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天津市博物馆透明棺材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一、天津博物馆的三件镇馆之宝
五一小长假带孩子去博物馆可能是很多家长的首选。去天津博物馆必看的是那几件呢?天津博物馆有三件镇馆之宝,分别为宋代的《雪景寒林图》、清乾隆珐琅彩玉壶春瓶和西周太保鼎,简称“一画、一瓶、一鼎”。 三件真迹平时并不展出,展出的为仿品,真品最近展出是在2018年天津博物馆成立100周年特展时展出10天。 假期去天津博物馆,会有挂胸牌的志愿者为参观者讲解,他们可都是经过层层选拔的佼佼者,会详细的为大家讲解。在听他们讲解之前我们还是简单了解一下三件镇馆之宝。 一画——宋范宽雪景寒林图轴 这幅图横宽160.3厘米,纵高193.5厘米,绢本设色。该画为三拼绢的大幅画作。整幅画气势恢宏,生动而真实地描绘了秦陇山川初雪的景色。画中群峰林立,山势高耸,深谷寒林间,萧寺掩映,流水从远方迂回而下,水边密林重重,后有村居屋舍,整幅画的布局严整有序。 从笔法上来看,这幅《雪景寒林图》笔墨浓重润泽,层次分明,皴擦和渲染两种技法并用。作者先以粗壮的线条勾勒山石和林木,而后用细密的雨点皴擦法来表现山石和枯木锐枝的质感,使画面整体浑厚润泽,沉着典雅。在皴擦烘染时,作者还特别留出了坡石和山顶的空白,以强调雪意,非常巧妙。 此幅画作如此珍贵的原因之一也取决于它的材质。一般在字画中有这样一句话叫“纸寿千年,绢寿八百“。是说以纸为绘画或者书法材质的,一般寿命在千年左右;以绢为绘画或者书法材质的,一般寿命在八百年左右。而北宋距今有1千多年的历史,因此只幅画作的保护工作非常的难。这幅画可以完好的保留至今,不单与我们现在文博保护工作者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同时也与这幅画历代的收藏者的保护是分不开的。 《雪景寒林图》历经清代著名收藏家梁清标、安岐鉴藏,乾隆时收入内府,存于圆明园。1860年英法联军掠圆明园时曾流落民间,后被工部右侍郎张翼购得。从此张翼、张叔诚父子两代对其倍加珍爱。《雪景寒林图》至今保存完好,除画绢自然变色外,几乎没有破损残缺,无疑更提升了艺术和史料价值。 经过近千年的流转,《雪景寒林图》是现存于大陆的唯一的范宽作品,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范宽《溪山行旅图轴》。历代藏家对其收藏,能目睹其精彩的人寥寥可数。连自己的家人都秘不展示的张叔诚先生,于1981年毅然将其捐献给天津市艺术博物馆。 张叔诚(1898~1995),名文孚,别名忍斋,直隶通县(今属北京市)人。其父张翼为清工部右侍郎、总办路矿大臣。张叔诚为著名实业家、文物收藏家、鉴赏家,博物馆事业的热诚支持者。曾任天津文史研究馆馆员、天津市政协委员。 上图侧面电子屏幕上有讲解和范宽落款的放大照片。 下图是范宽落款的位置,但对此中国书画界尚有争议。 一瓶——清乾隆珐琅彩玉壶春瓶 天津博物馆所藏清乾隆款珐琅彩芍药雉鸡图玉壶春瓶,是国宝级文物。是诗、书、画合璧的彩瓷艺术珍品。 这只玉壶春瓶高16.3厘米,口径4厘米,底径5厘米。腹部所绘主题纹饰为珐琅彩绘芍药雉鸡图:两只雌雄雉鸡栖身于山石上,彼此相偎,作态亲昵,周围衬以芍药花及秋季花草。侧面题诗“青扶承露蕊,红妥出阑枝”, 引首有朱文“春和”红印,句尾有白文“翠铺”、朱文“霞映”二方印。底部写有楷书“乾隆年制”。颈部用蓝料彩绘上下两组蕉叶纹。 这只壶称为玉壶春瓶,何谓“玉壶春瓶”? 玉壶春瓶的造型最早出现于唐代,是仿照当时寺庙中使用的净手瓶的造型创造出来的,但不是净手之用而是盛酒的酒器,我们俗称的酒瓶子。因此我们现在看到很多酒瓶子的样子与此类型非常相似。玉壶春瓶造型:撇口、细颈、梨腹、圈足;由于器型非常漂亮,因此后期玉壶春瓶的造型多作为陈设器或小型的把玩器。 何谓“珐琅彩瓷”? 珐琅彩瓷诞生于清康熙年间,但其制作工艺还要回溯到明代。