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东北丧葬习俗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一、东北丧葬民俗灵幡的含义是什么?
今天我们来聊聊东北丧葬的民风民俗,在东北地区,丧葬民俗大同小异。东北地区主要是满族和闯关东的汉族人,丧葬民俗属于满汉融合之特殊民风民俗。主要讲述东北丧葬中灵幡的含义与制作。
灵幡,又称为“宝幡幢盖”,在东北丧葬民俗中,占据重要地位。从灵幡的制作上,可以辨识亡人是男性还是女性,有儿无儿,有女无女,有没有儿子短寿等等,还可以看出亡人的配偶是否离世。出殡时,由亡人后人执幡,走在灵前引路,这是出殡出灵时重要的标志,孝子打出灵幡后,两层含义,一是亡人启程上路,入土为安;二是孝子指引亡人不要迷路,平安归西。然而,在由谁执幡方面,也有严格要求。这就是中国几千年来,等级制度的体现。灵幡由白纸做成,是东北丧葬过程中,重要的剪纸内容,灵幡的制作当然也有特殊要求,并不是千篇一律,什么样的亡人做什么样的幡。制作灵幡是操办指导丧葬民俗“阴阳先生”的工作内容之一,也是显现阴阳先生水平的标志。
一、制作工具。灵幡是用剪子剪出来的,属于丧葬民俗剪子艺术。剪子有特殊要求,上栓红布条,红色在中国古代以及易学中,有收煞,挡煞之涵义。在现代东北市里婚嫁习俗中,仍有例子,结婚时,要把新房小区内的下水井盖上红纸。如果制作工具剪子不小心落在丧属家里,也称东主,阴阳先生不可以去取。因为阴阳先生到东家是操办丧葬,如果二次登门,在民俗里会认为还会有丧事。
二、锁链幡。灵幡里面上悬六道锁链幡,意为带领亡之人去西方仙界,六道锁链幡,也有押送亡人之含义,防止亡人贪恋世上繁华,想念儿女,不愿离去。中国古代有尘归尘,土归土,亡者升天活者安,祈愿亡人早托生的观念,认为世上千般,皆有定数,不能有私心。所以六道锁链幡也有六道轮回的寓意。
三、莲花顶。莲花顶是灵幡的支撑点,莲花瓣分别代表八个方向,也反映易学中的八卦图形。幡顶采用莲花瓣形状,也反映儿女希望父亲或母亲得道成仙,保佑子孙后代的美好愿望。幡顶下悬六道锁链幡和三道主幡,称为宝幡,无儿无女者,仅使用宝幡,又称为绝户幡。三道主幡,中间那道,民间讲究颇多。这也是考验阴阳先生的一个标志。中间那道幡,男剪圆形,女为方形,即天圆地方。男剪圆形,为单数,即剪九个圆,女剪方形,为双数,即剪十个方。这是男单女双,反映封建社会,男子地位是高于女子的。
四、主幡。主幡一共三道,其左右两道幡,分别书写:“金童前引路,玉女送西方”,接引亡人含义。另外灵幡写法,也是相当讲究的,采用十二宫神写法。十二宫神分别是长生,沐浴,冠带,临官,帝旺,衰,病,死,墓,绝,胎,养。灵幡写法口诀,即生旺死绝,也有称生旺墓绝。男幡字数应赶在“生”字上,女幡字数赶在“旺”字上,便是吉利。灵幡在民俗专业领域称为“宝幡幢盖”,三道主幡下方均剪有六角花图案和大钱图案,称为花开富贵。最下方,男剪剪头,女剪凹口,男女幡合到一起即为正方形,体现男女互相融合。
五、幢。此图为灵幡“幢”的部分,代表儿子,即亡人有儿子才有幢,亡人没有儿子,就没有这个部分。另外还应剪上八卦乾坤,男剪乾,女剪坤,这是完整的八卦金钱莲花幡。幢是灵幡的核心部分,佛教中也有幢幡一说。幢由一张正方形白纸剪成,在裁剪过程中,白纸正面朝下,反面朝上,裁剪完成,翻过来扣在宝幡上面,“翻”和“幡”字音相同,是语音双关,这是中国汉字的独到之处。
