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古代祭祀礼仪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一、怎样祭拜的礼仪
推荐于 家里面有老人过世,在 做七 的同时要进行吊唁仪式。 唁是指亲友接到讣告后来吊丧,并慰问死者家属,死者家属要哭尸于室,对前来吊唁的人跪拜答谢并迎送如礼。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 某某致 字样的纸条。 首先要布置灵堂。灵前安放一张桌子,悬挂白桌衣,桌上摆着供品、香炉、蜡台和长明灯等。在没有收殓之前,这盏长明灯不管白天晚上都要有人看守,不能让它熄灭。据说,这盏灯就是死者的灵魂。尸体和灵柩都忌讳停放在光天化日之下。据说,怕受所谓 日晶月华 ,更怕冲犯上天过往的神灵。因此只要是举行简单的祭奠仪式,就必须要搭灵棚。搭灵棚规模的大小,主要看丧居院落的格局。如果只搭一屋院子的棚,叫做 平棚起尖子 ,也叫 一殿 ,就像古典殿堂一样,上边起一条脊。如果丧居有两层院子,就可以搭一座大棚,将这两个院子都罩上,灵堂院子的棚顶高些,前院棚顶略低,使两个顶子浑然一体,后高前低,叫做 一殿一卷 ,即后院高顶为 殿 , 前院低顶为 卷 。所谓 殿 ,就是殿堂的意思;所谓 卷 ,即棚顶全是活席,可以卷起来的意思。这种棚历来都用数层席箔里外包严,不见杉槁,不但美观,且不漏水。从外观上看,宏伟壮丽,犹如宫殿,使人望之,哀戚之情就油然而生。除了主棚外,还必须有许多用途不等,名称不同的棚,规模大小不一。由于在这期间,吊唁的亲友多,而且时间都比较集中,上祭恐怕发生拥挤,甚至排不上号。所以在其他院落就要搭一座或数座祭棚,凡远亲、朋友来吊唁的,就被知宾引到这种棚里上祭。还有的棚是用来摆官座,让来宾们休息、喝茶、用饭的。 接下来就要举行开吊仪式。这是最讲究排场的一个仪式。 在浙江一带,丧家要在大门口设置一口 报丧鼓 。吊唁的人一进门就击鼓二下,亲属听见鼓声就嚎哭迎接。来吊唁的人向死者遗像行礼哀悼,然后垂泪痛哭。有的地方就只在灵案上放一个铜磬,由一个人专门负责敲击,隔一会而敲一记,说是铜磬响一声,黄泉路上就光亮一闪,灵魂可借着照明前行,但又不可以连连敲,不然死者亡魂就会匆匆踉跄。灵堂上女眷们悲泣哭声,洋溢着整个灵堂。孝子孝媳至始至终都披麻戴孝跪在灵案边陪祭。来吊唁者都要在哀乐声中向死者跪拜。俗称 先死为大 ,故除了长辈不下跪,即使平辈也得跪拜。有的地方把吊唁称为 拜祭 ,一般亲友所送祭礼是香、烛、鞭炮、纸钱、利布,而女婿家和娘家亲属除了香、纸外,必须备猪头、鹅为祭礼,当送祭礼前来吊唁的人到来时,有些还哭唱出来生前与死者的友好关系,嘱咐亡魂应保佑他如何等等。煮熟的猪头、鹅两样为一幅,到时一副供奉灵前,然后从上辈到小辈按顺序拜祭。死者的子孙全体跪于灵前,拜吊痛哭。而宁波一带的吊唁礼仪则别具一格,而且祭品也别有一番风趣。灵前摆上由火腿制成的琵琶琴,用熟猪头作头,熟猪肺和猪肝作身,制成的姜太公,饰着彩带的白鲞,用熟猪肚制成的白象,煮熟的鸡制作成的凤凰,悲悲切切的灵案上如一台小小的食品工艺博览,是家眷对亡灵的一番心意和良好的祝愿。吊唁开始,爆仗齐鸣,礼仪程序非常有讲究,吊祭的人都穿着素服,以亲疏尊卑为顺序,一家一堂,本家先祭,外客后祭,一律跪拜行礼,长者在前,晚辈在后,专门设一赞礼生手持焚香一束,立在东面。另外设一个赞礼生立在西面。最后,要燃放爆竹,以标志祭拜礼仪的结束。 现在城市,吊唁仪式已经大大简化了,主要是遗体告别和开追悼会。前来吊唁的人身着素装,佩戴白花和黑纱,在悠戚的哀乐声中,一一向遗体鞠躬致哀,而后在绕遗体一周瞻仰遗容。吊唁的人可以向死者的主要亲属说些简短的劝慰的话,如 请多保重 、 望您节哀 、 要注意身体 等,劝慰丧家节哀顺便,保重身体。 