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03年7月21日,“青松白雪”上传自制汉服照,为汉服自制第一人广汉祭祀祭奠祭英烈。澳大利亚华裔“青松白雪”早在 2001 年时就开始关注汉服,在“汉网”成立后,他第一个自制汉服,关把相关图片上传网络供网友观摩。
二、 2003年11月22日,“壮志凌云”(王乐天)第一个被报道穿汉服上街的人,汉服运动的局面为之一新广汉祭祀祭奠祭英烈。
汉服运动第一人——王乐天广汉祭祀祭奠祭英烈。王乐天第一次把汉民族的传统服装穿上了街头。这是自顺治帝下令改穿满服,汉族服饰绝迹了三百多年以后,第一次在街头出现。那天,王乐天身着汉服行走在郑州市区。可当他路过一家商场时,却听到门口的迎宾小姐冲里边的人大喊:“快来看呀,日本人,穿着和服的日本人!”经过步行街的拐角时,几个小孩子看见他,也哄笑着说“八格牙路”。尽管有人嘲笑,有人不解,王乐天还是坦然地穿过人群,走在郑州最繁华的街道上。这一行,愈加坚定了他推广汉服的决心,他希望用自己有限的力量去影响他人。很快,网络上出现了很多王乐天身着汉服的照片,那天风很大,他的头发有些乱,可飘逸得充满汉韵古风。新加坡《联合早报》的记者张从兴偶然看到了这些照片,并据此写成了一篇报道,这篇文章也成为第一篇报道汉服的文章,并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
三、 2003年12月22日,“信而好古”在山东束发着汉服为学生上课广汉祭祀祭奠祭英烈。“信而好古” 2003年初以江永《乡党图考》中的深衣图为依据,制作出第一件深衣。并且他是第一个穿深衣出门,束发着汉服的人,也是第一个着汉服为学生讲课的人。“信而好古”后来创建“华夏复兴论坛”,旨在团结天下一切有识之士,群策群力,同心同德,以致力于弘扬儒学、光大礼教,以复兴华夏五千年文明。
四、 2004年4月,“天涯在小楼”做了一期 “汉服会兴起吗”的专题节目,在天津电台播出广汉祭祀祭奠祭英烈。“天涯在小楼”利用自身在媒体的关系,在节目中采访了壮志凌云和阿秋,她后来又多次通过各种媒体上宣传汉服。她是中国第一批汉服推广者,她穿着消失了三百五十六年的汉服,活跃于华夏大地上,她游历了大半个中国,不厌其烦地向人介绍汉服。从国外的澳洲,到国内的北京、天津、上海、山东、河北、广东……她的足迹遍布各地,她用文字、用声音、用行动来证明: 55 个少数民族的人都有自己的服装,汉族人也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汉服!
五、 2004年8月22日, “轩辕慕雪”穿汉服参加黑龙江省第二届武术传统项目比赛,为汉服登堂入室寻求了一个新的通道广汉祭祀祭奠祭英烈。黑龙江省第二届武术传统项目比赛中,汉网网友“轩辕慕雪”穿汉服参加了枪术、剑术和软器械比赛,取得了一枚银牌两枚铜牌的成绩。通过这个比赛,可以证明,汉服样式的武术服在除了太极拳之外的大多数武术项目中推广是完全可行的。
六、 2004年10月5日,来自北京、天津、上海、河南、黑龙江、河北的汉网网友共 33 人,在北京首次举行了全国范围内网友参加的、着汉服祭祀明朝民族英雄袁崇焕将军的活动广汉祭祀祭奠祭英烈。此次活动也成为了 2004 年度中国网络大事之一。《京华时报》、《新京报》、《东方早报》、《联合早报》等中外媒体均有报道。这是由“天涯在小楼”等汉服同袍组织的首次汉服祭袁公活动,为第一次全国性质的聚会,参加者有三十多人,人员来自全国各地,济南的 “ufe”和他表姐、郑州的“壮志凌云”和“寒门仕族”、上海的“江南秋”、石家庄的 “cici”、天津的“天涯在小楼”、“艾莺”、“至尊宝玉”、“游侠与刺客”、哈尔滨的“轩辕慕雪”等等。
