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书

诞生于2010年,专业的公墓陵园管理系统、网络祭祀系统。

罗布泊小河墓地(罗布泊小河墓地在哪)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罗布泊小河墓地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一、震惊世界!新疆大沙漠考古十大发现附考古意义

        为了更好的了解历史、追溯历史,考古作为一门综合性的科学研究,对于人类了解古人生活遗迹和遗物有更进一步的发现。中国作为文明古国之一,中国考古学遍及全国各个地区,那么接下来呢就由本站我为大家揭秘新疆大沙漠考古十大发现,感兴趣的不妨一起往下看!

新疆大沙漠考古十大发现

        1、新疆若羌罗布泊小河墓地;

        小河墓地是由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发掘的,发掘墓葬一共有167座,其出土的文物十分珍贵,数量也较多。小河墓地共采集了30多具古代尸体标本,其属于青铜时代,一部分的墓葬尸体以及随葬品都保存完好。这次对小河墓地的全面发掘,对于新疆史前考古是一次全新的进展和跨步。

        2、新疆尉犁营盘汉晋墓地;

        其所属年代为汉代至晋代,是目前新疆发掘面积最大、资料最全面的一处墓地,发现了很多古城、农田以及公共墓地等等,对于考古学家研究这一时段文化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基础资料。

        3、新疆吉木乃通天洞遗址;

        通天洞遗址是新疆境内发现的第一个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通天洞遗址位于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托斯特乡阔依塔斯村东北的一处花岗岩洞穴遗址。从遗址类型来看,以居址、墓葬和城址为主,发掘面积合计65平方米,这一考古发现对了解新疆地区四万多年以来古人类演化发展过程、确立区域文化发展的编年框架有重要意义。

        4、新疆库车友谊路晋十六国时期砖室墓;

        墓葬的年代可推定为晋 十六国时期,墓葬系在原戈壁沙砾层上下挖而成。此次考古发现对阐明汉晋时期中原王朝和西域绿洲城邦国家间政治、经济、文化关系及丝绸之路历史,具有重大价值。

        5、尼雅遗址;

        位于中国西北部新疆的民丰县,年代为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5世纪。尼雅的前身是古精绝国,已发掘出来的部分建筑保存完好,现为历史文化类人文风景旅游区。尼雅遗址的发现,为研究中原王朝与西域古国的关系、研究东西文化交流以及丝绸之路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6、阿敦乔鲁遗址与墓地;

        近年来在新疆发现的重要的青铜时代遗存,遗址与墓地的年代为公元前19世纪至公元前17世纪,目前可以辨识出的尚有60余座墓葬,此外,遗址中大型石构建筑遗迹与墓群相互关系的确认,为全面认识早期游牧民的经济生活方式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证据。

        7、呼斯塔遗址;

        在新疆温泉县东北约40 公里的阿拉套山脚下的呼斯塔草原草原上发现了一处规模庞大的青铜时代早期遗址 呼斯塔遗址,其总面积为12 平方公里,是温泉县境内发现的规模最大的青铜时代早期遗址,年代不晚于距今3600 年。这一考古发现对认识这一地区青铜时代早期的社会组织结构和社会发展阶段具有重要意义。

        8、新疆鄯善吐峪沟石窟群和佛寺遗址;

        吐峪沟石窟寺遗址的考古发掘揭露出十分丰富的寺院遗迹,出土遗物的种类及数量庞大,是中国佛教考古的一次重大发现。对于重新认识土鲁番的历史文化及各民族、各宗教和谐共存的社会背景,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9、新疆巴里坤东黑沟遗址;

        到目前为止,已发掘石筑高台1座,石围居住基址4座,墓葬12座,取得了重要收获。为研究古代游牧文化的特征、社会生活和判断该类遗存的文化属性和年代等提供了一批重要资料。

        10、克孜尔石窟。

        位于新疆拜城县克孜尔镇东南7千米明屋塔格山的悬崖上,大约开凿于公元3世纪,克孜尔石窟是新疆石窟遗迹中起点最大、保存最好的一处,从1999年开始,中国政府又拨款800万元,决定对27个具有较高价值的佛洞进行岩体加固。

