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书

诞生于2010年,专业的公墓陵园管理系统、网络祭祀系统。

朱元璋的墓地(朱元璋的墓地叫什么名字)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朱元璋的墓地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一、明太祖朱元璋墓在哪里

        朱元璋作为明太祖,逝世后被葬于何地也备受人关注。现在大家听说的朱元璋的墓,即“明孝陵”,位于南京东郊紫金山南麓。朱元璋墓地处梅花山的北面,东边就是中山陵。朱元璋墓始建于1383年,是目前存于世上的皇帝陵墓中最大的之一,在南京是绝对的处于第一大的地位,其历经朝代久远,距今也有六百余年历史了。

        朱元璋墓

        朱元璋墓明孝陵中葬着的是草根皇帝朱元璋,与其一起合葬的海域历史上著名的大脚马皇后,也是朱元璋的原配。由于朱元璋皇后马氏的谥为“孝慈”,所以该墓地取名“孝陵”。2003年经联合国教科文决议,将明孝陵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单。其实关于朱元璋是否葬在明孝陵中,是存在争议的,有史学家认为,朱元璋属于“狡兔三窟”型,其死后其实并没有安葬于明孝陵,所以近年来,关于其墓的消息也不断曝出。考古界考古的原则是尽量的去保留古代文物的一切原有的特征,如果非必要,是不建议对明孝陵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以免破坏明孝陵。正是因为这样,明孝陵一直没有被大面积发掘。

        在明十三陵中,除了定陵以外,其他的陵墓都没有被发掘。由于国家对于皇陵的探索挖掘有明确的规定,所以明孝陵并未经过过度开发,甚至很多都是未曾被动过的,但由于没有找到陪葬坑,加之现有的考古技术不足以在没有进行深度挖掘考察就判定墓中情况的条件下,朱元璋墓的内里情况就更加不明朗,也就更加引起了有对其有兴趣的考古爱好者的臆想。对于之前明孝陵是否被盗过一说,当前的考古专家们一致认为,朱元璋墓是否被挖过不可得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朱元璋墓保存相对完整,应该是没有被盗过的。

明太祖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原名朱重八,他是中国古代明朝时期的开国皇帝。不同于历史上很多出身显赫的开国帝王,朱元璋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草莽皇帝,小的时候家里很穷,还曾经给地主家放过牛。

        朱元璋画像

        元朝末年政治愈加腐败,天灾人祸,民不聊生。为了生存,朱元璋曾经剃度出家,做过50天的小和尚。寺庙断粮之后,他又被迫四处乞讨、化缘为生。三年的流浪生活艰辛而苦难,既开阔了他的视野和胸襟,锤炼了他坚毅果敢的性格。却也为他一生都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也为其晚年残忍猜忌的行为打下了铺垫。

        为了反抗元朝的暴政,朱元璋在25岁的时候,机缘巧合加入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因为英勇善战,很得郭子兴的赏识,不但把自己的养女马氏许配给了他,还正式给他取名朱元璋。这位马氏,就是我们后来常常说到的“大脚马皇后”,作为朱元璋的结发妻子,两人患难相守几十年,感情深厚。

        郭子兴死了之后,朱元璋接手了他的部队。他知人善任,很有领袖气质,麾下聚集了一批有勇有谋的得力干将。朱元璋采纳了谋士朱升的建议,奉行“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高明政治策略,韬光养晦、暗中扩张。大败陈友谅,接着消灭张士诚,再后来又歼灭方国珍。公元1368年,朱元璋终于成功扫平了各路起义军的残余力量,随即在应天府称帝登基,国号明。

        朱元璋在位期间,英明神武,很有远见,通过各项有力的措施,使得社会和生产逐步恢复正轨。后世称之为“洪武之治”。但是早年的经历,造成了他残忍嗜杀、猜忌无度的性格。34位开国功臣几乎被斩杀殆尽,仅郭英一人,得以善终,惹人唏嘘。

        1398年,71岁的明太祖朱元璋病逝于应*,*于南京明孝陵,结束了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

朱元璋怎么死的

        大家对于开国皇帝朱元璋怎么死的都很好奇,作为一个开国皇帝,他已经做了别人都没有做的事情,创下了万世不朽的功绩。那么朱元璋怎么死的呢?接下来为大家详细介绍朱元璋怎么死的。

