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书

诞生于2010年,专业的公墓陵园管理系统、网络祭祀系统。

祭祀图(祭祀图画)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祭祀图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一、我国的算盘到底是源于唐宋还是春秋?

       在电子计算机技术有了极大发展的今天,中国算盘仍历久不衰。它不仅在中国、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广泛地被应用,而且珠算还被美国作为 新文化 加以引进,表现出其旺盛的生命力。然而,对中国算盘起源何时,却仍众说纷纭。

        元代说

       持此说者证据确凿。元代末年(公元1366年)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九 井珠 条引谚语,写道: 凡纳婢仆,初来时日擂盘珠,言不拨自动;稍久日算盘珠,言拨之即动既久日佛顶珠,言终日凝然,虽拨也不动。 其次,在《魁本对相四言》(1371年)一书中明确地绘有近代算盘图。因此,元代有算盘可以肯定,但却无法证明此前一定没有算盘。

        宋代说

       此说的依据颇多。1921年7月,北平历史博物馆在河北省巨鹿县发掘故城,在三明寺故址中出土的一百多件文物中,有一颗算盘珠,木质,扁圆形,直径二点厘米,与现今算盘珠大小相仿,只是稍扁而已,现收藏在北京历史博物馆中。但也有人认为,这颗算盘珠不是北宋时代的。

       其次,清代乾隆年间编写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载有 宋人三珠戏语 ,可见宋时已有算盘。再则,明代程大位《算法统宗》一书所附算法书目中提到米代有《盘珠集》、《走盘集》等书似与珠算有关。由于这些书均已失传,包括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在内的一些国内外学者怀疑,程大位本人也不一定见过这几部书,故对算盘始于宋代说亦难以断定。

       此外,北宋末年宋徽宗时宫廷画院名匠张择端所绘的《清明上河图》巨幅绢画中,在画左端 赵太丞家 医寓内柜台上放置一件形似珠算盘的东西,经郑振铎、余介石、殷长生等先后考证,近年才基本被认为画中之物是架十五档穿档珠算盘。但有的人以画中算盘无梁为依据,认为它只是近代算盘的前身。

        唐代说

       持此说者认为,既然宋代已有算盘,且能入画,就说明当时算盘已较普及,产生当在宋代之前。北宋以前群雄割据,战乱不停,科技文化难以发展,由此推溯,算盘当产生于晚唐。

        汉代说

       持此说者较多,其中引人注目的是如美籍学者任之恭、英国李约瑟、日本山崎与右卫门、铃木久男等人。他们认为,古书最早记载有 珠算 或 算子 的书是东汉灵帝时(公元168189)徐岳所著的《数术记遗》,其中记载: 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北周甄鸾注称: 刻版为三分,其上下二分,以停游珠,中间一分以定算位。 但有人认为,《数术记遗》并非徐岳所著,而是甄鸾托徐岳之名所写,按阮元编的《畴人传》载,甄鸾注《数术记遗》是周武帝宣政元年(公元578年)。

       也有人认为,徐岳著《数术记遗》是可信的,徐岳的老师刘洪是珠算的首创者。刘洪生活的年代,正值东汉末年。他自幼笃信好学,观乎六艺群书,有渊博的知识,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清代著名学者梅启照在《珠盘考》中说: 徐岳 受历学于刘洪, 据此,则汉时已有珠盘算法,其所从来久矣 !另据考古学者对《沂南古画象石基发掘报告》考证,认为该墓前室两壁上横额所绘的《祭祀图》中的一个形象,就是当时的算盘。

        春秋说 这是学术界更为大胆的说法。

       其依据是近年在陕西省岐山县东北的歧山古周原遗址,发掘出一座西周早期陶丸,被认为是古算盘珠。从西安半坡人遗存下来的早期仰韶文化中,还考证出一块 珠算板 的示意图,认为是我国算盘发源时的雏形。

       看来,珠算盘源起何时之迷,一时还难以解开。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它是在我国古代筹算的基础上,通过几代,乃至几十代人的长期实践,逐步发展起来的。

