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书

诞生于2010年,专业的公墓陵园管理系统、网络祭祀系统。

陵墓地宫(梦见陵墓地宫)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陵墓地宫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一、汉朝帝王陵墓地宫结构的特点

        古代的帝王们在修建自己的里陵墓的时候为了防止他人盗墓会把地墓修建的非常的复杂,汉朝帝王陵墓地宫结构有什么特点?接下来就和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汉朝帝王陵墓地宫结构,欢迎阅读! 汉朝帝王陵墓地宫结构 考古人员把这座大冢封土全部清除后,下面是一个东西带有长斜坡墓道的中字形竖穴土坑。从墓口至墓室底部约10米,由前后斜坡墓道、墓室、外藏椁组成。墓向朝东,墓坑加墓道长达45米,墓圹本身长17米、宽12米。如此庞大的墓坑在皖西甚至整个安徽汉**古中曾未出现过,而墓室的结构则是西汉前期一种典型的高级墓葬形式 黄肠题凑。 黄肠题凑 一名首见于《汉书 霍光传》: 光薨。赐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柏木外藏椁十五具。 根据汉代礼制,黄肠题凑与玉衣、梓宫、便房、外藏椁同属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按汉代丧葬制度,这是 天子之制也 ,使用者主要是帝王及其妻妾、皇帝的宠臣及诸侯国国王与王后,实际是古代等级制度的一种表现形式。 三国 时魏人苏林在注释《汉书 霍光传》 黄肠题凑 一词时说 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向内,故曰题凑 。根据《后汉书 礼仪 志》大丧条下刘昭注补引《汉书音义》篇说: 题,头也。凑,以头向内,所以为固也 。由此可知, 黄肠 是指堆垒在棺椁外的柏木; 题凑 是指木头头部向内堆放的墓葬结构。因西汉流行用柏木构筑,故称 黄肠题凑 。柏木是中国北方特有的上等名贵木材,古人之所以选择它用于墓葬,主要取决于其材质优良、耐水湿、抗腐性强、有香味,可以保护棺木不受损坏。然而,在 黄肠题凑 中,以成千上万根珍贵的柏木心材来堆垒成一道厚重围墙,主要是一种身份、等级和权势的象征。 自上世纪70年**古学界在北京大葆台发现第一座西汉黄肠题凑墓起,又相继在河北石家庄市北郊小沿村发现了推测为西汉初赵王张耳(死于公元前202年)墓、湖南长沙象鼻嘴文景时长沙王墓、江苏高邮天山广陵王墓等近十座西汉王侯一级的墓葬。这一系列墓葬的发现,为研究黄肠题凑墓室结构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证据,而双墩一号汉墓黄肠题凑的发现,使学术界对这种葬制的起源、发展与消亡,又有了进一步认识。 发掘显示,双墩一号汉墓整个墓室由外藏椁、黄肠题凑、回廊、木椁、石椁、外棺、内棺等六部分组成,题凑直接构筑于外椁四周,由922根坊木堆垒而成,木心向内,合缝严实。题凑之上用四层计146根坊方木料铺设作盖板。盖板上用两根纵向坊木料压板,底部有四层坊木料铺垫。题凑与内廊之间为一圈回廊,外藏椁围绕题凑一周呈 凹 字形,使用穿榫和半榫等连接立柱、横梁。椁棺板及门板普遍采用 Z 字形、燕尾形、凸凹、边搭等不同榫卯结构咬合,有的还用 S 形铁件卯钉加固。这一构造方法,是其它同类墓葬所没有的,体现了独特的地域工艺制作特色。整个 题凑 高度超过椁室,墓室顶端构架在 题凑 之上,起到承重墙的作用,并把墓室连成一体,从而使整个墓室结构更为严谨、坚固。这一结构形式,与其它发现的同类墓葬基本相同。 