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书

诞生于2010年,专业的公墓陵园管理系统、网络祭祀系统。

古代祭祀舞蹈(古代祭祀舞蹈和现代舞蹈的区别)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古代祭祀舞蹈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一、中国古代宫廷祭祀舞蹈为什么会从“制礼作乐”变成“礼崩乐坏”?

       礼崩乐坏是孔子非常喜欢用的词,尽管在后人看来,孔子所处的那个时代,还不是最崩坏的,如果让他老人家活到战国的话,恐怕又得怀恋春秋时代了。从西周到春秋再到战国,宫廷舞蹈确实存在着一个明显的“礼崩乐坏”的过程,这其实与王室的衰弱以及诸侯的坐大有关。

       西周时期,王室的权威是很大的,诸侯也都安分地守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不敢僭越半分。这个时候的宫廷舞蹈,标准非常严格,规则也很详细。比如著名的“六乐舞”,就有很详细的标准和规则,甚至还规定多大年纪的人可以学什么样的舞,多高等级的人可以观看什么样的舞蹈等等。

       在这种礼制之下,天子和诸侯,乃至下面的大夫、士等,都是等级分明的,但是这种分明,却需要强大的王室力量来进行维持。然而进入东周之后,甚至可以说,早在宣王执政后期,由于王室的衰弱,渐渐的,一些偏远的,或者实力强大的诸侯就不再把王室放在心上了,礼制方面也逐渐出现了僭越。

       这种僭越,在孔子看来,就是礼崩乐坏,等级都不分明了,不是崩坏又是什么?这种崩坏,其实不单可以从宫廷舞蹈的演变中看出来,在很多方面也有所表现。比如鲁桓公结婚的时候,就把宗庙的柱子刷上了只有周天子才能用的颜色,以礼仪著称的鲁国尚且如此,更何况他国呢?

       可以说,整个春秋时代,就是从“制礼作乐”逐渐过渡“礼崩乐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标准不再严格,等级也不再分明,诸侯可以大胆地采用天子的标准,大夫也敢僭用诸侯的礼仪。

二、中国古代的祭祀乐舞有哪些?

       在氏族社会时期,祭祀是氏族共同生活中最隆重、最盛大的活动。祭祀时,所有成员在氏族首领的带领下,按传统的仪式边歌边舞。

       以后这种舞蹈发展成了迎神、驱鬼、祝祷丰收、祀求人畜平安的祭祀舞蹈。流行于纳西族中的东巴舞就是一种典型的祭祀舞蹈。

       在由纳西族传统象形文字东巴文记录的经籍中,有一些经典如《蹉姆》和《舞蹈来源》就忠实记录了东巴巫师举行仪式时的许多种纳西族古代舞蹈。

三、我国古代的宫廷祭祀舞蹈,是何时出现的?

        宫廷祭祀舞蹈 主要是指周王朝制礼作乐后的舞蹈, 制礼作乐 是周王朝为巩固其政治上 封土建邦 的成果而采取的文化措施。实际上,周武王的兴师伐纣与裂土分封是同时进行的。

       《史记 周本纪》记载: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

       以分封的方式来建立一个松散的国家政治体制,这在周武王及周公来说是别无选择的选择。但是,无论怎样 松散 ,也毕竟是在 四海之内,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这一观念制约下的。为维护这一观念的神圣性,周王朝除在非常情形下发兵讨伐之外(其实周王朝很快失去 号令诸侯 的能力,而被一些强盛起来的诸侯 挟天子 而 称霸业 ),更多地是靠其文化措施 制礼作乐来实现的。

一、《大武》的创制与 六代舞 的确立

       为纪武王伐纣之功,由周公创制了《大武》。如《吕氏春秋 仲夏记 古乐》所载 武王即位,以六师伐殷。六师未至,以锐兵克之于牧野、归乃荐俘馘于京太室。乃命周公为作《大武》。

       《乐记 宾牟贾》记载了《大武》的内容,说: 夫乐者,象成者也。总干而山立,武王之事也;发扬蹈厉,太公之志也;武乱皆坐,周、召之治也。且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天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国是疆,五成而分陕,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复缀,以崇天子。夹振之而四伐,盛威于中国也;分夹而进,事蚤济也;久立于缀,以待诸侯之至也

       由可以看出,《大武》共分为六段,这六段的乐歌仍保留在《诗经 周颂》之中。《左传 宣十二年》载:

        武王克商, 又作《武》,其卒章曰: 耆定尔功 其三曰:敷时绎思、我徂维求定 其六曰: 绥万邦、娄丰年。

        耆定尔功 是《周颂 武》的最后一句, 敷时绎思,我徂维求定 在《周颂 赉》中:而 缕万邦、娄丰年 是《周颂 桓》的首句。

       也就是说、《赉》与《桓》分别是 三成而南 和 六成复经 的乐歌,而《武》则为《大武》的卒章。由于其余几段的乐歌未曾点明而使得史家纷纷著书立说,噫断揣测。

       周王朝在创制了自身的纪功乐舞《大武》之后,进而把系统地制礼作乐看成最重要的文化措施。因此,周王朝集中整理了前代遗留的《云门》、《大章》、《大韶》.《大夏》等纪功乐舞,加上本朝的纪功乐舞,合称为 六代舞 或 六代乐 (彼时 舞 包含在 乐 中)。