        图为朱元璋的画像

        朱元璋出生于1328年,大家都叫他重八。小的时候家里很穷,还曾经是个放牛娃,但是他从小就与众不同,一直是个孩子王,也非常的有主见。朱重八一直在生活的贫困边缘挣扎,后来家乡闹瘟疫,父母都死了,家里剩下的几口人也都被迫各自逃生。重八是生活在民不聊生的时代,元朝的灭亡是迟早的事情。

        后来为生活,他开始改当和尚,可是没想到才吃了50天的和尚饭,就被迫离开寺庙沿街乞讨去了。因为百姓都没有吃的,无人供养和尚,寺庙也养不起和尚。他过了3年的流浪生活又回到了当初的寺庙,这个时候的朱重八经历过各种困苦以后,思想变了、性情也变的多疑了。

        民间传言明王要出世,加上民变四起,各地起义不断。也为了创立一番事业,他决定当兵。25岁的时候开始参加红巾军起义,经过三年的当兵生涯,他因为表现出众有统率之能而被奉为吴国公。后期的朱重八整顿军纪,安抚民心,逐渐收拢已经散架的国家,创立明朝。

        当了皇帝后各种事情不断,他又殚精竭虑地整顿朝纲,打击贪腐的决心尤为之大,这跟他贫苦出生有关。传闻朱重八当皇帝后也不怎么奢靡,时常想起贫穷的日子。民风、民心、经济都在他的努力下逐渐恢复,朱元璋是积劳成疾而死的。

朱元璋死后谁继位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在朱元璋的努力下,明朝开国时期的艰难度过去了,那么朱元璋死后谁继位呢?他死后继位的不是他的儿子,而是他的孙子,还不是嫡孙,是他的次孙,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朱元璋的皇位继承者朱允删缯

        朱元璋很早就立自己的长子朱标为太子,朱标和朱元璋在长期的战争中长大,很有威信。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不像自己的父亲一样严厉,而是表现的温文尔雅,是一位非常宽仁大度的人。

        朱元璋对自己的太子十分满意,虽然他在很多地方和自己的政见不合。但是好景不长朱标在37岁那年去世了,这让朱元璋十分伤心,于是就希望将皇位传给朱标的儿子,但是朱标的长子早折,而次子朱允杀硐址浅:茫于是就将他确立为皇太孙。

        那朱元璋死后谁继位呢?肯定是皇太孙朱允闪耍他是明朝的第二位皇帝建文帝。建文帝也是一位宽厚仁慈的君主,他在位期间修改了很多自己爷爷的错误政策,使得明朝开始真正的走向正轨,史称“建文新政”。

        如果建文帝继续做皇帝,整个中国的历史也会改写,但是他在位仅仅四年,皇位就被自己的叔叔朱棣夺去了。朱棣是一位很有能力的人,也是朱元璋几个儿子中最像他的,但是他并没有得到皇位。在朱元璋去世以后,朱棣起兵造反,最终夺取天下,而朱元璋的皇位继承者朱允勺源讼侣洳幻鳎一直到现在还是一个谜团。

朱元璋好色

        朱元璋是一位比较传奇的皇帝,也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位以贫民身份成为皇帝的人,所以关于朱元璋的传说有很多。其中一个传言就是朱元璋非常好色,那么这个传言是不是真的朱元璋是不是一个好色之徒呢?

        朱元璋好色剧照

        首先要在这里表明的是,朱元璋并不是一个好色之徒,人们认为朱元璋好色是因为一些电视剧的误导。在一些电视剧中,朱元璋在战争中不但霸占别人的女人,而且还 *** 了自己身边的侍女,导致侍女跳井身亡。

        实际上这些都是胡编乱造的,朱元璋并没有做过这些事情。还有人说,朱元璋后宫有四十个妃子,这也表明朱元璋好色,但是在我国古代是一夫多妻制度,一个男人有很多女人是比较正常的,一个平常的富有人家都会有很多妻妾,何况朱元璋还是皇帝。

        所以这些也不能说明朱元璋好色,相反的朱元璋是历史上比较不好色的皇帝之一。朱元璋做皇帝的时候已经四十岁了,他是贫苦农民出身,所以对于百姓的疾苦非常关心,自己做了皇帝以后一直在政务上忙碌,每天起早贪黑的工作,对于后宫确实很少去的。

        朱元璋不好色这一点在历史上是可以考证的,因此在这里要为朱元璋正名。但是有一点需要说明,朱元璋在死后实施了殉葬,除了早于他去世的两个妃子,其他的都为他殉葬了,这是他的另一面,但是也不能作为朱元璋好色的证据。

