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贵州棺材图片大全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 1、贵州哪处山洞被奉为至尊之地,摆放着五百多具棺材?
- 2、12年前,贵州洞穴现600具棺木,洞内却无异味传出,考古队发现端倪
- 3、贵州最后的守棺人:每月工资300块,为防盗墓贼,每晚和棺材入睡
- 4、12年前,贵州洞穴现600具棺木,洞内却无异味传出,考古队发现端倪
一、贵州哪处山洞被奉为至尊之地,摆放着五百多具棺材?
要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泰戈尔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主题,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要生的尊严,死的无憾,在老病之中也要尽显优雅,死亡是每个人都恐惧并想要全力躲避的,但它却每每不期而至。
贵州省就有这样一个神秘的山洞,它将亡者一直展现在人们的视线里,让人们时刻不会忘记它,这个山洞被周边的村民奉为至尊之地,里面摆放着560具形状不一的棺材,甚至还有很多人不远千里赶来,只是为了沾点好运,死亡在这里被赋予了更深的文化涵义。
一、神秘山洞中永不入土的棺材云贵高原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境内多山地、河流,在一座座的山地峡谷、河畔平原,栖息着苗、瑶、侗等几十个少数民族,他们拥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着不同的文化,共同构成了神秘而让人着迷的传说。
在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县境内有一座老熊山,在世代居住在当地的刘姓苗族人的眼里,这就是他们的圣山,因为在老熊山一个陡峭的悬崖上,有一个被葱笼树木和青草围绕的深遂的山洞,他们的先人就安息在此。
这一座洞里葬有他们的宗族血亲560人,这些逝者不是按照中原的习俗 入土为安 ,而是将棺木摆放在山洞内,这就是中国自古以来多种葬礼中的一种——洞葬。老熊山上的这座山洞宽23米,高近30米,纵深达40余米,面积近千平方米。
1000多年来,当地5个民族村寨的刘姓苗族按血缘亲疏的原则将死者棺木放置洞中,处于通风干燥、可见光的地方,尽量靠近洞口,棺木摆放不分男女和死亡时间的先后,有的单独放置,有的叠放在一起,依照地形以及叠放的方式大致可分成4个不同的区域。
这里的棺材不是单一的长方形,而是形状各异,共有6种不同的形制,即方形棺、梯形棺、长方形棺、船形棺、圆木和、现代棺,棺木制作手工精湛,形式美观,上面刻绘着古钱、寿字、吉字、鱼类变形等各种图案,大多数棺材保存较为完好。
这个洞里共存放棺材560具,是贵州省现存10多个棺材洞中存放棺材最多的,因其表现出的独特文化传统,这个山洞已经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洞葬千年安息的亡灵生是奋斗,死是休息。苗族自古传承下来的风俗是相信有鬼,他们供祭土地,崇拜祖先,不信邪不信神,但是怕鬼。他们认为鬼是人死之后的灵魂,那些因意外事件猝死或暴毙等死得不 干净 的会成为邪鬼,会出来作祟,这样的死者是不能葬进洞中的。
只有正常死亡的人,才能安葬入洞,苗人称洞葬为 把洞杜 ,意思是 洞里面的死人尸体 。洞葬在苗族人的生活中是十分隆重和严肃的,它有一整套的程序,这一切仪式都是由苗寨上的 鬼师 来负责操办。
鬼师的地位很高,相当于其他族群中的祭司、巫师,多为整个村寨中的思想领路人、事务协调者。苗族停丧的时间不一,有的是三日三夜,有的是一日一夜,视各家情况而定。由死亡者家属延请族内鬼师主持仪式。
鬼师会带同整个团队一起工作,团队成员一般还包括一个鼓师、一个助手,他们最主要的工作是吟唱《指路经》,就是由鬼师通过一定的咏唱和动作仪式给亡者英灵开辟道路,护送亡者到达祖先的住地,与祖先共同居住在一起。
主持仪式时鬼师整个团队成员均须穿红绸长衫,头搭花帕。仪式上由鼓师起鼓,鬼师吟唱指路经,先完整地念诵宗族已经过世祖人的名谱,当地人称之为 念鬼 ,然后回顾死者父母的养育之恩,重点是赞颂死者生前的光彩事迹,尤其是椎牛祭祖之类的重大事情必不可少。
此外,还要一一罗列死者子女供奉之物,告慰其灵魂安然离去,回到祖灵团队之中,佑护子孙。最终要指引死者走过三十二段荆棘丛生的路,使亡魂安然回到祖先聚居之地。完成这一系列的复杂仪式,亡者才能最终安葬。
夜幕降临后,族内青年人抬起棺木,全村人打着火把将亡灵送出村寨。他们必须走没有人走过的路,并且只能依靠人力走出一条路,直至将棺木送进亡灵洞,任何人都不能回头再看一眼亡灵,而且除非下次安葬族人,从此任何人也不会再走进这个亡灵的安息地。
