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带着棺材上任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 1、“备棺上书”讲的是什么?这其中有什么故事呢?
- 2、上任两人一死一疯,第三人直接带着棺材去的是什么官职?
- 3、一官职,三人上任死了两,最后一人为何直接抬棺材前去报道?
- 4、上任两人一死一疯,第三人直接带着棺材去的是什么官职?
一、“备棺上书”讲的是什么?这其中有什么故事呢?
海瑞字汝贤,回族人。青年时的海瑞通过乡试中了举人,被派到南平(今福建南平)当教谕。他执教严格,把学校办得井井有条。4年以后,海瑞被擢升为淳安知县。淳安山多地少,百姓十分贫困。海瑞上任之后,先整顿吏治,定了许多条规。县丞、主簿、教谕、胥吏都要守职尽责,薪俸之外如有一分一文贪污,便严加惩办;紧缩县里一切开支,尽量减少对百姓的征派,取消一切不合理的需索。即使是上司的额外摊派,海瑞也敢顶着不办。百姓称他为“海青天”。
后来,海瑞被调到北京,担任户部主事。他看到明世宗朱厚熜整天求神斋醮,又难过又气愤,冒死写了一封《治安疏》的奏折,措辞强硬。然后,他把后事安排了一下,就到通政使司递交了奏折。
世宗接到海瑞的奏折,一看内容,竟是激烈指责自己的话:“如今朝廷‘君道不正,臣职不明’。皇上二十多年不理朝政,法纪松弛,吏治败坏,财政崩溃,弄得国贫民穷。所以人都说,嘉者家也,靖者净也,嘉靖,就是家家都净,穷到啥也没有的地步了!
皇上不关心太子成长,缺乏父子之情;因为别人的诽谤和自己的猜疑辱杀臣子,缺少君臣之情;长住西苑敬神吃药以求长生,不回宫室,是无夫妻之情,这都是信道斋醮的错误。皇上的错误实在太多,请陛下改弦更张……”世宗越看越生气:这哪里是上书,简直是历数我的罪状!他狠狠把海瑞的奏折摔在地上,拍着桌子大喊:“快把海瑞给我抓起来!”宦官黄锦在一旁说:“启禀万岁,海瑞上书前就买好了棺材,现正在朝房待罪!”世宗听了一愣,自语道:“这家伙想当比干,我可不是纣王!”就把海瑞一直关着,不定罪。由于数十年没人敢对世宗直言,因此海瑞备棺上书的事,很快传遍了朝廷内外,天下都知道有个不怕死的“海主事”。
二、上任两人一死一疯,第三人直接带着棺材去的是什么官职?
海瑞抬棺上朝进谏,皇帝自然是生气的,但是他之所以没有下令处死海瑞是因为他不想落下一个乱杀臣子的千古罪名,另一方面,嘉靖帝深知海瑞的谏言都是对的,但海瑞又让他下不了台,他只能将海瑞关进监牢以挽回自己的颜面。
嘉靖帝晚年沉迷于玄学之道,无心处理朝政,群臣不敢直谏,朝廷之中人心惶惶。刚刚上任为户部主事的海瑞就抬着一副棺材进宫面圣了。海瑞上呈给嘉靖帝一本《治安疏》,里面痛心疾首批评了嘉靖帝的不作为。海瑞也知道他这么做,定是没有生还的可能了,他也已经向家里人交代了后事这才进的宫。嘉靖帝读完了海瑞的奏折,气的手都抖了,立即命令手下抓住海瑞。
嘉靖帝并不是一个能够大度接受臣子进谏的皇帝,海瑞敢如此猖狂地讽刺嘉靖帝肯定是死路一条。但是嘉靖帝读海瑞奏折的时候,黄锦刚刚好在身边,他就间接提醒嘉靖帝海瑞是抱着必死的决心来进谏的,加上内阁首辅徐阶也劝嘉靖帝趁此机会宽容他以彰显皇帝的圣明。因此,有了这两人的劝告,嘉靖帝才决定先不杀海瑞。
虽然海瑞暂时没有生命危险,但是要得到释放还是有难度的。刑部尚书黄光升上书劝告嘉靖帝海瑞的罪过不至死,海瑞的做法完全是忠君的表现,嘉靖帝是君王,好比父亲,海瑞是臣子,父子之间没有解不开的结。这样一来给了嘉靖帝一个台阶下,让他不至于下令杀了海瑞,保证了海瑞的生命安全。后来直到嘉靖帝去世之后,海瑞才得到释放。
三、一官职,三人上任死了两,最后一人为何直接抬棺材前去报道?
