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祭祀文化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一、古代文化常识祭祀
1. 古代文化知识:赐姓,持节,践祚,薨,进士,谥号,祭祀,黜 赐姓——1、谓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2、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持节——古代使臣奉命出e799bee5baa6e78988e69d8331333366306462行,必执旄节以为凭证。 践祚——1、走上阼阶主位。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阼阶上为主位。2、指即位,登基。 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进士,——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 *** 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谥号——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 祭祀——旧俗备供品向神佛或祖先行礼,表示崇敬并求保佑。 黜陟使——唐朝官名,“黜”是贬斥、废除的意思;“陟”指晋升。“黜陟”指官吏进退升降。黜陟使即是对地方官吏进行考察、并将其政绩情况上报更高一级的部门,并提出推荐或贬黜的建议,以便 朝·廷对官吏的职务升迁或贬黜的长官。他可以不上报直接处置一些违法犯忌的官员,可以罢官、可以入狱甚至可以直接处·决 御史——御史,是 古代一种官名。先秦时期,天子、诸侯、大夫、邑宰皆置“史”,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国君置御史。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 母忧——母亲的丧事 礼部——礼部是古代官署。南北朝北周始设。隋唐为六部之一。历代相沿。长官为礼部尚书。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弱冠——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2. 中国古代文化祭祀礼仪 上中国祭拜网看看 古代祭祀的种类 1.祀先代帝王 《礼记·曲礼》说:“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 对于“有功烈于民”的先代帝王,如帝喾、尧、舜、禹、黄帝、颛顼、契、冥、汤、文王、武王等,都要举行崇祀。后来,受祭享的先代帝王人数越来越多。 秦始皇在巡游天下、经过名山大川时,曾经祭祀先代帝王。他到云梦,望祀虞舜于九嶷山,因为相传虞舜死后葬于九嶷。 他到会稽,会稽有大禹陵墓,于是祭祀大禹。后来历代帝王出巡,多仿效秦皇,祭祀先王。 自汉代起,开始为先代帝王维修或营建陵园,分别立祠祭祀。光武帝时,皇宫中有古代圣贤帝、后画像,不过那大概还不是用于祭奠行礼的。 隋代以祭祀先代帝王为常祀。在京城立有三皇五帝庙,另立庙祭祀三皇以前诸帝,并且在先代帝王始创基业的肇迹之地分别建置庙宇,以时祭祀。 明洪武六年(1373年),太祖始创在京都总立历代帝王庙。嘉靖时,在北京阜成门内建历代帝王庙,祭祀先王三十六帝,择历朝名臣能始终保守节义者从祀。 清代沿用此庙,初祀三皇、五帝等。后又改变原则,“凡为天下主,除亡国暨无道被弑,悉当庙祀”。 (3)对于先代帝王的陵寝,清代祀典规定祭祀三皇、五帝以下数十处,春、秋二季仲月致祭,或在陵寝筑坛而祭,或在当地享殿行礼。凡皇帝巡游,途经先代帝王陵庙,皆有祭享之礼。 清统治者特别对明代诸帝陵墓,更是优礼有加。这显然是出于缓和满汉****、巩固其统治地位的政治需要。 2.祀先圣先师 祭祀先圣先师是立学之礼,礼经并未实举其人。汉魏以后,逐渐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或者以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 唐代确定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从此以后不再变更。对于孔、颜,历代帝王益封爵,赠谥号,直至用天子之礼乐优加尊崇,祭祀典礼极为隆重。 《礼记》所载立学祀典,不过“释奠”、“释币”、“释菜”三项。“释币”,即有事之前的告祭,以币(帛)奠享,这不是常行之礼。 “释奠”,是设荐俎馔酌而祭,有音乐而没有尸。“释菜”,是以菜蔬设祭,为始立学堂或学子入学的礼仪。 唐、宋以后一般只用“释奠”礼,既作为学礼,也是祭孔礼,仪式则日趋繁琐。 祭孔始于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当时孔子的地位并不高;汉平帝才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 学校祀先圣先师周公、孔子,始于东汉明帝永平二年(59年)。南北朝时,太学内已立有宣尼庙,祭祀时设轩悬之乐,用六佾之舞,牲牢器具,依上公之例。 每年春、秋二仲月,行释奠之礼;每月初一,国子祭酒率博士以下及学生拜孔揖颜。各地郡学也都立有孔、颜之庙。 唐宋以后孔子封爵加至“大成至圣文宣王”,从祀弟子、贤人封为公、侯。元代世祖时虽有一时贬黜孔子及儒家的举动,但成宗即位后立刻恢复尊孔。 直到明朝嘉靖时,世宗才废除所封孔子王号,取消了塑像,降低了原用天子之礼的祀典规格,称为“至圣先师”。清代,盛京即建有孔庙。 定都北京后,以京师国子监为太学,立文庙,孔子称“大成至圣文宣先师”。