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折柳是什么习俗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一、古人互相送别的时候,为什么要“折柳”呢?
在古代,柳树也被称为 晓阳 或 柳条 ,意思是保留树,因为 柳条 的发音与 柳 相似。离别赠柳表示难以割舍,不忍割舍,不愿割舍。 折柳 一词最早出现在韩愈的《折柳歌辞》中。 上马不接鞭,折柳枝 。
你知道古人为什么要 折柳送客 吗?是含蓄而委婉的爱。有 近门多作别,长折减春风 的惆怅;当然也有 此夜闻残柳,谁人不觉故乡情 的苦恋。
在中国古代,一旦亲友分离,路人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路人。折柳送礼是当时民间流行的习俗,尤其是在文人雅士中,折柳送礼。折柳 这个词意味着 告别 。在我国, 折柳送行 的习俗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诗集《诗经》中的《小雅;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在古代,柳树也被称为小杨或杨柳,因为 柳 与 留 同音,表示保留的意思,以此来表达依依不舍的感情。北朝越剧《鼓角吹笙》中有 折柳枝 ,歌词是: 上马不接鞭,反折柳枝。下马吹笛,愁杀客。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衡量,由于柳树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只要在适当的时候将柳枝插入湿润的土地,它就会生根发芽。 折柳送别 包含着对朋友 春风常在 的一种美好祝愿,也意味着亲人们离别家乡就像折柳枝一样,希望他到了新的地方,能迅速生根发芽,因为柳枝在哪里都可以生活。
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
二、折柳是端午节的习俗吗
01 《诗经》中最早把柳树和送别联系在一起,在这之后的很多乐府民歌中,开始陆续出现以杨柳表离别的诗句。折柳意象产生后,文人墨客对其加以拓展升华,使得送别感怀的场景更显得意境深远,折柳惜别以表祝愿的情结也更加浓重了。《送别诗》云: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古人出发前,送人者会把远行人一直送到路口,并要折枝相送。所谓 折枝 ,就是折取路边的树枝花草什么的,送给远行人,虽然是随手之物,但 礼轻情意重 ,寓意深刻。 在春季送别,最流行的是 折杨柳 。 折杨柳 是古代社会生活中最有格调的风俗之一,这种风俗是怎么产生的?有人从 柳 谐音 留 上分析,认为 折柳 是挽留的意思。其实这种说法欠妥,如果被送人的家不在此地,或是不归之离别,可以这样理解为是留对方多呆些日子,但如果对方有归途,这样分析就矛盾了。 折柳送别 风俗的形成,与时节和柳本身均有关系。柳树是中国古老的原产树种之一,生命力极强,插土即活,是古代行道树的主力树种之一,路边河畔都可见到柳树。古人送别亲友,从路边生机盎然的柳树上折一枝柳条相送,就是希望远行人能像杨柳一样,很快适应,随遇而安。 折柳送别与古人的辟邪诉求也有密切的关系。对远行亲友最好的祝语是 一路平安 ,但路途艰险,难免会遇到麻烦,古人认为这是邪气侵扰,路鬼作祟,如何辟邪驱鬼?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带上辟邪物。桃枝、柳枝等在古人眼里皆具驱鬼功能,南北朝已有插柳辟邪风俗。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 种柳》引《术》称: 正月旦,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 所以,送别时折柳寓意很明白,就是祝远行人路上平平安安。顺便说一下,折桃枝不用于成人单独出行,而用于带孩子出行,古人迷信 鬼畏桃也 ,认为桃枝对孩子的保护功能比柳枝好。 细究 折柳送别 的最早源头,或许在先秦。先秦时杨柳已与出行有了文学上的关联,被赋予了一种感情。《诗经 小雅》中有一首《采薇》诗称: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折柳送别 流行于汉代,记录汉代都城长安和畿辅地区地理状况的古籍《三辅黄图》记载: 灞桥在长安城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因为当时送人一般送至灞桥分手,其情其景往往令人肝肠寸断,所以《开元天宝遗事》中有这样的说法: 长安东灞陵有桥,来迎去送,皆至此桥,为离别之地。故人呼之为 销魂桥 。 南北朝时期, 折杨柳 之俗已风行各地,南方与北方都出现了以 折杨柳 为题目的诗文。如南朝,梁简文帝萧纲有《折杨柳》: 杨柳乱成丝, 攀折上春时 在北朝,则有《折杨柳歌》(其一): 遥看孟津河,杨柳郁婆娑 隋唐时期, 折柳相送 已成为古代中国文人赠别的普遍现象。其中有一首作者不详的《送别诗》这样写道: 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因为折柳相送盛行,在当年送别最集中的灞桥,附近的柳树条都被随手折光了。因为无法折到长柳枝,唐诗人孟郊《横吹曲辞 折杨柳》诗中只好解释道: 莫言短枝条,中有长相思。 为此,白居易《杨柳枝词八首》(其七)呼吁: 小树不禁攀折苦,乞君留取两三条。
三、古人送别时都喜欢折柳,折柳送别有何深意?
