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南航新村附近骨灰楼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一、97南航5.8空难的幸存者忆
1997年5月8日傍晚,重庆机场。时年49岁的商人蒋万渝留住了送他进港的司机,“急什么,我们先去吃顿饭。就算飞机失事,好歹我也是个饱死鬼。”他说。一语成谶——21:20,载着蒋万渝等74人的CZ3456航班在深圳黄田机场(现改名为宝安机场)着陆时,剧烈的震动让人措手不及。坐在第16排靠窗位置的蒋万渝甚至被弹了起来,头顶撞向座位上方的行李舱。
“刺耳的轰鸣声中,飞机在跑道上重重地连弹了三下。”蒋万渝回忆道,“过道上的天花板裂开后吊在半空中,第15排的地板凸了起来,引起乘客的一片大叫。”
事后流传于网络的“黑匣子”,记录了这架飞机失事的详细信息——包括第一次触地,此时,机舱开始报警。驾驶舱内慌乱了。乘客的情绪更为恐慌——蒋万渝望着窗外,飞机内外的两层窗户已经错开,内层窗户滑落了下来。10排到16排的座位开始像摇篮一样晃动,狂风裹着黄豆粒般大小的雨点,从裂缝竟直灌机舱。
“飞机变形了,我只能活几分钟了!”蒋万渝闪过这样的念头。这个信息也应该被黑匣子记录了:由于机体变形,CZ3456不能正常飞行。蒋万渝解开安全带,扶着椅背往机舱的尾部逃命,坐在了最后一排左边靠过道的位置上。紧接着,又有5个人跌跌撞撞跑到机尾。飞机的黑匣子就安放在这里,他们接近了它,同时远离了死亡。
由于本架飞机没有满客,所有乘客都被安排在6排之后。前面座位的人试图跟着往后逃生,但被乘务员阻止了。飞机向前倾斜着开始降落,舱内一片安静。大约过了5分钟时间,突然有个女人惊叫:“我不想死呀!”
12分钟的黑匣子录音就此结束,最后是驾驶舱里绝望的喊声。
暴雨中坠落的飞机生生断裂开来。蒋万渝等人逃出了机舱。他们身后,这架波音737的尾部的残骸像一个巨大的烟囱横卧在地,而中部和头部断裂开,相距近百米;尤其是中部的那截,冒出滚滚浓烟,浓烟上方燃起了十几米高的红色火焰,照亮了散落在草地上的三截飞机残骸没有人知道黑匣子滚到了哪里——或许还存在于机舱中,但肯定是完好无损——有关机构规定了它的制作标准,必须能防火、耐压、耐冲击振动、耐海水浸泡等。
5个男人、4个女人——包括蒋万渝,由于事先跑到了飞机尾部,成为最幸运的人。“我们活了!”蒋万渝对大家喊。他看了一下表:21:40。
“追究原因已没有意义”两辆车分别接走了这9位幸存者——前面的带走了两位空姐,7名乘客是另一组。就医之后,就是封闭式的调查。
“我们住的医院外面,几个警察走来走去,不让闲杂人进来。”蒋万渝说,“但3个从重庆赶来的记者不知怎么混了进来,有幸存者赶紧叫记者把采访的东西藏起来,不然会被警察赶出去。”5月9日凌晨,5个男子敲开了蒋万渝的房门。为首者自称是深圳市公安局刑侦处处长赵光毛,来了解飞机失事时的情况。“他们做了一夜笔录才走,”蒋万渝回忆到,“之后,再也没有人向我们调查过关于飞机失事的具体细节。”南航财务科一个名叫张迎的男子,每天都会过来看看他,但没有询问失事时的现场情况。
而在现场,对黑匣子的搜索也开始了。黑匣子有两种:一是飞行数据记录仪,记录飞行的一切资料,包括速度、方向、高度、机舱压力等;另一种是舱声录音器,录有机务人员的声音。当飞机失事、无人生还时,它们能帮助解开飞机失事的原因之谜。
在网上流传的“黑匣子”,是后面一种。住院7天后,蒋万渝提出要回重庆。他得到了南航的赔偿,一共约两万元。此后,蒋万渝再未见到过一起从死亡线上逃出的另外6人。经历了生死的蒋万渝没有再追问空难的原因。“航空公司对我们还是负责的。如果是飞行员错了,他们也已经用生命来承担这个错误,我原谅他们了。”他说。
2008年年初,蒋万渝得到了“5·8”空难“黑匣子录音”在网上出现的消息。看过这个最重要资料后,很多人在骂驾驶员:“是他们的错误判断,导致了飞机失事。”但蒋万渝没有去听“黑匣子的录音”,只是在电脑前读完录音的文字记录。“已经没有意义了,10年过去了,人都死了。”他甚至在为驾驶员找理由,“是机长救了我们的命,如果不是他将飞机停在草坪,我们可能都会死。”
“稀里糊涂”的十年