吊唁举行完毕之后,就要对死者进行入殓仪式。 入殓有 大敛 和 小敛 之分。小敛是指为死者穿衣服。根据史籍的记载,古代小敛是在死亡的第二天早晨的卧室门里。那个时候,先把小敛衣陈列在房里,然后铺设好敛床,接着举行着装仪式。主人和主妇都要把头上的饰物卸下来,把头发盘束在头上,男子要露臂,大家都要不停地号哭,以示悲痛至极。主持仪式的人开始为死者穿衣,先在床上铺席,再铺绞,它们的质地,要据死者的身份而定。无论贵贱尊卑,死者都应该穿上十九套新衣。穿好以后,亲属用被子把尸体裹上,然后用绞带捆紧。在这以后,再把布囊(称 冒 ,分为上下两截)套在尸体上,然后盖上被子,覆盖好尸体。 在民间的习俗里,入殓的衣服和被子忌讳用缎子,因为 缎子 谐音 断子 ,惟恐因为这个原因遭到断子绝孙的恶报。人们的做法一般用绸子, 绸子 谐音是 稠子 ,可以福佑后代多子多孙。殓衣又忌讳用皮毛制作。兽皮,虽然是难得的贵物,但是对于已经死去的人没有益处,留下来对生者倒还可以有用。还有一种说法是,用兽皮做被子的话,死者来世会转生为兽类的。另外一种说法是从 全尸 考虑的,说是恐怕*尸**革混杂一处而不能辨别。殓衣还不能用带 洋 字的布料,殓衣是给去世的人穿的,带洋字的布料会使殓衣带有 阳 的意思,对于在阴间的死者不好。 殓衣穿好后,有些地方要还要举行开光明和抿目等的活动。替死者穿好衣服后, 又拿一碗温和水,用一块新棉花,蘸这水,将亡人的眼睛擦洗擦洗,叫做开光,这也是孝子亲手作的事。说是死人若不开光,下辈子必是瞎子。在泉州一带的地方,丧家要把家里的鸡狗之类的动物捆绑起来。因为民间以为猫或其他动物靠近尸体,会诈尸。尸体会跳起来,死死抱住活人或其它东西不放。这些传说,实属迷信,无非是要利用这一禁忌,提醒孝眷谨慎看守尸体、灵柩、精心尽孝,不得轻待死去的人。 大殓 是指收尸人棺,汉族民间俗称为 归大屋 。这就意味着死者与世隔绝,与亲人最后一别,所以举行大殓仪式非常隆重。收尸盛殓的棺材,是以松柏制作的,忌讳用柳木。松柏象征长寿。柳树不结籽,或以为导致绝嗣。有的地方用柏木做棺材要掺一些杉木,据说完全用柏木做的棺材会遭天打(触雷电)。寿木做好后,搁在那里不能移动,俗说随便移动,对本人不利。棺材外面一般漆成朱红色,写上金字。也有画上花鸟人物的。大敛的时间是在小敛的第二天,就是人死后的第三天举行,以等待他生还过来。按照民间习俗,要在棺底铺上一层谷草,然后在铺一层黄纸,意思是死者的灵魂能够高高地升入天堂。而七星板则是求寿之意。在七星板上铺黄绫子绣花的棉褥子,俗叫铺金,褥子上绣海上江牙、八仙过海等图案,意思是超度死者的灵魂升天成仙。而清末北京丧家流行用的陀罗经被、如意寿枕等物,都寄托了这种意思。 当主人 奉尸敛于棺 的时候,是最能表现也最需要抒发子女们的孝心的时候,是亲人孝思形式化的最佳场合。所以,家人们都要捶胸顿足嚎啕大哭。在合上棺材之前还要往棺内放些葬物。民间的讲究是让死者左手执金,右手握银。多是让亡人左手拿一个一两重的小金元宝;右手拿一个一两重的小银元宝或银子;而穷人就只好放些铜钱,或当时社会上通用的硬币,如大铜子、小钢板之类。最不济也得给亡人手里放一块手绢。所以,历代的陵墓都有过盗掘的现象。尤其是帝王陵墓,随葬品大都是希世珍品,更引来无数觊觎者。为了保证亡人能够落个尸首完整,据说,凡是亡人生前从身上脱落下来的东西,都应殓入棺内。比如老年时,脱落的牙齿,以及小殓沐浴时所剪下来的指甲。这时,家属必须把它们放入棺内。还有,过去有太监因为 净身 而割下来的生殖器,也要在这时候放入棺内,说是 来生要脱生个整身子 。 尸体、殉葬物放妥后,接着要钉棺盖,民间称为 镇钉 。镇钉一般要用七根钉子,俗称 子孙钉 ,据说这样能够使后代子孙兴旺发达。 入殓后,雨打棺。否则,以为后代子孙会遭贫寒。入殓前后,停棺在堂,直至出殡。
二、古代民间祭祀主要祭什么?祭祀流程是怎么样的?
