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书

诞生于2010年,专业的公墓陵园管理系统、网络祭祀系统。

蓝田吕氏家族墓地(蓝田吕氏家族墓地出土文物展)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蓝田吕氏家族墓地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一、蓝田吕氏家族墓地的墓葬文物

       蓝田吕氏家族墓地发掘至今共出土器物600余件组,包括陶、瓷、石、铜、铁、锡、银、金、漆、骨、珠贝类,皆为实用器。 其中陶器数量较少,以灰色陶罐、灰色铲形陶砚为代表。瓷器均属餐饮具,以陕西铜川耀州窑青釉瓷为主,包括五曲刻花碗和盘、缠枝牡丹纹梅瓶、牡丹纹渣斗、兽钮深刻花盖碗、素面套装酒壶与温酒樽、素面套盖瓷盒等,做工精到、造型别致、釉色晶莹细腻。其中套装酒具的出土,印证了耀州窑生产的花口樽有与酒壶配套使用的功能;而套盖瓷盒共设内外双重盖,内盖又为两件组合而成,根据需要既可全部打开又能只提揭中心小盖钮取物,更好地起到封闭作用。出土瓷器中属景德镇湖田窑青白釉瓷的较少,但品相好、造型佳。如瓜棱腹执壶,圆唇、高领、鼓腹、平底,执手与短流对生肩上,盖钮做蹲兽状,盖沿与执手端各有小贯耳以穿绳连接,构思缜密周到,执手与流设计得当、使用方便顺手,加之浑然墩厚的外观造型、剔透细腻似天成的青白釉色,使其在众多出土瓷器中独占鳌头。还有一件素面香熏亦是宝中之宝,精致的做工附以巧妙的构思更显出影青瓷具的玲珑晶莹。此外,还出土有建窑的黑釉茶具,其釉色庄重华美。其中兔毫茶盏、油滴釉茶盏等在宋代上流社会中非常流行。随葬器物中河北定窑的产品则以碗、碟等餐具和瓷盒居多。其中出于M2东后室的印泥盒中尚保留半盒红色印泥。骊山石器是每座墓葬中必出的物品,极具地域特色。骊山石产于骊山北麓,色青灰、质疏松,以此石为茶具和储物器,不但制作便宜,且具有透气保质功能。此外,各类石砚是随葬器物中的又一亮点。豆绿色俏红边贺兰石砚以其巧夺天工、自然俏色而称瑁世间孤品;黛色歙砚的细腻质地、润泽成色以及浑然厚重的器形都充分显示了作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的超凡脱俗。 铜器不多,主要为镜类,分方、圆两种,素面居多,置于棺、椁盖上,起照妖镇邪作用。铁器主要有三类,即剪刀、犁头与棺环,置于墓道入口处,取其谐音,意指“剪断尘缘、离别人世”。较为特殊的是M2东后室土的镇压木椁四角的卧牛,体量沉重、造型逼真,其用意尚不能确知,推测仍为震慑避祟之物。金、银器很少,有素面金簪一枚,造形简洁质朴,当为男子束发所用;錾花妆盒一件,圆形,大如胡桃,精巧玲垅,应属女子随身携带之物。盖面錾刻大朵牡丹、下衬鱼子纹。盒内存留暗红色物质,经科技大学实验中心鉴定,为女子使用之胭脂。蓝田吕氏家族墓地文物此外,锡属较活泼金属,所以大部分锡器均损毁严重,从器形看,主要用做茶具、餐具;而漆器在北方很难保留,在这批墓葬中虽然不多见,但有出土,只是保存状况极差而无法提取,现仅存一件碗状器皿,器胎已朽,仅剩内红外黑漆皮两层。已发掘墓葬中共出土砖、石墓志铭23盒,是难得的珍贵文字资料,十分重要和珍贵。石墓志多为一盒,盝顶式志盖上篆刻墓主职官或封号,志石为近方形,阴刻楷书志文。墓志尺寸差异较大,与墓主身份、家族荣衰有关。砖墓志皆为铺地方砖制成,面上刻划楷书,内容简单,主要用于家族中未成年人。