祀礼规格又升为上祀,奠帛、读祝文、三献奠爵,行三跪九拜之礼。 雍正四年(1726年),又定八月二十七日为孔子诞辰,全体官民军士斋戒一日。在孔子故里(曲阜阙里),春、秋祭祀与太学相同,其庙制、祭器、乐器及礼仪也都以北京太学为准式。 祭孔礼仪在文庙举行。唐玄宗又为姜太公师尚父立武庙,肃宗又追封姜太公为武成王。 其祭祀礼仪与祭孔类似。至明初,由于明太祖的反对,武成庙才被废止。 宋代又有算学先师之祭。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年),立黄帝为算学先师,但典仪规格较低。 3.藉田与享祀先农之礼 《礼记》有“天子为籍千亩”,“天子亲耕于南郊,以供斋盛”的记载。(4)藉或作“籍”、“藉”。 藉礼,就是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的礼仪。农神,也称“田祖”,又称为“先啬”,汉以后通称“先农”,认为就是教民耕作的神农氏。 藉田在春天举行。 藉田礼为历代帝王所遵循,而且仪式日趋繁复。 南北朝时,在先农坛北建御耕坛,围以青幕,供皇帝观看农夫耕种藉田情形之用。宋以后就直称“观耕台”。 明、清时的先农坛都在正阳门外,为一成方坛,东南方有观耕台,藉田时才加以陈设,附近又有神仓等建筑。今仍有若干古建筑保存。 藉田、祀先农是古礼之孑遗,本有重农、劝耕的良好意愿,但历代帝王的亲耕藉田,表现与宣传个人的意味太重,难怪就连有的皇帝自己也说,藉田是“空有慕古之名,曾无供祀训农之实,而有百官车徒之费”。(《晋书·礼志》) 4.亲桑与享祀先蚕之礼 天子藉田,王后就去采桑养蚕。 礼经有仲春“后率外内命妇始蚕于北郊”的记载,亲桑、享先蚕之礼就是据这项活动而制定的。(5) 史书记载,汉代已有此礼仪,皇后率领公、卿、列侯夫人到东郊苑中采桑,并以中牢羊、豕祭祀蚕神——苑窊(wā)妇人和寓氏公主。 当时,宫中蚕室养蚕在千薄以上(薄是养蚕的竹帘),蚕丝由织室纺织,用作祭服。魏晋以后,亲桑礼与藉田亲耕礼比附,遂相应地建造了先蚕坛,又有皇后“采桑坛”。 明嘉靖十年(1531年)在西苑(今北海公园)新建先。 3. 古代文化常识高考宗庙 宗庙 词意探源 (1)指古代帝王、诸侯或大夫、士为维护宗法制而设立的祭祀祖宗的处所。《易·震》:“出,可以守宗庙社稷。”孔颖达疏:“君出则长子留守宗庙社稷。”按后世自大夫以下皆称家庙。(2)王室的代称。《汉书·霍光传》:“伊尹相殷,废太甲以安宗庙。” 基本解释 1.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先的专用房屋 宗庙之祟。——《战国策·齐策四》 2. 先王之宗庙。 3. 立宗庙于薛。 4. 王室国家的代称 宗庙社稷。——清· 周容《芋老人传》 宗庙之事。——《论语·先进》 5.宗庙会同。 详细解释 1. 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 《国语·鲁语上》:“夫宗庙之有昭穆也,以次世之长幼,而等胄之亲疏也。”《史记·魏公子列传》:“今 秦 攻 魏 , 魏 急而公子不恤,使 秦 破 大梁 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 唐 韩愈 《论捕贼行赏表》:“陛下神圣英武之德,为巨 唐 中兴之君,宗庙神灵,所共祐助。” 叶恩《上振贝子书》:“甲午之役,陵寝躏于戎马之足;庚子之乱,宗庙翻夫五色之旗。” 2. 朝廷和****的代称。 《墨子·非命下》:“不顾其国家百姓之政,繁为无用,暴逆百姓,遂失其宗庙。”《后汉书·伏湛传》:“猾臣 王莽 ,杀帝盗位。宗室兴兵,除乱诛 莽 ,故羣下推立 圣公 ,以主宗庙。” 宋 王安石 《上皇帝***》:“而今公卿大夫,莫肯为陛下长虑后顾,为宗庙万世计,臣窃惑之。”《三国演义》第二回:“中官统领禁省, 汉 家故事。先帝新弃天下,尔欲诛杀旧臣,非重宗庙也。” 4. 古代的祭祀一般有哪些 祭祀是华夏礼典的一部分,是儒家礼仪中主要部分,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是以事神致福。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天神称祀,地祇称祭,宗庙称享。祭祀观则记载儒教《周礼》《礼记》与《礼记正义》《大学衍义补》等书解释。古代中国“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祭祀有严格等级。天神地祇由天子祭。诸侯大夫祭山川。士庶只能祭己祖先和灶神。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是祭祖日。 “祭祀”也意为敬神、求神和祭拜祖先。原始时代,人们认为人的灵魂可以离开躯体而存在。祭祀便是这种灵魂观念的派生物。最初的祭祀活动比较简单,也比较野蛮。人们用竹木或泥土塑造神灵偶像,或在石岩上画出日月星辰野兽等神灵形象,作为崇拜对象的附体。然后在偶像面前陈列献给神灵的食物和其它礼物,并由主持者祈祷,祭祀者则对着神灵唱歌、跳舞。祭祀礼节祭品有一定的规范。旧俗备供品向神佛或祖先行礼,表示崇敬并求保佑。 请采纳 5. 古代文化常识的礼俗 三从四德,三纲五常 封建社会强迫妇女遵守的道德标准为三从四德。三从:未嫁从父,即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三纲五常是我国封建时代所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封典、封禅 封典,封建时代帝王以爵位名号赐予臣下及其家属的荣典。封禅是古代祭天地的典礼。一般由帝王亲自到泰山上举行,在泰山上筑土为坛祭天,报天子之功,称封;在泰山脚下的梁父山辟场祭地,报地之功,称禅。 避讳 指凡遇到君王、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面,为避免直接说出,则改用同音字或缺笔的办法来回避。