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书

诞生于2010年,专业的公墓陵园管理系统、网络祭祀系统。

祭祀孔子的仪式(孔子祭祀仪式流程)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祭祀孔子的仪式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一、祭孔的祭孔仪式

       从汉朝开始,不论在曲阜或者在首都及地方政府,都已普遍祭祀孔子,也都订有礼仪。随着时代的演变,孔子的封号由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的褒成宣尼公,逐渐提升为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的文宣王。仪式也就愈来愈完备而隆重。身着传统汉服的乐舞生格外引人注目,他们身穿红色圆领公服,头顶黑色金边三梁冠,举手投足尽显华夏衣冠风范。乐生们展示了正统的中华雅乐,柷、敔、琴、瑟、埙、箫、鼓、笙、钟、磬等多种乐器合奏;舞生则左手执龠,右手执翟,排列整齐地跳起了释奠礼专用的“六佾舞”。执士们身穿白色深衣,头顶“四方平定巾”,与献官们共同完成了读祝、三献等祭祀的主体部分。 此外,由于后来在祭孔时,又有孔子弟子及其他儒者配享,所以祭孔时,也同时祭祀这些配享者。祭祀孔子的礼仪称正献礼,祭祀配享者的礼仪称分献礼。 祭孔大典中的乐舞表演,继承了上古时代汉民族祭祀天地和庆祝丰收与战功的原始舞蹈形式,是集乐、歌、舞、礼为一体的庙堂祭祀乐舞,有“闻乐知德,观舞澄心,识礼明仁,礼正乐垂,中和位育”之谓,是唯一保留下来的汉民族舞蹈,自古以来具有巨大的文化和艺术价值。因此在2005年被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祭孔大典主要包括乐、歌、舞、礼四种形式,乐、歌、舞都是紧紧围绕礼仪而进行的,所有礼仪要求“必丰、必洁、必诚、必敬”。大典用音乐、舞蹈等集中表现了儒家思想文化,体现了艺术形式与政治内容的高度统一,形象地阐释了孔子学说中“礼”的涵义,表达了“仁者爱人”、“以礼立人”的思想,具有较强的思想亲和力、精神凝聚力和艺术感染力,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营造和乐氛围、构建和谐社会、凝聚民族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作用。 祭孔的最重要议程是三献礼,主祭人要先整衣冠、洗手后才能到孔子香案前上香鞠躬,鞠躬作揖时男的要左手在前右手在后,女的要右手在前左手在后。所谓三献,分初献、亚献和终献。初献帛爵,帛是黄色的丝绸,爵指仿古的酒杯,由正献官将帛爵供奉到香案后,主祭人宣读并供奉祭文,而后全体参祭人员对孔子像五鞠躬,齐诵《孔子赞》。亚献和终献都是献香献酒,分别由亚献官和终献官将香和酒供奉在香案上,程序和初献相当。如今的曲阜祭孔大典共分为明故城开城仪式、孔庙开庙仪式、现代公祭和传统祭祀四个部分。在音乐、舞蹈和服饰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首先是音乐新,在原有乐谱的基础上,重新制作了开城、祭孔音乐,引入了交响乐、合唱乐团的表现形式,意在达到磅礴大气、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其次是舞蹈新,大典参照《中国历代孔庙雅乐》等有关文献图谱,对祭孔乐舞进行了重新编排,使其更具感染力。再者是服饰新,演出使用的明代服装和道具经过重新设计制作,准确体现了明代祭孔的规模和盛况,更加古朴、庄严、凝重,展现了“千古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的盛况。

二、祭孔的流程具体是咋样的?