三、先祖回归家乡的寄望现在的苗族虽然是个少数民族,但在距今5000年前,他们的祖先是史上赫赫有名的蚩尤,当年带领九黎部落与黄帝部落争战黄河流域,逐鹿中原,可谓虽败犹荣,当然战败了就要咽下苦果,于是整个部落只能南迁到长江中下游流域,逐渐安定形成新的部落,史称 三苗 。
可是屋漏偏逢连天雨,整个部落在新的一轮争天下斗争中,正面对上了尧、舜、禹为领导核心的部落,又一次饮恨战败,只能再次迁徙,其中一部辗转来到贵州境内定居,在至今苗族流传下来的歌谣里,还有很多关于祖先迁徙的歌咏之辞。
苗人的先辈一代一代都梦想回到故乡,叶落归根,故有 洞葬 的习俗,他们嘱咐后人棺木不入土,期望后辈能够扶柩北归。选择洞葬,既是苗人祖先的一种权宜之策,但另一方面是因为对久居大山之中的苗人,山洞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古代的苗族刚迁徙到贵州时,曾经在岩洞中居住生活,为了缅怀祖先,牢记过去的艰辛,苗族设立了自己特殊的节日—— 跳洞节 ,每年的正月初四至初九苗族全民处于狂欢之中,苗人走出山寨,聚集在山洞中跳芦笙舞过节。
岩洞在当地苗族生活中还扮演着多种角色,它既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幸福驿站,也是亡者肉体安息的清静之地,它一直承载着苗人的怀念和向往。
平坝县的这处装满560具棺材的山洞,因为其棺材数量之多、形状之丰、年代之久,被称为天然棺材博物馆,引动了古今中外人士的猎奇之心。并且因棺材同 官 和 财 谐音,有很多当官求财的人为此不远千里甚至万里来此观看,其潜意识里就是希望能够沾到好运,见棺材升官发财。
与此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在江西的龙虎山也有一个山壁上的升棺仪式,同样吸引了众多心有所求者的注意力,棺材已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和寓意。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人生苦短,转瞬即逝,人生的荣华富贵、吉凶祸福都是变化无常的,因而无论如何都要认真享受现实的生活,唯有抓住现在,才能拥有未来。
二、12年前,贵州洞穴现600具棺木,洞内却无异味传出,考古队发现端倪
羊皮洞棺材是因为贵州苗族的“洞葬”风俗,是祖先“蚩尤”的后代们对故土黄河流域一带永恒的眷恋,因此随着岁月的流逝,“洞葬”无形便成了这个民族的丧葬习俗。据说以前这里的人们去世后都不会入土埋葬,而是将棺材放入山中的洞内。因而形成了现在人们看到的羊皮洞棺材。
洞葬
高坡的苗人把洞葬叫作“把洞杜”三个字,据说,“把”是洞的意思,“洞杜”则是苗语的死人尸体,合起来的意思就是“洞里面的死人尸体”。
夜幕降临后,几十个后生抬起棺木,全村人打着火把将亡灵送出村寨。按照古规,他们不许走有人过的路,也不准许用砍刀开路,必须走一条陌生的路。
几十个人抬着棺木前拉后推,将沉重的棺木送进半山上的亡灵洞中,然后一齐转身离开,任何人都不能回头再看一眼亡灵,而且从此任何人也不再走进这个亡灵安息地。
三、贵州最后的守棺人:每月工资300块,为防盗墓贼,每晚和棺材入睡
从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县桃花村出发,拾阶而上,有一个不同寻常的山洞,这里是苗族刘姓族人死后摆放棺木的地方,里面摆放着大大小小567具棺材。
第一次见到这些棺木的人大都会倒吸一口凉气,觉得阴森恐怖,但是在刘朝先看来,在 这里长眠的都是自己的祖先,是他们刘姓一千多年来的 历史 和传承。
桃花村所在的地方有着绵延的群山,环境清幽空气含氧量高,凭借这样的优势,这里已经逐步被开发, 当地政府想要将其打造成一个新的 旅游 景区。
刘朝先白天就在正建设的小广场打工,他的生活周而复始,白天拿着120元的工资,晚上下班后来到这个洞穴,常年守护着祖先们的安宁,大家都叫他“守棺人”, 这份由政府委派的工作,每个月能给刘朝先带来300元的收入。
很多人都想不通刘朝先为什么多年来一直坚守这份工作,就连工地的老板都开玩笑地说刘朝先是贪财,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刘朝先坚守的并不是这位微薄的收入, 而是对祖先的敬仰。
当地苗族采用的这种洞葬方式,还需要从大约1110年前一位刘姓的祖先说起。当时的桃花村大都采用土葬的方式,这位祖先去世后,他的后人们为他选了一块风水很好的小山坡安葬。
然而一切准备就绪后,却在送葬的途中发生了变故,一场不期而至的暴雨和山洪,彻底打乱了出殡的人群, 为了躲避山洪,大家只得放下棺木四处躲散。
待山洪褪去,人们却没有见到祖先棺木的踪迹,随即组织村里的众人一起寻找。因为山洪的原因,大家都觉得棺木是被山洪冲到了下游,可是经过了三天三夜不停歇地寻找, 却始终没有在下游的河流和村庄找到棺木。
一次机缘巧合之下,大家发现祖先的棺木竟然在这个山洞里,大家都觉得很惊讶,毕竟这个洞穴并不算大,而且洞口有茂密的大树遮挡,不熟悉地形的人根本就找不到这个地方, 祖先的棺木又为何来到了这里呢?
