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书

诞生于2010年,专业的公墓陵园管理系统、网络祭祀系统。

佤族砍人头祭祀(佤族人头桩)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佤族砍人头祭祀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一、猎祭人头的风俗由来

       砍人头祭奠,是基于原始宗教信仰、以人头为祭品“血祭”的一种形式。以人为祭品,在很多民族都有过。至解放前,这种习俗在中国大部分佤族地区也以被革除,只有西盟地区的部分佤族中还存在。佤族砍头祭祀的习俗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种传说:1、马散佤族人讲:“很久以前,克立托买了一个穷(佤族人称买来的奴隶为穷),一天克立托外出,穷与克立托妻通奸。此后,克立托妻便卧床不起。克立托用石头凿一石鼓,屡敲不响,卜卦问天。老天暗示,须以穷头相祭才能敲响。克立托乃杀穷,以其头祭石鼓。然后再敲,果然发出洪亮的声音。此后,佤族人皆以人头祭祀。”2、岳宋佤族人讲:“很早以前,谷子长不好,人死得多,牲畜也死。人们用狗头、猴子头祭祀,还不好。后来砍人头祭祀,才好了。”3、永广佤族人讲:“从司岗出来不久,便有了木鼓。但以前是用猫头鹰头和蛇头来供。供人头是后来的事。相传十五代人前,永广人的祖先在大邦浪时,有鲁姓人克朗亚斯和克朗温兄弟二人去勐梭做生意,被傣族**,于是,鲁姓人便集合去勐梭砍了傣族一个人头,供到木鼓房,从此便供人头了”。4、翁戛科佤族人讲:从前有个汉人叫艾蓐,娶佤族姑娘牙昂为妻。当时佤族还不知道种稻谷,牙昂的哥哥达格浪,便向艾蓐借谷种。艾蓐给他一些煮熟的谷种和一个熟鸡蛋。结果,谷子长不出,鸡蛋液孵不出小鸡。达格浪又去找艾蓐借谷种和鸡蛋,艾蓐给他九粒谷种和一个生鸡蛋,并对达格浪说:“砍人头供木鼓房,谷子和小鸡才会出来”。达格浪没有砍到人头,便用蛇头供木鼓房,谷子才长得好,后又砍人头来供,谷子长得更好,此后,就砍人头祭谷了。5、沧源县的某些村寨,相传佤族的祖先长期不会种庄稼,靠采集野生瓜果和打猎为生。后来有个老妈妈教会佤族种庄稼,人们有了谷子吃,生活才好过了。这个老妈妈却被人杀了,于是谷子便年年欠收。“地震神”告诉人们:“要杀这个人来祭谷,谷子才能长好。”人们信了“地震神”的话,便砍了这个人的头来祭祀,谷子果然长得很好了。以后,人们就年年去砍仇人的头祭谷了。上述的传说只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几种,而且都不一致,还有荒诞的成分,但却有两个共同点。第一,砍头祭谷是基于原始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而产生的。他们认为只有用人头来祭谷神,谷子才能长得好,村寨才能安全。这种熟悉在解放后还存在。例如,有些村寨虽然已经很久没有砍人头祭祀了,但一碰到天旱谷子长不好时,还是会砍人头来祭祀的。再如,有些村寨为避免树立仇家村寨,便用高价买人头祭谷神。第二,砍头与佤族的血族复仇有密切关系。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发展阶段,血缘关系是人们的联系纽带,所以血族仇恨盛行,也是当时很重要的习惯道德规范。西盟佤族的氏族虽然已经解体了,但血缘关系还是很深厚的,因此,血族复仇还严峻存在,这是他们继承砍人头祭祀的一个很重要原因。

