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书

诞生于2010年,专业的公墓陵园管理系统、网络祭祀系统。

半年习俗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半年习俗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一、半年的来历

        “年”是什么呢?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敝,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1993年,北京市人民政府颁布了禁放烟花爆竹的法律,使这一沿续了几百年的习俗成为历史。 中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几种说法: “年”兽的传说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 啪啪 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 年 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熬年的传说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宋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有一首《守岁》诗中写道:“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炬传红向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珍惜年华是人之常情,故大诗人苏轼写下了《守岁》名句:“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由此可见除夕守岁的积极意义。 年三十守岁,俗名“熬年”。为什么称作“熬年”呢?民间世世代代流传着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年”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慢慢地,人们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原来它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准了“年”的肆虐日期,男男女女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家家户户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然后把宅院的大门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他们平平安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天色渐渐黑了下来,“年”从深山老林里窜了出来,摸进人群聚居的村落。只见家家户户宅门紧闭,门前还堆着芝麻杆,街上却瞧不见一个人影儿。转了大半个晚上的“年”毫无所获,只好啃些芝麻杆充饥。再过些时,公鸡啼晓,这些凶残而又愚蠢的怪物只得怏怏返回。熬过“年关”的人们欣喜不已,要感谢天地祖宗的护佑,要互相祝贺没有被“年”吃掉,还要打开大门燃放鞭炮,去同邻里亲友见面道喜……,人们见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贺道喜,庆幸没被年兽吃掉。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事情,人们对年兽放松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兽突然窜到江南的一个村子里。一村子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平安无事。还有几个童稚,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后“啪啪”地爆响,年兽转到此处,看见火光吓得掉头逃窜。此后,人们知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每至年末岁首,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不敢再来了。在《诗经·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记载。所谓“庭燎”就是用竹竿之类制作的火炬。竹竿燃烧后,竹节里的空气膨胀,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这也即是“爆竹”的由来。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兽怕红,常常被年兽吃掉。这事后来传到天上的紫微那儿,他为了拯救人们,决心消灭年兽。有一年,他待年兽出来时,就用火球将它击倒,再用粗铁链将它锁在石柱上。从此,每到过年,人们总要烧香,请紫微星下界来保平安。这种现象逐渐蔚成了绵绵相传的“过年”和“拜年”的风俗,“拜年”的风俗内容丰富,通常的顺序是:“先拜天地,次拜祖宗,再拜高堂,然后出门去拜亲朋友好,亦有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亲戚……”等各种讲究,直至拜到正月十五,所谓“拜个晚年”。 另一种说法是: 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二、半年节的习俗