帝王、孔子之名,众人共讳,称作公讳。避家人父祖称家讳。 北面、南面、东向 古代朝堂,君主南面而坐,臣子北面而拜,故君王称南面,臣子称北面。如“室坐则东向为尊,南向次之,北向为卑,西向最下”。 坐、跪、跽、箕 两膝着地,臀部贴在脚跟上为坐;直身为跪,是有急事或表示谢罪、表示尊敬;跪起,准备起身,但双膝尚未离地,是为跽,又叫长跪,是受惊而耸身欲起的样子;臀部着地,两腿伸直,形似畚箕,叫箕踞,表示傲慢的态度。 婚礼 女子出嫁叫“归”,回家省亲叫归宁,而被夫家抛弃回归母亲家叫遣归。古代婚姻要经过六道手续叫“六礼”。举行婚礼时,夫妇在青布帐篷里交拜,这帐篷叫青庐。 丧葬、祭礼 天子死叫“崩”,诸侯死叫“薨”,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禄”,庶人死叫“死”。古人丧葬有棺有椁(外面的套棺)。装尸之棺叫“柩”,死人入棺待葬叫“殓”,停棺叫“殡”,埋棺如穴叫 葬 .在丧礼中,根据亲疏关系穿一定规制的丧服,有“斩衰”“齐哀”等五服之说 ,丧服又统称“缞绖”。古代天子供奉七代祖先,祭品用三个太牢;诸侯五庙,用一个太牢;大夫三庙,用少牢。为人饯行要祭路神,叫“祖”;要洒酒于地,称“酹”。 拜 古人把拜分为九种。最重要的是“稽首”:跪于地,头扣地多时,是臣事君之礼。顿首,以头叩地,同时要面色失常、言语失声,只在有急事求人时才用。“肃拜”最轻,拱手而已,类似现在的作揖。“再拜”是拜两次,表示礼节隆重,有时用作敬辞。 歃血、衅钟 古人定盟,双方口含牲血或以血涂口旁,表示信誓,叫歃血。重要的器物如钟、鼓制成,杀牲或**以祭,将其血涂在器物上表示诚敬,称为“衅”。 6. 古代文化常识50例 【月亮的别称】 月亮是古诗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写的对象。 它的别称可分为: (1)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2)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3)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4)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 (5)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6)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广寒、清虚。 (7)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8)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9)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中国】 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 但在古代文献中它是一个多义性的词组。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如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司马光《赤壁之战》:“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 【中华】 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如《三国志》:“其地东接中华,西通西域。”今已成为中国的别称。 【九州】 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陆游诗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过秦论》“序八州而朝同列”,秦居雍州,加上八州即九州。 【中原】 又称中土、中州。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如《出师表》:“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陆游《示儿》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指整个黄河流域。【海内】 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司马光《赤壁之战》:“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 【四海】 参见“海内”条。指天下、全国。 如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赤壁之战》:“遂破荆州,威震四海。” 《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五人墓碑记》:“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 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 如《过秦论旷履至尊而制**”,“然后以**为家,骰函为宫”。李白《古风》诗:“秦王扫**,虎视何雄哉!” 