       祭孔大典,是一种主要包括乐、歌、舞、礼四种形式的庙堂祭祀乐舞。乐、歌、舞都是紧紧围绕礼仪而进行的,所有礼仪要求“必丰、必洁、必诚、必敬”。有“闻乐知德,观舞澄心,识礼明仁,礼正乐垂,中和位育”之谓,自古以来具有巨大的文化和艺术价值。祭孔的最重要议程是三献礼,主祭人要先整衣冠、洗手后才能到孔子香案前上香鞠躬,鞠躬作揖时男的要左手在前右手在后,女的要右手在前左手在后。所谓三献,分初献、亚献和终献。初献帛爵,帛是黄色的丝绸,爵指仿古的酒杯,由正献官将帛爵供奉到香案后,主祭人宣读并供奉祭文,而后全体参祭人员对孔子像五鞠躬,齐诵《孔子赞》。亚献和终献都是献香献酒,分别由亚献官和终献官将香和酒供奉在香案上,程序和初献相当。如今的曲阜祭孔大典共分为明故城开城仪式、孔庙开庙仪式、现代公祭和传统祭祀四个部分。在音乐、舞蹈和服饰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首先是音乐新,在原有乐谱的基础上,重新制作了开城、祭孔音乐,引入了交响乐、合唱乐团的表现形式,意在达到磅礴大气、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其次是舞蹈新,大典参照《中国历代孔庙雅乐》等有关文献图谱,对祭孔乐舞进行了重新编排,使其更具感染力。再者是服饰新,演出使用的明代服装和道具经过重新设计制作,准确体现了明代祭孔的规模和盛况。更加古朴、庄严、凝重,展现了千古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的盛况。

三、祭孔有什么礼仪?

       祭孔是民间对“先贤”孔子表示尊敬仰慕和追思的一种纪念活动。孔庙存在的目的就是祭祀孔子,因此,在历史上祭孔活动成为了孔庙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礼记》中的记载,早在周朝时期,每年都要按四季祭奠先师,以表示尊师重道之意。不过当时所谓的先师,并不是指特定的某个人,凡是对教育有贡献的,并已经过世的教师,都是师生祭祀的对象。

       后来,由于孔子生前非常注重教育,在教育事业上的成就很高,影响非常深远,所以释奠的主要对象逐渐成为孔子。

       孔子死后第二年,即公元前478年,鲁国国君鲁哀公下令在曲阜阙里孔子的旧宅立庙,并且按岁时祭祀,这是诸侯祭孔的开始。

       后来,逐步发展成“释奠礼”,释、奠都有陈设、呈献的意思,指的是在祭典中,陈设音乐、舞蹈,并且呈献牲、酒等祭品,对孔子表示崇敬之意。

       之后,祭孔活动经历了许多变革,其总体趋势是活动规模越来越多,越来越隆重。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经过鲁国,以太牢祭祀孔子,被认为是帝王祭孔的开始。

       汉元帝刘奭时期,征召孔子第十三代孙孔霸为帝师,封关内侯,号褒成君,赐食邑八百户,以税收按时祭祀孔子。这是封孔子子孙为侯,以奉祀孔子的开始,也是第一次为祭祀孔子而设立的专项费用。

       29年,汉光武帝派遣大司空宋宏到曲阜阙里祭祀孔子,这是帝王派遣特使祭孔的开始。

       在此之前,所有的祭孔典礼都在曲阜孔庙举行,直至公元59年,汉明帝在太学及郡县学祭祀周公和孔子,开启了在学校中祭孔的先河,祭孔成为全国性的重要活动,被认为是第一次全国性祭孔活动的开始。

       公元72年,汉明帝亲赴曲阜祭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被认为是祭孔有配享的开始。

       自汉代以后,祭孔活动延续不断,规模也逐步提升。739年,唐玄宗封孔子为文宣王,祭孔时使用了原本仅限于古代天子用的64人的“八佾之舞”。

       宋代时,祭祀孔子又使用了文武舞之制,文舞生64人,武舞生64人,合计128人。从此,孔子祭典一般都采用帝王礼制。

       明清时期祭孔活动达到顶峰,被称为“国之大典”。顺治皇帝定都北京之后,在京师国子监立文庙,内有大成殿,专门举行一年一度的祭孔大典,并尊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1906年,清光绪帝将祭孔大典升格为大祀,与祭天、祭地、祭先祖并重。祭孔用大祀礼,文庙按九楹三阶五陛制建造,乐用《八佾》,增《武舞》。祀日皇帝亲行释奠,并且行三跪九叩跪拜礼。

       疾控活动作为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祭祀活动,具有非常多的仪式规定。

       祭孔大典主要包括乐、歌、舞、礼四种形式,乐、歌、舞都是紧紧围绕礼仪而进行的,所有礼仪要求“必丰、必洁、必诚、必敬”。

       祭孔大典中的乐舞表演,继承了上古时代汉民族祭祀天地和庆祝丰收与战功的原始舞蹈形式,是集乐、歌、舞、礼为一体的庙堂祭祀乐舞,有“闻乐知德,观舞澄心,识礼明仁,礼正乐垂,中和位育”的称谓,是唯一保留下来的汉民族舞蹈,具有巨大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在祭祀孔子的历史过程中,还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乐舞艺术。祭孔乐舞的内容以颂扬孔子生前的业绩为主,是乐、歌、舞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