二、探访云南密林深处的佤族,亲历狂野的木鼓节,看剽牛献祭

        这不是一篇猎奇的文章,是我在中缅边境的一个佤族村寨真实的所见所闻。 文章用连载的方式更新,有如下关键词: (猎人头祭谷,剽牛祭祀,佤族守灵和葬礼,佤族婚礼,鸡卦占卜等。) 前年开始,我陆陆续续三次前往在云南西南部的一个佤族村落。 具体位置在云南西盟佤族自治县最西边一个叫娜妥坝的地方。那是一个边境小村,和缅甸佤邦接壤。 图片上的蓝点是我住的位置,西边是缅甸佤邦,从地图上看离昆明非常远。这里曾经也算是金三角地带。我住在离界碑大约500米的地方。界碑的对面是缅甸。伸个脚出铁丝网就相当于出国了。 这里的国境线仅仅是一条小河。对面的那座山,曾经是漫山遍野的罂粟花,也就是为人熟知的可以提炼成***、吗啡等毒品的邪恶之花。这种花非常美,颜色鲜艳无比。由于中国政府的管控,现在这座上已经改种农作物了。据当地人讲,很多年以前这里全是**,每天有络绎不绝的人从边境运输毒品。这里的村民的主要工作就是以种罂粟花来维持生计,到时节就会有缅甸越南人过来收购。 拍这张照片的时候,还被站岗的兵哥哥拦下来盘问了一番,并且要求我立刻删除照片。可是我早用iCloud 保存了照片。这个村的主要民族为佤族,有少数的拉祜族和傣族聚居在此。佤族是我国56个少数民族中人数较少的民族。主要分布在西盟佤族自治县和沧源佤族自治县。很多人对于佤族的印象大概最多的来源于那首 阿佤人民唱新歌 。他们生活在深山老林当中,信奉着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 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在云南偏远山区的很多民族在从前都被传教士影响开始信奉基督教,例如拉祜族,景颇族。唯有西盟的佤族维护住了自己的信仰,可见这个民族的彪悍。佤族年轻人现在的生活方式基本和汉族人一样了。因为网络运营商的强大覆盖率,他们也和城里人一样玩微信微博,看韩剧,听流行歌曲。 一般的观念认为,只要是有一群人被称为一个民族,那么他们的民族心理,民族语言,民族生活习惯等都是相同的。而事实情况是,我国许多居住在同一片区域被划分到一个民族的群体很可能本不是一个民族,又或者是一个民族的其他分支。西盟佤族就存在这样的情况,语言不通,生活习性不同的人群被一同划分到佤族。原因可能是,当时民族识别小组的工作出现了bug,又或者是为了管理方便,就差不多弄一块去了。 所以我在西盟佤族自治县看到的佤族的形态可谓千差万别,除了语言不同以外,最显著的区别是在服饰上。 度娘或者教科书上是这样形容佤族人的服饰的: 女头戴宽发箍,服饰黑布为主,红色为饰,耳垂银质长耳环 等等,根据描述他们穿的应该是下面这样: 然而,附近的一个寨子确是酱紫的打扮发箍变成了麻布,服饰颜色以蓝色为主,黑色为辅。耳上穿入又宽又大的耳钉。大耳钉象征着美 这个大耳钉和我们熟知的泰国缅甸那些脖子上戴满项圈的民族的行为很像,表现了一种残酷的美。 附近不远的乡镇还有下面这样打扮:这里的妇女服饰搭配颜色是黑和粉,最有特点的是头上插着银质的烟斗。这个地方的佤族妇女因为有抽烟斗的习惯,为了方便把烟斗插在头上,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种服饰特色。**这个佤族刘烨好几次了,觉得他眼里有英英气,适合拍戏。 佤族属于孟高棉语族,东南亚的人种,但是皮肤非常的黑。他们也以黑为美,女孩子的头发是黑黑的。男女老少的皮肤也是健康黝黑的。不知道是不是先民在海拔高山上生活日晒时间长,久而久之成为了佤族的基因,因为我看到刚出生的佤族孩子也是黑色的皮肤。佤族这个民族非常有意思,在新中国成立以前,还是原始社会,1949年后直接过渡到了社会主义社会。我们称这种民族为直过民族。 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是个什么概念呢?我举个例子,佤族在1958年一直有猎人头的传统,啥是猎人头呢?