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书

诞生于2010年,专业的公墓陵园管理系统、网络祭祀系统。

习俗水平(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习俗水平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一、科尔伯格三阶段六水平口诀是什么?

       科尔伯格三阶段六水平口诀是惩罚功利前习俗,遵守法规好孩子,契约原则最后述,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这一阶段儿童服从于获得奖赏,首先是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其中以“好孩子”为定向。

       该水平的特点是:个体还没有内在的道德标准,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要求,他们用来作为道德判断的基准取决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以遵从权威与维护社会秩序为定向,然后是社会契约为定向,最后是阶段是以普遍的伦理原则为定向。

       阶段1惩罚与服从为定向,个体以行为对自身所产生的后果来决定这种行为的好坏,而不管这种后果对人有什么意义和价值。

       阶段2相对功利为定向,这一阶段儿童首先考虑的是,准则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有时也包括别人的需要,并初步考虑到人与人的关系,但人际关系常被看成是交易的关系,对自己有利的就好,不利的就不好。

       水平二习俗水平,该水平的特点是个体能按照家庭、集体或国家的期望和要求去行事,认为这本身就是有价值的,而不大理会这些行为的直接后果。

       阶段3以好孩子为定向,这个阶段的儿童以人际关系和谐为导向,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正确与否,主要看他是否为别人所喜爱,是否对别人有帮助或受别人称赞,这一阶段的学生道德判断是以个人的行为是否被允许为衡量标准。

       水平三后习俗水平该水平的主要特点是:个体努力在脱离掌握原则的集团或个人的权威,并不把自己和这种集团视为一体,而是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行为的基本准则。

       阶段4遵从权威与维护社会秩序为定向,这一阶段的儿童意识到了普遍的社会秩序,强调服从法律,使社会秩序得以维持,这阶段学生要求履行自己的义务,并要求别人也去遵守。

       阶段5是社会契约为定向,在本阶段,个体开始认识到,法律或习俗的道德规范仅仅是一种社会契约,是由大家商定的,个人看待法律较为灵活,也可以因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

       阶段6是以普遍的伦理原则为定向,这个阶段儿童有某种抽象的、超越某些刻板的法律条文的、较确定的概念,但是在进行道德行为判断时,并不仅仅受制于这些较明确的法律条文,而是以人生的价值观念为导向,既考虑到适合法律的道德准则,又考虑到未成文的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准则。

二、习俗水平

        科尔伯格提出的二通道的发展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是按照个体道德判断结果的性质分类的)如下: 1.前习俗水平(出现在幼儿园及小学低中年级) 这一水平的儿童的道德判断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包括两个阶段: (1)服从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 (惩罚和服从的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以惩罚与服从为导向,由于害怕惩罚而盲目服从成人或权威。道德判断的根据是是否受到惩罚,认为凡是免受惩罚的行为都是好的,遭到批评、指责的行为都是坏的,缺乏是非善恶的观念。 (2)相对的功利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对行为的好坏的评价首先是看能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有时也包括是否符合别人的需要,稍稍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把这种关系看成类似买卖的关系,认为有利益的就是好的。 2.习俗水平(小学中年级以上) 这一水平的儿童的特点是:能了解、认识社会行为规范,意识到人的行为要符合社会舆论的希望和规范的要求,并遵守、执行这些规范。包括一下两个阶段: (3)人际和谐(或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 此阶段的儿童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对道德行为的平价标准是看是否被人喜欢,是否对别人有帮助,是否会受到赞扬。为了赢得别人的赞同,当个好孩子,就应当遵守规则。 (4)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此阶段的儿童以服从权威为导向,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守法。 3.后习俗水平 该水平的特点是:道德判断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而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行为的基本依据。包括以下两个阶段: (5)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认识到法律、社会道德准则仅仅是一种社会契约,是大家商定的,是可以改变的,一般他们不违反法律和道德准则,但不用单一的规则去评价人的行为,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 (6)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此阶段的个体判断是非不受外界的法律和规则的限制,而是以不成文的、带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原则:如正义、公平、平等、个人的尊严、良心、良知、生命的价值、自由等为依据。

三、科尔伯格习俗水平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是我们教师招聘考查的内容里相对来说比较重要,多以选择题的方式考查,但这里的知识点很容易混淆的点,因此首先要与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进行区分,其次自身的三水平六阶段也不能混淆。考点一:人物故事对应:皮亚杰——对偶故事法(打碎20个盘子和一个盘子),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法(汉斯偷药)。考点二:科尔伯格把道德认识分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考点三:年龄划分:前习俗水平:9岁以下;习俗水平:9—16岁;后习俗水平:16岁以后。考点四:前习俗水平:1.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核心是逃避惩罚,即这个阶段的孩子是否偷药,取决于是否受惩罚。2.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即符合自己利益就偷,不符合就不偷。习俗水平:3.寻求认可定向阶段:寻求大家的认可与赞赏,认可就偷,不认可就不偷。4.维护权威阶段:尊重法律的权威,法律规定不能偷,因此不偷。后习俗水平: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认为法律和规范是大家商定的,是为满足大多数人的利益,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因此认为可以偷药,对自己的惩罚可以从轻。6.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道义高于一切,只要动机是好的行为就是正确的,自己是为了救人因此可以偷药。

四、习俗水平

       习俗水平意思是指:个体能按照家庭、集体或国家的期望和要求去行事,认为这本身就是有价值的,而不大理会这些行为的直接后果。这时他们能够从社会成员的角度来思考道德问题,了解、认识社会行为规范,并遵守执行这些规范。

       具体内容:科尔伯格对被试的陈述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分出30个不同的道德观念维度,比如是非观念、权利义务观念、责任观念、赏罚观念、道德动机与行为后果等。根据不同年龄的儿童和青少年所做出的反应,科尔伯格把儿童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0-9岁)

       这一水平的道德观念纯然是外在的或称前道德水平。儿童为了免受处罚或获得个人奖赏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准则。

       2、习俗水平(9-15、16岁)

       这一水平的儿童为了得到赞赏和表扬或维护社会秩序而服从父母、同伴、社会集体所确立的准则,或称因循水平。他们都能顺从现有的社会秩序,而且有维持这种秩序的内在欲望;规则已被内化,自己感到是正确的。因此,行为价值是根据遵守那些维护社会秩序的规则所达到的程度。

       3、后习俗水平(15、16岁以后)

       这一水平的特点是道德行为由共同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普遍的道德准则支配,道德标准已被内化为他们自己内部的道德命令了,也称原则水平。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习俗水平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习俗水平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 Copyright By 生命之书.Some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生命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