【八荒】 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 《过秦论》:“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江河】 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 《过秦论》:“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肴之战》:“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 再如《祭妹文》“先茔在杭,江广河深”,此处“江”即指长江,“河”则指运河。【江左】 即江东。 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群英会蒋干中计》:“即传令悉召江左英杰与子翼相见。” 【江表】 长江以南地区。《赤壁之战》:“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江南】 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白居易词云:“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王安石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淮左】 淮水东面。 《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在淮水东面。【山东】 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 但需注意的是,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下面是以崤山为标准的“山东”。 如《汉书》曾提到“山东出相,山西出将”。《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 《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关东】 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 曹操《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指潼关以东地区。 【关西】 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赤壁之战》:“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关中】 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过秦论》:“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 【西域】 古代称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区。 《雁荡山》:“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 【朔漠】 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 《采草药》:“朔漠则桃李夏荣。”《木兰诗》:“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朔气指北方的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仍旧迎着朔风回来”,指北风。 【百越】 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 *** 粤各地,统称为百越。 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采草药》“诸越则桃李冬实”。 【五岳】 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梦游天姥吟留别》:“势拔五岳掩赤城。” 【京畿】 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三辅】 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张衡传》:“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 《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隋唐以后简称“辅”。 【三秦】 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
二、我国祭祀文化有哪些历史?
《诗经》中的祭祀文化 祭祀诗起源于原始社会,一直沿至周代。《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十分广泛,以其丰富的生活内容、广泛的创作题材,展示了殷商社会乃至远古社会的 历史 风貌。其中祭祀性质的诗歌以其本身所具有的浓郁的宗教气息和鲜明的思想特征而自成一类,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诗经》中的祭祀诗是指那些在祭祀活动中咏唱的赞颂神灵、祖先、祈福禳灾的诗歌,所表达的内容有祭祀山川、祭祀农神等,但更多的是祭祀祖先的篇章,其突出的特点是浓厚的宗教观念与鲜明的 政治 目的,及对祖先、神灵的模糊刻画,展示的是人在回顾中追寻远祖的根源,将传统化为生存本领的一种精神努力。 在《周颂》31篇中,直接描写祭祀或与祭祀有关的诗有21篇,这21篇之中,祭祖诗占14篇;《大雅》中祭祀诗有8篇,其中祭祖诗就有5篇。可见与各种神灵相比,周人更加重视祖先神灵。《礼经 祭义》云: 建国之神位,右社稷而左宗庙。 而在先秦时代,古人常以左为尊。