就是部落族人一到庄家不收成了,遇上个天灾人祸了,想干掉敌对部落不顺眼的人的时候,就到山里找人,看到一个人的脑袋还不错,一刀砍下去提着脑袋就回家了,回家还要把人头放寨子祭祀的地方供奉起来,时间一到就围着脑袋载歌载舞。 我们一般称之为 猎头祭谷 。这里有个重点是,你砍人是不犯法的,被砍算你倒霉。 这是佤族原始社会的一个典型例子。那么社会主义社会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社会是有法律规范的,**是要偿命的,不能胡来。佤族从这样一个原始社会一瞬间直接过渡到法治社会,想想都觉得这个跨度真是太大了。这里不得不提一下佤族革除猎人头习俗的小故事,1951年中央的领导来到了佤山地区做民族工作,不来不知道一来吓一跳,到了村寨茅草房屋的门上墙上全挂的人头,远处祭祀的地方的篮子里也全是人头骨。当时国家还专门约佤族的头人吃饭,苦口婆心的劝道:“你们这个猎头的事能不能不干了,咱不猎人头了,猎个和人脑袋一样的猴头行不?”。没成想,部落头人马上拒绝了,理由是猴子的魂会吃谷子。1958年,在一次讨论革除猎头旧习俗的会上,所有人都坚持猎头是自己传统不能废除,其中有一个年轻人大喊道:“我同意猎人头,不过先从部落头人开始猎,你们不是厉害吗,那自己保护谷神的重任还是你们做的更好。”随后,所有人都闭上了嘴。同年,猎头习俗废除。当我知道将要去这里做调查的时候,心里还是有一些发怵的。路途遥远,而且需要辗转几次才能到达目的地。当我踏上行程的时候,才发现远比我预计的时间还要长 。需要将近两天的时间 !! 以下是我大概的路程时间表: 第一天早晨,搭乘7点25的航班从北京飞往昆明。7:25——13:00 → 下午在昆明长水机场 搭乘14:25的航班飞往 普洱思茅 市。14:25——15:30 → 到达普洱机场后直接乘坐大巴前往 西盟佤族自治县 ,路程约为5到6个小时。 → 到达西盟县城已经是晚上八九点,此时已经没有前往目的地的车辆,需要在县城住一夜。 第二天一早,从县城坐小面包车翻山越岭到达 勐卡镇 转车(因为没有直达那坨坝村的车)。车程大约两个小时。 在西盟勐卡镇找到去 那坨坝 村的车,再用一个小时到达我的目的地——边境小村那坨坝。 到达目的地已经为第二天的中午,当时已是精疲力尽,简直跟去南美有一拼。路程久还不是最大的问题,最令我头疼的是云南的山路,九曲十八弯,基本上是吐了一路。 云南的地形崎岖,山谷纵横,从地图上直线距离看似很近的两个地方,实际走起来却需要翻过一座座的山,而且山的坡度较大,山上的公路非常狭窄,汽车拐弯的时候看不到对面车辆的情况,尤为惊险的是在转弯时超速,如果对面突然冒出来一辆车,很可能造成惨剧。 (普洱机场的普洱就是产普洱的地方。这里有大片的普洱茶产区。普洱市以前称为思茅,后因为特产为普洱茶,改为普洱市。但是当地人还是喜欢称之为思茅。 普洱是个非常美的城市,值得一去,我会在后续的文章中给大家推荐旅游路线。) 尽管一路上崎岖险阻,然而风景确美不胜收。云南的天气变化无常。前一会还是氤氲旖旎的下雨天,后一分钟就是艳阳高照的晴空。 这种感受在山区更为明显。翻山越岭的途中总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因为你永远不知道车子转弯后的那一面山是什么样的天气,怎样的风景。 全程都是在车里用手机拍照 此时终于理解了为何我们说太阳光是洒向大地的。 一束束光拨开层层密布的乌云直射在云海之上,此刻白色的云海变成了金色。这里的紫外线很厉害,据说当年Sars病毒唯独没能进入云南。 第一次到达西盟佤族自治县的时候,正赶上那里的剽牛祭祀活动。前面提到佤族自古以来就有猎人头祭谷神的习惯,而牛头是仅次于人头的最重要的祭品。当年猎人头的习俗被废除之后,佤族依然承袭前人猎牛头的习惯。每逢重大的节庆活动,便会在寨子里离杀水牛,砍牛尾巴,祭祀牛头,并且伴随着一系列的祭祀程序和内容。 值得一提的是,佤族人对牛是敬而不畏的。 尽管我们能在佤族人用的器具上,衣物上,建筑上看到牛头的图腾,然而他们的目的并非保护这个人类的朋友,而是杀了它,吃掉它。 关于这一点,我猜测可能与佤族的社会形态有关系。