        半年节是什么节?是几月几号? 农历六月十四,位于萧山最南端的楼塔镇大同一村佳山坞自然村迎来了一个独特的节日 半年节 。奔忙了半年的佳山坞村民纷纷邀请各地的亲戚赶回家团聚,过这个夏日里的年节。对佳山坞的`村民来说, 半年节 在一年中是仅次于春节的重要节日,村民们一般都要杀猪、宰鸡鸭、裹粽子、放鞭炮、宴请宾客。这热闹的情景如同传统的春节。汉族岁时传统节日。流行于福建、台湾地区。农历六月初一(也有说是六月十五举行)。节时,家家用红麴,米粉做成半年丸,祀神祭祖后全家聚食,以祈求事事如意圆满。 大暑 的前后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所以会特别感到气候炙热难耐。 有句俗话是这么说的: 小暑大暑无君 ,意思是说,小暑、大暑这两个节气的天气十分酷热,很多人因为热到受不了,就顾不面子把衣服脱掉,这样子不但不礼貌,也失去了君子风范了。 在夏天里午后下场雷阵雨是稀松平常的,不过如果连着几天都没有下雷阵雨的话,就要注意天气预报看看是否有台风要来了,并且做好防台准备。因为,这个时节是台风最频繁的时节,而且这种情形也是众多台风即将大举来袭的警示喔! 此时正逢小朋友放暑假的时候,酷热的天气不免让人会想到海边游玩戏水, 可以消消暑气。不过,在这里提醒大家出门玩水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要靠近没有救生人员的河边溪水,并且随时注意自己的安全,才能在炎热的夏天里体验玩水的乐趣喔! 农历六月一个 年 差不多也过了一半,所以旧时民间有做 半年 的习俗,然现代人多不知有此节日;早期民间都非常重视这个节,诗人郑大枢的 风物吟 中, 描述 半年节 说: 六月家家作半年,红团糖馅大于钱;娇儿痴女频欢乐,金鼓叮鼕嚷暑天 。 红团 又称 半年圆 就是现在的 汤圆 ,以糯米磨成浆,沥水份,搓成红白两种颜色,糯米具有粘性,搓成圆形, 黏 寓意 家和团结 。 圆 是 圆满团圆 ,配以甜汤,表示 甜甜蜜蜜 ,由此可见先民对米食不仅变化无穷,还都有很深的意义。六月初六是 天庆节 ,传说这一天会 开天门 ,是人间与天庭神仙沟通最好的日子,所以要到寺庙烧香祈祷,时运欠佳的人更要在这一天到寺庙 补运 ,供品有一样米糕,上面放一枚蛋;四周摆着龙眼乾,祭礼神明完毕,剥去蛋壳及桂圆壳,叫 脱壳 寓意除去霉气,气象焕然一新,否极泰来。凡此都是藉着 年节 ,对一个人的精神做一些鼓舞作用。 ;

三、半年节在几月几日 节日活动有哪些

        “半年节”一过,就说明一年中已过去一半的时间了,那么半年节是在几月几日呢? 民俗节日 活动又有哪些呢?接下来我为大家详细介绍一波,且随 老黄历 一起来看看吧!

       

        半年节在几月几日:每年农历六月初一 六月初一俗称“过半年”、“小年下”,是中国民间 传统节日 之一。也是鄂东黄冈地区部分县市的一个传统节日,当地称为“半年”,与小年差不多的一个节日。

        旧时,商号店铺于该日犒赏职工,摆酒宴吃喝以酬其劳,并放假一日。境内至今尚有“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的俗语。人们便在六月初一这一天备些水饺、馒头、瓜果之类供品为老天爷上供,祈求雨足年丰。是日中午,农村家家户户包饺子,延续至今。

       

        山东临沂地区的有做“半年”的习俗。且当时正处于麦收后,人们把丰收归结到祖宗福荫、上天保佑,催生出祈天福、请闺女、铰鞋底、晒物品、拜山神等许多敬神、祭祖、孝亲等喜庆活动。 半年节另一说法,济南某地方的人习惯每年的六月廿十过半年节。又称“ 鬼节 ”。

        节日活动 请闺女 山东省临沂当地农村每逢六月初六,各家都要请回已经出嫁的女儿回门。有俗语: “到了伏天六月六,搬回闺女女过个够”、“割完麦子打完场,媳妇回去见亲娘”、“媳妇六月会亲娘,全家和顺日子长”。

        传说春秋战国时,晋国宰相狐偃先廉勤后暴虐,百姓怨声载道。狐偃的儿女亲家赵衰好言劝他,却遭到狐偃的恶语侮辱后,忧郁而死。赵衰的儿子决定在第二年六月初六狐偃过生日时替父报仇,为国除害。狐偃得知消息后,第二年过生日那天,恭恭敬敬地请女儿女婿坐到首席,承认自己的错误。

        之后,狐偃每年的六月初六都要请女儿女婿回来团聚。此后便有了请女儿女婿的习俗,其目的也是融洽与女儿女婿的亲情关系,讨个家庭和睦的吉利。闺女回娘家要带礼品,过去一般要带新麦子馍馍,带一刀肉,一般是六到十斤。这里有“六月六,要吃闺女一刀肉”的说法。