二、北寨的北寨汉墓

       喜怒哀乐,本为人之常情,但相比之下怒哀属无奈,喜乐却是人之最朴素和本能的追求。即使一生穷困清苦,也总有几件乐事,久而久之形成一种风俗,结婚、丧亲,民间叫红白喜事,再加上岁时节令便也喜事不少,单从人生仪礼来讲便有满月、周岁、成年礼、婚礼、丧礼等,各个节日又有不同的主题内容。满月与周岁,是家族添丁加口的喜事。旧时老辈人要给孩子做些虎帽、狮子帽、相公帽、莲花帽、红兜肚、围嘴、斗蓬、披肩、虎头鞋等,表达对孩子的希望和祝福。亲朋们馈赠各种小衣服,恭贺贵子临门,子嗣兴旺。诸如“麒麟送子”、“五子登科”、“福寿安康”、“蟾宫折桂”等是礼品上常见的图案。一些穷人家的孩子为着好养活,还取贱字做名,如狗儿、蛮儿等,缝制狗狗帽、猪猪帽等。婚礼是人生大典,民间俗称“小登科”。在男女新人的服装、生活用品、迎娶工具上都要精针细绣吉祥喜庆图案,以造成隆重热烈的气氛。图案内容突出地宣扬传统的多事生殖意识。表现手法采取借喻的含蓄表达方式,借自然物象的谐音及生态特点来展示,可算是‘种不言自明的性教育。如石榴蝙蝠为多子多福,葫芦桂花为多子富贵,老鼠吃白菜、老鼠闹葡萄也喻多子等。象征男女**的有鱼戏莲、鱼钻莲、孔雀戏牡丹、蝶恋花、游龙戏凤、鸳鸯戏水等。其它表示喜庆祝福的还有喜上梅梢、双喜临门、吉庆有余、富贵长生、平安和顺等等。寿礼上小辈们都要馈赠衣物祝贺。刺绣图案多庄重大方,富丽堂皇。,如“鹿鹤同春”。“松鹤延年”、“麻姑献寿”、“云龙捧寿”、“五女拜寿”等,且根据各地生活习惯又有不同。活着,希望活得有滋有味,充满幸福;死后,人们要战胜死亡的恐怖,安排好灵魂的归宿。于是,把这种理想寄托和体现在对天地万物,祖先神灵的祭祀活动中,并把这种祭祀活动作为寻求精神保护、忏悔灵魂、思念尽孝的一种方式。随着这种民俗活动和思想观念,便自然地产生了祭祀风俗中的民间刺绣表现的相应内容。山西北有云岗、五台山等佛教圣地,南有永乐宫等道家名观。民众思想意识深受宗教观念影响,因此祭祀图案中多以福禄寿三星、八仙、八宝、坐佛、菩萨、金童玉女、龙鹤等,加之一些装饰纹样如云纹、万字不断头以及佛手莲花、卷帘、芝兰之类构成。这些祭祀活动中最为隆重的是亲人仙逝,超渡亡灵的仪式,对死者寿枕、寿褥、寿衣刺绣都很讲究,棺罩帷子也都绣有一定程式的纹样。除此以外,在日常生活中祭祀祖先、神灵中用的家谱世表、灶君神位、天地诸神神龛、帷幔、供桌帘等,都有精美的刺绣,但大多是程式手法和内容,缺乏民间日用刺绣的自由洒脱,质朴天真之气。

三、汉代绘画包括哪些方面?其代表作品有哪些?