       其乐源于孔子所推崇的“韶”舞源于自“夏”,诗来自隋代牛弘、蔡徽的创作。乐曲八音齐全,古朴纯正、典雅悠扬、金声玉振。

       舞生以龠为舞具,舞姿刚劲舒展,具有雕塑之美。乐生演奏的乐器有古筝、笙、笛、箫、编钟、编磬等。

       祭孔礼仪场面宏大,古朴娴静,而庄严肃穆的祭孔气氛与金碧辉煌的大成殿,更形成了完美的艺术统一。

       祭孔乐舞以其平和的曲调,适中的节奏,典雅的歌词,谦恭的舞步,凸现出我国古代雅乐博大精深的思想意蕴,用庄严恢宏的感人气势以及和谐的艺术风格,集中展示了孔子及儒家倡导的“仁”、“和谐”以及“礼让”的人文价值。

       大典用的音乐和舞蹈等集中表现了儒家思想文化,体现了艺术形式与政治内容的高度统一,形象地阐释了孔子学说中“礼”的涵义,表达了“仁者爱人”、“以礼立人”的思想,具有较强的思想亲和力、精神凝聚力和艺术感染力,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营造和乐氛围、构建和谐社会、凝聚民族精神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作用。

       祭孔的最重要议程是三献礼,主祭人要先整衣冠、洗手后才能到孔子香案前上香鞠躬,鞠躬作揖时男的要左手在前右手在后,女的要右手在前左手在后。所谓的三献分为初献、亚献和终献。

       初献帛爵,帛是黄色的丝绸,爵指仿古的酒杯,由正献官将帛爵供奉到香案后,主祭人宣读并供奉祭文,而后全体参祭人员对孔子像五鞠躬,齐诵《孔子赞》。

       亚献和终献都是献香献酒,分别由亚献官和终献官将香和酒供奉在香案上,程序和初献相当。

       后来的祭孔大典又分为开城仪式、孔庙开庙仪式、公祭和传统祭祀四个部分,在音乐、舞蹈和服饰等方面也都有了新的发展。

       首先是音乐新,在原有乐谱的基础上,重新制作了开城、祭孔的音乐,引入了交响乐等表现形式,意在达到磅礴大气、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其次是舞蹈新,大典参照《中国历代孔庙雅乐》等有关文献图谱,对祭孔乐舞进行了重新编排,使其更具感染力。

       再者是服饰新,演出使用的明代服装和道具经过重新设计制作,准确体现了明代祭孔的规模和盛况,更加古朴、庄严、凝重,展现了“千古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的盛况。

       从孔庙的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出中华文化传承的轨迹,孔庙在兴建之处,儒学的传播还处于萌芽的状态。汉初虽然已确定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但由于本土宗教道教文化与外来佛教文化对儒家文化的争战,以及其后三国、魏晋、南北朝绵延数百年的社会分裂动荡所引起的思想混乱,使儒家学术很难取得“独尊”的地位。

       但在这一时期,儒学积极吸收其他学派的成分,用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到隋唐时期天下一统的局面形成,孔子及其创建的儒家学派所阐发的精神与学术思想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儒家文化的价值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从而使大规模兴建孔庙与长期传播儒家文化成为可能。

       宋元明清各朝沿袭“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不断以尊崇的谥号封赠孔子,对孔庙建筑的规格一再提高,都表明了对儒家思想文化价值的肯定。

       随着祭祀的孔庙的意义提高,后来除曲阜孔庙外,自北朝开始在全国有关郡县设立文庙学宫,文庙学宫从此有了“学校”的功能。

       这一重要功能对隋唐以降的科举制度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尤其从唐代至清末,庙学不分,规制有前庙后学、左庙右学、左学右庙,还有中庙左右学、中庙周学等。

       庙学合一的体制使历代儒士文人在这里接受了儒学的熏陶,尊经读经即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为各个时期培养了不同层次的学人。

       自隋唐以后,儒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逐渐发展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干,孔庙则是这一文化的重要载体。

       通过各种文献可以看出,当时孔庙祭祀操纵于国家,其目的在于厉行教化,即“庙以崇先圣,学以明人伦”。孔庙祀孔表明国家厉行教化的根本内涵是孔子之道,追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理想化的礼制秩序。子。

       孔庙祭孔典礼复原塑像

四、祭孔的流程具体是咋样的?