朱元璋遗诏

        朱元璋是一位了不起的皇帝,从朱元璋遗诏中就能看到一些端倪,下面是遗诏中的一段话: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奈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知,好善恶恶,不及远矣。今得万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孙允扇拭餍⒂眩天下归心,宜登大位。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丧祭仪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临三日,皆释服,毋妨嫁娶。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从事。”

        朱元璋剧照

        从朱元璋遗诏中我们看到几个重要信息,首先是朱元璋将自己的皇位传给了皇太孙朱允桑认为朱允墒歉鋈拭骷婢叩娜耍同时又天下归心,所以可以继承自己的皇位,嘱咐大臣要尽力辅佐。

        其次是简单举行葬礼,朱元璋遗诏中表示希望自己的葬礼要简单举行,不要太多的陪葬物品,也不用用金玉等物品进行陪葬。在山中建设的陵寝就很好,不要在该别处了。同时全国百姓只要悼念三天就可以了,不要时间太长,不要影响了百姓的正常生活。

        朱元璋以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以贫民身份成为皇帝的人,所以对于民间的疾苦是非常了解的。因此在朱元璋做了皇帝以后一直勤政爱民,是一位非常爱惜民力的好皇帝,可以说正式朱元璋颁布的很多惠民措施,才让大明从最早的战乱中逐渐强盛起来。

二、朱元璋墓地在哪里?