二、蓝田吕氏家族墓地的收获与探索

        新建成的陕西考古博物馆是中国首座考古学科专题博物馆。这里不仅展示了考古学的相关知识,还回顾了陕西省内重大考古新发现。通过每一个田野考古发掘项目,串联每一个考古人深刻的记忆,展示了陕西省灿烂的历史文化——

        1958年10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成立,主要承担陕西省境内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和研究工作,先后有40余个考古项目获得“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田野考古奖”“中国考古新发现”“世界重大田野考古发现”等荣誉。在陕西考古博物馆内,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向大家介绍了陕西省重要新考古发现项目。

       

       

        1. 南郑疥疙洞遗址

        疥疙洞位于汉中市南郑区梁山镇南寨村附近,乃一处距今10万至1.5万年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洞穴遗迹。2018年至2019年,对该洞穴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人类活动面、石器加工点、火塘等遗迹,出土人类化石、石制品、烧骨、动物化石等万余件遗物,为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早期现代人演化自本土古人群的学说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学证据。

       

       

        2. 零口 遗址

        零口遗址位于西安市临潼区与渭南市临渭区交界处的零河左岸,乃一处延续时间较长的仰韶文化遗址。1994年10月至1995年12月,对零口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在编号为M21的墓葬之中,发现一位受到严重伤害致死的少女,身上由骨镞、骨叉和骨笄等锐器造成的29处损伤,被称为“零口姑娘”。经过鉴定,死者被多人暴力残杀,年龄仅有16岁,距今约7000年。

       

       

        3. 杨官寨遗址

        杨官寨遗址位于西安市高陵县姬家乡杨官寨村泾河左岸的一级阶地上,总面积约80万平方米,距今6000至5000年,乃一处功能齐备的庙底沟文化聚落。目前,这里已发现庙底沟文化唯一完整的大型环壕、环壕聚落西门址、中央水利系统、东区成人墓地等设施。在出土文物之中,镂空人面覆盆形器、动物纹彩陶盆、涂朱砂的人面塑残陶器等均为国内同时期遗址中罕见的珍贵文物。

       

       

        4. 石峁遗址

        石峁遗址位于榆林市神木县高家堡镇石峁村秃尾河北侧山峁上,乃中国已发现龙山晚期至夏朝早期规模最大的城址。经过考古勘探,初步确认这里由皇城台、内城、外城三座基本完整并相对独立的石构城址组成。近年,在石城墙体内,发现众多石雕,均为砂岩质地,大部分是人面像,也有半身或全身像,其中不乏高鼻深目者。目前,可以初步证实这些人像石雕在原始宗教信仰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5. 周原遗址

        周原遗址位于宝鸡市扶风县和岐山两县交界处,总面积约33平方千米,为西周时期的都邑遗址。近年,经过几**古人的不懈努力,终于确定一大一小两座长方形城址。小城位于周原遗址西北部,面积约175万平方米;大城位于小城东南方向,总面积约520万平方米,为周原遗址的核心部分。在大城东墙的北部,发现了一处城门遗址,外面还有“护城河”环绕,被誉为“西周第一门”。

       

       

        6. 石鼓山西周墓

        2012年,在宝鸡市石鼓镇石咀头村,村民开挖房屋地基时,发现几件西周青铜器。随后,在这里进行考古发掘,共清理商周墓葬15座,出土各类文物共计230余件(组)。在这处墓地内,普遍发现高领袋足鬲,证实了这里是以高领袋足鬲为代表文化的一支独特人群的墓地。在编号为M4的墓葬中,发现6个独立的壁龛,出土大量的青铜容器,展示了商末周初灿烂的青铜文化。

       