        推荐于 《儒家学子及传统文化同仁祭奠至圣先师孔子释奠礼仪程指导推荐方案简编》(征求意见稿)总 述 《礼记-文王世子》曰:“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东汉郑玄注曰:“释奠者,设荐馔酌奠而已……”据《说文解字》,“奠”即“置祭也”;“释”,按《说文》及唐代颜师古等的注疏,即“解也”、“放也”、“置也”。“释奠”是古代学校的一种庄重典礼,内容为陈设酒食以祭奠先圣、先师。 释奠礼最初是祭奠周公和孔子的,后来演变为专门祭奠孔子暨诸弟子的典礼。释奠礼的目的,在于通过简明的形式来表达对先哲、对中华文明的诚敬心,提倡文明教化与和谐人伦……为弘扬华夏精神和中华文明的主体性,释奠礼逐渐成为古代中国最重要的祭祀之一。从汉代开始,共有十一位帝王、十八次到曲阜祭祀先师。开此先河的是汉高祖刘邦,在他即位十二年时,从淮南返京经过曲阜,用太牢之礼祭祀孔子。自东汉始,除了曲阜圣庙继续祭祀先师之外,各郡县开始在各自的学校祭祀。明孝宗弘治十七年,释奠礼由六佾升为八佾,笾豆等礼器的数目尽与天子等同。释奠礼在每年仲春、仲秋的第一个丁日隆重举行,因为五行中丙丁属火,象征礼乐文明,而丙为明之初,丁为明之盛,故而在丁日祭奠先师。 祭礼延续千年,维系礼乐文明,安顿国家民生,炎黄神器保而不坠。然近代内忧外患频袭,无知者崇夷鄙夏,逐私欲而坏人伦,纲常废乱,礼乐蒙尘,人道几丧堕于万劫不复之深渊。幸大道恒贞,日月不泯,天佑华夏,族体重现。乙酉仲春,儒门同好汇聚圣城曲阜,十三志士发奋忘己,斋明盛服以承大愿,千秋盛礼光复人间。挚友欢呼,华夏开颜,复得海内外有志者鼎助,遂成乙秋丙春之礼,又有太原祭礼、正定祭礼、德阳释奠、邹城亚圣之祭,民间儒风方兴未艾,神州气象今朝复来。儒门师友倡议推行祭礼,以使先人礼乐之泽广被世间,故不辞浅陋编辑众学友智识之英华,以成仪程经验之推荐,企为巍巍山岳添得一缕。所推荐之仪程仅述明礼之通则,简化暂设之仪惟权应同仁勉力主办而条件有所不具者,仅供选择试行。 曲阜释奠礼整理的简化程序 一、人员:①初献官、亚献官、终献官各一人(负责进献先师和四配);②分献官四人或两人(分别进献东哲、东庑、西哲、西庑,或者由一人同时进献东哲与东庑,一人同时进献西哲与西庑);③执事九人、七人或五人,基本与献官相应(负责在供桌旁向献官呈递祭品);④读祝(兼进福酒者)一人;⑤通赞一人(兼纠仪官,负责主持仪式);⑥乐工数人,负责弹奏雅乐。 若人员足,可加入引赞,最少三人,负责引领献官到进献位置[②]。 参礼者人数不定——他们是普通参祭者,通过行礼,表达对先师的敬意。古礼不允许女士参加,但现在有变通和演进,女士完全可以释奠礼,但应是从祭者。 二、服装:礼服最好选择传统的朱子深衣,素雅色调,以米黄或白色为主,色彩款式力求整齐,献官配玄端,乐工可以用红色的圆领公服。冠采用方巾或进贤冠都可以。鞋子选用传统布鞋。 为了与传统文化相符合,应该杜绝明代以后的款式。无礼服而希望参与祀礼的道友,可为其安排“新礼”仪式,新礼欢迎少数民族朋友穿本民族的服装(回族朋友戴白色回族礼帽,满族朋友穿马褂长衫等)。 穿日常服装可佩带“儒襟”作为传统礼的礼仪饰物。 三、供品:视条件而定,在无法置办三牲五供的情况下,用时令果品为好,每张供桌应准备三盘不同的水果,要避免当地忌讳,山东忌用梨,有朋友建议不用香蕉。 帛——用一尺见方的纯白丝绸,准备九块。圣城释奠曾用“儒襟”代替。爵用仿古青铜酒爵或高脚陶瓷酒杯,全套则需要27个,最少要15个。 