六、天花宝盖。天花宝盖代表女儿,即亡人即亡人有女儿才有盖,亡人没有女儿,就没有这个部分。同样,男幡盖为圆形,女幡盖为方形。宝盖中间为大钱图案,表示亡人后人,有天降之财。宝盖四周配有四朵花图案,花朵代表女儿。宝盖最外边剪流苏图案,这是中华民族吉祥的象征。
七、龙头衔幡杆。龙头衔幡杆用高粱杆上缠白?儿。白?儿代表孝的含义,如果夫妻二人,只去世一人,白?儿只缠高粱杆的一半,代表亡人儿女只尽了一半的孝,还有剩下的一半孝没有尽全;如果夫妻二人,都去世的,白?儿除最下边不缠,其余缠满,最下边余留一个手抓高粱杆的地方,民间称为“一把抓”,即儿女对父母的孝道尽全了,抓全了。如果亡人在去世之前,他的儿子中,有夭折或短寿之人,在缠白?儿时,要余留一小段,代表他这个儿子没有为他尽孝。长房短寿,则在高粱杆较上方余留,次房短寿,则在中间部位余留,小房短寿,则在稍下方余留。高粱杆缠完白?后,在顶端折两下,并用麻绳栓住,折成龙头形状,这与古代皇帝的仪仗有异曲同工之处,现在道教里。做法事,仍在使用“龙头衔幡杆”的道家幡。
在东北现代丧葬习俗中,灵幡仍在使用,有着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重要位置,但是,随着历史的推移,灵幡的制作,已经变得极其简化,而且失去了本来的样貌,这样的情况在城市里普遍存在,而在农村则是偶发现象。城市殡仪馆的灵幡多为印刷,帆布制作,失去原来的剪纸艺术文化。
究其原因有三,其一为家庭结构的变化,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现在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家庭,随着思想的开放,出现了一些丁克家庭,冲破了中国几千年来传宗接代的思想,这就导致灵幡的制作并不都是全面的,按照灵幡制作的要求,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幡;其二为传承方式的失误,在经济不发达的年代,人们的观念还比较束缚,知识共享的理念比较薄弱,所以,阴阳先生的手艺基本上都是家传,不向外界透露,基本还以农业为主,阴阳先生是额外收入,属于兼职范围内的专职专业人员,而在物欲横流的今日,阴阳先生成了主要的牟利手段,而且收入不菲,一些人并非家传,而半路出家,导致学艺不精,不能制作灵幡或对制作要求不精通;其三为民俗观念的淡化,一些阴阳先生,为了节省时间,放弃制作灵幡,使用市面售卖的帆布印刷灵幡,而一些在东北生活的居民,也对丧葬民俗一无所知,不能很好地监督阴阳先生,多方因素导致了灵幡逐渐弱化,原本的纸制灵幡逐渐走出民俗。这种状况在农村地区,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农村的习俗相对传统正规,有严格的程序,除非是特殊情况,不能实现严格的程序,简化某部分或一个细节。
二、东北地区老人去逝后烧七的习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祭亡魂。人在异地,依记家乡清明。 再回首,往事依旧,年年如初。祈先人,佑我华夏,风调雨顺。 我的家乡在湖北省大悟县的一个小镇上,那是一个很有然而名气的小镇,叫作宣化店镇,群山叠峦,历史悠久,战争经常在那里洗礼。贫穷不言而喻,然而民间的一些风俗传统在那里也保存得相当完好。清明亦不例外。 记得小的时候,或许也不是小时侯吧。在高中之前,因为没有离开家乡,年年也是要祭祖的。