你们也许会以为,佤族养牛是为了耕地。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佤族在过去可是刀耕火种的狩猎民族,因为多山少地,稻谷的产量极低(这也是为啥他们要猎人头祈求丰收),佤族先民一把火烧了杂草能种一天是一天,有牛没有地耕可真是伤脑筋,所以用牛犁地也太浪费了不是?于是,佤族水牛的终极使命是——祭祀+显摆。 祭祀自不必多说,这个显摆是个啥意思呢?无论是现代社会还是原始社会,牛始终都有一个重要的属性,即它代表财产。汉族老王给闺女寻谋婆家也得看看他家几头牛,这代表了对方的物质条件。在佤族也是一个道理,有钱人家才有牛。佤族富人家在过去“炫富”的方式之一就是贡献出一头牛当祭品,然后任寨民宰割。你看看,我家今年又拿牛出来了,不差钱。 大家看看这个过程像不像现代的财产再分配呢?佤族人很聪明啊,这不就是高大上的资源配置吗?! 佤族富人家每年贡献出牛给部落的父老乡亲,大家吃肉喝酒缓和了部落的矛盾,稳定了部落的社会秩序。富人show了优越感,落了一个无私的好名声,穷人解决了温饱问题,部落因此其乐融融~~ 所以我在那里待着的时候就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事,村民在家门口都要挂个牛头,有几个挂几个,没有真牛,咱就来个木头的充充数。这和咱们现在社会有钱人在家门口停辆玛莎拉蒂一样,咱衬钱。此外佤族认为门口挂牛头还有辟邪的功能。回到主题,自打猎人头的习俗被废除之后,猎牛头祭祀的活动到今天还在上演,只不过已经变成了旅游的表演项目。不过主观来讲,现在的剽牛活动,不仅浪费(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不需要通过这种活动分到肉),而且有点残忍。 我作为一个生活在文明社会,且从没去过屠宰场的人看到剽牛的场景还是感觉不适。 首先是由几个佤族青壮年上场,用麻绳拴住牛拉进祭祀场。然后将牛拴在木桩上固定住。这里会有一个主要剽牛的人负责将牛一刀毙命,通常是用**一刀扎入牛的心脏或者颈部。 这个剽牛的人必须是部落中最有声望的执仪者--魔巴。什么是魔巴呢?说通俗点就类似满族的萨满,俗称跳大神的。这个魔巴不光管人的宗教事务,还管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结婚要找他看鸡卦选时辰(一种算卦的方法,后续文章会讲到),生病了要找他做鬼,死了还得找他念佤族的往生咒才得安息。牛应该已经奄奄一息牛被杀死以后,牛头和牛尾巴分开切掉做祭祀。 将要祭祀的牛头挂在木桩上。牛尾巴也被单独砍下来,和头一起意味着有头有尾。当牛被杀死以后,大家开始敲锣打鼓,跟随者魔巴围着死去的牛进行祭祀活动。 最后的程序一定是分牛肉。在过去,当牛躺下的一刻,全部落的人是需要上前哄抢牛肉的,得肉多者被视为英雄好汉。所有人围在一边,等着分配。 那天,观看的人非常多,人山人海。后来和一个做同样工作的大姐聊起来佤族剽牛的活动是,才得知这位大姐曾经在做调研的时候也观看过。她讲的话让我至今记忆犹新,她说,那一次她站在牛的旁边,发现即将被杀死的牛的眼睛里流出了眼泪,从此这个大姐再也不吃肉了。 结束之后,会在当天将牛头挂到龙潭公园的龙摩爷圣地进行祭祀活动。祭坛在山里,放眼望去,整个山上挂满了牛头,牛头经过长时间的风化从白骨直至长满青苔。因为此处树林茂密,旁边有溪水流经过,即便再最热的天,这里也是阴僻凉爽,望着漫山遍野的头骨,定会感觉阴风阵阵。现在,佤族人每年仅在重要的节日里做这样的活动了,因为剽牛根植于当地民俗和宗教的土壤里,然而这个土壤现在已经慢慢消失了。剽牛多了些表演的色彩,少了些宗教意味。 尽管出现在我眼前的佤族是严肃而彪悍的,然而当我融进他们的生活,用心去感受他们的时候,我常常被他们打动。佤族人是奔放而热烈的,和他们待在一起的时候我发现原来人和人之间可以如此亲近。 老妈妈和我说了很多过去的故事,动情之处用力抓住我的手,久久不松开。尽管很疼,但她的故事让我的心更疼。 接下来我会继续更新我在那里的所见所闻,喜欢请继续关注。