村民们的这个疑问,最终由村里的巫师给出了解答,在巫师看来,祖先的棺木之所以来到这个洞穴中,是祖先想要待在自己的故土,不想远离这片心中的热土,想要一直守候着自己的故乡和家人。
巫师的这个说法得到了大多数村民的认可,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 桃花村开始了洞葬的殡葬模式。
但是洞藏也是有一定限制的,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安葬在这里,只有在刘姓家族中有一定地位或者有一定贡献的人才可以下葬到这里,这里被人们称为 进城 ,而这些将棺木安葬在这里的人,通常需要一位鬼师进行主持并且做法 。那些没有资格安葬在这里的人,则只能选择土葬的方式,也就是桃花村人口中的下乡。
随着 社会 的发展,村子里的鬼师只剩了一个,跟守棺人刘朝先一样,为了维持生活,也找了一份放羊的工作,这份工作为他提供日常的生活开支,否则单靠鬼师的收入, 根本就无法生存下去。
洞穴内棺木的摆放都很有规律,根据刘姓的四个分支划分了四个区域,每个区域摆放不同分支的棺木。
这些棺木的摆放大都呈叠放的模式,看起来就像一家人一直待在一起一样,十分温馨有爱。在第四区,还有一个特别的区域,这里没有什么规则,可以随意地摆放。
如果有患重病的族人去世,则是被摆放在洞穴的最深处,刘朝先说,曾经有人因肺结核去世,棺木就被放在了这里, 专家将这样的做法称为朴素的疾病预防观念。
对于洞中的棺木,刘朝先是最熟悉的,他指着一大一小两个棺木对大家说: “你们看这像不像儿子在父亲的肩头骑大马?那是一对父子,孩子还没长大当爹的就去世了,没多久孩子也来了。 ”刘朝先也能清晰说出自己祖先的棺木是哪一具,同时已经开始考虑母亲百年之后要不要也摆放在这里。
一千多年的洞葬 历史 也吸引了考古人员的到来,通过对洞穴的测量,他们发现了很多有考古价值的东西。
比如516号棺木是 历史 最悠久的一具;比如415号棺木内发现了名为“鹭鸟纹彩色蜡染百褶裙”以及一把蜡染刀,这些都是十分珍贵的文物,对我国彩色蜡染发展的研究有极大的帮助和促进作用, 而这件衣服也作为国家一级文物被存放在贵州省博物馆内。
然而树大招风,洞葬知名度的增加,让很多盗墓贼动起了歪心眼,也对棺木造成了很大的损害。为了保护这里棺木的完整性,刘朝先来到了这里,成为了守棺人,由政府每月发放三百元的工资。他每日都要检查山洞内的情况,及时清点棺木的数量,防止被不怀好意的人破坏和盗取。
这个45米长,24米宽的洞穴内,每日都有刘朝先的身影,他穿梭在这里,为的是刘姓族人心中的那份信仰,更是对族人最崇高的尊敬。
四、12年前,贵州洞穴现600具棺木,洞内却无异味传出,考古队发现端倪
地球上有很多神奇的景象,令人惊叹不已。
比如 北爱尔兰一个叫做巨人堤道的地方,这里有着数万个黑褐色六角形礁石,高高低低延续了8公里的海岸线,就像是一个 巨大的石头阶梯 。
再或者 骷髅头洞穴,它的构造酷似骷髅的半边脸,整个倒映在水中,好像一个 巨大的骷髅头 。
而今天所要讲述的这个洞穴不在于它的风景、构造等等,而是洞穴内放置的东西。
在2010年, 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有一个村子,单看这个名字,如此的唯美,充满了诗情画意,叫做 桃花村 。
但是在 村里有一个放满了棺材的 洞穴 。
二者俨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这个村庄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在考古人员介入之后,找当地的村民一打听,整个人都呆住了。
“你好,我是一名考古人员,想问一下咱们桃花村是不是有一个堆满了棺木的洞穴?”