        看完上述我为大家盘点的新疆大沙漠考古十大发现,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了吧!中国考古学的诞生,把人类历史升到一个更高的标准,随着考古学家们的不懈努力,相信以后会发掘越来越多的珍贵文物等等。

二、罗布泊的神秘墓地——小河墓地

       罗布泊楼兰遗址,发现在罗布泊小河墓地之中,考古专家们发现了不少奇特的文物,但是一种被安葬在棺材中的木头尸体,却极大的引起了他们的注意,甚至专家们都无法猜测其中的原因。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1934年夏季,一位来自于瑞典的考古学家贝格曼,曾带着自己的科考队来到新疆罗布泊地区,并在艰难的探索中偶然发现了一座庞大的古墓群,贝格曼称它是有一千口棺材的古墓葬,因墓葬附近有一处干涸的小河,故此得名小河墓地。小河墓地位于孔雀河下游河谷南约60公里处,东侧距离楼兰古城约有175公里,该墓地分上下数层,其状态为层层叠压状,整体来看,外观与一座椭圆形沙山无异。小河墓地最重要的特色,便是沙山上密密麻麻矗立的140多根多棱形、圆形、桨形的胡杨木桩,它们的造型完全区别于其他墓地,具有极高的考古研究价值。据考古专家称,迄今为止考古队在小河墓地共发掘墓葬33座,其中成人墓25座、儿童墓8座,还发掘和采集文物近千余件,不少文物举世罕见。考古人员还从木雕人像、花纹木箭、冥弓、木祖、麻黄束、涂红牛头、蛇形木杆、木构上嵌铜片等文物风格上推测,小河部落其实是充满原始宗教氛围的人类文明,不禁令人觉得匪夷所思。小河墓地中发现的尸体,几乎都保存得十分完好,原因就是沙漠本身气候干燥,很大程度上阻止了生物体的腐烂。墓地中编号为M11的女性墓主人,被外界尊称为小河公主,她有着卵圆形的面庞以及披肩栗色长发、小巧的鼻梁、丰厚的嘴唇,在棺中平躺如同熟睡一般,不免让人感叹她生前的美貌。有趣的是,小河墓地中被发现的尸体,大多数都还散置着大量麻黄小枝、麦粒、黍粒以及牛羊的耳朵尖,初步猜测它们的作用是生者为死者准备的粮食,但从发展角度而言,它也折射出当时小河绿洲农业与畜牧业的发达程度。更加诡异的是,在考古专家研究的过程中,他们居然还找到三具木头人尸体,它们的身高都超过三米,是由木头雕刻成人像制成的假人。但通过简单的测量发现,木头人的身高要略微大于棺材的长度,故此,木头人不可能是被安置于棺材中的道具,由此可以大胆推测,它们应该是耸立在墓地某个特殊位置上,用以守护墓地中的诸多灵魂,活着就是某种特殊的祭祀道具。但是也有专家认为,从小河墓地种种奇特葬制来看,木头人的作用也许是用于承载灵魂的工具,毕竟小河部落已经发展出了事死如事生的生命观,它们也许就是生人为死人制作的灵魂安居地。小河墓地中最令人奇怪的现象,当属棺椁内一些残缺不全的尸体。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棺椁内的尸体不能用残缺不全表示,他们失去的部位,已经被一些木棍加以填充。例如,在小河墓地东北角附近被发现的男尸,只有头颅与手臂,剩下的其余部分如双腿与躯干部分,都是由木头制作而成的。对于这种奇特的现象,不少考古专家都对此进行了猜测。有专家认为,生者之所以会为他安置一些假肢,可能是由于他本身死后肢体不全所致,初步认定其可能被野兽攻击过,导致自己的身体残缺不全。还有专家认为,导致其肢体残破不堪的主要原因,可能是部落之间的战争攻伐,毕竟一些部落专门以虐杀为乐,用于瓦解对方的军心。当然,还有专家认为,将死者尸体一部分用来献祭,可能就是小河部落的葬俗规定,毕竟他们信仰的宗教极其神秘。小河墓地的谜团众多,一时之间竟无法被全部揭开,但我们始终会相信,埋葬于茫茫沙漠内的墓地之所以会重新出现,一定是带着某些使命而来,考古专家们一定会揭开所有的谜团,让小河部落从此不再神秘