特别引起考古人员注意的是,题凑的东端有一对开式墓门,回廊的西北角残存有一扇回廊门框,回廊内被分隔成若干个小室。椁室为双椁,一木一石,东端有两重对开式门扉。 黄肠木 绝大多数制作平整,表面打磨光滑,呈深褐色,木质很好。经鉴定,这批木材为栎树、檫树等树种,多产自大别山区。整个墓室的建造使用木材约240立方米,如果按圆木耗材量计算,约需400立方米。就题凑的规模而言,要比北京大葆台与高邮天山汉墓小得多,椁室与题凑木材也少了近一半。如果不是刻意从俭,说明六安王的经济实力与 政治 势力,远不及北方的燕王和位于长江下游的广陵王。至于为何名为 黄肠题凑 ,墓中却不见黄色柏树,而是以其它树种替代,正是考古人员感 兴趣 的研究课题。 自商周至西汉前期二千年,王公贵族与地主阶级死后一直沿用竖穴式土坑墓葬,墓中设木椁,以密闭、隔绝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为主要特点。如此做法,主要是让死者灵魂安息。战国之后,根据《周易》理论而形成的阴阳 五行 学说开始流行并受到世人重视,代表万物之源的 气 ,以及如何使阴阳达到和谐统一显得至关重要。至汉代,这一学说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特别在居住空间和葬地选择方面产生了很大影响。在 视死如视生 的汉代人看来,作为阴宅的墓室应该像地上宫殿建筑一样,开拓空间与开放门户,以承接宇宙之 气 。如此做法才能使死者在阴间得到安然栖息,并对活着的后人给予庇护、赐福。于是,一个由封闭型转为开放型的椁室墓 黄肠题凑,悄然登上了 历史 舞台。 黄肠题凑型椁室与木椁墓一个根本的差异,就是斜坡墓道、回廊和玄门的有无。用统一规格的枋木垒筑而起的题凑围壁,实际上构筑起一堵加护木墙,这个木墙为加固并扩大椁内空间,推进椁内祭祀空间和埋葬空间为中心配置复数空间,并向四方全面开通创造了条件,传统的密闭型椁墓由此完成了向开通型室墓的过渡。双墩一号汉墓椁室通向后棺室与外部斜坡墓道上造设的门扉为双扇形,可以自由开闭,它象征着地下埋葬设施与外界的开通,实用性极强,是为玄门。而设在侧室及回廊内的门扉则呈单扇型。这种主次配合的门扉形式,恰好同古代宫殿邸宅建筑的 正门 、 户 相对应。玄门的设计构造与斜坡墓道、回廊的创立,标志着由单纯的封闭型的木椁墓转向与外部世界相通在空间上的完成,是中国葬制史上一个划时代的变革。 当黄肠题凑墓在西汉前期贵族阶层兴行后,一个相关的重要问题随之出现,这便是所用木材之大与森林资源的逐渐枯竭。考古调查与发掘所知,自新石器时代晚期木椁墓诞生开始,至西汉早期,大型椁墓已达2000座以上。为满足王室贵族筑造豪华大墓的需要,森林采伐持续不断,生态环境势必遭到人为破坏并出现前所未有的危机。当建造黄肠题凑墓所需的珍贵柏树被砍伐得所剩无几时,造墓者只好以其它树种代替。此前发现的高邮天山广陵王黄肠题凑墓,所用木材就是楠木。2000年,因盗墓贼打洞取宝,引发了轰动一时的北京西郊老山汉墓黄肠题凑墓的发现。发掘得知,老山汉墓的题凑,木质多为栗木,显黑心,因此有媒体撰文称 黑肠题凑 ,但这一称呼未被学术界认可。专家们说,柏木因用量过大而渐稀少,用其他树种来代替,虽非黄肠,仍是题凑,名字和意义依然不变,全部称为 黄肠题凑 。 双墩一号汉墓所用栎树、檫树构造黄肠题凑,除了证明柏树这一树种在汉武帝时代已经稀少外,据主持发掘的考古学家汪景辉分析,当时诸侯王封地在不同地域,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从深山老林里将木材砍伐,运输至墓地建造墓室,本身便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因而,即是北方的柏树没有被砍伐殆尽,作为皖西一个并不大的诸侯国的国王,就地取材建造墓室也不失为一个明智之举。 