“确实有一个,不过也不是只有我们村子有,在 遵义市、铜仁市还有贵阳市和黔南州 都有,分不了 大概10到20个县 。”
毕竟是考古人员,什么大场面没见过,换做一个平常人,早吓得魂儿都没了。
这些洞中的棺材数量也不一样,最少的是一具,而平坝棺材洞有将近600具之多。
这么看来,很有可能是当地的一种习俗。
就像江西龙虎山上的悬棺,属于是 悬棺葬 。
在当地这种下葬方式叫做 岩洞葬 。
都说入土为安,那桃花村为什么是入洞为安呢?
为了知道事情的真相,考古人员对棺材洞进行了发掘。
岩洞藏不属于土葬,因为层层的夯土掩埋棺木。
发掘的过程并不繁复,但是, 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棺材洞的奇特之处远比发掘前想象的只能用 “有过之而无不及” 来形容。
在外人看来,只看得出是一个溶洞,别的就什么也看不出来了,但是,它 对于当地人来说,这个洞穴可是一块 “宝地” 。
出于对陵寝环境的考虑,人们对墓穴的选择总是格外的谨慎。
不管是 高官大臣们 还是 平平无奇的百姓 ,都会找一个江湖上的 风水先生 来看上一看。
而桃花村的人,请风水先生来看的主要是洞口,看它是不是像狮子。
根据平坝区 文物管理所所长文应峰 描述: “棺材洞的洞口就像是狮子大开口,在原来上山门的两侧还有一副对联。”
对联是这么说的:
金狮舞绣球
刘氏子孙优
意思就是棺材洞这是一块风水宝地。
虽说这个洞在桃花村,但是它并不是本村人的专属墓地,是苗族刘氏家族放置棺木的地方。
那为什么洞里葬的都是刘氏子孙呢?
因为这里的主体居民都姓刘,最初的时候,只有一家人,
随着人口的增加,家族就庞大了起来。
家族庞大了,那寨子也就大起来了,分有 新寨、中寨、鹅抱蛋以及桃花 四个村寨。
而且洞里的棺木看起来杂乱无章,但是 分得井井有条,同一个家族的人会放在一起,比如 最下面的可能是爷爷父亲,上面都是儿子孙子 。
那又为什么非得选择像是狮口那样的洞呢?
当地有句俗语 “葬得狮子口,代代出王侯” 。
由此可见, 狮子在当地是 驱凶辟邪的祥瑞 的象征 。
文所长说: “刘氏家族把棺材放到这个洞里,就是 保他们子孙都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
但是洞里的一个奇怪现象让考古人员感慨不已。
洞中大部分的棺木都是成人用的,但是在旁边的一个区域里,都是一些 儿童棺木 ,而且年代也不一样。
根据形制来看,有的是 宋朝的 ,有的是 明朝的 。
按照摆放规律来看,年代不应该是延续迭代的吗?还有棺木的大小,为什么会有儿童的棺木?
考古人员找当地的老人一问,令他 满脸震惊 。
“前辈,我想问一下为什么在洞内会有一些不同时期的儿童的棺木呢?”
“ 因为古代的时候,医疗设施不如现在这么发达,孩子出生的夭折率又高,再加上后天的疾病 。”
如果把这个葬洞比作是了解刘姓先辈的窗口,那这个洞穴里藏有什么宝贝或者什么不为人知的 历史 ?
随着勘探的深入,考古人员发现里面不只是一种棺木,简直是“棺材博物馆”。
根据当地的老人讲:“ 这个洞里原本只有1000具棺木,中途发生了 一场火灾,烧毁了不少 。”
那火灾是怎么来的?
