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互联网殡葬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一、殡葬行业如何创新发展?
传统殡葬服务的内容主要有殡仪、葬仪工作,及每年一次的清明祭奠服务。实际上,这仅是现代殡葬服务工作内容的一部分,而非全部。除了这三项内容外,现代殡葬服务工作还应该包括殡葬的前延性服务和后续性服务。前延性服务包括各种形式的遗嘱服务、定制个人画像服务、人物雕塑服务、撰写回忆录服务。同时,可创新“生死观教育”,引导人们对人生生死积极的看法,在全社会形成新的生死观,以平常心态讨论和面对死亡问题,推动人们生前规划身后事新风尚的形成。后续性服务包括遗属倾诉聆听服务、心理疏导服务、新墓碑墓志服务和代理祭扫服务等。新殡葬服务在做好传统线下服务的同时,可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创新开展线上服务。如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AR、VR等先进技术,开展B2C、C2C、O2O等物联网商业服务,开展二维码生态葬、互联网祭奠等服务。葬法是一个民族的人文精神与生命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是一个民族的人文精神与生命文化的精髓。在我国传统社会里,葬法有很多种形式,如塔葬、火葬、水葬、冰葬、土葬、**、树葬、悬棺葬、腹葬、复合葬等。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现代科技的进步,除了这些传统葬法,近年来又兴起了一些诸如冷冻粉碎法、碱液处理法、钻石葬法、太空葬法、海葬、烟花葬法、草坪葬、花葬及壁葬等葬法。这些新葬法相对于传统葬法而言都是创新,都更符合健康环保的理念,殡葬行业与企业应积极探索与这些葬法相应服务内容,提高服务品质。由于文化、宗教与民族等因素的影响,每个地方,每个家庭的殡仪与葬仪都会有很大的不同,殡葬服务可根据逝者及遗属的不同需求,提供佛教式殡仪葬仪、道教式殡仪葬仪、基督教式殡仪葬仪、伊斯兰教式殡仪葬仪,及逝者与遗属所要求提供的其他各种形式的殡仪葬仪。传统丧葬服务的工作中心是逝者,主要工作是处理逝者的遗体,而忽视了遗属,忽视了遗属的精神抚慰工作。失去亲人对遗属造成了巨大的精神伤痛,而殡葬服务不周易引发纠纷,会给遗属造成精神上的二次伤害。创新遗属精神抚慰服务,可根据逝者及遗属的文化程度、职业情况、兴趣爱好、价值观念、宗教背景、社会阶层状况等,提供精神疏导,帮助其尽快走出痛失亲人的阴影。
二、死者去世后的流程?
千怀网是中国清明网旗下祭拜平台,是全球领先的网络纪念平台。千怀网由中国殡葬协会、浙江爱丽芬集团、北京智纳环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合作成立的 [千怀网] 千怀网 北京清明环宇科技有限公司主办和建设。千怀网成立的最大目的源于一个诘问:人类存在50000年,诞生了1000亿个生命,留下了1000亿个故事,谁来记录他们的历史,谁来讲述他们的人生? 20世纪末,中国的殡葬改革以“改土葬为火葬”为核心而展开,但墓地陵园的面积只增不减,人们终将或面临“无墓可建,无碑可立”的窘状,传统文化特别是祭拜文化也或将缺失。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网络已经逐渐深入人们的生活,运用互联网技术应运而生的网络祭拜在中国悄然兴起。 由于人口流动带来的交通压力和传统祭拜带来的种种安全隐患和环境污染,已不容忽视,因此自 2002年起政府便发出了“文明祭扫、平安清明”的号召,2010年更是在两会上提出“低碳”的概念。 在相对自由的网络世界,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纪念逝者的方式,截至2009年提供网络祭拜服务的网站也有近千家。千怀网以为逝去的故人找到一个安息的网络家园,记录他/她的生平传记,讲述他的历史人生为己任,凭吊人类的先贤、感受伟大的灵魂,读懂高贵的灵魂为宗旨,承担起传承文明、促进和谐、弘扬文化的重任,经过不懈努力,精心打造全球领先的网络纪念平台,利用网络虚拟技术,实现多人网上跨空间共同祭拜,真正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障碍。 用户在千怀网上完成注册后,可以在千怀陵园在满意的陵园中购买墓地, [虚拟墓地] 虚拟墓地 为已故亲友、仙逝先贤、逝去名人、过世宠物等建立永久虚拟墓地,在这里用户可以进行交互的祭奠活动,包括仿真的献花、点烛、上香、摆供、祭酒、烧纸、鸣炮、行礼、诵经等传统的祭奠仪式,亦可在留言板留下用户的悼词、寄语 [故人空间] 故人空间 ;同时生成故人空间,在这里用户可以上传逝者的生平传记、历史作品、纪念文章、影音资料,保留逝者一生的音容笑貌、梦想与荣耀,传承逝者留给子孙后代的一切,供后人缅怀追忆、慎终追远。未来还将进一步实现包括主题纪念馆、祠堂、家族空间、双人墓等多种纪念方式。千怀网为广大用户提供了便捷性、可操作性、稳定性、保密性极高的网络祭拜平台。 我国祭祀故人的传统手法都是焚烧,各式各样的祭祀物品、鞭炮等等,尤其是在大年初一、清明节这样的传统祭拜日,大量的祭扫行为导致交通拥堵,陵园、墓区垃圾遍地,空气状况恶劣,甚至引发火灾。传统文化的需求与现代社会“绿色祭扫、环保祭扫、低碳祭扫”的号召相抵触,因此网络祭扫这种全新的祭扫方式将为传统文化与“低碳”号召之间架起一道桥梁,是传统祭拜文化在网络上的一种传承与延伸,千怀网扮演了引路人与传承者这一角色。 随着历史的变迁,如今的生活环境已与以前大有不同,繁忙的工作让我们很难抽出身在清明时节回家祭拜,不少国人们由于留学深造、移居海外,已经多年未能去亲朋先辈们的坟前扫墓了。千怀网——全球领先的网络纪念平台使人们在忙碌中抽出一点闲暇,就能在远方为逝者送去自己的思念,亲手在他的网墓钱点一支烛,燃一注香,献一盆花,表达自己的缅怀之情;在故人空间感受他的音容笑貌,回顾他平凡而传奇的一生,重温他的谆谆教诲,完成心灵的旅程。
三、成都将倡导网络祭祀、殡葬机构代客祭扫等文明祭祀方式,对此你怎么看?