控制一方势力的诸侯国王若此,中小型墓的墓主人更缺乏从异地调拨木材资源的能力,造墓建材必然更加依赖于当地物产。在这种情势下,采用砖石结构建造墓室就显得更加容易和方便,一种新的墓葬形式 横穴式墓圹逐渐流行开来。位于河北省满城汉墓和山东省曲阜九龙山汉墓,可以作西汉中期新兴的横穴式墓的代表,两墓分别在山崖中穿凿巨大的洞穴作为墓室,其内部形制和结构完全模仿地面房屋建造。与这种大型洞穴墓相呼应的,是中原和关中一带的小型砖室墓与形状、规格不一的石室墓的大量出现。此时,在六安国及长江中下游地区,虽然有木椁墓和黄肠题凑墓继续沿用,但已是强弩之末,即将与它的时代一起湮没于历史的潮流之中。 六安双墩一号汉墓石棺之后发现的青铜兵器 (安徽省考古研究所提供,汪景辉等摄)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双墩一号汉墓双椁中的内层有一幅特殊的石椁,长达3.9米、宽2.34米、高1.9米。内髹一层黑漆,北侧上端石板有云纹 彩绘 ,盖板上面放置随葬的戈、戟、刀、弩机、弓和弓弦等兵器。石椁的设立,固然有保护内棺,起到承重和防盗的双重作用,但它又明显地向后人召示,六安王入葬的时代,其辖地因背靠大别山,森林资源相对丰富,仍可继续沿用旧制以木材造墓,但与早期的黄肠题凑形式相比,已有了明显区别和进步。在西汉中后期同类墓葬中仅有的一件石椁的出现,标志着由竖穴式木椁墓向砖石结构的横穴式崖洞墓转化的一个征兆。因而,这具石椁的出土就成为研究汉代墓葬制度变革 征途 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汉朝的茂陵地宫有没有被打开 茂陵在历史上就已经被盗了。汉宣帝元康二年(公元前64年),茂陵被盗掘。后河东功曹李友,入上党抱犊山采药,于崖石中得武帝地宫所藏杂经30卷,盛以金箱。 汉光武帝建武二年(公元25年),赤眉军退走长安,西行途中盗掘茂陵。 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遣吕布盗掘茂陵。 唐僖宗中和元年(公元881年),黄巢农民起义军攻入长安,派兵盗掘茂陵。 清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地方官吏在霍去病墓前竖石碑一座,保存至今。 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孟秋,陕西巡抚毕沅为茂陵和李夫人、卫青、霍去病、霍光等墓前各竖石碑一通。今霍光墓碑已损,其余完好。 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六月,关中东府渭南、华县、大荔回民起义,进逼兴平,本县回民群起策应。28日,战事延至茂陵一带,团练头领边献壁率众团丁为占据有利地形,抢登茂陵,因陵上无工事作掩护,回民以枪炮轰击,攻势凶猛,经半日激战,团练死伤400余人。 1979年12月,茂陵文管所升格为茂陵博物馆。 1980年,茂陵博物馆自筹资金45000元,修建第二座仿汉建筑风格的文物陈列室。 3月,法国考古学家密特朗参观茂陵博物馆,并将其父1914年拍摄的霍去病墓及墓前石刻照片2幅转交茂陵博物馆 收藏 。 5月1日下午,兴平县西吴乡豆马村群众在茂陵三号无名冢南60米处平整土地时,发现汉从葬坑一座,茂陵博物馆对该从葬坑进行发掘 清理 ,共发掘出文物236件,其中有国宝级文物两件(鎏金马、竹节熏炉),一级文物37件。 同年,在茂陵博物馆附近16个村及厂矿、机关、学校,先后建立文物保护小组55个,发展文物通讯员269人,形成了一个以茂陵陵区为重点的文物保护网络。 1989年2月19日,武帝陵派出所成立,主要负责茂陵田野文物安全和周围 自然 村的治安工作。 2月,霍去病墓东西两侧石刻长廊建成。