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书

诞生于2010年,专业的公墓陵园管理系统、网络祭祀系统。

萧红的墓地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萧红的墓地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一、萧红墓畔口占的作者是谁?

       《萧红墓畔口占》是近代诗人戴望舒于1944年所作的一首悼亡诗。

       这首诗是诗人戴望舒在萧红墓前凭吊时的口占之作,它包含了诗人对朋友的真挚怀念和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沉感慨。诗句采用口语,质朴且明快;叙述十分简洁,却能让细腻而又深沉的感情从中自然地抒示出来。

       原文如下:

       萧红墓畔口占,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扩展资料:

       戴望舒(1905年11月15日-1950年2月28日),男,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浙江杭州人。后曾用笔名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等。

       创作背景

       萧红在1942年因病客死香港,葬在浅水湾,年仅31岁。诗人在1938年去香港,1941年香港沦陷,他因宣传抗日而被捕入狱,并受伤致病。

       1944年作者虽已获释出狱,但祖国山河破碎依旧,作者心情仍然是十分沉重的。

       作者前往浅水湾探访萧红的墓地,这首诗是作者在萧红墓前凭吊时的口占之作。

       文学赏析

       此诗题作“口占”,似乎是诗人在墓地即目所见,出口成章,没有经过长期的思索和酝酿。看过诗题,再看诗篇本身,短短四行,既无沉痛的语言,也不见泪水的痕迹,给人的印象并不强烈。

       倘若知道了诗人和被凭吊者萧红特殊而不幸的遭遇,那么就会有别样的感悟了。

       这首诗艺术上的特点是:诗句采用口语,质朴且明快;叙述十分简洁,却能让细腻而又深沉的感情从中自然地抒示出来。

二、萧红死于怎样

        有一本写萧红的传记,书名为《漂泊者萧红》。“漂泊”两个字,真的把萧红一生经历的基本状态,聚焦得既简洁又贴切。 从1926年,15岁,萧红就告别了呼兰河,随后从哈尔滨到北京到上海到日本到山西到武汉到香港,由塞北穿越到岭南,在神州大地留下一条长长的行走轨迹。 萧红的心里路程,也是如此,一直在“漂泊”。比如情爱,与她有过纠结的男人,除有过婚约的王恩甲,同居的萧军,结为夫妻的端木蕻良之外,和陆哲瞬,李洁吾,以及骆宾基都曾有这样那样的亲密接触。 更让人感到凄凉悲哀的是,1942年1月22日,这位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生死场》《呼兰河传》等等名著的女作家,正处于31岁的黄金年龄段,却香消玉殒了。病逝于香港之后,在战乱阴云的笼罩下,匆匆草草地埋葬在异地它乡,不能魂归故里,仍然在苦苦的“漂泊”。 一躺在玛丽医院的手术台上,萧红就有了一种将不久于人世的预感。弥留之际,向已经四十几天不在身边,终于现身的端木,交代了后事。 其中摆在最头前的一项,就是希望能安息在上海鲁迅先生的墓地旁。可眼下,在日本入侵者铁蹄践踏下,战火漫天,完成这个愿望,纯属幻想。所以有个退一步的要求,把自己埋葬在临近大海的岸边。 端木遵照萧红的遗愿,与一直在病榻前照顾萧红的骆宾基一起,捧着装着骨灰的瓷罐,到了浅水湾。最后选择离丽都酒店不远的一处花坛,在一棵凤凰树下,用四只手挖出一个土坑,把骨灰罐放进去,再敷上土,堆起几块石头,又插上写着“萧红之墓”的木牌。 这四个字,是端木亲手写上去的。 这样的位置,与几十年后,一位年轻诗人卧轨弃世前歌吟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极其吻合。凤凰树开花,艳丽炽烈,像一片如火如荼燃烧着的云霞。花开之后,落英缤纷,地面便铺上了一袭红彤彤的锦绣。 端木思虑得十分周到。唯恐放置一处的骨灰,以后无法寻找,他又把事先备好的另一个骨灰罐,埋葬在同様位于浅水湾的圣士提反女校校园。选择了一处朝向东北方向的山坡,很隐蔽。也是凤凰树下,只是没有木牌。 就这样,萧红孤零零的一个人,长眠在异地他乡。诗人柳亚子一首《吊萧红女士》,像似替端木代言,道出了他此刻心情:“杜陵兄妹缘何浅,香岛云山梦已空。私爱公情两愁绝,剩挥热泪哭萧红。” 春花秋月,星转斗移,到了1957年,香港丽都酒店要在萧红墓地那一片地方,修建游泳池。“漂泊”的萧红,不得安生了。于是,在香港许多热心人士的奔走协助下,经过多次交涉商议,最后决定把萧红墓迁移到广州。 香港以叶灵凤,曹聚仁为代表,广州以欧阳山,秦牧为代表,举行了隆重的骨灰交接仪式。萧红遗像旁的挽联,字字饱含深情,沉痛哀婉,触目惊心:“人赏奇文,证才气纵横,亦遭天妒;魂归乐土,看山河壮丽,待与君同。” 令人特别遗憾的是,做为萧红丈夫,家人的端木,竟然未能亲临现场,亲自把15年前,自己捧过的妻子骨灰,迎接到身边。 仪式之后,在广州郊外银河公墓建起一座萧红墓地。虽然是“魂归乐土”了,可“乐土”并不意味着是“故土”。珠江与呼兰河仍然相距遥远,一南一北,可望不可及。萧红依然在“漂泊”。 1987年。,11月,端木在夫人陪同下,终于来到了广州。已届75岁高龄的老人,迈着蹒跚的。脚步,站在银河公墓的萧红墓前。抚今追昔,百感交集,由夫人代替他读了《风入松·为萧红扫墓》:“生死相隔不相忘,落月满屋梁。梅边柳畔,呼兰河也是潇湘。洗去千年旧点,墨镂斑竹新篁。/惜烛不与魅争光,箧剑自生芒。风霜历尽情无限,山和水,同一弦章。天涯海角非远,银河夜夜相望。”以一首词,献上了一瓣心香,在诀别长达45年之后,姑且也算是了却几丝心愿吧。 1992年,呼兰县政府,在萧红故居旁的西岗公园,重修了萧红墓地。端木把他贴身珍藏了五十多年的萧红的一缕青丝,拿了出来,葬入了呼兰河边的坟墓。 然而这处墓地,还只是个青丝冢,没有一粒骨灰。萧红仍然没有魂归故土,还在“漂泊”。 1997年,端木逝世。他的夫人,遵从端木临终嘱咐,携带他的一半骨灰到了香港,撒在仍然遗留着萧红一半骨灰的圣士提反女校校园的凤凰树下。 端木陪伴着萧红,继续在浅水湾“漂泊”。