        问题一:朱元璋的陵墓在哪里 明朝最先的首都是南京,所以朱元璋死后是埋在南京的,也就是明孝陵。后来由于他的儿子朱棣造反抢了他孙子朱允傻幕饰唬所以就把首都搬到了北京,至此之后明朝的皇帝就埋在北京了。 问题二:朱元璋陵墓在哪 朱元璋的墓::明孝陵,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因皇后谥“孝慈”,故名孝陵。坐落在南京市东郊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茅山西侧,东毗中山陵,南临梅花山,是南京最大的帝王陵墓,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7届会议 2003年7月3号决定,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其周边的常遇春墓、仇成墓、吴良墓、吴桢墓及李文忠墓等5座功臣墓也同时被划入世界遗产保护范围。 问题三:朱元璋怎么死的 朱元璋墓在哪里 朱元璋是病死的 朱元璋的墓,位于南京东郊紫金山南麓。地处独龙阜玩珠峰下,茅山西侧,东毗中山陵,南临梅花山,是南京最大的帝王陵墓,也是我国现存古代最大的帝王陵之一。建于1383年(明代),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明孝陵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因皇后谥“孝慈”,故名孝陵。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7届会议 2003年7月3号决定,明孝陵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其周边的常遇春墓、仇成墓、吴良墓、吴桢墓及李文忠墓等5座功臣墓也同时被划入世界遗产保护范围。 问题四:朱元璋葬在哪里? 位于南京市东郊中山门外紫金山南独龙阜玩珠峰下。占地面积170万平方米。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至洪武十六年(1383)完成主要工程,整个陵园建筑直到永乐十一年(1413)才告结束。朱元璋1368年登基称帝,1398年逝世葬于此。由于朱元璋妻马皇后先葬于此,因皇后谥孝慈,故名孝陵。明孝陵是南京地区一座建筑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寝。原有红墙周长22.5公里。自下马坊至宝顶,绵延十数里,布局宏伟,规制严谨。自前至后有下马坊、神烈山碑、崇祯时期立禁约碑、大金门、碑亭、渡嵛桥、神道石刻、棂星门、金水桥、文武方门、殿门、孝陵殿、宝城明楼、崇丘。所有建筑仅存砖石部分,木结构均烧毁。神道两侧现存石兽6种24尊、翁仲8尊。碑亭俗称四方城,亭内的神功圣德碑 系朱棣为其父朱元璋所立,通高8.84米,宽2.24米,厚0.83米,立于永乐十一年(1413)。孝陵殿现存须弥座3层,巨型柱础56个。现有建筑为清同治年间所建。明楼的城基东西长60米,南北宽34.22米。最后为崇丘,北面围以砖墙成圆形,丘上和周围山上,万木葱郁,鸟鸣花香。陵址及规制皆由朱元璋自定,其藏而不露、含蓄蕴藉的风格对其后的明、清时期帝陵的兴建产生了颇深的影响。? 问题五: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在那啊? 南京明孝陵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也是我国现存古代最大的帝王陵之一。坐落在钟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建于1383年(明代),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问题六:明十三陵中为何没有朱元璋的陵墓 十三陵位于北京,是从北迁的永乐皇帝开始之后的明代十三个皇帝的坟墓。而之前的两个皇帝,朱元璋和马皇后合葬于当时的都城南京,为现在的明孝陵,第二个皇帝建文帝是朱元璋的孙子,在明成祖攻占南京的靖难之役中失踪。 明孝陵坐落于江苏省南京市钟山南麓玩珠峰下,为明朝(公元1368年至1644年)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作为中国明陵之首的明孝陵壮观宏伟,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直接影响了明清两代500多年帝王陵寝的形制。依历史进程分布于北京、湖北、辽宁、河北等地的明清帝王陵寝,都是按南京明孝陵的规制和模式营建的。 史料记载,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下令建陵。第二年8月,马皇后去世,9月葬入此陵墓,定名为“孝陵”。孝陵之名,取意于谥中的孝字,有“以孝治天下”之意,一说是马皇后谥“孝慈”,故名。明孝陵永乐3年(1405年)建成,历时25年。明皇室先后调用军工10万,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明孝陵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形制参照唐宋两代的陵墓而有所增益。建成时围墙内享殿巍峨,楼阁壮丽,南朝七十所寺院有一半被围入禁苑之中。陵内植松十万株,养鹿千头。因屡遭兵火,明孝陵除陵寝地宫外,现仅存神道、下马牌坊、大金门、四方城等。 墓区的建筑大体分为两组:第一组神道部分,从下马坊起,到孝陵正门;第二组是主体部分,从正门到宝城、明楼、崇丘为止。现存建筑有神烈山碑、禁约碑、下马坊、大金门、四方城及神功圣德碑、孝陵殿、大石桥等。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做了31年皇帝的朱元璋去世,礼葬孝陵。朱元璋及皇后合葬的地宫俗称“宝城”,是一个直径约400米的圆形大土丘,它的四周有条石砌成的石壁,其南边石壁上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7个大字。宝城厚实坚固,依山势高低起伏,下砌巨石,上用明砖垒筑,厚约1米,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陵墓之一。历经600余年的风雨之后,近年来宝城墙体出现了局部坍塌,墙面剥落,个别地方因为地基沉降逆向撕裂而形成巨大裂缝。南京市文物部门先后投资300多万元,采用东南大学古建筑专家的保护方案,按照修旧如旧的要求,对墙体进行了维修,如“缝合”裂缝,整平“墙面”,对变形的墙体进行修补和防水防渗漏“手术”。