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书

诞生于2010年,专业的公墓陵园管理系统、网络祭祀系统。

袁崇焕墓地在哪里(袁崇焕雕像在哪里)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袁崇焕墓地在哪里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一、最后一个守墓人走了,守护名将袁崇焕390年,了不起的佘家人

        明崇祯年间,一个漆黑的夜晚,万籁俱寂时,一个黑衣人悄悄贴着城墙根,来到了西四干石桥下的空地上。

       

        只见他抬头看了一眼高高悬挂的人头,动作麻利地爬上旗杆,取下首级,迅速消失在夜色里。

       

        旗杆上的头颅就是明朝著名将领袁崇焕。

        就在当天,袁将军被施以磔(zhe)刑:绑在柱子上,用刀一片一片的活剐。不明真相的老百姓纷纷抢他的肉片生吃,他的骨头也被石头砸碎,最后只剩下一个头颅,悬挂示众。

        这位曾经打败努尔哈赤的大将军,就这样惨死在了自己人的刀下。

       

        黑衣人正是袁将军帐下的一名谋士,姓佘。他坚信自家将军绝对不是卖国贼。

       

        当天晚上,他冒着灭门之罪,把袁将军的头颅偷回家,把头颅埋在广渠门自家后院中,从此离开朝堂,隐姓埋名,为袁将军守墓一辈子。

       

        后人却不知道他的真实姓名,只称之为“佘义士”。

        临终遗言

       

        在当时形势下,佘义士根本不敢在墓碑上写上“袁崇焕”的名字。

       

        因为后院的面积比较大,他就把整个后院辟为“义园”,让当时在北京去世的很多广东人也埋在自家院子里,以掩人耳目。

       

        从此,佘义士守在袁崇焕的墓前,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

       

        临终时,他还立下了三条家训:

       

        一是后代子孙不准再回广东老家;

       

        二是佘姓后世要为将军守墓;

       

        三是子孙要读书,知礼仪,但不准为官。

       

        最后,他交代家人要把自己埋在袁将军墓旁,永远守候着将军。

       

        从那一日起,佘家后人恪守祖训,世世代代为袁崇焕守墓。

       

        150年后,清朝乾隆皇帝为袁将军平反,千方百计找到了佘家后人,许以高官厚禄,可是佘家人遵从祖训,一心守着袁将军的墓,不为所动。

        时光飞逝,外面的世界风云变幻,而佘姓后世一代代人,依然在冷清的祠堂里寂寞坚守着。

       

        就这样,从1630年起,一直到公元2020年,佘家历经17世,为英雄守墓整整390年。

        守墓风云

       

        四季变换,时代更迭。

       

        佘姓族谱上,赫然标记着已经是第十七世了。

       

        新中国成立后,佘家把大片的土地交给了国家,袁崇焕所在的墓地慢慢变成了一个大杂院,最多的时候,这里挤挤挨挨住了二十多户人家,佘姓后人,只是其中的一户普通人家。

        1952年,因发展需要,北京市大量墓地需要迁出,袁崇焕墓地也在此列。这时,佘家人才开始四处奔走,请求国家能保住这位民族英雄的墓地。

        在相关部门的配合下,墓地才得已保留。

        好景不长,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袁墓遭到了严重破坏,迫使当时的第十七代守墓人佘宝林含泪带着一家人离开墓地,守墓的重任就落在了堂妹佘幼芝瘦弱的肩上。

        外表羸弱的佘幼芝,从小就听父辈讲解家族的传承往事,小小的心里就种下了忠义坚忍的种子,看到堂兄被迫离开,她毅然挑起重任,扛起大旗。

       

        作为佘家唯一的“女守墓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佘幼芝白天不能来,就在晚上偷偷进入袁祠打扫。她看到被挖开的墓道,推倒的墓碑,痛心不已。

        击楫中流

       

        那段特殊的日子结束后,佘幼芝开始奔走呼吁,请求重修袁墓,并且发誓“袁墓一日未修复,一日不剪发”。

       

        从那一天起,佘幼芝就和丈夫四处奔走。佘幼芝的女儿记得,当时自己的父母每天都在写材料,整材料,跑单位。佘幼芝保存的七个牛皮纸本上,都详细记录着她这些年间自己的经历。

       

        为了留在这里,佘幼芝哪怕住在逼仄的“羊圈”里。街坊邻居在背后都叫她“佘疯子”。外界的风雨让佘幼芝不堪重负,家庭的变故更让她难以支撑。

        大院里住的人越来越多,环境越来越差,身为教师的丈夫焦立江为了孩子们的学习环境,极力动员妻子离开这个地方。

       