3月1日起,搬迁16件大型石刻艺术品,15日全部就位。 2月8日,茂陵博物馆珍贵文物展览正式对外开放。 北宋皇陵的地宫设计特点 宋陵是 封土成陵 形制,建筑结构每座大体相同,由上宫、下宫、祔葬皇后阮三大部分组成。上宫是关键区域,下宫在上宫的下方30米处,是地面建筑。 动土时,在 甲 字型的地面开始挖掘,前面伸出那块是斜坡,即一竖,便是墓道,后面就是 皇堂 。相比于汉武帝的茂陵、唐太宗的昭陵,宋陵节约多了,但相比南宋诸陵,则显得相当豪华。 宋陵尽管没有汉唐帝陵奢侈,但花费也巨大。如宋仁宗赵桢的永昭陵,动用民工46700人,耗银达50万两、钱150万贯、丝绢250万匹,费用占了当时国库年收入的一半。 皇堂,就是通常所说的地宫,也称玄宫,是放置棺椁的地方,一般往地下深挖20米一下,为陵墓核心部位。皇常最上面正中便是陵台,也就是通常明清帝陵中的宝顶,民 民俗 称坟头。陵台都是用黄土夯筑而成,呈方形覆状;分为三层,最上层广植松柏。 挖深地宫,其实是反盗墓的最常手法,当年秦始皇将自己的地宫挖到得不能再深, 达三泉 ,便有这个意思。南宋诸陵永安陵地宫可能最浅,据《宋史 凶礼志 山陵》(卷一百二十二), 皇堂下深五十七尺,高三十九尺,陵台三层,正方,下层每面长九十 地宫最深的可能是永熙陵, 皇堂深百尺,方广八十尺,陵台方二百五十尺。 宋四尺约合现代的一米,永熙陵就是25米深,而永安陵近14.25米。 北宋皇陵的地宫很漂亮,确实是 皇堂 。有一现代盗墓者曾由盗洞,爬进过永熙陵地宫。发现,永熙陵地宫由14层青砖砌成,上下四周彩绘着天象、楼阁、树木、人物等图案,建筑得十分坚固。 从盗墓者的描述来看,北宋皇陵在营建时,显然也考虑到了反盗墓因素。事实也这样,如宋陵在地宫封堵上便充分考虑了反盗墓因素。 宋李攸著《宋朝事实》一书中,透露了宋英宗地宫当时封闭过程。该书卷十三 英宗葬永厚陵 条是这样介绍的,进入地宫与宋英宗最后告别的皇室人员、臣僚全部退出后,开始点燃上地宫内的长明灯。 关地宫石门时,留一个人在里面,将门里的杠子支撑好,人从石门中间的缺口爬出来。然后,将石门上的大铁锁锁上,将钥匙扔到地宫时面。负责封陵的大臣,亲自复土,插入尖头铁棍,并在缺口的中央竖一根大石柱,用铁索固定石柱。地宫的石门关好后,开始封堵通往地宫的墓道,全部用大石头填塞,最后用土夯实。 这样的安全处理,虽然没有武则天的乾陵反盗墓手段高强,但也够严密的。 但宋陵却存在明显的易盗缺陷。比如地宫的位置,布置太过明显,再没有 经验 的盗墓者也能找到进入地宫。宋陵 积土成冢 ,不如唐太宗李世民昭陵那样 因山为陵 。北宋陵因不是建筑在险峻的高山上,所以,建筑得再坚固,也比石质地宫好挖,难不倒盗墓者,这是先天性缺陷。 再者,宋朝皇帝生前不预筑寿宫,都是死了以后才卜址挖穴,造陵比较仓促,也容易留下安全隐患。 宋朝皇帝死后下葬为什么那么急,因为当时宋朝皇家执行 天子七月而葬 的远古礼制,即皇帝死后七个月必须下葬。迷信地认为,超过了七个月,则灵魂不能祔入祖庙。负责宋真宗永定陵督建的雷允恭等人,擅移皇堂、影响了工期,最后被 杖死 。 7个月内要造好一座帝王陵,难度确实是非常大的。宋陵的石头都取自百里之外偃师境内的万安山。据《金石萃编 永泰陵采石记》(卷一百三十一),在2月10日到5月11日,开采成营造永泰陵需要的石料,共动用了9744名士兵和匠人,不少累得病死了,就就近埋在山里。由于赶工期,陵造成了,不少尸体还没来得及掩埋。 如此赶出来的陵墓,自然比不上汉唐帝陵,反盗墓等安全方面的设计都比较粗糙。根据地面上建筑判断,就很容易找到墓道和地宫,盗掘起来并不需要费多大的劲。 猜你喜欢: 1. 汉朝不为人知历史:汉宣帝 2. 汉代历史励志故事 3. 汉朝皇帝历史故事3则 4. 霸陵是谁的陵墓是哪个朝代的 5. 中国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6. 中国历史上十大皇帝