《信陵君窃符救赵》中记载,信陵君迎侯赢时,就以 虚左 表示对侯赢恭敬之虔诚。 右社稷,左宗庙 则表现出周人对祖先神灵看得比社稷之神重要。 祭祀诗中以祖先为对象的居多,源于对祖先的崇拜,分为敬祖和敬宗两个方面。凡父之父以上皆称 祖 ,天子祖七庙,即祭其父之父以上者六代以及其始祖。 宗 也是祭祖的名称,周公宗祀文王,就是以子祭父,又称其所自出之祖曰宗,从血统上推源其祖宗,而致其祭祀。祭祀对象为祖先最多的情况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周代社会政治和人们意识形态发展的必然结果。祭祀诗源于祖先崇拜,周王朝建立之初,祖先崇拜在承继血缘宗统、维系内部团结、凝聚宗族力量和强化本族统治方面起到重大作用,是祭祀诗最基本的出发点和目的所在。 《诗经》中众多的祭祖诗反映出独特的祭祀文化,具有鲜明的政治目的,主要是为加强、巩固统治者统治地位服务的,其次是宣扬孝道,加强家庭、部族成员的凝聚力。 11具有鲜明的政治目的,为巩固统治地位服务 周人祭祖诗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宣扬上天授权周王统治 天下 。《周颂 昊天有成命》: 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 昊天,即上天,上帝;成命即明命;二后指文王、武王。即是说,文王和武王之所以统治天下,是上天授权使之然,是天意。《周颂 执竞》: 执竞武王,无竞维烈。不显成康,上帝是皇。 是说成王、康王也是由上天授权统治天下的。《周颂 敬之》: 敬之,敬之!天维显思!命不易哉! 这是成王规戒自己的言辞,是说自己按照天意当统治阶级很辛苦,很不容易。《周颂 桓》: 绥万邦。屡丰年。天命匪解。 这是说成王承天意统治天下,勤勉不懈。如此宣扬上天授权周王统治天下的诗句于祭祖诗中还有,不再一一列举。二是抬高其祖先神灵的地位,将其祖先神灵与上帝平等起来。殷人的祖先在上帝之下,听命于上帝;但周人心目中,其祖先地位远远超过了殷人祖先,俨然与上帝平起平坐。《大雅 文王》: 文王涉降,在帝左右。 这是说,文王之神灵在天上助天升降进退,时时都在上帝左右。而且周王祭上帝之时,常配以先王,似乎自己的祖先神灵可以直接与上帝对话。《周颂 思文》: 思文后稷,克配彼天。 则表明一方面祭天帝时配以先王,又表明周人始祖后稷之德可以与天帝相比。《周颂 我将》之中也是祭上天时配以文王。 不论祭祖诗宣扬上天授权周王统治天下,还是抬高其祖先神灵的地位,其最终目的只有一个:神化统治阶级,强化其统治地位。关于用祭祖加强其统治地位,历代统治阶级都明晓这一点。《礼经 祭义》云: 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夫祭者,非物自外至也,自中出生于心者也。心怵而奉之以礼。是故唯贤者能尽祭之义。 可见,古人将祭祀当做 治人之道 来看待的,而祭祀之中祭祖是最重要的。祭祖是发自内心的对祖先神灵的敬畏, 心怵而奉之以礼 。周王将自己的祖先与上帝等同起来,周王有 天子 的称谓,周王是作为天帝之子在人间统治人民的,借以抬高祖先神灵的地位来抬高自己的地位,神化其统治,愚弄人民,使自已的子民更加臣服于自己,表现出其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和潜在心理。祭祖中祭的是神灵,娱的是神灵,而实则借娱神来 治人 ,这一点《国语 楚语》说得非常明白: 合其州乡友婚姻,比尔兄弟亲戚;于是乎弭百苛,珍其谗慝,合其嘉好。结其亲暱,信其上下,以申固其姓;上所教民虔也。下所以昭事上也。 祭祖既有如此好处,绝非可有可无,而是治国的根本要政,当然受统治阶级重视。《尚书 洪范》中说,治国有八政,其中祭祀为第三位,足见统治阶级的重视程度。通过祭祖,周朝的统治者宣称上帝的意志就是政治理性,只有顺从上帝的意志,政治方能 清明 ,国运才能长久,而自己又是 天子 ,顺理成章,统治阶级的意志就是上天的旨意,万民都应该遵从。可以说,周人祭祖是披着神的外衣,道貌岸然,神秘地凌驾于世界之上,实际完全根植于现实的土壤之中,并且像政治诗、怨刺诗、讽喻诗一样,有迫切的政治目的和功利性,其政治色彩远远大于宗教色彩,宗教只是外衣而已。 21宣扬孝道,加强家庭、部族成员的凝聚力 讲求对父母的孝敬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形成的优良传统与美德。中国古代社会以 孝 作为衡量人格的重要标准。《礼经 祭统》: 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养则观其顺也,丧则观其哀也,祭则观其敬也。尽此之道者,孝子之行也。 礼曰: 祭先所以报本也。 所以祭祖是报本反始之意。礼曰: 圣人反本复始,不忘其所由生也。 报者谢其恩,反者归其功,可见祭祖也有歌功颂德之意,重视孝思, 不忘乎心 ,祖宗虽已死亡但祖宗之音容宛在。 古人认为灵魂不死,而周王处处在祭祖之中表现出自己的孝道与恭敬,因为在他的意识里,祖先神灵会给自己降福禳灾。周人的祖先都是杰出人物,所祭之祖有文、武、成、康、大王、后稷等。《维天之命》中 维天之命,於穆不已。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假以溢我?我其收之。骏惠我文王,曾孙笃之 ,既赞颂了周文王的丰功伟绩,又表明了追随文王的决心;《思文》 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烝民,莫匪尔极。贻我来牟,帝命率育。 中追忆后稷的伟大,认为只有后稷才能为万民之统帅。周氏部族最为重要的祖先是大王、文王、武王、成王等著名的先王,他们生前在现实生括之中都对本民族的发展发挥过重大作用。《诗经》中的祭祖诗一方面歌颂祖先的伟大功绩,使周部族实现了其发展史上的根本性转折,从一个普通的殷商属国一跃而成为至尊的华夏共主,另一方面表明自己追随先王的决心,要再接再厉,要固守基业,将周氏部族发扬光大。 