        他对妻子大吼:“袁崇焕能给你发工资吗?别人守金子,你却守黄土!”甚至写好了离婚协议书。

       

        心力交瘁的佘幼芝一下子病倒了,在医院里,她写下一首诗,诗中有这样一句:

       

        看到此诗,丈夫终于理解了妻子心中的苦楚,决定支持妻子继续为将军守墓。

       

        终于,1984年,北京市文物部将袁墓列为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政府拨款,修复袁墓。

        那一日,佘幼芝跪在袁墓前,嚎啕大哭,拿出一把剪刀剪去了自己留了十几年的发辫。

       

        她在自己的户口本职业栏里,毅然填上“看坟”二字。

        满门忠烈

       

        2002年,东莞市石碣镇修建了袁崇焕故居,有关方面多次邀请佘幼芝夫妇去广东工作,佘幼芝仍然坚守家训,继续留在北京。

       

        后来,东莞市再次提出,想让佘幼芝的儿子焦平去东莞市袁崇焕故居工作,焦平答应了。

        于是,2003年,在新的一个纪元刚刚开始的时候,佘幼芝唯一的儿子焦平前往吉林,准备先去女朋友家辞行,再奔赴广东,不料突遇车祸,告别了人世,年仅28岁。

       

        强忍悲痛的佘幼芝给广东那边打电话:“我儿子活着的时候你们要他去,现在他死了,你们还要不要?”

       

        东莞方面毅然答应,把焦平的骨灰安葬在袁崇焕纪念馆,并且在袁崇焕的墓旁给焦平塑了一个雕像。

        为了完成儿子的夙愿,佘幼芝给儿子改名佘焦平。

       

        从此,袁将军的墓旁有了两个人:一个是300多年前冒死偷回袁将军头颅的佘义士;一个是300多年后为了守墓而献身的佘焦平。

       

        从此,在东莞,佘家人永远守候在了袁将军的身边。

       

        2020年8月里的一天,佘幼芝坐着轮椅最后祭拜了袁崇焕墓。几天后,老人与世长辞。

       

        临终前,女儿焦颖对母亲说,您该放下的放下,您没做成的事儿,我尽我的力量去做。”

       

        从此,焦颖接过了佘幼芝的班,选择继续守下去。

       

        金庸先生曾说:“在现代中国,最缺乏的就是侠义精神!”有人不以为然,认为侠义只是存在于金庸虚构的江湖里。

       

        然而,佘家人390多年的守护和承诺,让世人看到了一部新的侠义江湖。

        侠之大者

       

        如今,位于北京市崇文区东花市斜街的袁崇焕墓地,早已被修葺一新,里面松柏葱茏,庄严肃穆。每至祭拜时节,人们纷纷前来,瞻仰英雄。

       

        在院内南侧的一个小房间的门上,有一个牌子,上面写着“佘幼芝办公室”,坐在里面的,正是佘幼芝的女儿,焦颖。

        文天祥在《正义歌》中这样描述正义: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

       

        然而至佘幼芝后,我们应该再加上一句:在明佘家义!

        .END.

        【文|若茗】

        【编辑|柳叶叨叨】

        【排版|天天展颜】

二、袁崇焕墓祠在哪里?

       "有明大将军袁崇焕"。

       袁崇焕祠和墓位于崇文区东北部,东花寺斜街,原广东义园旧址,其庙位于区东南部龙潭公园东湖畔。

       祠堂和墓碑约建于清代初期,俗称佘家馆,面南向,大门上原有后人题写的“明代民族先烈袁崇焕墓”匾额。祠堂正房五间,前廊两端及室内墙上嵌有李济深撰《重修明督师袁崇焕祠墓碑》等石刻。

       扩展资料

       袁崇焕庙是广东人张伯祯先生于1917年创建的。庙祉坐西向东,面阔三间,坐落在高约1米的台基上。庙堂内三间各自分隔,中门上的石门额书刻“袁督师庙”。

       门两旁石刻对联为:“其身世系中夏存亡千秋享庙死重泰山当时乃蒙大难;闻鼙鼓思东辽将帅一夫当关隐若敌国何处更得先生。”

       庙内明间正壁上镶嵌袁督师石刻像,其上原有袁崇焕手迹“听雨”的牌匾,现已失落。两壁有《明袁督师庙记》、《袁督师庙碑记》、《佘义士墓志铬》等石刻。门额、对联及庙记等多块石刻均为康有为手笔。