蒋万渝再没有去看过他逃生的现场。但对于一些死难者的亲属,却希望从任何蛛丝马迹中捕捉到亲人最后的影子。伤者入院次日,两辆中巴车开进机场的事故现场。震天的哭声传来,车里是遇难者亲人。但他们不准下车,只能打开车窗看。飞机的残骸已被拉走。每隔5分钟,就有一架飞机从头上起降,气浪和马达声震耳欲聋。
1997年5月9日,张洋和他的母亲张英在新闻里看到了飞机失事的消息。当年只有10岁的他,眼泪一下子迸发出来——父亲张永生乘坐的正是这趟航班。1997年5月10日,不幸被证实了。这对母子被簇拥着,接到了深圳的西丽湖度假村。在这里,张英正式接到了南航的《旅客遇难通知书》。随后的10天,张洋和母亲开始正视这场灾难:看事故现场之后,是认尸、领遗物、签协议、领补偿金……
每天,都会有航空公司的人员过来安慰张英。但她更想弄清事故原因,见见幸存者,聊聊当天的情况。这些要求没有得到回应,她甚至找不到机会与其他遇难家属交谈——每个遇难者家属,都有专门人员负责照顾;与航空公司谈善后补偿,大家也各自分开。10天后,她与航空公司签订了协议。这是份一次性解决家属与航空公司纠纷的协议。她带着丈夫的骨灰和航空公司赔偿的14万,和儿子回到了重庆。
“协议希望我们不再追问了,这些似乎就把丈夫从空难中抹掉了。”张英说。一晃10年,航空公司最终都没告诉她事故发生的原因,也没让她见到这场事故的幸存者。尽管她心有不甘地数次打电话去南航询问。儿子张洋从此开始关注民航。他每个月都会去机场的跑道边,看起起落落的飞机。
2007年5月8日——父亲去世十周年,他在民航爱好者的论坛中发了一篇名为《5·8空难十周年祭》的帖子,纪念在那场事故中死去的父亲。不久,有人将“空难的黑匣子录音”发到他的邮箱。张洋和母亲终于从陌生人传来的邮件中知道了那场事故的“真相”。但至今,南航等有关部门仍未明确:这个流传的版本是真是假。
得到“黑匣子录音”时,张洋已在成都一所大学读大二,他对民航飞机着迷了近十年。“这完全是因为驾驶员判断失误,没对准跑道,撞击后又复飞造成的。”他自认为。秘密即将揭开的那个晚上,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激动,关掉房间的灯,关掉电脑显示屏,带上耳机,在黑暗中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完这12分钟44秒的“录音”。
他边听边在脑中模拟当时的飞行情况。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他不停在电脑前用模拟飞行器一遍又一遍尝试当时的情形。一样的速度、一样的角度,让飞机冲向地面:着陆,撞击,损坏;再加油门升空。冲,再着陆,解体……可惜,南航仍未告诉他:这段录音是真是假。(文中张英为化名)
就有关“5·8”空难黑匣子的有关问题,2008年4月1日,中国民用航空局对《中国新闻周刊》予以了书面回复。以下为回复原文。飞机驾驶舱舱音(指黑匣子录音)是驾驶舱音响的真实记录,只能用于事故调查,不得对社会公布,国际民航g公约和有关法规对此有明确的规定。
民航总局认为擅自发布事故飞机驾驶舱舱音的做法,严重违反了国际民航公约和有关法规的规定,是对事故罹难者及其家属及不负责任的行为。未经事故调查部门的许可,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发布事故调查资料。任何擅自发布事故调查资料的组织和人员,都将受到追究。10年祭文1997年的五月八日夜晚,深圳笼罩在暴风雨之中,9点刚过,从重庆飞来的CZ3456次航班冒着大雨开始了最后的进近···
连续的3次进近后的结果却是机身解体,火光冲天,33名旅客命丧黄泉。转眼间,十年过去了,那片曾经被燃烧着的航油炙烤过的草坪依然显出块块黄斑——这片曾长满绿草的土地在经历过这场惨剧之后再也没能长出青草···那年的我只有10岁,当9号中午从电视中得知飞机失事的消息时,眼泪一下子迸发了出来,因为我的父亲正在这班飞机上,虽然从新闻中得知飞机上的73人中只有33人遇难,但是昨晚电话的沉默已经让我们有了不祥的预感。尽管如此,当时还是小学4年级的我下午依然准时去上学,但是放学一回到家我便发现了比中午更加压抑的气愤,窄小的客厅里挤满了亲戚,妈妈两只眼睛已经红肿了,见到我回来了,她镇定的告诉我——收拾东西,马上去深圳!