四、斋戒:前三日进行斋戒,这是保证祭礼不流于形式的重要条件,一定要戒烟、不醉酒(前一日则不能饮酒)、沐浴、不入***合、戒荤(主要是不食大鱼大肉和葱蒜等)、不动气(保持平和诚敬的心情)。 五、仪式准备:——入庙:从神道列队入庙,执事在前,献官在后,参礼者随后,纠仪官照应前后。凡门从东侧入,因为古代的西阶是客人走的,我们作为儒家学子不敢以宾客自居。考虑场地限制,行礼一般在丹墀上。队列在丹墀下东侧停下,众执事布置场地。 ——陈设:如果大成殿不便进入行礼(文物保护的考虑),可在殿前设临时供桌,五到九张,先师位南向、四配(四位或两位)、十哲(合两位)、两庑(合两位),或十哲与两庑合成两位。皆分东西位,东方西向,西方东向,各陈蔬果拜席,祭品蒙以布。先师供桌旁设读祝位。再旁边另设乐工席。东侧设执事献官席,南方根据参礼者人数设席。东侧献官席前设盥洗所,执事席前设酒尊所。陈设毕,众执事根据分配,立各神位左侧(西边的几位立右侧,取对称)。通赞就位,在前方西侧。 六、仪式开始:1、通赞唱:就位。——乐师、乐工就位,在最靠近供桌的位置(若有女士,男女分列,女士在西侧);分献官就位;献官就位(献官在乐工后方东侧,西向);三献官在前;分献官在后排;参礼者在后(他们当中的女士,要站到西侧)。 2、通赞唱:行礼。——执事各揭开盖布,退后三步,再向南离开神位,然后就东侧执事席。 3、迎神:通赞唱:迎神。——乐奏咸和之曲。待乐奏至一半,通赞唱:鞠躬拜兴拜兴拜兴拜兴平身(明代礼,久别见尊者要四拜示敬;对先师四拜,以达久敬之思)。众人俱拜讫,乐停。 4、初献:(初献官行礼)通赞唱:奠帛行初献礼。唱:诣盥洗所。——引献官至盥洗所、搢笏(将笏插在腰间,笏是古人侍奉长者时用以记事备忘的礼器,表示敬重不敢怠慢)、盥洗、出笏。 唱:诣酒樽所。——引献官至酒樽所,执事受酒,并捧帛前行,就各自神位前,读祝也一同就位,立于西侧,如前仪。 唱:诣 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前。——奏宁和之曲。 唱:跪。——献官跪,搢笏。 唱:奠帛。——执事西向跪,进帛于献官右,献官接帛,献帛于案上。 唱:献爵。——执事进爵于献官右,献官接爵,奠于神位前,出笏。 唱:俯伏兴平身。——献官拜如仪。 唱:诣读祝位。——乐暂止。读祝进至献官之左。 唱:跪。——献官并读祝皆跪,众人皆跪。 唱:读祝。——读祝者读毕,将祝文跪置于祝案上,退于西侧。 唱:俯伏兴平身。——乐生接着奏乐。 唱:诣 复圣颜子神位前。诣 宗圣曾子神位前。诣 述圣子思子神位前。诣 亚圣孟子神位前。 唱:行分献礼。——各赞引诣各分献官前。 唱:诣盥洗所。 唱:诣酒罇所,诣 东西哲神位前。诣东西两庑神位前。——分献官皆先盥洗,然后就位,奠帛、献爵如前仪,只是对西侧神位,对称起见,捧帛执爵者跪于献官左,进帛爵。 唱:复位。——乐止。献官、执事、读祝,各回东侧拜位。 5、亚献、终献:如前仪,但分别由亚献官、终献官完成,且只是献爵。亚献乐奏安和,终献奏景和之乐。 7、饮福:通赞唱:饮福受胙。——进福酒者捧爵立先师神位之东侧,读祝者立西侧。 唱:诣饮福位(即读祝位)。——初献官至饮福位。 唱:跪。——献官跪,搢笏。进福酒者跪于献官右,进爵于献官。 唱:饮福酒。——献官接酒饮讫,然后将爵交读祝者。 唱:受胙。——献官接过祭品,然后转交读祝手中,读祝者起身离开。出笏。 唱:俯伏兴平身,复位。 通赞唱:鞠躬拜兴拜兴平身。——众人俱拜。 8、撤馔:通赞唱:撤馔。——乐奏咸和之曲。执事将祭品盖住,略微移动。 9、送神:通赞唱:送神。——乐奏咸和之曲(击柷作乐)。 通赞唱:鞠躬拜兴拜兴拜兴拜兴平身。