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天坛祭祀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一、天坛祭天是怎样进行的?
在天坛举行的祭祀活动中,以冬至日在圜丘祭天最为隆重。皇帝亲祭,祭前斋戒,届日亲自视牲,以示恭敬。祭祀过程行迎神、奠玉帛、进俎、读祝文、三献爵、受福胙、送神、望燎等各种仪式。皇帝率百官行三跪九叩礼,顶礼膜拜,仪制复杂,庄严而隆重。在圜丘举行的另一次祭天活动是孟夏时节举行的常雩礼。常雩礼即祈雨礼。祈雨又分常雩礼和大雩礼两种。正常情况下每年孟夏在圜丘为百谷祈膏雨,是为常雩礼。但常雩礼后不下雨,皇帝会每隔七天派官员向天神、地祇、宗庙、社稷等神祇告祀,三告仍无雨,则举行大雩礼。届时皇帝亲赴圜丘恭祷,不设卤簿,不除道,不作乐,不设配位,不奠玉帛,不饮福受胙。三献礼时用舞童16人,衣玄衣。余仪与常雩礼同。祈而有雨则需报祀“谢雨”。祈而多雨不停,还须举行祈晴仪式。天晴后还要报祀称“谢晴”。孟春上辛日祈谷,在祈谷坛举行,礼同圜丘祭天。“祈年殿”的“年”字本意为“谷熟也”,即祈求上天给一个五谷丰登的年景。详情官方电话
二、天坛祭祀每年几次?
明代皇帝到圜丘祭天,要手执一种上尖下方的称为"圭"的玉质礼器,。
天子在祭祀前两天,要去查看祭祀所用的牺牲和器皿。祭祀前一天,有关部门把祭祀用的一切物品都要陈设停当。
神位正中为皇天上帝,两侧配亨祖先以及日、月、星、辰、风、雨、雷、电诸神,神位前摆放登、笾、豆、簋、尊、爵等礼器,分别盛有各种祭食。
祭天仪式从冬至日拂晓开始,因为从冬至这天夜里阳气开始逐渐增强,而阳气促使万物滋生繁衍。由于仪式在拂晓举行,所以天坛圜丘坛内墙外面西南方向有灯杆,上面悬挂大灯笼,叫做天灯,照得坛内通明。
皇帝从斋宫坐车来到事先搭好的大帷幕内更换衮冕,然后就位。整个仪式在赞礼官的指挥下进行。祭天大典分为迎神、奠玉帛、进俎、行初献礼、行亚献礼、行终献礼、撒豆、送神、望燎九项程序,直至祭品焚完才算结束。
祭祀过程中,皇帝要率领文武百官不断跪拜行礼。赞礼官高声唱和,人们随之做相应的动作。在赞礼官的唱和下,《中和之曲》奏响,然后郊社令把燎坛上的柴草点燃,焚烧牺牲,随着烟雾飘飘而起,祭品也就意味着送到了上天那里。
皇帝行完拜礼后,走到盥洗位把手里的圭插在腰间,先净手,拿出圭,走上祭坛。《肃和之曲》随之奏响,皇帝跪在皇天上帝的神位前,再搢圭,三上香,奠太帛,出圭,行再拜礼,回到原位。开始奏《凝和之曲》,皇帝到神位前搢圭,奠俎,出圭,回到原位。
接着行初献礼,皇帝走到爵先位,搢圭,洗爵,擦爵,交给执事者,出圭。又走到酒奠所,搢圭,执爵承酒,交给执事者,出圭。
当《寿和之典》响起,随之跳武功之舞,皇帝在神位前下跪,搢圭,上香,祭酒,奠爵,出圭。读祝官读完祝文后,皇帝俯身下拜,起身,再拜,然后回到原位。
亚献礼在《豫和之曲》与文德之舞中进行,行终献礼时奏《熙和之曲》。亚献礼和终献礼与初献礼仪式相同,但不读祝文。
在赞礼官"饮福受胙"的唱和声中,皇帝再次走上祭坛,在饮福位行再拜礼,下跪,搢圭,接过爵,祭酒,饮福酒,把爵放在坫上。然后从奉胙官手中接过胙,交给执事者,出圭,下拜,起身,再拜,回到原位。
随之《雍和之曲》响起,掌祭官把豆撤下,在《安和之曲》中送神,皇帝行再拜礼走到望燎位,在《时和之曲》声中看着焚燎祝版丝帛。
至此礼毕,皇帝回到大帷幕中,脱去衮冕,全部祭天仪式才宣告结束。
天坛祭天的音乐主要是中和韶乐,它是一种集礼、乐、歌、舞为一体的皇家祭祀音乐。中和来自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儒家认为,人的修养能达到中和境界,就会产生"万物位焉,万物育焉"的神秘效果。
韶乐即美好的音乐。相传舜制的音乐为韶。中和韶乐即最美好的音乐,用于祭祀和大朝会﹑大宴飨。