       

        7.梁带村遗址

        梁带村遗址位于韩城市昝村镇黄河西岸的台地上,为两周时期芮国高级墓葬群。目前,这里共发现895座墓葬和64座车马坑。其中,编号为M27的墓葬是唯一的“中”字形大墓,有南北两条墓道,总长度达到60米。同时,随葬品数量众多,显示墓主人非凡的政治地位,包括青铜礼乐器、七鼎六簋、八钟十磬、玉戈、璧、琮、璜、圭等,以金腰带佩饰为标志的金器多达48件,乃全国出土金器最多的单个商周墓葬。

       

       

        8. 刘家洼遗址

        刘家洼遗址位于渭南市澄城县王庄镇刘家洼村西北,分布于洛河支流长宁河上游的鲁家河两岸,由居址与墓地构成的聚落,遗址总面积大约3平方千米。目前,这里确认有4处墓地,总共210多座墓葬。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两座带两条墓道的“中”字形大墓,南北走向,东西并排。在这里出土带铭文的青铜器中,可以看到有“芮公”“芮太子”等铭文,推断刘家洼遗址是梁带村遗址之后又一处芮国的都邑遗址。

       

       

        9. 秦始皇帝陵

        秦始皇帝陵位于西安市临潼区东郊的骊山脚下,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皇帝陵墓,也是规模最大、埋葬品最丰富的帝陵。从1971年以来,这里发现墓室、墓上建筑、陪葬坑、陪葬墓、陵寝建筑和城垣陵邑等遗迹,并且发掘了兵马俑坑、跽坐俑坑、铜车马坑、动物坑、石铠甲坑、文官俑坑、百戏俑坑等,基本搞清楚秦始皇帝陵陵园的遗存分布范围和内涵。

       

       

        10.渭河桥遗址

        2013年1月,在西安市未央区渭河南岸河滩,先后发现两组五座秦汉时期的桥梁遗址,规模巨大,布局完整,排列有序,内涵丰富。其中,四座桥梁位于西席村北侧,正对汉长安城北墙厨城门,被称为“厨城门桥”;一座桥梁位于高庙村北侧,正对汉长安城北墙洛城门,被称为“洛城门桥”。它们不仅是迄今所见最大的秦汉木梁柱桥,也是现今所知同时期世界最大的木构桥梁。

       

       

        11. 西汉帝陵

        西汉帝陵共有十一座,被称为“西汉十一陵”。其中,九座帝陵分布在渭河北岸的咸阳塬上,文帝霸陵和宣帝杜陵分别位于西安市白鹿塬和少陵塬上。这里陵园规模庞大,气势宏伟,布局严谨,包括帝陵、后陵、陵邑、陪葬墓、丛葬坑等。近年,在西汉帝陵的考古发掘中,出土大量各式各样的陶俑,包括塑衣俑、着衣俑和铠甲俑。这些陶俑高度约为50至60公分,相当于真人身高的三分之一。

       

       

        12. 隋大兴城唐长安城遗址

        隋大兴城唐长安城遗址位于西安市区,始建于隋开皇二年(582),由宇文恺规划营造。20世纪50年代后期,考古工作者开始对这里进行全面调查和勘探,初步确定城市的布局、结构和各种遗址的大体范围,对大明宫、太极宫、兴庆宫、青龙寺、西明寺、明德门、含光门、东市和西市等重要遗址进行考古发掘。1970年10月,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两个陶瓮,装满1000多件唐代遗留下来的文物,包括金银器、玉石器、银铤、银板、银饼、钱币和药材等,被称为“何家村窖藏”。

       

       