七、 2004年12月7日,“寒门仕族”和“晨澍”夫妇三人将篡改汉服成寿衣一词的某电子告上法庭,为汉服诉讼第一案广汉祭祀祭奠祭英烈。 起因是 2004年10月6日,《京华时报》的电子版就把“汉服”变成了“寿衣”二字。国内一些网站的论坛转载《京华时报》的报道时将她们所穿的汉服称“寿衣”,且将“汉服集会”改成“寿衣上街”,并公然在网上散播。郑州市管城区人民法院正式受理此案,由上海的资深律师zzhx,全权代理,打胜这场官司。“其实在特定情况下把汉服当成寿衣并没有错,汉服的确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就是寿衣的代名词。然而嘲笑汉服的人忘了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好端端的汉服是如何变成寿衣的?那场悲壮惨烈的、举世无二的剃头易服之痛……它饱含了一个民族的血泪与旷世之痛!我们怎么可以不思民族之痛,反笑民族之伤?!怎么可以对试图抚平这创伤的人们肆意嘲笑辱骂?!”后来这场官司因为被告方的逃遁而不了了之。实际上这场官司对于当事人及其他参与者而言本无任何利益,并且实际上消耗了他们大量的精力财力。可是从这场官司中,我们不难体会到汉服实践者对汉服的情感,他们的团结互助、无私奉献、见义勇为、敢于伸张正义,以及力求伴随汉服复兴而复兴民族精神的决心……这些品质恰也是当今中国社会所缺少的。
八、 2005年2月8日,除夕,深圳“汉流莲”一家迎接新年的到来,为着汉服迎新年第一人广汉祭祀祭奠祭英烈。大年三十晚上,“汉流莲”全家和从千里之外赶来深圳的“天涯在小楼”以及“晨澍”两口子,全体穿上汉服在大梅沙海滨迎接鸡年的到来。在酒店吃年夜饭的时候,仍不忘对服务员宣传汉服。在新年期间也穿上汉服上省城、去山区,探亲访友行程一千多公里,让华美的汉服走进更多族人的视野,共同感受祖先的荣耀。
九、汉网网友“ufe”与“华夏复兴论坛”的“儒生”一共七人在济南举行了“释菜礼”,为儒学实践派的首次礼仪活动广汉祭祀祭奠祭英烈。在济南仲宫举行祭祀孔子的“释菜礼”,开启了当代中国大陆第一次由真正意义的儒家学子自主举行的祭祀先师孔子的圣礼。乙酉春新儒学子深衣祭圣礼,所穿的都是“ UFE” 所制作的深衣,祭文由“云尘子”撰写。吴飞,字笑非,网名“ ufe” 或 “ufe3”,济南人。他自己学习华夏经典著作,后来在汉网上认识了提倡读经、提倡恢复华夏服饰的“信而好古”先生——当时,华夏复兴网还没有建立——受“信而好古”先生的感召和影响,从此,便自己制作深衣,并且在日常生活中一直是深衣束发的形象。
十、 2005年10月1日到10月7日,首届汉网汉服知识竞赛即十一北京聚会活动,来自全国各地 40 多位汉网风友,参加了这次活动广汉祭祀祭奠祭英烈。北京国庆汉服活动包括首届汉服知识竞赛,拜祭民族英烈崇焕之墓,长城游,天安门参观。参加人员有“欧阳雨曦”、“七七”、“白桑儿”、“鸿鹄”、“时间的味道”、“东门”、“武穆忠魂”、“天涯在小楼”等。
十一、 2006年1月8日,上海松江夏完淳墓汉服祭礼,首次身着“祭服”,行“古礼”,祭祀先烈广汉祭祀祭奠祭英烈。 2005年10月19日,“大汉之风”发出祭祀夏完淳倡议贴。祭服的设计是澳洲的“青松白雪”,在对礼制颇有研究的“ufe”咨询过后,又参考了韩国宗庙祭的服饰后,设计完成初稿。“红天”做了一套祭服样品后,网友自愿订购,最终有 34 人定制汉服,价格为每套285元人民币。祭祀礼仪,由“青松白雪”担任主祭,并负责祭文、仪程安排、礼器设计等诸多业务,花费近3个月的准备时间。11月14日由“大汉之风”、“东门”和“江南秋水”先行去松江夏墓探路。所有的木工活由“曾德纲”承揽,剩余的器具都是“曾德刚”、“大汉之风”、“东门”、“红天”这几位组织者分别准备。
十二、 2006年2月19日,“苑夫人”在安徽合肥公开宣传汉服,是首次使用条幅,宣传单的方式公开介绍汉服广汉祭祀祭奠祭英烈。苑夫人在合肥著名的明教寺门口,展开横幅,慷慨陈辞的介绍汉服,并为大家展示汉族礼仪,并向大家解说汉服的各种款式及流行时期。
“你可曾见我汉家衣裳,她飘举翩跹像风一样,却丢失在多年前的一个夜晚……”这首诗的作者名叫瞿秋石(“苑夫人”),大连大学中文系大三学生广汉祭祀祭奠祭英烈。这个年仅20岁的安徽女孩,穿着300多年前的汉家衣裳一路走来。她的宽袍大袖的另类,她的特立独行的勇敢,所到之处,引得人们纷纷投来各种目光…… 在瞿秋石的眼里,复兴汉服不仅是一种兴趣,更是一种责任。她已将传统文化的研究及传播工作当作一项事业。作为汉网汉服活动大连区负责人,瞿秋石每逢中国传统节日的时候,便和朋友们便换上汉服举行传统中国的活动。