三、罗布泊小河墓地西北6公里处,有座至今未确定身份的神秘古城

       

        从1900年斯文·赫定寻找遗失的铁锹却意外发现楼兰古城开始,罗布泊腹地深藏的秘密总是这样突然出现。这座发现于 注 宾河边的新遗址,是否是《水经注》记载的注宾古城,抑或是一座根本不见任何记载而仅存在于传说中的大漠古城?

       

       

        2008年11月,孤独虬曲于茫茫沙丘中的千年胡杨,又迎来了一群久未谋面的人类,那是2008东方道迩罗布泊大型综合考察队的队员。他们从远处深一脚、浅一脚地跋涉而来,又一步步挪向沙漠更深处。他们要去探究的,是罗布泊小河墓地西北6公里一处疑似人类活动遗迹。

       

        死寂千年的罗布泊,如今只剩风沙、酷热、墓地、干尸。唯有陆续在不经意间重见天日的遗址,印证着塔里木盆地流播千年的沙漠古城传说,以及曾经的翠绿与丰美。

       

        而将要出现在伊第利斯等人面前的,会又是一座仅见于古文献中,甚至根本不见任何记载而仅存在于传说中的大漠古城?

       

       

        科考队此行,缘于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吕厚远的一次不经意发现。从1900年斯文·赫定寻找遗失的铁锹却意外发现楼兰古城开始,罗布泊腹地深藏的秘密总是这样突然出现。

       

        2008年11月22日夜,为了即将出发去参加的2008罗布泊野外科考,吕厚远正在观察小河墓地附近的遥感图像。他的目光顺着西边古河道逐渐北移,忽然停顿在了一个形如反写“L”的直角上,它由近南北走向、近东西走向的明显白色条带组成,和风向控制的沙丘延伸,以及雅丹地貌分布方向完全不同。

       

       

        1934年4月,瑞典探险家贝格曼无意间闯入了被黄沙湮没千年的小河墓地,他估计这里有1000口棺材。但他最终没找到小河居民生前的居住区。

       

        小河墓地再次迎来人类造访,已是67年后。那一次,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所长夏训诚带队前来,同样没有找到居住区。这成为罗布泊科考中一个悬而未决的谜团,而这一次的“L”是否与之有关?

       

        随即,科学家们商定,把这个位于小河墓地西北方向5-6公里左右、古河道西岸的“L”列为此次考察的首站。11月25日,由伊第利斯引领科考队奔向小河墓地所在位置。

       

       

        凭借GPS精准定位,仅仅一天后,科考队就在茫茫沙海中找到了小河墓地。尽管风沙迷眼,尽管全部补给都要依靠沙漠车转运,严寒的沙漠之夜,甚至还要靠烧胡杨枝在帐篷里取暖。但在第二天,科考队还是毅然决然地从小河墓地向“L”的方向搜索前进。

       

        离“L”点约2-3公里的地方,遇到连绵的沙丘,考察队下车步行。伊第利斯穿着一件满是大兜的外套,兜里装瓶水,手拿GPS,时而走在最前面,时而向无尽的远处沙丘张望,时而小跑几步。

       

        在离“L”1.5公里左右,沙丘间平地开始陆续出现陶片、动物骨骼,还有两枚五铢钱,甚至还有建造房子用的红柳,离“L”越近,人类痕迹就越密集。

       

        26日下午,科考队到了距离小河墓地西北6公里处、也就是“L”的所在地。站在沙丘的高处远眺,一片面积不足10平方米的红烧土赫然跃入他们的视线,远处是一道的白色条带在沙丘中若隐若现,那是城基的残迹吗?