祭祀分成祭拜祖先和祭拜各种鬼神二类。祭祀乃起源于商朝,商人认为鬼神有很大的权威,能够决定人们的命运,所以他们十分崇敬鬼神。他们把鬼神分为天神、地祇、人鬼三类,且以人鬼-祖先为祭拜的主要对象。他们认为祖先虽然死了,灵魂仍然存在,可以降祸、赐福与子孙,因此他们每天都排定日程,虔诚祭祀。这种崇拜祖先的观念一直延续到现今,形成我国文化的特色。
再者,东汉时的丁兰(二十四孝之一)以砍柴为生,常因母亲未能按时送饭,而怨怒再三。一日因见乌鸦反哺恩情受感,见母前来便迎向前去,母不解其举,于惊慌之余,竟投河自尽。丁兰救援不及,只得一木,于是以之为母日夜祭拜,此一孝举流传民间,亦形成日后人们祭祖之习俗的由来。
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节日。据史书记载,秦汉时期,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汉书.严延年传》记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随着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越来越强固,远古时代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了“五礼”中,之后朝廷的推崇也使墓祭活动更为盛行。
特点
祭祖的意义是慎终追远,更表现源远流长,有望于后裔的繁昌,所以行事之时,严肃、隆重、恭敬、诚挚,全发自中国传统的伦理思想。在我国历史上,黄帝时代是中华文明开始大创造的时代,黄帝被后人尊为人文初祖。“黄帝崩,葬桥山”,就是今天陕西省黄陵县桥山黄帝陵。每年清明时都在这里进行黄帝陵祭祀。
重视祭祀祖先,是中国古代礼仪的显著特点。这是因为古人认为祭祀祖先具有良好的社会教化功能,有助于培养社会成员的品德,加强社会成员之间的团结,维护宗法社会的稳定。
三、我国古代祭祀有哪些仪程?
明清时祭祀的礼节日益繁复,到了清代乾隆时期,各种礼仪制度日益完善,祭祀的大典礼仪与程序规模越来越宏大,场面也更加隆重。祈谷典礼的主要目的是祈祷农业丰收,每年的典礼都在天坛的祈年殿举行。
祭祀前一天,皇帝要到皇乾殿上香行礼,用龙亭将"皇天上帝"牌位及皇帝祖先牌位,恭请到祈年殿内。然后,再到神厨、神库视察祭祀物品的准备情况,巡视完毕后,返回斋宫戒斋。
祭典当天的日出前七刻,天坛的斋宫鸣钟,皇帝出斋宫至具服台更换祭服,经祈年门进祈年殿,立于龙凤石南侧拜位。而王公大臣的陪祭拜位设于殿门外,文武百官的拜位设在坛台之下。
此时,皇帝向"皇天上帝"牌位,行三跪九拜礼,百官随之叩拜。
·祈谷典礼的祭祀有九项仪程。
第一项仪程为燔柴迎帝神,赞引官唱赞《燔柴迎帝神》。燎工将一整只犊牛置于燔柴炉口,将敬献上帝的牺牲毛血掩埋在瘗坎里。
此时,乐官高唱《乐奏始平之章》,由73人组成的中和韶乐乐队开始奏乐,钟鼓齐鸣,气势非凡。皇帝到上帝位前,一上描金龙沉炷香,二上捧瓣香,然后依次到列祖列宗神位前行礼。
第二项仪程为奠献玉帛。皇帝将圆形苍壁敬献给皇天上帝,这是祭祀礼仪的重要标志之一。然后,将祭祀用的玉帛敬献给皇天上帝,再依次将祭祀先人用的玉帛敬献给列祖列宗。