十三、 2006 年 4 月 7 日,上海、杭州、北京的一些同袍感装云集,追怀“上巳节”这个美丽浪漫的传统节日广汉祭祀祭奠祭英烈。这是汉服与传统节日相结合的第一次实践活动。 十四、 2006年5月6日,明德学堂举行依正式古礼进行的成人仪式,“吴飞”为“周天晗”行加冠礼,或为第一次正式的传统成人礼。这是民间第一次正式依古礼进行的成人仪式,观礼的有曲阜的“炎平”、石家庄的“高世涛”(渤海琴高)、“张若甲”和“吴孟恩”、“华夏族裔”,北京的“寇祥”等。
十五、 2006年11月12日,“共工滔天”与“摽有梅”在上海举办周制士婚礼,为当代依古礼举办婚礼的第一对新人,他们的婚礼更是成为了后来很多汉式婚礼的模板广汉祭祀祭奠祭英烈。从婚服制式的讨论,布料的选择,到周制婚服设计图、排料表、概念图、章纹纹样,再到婚礼的形式、流程,甚至细化到请柬的措辞,“青松白雪”都付出了无数心血,他还担负了为在上海杭州的我们(德纲夫妇,时间夫妇以及摽有梅夫妇)寻找衣料的重任。最后更远度重洋,来担任昏礼的赞者。在婚礼上所用的一切道具,都在“碧野黄花”的四处奔波多方联络下出现在我们的婚礼上。事先的华夏昏礼流程,婚礼时青松所颂的赞词是“蒹葭从风”学业之余所写。晚间筵席,安然更以一曲关雎惊四座,为昏礼增色不少。
十六、 2006年12月17日,全国第一家品牌汉服实体店“重回汉唐”成立广汉祭祀祭奠祭英烈。实体店位于成都文殊坊金马巷,经营各种款式汉服。吕掌柜的“汉友圈” 长揖只为汉衣冠在成都仿古商业区文殊坊,一家名为“重回汉唐”的汉服店里,吕晓玮端坐中堂,身着飘逸清雅的汉服,发髻高高挽起,十指在古筝的琴弦上来回轻抚,高古典雅的韵律便从四壁挂满汉服的小小店堂里荡散开来。吕晓玮是这家汉服店的主人,自称“吕掌柜”。可这个气质娴雅的女孩子在国内的汉服爱好者中有着一个更典雅的名字“绿珠儿”。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广袖飘飘,今在何方……我愿重回汉唐,再谱盛世华章……”在这首汉友创作的《重回汉唐》的歌声中,吕晓玮和“同袍”(汉服复兴者之间互相称呼的词语,类似于“志同道合者”)们一起、长身作揖,礼仪翩然,他们加油在精神世界里唤醒几分穿越时空而来的古典与优雅广汉祭祀祭奠祭英烈。
十七、 2007年3月24日,国内首家汉文化餐厅“汉风食邑”在北京开张,店内的顾客都是身穿汉服就餐广汉祭祀祭奠祭英烈。这家餐厅以汉代风格装修、布置,并为顾客提供穿汉服就餐的服务。餐厅还将为顾客举行传统文化礼仪传授和汉服展示等活动,为喜爱汉文化的人们提供一个交流平台。
十八、 2007年4月5日,天涯社区、汉网、秋雁文学社区等20余家知名网站联合发布倡议书,建议北京2008年奥运会采用我国传统的服饰礼仪——“深衣”作为北京奥运会礼仪服饰,并将汉族传统服饰汉服作为中国代表团汉族成员的参会服饰广汉祭祀祭奠祭英烈。在该倡议书签名的百人中,有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四川大学的数十位教授、博士、硕士,也有来自河北明德学堂、加拿大多伦多汉服复兴会等民间机构的文化界人士。
十九、 2007年4月19日,北京的“小丰”是首位见诸于报章的,穿汉服过日常生活的人广汉祭祀祭奠祭英烈。 穿曲裾、着褥裙、戴银簪,如果您在街头遇到这样一个女子,会怎么看待呢?作为当事人, 27岁的丰茂芳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她每天穿着汉服过现代生活。
二十、 2007年5月,福建“汉服天下”在经文化局批准成立,民政局正式核准登记广汉祭祀祭奠祭英烈。成为全国首个官方认可汉服协会。福州市仓山区传统文化促进会是由热爱文化艺术,具有一定文化艺术造诣的人员组成,并具有法人地位的社会团体。内设机构:汉服天下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民间艺术委员会,对外交流委员会,医学保健委员会,公益慈善委员会,宗教文化委员会,文史文物委员会。 二十一、 2007年10月28日,“溪山琴况”(天风环佩)因心疾去世,享年三十岁。汉网,天汉网,汉服贴吧等网站举办悼念活动。丁亥年夏历九月十八日(公历 2007 年十月二十八日),原天汉管理员、百度汉服吧吧主“天风环佩”(溪山琴况),因心疾去世,享年三十岁。