这句话代表了什么所有人都知道,只记得当时脑袋翁的一片,再有记忆时已经在前往重庆机场的路上了。几位叔伯和舅舅陪我们同行,当晚在江北机场过夜,第二天清晨乘头一班飞往深圳的飞机前往曾经梦绕的南国。
当飞机在风和日丽的海边机场降落时,我的心突然紧了,因为眩窗外的草坪上断裂的机头和烧焦的机身赫然映入眼帘,绿绿的草坪和被烧焦的空地上到处散落着飞机的碎片和残骸,飞机断裂垂尾上那半边鲜红的木棉花好似述说这一天前这里发生过的灾难——正是在这片土地上,那撕裂的金属和熊熊的烈火吞噬了33条鲜活的生命。
朦胧的记忆中,我们一下飞机就被接到候机楼里的专门会议室中,在这里,南航深圳公司的领导慰问了我们以及同机抵达的另外几批乘客家属。当时有一个带着工作牌的人专门负责照顾我们一家,记得他当时对母亲说了一句话“我也非常难过,非常对不起你们,您打我吧,骂我吧···”妈妈当时是斜着脸呜咽的回答“这不是你的错,谢谢了”。
我们的食宿被安排到深圳西丽湖度假村,好像在2天以后开始了遗体认领。开始是看照片,我陪着母亲看了几张就再也不敢看了,因为所有面容完好的尸体中根本没有父亲的照片,我看到的是有可能是父亲的是被烧焦了的尸体的照片。虽然没有细看,但还是被照片的惨状吓住了——被烧成炭状的漆黑的尸体缩成了一团,有几处突出的部位好像是骨头,而肌肉早已不见了。这让我根本无法承受——几天前还亲切可亲的爸爸怎么可能成了这个样子!
最后好像是通过牙痕鉴定确定的尸体,因为身边的遗物只是一堆零散的残钞,根本不能辨明身份,而爸爸下牙的形状是一个扇形,非常特别,但是这具尸体却是被烧得最惨的3具之一,全身都成了焦炭状,没有一寸完好的皮肤,有些部位被烧得只剩下了骨头,可怜的爸爸啊!难以想象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在地狱般的烈火中有多么的痛苦···
接下来是直接辨认遗体,此时,我留下了一个终身的遗憾——被照片吓到的我根本不敢亲眼去看遗体,而是在停在殡仪馆门口的车上坐了一个多小时。记得妈妈当时进去了两次,第一次一进去就晕倒了被抬了出来,但是打了镇静剂醒来后又坚持进去了······就因为这一时的害怕让我错过了和亲生父亲的最后一次蒙面,酿成了我的终身遗憾啊!