明代兴起了一种特殊工艺品,它是在铜胎上,以蓝为地色,掐以铜丝,填上红、黄、蓝、绿、白等几种色釉而烧成的精致工艺品。由于其蓝色在明景泰年间最好,因此有“景泰蓝”之称。清代前期,从国外进口有与景泰蓝相似的金珐琅、铜珐琅等品物。当时国内也盛行在铜、玻璃料和瓷器等不同质地的胎上,用进口的各种珐琅彩料描绘而成的珐琅彩器,其中在瓷胎上绘画的称“瓷胎画珐琅”。珐琅彩瓷是引进西方工艺、专为清代宫廷御用而特制的一种精美的彩绘瓷器。是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宫廷御用瓷。创始于康熙末年,雍正朝制作日趋精美,乾隆时期更加工巧精细,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 清代宫廷建筑多为木质,宫廷内不允许动火,但珐琅彩瓷却是唯一被特准在宫廷内烧制的瓷器,可见其珍贵和特殊。因为是专供皇帝使用的御用品,所以它的制作过程是相当严格的。首先,要在景德镇御窑厂烧出几百件素白薄胎的瓶体,从中精选造型完美、釉色洁白的送入宫中,剩余的全部砸毁。瓶体之上所绘纹饰,由皇帝亲自选定,并由宫廷御用画师加彩,随后入宫中的低温炉二次烧成。 它的特点是胎质细腻轻薄,在制作过程中非常容易受到损坏,同时由于其胎质轻薄,在上面绘画、题诗就更加困难,因此成品率极低。 最后,所得几件成品呈于皇帝亲自挑选,皇帝从中选出一件或两件精品,剩余的要全部砸毁。这件玉壶春瓶在当时就是由乾隆皇帝亲自挑选出来的唯一一件精品,可谓天下无双。 此瓶来历? 此瓶原藏清宫,后辗转为北洋总统曹锟的军医处处长潘芝翘收藏。此公寓居天津。当时天津文物界并不知这样一件稀世国宝就在自己身边。 1960年仲夏,北京韵古斋文物店来津从天津军医世家潘芝翘手中以12000元人民币购得清乾隆款珐琅彩芍药雉鸡图玉壶春瓶。随后该店工作人员孙会元与耿朝珍携带此瓶来到天津文管会。 当时天津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文管会)有一项文物管理制度,允许外地有资质文物商店到津入户收购,收购完毕还必须将所购文物交该地文物部门验看,然后方可携带所购文物出市。该省市如有需要,可加一成优先购买。 天津文物鉴定专家云希正、韩慎先、顾得威几位先生鉴定此瓶后,爱不释手,积极推荐给市文化局领导,建议留购。最终,在天津市政府财政的支持下花费13200元的价格将此件玉壶春瓶留在了天津。成为当时收购文物中单价最高的一件。13200元这个价格对于当时来讲可是“天价”了。 一鼎——西周太保鼎 这件方鼎高50.7厘米,口径23.36厘米,重26公斤。造型雄伟,工艺精湛,鼎口双耳上浮雕双兽,腹部四面用圆雕、浮雕技法,分别饰有垂叶纹和饕餮纹,四角扉棱突起,别具风格,最有趣的是鼎的柱足也装饰有扉棱,并在中间装饰有圆盘,这在商周青铜器中是独一无二的。 这件国宝级文物“西周太保鼎”,腹内壁铸有“大保铸”三字铭文。古金文中“大”和“太”字形相同,“大保”就是“太保”,因此这件鼎就被称作“太保鼎”。太保是周朝的一种官职,地位很高。《尚书》中记载“周公为师、召公为保,相成王为左右。” 鼎铭文中的太保指的就是召公奭。召公奭曾辅佐周武王,周成王时任太保。召公辅政时崇尚勤俭,深受人们的敬仰。这件太保鼎正是召公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是一件珍贵的青铜重器。 这件太保鼎于清朝道光年间,出土于山东省寿张县梁山,与其一同出土的还有六件青铜器,合称为“梁山七器”。很可惜,著名的梁山七器如今仅有这一只鼎收藏于国内,而其他六件全部散落收藏于世界各地的博物馆。 1917年,时任袁世凯政府国务卿的徐世昌,也就是后来的大总统,在清史馆总编纂柯凤孙的介绍下购得此鼎。1958年徐世昌孙媳张秉慧将它们捐献国家。至今仍存于天津博物馆之中。 太保鼎与司母戊大方鼎、大盂鼎、大克鼎等,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首批不允许出境展览的64件古代艺术品,是十分珍贵的国宝文物。