三、萧红墓畔口占是什么之作

       萧红墓畔口占是诗人戴望舒在萧红墓前凭吊时的口占之作。

       它包含了诗人对朋友的真挚怀念和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沉感慨。诗句采用口语,质朴且明快;叙述十分简洁,却能让细腻而又深沉的感情从中自然地抒示出来。

       扩展资料:

       萧红在1942年因病客死香港,葬在浅水湾,年仅31岁。诗人在1938年去香港,1941年香港沦陷,他因宣传抗日而被捕入狱,并受伤致病。1944年作者虽已获释出狱,但祖国山河破碎依旧,作者心情仍然是十分沉重的。作者前往浅水湾探访萧红的墓地,这首诗是作者在萧红墓前凭吊时的口占之作。

       但是他上路了,且到达了。有多少情意在这句话中看不出来呢?有多少情意才能让一个人“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来与你相见?这种表达感情的方式十分节制含蓄,通过对现象的陈述来表达感情。这就好比用“茶不思饭不想”的现象来表达我对你的思念,用“魂不守舍丢三落四”来表达我对你的挂牵。

       那么再对比第二句“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动作上是“放”,与“走”这个持续性的动词形成对比。“放”在时间上的短暂又与“六小时”形成对比。“放”与“走”“六小时”的对比是一轻一重一短暂一持久一温柔一紧张。

       如果这样解释不能让你感觉到效果,那么这句手法类似的诗也许更加明显:“ 那一年,我磕长头拥抱尘埃,不为朝佛,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我细翻遍十万大山,不为修来世,只为路中能与你相遇;”

       感情上的“红”,意味着积极欢欣。与第一句的“寂寞”形成对比。为了一面的欢欣我愿承受漫长的寂寞。空间上的“头边”,意味着亲近。与第一句的“长途”形成对比。距离再远我也可以在你身边。

       第三句“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与第四句“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形成对比。一个人在焦急等待,一个人在卧听闲话。嗯,我们是在讨论悼亡诗。所以应该说生者在受着煎熬,在焦急等待。而生者心中的死了的人却是悠闲自在 。

       我们注意时间点,1944年,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啊。戴望舒的这种悼亡实是在战争年代的真心羡慕死者。欲超脱而不得的心境可见一斑。

       就悼亡诗而言,这首诗含蓄蕴藉、内涵丰富、情意深长,表现手法不平不奇、表达感情不藏不露、表明思想不急不躁。

四、萧红死于怎样

        推荐于 1941年12月7日起直至1月22日去世,萧红因病及避难前后辗转十处,其中在港岛跑马地养和医院期间被误诊为气管瘤而动手术。术后情况愈恶。1942年1月22日11时,萧红死在日属香港一个法国传教士所办的临时医务站(由圣士提反女校匆忙改成)里,年仅31岁。骆宾基回忆说端木蕻良直至1月12日香港局势稳定后才出现,此前一直只有他在陪伴萧红;但端木蕻良对此否认。1月24日骨灰在跑马地日本火葬场火化,1月25日黄昏,一半葬于香港浅水湾,1950年代因香港地产开发,其墓地遭破坏,部分骨灰迁葬广州银河公墓;另一半则被端木蕻良私下埋于香港中半山区圣士提反女子中学(即去世时所在医务站)的校园小坡上,80年代端木蕻良委托卢玮銮帮助寻找,但在那之前小坡经历了一次翻修,骨灰至今下落不明。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萧红的墓地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萧红的墓地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搜索
最近发表
随便看看
友情链接
© Copyright By 生命之书.Some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生命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