周人认为,先祖死后,其灵魂仍能发挥重大作用,他们是后代子孙心目中的神圣先王和英雄,是本民族的保护神,而且比生前具有更强大的能力。周人通过祭祖的方式,赞颂祖先卓越的功绩,从本体膜拜发展到精神崇拜,是对推动历史前进的杰出人物的肯定,从而把祭祀者的感情统一到对其共同祖先的追思与崇拜上。对统治集团来讲,由于具有血缘关系,祖先成为子孙后代的最直接的保护神,而对于没有血缘关系的不同姓来说,祖先崇拜具有最为强烈的排他性。 对祖先的祭祀态度是衡量其是否尽孝道的重要标准之一。周人相信祖先神灵于冥冥之中会关照自己的现实生活,并视自己的孝心来给自己赐福或降灾。既然祭祀祖先是福及自身、荫及子孙的大事,所以周人于祭祀之中常常表现出自己的 孝道 。参与祭典活动之人,除了国君以外,诸侯、外族也担任助祭工作。祭祀的祝词,以描述先王功德盛美,子孙宜信守师法之形式居多。 祭则观其敬也 ,祭祀时,子孙的孝道就表现在对祖先的 敬 中。每次祭祖,周王都要精心准备祭品,以示对祖先神灵的恭敬与孝心。祭祖对牺牲的要求非常严格,毛色必须纯。《小雅 信南山》载: 从以骍牲,享于祖考。 骍,赤黄色。古人尚赤,故用纯黄色的牛为牺牲。牛单是纯赤黄色还不一定就能用于作供品,必须 吉 才能用。祭品准备除严格之外,还要求 尽物 以示孝心。 水草之菹。陆产之醢。小物备矣。三牲之俎。八簋之食。美物备矣。昆虫之异,草木之实,阴阳之物备矣。凡天之所生,地之所长,苛可为者,莫不咸在。示尽物也。 君王祭祖所穿的服装制作精心、复杂,而且还要占卜,选那些 吉 的世妇 使缫 ,染成朱绿色、玄黄色,而后才制成君王祭祖仪式上所穿的服装。此外,祭祖时周王态度恭敬有加,也是孝道的表现。祭祖时,周王是 齐齐乎,其敬也;愉愉乎,其忠也,其孝敬之心至也 。 对祖先崇拜本是原始社会就有的,但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却不断制度化,被纳入到约束人们行为的封建规范一制之中。与其他宗教崇拜形式相比,祖先崇拜具有更为突出的现实性和功利性,形成加惠本族,排斥他姓的心理暗示。同时,祖先崇拜的对象是全民族的共同始祖和祖先,在祖先崇拜力量的作用下,民族始祖是凝聚全民族的旗帜,是民族种姓的象征,也是全部族的精神核心和象征,通过祭祖这一形式,从先祖的神灵那里获得精神的鼓舞和福佑,使福佑施之于统治者及其所代表的宗族,达到了预期的心理暗示,加强家庭、部族成员的凝聚力,强化家族、部族观念,巩固新生**的统治基础。 祭祀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中华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作为宗教内容之一的祭祀活动曾经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祭祀就是通过固定的仪式向神灵致以敬意,并且用丰厚的祭品供奉它,请求神灵帮助人们实现靠人力难以达成的愿望。祭祀的产生与人类早期对 自然 界感到神秘、恐惧有关。在中国古代 传说 中的黄帝时代,人们已经具有较为发达的灵魂和 鬼神 观念,并且产生了大规模的祭祀活动。有关祭祀的最早记载,见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远古先民对于自然界的事物不甚了解,对自身存在的困惑不解,对自然变迁的无知无奈,使他们只能抱持慎惧的心态,进而产生崇拜、祈求自然的行为。从本质上说,祭祀是对神灵的讨好与收买,是把人与人之间的求索酬报关系,推广到人与神之间而产生的活动。 原始时代,人们认为人的灵魂可以离开躯体而存在。风雨雷电,日月星辰,山石树木,飞禽走兽都被认为是有神灵主宰, 万物有灵 的观念也由此产生,人类感激神灵,但也对他们心存敬畏,而古代先民们又相信人死后具有灵魂,灵魂能与生者在梦中交流,并可以作祟于生者,使其生病或遭灾,这种敬畏众神的心理便是祭祀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祭祀便是这种灵魂观念的派 生物 。 最初的祭祀活动比较简单,也比较野蛮。祭祀对象包括所有的神灵:天地祖宗、社稷山川之神、前哲令德之人、天之三辰、地之 五行 。祭品多用食物,包括猪、牛、羊、鸡等。毛色纯一的牲畜称牺,体全为牲,牛、羊、猪合称三牲,是最隆重的祭品。还有以玉帛、人、血等作为祭品。祭祀场所主要有平地、坑、坟墓、宫庙、坛等。祭祀方法多有燔烧、灌注、瘗埋、沉没、悬投等。民间祭祀仪式繁多,祭品五花八门。主祭者一般为巫师、祭司、家族长等。祭祀对象多为自然神、图腾物、祖先及鬼魂等。除部分带有迷信色彩外,祭祀已成为人们寄托感情的方式或民族习惯。 众多的祭祀诗文及相关记载也形成了独特的祭祀文化。祭祀文化的兴起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左传》中有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祀,国之大事也。 祀即是祭祀的意思。祭祀和征战,反映两个现实层面问题:直接的交战, 决定 国家存亡;间接的祭祷,透露生活安定的愿望。《战国策》中有云 祭祀必祝之 。《管子 轻重己》中: 以春日至始,数九十二日,谓之 夏至 ,而麦熟。天子祀于太宗,其盛以麦。 天子祀于太祖,其盛以黍。 详细记载了祭祀的礼节、祭品及服饰。《礼记 祭法》中: 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菑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 记载了古代制定祭礼的原则。 《礼记 祭统》中也有 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 。《诗经》中更有诸多的祭祀诗文,彰显出独特的文化内涵。
三、如何了解我国的传统祭祀文化?