       1.汉代的画家 汉史中,记载全,宫廷内,有画官; 曰杨鲁,曰刘旦,画艺精,美名传。 有蔡岂,文史边,书与画,亦有名; 有张衡;善发明,画神兽,显威风。 汉史记载:赵歧、刘褒、蔡鱼、张衡、刘旦、杨鲁等,都是画官,其中蔡巨在史学、文学、书法上很著名,画作有《讲学图》、《小列女图》传世;张衡在文学、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发明创造方面均很突出,善画神兽。 2.汉代的绘画 查文献,考古迹,汉代画,品种齐; 壁画丰,帛画细,刻砖石,一时奇。 装饰画,涂漆器,制作好,风格异: 木刻画,不普及,出土少,传世稀。 东汉墓,出时贻,绘星象,画百戏; 捞铜鼎,齐用力,均浅雕,风格具。 汉代绘画,从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的画迹来看,可归纳为:(1)帛画,(2)宫廷壁画,(3)墓葬壁画,(4)画象石、画象砖,(5)漆器上的装饰画,(6)木刻画、木板画,其中木刻画、本板画,在汉代绘画中并不普遍,从目前资料来看,仅江苏盯胎东阳汉墓中,出土了西汉时期的七块木刻画,是一种浅浮雕,独具风格。画的是星象图、泗水捞鼎、杂技百戏等图。另外,在河西一带出土的四块木板画,是用墨在木板上绘成。内容有人物、马和白虎等。 参考资料 代表作 (一)马王堆一号墓帛画 1972年所发掘的西汉马王堆一号墓是汉代极为重要的一座墓葬。首先要说明一下什麽是“重要考古发现”,马王堆一号墓的重要性到底在何处。一般而言,可以把重要考古发现定义为改变大家对一个时代、一个文化、一个民族历史面貌的看法的考古发掘。马王堆一号墓中出土了古尸、成组成套的陪葬品与帛书竹简。在马王堆三号墓还出土了帛书《老子》与《丧服图》。三者有其一已经是重要发现,三者兼而有之,尚有帛画在中国考古史无先例,由此可知此墓葬的重要性。 马王堆二号墓墓主为侯,侯为长沙国丞相利仓,卒于吕二年(186 B.C.)。一号墓为侯夫人,三号墓为其子,卒于文帝十二年(168 B.C.)。据估计,一号墓为三号墓数年后下葬。根据马王堆一号墓尸体的解剖,其皮肤尚有弹性,内脏器官完整,患有冠状动脉硬化,胆结石,死时五十岁左右,在食道、胃中有甜瓜子。推测刚吃过甜瓜不久,因胆绞痛引起心脏病而致死。 西汉初期湖南长沙砂子塘墓于1961年发掘,曾于1941与1947年两度遭盗掘,几乎没有随葬品。推测墓主为西汉文帝时期的长沙王吴芮的五世孙吴着。棺椁分四层,有外椁、内椁、外棺、内棺。内棺的外侧涂黑漆,内侧涂朱漆,没有任何图案。外棺外侧,盖板与前后左右合计五面有绘图。头部前板有凤鸟与璧与珩或磬,足部后板有羽人与豹状神兽。在外棺左右侧板绘有豹、中央柱状物、纹样、对角线。其中中央柱状物顶部有树枝状母题,可以比对为象徵大地中央呈柱状的山。马王堆一号墓的三角柱状,应该也表现了同样的象徵意义。锦饰内棺的外侧为黑漆,内侧为朱漆,并缠了两道12公分的帛束。以形纹贴毛锦装饰,并非以漆画,而是直接以丝织品装饰。 就绘画史的角度而言,马王堆一号墓中最重要的出土品为侯夫人帛画。为 绢本设色,高205公分,上部宽92公分,以下则宽47.7公分,现在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馆。出土时画面朝下,覆盖于第四层内棺棺盖上,顶部有竹竿,有棕色丝带。 该帛画在题材上以墓主人仙为主,辅以神话传说,分成三段-天界,人界,地下。在天界有日月,合于《淮南子》中“日中有鸟,月中有蟾蜍”的记载。另外在《山海经》〈海外东经〉有“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图中合计有九日,并非文献中的十日。关于画面上方中央人身蛇尾的形象有不同的解释,有伏羲说、女娲说、烛龙说。下方有天门,左右为大司命、少司命,管理天门的出入。《楚辞》〈招魂〉王逸注中载有“言天门凡有九重,使神虎豹执其关闭”,可作为辅。 人界中的主题为墓主人和祭祀图,在悬磬下有鼎、壶、耳杯等祭器。地下则有交缠的鳌)、背上有力士。在原报告书中认为此帛画用来引魂天。另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玉在图中所具有的象徵意义。玉被认为具有神秘的力量,被称为“德”,极为使死者再生的生命力。灵魂依附于祭坛上的“璧”,登上龙舟而仙。而龙、天帝的使者、凤凰,也依附于璧、珩或磬降临祭坛。由玉的解释,可以建立各个母题之间的关联性。 (二)汉代壁画墓 关于汉代壁画墓,将分别讨论西汉中晚期河南洛阳卜千秋壁画墓、烧沟61号壁画墓、东汉晚期河北望都一号壁画墓、河北安平壁画墓。目前尚未发现西汉早期的壁画。壁画墓的出现与由竖穴墓发展到多室墓,出现墓室与室内空间的现象密切相关,这即是在墓葬形制发展上,由所谓的“周制”转向“汉制”的发展过程。 卜千秋墓出土于洛阳邙山,时间约在西汉中期偏晚,元帝至成帝(48-7 B.C.)之间。墓主当为郡级官吏,由于墓中出土“卜千秋印”,推测卜千秋应该就是墓主。墓葬形制为多室墓,由墓道、主室、左右耳室组成,坐西朝东。主室长4.6 宽2.1 高1.86公尺,为空心砖构筑。墓室壁画图像可分为辟邪与仙两类。后山正中为方相氏,面向墓门,具有打鬼、镇墓、守护等作用。主室顶部象徵天界,上面绘有着名的卜千秋夫妇仙图。其方向由墓室内侧朝向墓门,而顶部的东侧绘有日,西侧则为月。 卜千秋墓夫妇仙图中主题的排列顺序分别是:黄龙-日-伏羲-男女(手捧三足鸟,西王母使者)墓主、九尾狐、玉兔-西王母或其侍者-白虎-凤凰-有翼怪兽(枭羊、麒麟)-双龙-持节羽人-月-女娲,可视为马王堆帛画仙图的展开形式。整体看来,保有马王堆帛画中的二元对称结构,但是母题之间的方向性更统一。风格上以墨线描绘轮廓,并作色彩平涂。外缘的细墨线圆滑、流动而柔软,表现出画像石所未见的速度感与运动感。 洛阳烧沟61号汉墓为西汉晚期,由墓道、墓门、耳室、前室、后室所组成。在前室顶部有天象图,后室山以山峦为背景,共绘有九人。据学者其主题为楚汉相争“鸿门宴”,其中持角杯为项羽,左侧为刘邦,最左侧为项庄(舞剑舞,行刺刘邦)。