为方便游客一睹“龙脉”真容,还修建了一条青石板游览步道,让游客能登上宝顶看到明孝陵全貌。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会副会长、东南大学建筑学教授刘叙杰说:“明孝陵代表着明初皇家建筑的艺术成就,是中国陵墓建筑和陵墓文化的缩影。”明孝陵从起点下马坊至地宫所在地的宝顶,纵深达2600多米,沿途分布着30多处不同风格、用途各异的建筑物和石雕艺术品,整体布局宏大有序,单体建筑厚重雄伟,细部装饰工艺精湛,凝聚了当时政治家、艺术家和建筑师们的才智。 news.xinhuanet/...61 问题七:朱元璋陵墓被盗没有? 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因皇后谥“孝慈”,故名孝陵。作为中国明陵之首的明孝陵壮观宏伟,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直接影响了明清两代500多年帝王陵寝的形制,依历史进程分布于北京、湖北、辽宁、河北等地的明清帝王陵寝,均按南京明孝陵的规制和模式营建,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故而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誉。 明孝陵坐落在南京市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东毗中山陵,南临梅花山,是南京最大的帝王陵墓,中国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明孝陵被盗过但是没有成功。 明孝陵为何能在数百年间躲过贼手?曾主持明孝陵申遗工作的南京大学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所教授贺云翱告诉记者,自1997年起,文物工作者利用精密磁测等高科技手段对明孝陵进行了长达6年的考古勘探和研究证实,历史上没有一次能够盗掘成功。之所以至今保存完好,是明孝陵的特殊防盗措施、历史机缘以及地理位置共同决定的。 经过勘探,明孝陵所在的独龙阜原本是一座坚固的石头山。有些皇陵是从上往下扒开一个深穴,建好后再封起来,但明孝陵却是横向凿入山体,从内部掏空建玄宫。“这种横穴式的方法虽然工程浩大,但十分坚固。在没有炸药的情况下,古代盗墓贼从顶部向下打盗洞根本行不通。”贺云翱说。 横穴式设计使墓道成为盗墓贼的唯一通道。为了隐藏好墓道,修建明孝陵的工匠也是费尽心机。通过精密磁测,考古人员探测到,墓道并不是人们想象中那样在正中间,而是偏在一边,这种反常规的设计让许多盗墓贼无功而返。 除了横穴和侧墓道,考古人员还在明孝陵宝顶高高的封土堆下发现了厚厚一层圆润的鹅卵石。贺云翱介绍,鹅卵石本来应当出现在低洼的山涧中,它们现在出现在独龙阜的山头上只有一个原因――这是人们背上来有意铺设的,不仅便于雨水迅速渗透到宝顶排水设施中流出去,更为重要的是防盗。“这类似于古代一种流沙防盗法,当盗墓贼挖开一个洞时,鹅卵石就会从四面八方滚落下来把洞填满。”贺云翱说。这也是现在连盗掘的痕迹都很难找到的原因。 虽然明孝陵采用了三大有效的盗墓措施,但是如果遇上像东陵大盗孙殿英那样握有重兵和炸药的军阀,也难逃一劫,幸运的是,历史机缘却让明孝陵逃脱了这些大贼的魔爪。贺云翱介绍,虽然明代以后南京城屡经战火,但每个新**无一例外地对明孝陵加以保护。清朝建立后,通过保护明孝陵,有效消除了江南地区的抗清思想。甚至康、乾二帝每次下江南必定要来明孝陵祭拜,康熙还在陵前立了“治隆唐宋”的石碑。洪秀全、***在南京成立**后的第一件事也是祭拜明孝陵,以示推翻满清、恢复中华的决心。 贺云翱认为,明孝陵躲过贼手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离南京城太近了,只要一有风吹草动,城里立即会知道,这让盗掘活动不可能延续太长时间,只有无功而返。 问题八:朱元璋父亲的墓谁给看的?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贫寒。少时,父母相继去世、邻居刘继祖见他可怜,赠给他坟地―块,遂得以安葬亲人,从此,他孤无所依,于是人皇觉寺为僧。后来,红巾军起义,他加入郭子兴部队,不久,担任了左副元帅,逐鹿中原,定鼎南京,位登大宝,国号大明。 他当了皇上,于是便追尊四代,祖父被追封为熙祖,父亲被追封为仁祖,建仁祖淳皇帝陵于风阳,命皇太子到泗州(今江苏泗洪)祭告祖考妣。 不过,由于年代久远,祖先当年葬地的确切位置连朱元璋本人也难以确认。因此,皇太子一行就只好站在泗州城外,望河凭吊。 可是,待至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农历十月十二日,族人朱贵声称他已找到朱元璋祖父当年的居地和葬处,并随之公布了―个连朱元璋事先也未必知晓的神秘的故事、尤其是祖坟的神秘的风水地址。 这个故事是这样的朱元璋的祖父生于宋元之际,为江苏句容县通德乡朱家村人,因天下大乱,遂携家渡过淮水,到泗州定居。有―天,他在杨家墩下屋后的―个土坑里正躺着休息。忽然来了师徒两个道士,那个师傅老道指着熙祖所躺的地方说:“如果葬于此地,―定会出天子。”小道士问道:“何以见得?”老道说:“这个地方地气暖和,手气凝集,不信可以插根枯树枝试―试,十天内一定会长出叶子来。”接着,急忙喊熙祖起来,熙祖佯装睡熟,好一会儿才醒。老道士问他,你刚才听到了我们说的话了吗?熙祖又佯装耳聋听不清别人说的话。于是,师徒两道士插上树枝便扬长而去。 10日刚到,熙祖急急忙忙赶早去检验,果然枯枝发芽生叶。于是巧施掉包计,拔去已生枝叶之木,另换一相似原来的枯枝,过后,待到两个道士赶来,见枯枝未发叶,小道士就问:“为什么没有生叶呢?” 老道见熙祖又在附近,因此心生疑窦,指着熙祖说:“肯定被此人换去。” 熙祖没有办法隐瞒真相,就不置可否。 道士说:“你这样做泄了儿子的王气,看来不能传给儿子辈了,只能由孙子辈做天子了。”并对他说:“你有福气,死后葬此,你家―定会出天子。” 元泰定四年(公元1327年)。熙祖临死前把这个事告诉仁祖,后来果真葬在此地,不等封土,即自成坟。这一年末,朱家又迁到钟离之东的盱眙县木场里。一天,朱元璋的母亲遇一异人,儒须奇貌,头戴黄冠,身着红衣,给了她一丸白药。这药神光闪闪,待吞下,即身怀有孕。 次年,即元天历元年(公元1328午)九月生下一子,这就是后来成为明太祖的朱元璋。 朱元璋对这个故事大为赞许,根据朱贵提供的线索,朱元璋命皇太子到泗洪县建起了高大的陵寝,此即明祖陵。朱贵也因认坟或杜撰有功,朱元璋除了恩赐给他田宅、钞锭、金带、衣服等物外,还特别授予他一个祖陵奉祀四品官,并诏子孙世袭管理陵寝事宜。