想要了解我国传统祭祀文化,可以从祭祀的发源、祭祀对象、祭祀种类、祭祀场所、祭祀节日进行了解。
祭祀的发源祭祀 意为敬神、求神和祭拜祖先,在远古时期,人们认为人的灵魂可以离开躯体,最初的祭祀活动非常简单,人们用竹木或泥土塑造成神灵偶像,或在岩石上画出日月星辰野兽等神灵的形象,作为崇拜对象的附体,然后在神像面前陈列好献给神灵的食物和祭品,由主持者祈祷,祭祀者则对着神灵唱歌、跳舞等,进入文明社会后,随着物质的丰裕,祭祀礼节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并有了一定的规范。
祭祀的对象祭祀的对象主要指神灵,而神灵的产生是有发展过程的,古代人相信,人死后,灵魂会有一种超自然的能力,不但可以与生者在梦中交流,还可以作祟于生者,让他生病或遭遇灾难,这种敬畏众神的心理,便是祭祀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
人们把众多神灵分为天神、人鬼和地只,天界神灵主要有天神、日神、月神、星神、雷神、雨神和风云诸神;
地界神灵主要有社神、山神、水神、石神、火神及动植物诸神,它们源于大地,与人类的生存密切相关;
人界神灵种类繁多,主要有祖先神、圣贤神,行业神、起居器物神等,它们直接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祭品的种类祭祀神灵,就要献出礼品,人们对神灵的归顺,可以跪拜叩头,焚香燃纸,但对神灵来说最直接的祭祀方式就是献上祭品。
食物,最初的祭祀以献食为主要手段。玉帛,玉帛神讲究衣着饰物,所以祭品中少不了玉帛。人,以人做祭品祭献神灵,古书称 用人 ,后世称 人祭 ,这是宗教史上最黑暗的一笔。血,血是一种特殊的祭品。祭祀的场所平地,把一块平地扫除干净即可祭祀,古人称之为 墠 。坛,用土石堆砌成一个高出地面的祭坛。平坑,在地上挖一个大平坑作祭坛,古人称 坎 。宫庙,在坛或墠的基础上筑墙盖屋,即成为宫;宫中陈列上祭祀对象以后,就成为 庙 。坟墓,在坟场墓地祭祀神灵是较原始朴素的方法,它多用于祭祀祖先神,古人认为,到坟墓祭祀离祖先最近,祖先神听得最清楚。网祭,在网络上建一个逝者的纪念堂,可以不受地域时空的限制,这是现代文明的祭祀方式。重要阴历祭祀节日清明节:寒去春来,万物始生,适合维护墓体,多在此日祭祀先人。
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民间也在此日祭祀先人。
六月十九:观音菩萨成道日,民间有拜观音求救渡的习俗。
七月十五:即鬼节,是灵魂解脱的节日。
七月三十:地藏菩萨生日,将救助一切行善之人。
十月初一:民间有送寒衣之俗。
十一月十七:此日祭供有请求佛祖超渡亡灵之意。
十二月二十三:俗称小年,是祭祀迎春之日。
四、我国祭祀文化有哪些历史?