第三项仪程为进俎。由执事人员将犊牛放入俎内陈放在神位前,由浇汤官将滚烫的汤水浇到犊牛身上,一时间淑气四溢,以馨亨皇天上帝、祖宗。
第四项仪程为初献敬酒。司爵官将醴酒奉给皇帝,皇帝将酒献于皇天上帝,第一献放置于神位前中间的位置上。与此同时,舞生起舞,先舞武功舞。皇帝献给上帝的酒陈放在供案后,乐舞停止。
接着,读祝官朗读祝文,祈谷祝文大致内容是:某年月日嗣天子某谨告皇天上帝,我承上帝之命统有万方,人民希望生活安定。
现已到奏,春耕开始,我诚恳地准备迎接上帝降给的幸福。
谨率领百官用玉帛、犊牛、粟、枣、米谷、俎肉、蔬菜等物恭祭。
请祈风调雨顺,谷物丰收,三农仰赖。并请我祖先来奉陪。
请神接受敬意。
读祝官朗读祝文后,乐奏舞起,皇帝依次为列祖列宗敬酒。
第五项仪程为平静献。皇帝将第二爵醴酒献给皇天上帝,然后依次献给祖先。献酒时,64名文舞生手执羽龠,跳起文德舞。
第六项仪程为终献敬酒。
第七项仪程为撤馔。执事人员将馔盘内供品从坛上撤下,依次送往燔柴炉及燎炉准备焚烧。
第八项仪程为望燎。皇帝到望燎位观看焚烧过程。所有献给上帝及列祖列宗的供品,分别送入燔柴炉及燎炉内焚烧,以示虔诚。
祭天典礼经过了一个演变过程,从明时到清初,演变为圜丘祭天、孟春祈谷,皇帝均从天坛西外坛门进入,至清乾隆十六年,又新开了一处外坛门。从此,这两门有了分工,即皇帝祈谷仍走原来北边的门,而冬至祭天则要走新开的南门。
祭天时,在天坛圜丘上层北面设圆形蓝缎幄帐,只供皇天上帝神位。两侧设长方形幄帐,供皇帝列祖列宗配位,其余日、月、星辰、雷、雨、云各从位设帐于中层两侧供奉。每年冬至那天的日出前,皇帝都来此致祭。
皇帝到圜丘祀天,需先在坛东南的幕次内更换祭服,还要脱去鞋子,然后才能登坛行礼。其他如导驾、赞礼、读祝、陪祀、分献等官员,也都一律脱鞋后,方可登坛供事。
至于坛下的协律郎、乐舞生们,虽不能登坛,但也都是要脱鞋后就位执事。祭祀终了,再重新把鞋穿好。这一制度,从洪武八年起实行至嘉靖十七年,即明代重又恢复"天地分祀"之后,才取消。
四、古代民间祭祀主要祭什么?祭祀流程是怎么样的?
民间祭祀是指民间通过一定仪式,将荤素食品、禾稼果品等物品敬献给种灵、祖灵等崇拜对象,以求保佑赐福。仪式或由巫师、祭司、家族长主持,或由本人进行。有关祭祀的最早记载,见于股商时期的甲骨文。殷墟卜辞记载当时 出人日,岁三牛 ,说明祭日时以三头牛作祭品,记载求雨祭祀有 亲,(有人认为是暴晒或焚烧巫现等)、 舞 (或 奏舞 等)。古时蔡祀对象包括所有神灵:天地祖宗、 社樱山川之神 、 前哲令德之人 、 天之三辰 、 地之五行 。(见《国语》)近现代仍保留祭祀祖灵、土地、山神、水神、财神、喜神等。祭品多用猪、牛、羊、鸡、菜蔬、食物、果品。人们认为神灵或鬼魂也有自己生活的世界,也有同人一样的欲望,故加以祭献。但又认为他们只吸取祭品的精灵部分,故祭品祭后又可作人的食品。祭祀除了上祭品以外,还有供像、进香、祈祷等仪式。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代祭祀礼仪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古代祭祀礼仪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