是 因为有 一些马蜂会在棺木里面筑巢,有些人就会上来讨蜜,用火熏马蜂导致的火灾。
有点可惜了, 要不是因为这场火灾,估计这个洞的 价值远远不止于是棺材 。
这里面棺材的种类使得牢固人员大开眼界 , 有普棺、方棺、梯形棺、栓棺、船棺、圆木棺六种。
但是随着发掘的深入,由于棺材的 历史 久远,竟然没有一丝的异味传出来。
当地的村民说: “因为他们的祖先生前为人正直善良,所以死后尸体不会发臭。”
暂且不说善良不善良, 人也是由 水 和 蛋白质等有机物组成 的,在 微生物 的作用下,尸体都会腐烂发臭。
那是什么造成了这种现象呢?会不会做过尸体的处理?
像 长沙的马王堆女尸 ,不腐不臭,不就是因为做了特殊处理 。
“我想问一下咱们当地的习俗会对尸体做一些处理吗?”
“不会的,对尸体动手脚那是对先人的不敬,我们做不出来。”
难道是和死者 生前的特殊习惯 有关?
比如 河北香河的 周凤臣老太太 和陕西西安号称活了160岁的 吴云清老神仙 死后身体腐烂但是不臭。
因为他们 除了 吃斋念佛 ,还喝了 朱砂水 之类的东西 。
但是根据考察, 寨子里的饮食习惯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 。
既然没有做处理也不是生活习惯导致,那就 把目光放在溶洞本身。
专业人员拿出一测,还真是溶洞的原因。
平坝棺材洞现在还剩有600具棺木,没有异味的原因有四点。
说白了就是洞内干燥通风的环境减少了细菌的滋生。
那当地人为什么选择洞葬而不选择土葬或者火葬呢?
考古人员认为这 可能与贵州的自然条件 有关。
因为贵州当地的地形地貌属于喀斯特地貌,占了总面积的七成。
那里沟壑纵横,土地贫瘠,而且 桃花村的人均耕地面积只有 0.05公顷 ,严重低于联合国的标准。
所以啊, 如果再选择土葬的话,那岂不是占地方嘛 。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溶洞更适合他们居住,死者生前可能也会住在这里。
比如 安顺市的中洞苗寨 至今都 保留着在洞穴中生活的习惯 。
但是随着考察的深入,考古人员发现这里的地势不足以解释洞葬的来源。
考古人员说: “中国人建造房屋 自古以来讲究坐北朝南 ,这样也比较利于 通风采光 ,而 建造陵寝 也是一样的, 同样会采用南北走势 , 逝者通常会头南脚北 ,也就是 头枕山峰 , 脚朝着山脚 。”
再看洞内棺木的摆放,绝大多数都是头西脚东。
他认为“如此特殊的摆放,背后应该会有什么特别的指向。”
比如 在 甘肃的六八图遗址 ,考古队在发掘中也发现了有些陵室棺木的摆放是 东西向的 。
打开墓葬之后,考古队发现了朝向不同的墓,随葬品也是不同的,南北向的墓中有殉狗,而东西方向的就没有。
考古人员推测: 朝向不同的墓葬,应该埋有 两个不同的族群 ,那他们的 来历也就不同 。
桃花村的洞葬会不会也和族群的文化习俗或 历史 有某种关联?
据史料考证, 苗族先民源自蚩尤的“ 九黎”部落 ,生活地点在 黄河流域的下游以及长江流域中游的平原地区 。
既然如此,那为什么现在生活在西南地区?
苗族在漫长的 历史 当中,经历过 五次大迁徙 , 在春秋战国时期,经历过 两次大迁徙 的苗族人已经是楚国的主体居民, 但是后来 秦国吞并了楚国,所以不得不进行 第三次迁徙 ,再后来, 到了汉唐和明清时期,又进行了 第四次 和 第五次迁徙 。
而他们当中的一些人来到了贵州境内,并且扎根在了易守难攻的大山中。
因为 迁徙年代的不同 ,所以导致了洞中棺木时代的不同。
那朝向的问题又怎么解释?
因为在苗族人迁徙的长河之中,方向都是 由东向西的 。
据此,考古人员推测,苗族的先祖忘却不了东方的故土,是一种乡愁。
随着时代的变迁,当地人的观念也发生了改变,比如他们有的也会采取土葬,就把 土葬称为 “下乡” , 洞葬称为 “进城” 。
进城的意思就是下辈子投胎转世可以到城里过更好的生活,
下乡就是在乡下继续生活。
这让我们看到了苗族先人的智慧,也让我们看到了后人为延续民族 情感 而做出的努力。
我们希望熠熠生辉的民族瑰宝可以飞向更广阔的天地。
让大家都认识到少数民族的文化内涵。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贵州棺材图片大全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贵州棺材图片大全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