成都将提倡网络祭祀,采用殡葬机构代为祭扫等文明的祭祀方式。对于这样的一个做法,我个人觉得很好。
一方面能够在疫情防控形势下,减少人员聚集情况发生;而另一方面,也能够通过文明祭祀,减轻对于环境的污染,推广网络祭祀的先河。
清明节将至时节,成都倡导市民网络祭祀,如果确有需要的情况下,可以让殡葬机构,代为祭扫。
对于这样的倡导,我们已经不是第一次看到了。很多时候为了文明和环保,都会提倡这种祭祀方式。
网络祭祀文明安全伴随着环境保护意识提升,我们周边的环境,也变得越来越好。
在这样的情况下,因为祭祀,最终引发的山火事件,也正在慢慢的上升。
如果采用网络祭祀的方式,就能够很好的避免这样一个结果,毕竟没有了实际意义的明火,也就不会因此而引发火灾。
而且网络祭祀,也会让祭祀变得更加方便。我们不需要再到墓地,只需要通过网络,便能够完成整个祭祀过程。
对于那些清明节,想要出游,或者回家的朋友来讲,网络祭祀是一个十分不错的选择。
网络祭祀更能寄托哀思我们在墓地祭扫的时候,可能每一年所怀着的心情,都不太一样。
但等到祭祀结束之后,或许就忘记了,自己当时的想法,以及想要对亲人所说的话。
现在有了这么一个网络祭祀的平台,就能够更好、更方便我们祭祀。
或许在这一次祭祀结束之后,想要看看这位亲人,还能够随时的去看望亲人。
而且每一次 看望 ,都能够看到上次留下的 足迹 ,我觉得这样的方式也很好。
我相信在网络祭祀流行起来以后,很多人都会更喜欢这样的一种模式,毕竟互联网社会,能够在网络上遥寄哀思,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四、死者去世后的流程?
人死后停尸三天,这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习俗。
中国传统葬礼的主色调为白色和黄色,故亦有白事之称,与红事(喜事)相对。随死者的信仰和经济情况,整个过程中经常伴有有关的佛教、道教或风水仪式。
其主要过程有:
小殓:为尸体净身整容,穿上寿衣。这个步骤要尽早,甚至有时在断气之前就进行。因为过几个小时,由于肌肉细胞死亡,会出现称为尸僵的四肢僵硬现象,影响穿寿衣。寿衣不能用皮质,因传统认为这样死者会转世成动物。
报丧:正式通知远近各处的亲友死亡时间、情况和葬礼安排。经常有严格的形势和顺序规定。
奔丧:亲友携带礼品、礼金、挽联、花圈等从外地来参加葬礼。
殡葬行业的 互联网+ 路在何方:
中国殡葬协会官网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死亡人口接近1000万,以每年7‰的速度递增。据统计,2015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已超过2亿,老龄化人口的增速是16.5%。中国殡葬协会2014年预测,2020年我国殡葬业消费将达到6000 亿元,到2023年会达到1万亿元。
有业内人士称,这个行业是暴利。上市公司福寿园2016年财报显示,该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2.68亿元,实现利润4.48亿元,其中墓地服务的毛*率*达81%;福成股份去年殡葬业务毛*率*达84.84%。
殡葬行业的蓝海让许多像“彼岸”这样的互联网企业持续介入。速途研究院执行院长丁道师介绍,早在十几年前,互联网只是一个工具和渠道的时候。
就已经讨论过殡葬行业通过互联网做一些营销推广宣传以及后期的墓地管理。而在2005年前后,“互联网+”概念被提出并深入每一个行业之后,“殡葬+互联网”开始成为一种潮流。
以上内容参考: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互联网殡葬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互联网殡葬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