另一说为傩戏,认为此图表现方相氏打鬼前的祭祀。整体看来,当以方相氏为确。这是因为画面中以怪物最大, 而且在中央的隔粱上有类似的形象,参考卜千秋墓布置图像的规律,应该以方相氏较合理。 中央隔粱为傩戏舞蹈图,下方(右侧)有“二桃杀三士”,宣扬儒家忠君的伦理道德。画面中表现了最戏剧性的一刻,着重于描绘勇士的性格。武士的表现极富运动感。在二桃杀三士的另一侧为周公辅成王,或孔子、老子见项橐的故事。烧沟61号汉墓虽然与卜千秋壁画墓在时间与地区上都相当接近,但各个墓的壁画题材均不相同,这应该与墓主或死者家属的喜好有关。 河北安平东汉壁画墓坐西朝东,有东汉灵帝“惟熹平五年”(176)的榜题。墓葬由前室、中室、后中室、后室所构成,顶部均为半圆顶,东西22.5、南北11.63公尺。壁画分在前室右侧室、中室、中室右侧室。前室右侧室有内府官吏数人物相互对谈,以垂幔构成一有统一感的空间。这种局令人想起东汉*浪*箧的孝子故事图。 中室为墓主人出行,分为四层,车马行进作逆时钟方向,推测为二千石的地方行政官吏。在中室右侧室的南壁有墓主与侍者,这是东汉保存最完整的墓主正面画像之一。墓主画像中,藉由服饰、比例、手持“便面”、屏风、帷帐围绕等安排来凸显墓主的尊贵。中国古代肖像画如何由侧面变成正面像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有的学者认为是受到西王母或佛教图像中偶像式(iconic)崇拜像的影响。另外在北壁西侧画出高230 宽135公分的建筑鸟瞰图,分割出许多小四合院,当是象徵死者生前的宅院。此图为早期界画的重要实例。 汉代绘画的研究最早由画像石开始,可追溯至北宋的金石学研究。北宋末赵明诚《金石录》第一次记录山东嘉祥武氏祠堂。在蒋英矩、杨爱国的《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第一章中,分别讨论了(一)金石学对汉画像石的着录。(二)汉画像石研究逐步纳入考古学领域(二○世纪初-四○年代)。(三)汉画像石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五○年代以后)。 画像石为刻画在石材上的浅浮雕、深浮雕或线刻画,出现于西汉武帝之后,消失于东汉末年,经历三百年发展过程。汉代之后虽然也有以石刻为媒材的绘画形式,但是称为时刻线画而不称画像石。关于汉代画像石,必须特别注意的有以下问题:1、汉代墓祭风俗的发展与祠堂演变的关。2、画像石的起源。3、区域风格的比较(山东、苏北、河南、四川、陕北)。4、祠堂、画像石墓与画像石棺的题材、布局与其意义。本主要讨论的对象有东汉末年山东嘉祥武粱祠与山东沂南画像石墓,另外兼及于区域风格的比较,包括山东南部、江苏北部、河南南阳、陕西与四川地区。嘉祥武粱祠与沂南画像石墓虽然均处山东,但是在表现技法、风格与选择的题材上有很大的不同。这一方面是因为武粱祠为地面上的祠堂,而沂南画像石墓为地下墓室。 关于画像石分区分期,依照蒋英炬与杨爱国所做的考古学分区分期。画像石最集中的区域为山东西南部、江苏北部、安徽西北部。其中特别集中在山东省西南不以及江苏省西北部的徐州市为中心,占了60%以上。这地区的画像石为理解画像石墓的起源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线索。早期沛县山石棺中,图像内容丰富,几乎已经包括了所有汉代画像石的题材。东侧板为西王母、射鸟、建鼓、墓祭图、刺击图。西侧板为楼阁双阙图、车马、庖厨图。在山东微山沟南村石椁,有孔子见老子图与送葬图。 中期约为新莽至东汉时期,以知名的山东曲阜东安汉石椁与泗洪重岗墓石椁为代表。送葬图之类的特殊图像,显示了初期画像石题材的多样性尝试,后来的画像石墓中并未继承。由这地区早期与中期的画像石椁可以得知,画像石椁是由西汉早中期的小型木椁发展而来。其中部分图像与西汉早期的帛画、漆棺的装饰有关,悬璧图就是重要的例子。此外,马王堆一号墓漆棺山图像的重要性,随着西王母的出现而逐渐减退。 中期约为东汉中晚期,以沂南北寨村画像石墓为代表。在墓门门额与门柱上有胡汉战争图,东侧柱为伏羲、女娲、东王公,西侧柱为西王母。前室东壁横额为祭祀图,南壁横额也是祭祀图,北壁横额则有奇禽异兽,其中部分作正面像者令人想起卜千秋壁画墓的方相氏。中室有历史故事,例如西壁北段有“荆轲刺秦王”,其风格与安徽亳县董园村的画像石相近,可能有类似的画稿流传。沂南画像石墓表现了前堂后寝的居室空间结构,相对于前室与中室,后室的图像暗示了此空间为墓主夫妇私人寝居的内寝。例如后室承过梁隔墙东面南侧,绘有三位侍女准备伺候女主人,手持镜台与拂尘等,另一侧男主人寝居的空间则绘有武库。 汉代祠堂又称为食堂、庙祠或斋祠,是对地下死者进行祭祀的地面建筑,由古代宗庙祭祀演变而来。不过汉代的木构祠堂现在已经不存,仅留下石造祠堂。山东省长清孝堂山祠堂时间约在东汉早期,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屋形地面建筑实物。孝堂山祠堂由东壁、西壁、北壁,中央三角横额与立柱、祭坛石所组合而成。东壁上部为风神,与之相对者为西壁的西王母。显示早期的祠堂,就已经出现东西两壁相对应的配置方式,为后来祠堂画像局的基本特徵。车马出行图环绕三壁,其中书有“大王车”的榜题,深受学界瞩目。不过虽然题为大王车,这并不意味着此祠堂的主人为诸侯王,而应该视为其生前所参与的重要、光荣的事件。 山东嘉祥武氏祠堂包括了武祠与前石室、左石室,均为东汉晚期。其中武祠由于题材丰富且榜题众多,可能是汉代最出名的一组画像石。武祠画像包含了三种戒画的表现主题,分别是历史故事、孝子列女图与祥瑞图。整体局出自有计画的安排,分为四层。由上而下由右而左,分别是三皇五帝、禹、桀(共计10幅)、列女传图(共7幅)、孝子传图(共17幅)、刺客传图(共8幅)等。其中孝子传图最长,共有17幅之多。 代表作《历代帝王图》是古典绘画中的重要作品之一 《弋射收获画像砖》 最有名的是马王堆出土的帛画 引魂升天图 参考资料