三、朱元璋墓地在哪?

       朱元璋的陵墓,即明孝陵,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东毗中山陵,南临梅花山,位于钟山风景名胜区内,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其皇后的合葬陵墓。

       明孝陵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至明永乐三年(1405年)建成,先后调用军工10万,历时达25年。承唐宋帝陵“依山为陵”旧制,又创方坟为圜丘新制。将人文与自然和谐统一,达到天人合一的完美高度,成为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文化与环境美学相结合的优秀典范。

       明孝陵作为中国明皇陵之首,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直接影响明清两代五百余年20多座帝王陵寝的形制,依历史进程分布于北京、湖北、辽宁、河北等地的明清皇家陵寝,均按南京明孝陵的规制和模式营建,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故而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誉。

       扩展资料:

       建筑布局

       明孝陵处于山清水秀的环境之中,周围山势跌宕起伏,山环水绕,人文与自然景观浑然天成。陵园规模宏大,格局严谨。孝陵建筑自下马坊至宝城,纵深2.62公里,陵寝主体建筑当年建有红墙围绕,周长2.25公里。

       明孝陵经历了600多年的沧桑,许多建筑物的木结构已不存在,但陵寝的格局仍保留了原恢弘的气派,地下墓宫完好如初。陵区内的主体建筑和石刻有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包括下马坊、大金门、神功圣德碑、神道、石像路石刻等,都是明代建筑遗存,保持了陵墓原有建筑的真实性和空间布局的完整性。

       墓区的建筑大体分为两大部分:第一组神道部分,从下马坊起,到孝陵正门;第二组是主体部分,从正门到宝城、明楼、崇丘为止。

       沿神道依次有:下马坊、禁约碑、大金门、神功圣德碑碑亭、御桥、石像路、石望柱、武将、文臣、棂星门。过棂星门折向东北,便进入陵园的主体部分。这条正对独龙阜的南北轴线上依次有:金水桥、文武方门、孝陵门、孝陵殿、内红门、方城明楼、宝顶等建筑。陵寝建筑都是按中轴线配制,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

       参考资料来源:

四、朱元璋墓地在哪里?

       明朝皇帝的墓地。

       明十三陵,埋葬了明朝13位皇帝、23位皇后、2位太子、30余名妃嫔、1位太监,是当今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藏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十三陵建造的顺序依次为长陵、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 、康陵、永陵、昭陵、定陵、庆陵、德陵、思陵,其中最著名的要数长陵和定陵。长陵建成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是明朝第三帝朱棣的陵墓,也是十三陵中最早和最大的一座。高耸的明楼,是长陵的标志。

       相关内容: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于南京,死后葬于南京钟山之阳称“明孝陵”。第二帝朱允炆(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难”(为皇帝解除危难)为名发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有人说出家当了和尚,总之是下落不明,所以没有陵墓。

       第七帝朱祁钰,因其兄英宗皇帝朱祁镇被瓦剌所俘,宫中无主,在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后英宗被放回,在心腹党羽的策划下,搞了一场“夺门之变”,英宗复辟,又坐了皇帝。朱祁钰被害死,英宗不承认他是皇帝,将其在天寿山区域内修建的陵墓也给捣毁了。

       而以“王”的身份将他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这样,明朝十六帝有两位葬在别处,一位下落不明,其余十三位都葬在天寿山,所以称“明十三陵”。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朱元璋的墓地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朱元璋的墓地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 Copyright By 生命之书.Some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生命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