        铰鞋底 在山东省临沂地区,媳妇过门的时候都会给婆家的成员分布鞋。所以未出嫁的姑娘都要纳好多鞋底做新鞋。婆婆提前打好炔子,六月初六这一天,未过门的儿媳妇到婆家铰鞋底。现在很少做手工布鞋了,但是,叫未过门的媳妇来过六月六的习俗在很多地方仍然盛行。

       

        晒物品 六月六这天,家家户户都要把衣物、针绣、被褥搬到院子里晾晒。传说,乾隆皇帝在巡游的路上恰遭大雨,淋湿了外衣,又不好借百姓的衣服替换,只好等待雨过天晴,将湿衣晒干再穿,晒衣服的这一天正好是六月六。从此,老百姓利用皇帝晒龙衣的这天晒晒自家衣物,讨个吉利。“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个节日,叫做“翻经节”。传说唐僧到西天取经回来,不慎将所有经书丢落到海中,捞起来晒干,才得以保全。因此临沂各大寺院的藏经也在这一天翻检曝晒。沂蒙书香门第也在这天有晒书晒画的习俗,实际上也是为了防止霉变和虫蛀。如果这天下雨,就叫“湿龙衣”,俗称:“六月六,湿龙衣,湿了龙衣烂蓑衣”,意思是连续几日都可能是连阴天气。