几天后又去辨认了遗物,在机场边一个很大的仓库中摆满了事故现场的旅客遗物。至今我还记得当时走进仓库的情形:一进门扑鼻而来的就是一股浓烈的焦臭味,整个仓库中摆满了被水浸湿沾着泥土的各种东西,不时有人突然抱起一件物品开始痛哭,在这里,我们找到了父亲出门时候的旅行包,因为是托运的原因,包没有被大火焚烧还是完好的,只是被雨水打湿又晒干后有股奇特的味道······
我们还去了事故现场,出发前为了安全原因特别交代了不能下车,但当车子停在那片被烧得黑漆漆的“草坪”边时,车上又传来了震天的哭声,但是这次,我没有哭,而是静静了望着这片土地——此时,它已经被清理干净了,再也看不到10号刚到时那散落一地的残骸了;
此时,它旁边的跑道又重新繁忙起来了,一架架起落的飞机仿佛忘却了那架在这里被摔成碎片的737了!此时,除了绿草地中那几块黑色的斑痕和旁边车子上的哭泣声,一切又恢复往常了······
离开深圳已经是20多天后了,比我们先到2天的父亲安详的躺在我怀中的盒子里和我们一起回到那片生育他的故土······
十年后的今天,我坐在电脑前,当时的点点滴滴仍然是历历在目,父亲的音容笑貌仍不时出现在我的梦中。至那以后,我关注起了民航,渐渐的迷恋上了客机,我每个月都会去跑道边,望着那起起落落的飞机我仿佛又看到了亲人的微笑······
二、北京八宝山火化场迁建工程设计人 中外建郑小刚
1997年5月8日傍晚,重庆机场。时年49岁的商人蒋万渝留住了送他进港的司机,“急什么,我们先去吃顿饭。就算飞机失事,好歹我也是个饱死鬼。”他说。一语成谶——21:20,载着蒋万渝等74人的CZ3456航班在深圳黄田机场(现改名为宝安机场)着陆时,剧烈的震动让人措手不及。坐在第16排靠窗位置的蒋万渝甚至被弹了起来,头顶撞向座位上方的行李舱。
“刺耳的轰鸣声中,飞机在跑道上重重地连弹了三下。”蒋万渝回忆道,“过道上的天花板裂开后吊在半空中,第15排的地板凸了起来,引起乘客的一片大叫。”
事后流传于网络的“黑匣子”,记录了这架飞机失事的详细信息——包括第一次触地,此时,机舱开始报警。驾驶舱内慌乱了。乘客的情绪更为恐慌——蒋万渝望着窗外,飞机内外的两层窗户已经错开,内层窗户滑落了下来。10排到16排的座位开始像摇篮一样晃动,狂风裹着黄豆粒般大小的雨点,从裂缝竟直灌机舱。
“飞机变形了,我只能活几分钟了!”蒋万渝闪过这样的念头。这个信息也应该被黑匣子记录了:由于机体变形,CZ3456不能正常飞行。蒋万渝解开安全带,扶着椅背往机舱的尾部逃命,坐在了最后一排左边靠过道的位置上。紧接着,又有5个人跌跌撞撞跑到机尾。飞机的黑匣子就安放在这里,他们接近了它,同时远离了死亡。
由于本架飞机没有满客,所有乘客都被安排在6排之后。前面座位的人试图跟着往后逃生,但被乘务员阻止了。飞机向前倾斜着开始降落,舱内一片安静。大约过了5分钟时间,突然有个女人惊叫:“我不想死呀!”
12分钟的黑匣子录音就此结束,最后是驾驶舱里绝望的喊声。
暴雨中坠落的飞机生生断裂开来。蒋万渝等人逃出了机舱。他们身后,这架波音737的尾部的残骸像一个巨大的烟囱横卧在地,而中部和头部断裂开,相距近百米;尤其是中部的那截,冒出滚滚浓烟,浓烟上方燃起了十几米高的红色火焰,照亮了散落在草地上的三截飞机残骸没有人知道黑匣子滚到了哪里——或许还存在于机舱中,但肯定是完好无损——有关机构规定了它的制作标准,必须能防火、耐压、耐冲击振动、耐海水浸泡等。
5个男人、4个女人——包括蒋万渝,由于事先跑到了飞机尾部,成为最幸运的人。“我们活了!”蒋万渝对大家喊。他看了一下表:21:40。
“追究原因已没有意义”两辆车分别接走了这9位幸存者——前面的带走了两位空姐,7名乘客是另一组。就医之后,就是封闭式的调查。
“我们住的医院外面,几个警察走来走去,不让闲杂人进来。”蒋万渝说,“但3个从重庆赶来的记者不知怎么混了进来,有幸存者赶紧叫记者把采访的东西藏起来,不然会被警察赶出去。”5月9日凌晨,5个男子敲开了蒋万渝的房门。为首者自称是深圳市公安局刑侦处处长赵光毛,来了解飞机失事时的情况。“他们做了一夜笔录才走,”蒋万渝回忆到,“之后,再也没有人向我们调查过关于飞机失事的具体细节。”南航财务科一个名叫张迎的男子,每天都会过来看看他,但没有询问失事时的现场情况。
而在现场,对黑匣子的搜索也开始了。黑匣子有两种:一是飞行数据记录仪,记录飞行的一切资料,包括速度、方向、高度、机舱压力等;另一种是舱声录音器,录有机务人员的声音。当飞机失事、无人生还时,它们能帮助解开飞机失事的原因之谜。
在网上流传的“黑匣子”,是后面一种。住院7天后,蒋万渝提出要回重庆。他得到了南航的赔偿,一共约两万元。此后,蒋万渝再未见到过一起从死亡线上逃出的另外6人。经历了生死的蒋万渝没有再追问空难的原因。“航空公司对我们还是负责的。如果是飞行员错了,他们也已经用生命来承担这个错误,我原谅他们了。”他说。