(各官俱拜讫,乐尽,麾生偃麾,栎敔,乐止。) 通赞唱:读柷者捧祝,进帛者捧帛。——执事者各诣神位前,读祝者先跪取祝文,然后取帛,齐转身向外立。 10、通赞唱:礼毕。——执事收藏好帛(或到焚烧处焚烧),收起祭器。 七:礼毕:肃静,列队出庙,然后与祭者可饮福酒、分祭品……(文字资料依据吴飞整理的明代祭礼底本变动补充而得)简礼程序推荐 由于条件的限制,在传统程序基础上再简化一些,形成传统礼的简礼,尽管简略了一些程序,但基本保留了礼仪的面貌,仍然属于传统礼范围。程序推荐如下: 一、人员:主献官一人(负责进献先师和四配);分献官四人或两人(分别进献东哲、东庑、西哲、西庑,或者由一人同时进献东哲与东庑,一人同时进献西哲与西庑);执事七人或五人;读祝(兼进福酒者)一人(或者由主祭官兼任);通赞(兼纠仪官,负责主持仪式)。 如果有音乐才能的同道可以担任乐工,负责弹奏雅乐;如果没有可暂不献乐。人员充足,可推荐熟悉礼仪的同道担任引赞,负责引领献官到进献位置。 参礼者人数不定(可以请女士参礼,从祭)。 二、服装、供品、斋戒:与传统礼相同或相近。 三、仪式准备进行:——入庙:从神道列队入庙,执事在前,献官在后,参礼者随后,纠仪官照应前后。凡门从东侧入,行礼一般在丹墀上。众执事布置场地。 ——陈设:如果大成殿不便进入行礼(文物保护的考虑),可以在殿前设临时供桌,五到九张,先师位南向、四配(四位或两位)、十哲(合两位)、两庑(合两位),或十哲与两庑合成两位。皆分东西位,东方西向,西方东向,各陈蔬果拜席,祭品蒙以布。先师供桌旁设读祝位。再旁边再设乐工席(如果有乐工)。东侧设执事献官席,南方根据参礼者人数设席。东侧献官席前设盥洗所,执事席前设酒尊所。陈设毕,众执事根据分配,立各神位左侧(西边的几位立右侧,取对称)。通赞就位,在前方西侧。 四、仪式开始: 1、通赞唱:就位。——分献官就位,献官就位,西向,献官在前,分献官在后排。参礼者在后,他们当中的女士,要站到西侧。 2、通赞唱:行礼。——执事各揭开盖布,退后三步,再向南离开神位,然后就东侧执事席。 3、迎神:通赞唱:迎神,鞠躬拜兴拜兴拜兴拜兴平身。——众人俱拜。 4、献礼:通赞唱:行一献礼。 唱:诣盥洗所。——引献官至盥洗所,盥洗。 唱:诣酒樽所。——引献官至酒樽所,执事受酒,并捧帛前行,就各自神位前,立于西侧,如前仪。 唱:诣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前。 唱:跪。——献官跪。 唱:奠帛。——执事西向跪,进帛于献官右,献官接帛,献帛于案上。 唱:献爵。——执事进爵于献官右,献官接爵,奠于神位前。 唱:俯伏兴平身。——献官拜如仪。 唱:诣读祝位。——读祝进至献官之左(无读祝时献官读祝)。 唱:跪。——众人皆跪。 唱:读祝。——读祝者读毕,将祝文跪置于祝案上,退于西侧。 唱:俯伏兴平身。 唱:诣 复圣颜子神位前。诣 宗圣曾子神位前。诣 述圣子思子神位前。诣 亚圣孟子神位前。 唱:行分献礼。——各赞引诣各分献官前。 唱:诣盥洗所。 唱:诣酒罇所,诣东西哲神位前。——诣东西两庑神位前。分献官皆先盥洗,然后就位,奠帛,献爵如前仪,只是对西侧神位,对称起见,捧帛执爵者跪于献官左,进帛爵。 唱:复位。——献官、执事,各回东侧拜位。 5、饮福:通赞唱:引福受胙。——进福酒者捧爵一祭品一至先师神位之东侧。 唱:诣饮福位(即读祝位)。——主献官至饮福位。 唱:跪。献官跪。——进福酒者跪于献官右,进爵于献官。 唱:引福酒。——献官接酒饮讫,然后将爵交给执事。 唱:受胙。——献官接过祭品表示品尝一下,然后再转交给摭拾手中。 