四、北寨的北寨汉墓

       北寨墓群位于山东省沂南县城西四公里的界湖镇北寨村内,现已探明古墓六座,科学挖掘三座,对外开放两座。北寨墓群的保护范围为:以北寨墓群一号画像石墓中心为基点,向北365米,向南300米,向东280米,向西235米;建设控制地带为:以北寨墓群重点保护范围界桩为基点,向北625米,向南155米,向东135米,向西至汶河。北寨墓群1977年12月23日被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号墓 系大型画像石墓,该墓墓室结构复杂、严谨,由墓道、墓门和前、中、后三主室及东三侧室、西二侧室组成,各室间有门相通。前、中室由八角形擎天柱、斗拱、过梁分隔为东西二间,后室由地袱、斗拱过梁、两侧板分隔为东西二间,后侧室在该墓东北角,其室北头一有一隔墙,厕所就在这隔墙之内。整个布置相当平衡,均在一条中轴线上。主轴线南北向,墓门南偏西9度。墓内东西宽7。55米,南北长8。70米,占地面积88。2平方米,体积326。34立方米。共享石材280块,其中画像石42块,画像73幅,画像面积44.227平方米。画像石主要内容有:攻战图、祭祀图、出行图、丰收宴享图和乐舞百戏图等。画像雕刻细腻,技法多样,气魂雄浑,是汉画像石艺术发展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佳作,该画像石墓也是民间匠师创作的集建筑、绘画、雕刻于一体的杰出作品。二号墓 系大型砖石结构多室墓,位于一号墓的南面偏东,两墓相距20米,1994年春发掘。墓葬布局与一号墓基本相同,也由墓道、墓门和前、中、后主室及东三侧室、西二侧室组成。除墓门和前、中室四壁,西二侧室的隔墙为石材外,均有青砖作材料。后室由一道砖墙分隔为东西两间。各室间有门相通。室顶为青砖起券。室外南北长9。10米,东西宽8。52米。整个墓室布置相当平衡,均在一中轴线上,主轴线南北向,墓门南偏西9度。三号墓 在二号墓的西面,相距12米,群众修建房屋时发现,1994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人试掘,未发现。四号墓 在一号墓西南100米处,小型砖石墓,1994年10月村民挖地窑发现,经沂南县文物管理所抢救性发掘,出土文物50余件,清理后封土保护。五号墓、六号墓 分别位于距二号墓南约25米、东30米处,山东省文物科技保护中心1994年5月勘探发现,未发掘。综合地形地貌和钻探,山东省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专家分析,除以上6座墓外,北寨村地下还分布有其它坟墓及唐宋时期的遗存。 画像石全部出自于一号墓。全墓共有画像石42块,画像73幅,画面总面积44。227平方米。《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以下简称(《发掘报告》)依据画像石拓本把画像分为73幅,实际上位于前室和中室的八角形擎天柱,其八面均为独立的一幅画像,因此画像应超过73幅。所有画像分刻于墓门上及前、中、后三室内。从表面看来,它们是零散的,每幅各有其主题;但细看之后会发现,它们有其内在的联系而自成整体,整个画面具有连续性和故事性。全部画像石分为四组,每组各有其主题和明确的主题思想。在每组的画像石中,有些是表现主题思想的,有些是衬托主题思想的,而在前、中、后三室中,还有些是专门作主题装饰的:第一组为墓门画像石,共4幅。此组画像以刻在门楣上的胡汉战争图为中心,其主题思想是写出墓主人生前最重要、最让人景仰怀念的事迹——曾率领军队打败过外族人的侵略。图中部一座有桥柱、栏杆、华表的大桥,桥上和桥右(以观者定方位,下同)大批手执刀、盾、矛、斧的汉朝步、骑兵和一辆轺车由右向左行进;左边有执刀、盾、弩箭的胡骑、胡卒翻越重叠山峦右向而来。双方正在桥头展开激战。衬托这一主题思想的,则是三根门柱上的东王公、西王母以及羽人、玉兔捣药、伏羲、女娲、蹶张、仙人、异兽等,用以表现人类的起源,神仙的灵异,含有辟除不祥、保护墓中人之意。桥下有划船、捕鱼者,表示桥下有水流。第二组为前室画像石,共29幅。画像刻于四壁、立柱、斗拱、过梁及室顶。此组以刻于东璧、南璧和西璧三横额的吊唁祭祀图为中心。主题思想是写出墓主身后的哀荣,说明他死后有多少人来献祭,致祭者是如何的肃穆虔诚,所以接连用三幅祭祀图来表现。其中两幅是墓主人的从官属吏向他献祭的情形,刻有捧简牍、执彗、持梃、执笏的献祭者在堂、屋前迎候前来吊唁祭祀的众多宾客;一幅表现的是各地亲朋好友派人携礼品来献祭的情形,画中雕刻一重檐双阙的祠堂,祠堂前的广场上陈列大量祭品,祭拜者已下车进行拜祭。