二、古代的墓葬有地宫吗?

        清东陵现在开放四座地宫:

        裕陵地宫(乾隆皇帝+2位皇后+3位皇贵妃)、裕陵妃园寝中的纯惠皇贵妃地宫(纯惠皇贵妃、继皇后)和容妃地宫(容妃--香妃)以及菩陀峪定东陵地宫(孝钦显皇后--慈禧太后)。

清东陵裕陵的地宫还开放么?

        裕陵地宫是开放的,陵寝门前的玉带河上建有三座规制相同的一孔拱桥,龙凤柱头栏杆,桥两端以靠山龙戗住望柱。这三座拱桥徒刑优美,雕工精细,在清陵中仅此一例。

地宫内布满了精美的佛教题材的雕刻:三世佛、五方佛、八大菩萨、四大天王、二十四佛、五欲供、狮子、八宝、法器、佛花以及三万多字的藏文、梵文经咒,雕法娴熟精湛,线条流畅细腻,造型生动传神,布局严谨有序,堪称 "庄严肃穆的地下佛堂"和"石雕艺术宝库"。 裕陵的这些特征既是乾隆皇帝好大喜功、笃信佛教个人意志的体现,也是处于鼎盛时期的清王朝综合国力的反映。 裕陵地宫内葬乾隆皇帝、孝贤、孝仪两位皇后,慧贤、哲悯、淑嘉三位皇贵妃,共计六人。 清东陵和清西陵哪些地宫开放

        清东陵更值得一游!!!首先是葬着乾隆,他的陵墓地宫是清朝里最奢侈精致的。第二是葬着慈禧,虽然被盗过,可依然可以看出当初的庞大规模。而且,那里的很多地方都值得一去。刚才说的都开放了地宫,而清西陵好像并没有开放地宫。东陵还有康熙的景陵,顺治的孝陵,裕陵的妃园寝,还有孝庄的昭西陵,都是开放的。

清东陵和清西陵都是清朝的帝王陵墓,只是葬着的皇帝不同。相比之下,不论是规模还是下葬的帝王名气,都是东陵更好些。 建议去的时候找个导游,里面很大的,有导游也更明白些。也不贵,大概100左右,可以陪同一天。 我们一家刚去过,服务态度也很好,就是那的饭店贵一些,建议自己带一些就好了 清东陵的皇帝都在地宫里吗?

        是的,造陵就是造地下宫殿,地宫里有很多房间。正殿里放着两付大棺材,就是皇帝和皇后。正殿的两旁有几间房间,摆放着妃子的棺材。大厅中间有石桌,放着大香炉和蜡烛台。还有大石缸盛着香油点长明灯。还有石椅石凳。等等。里面还有陪葬的太监和宫女。

如果去清东陵旅游能不能进地宫的?