2008年年初,蒋万渝得到了“5·8”空难“黑匣子录音”在网上出现的消息。看过这个最重要资料后,很多人在骂驾驶员:“是他们的错误判断,导致了飞机失事。”但蒋万渝没有去听“黑匣子的录音”,只是在电脑前读完录音的文字记录。“已经没有意义了,10年过去了,人都死了。”他甚至在为驾驶员找理由,“是机长救了我们的命,如果不是他将飞机停在草坪,我们可能都会死。”
“稀里糊涂”的十年
蒋万渝再没有去看过他逃生的现场。但对于一些死难者的亲属,却希望从任何蛛丝马迹中捕捉到亲人最后的影子。伤者入院次日,两辆中巴车开进机场的事故现场。震天的哭声传来,车里是遇难者亲人。但他们不准下车,只能打开车窗看。飞机的残骸已被拉走。每隔5分钟,就有一架飞机从头上起降,气浪和马达声震耳欲聋。
1997年5月9日,张洋和他的母亲张英在新闻里看到了飞机失事的消息。当年只有10岁的他,眼泪一下子迸发出来——父亲张永生乘坐的正是这趟航班。1997年5月10日,不幸被证实了。这对母子被簇拥着,接到了深圳的西丽湖度假村。在这里,张英正式接到了南航的《旅客遇难通知书》。随后的10天,张洋和母亲开始正视这场灾难:看事故现场之后,是认尸、领遗物、签协议、领补偿金……
每天,都会有航空公司的人员过来安慰张英。但她更想弄清事故原因,见见幸存者,聊聊当天的情况。这些要求没有得到回应,她甚至找不到机会与其他遇难家属交谈——每个遇难者家属,都有专门人员负责照顾;与航空公司谈善后补偿,大家也各自分开。10天后,她与航空公司签订了协议。这是份一次性解决家属与航空公司纠纷的协议。她带着丈夫的骨灰和航空公司赔偿的14万,和儿子回到了重庆。
“协议希望我们不再追问了,这些似乎就把丈夫从空难中抹掉了。”张英说。一晃10年,航空公司最终都没告诉她事故发生的原因,也没让她见到这场事故的幸存者。尽管她心有不甘地数次打电话去南航询问。儿子张洋从此开始关注民航。他每个月都会去机场的跑道边,看起起落落的飞机。
2007年5月8日——父亲去世十周年,他在民航爱好者的论坛中发了一篇名为《5·8空难十周年祭》的帖子,纪念在那场事故中死去的父亲。不久,有人将“空难的黑匣子录音”发到他的邮箱。张洋和母亲终于从陌生人传来的邮件中知道了那场事故的“真相”。但至今,南航等有关部门仍未明确:这个流传的版本是真是假。
得到“黑匣子录音”时,张洋已在成都一所大学读大二,他对民航飞机着迷了近十年。“这完全是因为驾驶员判断失误,没对准跑道,撞击后又复飞造成的。”他自认为。秘密即将揭开的那个晚上,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激动,关掉房间的灯,关掉电脑显示屏,带上耳机,在黑暗中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完这12分钟44秒的“录音”。
他边听边在脑中模拟当时的飞行情况。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他不停在电脑前用模拟飞行器一遍又一遍尝试当时的情形。一样的速度、一样的角度,让飞机冲向地面:着陆,撞击,损坏;再加油门升空。冲,再着陆,解体……可惜,南航仍未告诉他:这段录音是真是假。(文中张英为化名)
就有关“5·8”空难黑匣子的有关问题,2008年4月1日,中国民用航空局对《中国新闻周刊》予以了书面回复。以下为回复原文。飞机驾驶舱舱音(指黑匣子录音)是驾驶舱音响的真实记录,只能用于事故调查,不得对社会公布,国际民航g公约和有关法规对此有明确的规定。
民航总局认为擅自发布事故飞机驾驶舱舱音的做法,严重违反了国际民航公约和有关法规的规定,是对事故罹难者及其家属及不负责任的行为。未经事故调查部门的许可,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发布事故调查资料。任何擅自发布事故调查资料的组织和人员,都将受到追究。10年祭文1997年的五月八日夜晚,深圳笼罩在暴风雨之中,9点刚过,从重庆飞来的CZ3456次航班冒着大雨开始了最后的进近···
连续的3次进近后的结果却是机身解体,火光冲天,33名旅客命丧黄泉。转眼间,十年过去了,那片曾经被燃烧着的航油炙烤过的草坪依然显出块块黄斑——这片曾长满绿草的土地在经历过这场惨剧之后再也没能长出青草···那年的我只有10岁,当9号中午从电视中得知飞机失事的消息时,眼泪一下子迸发了出来,因为我的父亲正在这班飞机上,虽然从新闻中得知飞机上的73人中只有33人遇难,但是昨晚电话的沉默已经让我们有了不祥的预感。尽管如此,当时还是小学4年级的我下午依然准时去上学,但是放学一回到家我便发现了比中午更加压抑的气愤,窄小的客厅里挤满了亲戚,妈妈两只眼睛已经红肿了,见到我回来了,她镇定的告诉我——收拾东西,马上去深圳!