我们那里,祭祖又叫上坟,上坟之前不能吃早饭,而且清明的前一天,上坟的孩子大人都要去洗澡,显出祭奠的诚意。而且女人是没有权利去祭祖的,除非是那些年纪很小的小女孩。一般早上六点钟,有时更早,五点左右,爷爷,爸爸喊我们起床。祭祖一定要带上一些东西,比如鞭炮,铁锹,锄头,阮子(也不知道那两个字怎么写,大概就是这个音,是一种竹子做的装土的工具)还有黄表纸。值得注意的是,鞭炮有所讲究,一般不能用花炮,不然人家就是你家祖坟开花了,虽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感觉那是一种很大的侮辱;一般带的是小炮(我们那里的称呼,就是小鞭炮},还有组合炮,还有一种炮,不知道它的学名叫什么,我们那里称之为“咚哒”(也不知道是不是这两个字,因为它的声音一咚一哒两响,故此称呼)。天刚蒙蒙亮,老人,孩子,都是一个宗族的,由老人带队,一起出发。小孩子老是争着抢着要扛铁锹,锄头往前冲,觉得在前面走的感觉很爽。大人们就尾随其后,手里掂着炮竹和纸,用扁担挑着阮子。一大队人马,说说吵吵,在清早给空旷的原野,寂静的黎明一种感召,仿佛告诉这个世界,天就要亮了,请起床迎接美好而喧嚣的一天吧。有时,好像是经常在路上会遇到熟人,他们也是去上坟,老人还会和他们寒暄一阵,述述旧事,说某某又作古了,感叹一阵。 到了坟场,也不是什么很正规的公墓一类,都是自家以前的田地,老人临终前交待某地风水好,死后你们就把我埋在什么地方。后来老人的老伴或是儿子儿媳以及一些其他什么人死了之后,都把他(她)埋在那儿,逐渐就成了一片坟地。但这也不是唯一的,譬如我家,自我祖父的祖父搬迁过后,我们这一支脉就离老坟地比较远,后来有些人死了也就不埋在老坟场了,埋在他(她)生前看中的地方(不过也有些老人执意要落叶归根,迁回老坟场的)。坟场都是比较偏僻的地方,平常也没有人敢过来,所以就是丛草杂生。大人们就先扯掉杂草,再用铁锹,锄头等在坟上修理一下,换上新土,有时附近没有很多的土,就挑着阮子去挖些土过来。坟呈三角形形状,在正三角的角上要放几张黄表纸,再将坟帽倒放在上面,坟帽就是一堆土,不过是有讲究的,它大概呈圆锥形,直径大概是二十来公分吧,高大概十公分,底面一定要有草,而且要是青草(好像就是对应一句俗话,叫做坟头长青草,在我们那这好像是一个褒义词,不过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各个侧面都是黄土。等到看起来像那么回事的时候,就开始祭拜,都是从仙逝的辈长者祭起。有老人带头叩头,然后按辈分年龄大小一一去给先祖磕头。磕头的时候,坟的正前一定要烧纸,而且纸在所有人祭拜完之前是不能灭的,所以一定要人在坟前轮流看护着。同时,鞭炮齐放,至于祭奠完了鞭炮还在响,鞭炮放完了祭奠还没有结束,那些倒没有什么要求。依次,祭奠所有的亡者。但是如果是辈分低的或者同辈但年纪小的,那样的就不能祭拜,因为不能乱了辈分。 祭完回家,还一定要记得在家里的每个门前插上杨柳,据说是始于介子推,具体是因为什么,好像也没有人知道,反正就这样传承下来。回到家把杨柳插好之后,就可以吃早饭了。但是这还没有完,吃完早饭还要去老祖坟祭奠,据说是什么始祖。虽然那附近也有些同宗族的人,但是上面说的阮子,铁锹,鞭炮之类还是要带上,以示诚意。规矩都差不多。一般那里的宗族人都会管远道而来自家人一顿中饭,不管认不认识,只要是祭祖的,绝对有饭吃。(因为是地方风俗,很多东西都是用地方俗语表示,如有不懂,请谅解)
三、东北农村在死人的头七有什么风俗?