因为上任这个官职的很多人都死了,他当时被皇帝派去做这个官职,所以他也就觉得自己也是必死无疑了。这个官职并不是一个非常小的官,而是一个二品官员,本来应该是很多人都想做这个官的,但是当时上任这个官职的人都死了,所以也就没有人敢再去做这个官。
这个官职第一个上任的人最后死了,他的死因当时没有人知道。当时这个官员去上任这个官职的时候,本来应该是一件很好的事,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人们发现这个人死了,至于这个人到底是怎么死的,当时没有人知道,人们觉得可能只是巧合,因此皇帝就又派了另一个人去做这个官职,第二个人在这个位置上坚持的时间非常久,所以人们就觉得这个官职没有什么问题了,但是又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人们发现这个人疯了,所以他们就觉得这个官职是有问题的,谁坐上谁就要死。
当时的最后一个人知道了这件事之后,他觉得他上任这个官职的话也会死的,所以他也就直接把他的后事给交代了。而他在上任的时候直接抬着棺材去了,是因为他觉得自己肯定会死的。后来的时候他来到这里之后才发现这一切的原因都是因为宁王,宁王想要造反,所以说这两个人的死因肯定是因为他们发现了宁王的事情,而且又没有屈服于宁王,因此宁王想要**灭口就把他们两个人给杀死了。
总之,最后一个人在上任的时候,他直接谈了一个棺材,就是因为他料定自己最后肯定也会死的,他也怀着一种必死无疑的心情去了。
四、上任两人一死一疯,第三人直接带着棺材去的是什么官职?
我国古代,受封建统治的影响,仕途一直被广大读书人所追求,一来有稳定的收入,二来是社会地位高,受世人尊崇。
因此很多人穷极一生,都在为科举功名奔波,乐此不疲。然而有意思的是,明朝的时候,江西巡抚的位置有一段时间却一直空缺着,巡抚在当时高居二品,权势相当大,但就是没人敢接这个烫手山芋。
此前第一任巡抚名叫王哲,结果没多久便死了,而且还查不出死因,但朝廷不以为意,随即又派遣官员董杰前往上任,但是到了江西没多久,死是没死,人却疯了,神志不清,连家人也认不出来,这时明眼人肯定能看出其中有猫腻,民间也充斥着各种传言,因此很多人对于此职位也是避之不及,怕引火上身。
然而凡事总有例外,当时有一名官员名叫孙燧,此人接到朝廷的任命后,便风风火火前往江西,丝毫没有犹豫,但是却带着一副棺材走,显然是抱着视死如归的心态。
孙燧此前已经多地做过官,而对于朝廷的安排,他也没有丝毫怠慢,带着棺材便往江西赶。
到了江西上任后,日子倒也清闲,而江西境内的宁王对他非常不错,不仅招待有加,而赏赐了一座宅地让其居住。
当然孙燧也是个明白人,和宁王的交往过程中,他发现了一个惊天秘密——宁王正在谋划造反,这在当时可是得株连九族,由此他也明白了此前两任巡抚的遭遇都和宁王有关。
而对于孙燧的到来,宁王也是个聪明人,他明白此前对两任巡抚下手已经遭到了朝廷的注意,如果再对孙燧下手,势必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而对于宁王造反这件事,孙燧一方面对宁王给的财物照单全收,一方面又把此事秘密通报给了朝廷,并且还加强了江西境内的军力布置,严防宁王造反。而孙燧的做法显然是不讨好的,结果可想而知。
此后宁王借生日之由,想要起兵,而孙燧应邀参加了生日宴会。席上,宁王直接询问了孙燧的态度,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恼羞成怒的宁王直接下令将孙燧处死。想不到孙燧作为第三任巡抚,尽管在位时间长一些,但终究也没能逃过前两任巡抚的命运。
而对于孙燧这个人,后世也给了很高的评价,朝廷给他追加了封号,地方上还给他立碑予以缅怀。确实正因为孙燧的通报,朝廷对于宁王的谋反才会有所准备,使其计划最终破灭。但是话又说回来,孙燧在处理宁王谋反这件事上,虽然够忠烈,但不够聪明,完全可以采取措施予以避免杀伤之祸。
我们都知道伴君如伴虎,孙燧在宁王身边肯定是如履薄冰,更何况其还在谋划颠覆当时的**。作为朝廷官员,孙燧肯定得反对宁王造反,维护朝廷统治,但他完全可以找理由离开江西,然后再举报宁王,而不是一再和其周旋。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带着棺材上任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带着棺材上任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