        去清东陵旅游是可以进入地宫的,至2012年9月,清东陵已开放9处景区,包括7处陵寝,2处其他。分别是顺治孝陵,康熙景陵、乾隆裕陵,慈安普祥峪定东陵,慈禧菩陀峪定东陵、裕陵妃园寝、孝庄文皇后昭西陵和二郎庙、慈禧陵神厨库。

        清东陵于1661年(顺治十八年)开始修建,历时247年,陆续建成217座宫殿牌楼,组成大小15座陵园。陵区南北长12.5公里、宽20公里,埋葬着5位皇帝、15位皇后、136位妃嫔、3位阿哥、2位公主共161人。

        清东陵1961年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1年1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首批AAAA级旅游景区。2015年10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扩展资料:

        门票信息:

        一、旺季

        1、成人联票108元/人

        包含景点:孝陵主神路、裕陵(乾隆)、定东陵(慈禧)、裕妃园寝(香妃)、孝陵(顺治)、景陵(康熙)、二郎庙。

        2、特殊群体联票为54元/人

        包含景点:孝陵主神路、裕陵(乾隆)、定东陵(慈禧)、裕妃园寝(香妃)、孝陵(顺治)、景陵(康熙)、二郎庙。

        适用人群:60周岁—69周岁的老人(持有效证件)

        学生(持学生证,全日制本科(含本科)以下。不含研究生、进修生)。

        二、淡季

        1、成人联票80元人

        包含景点:孝陵主神路、裕陵(乾隆)、定东陵(慈禧)、裕妃园寝(香妃)、孝陵(顺治)、景陵(康熙)、二郎庙。

        裕陵(乾隆)单陵票40元人

        定东陵(慈禧陵)单陵票40元人

        2、特殊群体:联票54元人

        包含景点:孝陵主神路、裕陵(乾隆)、定东陵(慈禧)、裕妃园寝(香妃)、孝陵(顺治)、景陵(康熙)、二郎庙。

        适用人群:60周岁—69周岁的老人(持有效证件)

        学生(持学生证,全日制本科(含本科)以下。不含研究生、进修生)。

三、秦始皇陵地宫结构是什么样的?

       秦始皇陵地宫可分为四个层次,即地下宫城(地宫)为核心部位,其它依次为内城、外城和外城以外,各各主次分明。

       陵园的核心是地宫。秦陵地宫位于内城南半部的封土之下,相当于秦始皇生前的“宫城”。

       其次是内城。内城是秦陵园的重点建设区,内城垣内的地面地下设施最多,尤其是内城的南半部较为密集。内城北半部的西区是便殿附属建筑区,东区是后宫人员的陪葬墓区。这种布局清晰地说明:内城南部为重点区,北部为附属区。而南北两部设施的内涵,均属于宫廷的范围。

       再次是外城,即内外城垣之间的外廓城部分,其西区的地面和地下设施最为密集,南、北两区尚未发现遗迹、遗物。这种布局说明外廓城的西区是重点区,其内涵为象征京城内的厩苑、囿苑及园寺吏舍。与内城相比,显然居于附属地位。

       最后是外城垣之外的地区。有三处修陵人员的墓地、砖瓦窑址和打石场等,北边发现有陵园督造人员的官署及郦邑建筑遗址,属于最次级边缘的地位。

       扩展资料:

       从已发掘的秦始皇陵遗迹看,秦始皇要把生前的宫室、山河及其他一些都带到地下世界去,而要实现这一点,非建造广阔的墓室难以如愿。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大事毕,已藏,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藏者,无复出者。”

       提到了中羡门、外羡门,应该也有内羡门。这似乎表明地宫中有通往主墓的通道,工匠只能闭在中羡门以外的地方,内羡门以内才是秦始皇棺樟置放之地。

       据考古勘探,以及对墓道兵马俑位置的判断,专家认为,秦始皇陵的朝向为坐西向东。这是一个奇特的布局。众所周知,中国古代以朝南的位置为尊,历代帝王的陵墓基本上都是坐北朝南的格局,而统一天下的秦始皇,却采取了坐西向东的格局。

       坚持秦人起源于东方的学者,如何汉文在《嬴秦人起源于东方和西迁徙情况初探》所论,秦人是上古时代在齐鲁淮海一带的氏族部落,发祥地在今山东境内的莱芜泰山附近一带。

       参考资料来源:

四、古代的墓葬有地宫吗?