丧葬习俗县内丧葬习俗在建国之后,虽有所革新,但举办丧事,农民家庭一般仍按历史相沿的传统习俗进行。(1)准备“后事” 人生百岁总有一死。当人老年迈以后,本人或家属其他成员则要为其准备身后用物。最主要的一是棺材,二是寿衣。当地习俗,这两样东西一般都在老人生前准备好。过去备棺材,木材以柏木为最好,板料越厚、棺材越大越好。寿衣要备衣、裤(裙)、鞋、袜、帽,衣裤应有棉有单,寿衣颜色多为红、蓝,忌黑、忌花。这些备用物品看似不吉利,但谁都不忌讳。有些人家准备的早,结果多年死亡不至,到另一世界的衣物、“房子”只好仍处在备用中。(2)老人病重期间的礼俗 病人病重期间,儿女一定要陪护身边,否则为不孝。亲戚一定要携礼物看望,否则若病人死后无法面对死者及其家属(不知者除外)。凡重要的亲戚应当多次探望病人。病人病危时,不在病人身边的重要亲属,病家应通知前来,以防事后落“埋怨”。(3)弥留之际与初亡时的处置 咽气前,儿女要守护身边,并为其理发(女人梳头)、净面、洗脚、看寿衣。气断,全家举哀。入敛时,死者脸蒙黄表纸,曰“蒙脸纸”;口含一铜钱或硬币,曰“噙口钱”,背垫铜钱或硬币,曰“垫背钱”;手持线串小面饼,曰“打狗饼”,小饼个数与死者年岁相等。棺头点一黑瓷灯,曰“引魂灯”,放一陶盆,供停灵期间焚纸用,曰“老盆”灵房门口搭棚,曰“灵棚”,棚内设供桌,供举行吊祭仪式用;院门外放“指魂纸”,白纸条之条数与死者年岁相等。(4)着孝 孝布白色,。儿子剃头,戴斜角孝帽,帽订麻匹,谓之“披麻”;腰束茼绳拖地,谓之“拦腰绳”;赤足穿草鞋,手执柳木哀杖,哀杖裹以指魂纸。儿媳披发,顶褡头,束腰绳,穿草鞋。女儿戴孝同儿媳。侄辈戴平角孝帽,孙辈戴“柿花”孝帽。吊客中闺女婿、侄婿束孝带,戴平角孝帽;孙婿、外孙婿束孝带,戴“柿花”帽;其余一律戴平角孝帽。(5)送汤 当地叫“泼汤”。临沭地方人死之后,一般三日而葬。葬前,每日早、午、晚三次送汤。初次送汤之前,要为死者举行“报庙”、“指路”仪式,到土地庙向净王爷报到,并予以指引路线。送汤时,孝男孝女分开进行。男由长子带领;女由长媳带领,并由长媳提汤壶。孝男孝女送汤时必须痛哭,哭的越痛越显孝道;不哭则显对死者无感情,不孝。每次送汤,除丧家男女跪拜致哀外,吊客也要行跪礼吊祭,丧家儿女们陪祭。(6)报丧 此地叫“对信”。出殡前一日早,主事人把应前来参加吊丧亲戚的名单,分路排好,由数人分头通知各地亲戚,对信的人手持白布条,向每一亲戚说明死者姓名、接待吊客的时间,出殡的日期。亲戚按通知前往吊丧,俗称“吊纸”. (7)请灵与送灵 夫妇二人如有一人已死亡,出殡的前一日晚应对先死者举行请灵仪式。事先写好所请灵魂的牌位,再写一张请灵文,孝子们到巷口或郊外,主事人念完请灵文,焚烧了,行礼毕返家。即将死者之灵请回家。先死者便与后死者在家共席享祭。这也是丧家孝子贤孙们对先逝父或母的一种纪念方式。殡日早天明时,再将先逝者的灵魂送走,曰“送灵”。因为后死者随之也要归茔。(8)辞灵 殡日午后,将死者灵魂自家中送走的一道仪式。由丧家孝男孝女同吊客一同进行。(9)送盘缠 这是活人为死人即将归于另一个世界的时候,送上吃、穿、花、用等物。这些用物除了烧纸之外,就是纸扎的牛、马、轿、车及金库、银库、童男童女等。随同祭奠仪式一并烧之,礼即告成。(10)出殡 辞完灵,送完盘缠之后,紧接着就是出殡,当地又叫“拉棺”。拉棺仪式与辞灵、送盘缠仪式相比反倒简单。接棺前,孝子们先要跪拜放棺材的木架或拉棺材的车辆,叫做“拜架子”或“拜车”,以祈求死者归茔的路上平安。此后即将棺材抬出院外的路上,孝男孝女泣跪于棺前,在棺材起行的一霎那,主事者将“老盆”放在长子头上绕一圈摔碎,谓之“摔老盆”。然后由庄邻们组成的杠子队抬棺入墓,或由汽车、拖拉机拉棺入墓。这时帮忙的庄邻则分别拿着镢、锨、小车等用具,去坟地为死者添土埋坟。