        六乐舞 的确立作为周王朝的文化建设,一方面是为了宣扬自身 天命在兹 , 德配圣王 ;一方面是为了强化等级各分制度,功固统治秩序,历代帝王的纪功乐舞走向官廷的祭祀乐舞,是当时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

二、作为礼乐的宫廷祭把舞蹈的礼规

       周王室的宫廷祭祀舞蹈除 六大舞 (既前述 六代舞 )外,还有 六小舞 。 六大舞 可分为文舞、武舞两类,据《乐书 乐舞》载:

        《大夏》而上,文舞也:《大濩》而下,武舞也。 古者帝王之于天下,入则揖逊,出则征诛,其义一也,然以文得之者必先乎文,以武得之者必先乎武

       纪功乐舞实际上包括纪 文得 与 武功 ,所谓 文以昭德 、 武以象功 ,文德用乐舞来 昭 ,武功以乐舞来 象 ,这可能是文舞之代表 舜的纪功乐舞称为《韶》( 韶 、 昭 同义)而武舞之代表 周武王的纪功乐舞《武》又可称为《象》的原因。

       之所以以 《大夏》而上 、 《大濩》而下 来区分文、武之舞,是因为黄帝、尧、舜、禹等人都是以文德服天下,武之伐纣都是以武功取天下的。按周王朝的礼规,凡文舞,其舞具执龠翟;凡武舞,其舞具执干戚。可以说,这是 六大舞 最基本的礼规之一。

        六大舞 与 六小舞 均属 礼乐 。 礼乐 意既是种种 礼 的规定的 乐 。这种礼规主要体现在对乐舞的祭祀对象和使用乐舞祭祀(包括后来享受乐舞自娱)者这两个方面。

       就乐舞的祭把对象来说,《周礼 春官》载:

       大司乐, 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咸》(既《大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以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以致鬼神示,以和邦国、以谐万民,以宴宾客,以悦远人,以作动物。乃分乐而序之、以祭以享以祀。

       不仅 六大舞 是如此, 六小舞 也是这样。《周礼 春官》载:

        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凡舞,有羽舞、有皇舞、有旄舞、有干舞、有人舞 其祭祀把对象按《周礼 地官》载: 舞师掌教兵舞,帅而舞山川之祭祀 。

       此外,《周礼》郑注还指出 旄舞 施于辟雍, 人舞 施于宗庙。六小舞不分文,武,其所执舞具当然也就不限于 文执龠翟 、 武执干戚 。 六小舞 各自的命名得自各自的舞具。 六小舞 最值得重视的文化现象是多以 羽 为仪。

三、 礼崩乐坏 与宫廷祭祀舞蹈的衰微

       春秋五,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战国七雄,虎威威才 合纵 忽又 连横 。对于周王室来说, 裂土分封 的结局是诸侯割据、而 制礼作乐 的下场也就难免 礼坏乐崩 了。

        礼坏乐崩 首先表现为诸侯,大夫用乐时的僭越行为。《论语 八佾》载: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 便是一例。季氏是鲁国的大夫,按规定祭祀只能用四佾舞队,但他却在家庙中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舞队。以至孔老夫子惊呼 是可忍,孰不可忍 。

       其次, 礼坏乐崩 还表现在围王宝用乐时的奢淫行为。《诗经 小雅 鼓钟》一诗,内容是对周幽王进行规劝,缘由是周王在会合诸侯于淮水之上时,奏乐不合于礼。为何不合于礼,一种解释认为周幽王不奏雅乐正音而奏郑卫之声;另一种解释认为周幽王作乐不得其所、有违 嘉乐不野合 之礼。实际上,就乐舞自身而言, 礼坏乐崩 主要在于富有情感活力的郑卫之声对繁礼缛节的雅乐正音的冲击。

       无论孔子怎样慨叹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也无法挽回 礼崩乐坏 的历史进程。

       至此,不仅是统治者爱好已迁移,连思想家观念都转变了。 新乐 战胜 古乐 已成必然,宫廷祭祀乐舞的衰微也就不可避免了。这实际上预示着在诸子百家的思想交锋中、在战国七雄的**兼并中,中国舞蹈史将要打开新的一章了。

四、中国古代的祭祀乐舞有哪些?

       1.雅乐。雅乐就是雅正之乐,形成于西周初年,是我国古代宫廷用于郊庙祭祀、春秋飨射之礼,以及朝廷举行各种大典仪式上的乐舞,一般选取华夏民族的传统乐章进行演奏,演出氛围庄严、肃穆、安静、和谐。2.巫舞。在中国古代,人们由于对自然灾害和瘟疫疾病等许多现象不能理解,遇到灾祸或疑难时,总幻想借助神灵来解决问题,于是产生了巫和巫术。人们认为巫能通神,能把人的心愿和请求传递给神,也能执行神的旨意。巫舞则泛指伴随巫术仪式而进行的各类娱神的舞蹈。3.傩舞。傩是一种用于驱鬼逐疫神秘古老的祭祀仪式,商周时已有。在仪式进行中,辅之以歌舞,称为傩舞。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代祭祀舞蹈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古代祭祀舞蹈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 Copyright By 生命之书.Some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生命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