“天风环佩”自从2005年4月来到天汉以来,为汉服事业做出了卓绝的贡献,他发表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文章,准确判断并指明了汉服运动的前进方向;他提出并主持天汉民族礼仪复兴、节日复兴和汉服产业化三大计划,为此整理了大量文献,撰写了大量文章,为汉服事业构建了理论体系,使汉服运动的形式发生了深远的改变。天风首次用纲领的形式,将汉服运动与华夏民族及其文化复兴紧密结合起来,提出华夏复兴,衣冠先行。天风功业之伟,对于天汉、对于汉服事业,对于华夏复兴,都是值得人们永远铭记的。天风环佩自始至终,心系华夏,笔耕不辍,他首倡的冠笄礼计划、华夏正昏礼计划、中国式学位服计划、奥运礼服计划均获得社会广泛关注和赞誉,天风弥留之际,仍留下如下遗言:“华夏复兴,天风魂牵梦绕,至死不忘育我民族,死后怎舍梦里衣冠。始于衣冠,再造华夏,同袍之责,我心之愿。华夏复兴,同胞幸福,天风叩祈苍天。”,拳拳之心,即日月亦为之动容!他案头笔记中,仍留存着华夏昏礼修改稿、中国式学位服第二稿、奥运礼服设计稿等,而如今笔墨尚新,斯人已去,怎不令人扼腕拭目,长嗟短叹!
二十二、 2008年2月20日,首部汉服图片电影《三世书》隆重登场广汉祭祀祭奠祭英烈。“夷梦”和二十多位“重庆兴汉群”网友聚在一起,“从导演到演员,从灯光到摄影师,大家各自分工,一个多月就完成了全部拍摄。”《三世书》分为“缘起”、“第一世:琵琶怨”、“第二世:征夫泪”、“第三世:亡国恨”、“终场”五个章节,通过一本古书《三世书》串联。
二十三、 2008年5月9日,马来西亚第一届华夏文化生活营圆满落幕,“宋豫人”前往指导广汉祭祀祭奠祭英烈。“枫中之人”等汉人着汉服行汉礼,学华夏文明。 学员穿汉服参加,由老师讲解《华夏文明》,礼仪,传统游戏投壶等,并与学生讲经论道。
二十四、 2008年6月13日,广汉会歌舞兴趣小组网络召集,是首个把汉服与汉舞结合推广的社团广汉祭祀祭奠祭英烈。广汉会歌舞兴趣小组是【广州汉民族传统文化研习会】下属的一个兴趣小组,其宗旨是借由舞蹈及歌曲这种艺术表现形式,进一步加深广州汉友对汉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同时可以借助这种群众喜爱的文娱活动,有效的进行汉文化宣传。
二十五、 2008年3月7日,英国同袍聚会,以巡游方式宣传汉服广汉祭祀祭奠祭英烈。是第一次被报道的海外汉服宣传事件,也拉开了全球汉服运动的序幕。煌天汉之风,黼黻华裳再现。一群从英国四面八方而来的华人留学生身着汉服聚首在伦敦,发起了英国首次群体汉服宣传活动,揭开了汉服复兴运动在英国的序幕。
二十六、 2009年6月1日,浙江理工大学生自制汉服学士服,为首次媒体报道实践汉服毕业照广汉祭祀祭奠祭英烈。设计师所设计为周制太学生汉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良。所展现在大家眼前的是红、黑、白经典搭配的、最简单最接近现代的汉服,成本价每件约 50 元。
二十七、 2009年8月12日,西南大学汉服短片《汉家衣裳》,这也是首部汉服短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广袖飘飘,今在何方?汉族并不是没有民族服装,只是我们自己的汉家衣裳,已然被我们悄悄遗忘……华忆和夏礼,在西南大学里,因为汉服而相遇广汉祭祀祭奠祭英烈。从开始的不解,到逐渐了解汉服复兴者们的酸甜苦辣,从开始的好奇,到后来投入所有自己的爱……汉服,请您归来。
二十八、2010年5月1日、2日,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十名大学生——陈耀、邓诚、郭舒洁、李晨逸、刘卓琳、梅芳燕、潘巨亮、沈昕伊、张文婷、魏斌一行10人,身着精美的汉服,手拿古式油布伞遮阳,走在世博园区之中,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引得不少游客,尤其是外国游客纷纷与他们合影广汉祭祀祭奠祭英烈。国内外数十家电视台、报社、网络进行了报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