出殡时,孝男们及主要男性亲属应送到墓地,直到棺材入土仪式完成方回。(11)守灵 据传说,人死后,虽出殡,五七之内灵魂不离灵屋,因而应当守灵。守灵者是死者的儿孙及侄子们。他们在灵屋睡草铺,与亡者共眠,以免亡者寂寞。守灵一月零五天。(12)瞧坟 新葬后,头三日,每晚儿孙们要到坟上看望,谓之“瞧坟”。瞧坟是生者安慰死者,也隐含护坟防盗防破坏之意。(13)上坟 葬后三日上“三日坟”,七日上“头七坟”,逢第二个七日上“二七坟”。此地风俗,逢七上坟至五七而止。在逢七必上的五次上坟中,如果死者有几个男孩,几七坟就可不上。因为据说死者儿子的数目与逢七上坟的次数犯忌。这其中,五七坟最被看重。出殡之日,丧主要出五七祭日告示,说明五七祭日的具体日期,诚邀亲戚朋友光临。五七坟祭日,凡重要亲戚朋友都要前来参加祭吊仪式。仪式放在午后,中午要盛宴接待参与吊祭的宾客。对一个死者,上完五七坟后,逢百日上百日坟,逢一年整上“周年坟”,逢三年上“三年周”,满十年前在第九个年头上“十年周”。民间的丧葬习俗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的,内中有封建迷信的一面,但深深寓含了人类后生者对先逝者的亲情、友情、关爱和追念。死者已矣,万事不知,生者难忘,便以自己的心灵之路对待死者。
四、东北地区老人去逝后烧七的习俗
人去世以后,按照传统丧葬民俗,亲人要为逝者烧七,南方称为“做七”。烧七的本质是为亡人免灾免难,顺利闯过七个关口,然后进入轮回,或超升仙界,或打入十八层地狱,或重新投胎等等,这个过程称为六道轮回。今天对东北丧葬习俗做以介绍,讲述下烧七的习俗。头七:也称“一七”或“上望”、“回魂夜”。第一个七天,亡人在鬼差的押解之下,登上望乡台,回头看看家园。这一晚上,亡人的灵魂可以回到家中,见到儿女头戴孝布,身穿孝纱痛哭流涕,才明白自己已经去世,即将踏上阴间路程。在东北丧葬中,“头七”要为逝者摆供,让逝者享受吃喝。儿女为逝者扎上“登天梯”和“登天靴”,并焚化香烛纸钱。“头七”很重要,标志着逝者正式踏上阴间的路程,进入鬼道,所以要保证亡人的钱财充足,用于沿途打点,所以在丧葬中往往会多加焚烧。另外还有配上九朵莲花,希望亡人往生西方。在东北丧葬习俗中,烧七烧单不烧双。也就是烧头七、三七、五七、七七,二七、四七、六七不用烧。在这里介绍一下烧七的须知。1、供品摆单数,另配筷子三双,酒三杯,三炷香。2、烧七烧单不烧双,七七可以不烧。3、烧七忌七,日子逢阴历初七,十七,二十七日时,提前一天烧。4、长周年短百天。(周年可以延后一天烧,百天可以提前一天烧)5、烧一周年、三周年,二周年可以不烧。在东北丧葬习俗中,三七就是简单的祭祀,没有特殊要求。在这里说一下烧七所用物品。五七:五七是阎王关,亡人到了酆都城五殿阎君那里接受审判。相传阎王爷没有女儿,所以特别羡慕那些有女儿的人,并会减轻对亡人的处罚。所以,到了五七,儿女会为亡人烧上五盆花,花则代表女儿,民间有“五七三十五,亡人正受苦,女儿来讲情,少打三十五”的说法。五七决定着亡人的何去何留,所以,要想把亡人从阴间超度出来,五七是很重要的一关,如果头七和五七,出理明白,真正把亡人从鬼道超度出来,那么所做的一切佛事法事才会生效,否则都没有用处。在东北丧葬习俗中,烧五盆纸扎花时,要看亡人有几个女儿,需要摘下几朵花,从坟地回家的路上扔掉,无女儿则不摘,全部烧掉。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东北丧葬习俗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东北丧葬习俗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