顺治元年议定,祭天地、太庙、社稷,都要用中和韶乐,亦称宫廷雅乐,它包括祭祀乐、朝会乐和宴会乐。朝会乐、宴会乐只有奏乐而无演唱和舞蹈。祭祀乐就包括了演奏、演唱和舞蹈。
根据《钦定大清通礼》和《钦定大清会典》记载,《中和韶乐》包括祭祀乐曲七段:《肇平之章》、《兴平之章》、《崇平之章》、《恬平之章》、《淳平之章》、《臣平之章》和《和佑之章》。
天坛祭祀时用的中和韶乐,还包括文德舞和武功舞。用文德舞时,舞生执雉羽和古管乐器龠,动作文质彬彬,雍容有仪,却又活泼矫健,富有激情。
舞武功舞时,舞生手执干、戚。传说炎帝时,刑天为表现两军厮杀时激烈的场景,高扬本部将士浴血奋战的斗志,做干戚舞。后人们把刑天舞干戚看作是一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象征。
文舞和武舞相互陪衬、相互制约,进而取得武而不野、文而不弱的中和效果。在天坛祭天时,初献用武舞,亚献、终献用文舞,以体现祭祀礼仪的庄重。
在历史上,天坛的祭天乐舞的也曾经发生了不少次变化。在明朝时,当时的嘉靖等多位皇帝普遍崇信道教,祭天乐舞生也由道士担任。
到了清朝,由道士担任舞生的习惯开始发生了变化。乾隆七年,皇帝明确下诏严禁神乐观乐官习道教,不愿从业的人削籍为民。诏书下达后,神乐观中的道士尽遭驱逐。
从此,神乐观没有了道士,旋即被更名为神乐所,相应的职官即由知观改为知所,祭祀乐舞生也改而选用年少俊秀的八旗子弟充任,由朝廷派协律郎对祭天乐舞生进行培训。
乾隆十九年,神乐所又改神乐署。鼎盛时期,署内有乐舞生3000多人。
祭天大典非常神圣,非常隆重,可谓朝野关注,这就要求祭祀过程不能出一点差错。因此,祭祀活动的每一个细节都有明确的规定。
每当祭日来临之前,必须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不管耗费多少人力物力,亦在所不惜。常规的准备包括对天坛内各种建筑及其设施,进行全面的大修葺,修整从紫禁城至天坛皇帝祭天经过的各条街道等。
大典的前5日,要派亲王专门到牺牲所,察看为祭天时屠宰而准备的牲畜。大典前3日,皇帝开始斋戒。前两日,书写好祝版上的祝文。
大典前一日宰好牲畜,制作好祭品,整理神库祭器;皇帝阅祝版,到皇穹宇上香,到圜丘坛看神位,去神库视边豆,到神厨视牲,然后回到斋宫斋戒。
大典前夜,由太常寺卿率部下,安排好神牌位、供器、祭品,乐部就绪乐队陈设,最后由礼部侍郎进行全面检查。
天坛的圜丘坛专门用于祭天,台上不建房屋,对空而祭,称为露祭。祭天陈设讲究,祭品丰富,规矩严明。
在圜丘坛共设七组神位,每组神位都用天青缎子搭成临时的神幄。上层圆心石北侧正面设主位皇天上帝神牌位,其神幄呈多边圆锥形。
圜丘坛第二层坛面的东西两侧为从位日月星辰和云雨风雷牌位,神幄为长方形;神位前摆列着玉、帛以及整牛、整羊、整猪和酒、果、菜肴等大量供品。单是盛放祭品的器皿和所用的各种礼器,就达700多件。
上层圆心石南侧设祝案,皇帝的拜位设于上、中两层平台的正南方。圜丘坛正南台阶下东西两侧,陈设着编磬、编钟、镈钟等16种,60多件乐器组成的中和韶乐,排列整齐,肃穆壮观。
时辰一到,斋宫鸣太和钟,皇帝起驾至圜丘坛,钟声止,鼓乐声起,大典正式开始。
此时,圜丘坛东南燔牛犊,西南悬天灯,烟云缥缈,烛影摇红,给人以一种非常神秘的感觉。
祭天大典,是封建皇帝展现"君权神授"思想,显示"天子"神圣权威所玩弄的一种把戏。为了达到其宣扬神权以维护皇权的目的,举行大典时要求所有从事人员不得有任何差错,否则要予严惩。
在《大清律》中就曾明文规定:每逢祭祀,于陈祭器之后,即令御史会同太常寺官遍行巡查,凡陪祀执事各官,如有在坛庙内涕唾、咳嗽、谈笑、喧哗者,无论宗室、觉罗、大臣、官员,即指名题参。因此,凡随祭人员无一不是诚惶诚恐,胆战心惊的。
三、明清时期皇帝每年什么时候去天坛祭祀?