       庙的左右次间为张先生“意钓亭”和“悼亡亭”,是纪念其亡妻亡子的家祠,其内尚有梁启超书刻的对联及宋伯鲁等名人手迹石刻,共有23块。1952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曾对袁崇焕祠、墓和庙进行过重修,1984年又重修了龙潭湖畔的袁督师庙,并准备重新修复袁崇焕祠和墓,并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袁崇焕祠在哪

        袁崇焕祠和墓位于崇文区东北部,东花寺斜街,原广东义园旧址,其庙位于区东南部龙潭公园东湖畔。

        袁崇焕(1584-1630),是明末抗击后金、保卫山海关和北京的著名将领,战功卓著。后因崇祯帝听信谗言,被冤杀。后人为纪念袁崇焕,先后修建了祠和庙。

        祠堂和墓碑约建于清代初期,俗称佘家馆,面南向,大门上原有后人题写的“明代民族先烈袁崇焕墓”匾额。祠堂正房五间,前廊两端及室内墙上嵌有李济深撰《重修明督师袁崇焕祠墓碑》等石刻。屋檐下是叶恭绰敬题“明代粤先烈袁督师墓堂”匾额。祠堂后即为袁崇焕墓。原有坟丘,高约2米,墓前立有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湖南巡抚吴荣光题写的“明袁大将军之墓”石碑及石拱桌。墓地周围以砖砌花墙,种植四季常青的松柏。现仅存墓碑和墙壁上的部分石刻。

        袁崇焕庙是广东人张伯祯先生于1917年创建的。庙祉坐西向东,面阔三间,坐落在高约1米的台基上。庙堂内三间各自分隔,中门上的石门额书刻“袁督师庙”。门两旁石刻对联为:“其身世系中夏存亡千秋享庙死重泰山当时乃蒙大难;闻鼙鼓思东辽将帅一夫当关隐若敌国何处更得先生。”庙内明间正壁上镶嵌袁督师石刻像,其上原有袁崇焕手迹“听雨”的牌匾,现已失落。两壁有《明袁督师庙记》、《袁督师庙碑记》、《佘义士墓志铬》等石刻。门额、对联及庙记等多块石刻均为康有为手笔,有较高的历史和书法艺术价值。庙的左右次间为张先生“意钓亭”和“悼亡亭”,是纪念其亡妻亡子的家祠,其内尚有梁启超书刻的对联及宋伯鲁等名人手迹石刻,共有23块。

四、袁崇焕墓祠在哪里?

       袁崇焕墓祠在北京市东城区东花市斜街52号(广渠门中学对面)。是为纪念明末清初抗清将领袁崇焕所修建、修缮的包括墓碑、祠堂、庙宇等一系列纪念建筑。曾多次遭到损毁,现已被作为重点文物被保护。

       民国初年,康有为出面,各界在墓旁建立袁崇焕祠。原墓堂廊柱曾悬有康有为手书“自坏长城慨今古,永留毅魄壮山河”对联。1950年代,北京城区改造过程中,决定将城内墓葬迁出,袁崇焕墓也在其中。社会名士叶恭绰、李济深、章士钊、柳亚子等人联名呼吁保护。

       毛泽东于1952年5月25日批示予以保护。1954年,墓葬得到维修并保存下来,**期间又遭到破坏,居民入住。直到2002年才彻底迁出居民,成立纪念馆并向游人开放。2006年,袁崇焕墓和祠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扩展资料:

       袁崇焕墓第17代守墓人佘幼芝逝世

       从东莞市袁崇焕纪念园方面获悉,2020年8月12日13时50分,袁崇焕墓第17代守墓人佘幼芝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从1630年至2020年,佘氏家族为袁崇焕守墓整整390年。1630年9月22日,一代名将袁崇焕含冤受磔,崇祯皇帝下令将他的头颅悬挂在广渠门外示众。

       当晚,佘幼芝的先祖冒死将首级偷出,掩埋在自家后院——地处北京广渠门内的佘家馆街,人称广东义园,开启隐姓埋名的守墓生涯。清乾隆年间,袁崇焕的冤案得以平反。佘幼芝的伯父是佘家第16代守墓人。佘幼芝自小跟随在伯父的身边,听袁崇焕的故事。

       佘幼芝说,先祖临死前,曾给后人留下三条遗训:自己死后可埋于袁大将军一侧,与大将军永远相伴;袁大将军为国家而无后代,佘家人一定要世代相传为大将军守墓,不准回广东故里;佘家后人永远不许为官但必须读书,读书可知史,可明礼。

       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来源: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袁崇焕墓地在哪里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袁崇焕墓地在哪里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搜索
最近发表
随便看看
友情链接
© Copyright By 生命之书.Some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生命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