唱:俯伏兴平身,复位。 通赞唱:鞠躬拜兴拜兴平身。——众人俱拜。 6、撤馔:通赞唱:撤馔。——执事将祭品盖住,略微移动。 7、送神:通赞唱:送神。 通赞唱:鞠躬拜兴拜兴拜兴拜兴平身。 通赞唱:读柷者捧祝,进帛者捧帛。——执事者各诣神位前,读祝者(或献官)先跪取祝文,然后取帛,齐转身向外立。 8、通赞唱:礼毕。——执事收藏好帛(或到焚烧处焚烧),收起祭器。 五:礼毕:肃静,列队出庙,然后与祭者可饮福酒、分祭品。新礼程序推荐 新礼的思路是传统礼的新发展,与现代的祭奠仪式或许有部分外在形式相似,但是本质不同,因为他们有各自不同的来源。 若未经明末之乱,民族传统文化延续发展至今,传统的仪式形态会怎样?可能首先会是延续固有精髓,同时精简程序,简美而不失隆重。属于传统礼的新礼程序设计采用这种思路,同时为了解决服装不足的问题。 此礼经过数次实践已经基本成型,并且推广到了经典教育活动中,影响很好,可进一步尝试完善。但是暂时不适合在祭奠中独立施行,配合传统礼或传统简礼形成一个组合比较合适。 一、人员:主祭人(一人)、主持人(一人)、致辞和发言人(一或数位)、参祭人(多人)等。 二、服装:整洁庄重的日常服装,最好能佩带“儒襟”。少数民族参礼,欢迎穿民族服装,比如藏族穿藏袍,满族穿马褂长衫等。欢迎有信仰宗教的朋友参与祭祀,但需统一行礼,否则指引其自行祭拜即可。 三、斋戒:斋戒是祭祀的重要程序,仍然要保留,不过在饮食方面可以视条件遵照各自的传统自行把握。 四、祭品:准备时令水果、鲜花、香烛等,一般不用献酒。 五、祭文:文体可以灵活多样,以传统四字句为好。也可准备以简美的祝词。 六:程序:1、仪式预备:列队。主持人唱:正冠肃立,参礼人整肃衣冠。唱:就位。主祭人在前中,主持人在队列前面左恻面向主祭人,其它人员面对圣像各自就位。 2、致辞:唱:请主祭人……致辞并宣布祭礼开始;请……发言。 3、献花:唱:献花、上香等。 4、读祝:唱:诵读祭文、祭辞。 5、行礼:主持人唱:行五拜礼,一拜——再拜——三拜——四拜——五拜——礼成。(也可以唱“鞠躬”。曲阜丙戌春祭时采用师长建议,每拜一次,主祭人高声宣读一句儒家四字格言。如:自强不息,一鞠躬——厚德载物,再鞠躬——精忠报国,三鞠躬——孝亲敬老,四鞠躬——尊师敏学,五鞠躬——礼成。) 6、答谢:主祭人向观礼嘉宾致答谢辞或总结致贺,主要参礼者可以简要发言、庆贺。 7、瞻仰圣容:唱:仰观圣容 七:礼毕:可以分享祭品,瞻仰圣容,自由活动。结 语 新礼只有在参加过圣城释奠,或其它由儒家学子自主主办的传统礼的同道主持参与下才能够称之,否则形式上仅仅是“现代礼”。 “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传统文化界的朋友热情参与释奠礼时,如果他们因故不便行叩拜礼,我们可以为其主持新礼,并可以与传统礼、简礼相组合而施行,不应过于强调形式的纯正而出现排斥。 无礼服一般不行叩拜礼,如果身旁都是自己同道也可以破例叩拜,毕竟来到圣庙机会难得,应该珍惜叩拜献礼的机会。如果有许多普通朋友在场,则出于形式的考虑而谨慎施行,但以行新礼为好。 虽然这些仪程经过了整理、实践、运用以及论证,但是施行之后仍然要继续尝试和完善。这里仅列举了常用的几种仪式、仪程、程序,请诸师友深入斟酌并提出见解或建议。 我们认为,复兴祭礼于当代儒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复兴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儒释道相辅相成的中华传统文化,不弘大我们民族和集体的智慧是不可能成功的,但是传统文化的博大使得当代学子思想各具异彩,如何同心并力、共成大业,此是关键。