二、黄河透明棺材在哪个博物馆
天津市历史博物馆成立于1952年10月位于河东区光华路四号;占地三万六千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一万六千平方米。该馆现有办公室、陈列部、保管部、考古部、社教外联部、图书资料室、政工科、保卫科、行政生产办公室等部门。现有馆藏文物10万余件。藏品以历代“传世精品”为主,包括近代历史文献、民俗实物和天津地方出土文物。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多达3000余件。天津市历史博物馆收藏中国古代传世文物,天津地区考古发掘品,历代艺术品,以及中国近、现代文献、文物资料共10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 400余件,藏书10余万册;馆藏文物中,有原王懿荣、王襄等人旧藏甲骨,战国时期“行气”铭文玉饰,原“宝楚斋”旧藏西周纹铜禁、战国“簟邦”残刀币等传世孤品、精品。出土文物以1973年于天津市武清县兰城附近发现的东汉延熹八年 (166)雁门太守鲜于璜碑最珍贵。该碑是目前中国保存字数最多的一通完整汉碑。革命文物有反映周恩来“五四”运动时期活动的照片、文献、吉鸿昌烈士遗书,毛泽东在开国大典时所穿服装等珍贵文物资料。该馆也收藏地方民俗文物。
三、黄河水晶棺后面水晶棺去哪了
80年代的时候,黄河中下游每年都要进行清淤的工程。黄河每次清淤都会发生一些诡异的事晴:百人齐吼、透明棺材、秃尾巴老李的传说、镇龙脉的铁链、还有那始终没有揭示的怪怪的顺口溜....给大家说一件事情吧,80年代的时候,黄河中下游每年都要进行清淤的工程。附近的居民(主要是农民)要出河工。就是每家出一个壮年劳力,当然老人也可以去烧水做饭什么的,如果没有就要出钱。这件事情发生在山东某段。冬天,黄河基本上没有什么水,大家在河底挖出淤泥加固旁边的大堤,突然,一个人嗷嗷地吼起来,声音极其凄惨,紧接着在河底的所有的人都开始吼,岸上做饭的人非常惊讶,过了一会大家停了下来,接着干活。吃饭的时候,问起他们,没有人知道自己发出过这样的声音,就是说,那几分钟的记忆,河底的人没有了。然而,怪事还没有结束。他们晚上回到住处,下起了雨夹雪,有一些年轻人就建议到旁边的一处新院子去睡,还可以烤烤火什么的。那个院子很新,有10多间新瓦房。院墙都是用树枝扎的篱笆,那村的村长说是可以随便住。于是一些人就兴冲冲的把铺盖带到了新房子里,真好啊,在屋子中间生火,暖和。有一位做饭的老人也跟着进来了,他看了看四周,就让小伙子们马上搬出来。大家知道那个老人看到了什么吗?在房子的正梁上有7道刀痕!当地有个风俗,如果有人在房内上吊自杀,就要在房梁上砍一道痕迹。这间房子,是凶宅中的极品:一家7口先后在房中上吊自杀。其中包括一对新婚夫妇。家里过得挺和睦,搬过来没有几天就出现了这种事。没有人知道是为什么。黄河中下游的朋友应该了解这种事情。黄河每次清淤都会发生一些奇怪的事情,想之一次提高的数百人一起吼就不是之一次发生。后
四、黄河透明棺材在哪个博物馆
不在博物馆,只是个传说。黄河透明棺材这一事件据说是发生在80年代,当时黄河周边的村庄每年都会组织大量人员参与清除黄河淤泥的工作,挖出了透明的棺材所发生的一系列奇怪的事儿。博物馆是为社会服务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它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和展示物质与非物质遗产。向公众开放,具有可及性和包容性,博物馆促进多样性和可持续性。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天津市博物馆透明棺材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天津市博物馆透明棺材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