四、半年节的习俗

        佳山坞“半年节”历经八百多年。“半年节”的习俗,最早主要是福建闽南地区的漳州人和泉洲籍的同安人所过的节日。历书上把一年分为十二个月,自农历元月到六月刚好半年,这个节日主要是庆祝农作的丰收,民众为了感谢天地神明与祖先的默默庇佑,使得该时节能有农硕的农作收成,生活饮食无虞 ,因而准备应节的供品祭祀而来。在台湾早期的漳州籍、同安籍人士,仍保留吃“半年圆”的习俗。先将汤圆和牲礼祭拜神明及先祖,以示谢恩之意,然后全家才共同食用,也是象征团圆的美意,所半年节又称半年圆。后来这个习俗在台湾很多地区流行起来。由于半年节多在农历六月初一或十五祭拜,正逢汉族民间每月初一、十五拜土地公犒将的日子,所以一般多在当天准备牲礼等祭品、和半年圆一同祭拜神明和祖先的默默庇护。“半年节”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风 说起“半年节”,话就得拉长一点。笔者所知,在萧山,除了楼塔镇佳山坞村保留这一传统习俗之外,与其相隔百步的毋岭村也有过“半年节”的习惯,过节内容和形式基本相同。惟有不同的是时间,佳山坞村是农历六月十四,而毋岭村则是农历六月初一。据说,在萧山周边诸暨、富阳等地一些乡村,也在沿袭“过半年”的风俗。另外,假如放眼全国,就会惊奇地发现在福建、广西、湖南等省的一些地方也有欢度“半年节”的传统习俗。当然,过节的时间、形式、内容,各不相同,各具特色。福建漳州的“半年节”是农历六月十五。在闽南农村一直保持吃“半年圆”的习俗。这种圆丸只有“冬至圆”的一半大,不带汤,多染成朱红色。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添上丰盛的菜肴,合家进行半年“小围炉”。漳州的“半年节”风俗始自明代。十五世纪明朝中叶,漳州月港成为中国东南沿海对外贸易的一个港口,市镇繁华,倭寇海贼伺机骚扰,尤其是夏粮收成后,贼船常偷偷靠岸,突然袭击,见人便杀,见物便抢。于是,人们就安排在农历六月十五,提前过“小年”,蒸些小圆丸祈求神明保佑平安。有些家庭主妇在盘碟上将圆丸叠成山状,并在顶端放上一颗带壳的龙眼干。这“桂圆”寄托着主人“富贵”、“团圆”的愿望。 湖南益阳有个“中元节”,时间则是农历六月初六,简称六月六,为“天贶节”。始于北宋真宗年间(998-1022),“天贶”即“天赐”之意。真宗以第二次降“天书”至各地之六月六日定为“天贶节”,并于岱庙修筑“天贶殿”。湖南各地,特别是洞庭湖地区的人们将此日当作“尝新节”或“半年节”。是日,人们常以七线禾穗置于饭上蒸熟,首先敬祖宗,然后给家狗尝食,最后人们自己吃。以示不忘祖先赐福,不忘天狗从天宫偷来稻种撒播人间之恩德。传说南宋初年,洞庭湖地区农民起义首领杨幺是在六月六生日。这天,特意歇战,洗晒战袍。在七仙湖区,有“六月六,晒红绿”、“人晒衣裳龙晒袍”之说。后来,在六月六这天,各地人民都有翻晒衣被和书籍的习惯。从此,寺庙祠堂也有翻晒经谱之习俗,故又称“晒谱节”。是日,人们还有洗澡、洗衣等清理个人卫生的习惯,并流传至今。广西龙胜红瑶是瑶族的分支之一,泗水是红瑶聚居的乡。那里除了春节,红瑶还有一个重要的节日——“半年节”。农历七月十四,庄稼成熟了,而一年的收获也有了一半,自然要热烈庆贺一番,“半年节”由此而来。“半年节”那天,除了备有美酒佳肴宴请宾朋好友,还要举行一项传统的活动——“打旗公”。“打旗公”原为纪念清末泗水红瑶起义民族英雄的一项活动,后演变为一种祭祀祖先、保平安、庆丰收的传统活动,现今也成为红瑶人民一项传统体育项目。广西资源县五排地区“六月六”。从资源县城向西南方向,沿途60多公里,设有车田、两水两个苗族乡和河口瑶族乡。历史上,这三个乡统称“五排”。在五排这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众多的传统节日中,“六月六”算得上是一个仅次于春节的隆重节日。 六月六日这天,凡是新近二三年中嫁出去的女儿,夫妻双双都要到女方家里过节,已经订婚,还未结婚的男方,也要去未来的岳丈家过节。既然要去过节,就要“送节”,即送节日礼品。送节的礼品包括鸡、鸭或新鲜的猪肉、糖、酒,但不可或缺的礼品是粽子。因此,在五排地区,最能反映“半年节”气氛的,就是六月初五“家家户户包粽粑忙”的情景。在六月初五下午,走入五排村村寨寨,扑鼻而来的是家家户户散发出来的粽子香味。六月初六。清晨,村村寨寨杀猪的叫喊声此起彼落。之后,家家户户你一串,我一串买回猪肉。上午,通往各村的山道上,一对对身着盛装的小两口,手提鸡鸭,肩挑粽子,双双送节把娘家还;间或会看到打扮标标志志的后生,只身躲躲闪闪走在山路上,礼品遮遮掩掩装在提袋里,前去送节——孝顺未来的“泰山大人”。远远地,后生心中的“西施”早已倚门偷觑,望眼欲穿,企盼“阿哥”的到来。中午后,家家杀鸡宰鸭,酥炸蒸炒,准备丰盛的节日晚餐。节日的气氛推向了高潮。资源县的五排苗乡六月六,除了杀鸡杀鸭、包粽粑之外,还有一项独具特色的“洗龙身”、“晒龙袍”的地方土俗。这天,村村寨寨的年轻人和中年男女都要下河去洗澡。据传统习俗说,这天下河洗澡就如洗了龙身。龙身护体,一年都会消灾免难,祛病驱邪,保身心健康,一年平安。这天,小溪、河沟一片喧哗,洗澡人的欢笑声、喧哗声,把山雀惊得难以在山麓栖息。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半年习俗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半年习俗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 Copyright By 生命之书.Some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生命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