折柳送别这其中的杨柳是代指两种事物。一种就是真正的塞外杨柳树,还有一种就是折柳曲。暗示戍守边关将士思乡的心态。古人分别时要折柳相送,这是当时一种很流行的民间习俗,尤其是在文人墨客中,成为一种时尚。
折柳送别的典故及寓意是什么?
“折柳”一词寓含“惜别怀远”之意:
在我国的古代,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折柳”一词寓含“惜别”之意 。我国“折柳送行”的习俗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时柳树又称小杨或杨柳,因“柳”与“留”谐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离别赠柳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枝》,歌词是:“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人。”
李白“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就说明了这样一个风俗: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十里长堤,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白居易《青门柳》“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鱼玄机《折杨柳》“朝朝送别泣花钿,折尽春风杨柳烟。”“折柳赠别”蕴含着一种对友人“春常在”的美好祝愿,也喻意亲人离别家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
人们离别时折柳相送,在思念亲人、怀念故友时也会折柳寄情。“折柳”一词也寓含“怀远”之意。张九龄“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李白“攀条折春色,远寄龙庭前”;李白《宣城送刘副使入秦》“无令长相思,折断杨柳枝。”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诗词中,还有一段非常感人的故事:
折柳送别故事
宋朝礼部属官李之问,爱上了都城名妓聂胜琼。李将回原籍时,聂胜琼为之送别,饮于莲花楼,唱了一首词,末一句是:“无计留春住,奈何无计随君去。”为这,李之问又留下来住了一个多月。后来因为妻子催促太紧,李不得不怅然离去。不到十天,聂胜琼写了一首《鹧鸪天》,寄给李之问。李中途得之,藏在箱子里,回家后被妻子发现。李只得以实相告。李夫人读了《鹧鸪天》,见其语句清健,非常高兴。不但没有阻止李聂的这段情缘,反而拿出私房钱让李之问去都城迎娶聂胜琼。
聂胜琼《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阳关后,别个人人第五程。 寻好梦,梦难成,有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分别时为什么要折柳相送呢?
折柳送别含义
常见的解释是,“柳”谐“留”音,赠柳表示留念,一为不忍分别,二为永不忘怀。但是,这种解释我们感到很单薄,不足以完全令人信服。折柳送别作为一种非常普遍的文化习俗,恐怕不是一个“谐音”就能解释清楚的。因此,古代就有人从另外的角度探求这其中的缘由。如清朝褚人获在《坚瓠广集》卷四中提出:“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这种解释是很合理的。柳树和其他树木相比,其特点是“随地可活”,这正可以拿来祝愿远别的人,到了异地后,随遇而安,能够很快地融入当地的人群中,一切顺遂。这一说法便有了深刻的哲理性和更高的文化品味。
但是,我以为,这还不是“折柳送别”这种文化习俗的最初缘由。最早的渊源应该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几句古诗。理由有三:一是这诗句来自《诗经》,而且是名句,读书人人人熟悉;二是“杨柳依依”表达了战士出征前怀家恋土的离情别绪,为后来的的送别诗奠定了文化基调;三是《诗经》作为五经之一,其深广的文化传承作用是不容怀疑的,古人作诗讲究“无一字无来处”,当然来自经典。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人把《渭城曲》中“客舍依依杨柳春”改为“客舍青青柳色新”,我以为不妥。
总之,“折柳送别”应该有“谐音感怀”、“哲理启迪”、“文化传承”这样三个缘由。
四、折柳是端午节的习俗吗
不是,折柳是清明节的习俗。“折柳”一词寓含“惜别怀远”之意,在我国的古代,人们离别时折柳相送,在思念亲人、怀念故友时也会折柳寄情。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端午节的习俗有,扒龙舟、浸龙舟水、挂艾草与菖蒲、食粽、放纸鸢、洗草药水、拴五色丝线、打午时水、画额、避五毒、采药制凉茶、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等。端午食粽,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俗。扒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扒龙舟历史悠久,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龙舟竞渡分为请龙、祭龙神、游龙和收龙等几个版块。龙舟竞渡前一般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先要请龙、祭神。在端午节布置种种可驱邪祛病的花草,来源亦久。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端午节重要内容之一。在中国南方一带,端午节儿童放纸鸢称为“放殃”。纸鸢,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 青、红、白、黑、黄 被视为吉祥色。在端午节节这天,孩子们要在手腕脚腕上系上五色丝线以驱邪。传统之俗,用红绿黄白黑色粗丝线搓成彩色线绳,系在小孩子的手臂或颈项上。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折柳是什么习俗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折柳是什么习俗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