        13.唐代帝陵

        唐代帝陵共有十八座,被称为“唐十八陵”。这些帝陵分布于咸阳市三原县、泾阳县、礼泉县、乾县和渭南市富平县、蒲城县,大多依山为陵,也有堆土为陵。陵园仿照长安城,分为内城和外城,沿着中轴线从南向北依次为鹊台、乳台和神道。在陵园外围,还有下宫遗址和陪葬墓区,先后发掘了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墓、懿德太子墓、节愍太子墓、惠庄太子墓、惠文太子墓、让皇帝惠陵等重要的陪葬墓。

       

       

        14. 蓝田吕氏家族墓地

        吕氏家族墓地位于西安市蓝田县五里头村北侧,应该是北宋文坛名士吕大临和兄弟吕大忠、吕大防、吕大均等家族成员的墓葬。2005年底,这里的一座古墓被盗,出土大批精美的宋代瓷器。后来,考古工作者在此发现29座墓葬、围沟和家庙遗址,出土600件级组珍贵的文物,皆为当时日常生活的实用器皿。其中,有24合墓志铭,为研究北宋时期的官制、科考制度、吕氏家族的发展历史等提供了资料。

       

       

        15.耀州窑遗址

        耀州窑遗址位于铜川市黄堡镇和陈炉镇周围,兴起于唐代,繁盛于宋代。这里以烧制青瓷闻名于世,代表北方青瓷的最高成就,釉色苍翠,如冰似玉。从1959年开始,对耀州窑遗址进行三次考古发掘,发现唐代至元代的作坊30座和窑炉45座,还有堆料场、晾坯场、堆货场、窖穴等遗迹。耀州窑的瓷器产品主要是碗、盘、杯、缸、钵、瓶、罐、盒、枕等生活用品,盛行刻花器,还有印花器。

       

三、金石学鼻祖吕大临亲自设计的墓室,为何遭到自家子孙的盗掘?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巧合,吕大临身为金石学鼻祖,为防止自己死*墓*被盗曾精心设计,却不料还是在千百年后遭到自家吕姓子孙的盗掘,可能这真的是一场天意。

       (一)吕大临考古图

       说起现**古学大家并不陌生,但其实这是来自西方的学科体系,而在中国古代其实就已经有了所谓的 格物致知 的学问,这就是宋代极为流行的 金石学 ,金即青铜、石即碑刻,所以这时候的文人主要古代青铜器和石刻碑碣为主要研究对象,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以达到证经补史的目的。

       而其中最为杰出者,当属金石学鼻祖吕大临,吕氏先祖乃是鼎鼎大名的殷人姜尚,因封地于汲郡(今河南卫辉市),国号为 吕 ,故又名吕尚。到了北宋中期,曾任太常博士的汲郡人吕通赴长安为官,因死后葬于京兆蓝田(今陕西蓝田县),其后人遂迁居于此。而这个吕通次子吕蕡为比部郎中,膝下有六子,一人早夭,一人不显,而吕大忠、吕大防、吕大钧、吕大临四人先后进士及第,世称 蓝田四吕 。

       其中排行老幺的吕大临,字与叔,号芸阁,虽然在兄弟四人中年齿最幼,享年最短,但著述最多,学术成就亦最高。吕大临所撰《考古图》和《考古图释文》两书,奠定了中国古代金石学的理论基础。《考古图》共十卷,收录了当时秘阁、太常、官廷内藏和民间收藏青铜器二百二十四件,石器一件,玉器十三件,大多是价值贵重、造型精美之器。

       那么,作为经验丰富的藏家和功底深厚的学家,吕大临自然不会缺乏对于身后事情的安排,那么他亲自设计的墓穴会是什么样子的?