       

        欣喜若狂的科考队员们,在沙丘群中高一脚低一脚、跌跌撞撞地扑向“古城”,这是一个由三个边长约220多米、顶宽6米的墙体组成的大型建筑遗址。不知道是几千年还是几百年前的红柳枝,交错着斜斜地伸出地表的黄沙,和着泥土一层层垒成了古城墙。

       

        千百年的风沙呼啸,已经从城垣南北向墙体北端侵蚀殆尽,那正是吕厚远在卫星照片上所见“北边断续的白色线条”。东西向墙体的西端,同样被沙丘掩埋了,西边的墙体则全部消失不见,不知是已深埋于黄沙之下,还是坍塌不存。

       

        这不是村庄,这确实是一座掩埋于黄沙中的大型考古遗址。

       

        “就叫汉晋四号遗址吧。”伊第利斯说。后来,亦有人认为应该叫“某某古城”更能够体现这个遗址的特点。

       

       

        现场勘查告一段落后,对古城真实身份的探究,却刚刚开始。

       

        一年之后,吕厚远等学者通过对古城遗址的碳14年代分析,在2010年的《科学通报》(第55 卷 第3 期)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名为“罗布泊新发现古城与5个考古遗址的年代学初步研究”。文中公布了这个古城的年龄数据,首先排除了它与小河墓地的直接关联: 古城应建于公元440-500年间,相当于中国北魏时期,跟小河墓地建筑时代完全不同 。

       

        这座遗址的规模仅次于楼兰古城,且至今所在不详的罗布地区古代城郭,考古学家们在文献中找到了两个: 埒娄城和注宾城 。

       

        埒娄城始建于西汉,西域都护府筑于孔雀河三角洲,有军队驻守。它先后演变为东汉的爵离城、北魏的柳驴城和元代的坤闾城。

       

        不过也有学者认为,埒娄城只是楼兰的异译。

       

        注宾城则只记载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河水又东经墨山国南,又东经注宾城南,又东经楼兰城南而东注。”北魏后,注宾城便再也不见于史书和札记中了,就此人间蒸发。至于它的确切始建年代、有多少人口、何时消亡一概无从查考。

       

        此前,著名考古学家黄盛璋先生考证,小河墓地西边的小河古河道,作为孔雀河的支流,就是注宾河。 如是,从与注宾河的相对方位来判断,注宾城与“汉晋四号遗址”吻合。

       

        除了年代与地理方位的吻合外,夏训诚又提出了另一个佐证,“以河名命城名,或者以城名命河名,是古今通用的习惯。” 吕厚远等在发表的论文中将这个新发现的古城暂定名“注宾河古城遗址”。

       

        上世纪90年代,有人曾提出营盘古城遗址是否就是注宾城,但城中不似有大量屯田之地,墓地的死者和陪葬品也有游牧民族的色彩。于是新疆文物考古所专家在1999年1月的《文物》杂志上发文,否定了这种可能性。

       

        无论是不是注宾城,汉晋四号遗址位于古代塔克拉玛干沙漠东端与东部河流、湖沼的过渡地区,紧邻近丝绸之路古驿站阿拉干,守望着丝绸之路东西和南北交通要道的十字路口,位置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史记》记载,西汉时期,丝绸之路上每年仅往来使者少则近千多逾数千,还有过往商贾僧侣等,而这座古城之所在正是他们的必经之地。

       

        遗址中出土的文物,也佐证了它当年作为丝绸之路十字路口要塞的繁盛,以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特质。发现遗址时,科考队员们在现场捡拾了许多陶片、石磨盘、陶制的坩埚及铜门扣、铜锁、纺锤等,来自西方的玻璃器则和中国货币货泉、五铢钱夹杂在一起。

       

        两大箱文物中,最为珍贵的是一件古代将军的皮带扣:黄铜打制,上面镶嵌着蓝色、红色的宝石。

       

       

        《水经注》在介绍过注宾城方位后,又有“盖发田士所屯,故城禅国名耳”的记载,显然, 注宾城是军屯之城 。

       

        此次科考,在汉晋四号遗址内及周边也发现了大量红陶、灰陶等农耕生活痕迹。证明这里曾经存在耕地,与史书中注宾城的属性暗合。

       

