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书

诞生于2010年,专业的公墓陵园管理系统、网络祭祀系统。

后习俗水平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后习俗水平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一、科尔伯格三阶段六水平口诀是什么?

       科尔伯格三阶段六水平口诀是惩罚功利前习俗,遵守法规好孩子,契约原则最后述,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这一阶段儿童服从于获得奖赏,首先是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其中以“好孩子”为定向。

       该水平的特点是:个体还没有内在的道德标准,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要求,他们用来作为道德判断的基准取决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以遵从权威与维护社会秩序为定向,然后是社会契约为定向,最后是阶段是以普遍的伦理原则为定向。

       阶段1惩罚与服从为定向,个体以行为对自身所产生的后果来决定这种行为的好坏,而不管这种后果对人有什么意义和价值。

       阶段2相对功利为定向,这一阶段儿童首先考虑的是,准则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有时也包括别人的需要,并初步考虑到人与人的关系,但人际关系常被看成是交易的关系,对自己有利的就好,不利的就不好。

       水平二习俗水平,该水平的特点是个体能按照家庭、集体或国家的期望和要求去行事,认为这本身就是有价值的,而不大理会这些行为的直接后果。

       阶段3以好孩子为定向,这个阶段的儿童以人际关系和谐为导向,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正确与否,主要看他是否为别人所喜爱,是否对别人有帮助或受别人称赞,这一阶段的学生道德判断是以个人的行为是否被允许为衡量标准。

       水平三后习俗水平该水平的主要特点是:个体努力在脱离掌握原则的集团或个人的权威,并不把自己和这种集团视为一体,而是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行为的基本准则。

       阶段4遵从权威与维护社会秩序为定向,这一阶段的儿童意识到了普遍的社会秩序,强调服从法律,使社会秩序得以维持,这阶段学生要求履行自己的义务,并要求别人也去遵守。

       阶段5是社会契约为定向,在本阶段,个体开始认识到,法律或习俗的道德规范仅仅是一种社会契约,是由大家商定的,个人看待法律较为灵活,也可以因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

       阶段6是以普遍的伦理原则为定向,这个阶段儿童有某种抽象的、超越某些刻板的法律条文的、较确定的概念,但是在进行道德行为判断时,并不仅仅受制于这些较明确的法律条文,而是以人生的价值观念为导向,既考虑到适合法律的道德准则,又考虑到未成文的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准则。

二、尔伯格的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的区别

        科尔伯格提出的二通道的发展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是按照个体道德判断结果的性质分类的)如下: 1.前习俗水平(出现在幼儿园及小学低中年级) 这一水平的儿童的道德判断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包括两个阶段: (1)服从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 (惩罚和服从的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以惩罚与服从为导向,由于害怕惩罚而盲目服从成人或权威。道德判断的根据是是否受到惩罚,认为凡是免受惩罚的行为都是好的,遭到批评、指责的行为都是坏的,缺乏是非善恶的观念。 (2)相对的功利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对行为的好坏的评价首先是看能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有时也包括是否符合别人的需要,稍稍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把这种关系看成类似买卖的关系,认为有利益的就是好的。 2.习俗水平(小学中年级以上) 这一水平的儿童的特点是:能了解、认识社会行为规范,意识到人的行为要符合社会舆论的希望和规范的要求,并遵守、执行这些规范。包括一下两个阶段: (3)人际和谐(或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 此阶段的儿童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对道德行为的平价标准是看是否被人喜欢,是否对别人有帮助,是否会受到赞扬。为了赢得别人的赞同,当个好孩子,就应当遵守规则。 (4)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此阶段的儿童以服从权威为导向,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守法。 3.后习俗水平 该水平的特点是:道德判断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而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行为的基本依据。包括以下两个阶段: (5)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认识到法律、社会道德准则仅仅是一种社会契约,是大家商定的,是可以改变的,一般他们不违反法律和道德准则,但不用单一的规则去评价人的行为,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 (6)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此阶段的个体判断是非不受外界的法律和规则的限制,而是以不成文的、带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原则:如正义、公平、平等、个人的尊严、良心、良知、生命的价值、自由等为依据。

三、后习俗水平包括哪几个阶段的内容

        柯尔伯格三水平六阶段理论中,三水平是“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六阶段是“惩罚与服从的道德定向阶段、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社会契约的定向阶段、普遍的伦理原则的定向阶段”。

       三水平六阶段是柯尔伯格对人的道德发展的一个划分,他将其分为了三个水平,每个水平中又包含两个阶段,总共为六个阶段,所以就将这个理论称为“三水平六阶段”。

       1、前习俗水平:其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个人利益,处于这一道德水平的儿童会以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来判断好坏是非。分为惩罚与服从的道德定向阶段和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阶段,

       2、习俗水平:其特点是能够理解社会规范,认为个人的行为要符合社会和他人的期望。分为好孩子定向阶段和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其特点是个体的道德评价会以普遍的道德准则和良心为基本依据,超越法律与权威的标准。分为社会契约的定向阶段和普遍的伦理原则的定向阶段。

四、尔伯格的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的区别

       柯尔伯格依据儿童对遵从规则还是服从需要的行为选择,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水平一,称为“前习俗水平”,行为受逃避惩罚和获得奖赏的需要驱使,儿童主要着眼于自身的具体结果,还没有发生社会规范的内化。水平二,称为“习俗水平”,儿童认同于父母,并遵从父母的道德判断标准,儿童主要满足社会期望,这时社会规范已开始内化。水平三,称为“后习俗水平”,儿童主要履行自己选择的道德准则。此时社会规范已完成内化。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后习俗水平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后习俗水平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 Copyright By 生命之书.Some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生命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