这句话代表了什么所有人都知道,只记得当时脑袋翁的一片,再有记忆时已经在前往重庆机场的路上了。几位叔伯和舅舅陪我们同行,当晚在江北机场过夜,第二天清晨乘头一班飞往深圳的飞机前往曾经梦绕的南国。
当飞机在风和日丽的海边机场降落时,我的心突然紧了,因为眩窗外的草坪上断裂的机头和烧焦的机身赫然映入眼帘,绿绿的草坪和被烧焦的空地上到处散落着飞机的碎片和残骸,飞机断裂垂尾上那半边鲜红的木棉花好似述说这一天前这里发生过的灾难——正是在这片土地上,那撕裂的金属和熊熊的烈火吞噬了33条鲜活的生命。
朦胧的记忆中,我们一下飞机就被接到候机楼里的专门会议室中,在这里,南航深圳公司的领导慰问了我们以及同机抵达的另外几批乘客家属。当时有一个带着工作牌的人专门负责照顾我们一家,记得他当时对母亲说了一句话“我也非常难过,非常对不起你们,您打我吧,骂我吧···”妈妈当时是斜着脸呜咽的回答“这不是你的错,谢谢了”。
我们的食宿被安排到深圳西丽湖度假村,好像在2天以后开始了遗体认领。开始是看照片,我陪着母亲看了几张就再也不敢看了,因为所有面容完好的尸体中根本没有父亲的照片,我看到的是有可能是父亲的是被烧焦了的尸体的照片。虽然没有细看,但还是被照片的惨状吓住了——被烧成炭状的漆黑的尸体缩成了一团,有几处突出的部位好像是骨头,而肌肉早已不见了。这让我根本无法承受——几天前还亲切可亲的爸爸怎么可能成了这个样子!
最后好像是通过牙痕鉴定确定的尸体,因为身边的遗物只是一堆零散的残钞,根本不能辨明身份,而爸爸下牙的形状是一个扇形,非常特别,但是这具尸体却是被烧得最惨的3具之一,全身都成了焦炭状,没有一寸完好的皮肤,有些部位被烧得只剩下了骨头,可怜的爸爸啊!难以想象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在地狱般的烈火中有多么的痛苦···
接下来是直接辨认遗体,此时,我留下了一个终身的遗憾——被照片吓到的我根本不敢亲眼去看遗体,而是在停在殡仪馆门口的车上坐了一个多小时。记得妈妈当时进去了两次,第一次一进去就晕倒了被抬了出来,但是打了镇静剂醒来后又坚持进去了······就因为这一时的害怕让我错过了和亲生父亲的最后一次蒙面,酿成了我的终身遗憾啊!
