皇帝都把它作为御宴席上的佳肴。现在,松花蛋遍销各地。驰名国内外的武陟油茶 武陟县油茶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特产,在焦作名吃中堪称一绝,既是饭,又是茶。它是由多种天然绿色食品面粉、花生、芝麻、豆类、果仁等加上多种天然调料精制而成,具有很高的营养滋补功能。由于它味感纯厚、香气馥郁、浓而不腻、淡而不寡、制作快捷、食用 方便、老少皆宜,因而驰名国内外,远销亚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最早种植的清化姜 “博爱姜”亦名“清化姜”,也叫“上庄姜”。主要分布于许良、上庄、柏山三个乡。博爱姜块大、丝细、产量高,而且品质佳、味道鲜、香辣宜口,百煮不烂,抗逆力强,含水量少,易加工贮藏,是同类中的佼佼者,博爱姜有1600多年的栽培历史。博爱姜,除鲜姜出 售外,还能加工成多种姜制品,用以入药或作调料、菜食。历史上,人们就制作出“糖晒伏姜”、“糖腌姜片”用来医治胃寒病。“糖晒伏姜”是治疗“老胃寒病”的“灵丹妙药”。其制作简单,价格经济,味道甘辛,民间广为流传。群众用姜和蒜苔捣碎制成的“姜蒜苔酱”, 姜拌韭菜制作的“腌韭花”,都是菜族中的老成员,它们味道格外鲜美,“姜蒜苔”中的蒜苔和“腌韭花”中的韭花都由寒性变温性好食不寒胃。随着时代的发展,姜的用途越来越广泛,群众用博爱姜制成的品种也越来越多了。用姜和大料花椒、茴香、肉桂制成的“五香粉”, 是汤、菜、包子和饺子馅的上好调料;鲜姜和香油、味精、食盐等制作的“姜渣罐头”,既可增强食欲,又有健胃功能。人称菊花花心的焦作柿饼 焦作柿树人称铁杆庄稼。秋后望山一片红色,那就是柿树。制作柿饼,是用柿刀将柿皮去掉,晒至半干,装在大缸中用泥将口封严,柿就闷成一身白霜的柿饼。焦作柿饼与别处柿饼不同,晒的干、体积小、不易腐坏,用刀切开从横剖面看到柿心空,四下有裂纹,人称菊 花心,可以制作糕点。焦作最有名的延陵大葱 修武县延陵大葱,是以修武县王屯乡的薛延陵、贾延陵、张延陵、郜延陵、王延陵、夏延陵、祝延陵、芦延陵、李延陵等九个自然村为主要产地。大葱的特点是脖短、头大、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最大者,一棵竟有1.8 斤重。一刀切下“能自动崩开”形成花状。细品其 味,生葱是由甜到香,熟葱则香、浓、鲜兼而有之,实为调味佳品。销往国内各地及东南亚各国。焦作特色饮食文化河南风味小吃之焦作修武黑山羊修武黑山羊,个大肉多,体质健壮,肉鲜香细腻,且无膻味,其营养价值高,有益气补肾,祛寒暖胃功能,是老年人和久病体弱者的滋补佳品,有清炖羊肉、葱爆山羊肉等吃法。在云台山庄全年都可以吃到,但需要提前预定。海蟾宫松花蛋一般也叫变蛋或者是皮蛋,是修武县的特产。修武县五里源乡有一个“马坊泉”,泉水自石下渗出,汇为巨池南流,传说这个地方是五代时期的道士刘海蟾洗丹处。泉水中产一种石壳虫,鸭食石壳虫后,所产鸭蛋个大、质好、味鲜,还常产双黄,经过加工制作成松花蛋,奇香味异。元末以后,历代皇帝都把他作为御宴席上的佳肴。 焦作柿饼 焦作柿饼是用柿刀将柿皮去掉,晒干,装在大缸中用泥将口封严,柿子就闷成一身白霜的柿饼。焦作柿饼与别处的柿饼不同,晒得干、体积小、不易腐坏,用刀切开从横剖面看到柿心空,四下有裂纹,人称菊花心,主要用来制作糕点。焦作柿饼最好吃的季节是在冬季,可以熬汤,做甜点。武陟油茶 武陟油茶,秦朝称甘缪膏汤,汉称膏汤积壳茶,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特产,土贡食品。武陟油茶成名于两千多年前的秦朝末年。据历史记载,公元前206年,楚汉相争时刘邦受伤于武德县,住在姓吕的家里。吕以膏汤积壳茶食之,三个月后刘邦伤愈。刘邦有诗云:“佳膳出武德兮,膏汤胜宫筵。”刘邦即位后,在长安思食膏汤不得,即召吕某入宫,封为五品油茶大师,封油茶为御膳。武陟油茶在配方上选用:精粉、珍珠淀粉、华胜、芝麻等24种高级香料进行科学配方而成,经省卫生防疫站化验,每500克含各种维生素总和为424.63115克。具有益肝、健胃、润肺、补肾、提神生津、强身益寿等多种功能。并具有味道浓郁、浓而不腻、芳香可口、营养丰富、食用方便等特点,因而驰名中外,远销港、台、日本和东南亚。
二、洛阳有哪些习俗?