三、猎祭人头的祭祀过程

       远古时候,直到解放前,按照惯例,佤族人砍了木鼓后和叫谷魂过程中 ,就要猎人头来祭,社神才使地方平安,保佑粮食丰收。猎人头是全寨性的活动,老人、头人杀鸡占卜后选择吉日,派几十个壮汉去猎取人头,猎获人头后要尽快返回寨子,走到离寨子不远外就鸣枪高呼,寨子里的头人得知获得人头后就敲锣击木鼓,敬告村民不要上山下河。然后由头人、老人带红包头、一碗米、一个鸡蛋到指定地点迎接人头。将红包头戴在人头上,把米粒、鸡蛋喂给那人头“吃”,然后祈祷,给人头敬酒,几个妇女一边哭泣一边给人头梳洗。人头砍到了,就要祭人头。主祭人家是经过头人选定的、能承担祭礼期间村民吃饭的富有人家。祭礼活动结束后,由主祭人家的壮年男子,在众人的吼叫声、铓锣声、木鼓声中把人头装进竹笼里,抬到放置人头的神林里。祭人头的最后一道仪式是洗涤砍人头的长刀。负责洗涤长刀的人家也是经过头人选定的。洗刀人家要备一条黄牛,届时剽牛款待村民,剽牛部位是右前腋部位,剽后若牛往左方倒,牛血喷向空中为最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猎祭人头陋习,已彻底革除。

四、探访云南密林深处的佤族,亲历狂野的木鼓节,看剽牛献祭

        云南是中国最多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民族风情多姿多彩,其中西南部普洱的西盟绿林深处居住着佤族。他们有着独特的生活习惯和宗教,拉木鼓、剽牛以及猎头等传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怀着好奇又害怕的心情,我们开始这趟风情之旅。

        热情好客、能歌善舞的佤族大部分聚居于云南西盟和沧源两个佤族自治县,即澜沧江以西、怒江以东、怒山山脉南段,一般称为“阿佤山区”。与中国云南省接壤的缅甸佤邦区,也有佤族人的踪影,占当地 7 成人口。

        佤族人不管男女老幼,只要听到鼓声就会摇动身子跳起舞来。当我们进入西盟县城的时候,背木鼓的佤族小伙子击鼓欢迎,性感而美丽的女孩捧着小红米酒要敬我们一杯拦路酒,不喝就进不了城。看来佤族人除了以舞会友,亦喜欢以酒论英雄。

        创世木依吉神

        佤族传统上信奉原始自然宗教。他们一般都相信万物有灵,灵魂不灭且独立存在,随时可以离开它的附托物。而 自然界中最大的神是“木依吉” ;因木依吉创造了万物,所以是人类和万物的最高主宰。

        基于佤族这种信仰基础,流传下来的传说、祭祀、忌讳和风俗极为繁多,无一不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他们生活上的衣、食、住、行、婚丧等大小事情几乎都要占个卦、请“模巴”(巫师)来“做鬼”(进行祭祀仪式)。