而寻求共有的立身之基,则“礼”就是其中的至要者,“礼”是我们生活的方式,也是华夏历史文化的核心形式,故复礼然后圣门气象方可得、可成。 民间儒林由柳河东先生首先提议,经赵宗来等先生大力倡行,已初具气象,许多学友都在圣墓前明誓要全心复兴儒学。——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弘扬儒学,如果承续儒家命脉和光大华夏礼乐,此是民间学子必须严肃思考的问题。思考之后又必须去做,去践行,而且做还要尽力做好。总之,复兴礼乐是我们传统文化之同道者共同的“责”和“权”,请同道们密切关注,尽言尽心。 政府对历史文化与儒家传统日益重视,礼乐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祭祀是礼乐的灵魂,是复兴传统的潮头,我们民间同道要当仁不让!参与祭祀是同仁们的无上荣耀,让我们一起来奉献出智慧与敬意,让平凡的生活在庄严的祭礼中得到升华!资料:吴飞 编辑:段炎平 校对:林桂臻──圣元二五五七年夏历六月后学段炎平记于圣城曲阜--------------------------------------------------------------------------------[①]“祝”是祭祀时的告祭文体,明代丁祭祝文有皇帝颁降的固定格式,一般是“维×年×月×日×敢昭告于至圣先师:……今兹仲春(仲秋),谨备牲帛醴齐菜盛庶品,用伸虔祭,尚享。” [②] 在古代,献官是祭祀的主体,他们并不需要懂得全部礼仪,旁边有引赞协助,引赞熟悉礼仪,告诉献官该怎么走,怎么做。附学堂祭孔范文一篇,广毅作—— 祭孔文惟公元二0一0年九月二十八日,岁在庚寅,夫子诞辰二千五百六十一周年,遂昌王财贵经典学校全体师生,谨怀崇敬之心,备鲜果薄馔,恭祭至圣先师。文曰:一、尼山之下,洙泗之滨,夫子陟降,奉天承运。 敏而好学,志弘周文,删定六经,坚守名分。 列国周游,心系烝民,文事武备,礼乐化人。 悦乐不愠,法效乾坤,杏坛设教,以宣人伦。二、千年道统,一朝绝裀,孤孽熊师,道成肉身。 三徒及门,圣教复申,传至季谦,独守其真。 九州四海,遍布足痕,读经学人,诚意正心。 诵诗读书,以契圣魂,览经阅史,明鉴古今。三、孟母三迁,旨在择邻,八哉辛劳,弟子成群。 含辛茹苦,一路风尘,志道据德,游艺依仁。 富贵不义,恍若浮云,大道畅行,鸣凤现麟。 谦恭温良,言念仁君,为飨后生,宁作釜薪。四、千里求学,远离乡亲,蒙以养正,静以修身。 同居同谋,鼓瑟弹琴,和睦友爱,笙磬同音。 学庸论语,诗易古文,老实大量,入室之津。 存心天知,道唯善亲,游鲲翼成,一展经纶。 圣道永传,万世恒钦 伏惟尚飨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祭祀孔子的仪式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祭祀孔子的仪式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 Copyright By 生命之书.Some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生命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