几天后又去辨认了遗物,在机场边一个很大的仓库中摆满了事故现场的旅客遗物。至今我还记得当时走进仓库的情形:一进门扑鼻而来的就是一股浓烈的焦臭味,整个仓库中摆满了被水浸湿沾着泥土的各种东西,不时有人突然抱起一件物品开始痛哭,在这里,我们找到了父亲出门时候的旅行包,因为是托运的原因,包没有被大火焚烧还是完好的,只是被雨水打湿又晒干后有股奇特的味道······
我们还去了事故现场,出发前为了安全原因特别交代了不能下车,但当车子停在那片被烧得黑漆漆的“草坪”边时,车上又传来了震天的哭声,但是这次,我没有哭,而是静静了望着这片土地——此时,它已经被清理干净了,再也看不到10号刚到时那散落一地的残骸了;
此时,它旁边的跑道又重新繁忙起来了,一架架起落的飞机仿佛忘却了那架在这里被摔成碎片的737了!此时,除了绿草地中那几块黑色的斑痕和旁边车子上的哭泣声,一切又恢复往常了······
离开深圳已经是20多天后了,比我们先到2天的父亲安详的躺在我怀中的盒子里和我们一起回到那片生育他的故土······
十年后的今天,我坐在电脑前,当时的点点滴滴仍然是历历在目,父亲的音容笑貌仍不时出现在我的梦中。至那以后,我关注起了民航,渐渐的迷恋上了客机,我每个月都会去跑道边,望着那起起落落的飞机我仿佛又看到了亲人的微笑······
三、骨灰楼什么意思
骨灰楼就是为了安置骨灰盒所建造的楼。目前国家不允许土葬,而火葬之后骨灰需要安置,所以建造出楼为了安置骨灰盒。骨灰:人焚烧后骨骼化成的灰,人体骨灰X射线粉晶衍射中显示,和磷灰石很相近,因为火化后,人体的有机质已经全部燃烧,剩下的成分就是无机质,元素成分以钙、磷、氧、碳为主。其中骨灰中的碳可以被提取出来由恒源钻石(heart in diamond)公司做成人工钻石。
四、北京八宝山火化场迁建工程设计人 中外建郑小刚
设计采用现代设计手法与中国传统风格建筑协调统一的手法,引入依山就势、引水生景、天圆地方、阴阳虚实的理念,先进的现代殡葬文化和高科技设备相结合,彻底改变了火化场、殡仪馆建筑的形象,成为时代民政人文关怀的典范。建设依据和必要性目前,北京市殡仪馆设施建设滞后于北京市发展建设速度,原有殡仪馆从服务规模、硬件设施上已不能满足北京市民的殡仪要求与精神需求,与北京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地位很不适应。现北京市的殡仪设施没有具备针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成为殡仪服务设施的缺憾,在新建的殡仪设施中增设特殊告别火化区,以提高首都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结合北京市长远规划,在门头沟区选址建设新的火化场,有利于北京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发展。 依山就势建筑是空间的艺术,殡仪馆建筑所要给予的则是一个富有尊严同时充满爱心的空间场所,它需要一块宁静、放松、愉悦的土地,还有这块土地周围具有一定规模的景观大背景,理想的地段将为我们提供一个富于弹性的创作空间。基地面北的山坡也许并不是上佳的选择,但我们希望将这一劣势作为建筑设计的切入点,善用光线,利用山势,创造一组高雅,深沉,明亮的坡地建筑群,并通过景观设计组织大面积的绿化植被和平和的水景,营造宜人的环境氛围,凭借空间的感染力触动人们的内心深处。 引水生景水是生命之本,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水,优美自然环境的组成离不开水,水在风水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故而有“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的说法。基地所处群山中夹一条山涧,将山体分为两组,*用*地设置水池蓄水,将山涧水流引向主仪式楼的两翼形成环抱形式,以水的流动寓意生命的轮回,将自然环境融入到建筑环境中,将象征生命的水景与公共空间有机结合在一起。 天圆地方方案的构想是山脚下顺山势形成的一个完整的圆,象征着“天堂”的轮廓,形成送别的场所,圆的中心是主体建筑之中心部分——业务楼,主仪式楼主体建筑是向南的半个圆形,方案中其它功能区的形成均围绕这个内核。业务大厅向南放射形成殡仪活动的主体建筑物——殡仪告别厅,主仪式楼的外围场地设计成正方形,寓意着古老的地“方”传说,代表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 阴阳虚实“葬着,乘生气也.