        这也不是人们在注宾河流域首次发现屯垦痕迹。1930、1935年,考古学家黄文弼曾两次到罗布泊地区考古,在孔雀河下游罗布泊北岸,发现了汉军屯垦的沟渠、堤防和兵营住宅,还有西汉古烽、燧、亭的遗址。

       

        而在汉晋时期的楼兰古城中,古建筑物的墙皮上,掺杂有大量麦秸、糜秆的碎节和壳粒。在古城塔东侧不远的一堆朽乱木材下,曾发现深达七十厘米的糜子堆。据此,1988年发表的《楼兰古城调查与试掘简报》称,楼兰屯田军不仅曾大量种植稷,而且收获颇丰, 楼兰土垠遗址还是西汉著名的粮仓——居卢仓 。

       

        事实上,屯田是自汉武帝经营西域起就确认的国策,此后历经魏晋、十六国、隋唐,中原王朝在古丝绸之路上修建的城堡,几乎都带着强烈的军屯色彩。最初是为“断匈奴右臂”,汉武帝在河西走廊设四郡,开发屯田,兴修水利,以站稳脚跟。至公元前101年,屯田已经扩展到塔里木河中游。当时在今尉犁和轮台的屯田军士已达数百人,溉田5000公顷以上。

       

        西域各国中,由于楼兰距内地最近,又地处丝绸之路南北两道交叉口,而且水土资源丰富,因此,自从公元前77年汉昭帝派军占领楼兰城后,“汉晋四号遗址”所在的孔雀河下游,也就是注宾河流域农业生产开始迅速发展,成为汉政府在西域驻军的大本营和经营西域、维护丝绸之路的粮食生产和储存供应基地。

       

        屯田不仅成就了西汉以来中央政府对西域的成功控制,更支持了此后西域几百年的繁盛和人口集聚 。

       

        张骞通西域时,古楼兰还是“少田,寄田仰谷旁国”,“民随畜牧逐水草”,根本无法支持大规模人口集中居住,更无能力供养往来商贾僧侣,以及中原王朝的大批常驻西域部队。

       

        而到西汉盛期,这一带出产的粮食,除了供应楼兰国常住人口及每年数千往来使者外,还养活着中原王朝在楼兰的万余常驻屯田军。

       

        据方英楷《新疆屯垦史》记载,西汉时这批驻军人数最多时达一万五千人,按每一屯田士卒耕种15亩地计算,人数最多时可垦田地近23万亩,约15万平方公里。而整个罗布泊地区才近10万平方公里。如是,只要有2/3士卒屯田,就可以使罗布泊荒地遍垦 。

       

        到东汉末,屯田规模更进一步扩大。东汉后期或魏晋初,敦煌人索励更率酒泉、敦煌兵士千人至楼兰屯田,还召集鄯善、焉耆、龟兹三国兵士3000人,将注宾河河段拦断,蓄水溉田。于是,注宾河流域成了一个“大田三年,积粟百万,威服国外”的重要垦区。

       

       

        然而,注宾河流域乃至整个古楼兰地区,只兴盛了三四百年 。公元4世纪末高僧法显路过此地时,已是“沙河多恶鬼热风,遇则无全。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度处,则莫知所拟,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

       

        再没有带着丝绸和玻璃器皿络绎往来的商贾,再没有骑着快马奔驰不绝于道的使者,再没有头插羽毛、高鼻深目的楼兰美女,再没有冷月下对着大漠关山唱思乡怨曲的屯田士兵,只剩下“平沙莽莽黄入天”。

       

        4世纪之后,古楼兰史不记载,传不列名,就此销声匿迹。到7世纪,唐玄奘从天竺西游归来,便只能看到楼兰国“城廓岿然,人烟断绝”。他在《大唐西域记》中还记载了一个“天降黄沙湮没遏劳落迦”的传说:遏劳落迦是今和田北方的一个城邦,某天夜半时分被一场从天而降的沙雨顷刻淹没,永久沉睡在了塔克拉玛干沙漠之中。

       