我国从远古时期,就开始讲究礼仪,儒家成为正统思想后,礼仪更是无所不在。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礼仪不同,天坛的祭天就显得更为神圣,就连贵为天子的皇上也要跪拜。
我国古代祭祀天地的历史非常悠久,日积月累就逐渐形成了一套程序复杂、规模宏大的仪式了。在举行仪式时,不仅对物品、衣着、器皿有许多讲究,还要有专门的音乐演奏。这些仪式的存在,使天坛的祭祀活动逐渐演变成了天坛文化的一部分,不断为后人所称道。
我国古代的祭祀到了明清时期,都城的大型祭祀活动每年有3次,都是当时的皇帝亲自主持,并且在天坛举行。
天坛并非仅仅用来祭天,它还兼有祈谷和祈雨的功能。每年春节这一天,皇帝都要在天坛的祈年殿举行祈谷礼,祷求上天保佑天下太平和五谷丰登。
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四,在天坛的圜丘坛都要举行雩礼,为百谷祈求降雨。
每年冬至这一天,皇帝要来圜丘坛举行告祀礼,禀告上天五谷业已丰登了。此次主要是祭祀皇天,并配祭皇帝列祖列宗及日、月、星辰、云、雨、风、雷等,这就是祭天大礼。
祭天是随着先民对天的不断认识而逐渐发展和完善的,而我国古代对天的信仰从周朝时就已固定了下来。
历代皇帝都认为自己是天之子,是受命于天,天能主宰世间一切,天是人间帝王的君父,帝王顺理成章成为天子。古代人认为:天子者,与天地参,故德配天地,兼利万物,与日月并明,明照四海而不遗微小。
因此,祭天就理所当然成为了天子的一项主要活动。
祭天的种类也有多种,古代主要有3种情况:一是季节性常祀,分为孟春祈谷,孟夏大雩,季秋大亨明堂;二是皇帝于冬至在圜丘举行的南郊大礼;三是最隆重的祭天礼,即在泰山举行的封禅大典。
祭天被列为当时朝廷的重大典礼之一,周朝时已成为了制度,并有了一套颇为复杂的仪式。祭天大礼在每一朝都城的南郊圜丘举行,这一仪式开始于汉代。
到了西汉成帝时,在长安南郊设立了圜丘,并按古代礼仪进行了隆重祭典。这套仪礼制度曾有反复,直至西汉末年才最终确定了下来,并明确了天的至上地位。而曾经受人尊崇的五帝,即苍帝、赤帝、黄帝、白帝、黑帝,则变成了天的属神。
从此以后,历代统治者沿袭此制,均在南郊建立圜丘祭天,并直至清末。历代帝王在南郊设立的圜丘都称作天坛,它渐渐成为了一个王朝**合法的标志。
我国历史上的每一代帝王都极为重视天坛的兴建,祭天成为了当时国家政治生活中必备的仪式大典,成为了王朝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重大程式。
天坛祭天这一程式,不但被汉族帝王所传承,就是少数民族建立的**,也都沿袭不改。金人在重五、中元、重九这几天,也要举行颇具草原民族豪情的"拜天射柳"仪式,而一旦入掌握朝政,便立即放弃旧俗,就建坛拜天。
祭天通常在露天举行,人们供奉的祭品只有上天才能接受。圜丘坛建立于旷野,直面蓝天,正体现了古人的这一思想。
祭品在仪式中必不可少,因为它代表了人们的虔敬,而牺牲主要有牛羊猪等,是供奉上天的实物,当然要经过严格的挑选。
就牛而言,在祭祀仪式之前要进行挑选,首先要是公牛,皮毛纯净,选好后要精心喂养。祭祀用的牛不能有丝毫损伤,倘若有任何一点纰漏,都要随时更换,因为祭品必须是完美无缺的。
历代帝王祭天都遵循周朝礼制,虽然时有增减,但大体变化不大。明代在天坛祭天由此可见一斑,天子在祭天之前要斋戒沐浴,以示对天的虔敬,此为祭礼的前奏。
斋戒分为散斋4天,致斋3天。在此期间,皇帝不能吃荤,不能喝酒,不食葱蒜,不听音乐,不吊丧,不理刑事等,并且要在天坛的斋宫内进行。
历代皇帝都很重视祭天之礼,乾隆帝在位60年中,亲自到圜丘行礼59次,亲自到祈谷坛行礼58次。他中年时常从紫禁城步行至天坛举行祭典,60岁以后精力减退,曾命大学士、礼部酌减礼仪,但告诫臣子"敬天报本,不可疏略"。
重视归重视,但对于过惯了舒适生活的皇帝来说,祭祀时的斋戒实在是苦行僧的日子,因此他们想尽办法简化。清代雍正帝就在仪式举行之前才到天坛的斋宫致外斋,这只不过做做样子,走走过场而已,斋宫也形同虚设。
虽然在《周礼》、《诗经》等古代典籍中已有对祭天活动的记载,但纵观我国历朝历代,清朝在祭服、流程上的条文规章,多过之前的历朝历代。也可以说,清朝是我国历代王朝中祭天礼仪最复杂和最完备的时期。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祭祀文化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祭祀文化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