夫阴阳之气,咦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藏书》穿过建筑群体的中心,东西方向设计一道纪念墙,将主体建筑和两侧的建筑连成一体,又将建筑与场地在南北方向上分成了两部分,北面是纪念广场和园林景观,空间上为“虚”;而在这道墙的南面则大部分为建筑实体,以建筑物内部功能为主,空间上为“实”总平面设计 入口在基地的东偏北侧正对108国道过桥通道处设主入口,在此设入口广场,人们可在入口服务区的停车场停车,步行到业务大楼办理相关手续之后进入南侧的殡仪活动区;也可从此向南进入骨灰服务区停车,步行进入骨灰楼;主仪式楼北面是纪念广场,两侧下沉广场设有柱阵和水池;西边的大仪式厅和办公区单独设入口,使得办公与业务分开。主体建筑首层东侧设灵车入口,从灵车入口可沿环形车道直接进入遗体处置区,灵车存放在西侧的专用停车场内。 轴线构成从北面的纪念广场穿过圆形的业务大厅,向南直到火化车间形成建筑的主要轴线,作为南北向的纪念轴线;东西方向轴线作为空间上的一条服务性的流线,西侧是配套服务区。 功能区布局火化场建筑群主要包括业务大厅、主仪式楼、大仪式厅(紧急情况处理区)、火化车间、毒品焚化室、骨灰楼、办公宿舍楼、餐厅、锅炉房、仓库等。主入口服务区主入口服务区主要包括入口广场,停车场,餐厅(此项建筑工程部分不在此次报审范围内)。 业务区业务楼设业务大厅,丧葬用品销售用房,陈列用房,骨灰业务及其它相关配套用房。 殡仪活动区殡仪活动区的主仪式楼为半环形,包括两个扇区,内扇区由一组小型告别厅及其休息区构成,外扇区由一组中型告别厅及其休息区构成。面向北面纪念广场的业务大厅,通过自动扶梯上至二层进入殡仪活动区,共24个告别厅,每区相互独立并自成体系,建筑南侧墙面全部使用落地玻璃,将室外自然风景引入室内,外向开阔的空间会使悲痛得以缓解,压抑的心情获得放松。殡仪厅均有专用走廊与火化区及遗体处置区相连。 紧急情况处理区(此项建筑工程部分不在此次报审范围内)大仪式厅所在区为紧急情况处理区。由大仪式厅、火化车间、办公用房、室外悼念场地和配套停车场组成。 遗体处置区由灵车入口直接进入遗体处置区。该区设置1000平米地下停尸冷库。 火化区火化区作为各功能区的核心,位于整体建筑的首层南面位置,包括预备间、火化车间、监控室和工人休息用房,26台火化炉分置于两个车间内,火化车间设有观化室,火化车间通过专用走廊与功能区相连。,同时又与办理业务的家属相隔。 毒品焚化区(此项建筑工程部分不在此次报审范围内)位于场地的东南角处,包括室内焚烧室和室外焚烧场地。 骨灰业务区骨灰业务区位于业务大厅内,取灰处通过专用走廊与火化区相连,设一定面积的休息厅方便家属等候。骨灰楼位于业务大厅的东面尽段,是主入口服务区的对景点。 配套服务区配套服务区位于地段的西面,设有专用入口,将其与主体建筑群分开。配套服务区包括办公用房、食堂、浴室,南面为殡仪车专用停车场、综合仓库和锅炉房。 材料&寓意 材料代表建筑的表情。朴素的无色玻璃,洁净白色的铝扣板,原始的石材是我们选择的建筑语言,希望三者的组合可以创造出神奇的空间效果。大面积的无色玻璃嵌入原始的石材墙体之中。光透过纯净的玻璃进入室内,心情可以与自然温暖的接触,而厚重,粗犷的石材给人一种历史的感觉,告诉人们永远是什么。 材料&运用石材运用于首层部分,接近地面,接近朴实的土地;象征现代科技的金属材料装饰的墙面、屋顶和构架置于二层部分,其中大面积的墙面采用纯净的白色铝合金扣板,与首层的石材形成对比。 造型&协调火化场建筑群主要包括业务大厅、主仪式楼、大仪式厅(紧急情况处理区)、火化车间、毒品焚化室、骨灰楼、办公宿舍楼、餐厅、锅炉房、仓库等。各个建筑风格统一而又各有特点。业务大厅地处地段轴线中位置而呈圆柱形,四周完全由通透的玻璃围合,屋顶有采光天窗,光线充足,尽收四周景色;殡仪馆围绕业务大厅成半圆扇形,中告别厅屋顶设计成弧形坡顶,象征亡灵的升华;大告别火化厅虽然平面由长方形组成,其位置因为建筑红线的限定关系而不能位于建筑群十字轴线上,但是顶设计成四坡锥形,使之成为了建筑群的另一个小型中心,象征这里也是吊唁亡灵的场所,与业务大厅相呼应,既分散又相互联系;骨灰楼位于东西轴线的东端,形成骨灰安放悼念区,故其建筑造型上纪念墙在有较大的面积,同时作为火化场主入口对景。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南航新村附近骨灰楼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南航新村附近骨灰楼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