        这个故事,显然是根据某个绿洲古城被风沙摧毁之事加工而成。有人说那就是喀拉墩古城,也有人说,它更接近于今天的园沙古城。但古城的沙化并非一夜之间的事,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以园沙古城为例,城中1.2米厚的土层,最底下是淤泥、芦苇,往上渐渐有了细沙,越接近上层沙化就越严重。

       

        同样我们尚无从考证“汉晋四号遗址”的最终废弃时刻:当楼兰古城于376年废弃时,也是距它100多公里的米兰古城,仍空前强盛。发达的水利体系,使伊循古灌区面积达4.5万亩,人口达1.5万人,直至公元5世纪末,鄯善国为丁零(高车)所破,这才民众尽散、城池废弃。

四、罗布泊的神秘墓地——小河墓地

        罗布泊沙漠被称为死亡地带,1934年的时候,有人在这里发现了一片神秘的墓地,但在此后的66年里,这块墓地就像人间蒸发了一般,再也没人能找到。近年来,通过GPS全球定位系统的帮助,考古学家们再次开启了对这片墓地的 探索 ,并且揭开了一个惊人的秘密。 这片神秘的墓地被称为“小河墓地”,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附近的一个干涸的河床里。由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占据了盆地的大部分面积,所以这个地方并不适合人类居住,那些来往于丝绸之路的人们只能沿着戈壁行进。 小河墓地中有很多木乃伊,通过复旦大学遗传学家金力2007年对木乃伊做的DNA分析,检测出众所周知的“楼兰美女”木乃伊具有东亚甚至是南亚的血统。然而,对于小河墓地的木乃伊来说,遗传学家认为,他们同时拥有欧洲和西伯利亚的遗传基因,因此,这些木乃伊很可能来自国外。 从瑞典考古学家贝格曼于1934年最先发现小河墓地,到中国探险队通过GPS重新对墓地进行准确定位,之间间隔了66年。重新找到小河墓地后,考古学家对它进行了为期两年的挖掘。考古专家在对第5层古墓进行挖掘的时候,发现了200多支杆,每支杆将近4米高,很多柱子都被涂成红色和黑色,就像大船在水中用来划水的桨。 每一支杆的底部都是反转放置并且覆盖着牛皮的“船形棺材”,船里有很多尸体,尸体都穿着埋葬时的衣服,旁边是插满羽毛的帽子。考古专家据此推断出他们很可能是来自阿尔卑斯山脉的提罗尔山,这些尸体披着羊毛披肩,胸口别着胸针,脚上还穿着皮靴,看来他们在生前肯定对穿着非常考究。 除了尸体,每个船形棺材中还装满了陪葬品,其中包括那些编织得非常漂亮的草篮,手工讲究的雕刻面具等。考古学家还在一个女子的棺材里发现了一个和实物差不多大小的木制男性生殖器,通过分析,在每个女性船头上升起的4米长的管状物都代表着一个巨大的男性生殖器。在男子的棺材中则发现了一些桨,这些桨非常锋利,和之前发现的有所不同,考古学家猜测,这些桨很可能代表着女性生殖器。整个墓地都是生殖器的象征物,这反映出了当时 社会 对生殖的重视。 美国宾州州立大学专门研究塔里木盆地 历史 的维克托·梅尔博士认为,这些木乃伊生前显然对生殖有着极大的兴趣,并且有着一种特殊的生殖崇拜。当时的生存环境比较恶劣,婴儿的死亡率想必很高,特别是在那些偏远的地区,因此必须重视生育。梅尔博士还指出,如果这些人能发展为族群的话,那么生育孩子较多的妇女必将受到特别的尊重。 小河墓地的埋葬方式在欧洲家喻户晓,据梅尔博士介绍,在维京,船葬是一种极为普遍的风俗。墓地的附近有很多未知的居住点,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可能住在别的地方,乘船来到这个墓地。在4000多年前,塔里木盆地就已经是一个干燥得难以生存的地方了,小河流域的居民在死亡边缘维持着自己捉襟见肘的生活,直到他们赖以生存的湖泊和河流彻底消失。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罗布泊小河墓地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罗布泊小河墓地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 Copyright By 生命之书.Some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生命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