参考资料:
三、风物是什么
风物,汉语词汇。拼音:fēng wù释义:指风景和物品。喻指大气候。语出晋 陶潜 《游斜川》诗序:“天气澄和,风物闲美。”中文名风物拼音fēng wù实质词语对象风景注音ㄈㄥ ㄨˋ快速导航拼音 基本解释 示例 出处与详解 其它相关词目风物拼音fēng wù基本解释[scenery] 风景和物品。喻指大气候。风物长宜放眼量。[1]以代表地方特色的土特产。示例如杭州的织锦﹑景德镇的瓷器﹑宜兴的陶器﹑绍兴的黄酒﹑南丰的蜜橘﹑三清山山茶油﹑汕头的抽纱等,都可以称为各地的风物。出处与详解1. 风光景物。晋 陶潜 《游斜川》诗序:“天气澄和,风物闲美。”[2]宋 张升《离亭燕》词:“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清 钱谦益 《南征吟小引》:“睢阳袁伯应(袁可立子),以名臣子之牵丝郎署,负文武大略。博雅好古,散华落藻,輶轩问俗,戎车出塞,山水登临,友朋谈燕,揽采风物,伸写情性。”冰心 《寄小读者》四:“我素喜北方风物,至此也不能不倾倒于 江 南之雅澹温柔。”2. 风俗物产。宋 梅尧臣《送俞尚寺丞知蕲春县》诗:“应见言风物,於今有贡虵。”瞿秋白 《饿乡纪程》一:“想起 江 南的风物,究竟是地理上文化上得天赋较厚呵。”郭沫若《孔雀胆》附录《资料汇辑》:“不仅为我把 梁王 妃的名字,把 通济桥 的废址,通同考查了出来,而且还提供了许多地方风物,使我的剧本得到分外的充实。”3. 特指风俗,习俗。《明史·西域传四·天方》:“ 马哈麻 墓后有一井,水清而甘。泛海者必汲以行,遇飓风取水洒之即息。当 郑和 使西洋时,传其风物如此。”
四、洛阳有哪些习俗?
由于长期在中国历史上居于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位,古都洛阳的历史文化可谓绵延久远、博大精深,民俗文化即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洛阳民俗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无论是物质生产、衣食住行、人生礼仪、节日庙会,还是手工技艺、游戏杂耍、民间传说、方言俚语,林林总总,蔚为大观。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四大种类:以河洛大鼓、排鼓、舞狮、舞龙、旱船、高跷、皮影戏、杂耍等为代表的戏曲演艺类,以关林庙会、洛阳民俗文化庙会、元宵灯会和其它传统节日等为代表的节日庙会类,以洛阳水席、民间小吃(如浆面条、烫面角、不翻汤、各种肉汤、烩菜等)为代表的饮食类,以刺绣、雕刻、陶瓷、泥人、年画、剪纸等为代表的民间工艺类。这些内容无不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动人的魅力。\x0d\x0a任何一个社会的文化都可以分着两种文化:一种是主流文化,即雅文化;一种是非主流文化,即俗文化。如果人们只关心主流文化的研究,就会丧失文化的丰富性。洛阳风物民俗文化是河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千年来一直绵延不断,从某种意义上说,洛阳风物民俗就是中华风物民俗的渊源和缩影。苏东坡说:“洛阳古多土,风俗犹尔雅。”\x0d\x0a (一)洛阳唐三彩\x0d\x0a 唐三彩是唐代艺术的精华,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唐三彩是指唐代俑器和陶器上的釉色而言。三彩是通称,并不只限于三种颜色。唐时多以红、绿、黄为主,故称“唐三彩”。实际上除以上三种颜色外,还有白、黑、兰、紫等颜色。唐代的这种艺术珍品最早是在洛阳发掘出来的,故有洛阳唐三彩之称。唐三彩的复制与仿制工艺,在洛阳已有百年的历史,清乾隆年间,孟津南石山高氏家开始仿制,经过历代艺人们研制,使制作的工艺技巧与艺术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在全国工艺产品评比中,名列前茅。洛阳唐三彩,目前生产厂家很多,产品在市场上供应充足,已成为馈赠国内外亲朋好友的贵重礼品。\x0d\x0a (二)洛阳宫灯\x0d\x0a 洛阳宫灯,历史悠久,古朴典雅,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洛阳宫灯,品种繁多,常见的有白帽方灯、红纱园灯、六角龙头灯,走马灯、蝴蝶灯、二龙戏珠灯、罗汉灯等,尤以红灯最为有名。