       (二)吕氏不肖子孙

       2008年6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组成联合组队,正式发掘吕氏家族墓地。 而在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发现有3座墓异常 在主室上部纵向叠置了1-2个空墓穴,这在迄今考古发掘的宋墓中极为少见,也仅此一例。

       简单说,这是一种 墓下墓 的方式,在真的墓穴上方先放几个空穴,可谓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反盗墓手段,这种反盗墓设计,最先在二号墓(M2)上发现的,当时的情况是,空墓穴也带有墓道,与真穴墓道叠压。

       考古人员起初认为这是近代墓葬巧合叠压,但当挖到7米深时,又出现了同样的情况,考古人员这才意识,这是造墓时有意为之,而不是巧合。之后,在其他两座墓上也发现了这种 墓下墓 现象,才坐实了吕氏家族墓的反盗墓设计。

       但即便如此,吕大临的墓还是被村子里的吕姓后辈给盯上了,据说吕某某在西安打工时,与一些文物贩子混到了一起,结交了一些道上的朋友。知道吕家祖上是北宋著名金石藏家吕大临,听说村附近有不少吕家祖坟,于是一个邪念也冒了出来,想到了去盗墓。

       后来公安机关历经三年,蓝田吕氏家族墓被盗123件文物,最后全部被追缴了出来,之后考古专家也开始了对蓝田吕氏家族墓地的清理和发掘工作。

四、蓝田吕氏家族墓地的收获与探索

       蓝田吕氏家族墓地 家族谱系通过对吕氏家族墓地的一系列田野考古工作及对出土文物、墓志铭文等资料的初步清理规整,现有以下几点收获:1.通过考古发掘,较完整地揭示了北宋吕氏家族墓地全貌,该墓地是由27座墓葬、“门”字形围沟、家庙遗址三大部分配套组成的整体结构。2.出土的众多墓志铭文确定了大部分墓葬主人名讳身份,以此为依据,可排列出家族墓葬的分布次序:墓葬布局呈马蹄状,最南端为高祖吕通墓,身后为祖吕英、吕黄墓,其后为一字排开的父辈七座墓葬,包括吕大临等兄弟。再后属“山”字辈子嗣墓葬。重孙辈仅葬一人,因年轻夭折而祔于祖父坟茔之侧。故云,蓝田吕氏家族墓地中共埋葬五代人,使用时间在北宋中、晚期的40余年之中。3.出土墓志内容丰富,为研究北宋官制、科考制度以及河南汲郡吕氏家族起源、分支、途迁和定居陕西蓝田后的家族发展谱系、延续脉络、家族成员在墓地中墓穴的排列制度提供了极其珍贵的第一手研究资料。根据出土墓志。现排列出蓝田北宋中、晚期吕氏家族谱系。4.大部分纪年墓中都有陶器出土,从而为北宋时期考古学的分期断代提供了最确实可靠的实物标准器。清理的大量耀州青瓷器、景德镇湖田窑青白瓷器、建窑茶具、定窑瓷器都制作精美、形制完整,不但为研究宋代制瓷工艺提了更多更完整的标本,而且在鉴赏审美方面也不失为一批难得一见的优秀艺术作品。出土的骊山石茶具用品独树一帜,其他地区宋墓出土器中基本不见。5.对发掘过程中提取的石器标本做了科学鉴定,确定其质地结构、特性及产地。瓷盒内收藏的红色、暗红色、白色膏、粉状物与墓中提取的黑色物质标本均专程送交中国科技大学实验中心检测,明确其质地、名称、结构,使自然科学技术在考古研究领域中得到充分发挥。6.吕氏四兄弟中吕大忠、吕大钧墓葬已确知,吕大防卒于福建宫任上,灵柩是否运回归葬尚有不同说法,但蓝田墓园中至今没有明确信息反映其位置。吕大临墓葬现今亦位置不明。笔者认为上述M2很可能即吕大临葬所,原因有三。首先M2位于“大”字辈族人墓葬排列线上,但因早年被盗,墓志遗失,墓主不详;其次“大”字辈族人墓葬基本可对人入室唯大临去处不明;另外,M2中出土属大临所有的铭文石墩。至于能否确定,还需整个墓地发倔结束才能知晓。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蓝田吕氏家族墓地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蓝田吕氏家族墓地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 Copyright By 生命之书.Some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生命之书