明清时期皇帝每年到天坛来“郊祀”共有三次:正月上辛日,皇帝要到祈年殿举行祈谷礼,祈祷皇天上帝保佑五谷丰登;四月吉日至圜丘举行雩礼,为百谷祈求膏雨;冬至,至圜丘举行告祀礼,禀告五谷丰登,感谢上天。在北京一共有四座古代的祭坛,分别为天坛,地坛,日坛和月坛。这四座祭坛的功能各不相同,其中,天坛为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的地方,为四座祭坛中最重要的一个。可是,解放后,在天坛的旁边却出现过一个大土山。当时的大土山是什么样子,后来,又是怎么被移走的呢?接下来,让小编来为您揭秘。(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我国古代,不管哪个朝代,祭祀都是连皇帝都不敢掉以轻心的大事。皇帝自称“天子”,就是上天之子,在祭祀“皇帝的老爸”——上天这件事上,就显得更加不敢疏忽了。据史料记载,最早的祭天活动,可以追溯到夏朝时期。此后数千年来,每朝每代都有严格的祭天仪式。北京的天坛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它以南京的天坛为蓝本,建筑布局严谨,结构奇特。因为祭天活动的重要性,天坛也就成了最大的古建筑,占地约273万平方米,比故宫的两倍还要大。在建筑结构上,天坛遵循天圆地方的理念,以一条南北贯通的甬道——丹陛桥为轴线,将代表地的圜丘坛,皇穹宇;以及代表天的祈年殿,皇乾殿串在了一起,形成一个完整而且以轴线对称的整体。其中,还有巧妙运用声学原理建造的回音壁,三音石,对话石等精巧的建筑,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建筑的高超技艺。随着时间的推移,风雨的侵蚀,天坛的文物,建筑,还有树木遭到过不同程度的破坏。1949年共和国成立后,有关部门对天坛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保护和修缮。可是,在60年代末,因为战备的需要,京城挖出大量的弃土。这些弃土,最后都堆积在了天坛附近的空地上。弃土越堆越多,渐渐地,已经形成了一座占地达6公顷,高度达30余米的大土山。平地起高山,这是人类改造大自然的杰作,不是很好吗?当然不好。首先,整个天坛景区内都是树木林立,处处绿荫,而这个弃土形成的土山,光秃秃的裸露着黄土,与周围建筑的风格格格不入。其次,大土山位于祈谷坛内西南,丹陛桥西侧,不仅在整体上分隔了天坛轴线,以及主体建筑的内在联系。而且,完全破坏了天坛的中心对称的整体建筑构思。总之,大土山的出现,从建筑学,从艺术学,从美学来讲,都已经不只是画蛇添足这么简单了。那怎么办呢?移走呗,能搬来,就能移走。1990年,京城有关部门决定,搬走土山,恢复天坛原有的历史风貌。可是,有关部门一预算,这绝对是一项大工程,耗资要达到千万元以上。这在当时,绝对是一笔“天文数字”。这时候,京城的市民体现出了极高的主人翁姿态。在“搬掉天坛土山,恢复古园神韵”的感召下,京城的各个部门,许多的群众,甚至是学生,纷纷利用休息时间献工出力。移山工程开始那天,正好是腊月三十,参战队伍连春节都没有休息,每天都有人不间断地过来,进行义务劳动。大家还积极献计献策,采取边移土,边整理,边栽植树木的方式,达到搬走一块,恢复一块的效果。就这样,仅用90天,就移走了80多万立方米的弃土,彻底把土山搬走,恢复了天坛的历史面貌。而工程结束后,经过统计,所花费用远低于当初的预算。今天,美丽的天坛敞开它宽阔的胸怀,正在迎接着来自天南地北,五湖四海的游客。那个被移走的大土山,也在时刻提醒着我们,保护那些仅存的古建筑,就是在保护我们传统的文化,就是在保护华夏五千年的古老文明。
四、天坛祭祀每年几次?
明清时祭祀每年举行三次,由皇帝亲自主持,正月上辛日到祈年殿举行祈谷礼,祈祷上天保佑五谷丰登;四月吉日到圜丘坛为百谷祈求膏雨:冬至到圜丘坛禀告五谷业已丰登。大祭时,主祭皇天上帝,配祭皇帝列祖列宗,以及日月星辰、云雨风雷。
祭祀提封建时代国家的大事,在黎明时就开始,圜丘坛内墙外设三个灯柱,悬挂大灯笼,同时要焚松柏木、檀香木,香烟缭绕,火光照亮全坛。由60多件乐器组成中和韶乐,配合祭祀的不同仪程演奏不同的乐章。整个祭祀过程不可以有一点点儿的小差错,否则有关大臣就要被革职查办。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天坛祭祀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天坛祭祀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