南壁东西两段上的伐鼓图和拥彗图,还是祭祀仪节中的一部分;中立柱上的武器库和捧盾图,用来表现死者的身份,和祭祀图有间接的联系;这些都是主题画的从属画。衬托这组主题思想的,为室中神话人物、奇禽异兽各图,如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及奇禽、异兽、仙人、神怪、铺首、云纹等,同墓门一样,含有百灵呵护之意。此外有专作装饰用的图案画,如栱上、藻井上的画,在整组画中,只起附庸的、补充的作用。两室顶分别刻穿璧纹和莲花纹。第三组为中室画像石,共32幅。画像刻于四壁、中立柱、斗拱、过梁及室顶。此组以刻在四璧上横额上的反映墓主人生活内容的画像为中心,主题思想是写出墓主人生前的身份和他的富贵逸乐的生活。在这一组的主体画中,南璧上横额西段和西璧、北璧上横额四幅相连接的车马出行图最为主要,画出墓主人的大官僚身份:众多亲朋在宅院、双阙前恭迎庞大的车骑队伍,从宅院的建筑形式和车骑队伍后无送者,反映出墓主人应是出游归来。其次为南璧上横额东段的丰收宴享图,刻粮仓、粮堆、装满粮食的牛车,主人督导仆役装粮入库的丰收图和厨夫们抬猪、椎牛、剥羊、酿酒、切菜、烧灶等,画出墓主人大地主的身份。再次为东璧上横额上的乐舞百戏图:众多伎艺人表演飞剑跳丸、顶幢、走绳、七盘舞、鱼龙曼衍之戏、车戏、马戏,以及敲击钟、鼓、磬、铎,吹奏排箫、笙、竽、埙和抚琴等,画出墓主人生前的享受。南壁中立柱上的马厩图,仍是画的墓主人生前生活的一部分,为主体画的从属画。衬托此组主题思想的,是室中上横额下四周的9幅18个历史故事图和历史人物图,包括仓颉造字、卫姬请罪、尧舜禅让、周公辅成王、蔺相如完璧归赵、晋灵公纵犬咬赵盾、孔子见老子、荆轲刺秦王、聂政刺韩累等,并有榜题“苍颉”、“齐桓公”、“卫姬”、“御者”、“齐侍郎”、“苏武”、“管叔”、“令(蔺)相如”、“孟犇”、“铁揗”、“晋灵公”、“敖(獒)也”等12处48字。这些故事可能是墓主人生前津津乐道的故事,故事中的圣贤豪杰,可能是墓主人生前景仰的人物,此与主体画仍有关联。此外神话人物、奇禽异兽、神怪、东王公、西王母、佛教造像、龙、云纹等各图,也是衬托主题思想的。同前室一样,栱上、柱础上、藻井上也有作补充的莲花纹、方格纹和圆饼纹等图案画,并加施黑、绿、红三色彩绘。第四组为后室画像石,共8幅。分布于后室中隔墙上。后室是安置棺木的地方,等于人生前的寝室寝室左右两间,表明是夫妻合葬,中间虽有间隔,但相互间可以自由往来。此组画的主题思想是写出墓主人夫妇生前闺房内的生活,用仆人涤器图、侍女执镜捧奁图、衣履图和男仆送馔备马图来表现,图中有家具、日用品、酒器、兵器、仆人以及驱邪逐鬼的方相氏等。同前室和中室一样,也有衬托主题思想的奇禽异兽的画和作补充用的图案画)。其中最有趣的是一幅狗抓耗子图,狗作弓身欲扑状,其前一只耗子瑟瑟发抖,表现出浓厚的民间生活的气息。四组画虽各有其主题思想,但各个主题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它们成为墓主人的一部“荣哀录”。它们表现出墓主人生前建功立业的伟绩,安富尊荣的生活,死后丧祭仪式的隆重,并期望他长眠于这宏丽的墓室中,有神灵的佑护,千年永固。整个画像内容涉及战争、娱乐、宴饮、风俗人情等各个方面,是汉代生活的一个缩影,是我们回望汉代历史的一面镜子。 根据现有资料,1994年筹建北寨汉画像石墓博物馆以前,该墓晚清以来曾被挖掘过三次。其一,晚清期间的挖掘。晚清时期,沂水县政府曾组织过对该墓的发掘,这次发掘情形,所见何物,一切均不见记载。其二,1947年期间的发掘。1947年国民党进攻山东解放区之前,当时民主政府怕文物散失,曾组织力量,用了三百多个工,进行挖掘。当时,沂南县政府在南寨村办公,县政府司法科、公安局等在北寨村办公,“老四团”在南寨村休整。县政府民主进步人士、参议员刘佛缘(俗称十一少)建议对北寨“将军坟”进行挖掘,在县政府和南寨村庄长刘乃章的组织下,“ 老四团”和公安、司法科配合,使用了村里的一些民工,进行挖掘。这次发掘从清理墓顶封土开始,在墓门前挖了一条东西向的大土沟,拆除了墓门两侧的砖墙,墓顶东南角盖石已经没有了,东北角厕所间的石块有缺口,是盗墓贼砸开的。墓门挖开后,未见墓门石;进入墓中也没有什么更多的发现,只是在墓门里侧有一个陪葬用的灰色陶狗,在后间室前有一具人的骨架,还有几枚五铢钱。见没有什么东西,人们又将其堵死,填土前,到东山采石场里定做了两块墓门石和一块盖顶石,把墓门和东北缺顶堵上了。其三,1954年期间的发掘。当这座封存地下的古墓在1954年的春天被阳光重新照耀时,那些沉默了千年时光的汉画像石也得以重新展示在世人面前,它的精美和完整让中国的考古界瞪大了惊喜的眼睛。1953年,沂南中学(当时设在北寨村正南半里的南寨村内)教师周克同志从群众口中得知有此墓,便把消息反映到文艺报。