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书

诞生于2010年,专业的公墓陵园管理系统、网络祭祀系统。

为什么要祭祀(为什么要祭祀泰伯祠)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为什么要祭祀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一、古时候的祭祀只是拜神吗?为什么会有祭祀?

       说起祭祀,我们脑海里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扫墓祭拜祖先的样子,可实际上古时候的祭祀不仅拜神,祭拜的对象可分为天神、地祇和人鬼三种。祭祀的目的是为了表达对先人的追思及一种信仰寄托。

一、祭祀活动

       传统的祭祀活动一般是在除夕的下午,每个家族中的全体成员要身着盛装,同一宗族统一在祠堂参加这项仪式。祭拜在我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了,从华夏文明的开始就出现了。先秦时期就出现了祭祀产业不入官的说法,慢慢到了宋朝后演变成一项典型的制度。在那些久远的日子里,祭祀的方式还较为野蛮,商朝时存在着活人祭祀,以沸人的内脏、头颅、鲜血作为加工食物供奉给神灵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二、祭祀对象

       古人在祭祀时主要的几个对象是天神、地祇和人鬼。天神指的就是天上的神仙,古人敬畏天,对天上的一切事物都感到无比的神秘,且顺应规律。祭天这一习俗是从秦汉之后开始的,并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其中主要是以统治者祭祀为主,在同时同地的南郊进行,或是在北郊夏至日时进行祭天活动。祭天大典一直是历代君王必需参加的一项仪式。对于人鬼而言。这类祭祀有点类似于今天的祭祖。这是古发挥民族凝聚力,激励后代的典型做法。古人在出兵打仗、婚丧嫁娶等大事发生前都要进行祭祖活动,为的是让祖先庇佑自己,顺利完成此事。

       祭祀活动随着历史的变迁也在逐步地简化过程,各种先前不好的糟粕慢慢被摒弃了,时至今日遗留下来的就是祭祖这一习俗,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人们追忆先人。古时候的人们对祭祀如此看重,目的也是为了向上天祈福,保佑国家风调雨顺。

二、古人为何要祭祀?

       尊敬祖先是要通过一定仪式进行的,每年的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祭祀祖先已故亲人的时间,在清明节这一天,用不同的方式祭扫先人坟墓就是一种尊敬祖先的一种仪式。各地可能方式不一样,但都是一定要表示的。我们这里每年清明节,头天下午晚辈人都要拿铁锹到坟地给自己先人坟墓添些新土,插上新柳枝,烧些纸和金银泊元宝、阴币,鸣放炮竹等。究竟是为什么?很多人也不知其所以然,就是辈辈流传一直这样延续着。一般情况下在本地工作或上班的人,清明节这天都要回老家添坟烧纸的。现在清明节放假,在外地工作的人也有很多回家祭祖的。清明节的意义,是使我们中华民族延续孝道传统,不忘先辈功德,继承先辈遗志,发扬优良传统,为后人做出榜样。

三、古人为何要祭祀呢?

       由于缺乏科学知识,古人们对生存的自然环境,诸如天地山川、飞禽走兽等会产生一种自然质朴的原始崇拜心理。而祭祀就是源于古人的原始崇拜心理。

       图腾崇拜

       先民们每在一定时间就会对本族的图腾进行祭祀活动。例如中国最普遍、最典型的图腾崇拜-- 龙 崇拜。早在炎黄以前的伏羲氏时代就以龙为图腾。

       先民们认为龙能的本事很大,能呼风唤雨,这对于从事农耕的古人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古代不乏有祭龙的记载。由于 龙 的重要性,还形成了固定习俗和节日,如春节舞龙、二月二龙抬头等等。

       天地崇拜

       在以农业为本的封建社会,古人们赖以生存的是天上赐予风调雨顺,土地厚赠五谷丰登。因此,古人一直怀着虔诚的心情来祭天祭地。

       《周书.泰誓上》: 天佑下民。 ,天是古人想象中的万能者,土地是生存的根基,古代称祭土地为 社祀 ,主要有祭祀土地神等民俗活动,祈求农业丰收。

       天地崇拜中还有日月崇拜,古人们认为太阳和月亮带来阳光和雨露,滋润世间万物,促进生长。《礼记》载: 天子春朝日,秋夕月 可见,祭日祭月成了封建统治者祈祷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祭祀活动,也形成了中秋赏月、吃月饼等节日习俗。

       祖宗崇拜

       古人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对死者不祭不祀必有灾祸降临,有祭祀就有保佑。于是,每到特定的时间,生者就要祭祀死者,清明节祭祀祖先的传统已演变成中华的文化习俗。

       此外,还有英雄崇拜,就是那些对国家对人民或者在某一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人,也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如忠义关羽、爱国者屈原、民族英雄岳飞等等,都成为人们祭祀的对象。

四、古人为何要祭祀?

       古代官方重大祭祀多为祭祀天神,祭祀上天。不同民族的也有各种不同的祭祀仪式。祭祀活动起源于上古时期,认为是人与天交流的最好方式。

       通过祭祀表达上天对孕育万物的感恩之情,并祈求上天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在冬至的祭祀活动盛于唐宋时期,至明清时期更为隆重,并逐渐得到民间效仿,变成冬至祭祀的习惯。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的祭祀行为都是向上天祈求风调雨顺,丰衣足食的愿望。

       《庄子 天下篇》赞大禹: 昔者,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 ,《孟子 膝文公上》钦佩大禹: 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 。李太白诗颂大禹: 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杀湍湮洪水,九州始蚕麻 ,每年白露时节,奉祀大禹风俗古往今来传习不绝。

       禹王香会行三鞠躬礼、恭读祝文、敬献佾舞

       生活在太湖边的渔民,依然保持祭祀治水英雄大禹的习俗,称其为 水路之神 。白露日,渔民要赶往太湖西山岛上的禹王庙进香,举行禹王香会。清人金友理编纂的《太湖备考》记载,禹王香期为七天,前三天祭拜,后三天酬神,最后一天还有送神仪式。内容包括敬献三牢(牛、羊﹑猪三牲)、奠帛、献三爵(献酒)、上香、献花,行三鞠躬礼、恭读祝文、敬献佾舞等。在祭拜时,渔民许愿将把秋冬之际捕捞的第一尾肥鱼献给禹王。唐人贾岛, 已曾几遍随旌旆,去谒荒郊大禹祠 。

       大禹治水为中华民族置入勇敢顽强精神基因

       宋人黄庭坚《登临晴川阁怀古赞颂大禹治水》诗曰: 九州禹迹忘安乐,换却江山永泰宁。 后羿射九日、女娲补天裂、精卫填沧海、大禹治洪水 上古传说是最早的 高台教化 ,其传承和昭示的是中华民族面对强大的灾害、灾难之时,选择勇敢面对、豪情奋进。于心灵深处启迪忧愤、唤醒勇敢,以高尚的情操影响人的心灵,为中华民族最早置入了勇敢顽强、大无畏的民族精神基因。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为什么要祭祀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为什么要祭祀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 Copyright By 生命之书.Some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生命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