       古代的墓葬,有没有地宫,“复土”都是实心填。没有空心填的。

       帝王将相,世家大族,在修筑墓穴时,如果地宫庞大,那么,把地宫修后而且,把墓主人安葬后,封好出入口。接下来就是最后一道工程程序——填土堆坟了。

       而一般的老百姓,它只是挖墓穴,挖好后,把一口棺材放下去完成后人的祭祀后,就直接填土堆坟了。

       所谓的坟墓,其实是两部分,“复土”把地宫或者地下建筑填平,不起堆,就是墓。如果要在墓上堆上泥土,堆成土堆。了,凸起来的部分,才叫坟。蒙古人的墓葬,有墓无坟,所以,找不到,不象汉人墓也要,坟也对,给曹操辈留下标准,一挖一个准。

       所以说,一座完善的陵墓,分成四个部分,地宫(玄宫)、复土层(实土封)、坟、地面附属建筑。

       古代帝王陵墓,所以旷日持久,就是这些麻烦造成的。

       以秦始皇陵墓为例来简要说明一下。

       秦始皇十三岁继位,就开始修郦山陵。可以说,这个陵墓事先没有设计得有多庞大。庞大是因为后来秦始皇统一了中国,觉得自己牛掰得上了天,才逐步扩大规模。成了后来看到的模样。

       挖得深,已经到挖不动了,“穿三泉”就是极深的地下了。地宫的空间有多大呢?

       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地宫里面容得下江、湖、河,海,上有天文图像,下有地势地貌,说明空间非常的庞大。

       葬既已下,或言工匠为机,臧皆知之,臧重即泄。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树草木以象山。

       在做好玄宫后,关上三刀墓门 。墓门已经关上,其他出入口必然封死。然后“复土”。也就要外面填土,都是实心填。这种方法,规模大的帝王陵墓,比如司马迁记载其中就有一句:

       “复土骊山”。

       说的就是秦始皇下葬后,填土,堆成山,然后栽上树木。

       古代的帝王陵墓庞大。地下部分有巨大的空间。造起来非常缓慢,秦始皇陵修了三十七年,时间长。原因就是统治者穷奢极欲,把“死”当成“生”来处理,当时的建筑技术不发达,全部用人力和畜力来修造,增添了强大的负担。秦始皇的地宫,该用多大的空间?七十余万人,修了三十七年,到秦始皇死时还没有修好。关键问题就是地下空间的修造好之后,需要大量的泥土,实在是是一件浩大的工程。

       如果地宫坍塌,埋得不深的墓葬,地面会落下去 ;大面积的地宫坍塌,地面沉下去就更明显了。如果地宫深,复土层厚,那么,即使地宫坍塌,地表也不明显。

       平民百姓的墓葬,最简单的就是挖好土坑后,把棺材放下去。祭祀过后,直接填土,然后堆上坟头,立一块石碑就基本完成了。

       另外,比如秦始皇兵马俑坑。这种填土,又是一种填埋法。秦人把这座军事博物馆造好后。排成列,从兵马俑坑之间的土埂上往来添土,填土。泥土堆积从地底下一步一步地填升起来。兵马俑的形状就维护了,不容易毁坏。所以才有如今我们看到风采。

       墓葬坑的填埋,是墓葬万文化的一种,既是一种工程,又是一种文化现象。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陵墓地宫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陵墓地宫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 Copyright By 生命之书.Some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生命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