洛阳宫灯,造型优美,宜书宜画,撑合自如,易于保存。洛阳宫灯制作始于汉代,代代相传,至今仍很盛行。洛阳老城人李文林及朱氏成为一代制作宫灯的名师,所制宫灯万余盏,远销省内外。解放后,北京中南海,大会堂、***城楼上也挂起了洛阳宫灯。自1983年起,洛阳每年一度的牡丹灯会,将制灯技艺推向了新高度,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的宫灯艺术,光彩夺目,令人赞叹不绝,,已成洛阳的一道迷人的景观。\x0d\x0a (三)澄泥砚\x0d\x0a 黄河澄泥砚是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名观之一,唐宋时皆为贡品,原产虢州,后失传。新安县的民间艺人,从1987年开始挖掘研究澄泥观的制作工艺。经过反复试验,烧制成的仿古黄河澄泥观,具有泽美如玉,击如钟馨,贮墨不腐的特点。砚的式样又有改观,从单一的贮墨功能并为收藏珍品。主要式样有寿星、盘龙、卧虎、醒狮、卧牛等图形,投入市场、深受国内外宾客欢迎。\x0d\x0a (四)仿古青铜器\x0d\x0a 洛阳是中国青铜器制作最早的地区之一,在洛阳东部二里头的夏文化遗地中,不仅出土有青铜器,还发现了青铜作坊。洛阳仿古青铜器不仅再现了历史的风貌,而且已成为精美的工艺品。青铜器的主要品种有马踏飞燕,犀牛、醉邪、方彝、车马俑、人物俑,奔马、酒器、刀、剑,样样都形象逼真,再现了远古风采。\x0d\x0a (五)洛阳杜康酒\x0d\x0a 史料记载,杜康酒是洛阳的传统名酒,也是全国的名牌酒。杜康是中国粮食酒的创造人,被誉为酒圣,距今已有3000多年。古往今来,“杜康酒八仙”、“杜康醉刘伶”的动人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杜康已成为琼浆佳酿的代名词。建安时期的曹操在《短歌行》中写道“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x0d\x0a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访问中国时,周恩来总理为他举行宴会,田中赞道:“天下美酒,唯有杜康。”并希望下次来中国时能喝到杜康酒。消息传出,古代杜康酿酒之地的汝阳、伊川在“复兴杜康,为国争光” \x0d\x0a的号召下,几经试验,使失传的杜康酒复生。从此,杜康酒以名扬海内外,并多次被评为全国优质酒。\x0d\x0a (六)洛阳探铲\x0d\x0a 洛阳古墓很多,曾有“邙山无卧牛之地”之说。旧中国的一些洛阳人,以挖墓为生,根据他们的经验,制成了一种半园形的长筒铁铲,这种探铲呈半筒形,上装长木柄,手持下探,钻探锋利,带土量多,出土利,又能保持原土质不变,使用方便,判断准确。解放后被文物部门所采用,定名为“洛阳探铲”。解放前,洛阳有四家生产这种探铲,而以杨林家生产的质量为最好,所以又称:“杨林探铲”。1955年洛阳被定为全国重点建设城市,利用杨林探铲,在洛阳探出古墓及古遗址数千处,后被国家文物部门所肯定并拉推广全国,又传到苏联,东欧与亚州各国,被公认为“洛阳探铲”。\x0d\x0a (七)洛宁竹帘\x0d\x0a 洛宁竹帘,源于明代。洛宁盛产竹子,从事竹帘编制的人有数千人,多数技巧精湛,造型奇巧。洛宁竹帘主要有门帘、窗帘、楼房走廊的垫帘。编制者根据竹节情况,巧作安排,制成各种各样的优美图案,引起国内外客商的极大兴趣。洛宁竹帘在日本最受欢迎,年出口日本常在40万挂。\x0d\x0a\x0d\x0a说到民俗的话,与汉族人的大多数习俗都一样的。。也有一些地方的特色。。\x0d\x0a比如:\x0d\x0a女子嫁人的 哭嫁 \x0d\x0a家里面有人去世的话,三年内的对联怎么挂,都是有讲究的。第一年不贴对联,第二年贴紫色对联,第三年才贴红对联 \x0d\x0a家里有人去世的话,过年时怎么走亲戚也是有讲究的,第一年是不允许走亲戚的。。\x0d\x0a女子出嫁后三日回门\x0d\x0a回娘家要带三色礼\x0d\x0a婴儿满月要穿小猫鞋\x0d\x0a四月中旬赏牡丹花\x0d\x0a\x0d\x0a另外中国农历的二十四节气,都是根据洛阳地区的农耕时节来定的,每个节气都有一定的农事活动及其它庆祝活动。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风物习俗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风物习俗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