同年5月30日,山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派蒋宝庚、台立业两人前往调查。1954年春,华东文物工作队奉中央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指示,与山东省文管会联合组织力量前往清理。3月3日,蒋宝庚、台立业二人由济南乘火车到益都,再由益都乘汽车到苏村,然后由苏村步行到界湖镇——沂南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在界湖镇作好联系工作,3月6日一早便开工。发掘工作先由墓道开始,挖出墓道,以便出土,然后清理墓室。室内淤土甚多,并杂有乱石,一个星期才清理完毕。在清理时,发现墓顶曾经人动过,墓顶石前有部分被砸毁,落到墓里,为了修复墓顶,又将墓上封土起去。此后一面洗刷墓室,开始为画像石作拓片,一面报告华东文物工作,请派人前来作了绘图和协助捶拓工作。3月18 日,工作队派王文林、黎忠文、张世全三人前往,在北寨村住了五十天,绘好墓的结构图,做好画像石拓片。4月28日,工作队又派李连春前去拍摄照片。为了妥善保存这一重要遗迹,在提取了详尽的考古资料后,文物部门将墓葬原地封存保护。当时请沂南建设委员会协助,将墓加以修理,顶上石块移动的归还原位,缺少的补上,并装安新的封门石板,墓顶及石门用石灰浆灌抹,墓道用土填塞,顶上加一公尺厚的封土,最后打了个石标树在墓门顶上。为庆祝“五一”劳动节,同时加强文物政策的宣传,工作队在沂南文化馆举办了个展览,将画像石的部分拓片展出,到场观众二千多人,全部工作于5月14日结束。1994年夏,沂南县委、县政府决定筹建北寨汉画像石墓博物馆,报国家文物局批准,对一号墓重新清理、开发,并发掘相邻的另一座墓葬---二号墓。发掘工作由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沂南县文物管理所联合进行,7月17日开工,8月3日结束。两座墓葬均多次被盗,随葬器物残存较少且绝大部分残毁。特别是一号墓残存遗物极少,除1947年出土一件灰色陶狗和数枚五铢钱外1954年出土完整器物仅一件小陶盘(应为盏)和一件三棱形铜箭镞,其余均为陶器残片。可辨器形有三足盘、耳杯、器盖、灯座把(原称豆柄)、案、罐底、鼎足、屋宇明器残片等。二号墓出土完整和可复原的陶器、石器、铜器、银器等87件及100余枚铜钱,另有铁刀和漆器腐朽的痕迹。这些遗物主要分布于前室、中室、前室西侧室、中室东侧室和后室隔墙的券门中。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少量泥质红陶。器形有鼎、盘口壶、头颈壶、盆、盒、盘、碗、圆案、长方案、耳杯、魁、灯座、盏、 釜、灶、甑、博山炉、井、灶、勺、猪厩、狗、鸡、鸭等。石器有五龙戏珠三足砚、猪、黛板;铜器有女俑、泡钉(漆器附件)、“五铢”钱、“大泉五十”钱、“货泉”钱:铁器有刀、棺钉(均腐殖不完复原);银器有小环等。其中的灯座为宋代博山瓷油灯,据专家分析认为,此墓宋代就曾被盗过,瓷油灯系盗墓贼盗墓后所弃用之物。五龙戏珠三足砚和铜女俑,在汉代文物中极为少见,弥足珍贵。砚为石灰石质、圆形、子母口,由砚身和盖组成。砚身圆底,饰三熊足;砚首,线刻莲瓣纹和旋涡纹,其中部凿刻一椭圆形墨池;砚堂平滑,子口平直沿;砚外缘及子口上缘线刻莲瓣纹。砚盖呈圆弧形,中心突起成圆柱状,其上刻“五铢”钱纹;周围环绕五条身体线刻鳞纹的透雕的龙,龙首紧贴“五铢”钱,组成一幅五龙戏珠(铢)的图案;盖周边及外缘线刻勾连云纹。直径19。7厘米,通高7。4厘米。铜女俑出土于东后室东北角,**,发后梳,似围巾帻;高大鼻,阔嘴;细长身,扁胸,凸腹露脐,宽臀;双臂微曲下垂,手指并拢,手心外向;略屈膝,跣足。高8。4厘米,肩宽3。7厘米。同时发掘的4号墓,位于1号墓的西南100米处,是一个小型砖石墓。共出土了铁刀、金环、陶仓、陶盆、陶案等各类文物50余件。2005年5月21日,在首届中国临沂诸葛亮文化旅游节“沂南北寨汉画像石学术研讨会”上,著名学者、原山东省文物管理局局长、山东石刻艺术博物馆原馆长蒋英炬先生指出:“1954年沂南北寨画像石墓的发掘,是中国考古历史上第一次用现**古手段对画像石墓的科学发掘,它是一个标志点,又是一个制高点,说它是一个标志点,是因为在此之前,没有对画像石墓的具有考古意义的科学发掘,正是1954年对沂南北寨画像石墓的发掘,正式拉开了对地下画像石遗存进行大规模考古发掘的序幕;说它是一个制高点,原因是沂南北寨古画像石墓给了这次发掘一个机遇。沂南北寨画像石墓保存么完整,画像如此丰富,可以说是‘冠冕’之作,这是一次机遇;尽管以后有许许多多的发掘,但像沂南北寨画像石墓这么完整、这么丰富者却非常罕见。