        佤族每年的宗教活动由祭水鬼开始,因为他们的日常生活主要依赖山谷中的泉源和溪流。为了祈求水神保佑他们的水源充足,每年阳历 12月都会花 6 天时间祭水鬼,及修理竹槽水道。祭水鬼后,就是拉木鼓。

        木鼓节

        木鼓节是佤族重大的节日,主要是向木依吉神祈求谷物丰收,人畜平安。木鼓是佤族的神物,他们认为木鼓可以通天,只要敲木鼓,天神便可以听得到他们的说话和祈求。所以佤族的任何宗教祭祀活动,都必须出动它。除此之外,过去木鼓也应用于战争作为通讯工具,现在亦作乐器之用。

        做木鼓的树木先由“模巴”选好。木鼓通常以长 5米,直径 2 米的树身做成。在拉木鼓的当天早上,村寨里会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 —— 剽牛献祭。水牛栓在“牛角叉”上后,模巴开始“做鬼”,示意手执梭标的男子,向牛右前胛猛力剽去,以牛左侧倒地、血向上喷为吉利,否则继续剽,直到出现吉利状为止。随后拉木鼓时,全村人都会出动,把木鼓从老远的地方拉回去,一般需时三天。

        佤族相信万物有灵,木鼓也有灵,“梅饶格”就是木鼓神。为了保护和供奉木鼓,佤族村寨一般都有专门安放木鼓的木鼓房。西盟的木鼓房收藏了逾百个木鼓,其中一个高 1.7 米、长 1.5 米,是世界上最大的木鼓,于约 2003 年用麻老鹰树制作。当地人介绍,木鼓是一对,有公与母之分。母鼓代表母亲的力量,而公鼓象征儿子的继承。公的体积和声音较大,母的则较小。

        狂野一族

        听说,传统上拉了木鼓就要砍人头,否则就会招来灾祸。一听见砍人头,我就不寒而栗。 汽车 司机周师傅说他的父亲大约在 1950 年代就曾目睹过砍人头事件。根据资料记录,佤族的砍人头活动直至 1957 年才结束,这与周师傅所说不谋而合。看那些好客、有礼貌的佤族人,很难想像这个民族 60 年前还在猎人头。

        佤族有句俗语说:“木鼓一响,人头落地。”为什么要砍人头呢?有关佤族背景的文献《司岗里》里,曾多次提及不砍人的话,小则谷物长不好,大则遭人祸天险。所以砍人头的作用是确保其祭祀木鼓仪式的完整,避免招来天灾横祸。拉了木鼓后,把猎来的人头供奉在木鼓房的人头桩上,祭祀仪式才告完成。

        至于该砍谁的人头,有说佤族大多会主动出击去猎头,最喜欢找大胡子的男人来砍头,因为希望谷物长得像他的毛发一样茂密。人头被放在人头箩里,腐朽后长出虫子,掉下的虫子越多,意味着农作物越丰收。当人头被供奉在木鼓房里一段时间,人们就会进行“割牛尾巴”,把人头骨送到鬼林里的人头桩上永久存放。

        一些村寨相信上天的“安排”。他们在某个地段插上一些特殊的树枝,警告路人不要进入。一旦有人误闯“禁地”,就等于是天意,误闯者将被猎头。亦有部分猎头活动演化成族内村寨、部落之间的集体血斗。随着 社会 发展,这种原始的人头祭亦开始变化,改以贩卖的形式,继而改用死人的头,最后用狗头取替。

        佤族结束百年的血腥祭祀 历史 ,但无论现代 社会 再怎么变,千百年来,他们始终敲响木鼓,群山震荡,维护自己信仰的方式,代代传承彪悍精神。

       

        刘伟雄、CTP PHOTO/图,郑嘉琪/文 本文刊登在《畅游行》2020年4月号上,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佤族砍人头祭祀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佤族砍人头祭祀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 Copyright By 生命之书.Some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生命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