《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有它形成的历史条件和认知水平,它仍然对今天的研究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沂南北寨画像石墓发掘简报及其《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正式发表后,引发了一场有关墓葬与画像的学术大讨论,掀起了一股汉代文化艺术研究的高潮。2001年,《中国文物报》组织“二十世纪文博考古最佳图书”评选,该文献被评为“二十世纪最佳考古发掘报告”。 沂南北寨汉画像石墓,规模宏大,墓室结构复杂,画像雕刻精美,内容极其丰富,俨然一座庄严肃穆,而又富丽堂皇、美轮美奂的地下府第,是我国现已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画像石墓,它所涵盖的意蕴丰富的文化内涵,变化万端的图象内容,堪称出类拨萃的冠冕之作。该墓的发现与挖掘,是中国当**古学研究与汉画像石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件事情,在全国的汉画像石墓中,它以结构完整、图像内容丰富且保存完好,而被誉为“不朽的艺术丰碑”。该作为一词条,已收入《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中,《世界美术史》、《中国美术史》、《中国建筑史》等也曾分门别类地作过介绍。画面“七盘舞”已收入《辞源》作为词条“七盘舞”的插图;画面“车马出行图”作为《中国历史》高一教科书的封面内容,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一直延用了几十年。画面“丰收宴享图”中的收租部分,曾以“豪强地主田庄的粮仓”为题被编入初中《中国历史》教材中。中国中央电视台、日本国家电视台曾从中华文明精品的角度摄制了专题片。中央电视台二频道《走遍中国》栏目、四频道《艺术品投资》栏目、十频道《探索发现》栏目、山东电视台《收藏天下》栏目等都摄制、播放了专题片,一次次引起了轰动。1954年5月,在北京故宫午门正殿举办了“全国基本建设出土文物汇报展览”。此次展览,是从1955年来全国基本建设中出土的13万余件文物中选出3760件加以展出,历时半年,观众达17万余人次。1954年5月,毛泽东三次到故宫午门城楼参观展览,每次都看得很仔细,当毛泽东听了讲解员关于山东省沂南县出土画像石的介绍后,立即笑着问:“怎么知道它是汉代的?”讲解员从服饰、制度等方面回答了提问。***满意地点点头,并指着画像石上的杂技图案,对周围的同志们说:“这就是我们汉代的杂技图啊!”当看到反映当时大地主收租子的画像石拓片时,***亲切地对跟随的警卫战士说:“这就是中国的历史,你们要好好地学习”。***对沂南北寨汉墓画像石的盛赞,原载1977年10月14日《光明日报》记者文章《毛泽东视察博物馆》,黄丽墉在其编著的《毛泽东读古实录中》,对此谈话资料予以节录。这是迄今的历史记载中,沂南北寨汉画像石墓得到的唯一一位领袖人物的盛赞和评价。这个评价,使人们深切地领略到人民领袖***博古通今的渊博学识,这对我们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深入研究画像石这一重要课题,将有极大地启迪和指导作用。中国人民银行从2006年开始,连续三年(2006—2008)发行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纪念币,每年发行一组,其中贵金属纪念币中共6枚金币、12枚银币。六枚金币中的第一枚的主景为中国古代马术运动,图案中的马术体育造型,取之于一号墓“乐舞百戏”中的“马术”表演。画面上一马飞奔,四蹄腾空,一男子左手执手戟,右手扶马鞍,身体腾空,居于马背之上。整幅画像造型夸张优美,动态感强,人物几乎完全飞离奔马,服饰飘荡闲逸,令人叹为观止。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祭祀图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祭祀图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 Copyright By 生命之书.Some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生命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